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探讨急性应激因子诱导Leptin水平降低

    作者:石燕;颜光涛;林季

    为探讨leptin在急性炎症反应中的浓度变化规律和作用, 分别用PAF、NE、LPS、ET-1作为致炎因子诱导体外培养的血管内皮细胞, 同时在肠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中观察leptin水平的变化.采用测人及鼠RIA法测定不同时间点细胞上清液及大鼠血清leptin的浓度.结果显示, PAF和ET-1作用6h及24h后, 细胞上清液leptin的浓度相对于对照组明显下降; 肠缺血60min再灌注损伤30min后, 血清leptin水平相对于实验前显著下降(P<0.05),且随损伤时间延长血清leptin有逐步升高的趋势.提示leptin可能作为一种炎性细胞因子在炎症反应中发挥一定的作用.

  • LP17多肽对小鼠肠缺血再灌注损伤影响

    作者:孙学童;季涛;张宗兵;孔令尚;刘牧林;何先弟

    目的:探讨LP17多肽对小鼠肠缺血再灌注( IIR)损伤影响。方法将36只小鼠按数字表法随机分为假手术组( S组)、IIR组( I/R组)、IIR+LP17对照肽治疗组( C1组)、IIR+LP17治疗组( C2组),每组9只。肠系膜上动脉夹闭20 min制作小鼠IIR模型,于再灌注前5 min将药物注入小鼠腹腔,24 h后处死小鼠,检测血清中可溶性髓样细胞触发受体-1( sTREM-1)和肿瘤坏死因子-α( TNF-α)的浓度,观察肠黏膜损伤程度,免疫组化法检测肝脏细胞的核因子-κB( NF-κB)的表达情况。结果血清sTREM-1、血清TNF-α和肝脏细胞NF-κB在I/R组和C1组升高,分别为(1686.34±55.98)pg/ml、(121.81±8.01) pg/ml、(3.36±0.62)表达和(1643.73±65.45) pg/ml、(119.88±8.05)pg/ml、(3.21±0.94)分;在C2组降低,分别为(944.58±39.75)pg/ml、(65.92±4.91)pg/ml和(0.92±0.55)分,与I/R组和C1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1)。光镜下S组小鼠小肠黏膜基本正常;I/R组和C1组绒毛破坏较重,绒毛坏死明显,黏膜下水肿、炎性细胞浸润更加明显,肠壁各层均变薄;C2组肠绒毛损伤明显减轻,其肠黏膜损伤评分与其他各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1)。结论 LP17多肽通过调节TREM-1的信号转导通路,减轻NF-κB和TNF-α过度激活所致炎症反应,减轻IIR引起的肠黏膜及远隔脏器的损伤。

  • 围手术期肠道黏膜缺血再灌注损伤

    作者:费建平

    肠缺血再灌注损伤及肠黏膜屏障损害导致肠内细菌、内毒素的移位甚至全身炎性反应综合征和肠外多个器官的功能不全。笔者就肠黏膜屏障功能损伤的原因、肠道损伤的特异性标志物、远隔肢体缺血预处理和麻醉药物、麻醉方法等对肠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影响进行归纳总结,并关注新的研究方向:程序性坏死特异性抑制剂Necrostatin-l对肠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影响。

  • 谷氨酰胺对大鼠肠缺血再灌注损伤后ZO-1的作用及其机制研究

    作者:马春燕;王爱丽;王爱娜;刘成霞

    目的:探讨谷氨酰胺(GLN)对大鼠肠缺血再灌注损伤后ZO-1的作用及机制研究。方法成年雄性Wistar大鼠30只随机分为假手术组(Sham组)、缺血再灌注损伤组(I/R组)、谷氨酰胺治疗组(Gln组)。Gln组给予谷氨酰胺1 g?kg-1?d-1连续灌胃7 d。Sham组和I/R组以同等剂量生理盐水灌胃7 d。Sham组仅分离肠系膜上动脉(SMA)而根部不夹闭。I/R组和Gln组均用无损伤血管夹夹闭SMA根部,30 min后放松血管夹形成再灌注损伤模型。各组大鼠均于制模后24 h采集静脉血和回肠标本。检测血清ROS、T-AOC水平,HE染色法观察肠组织病理损伤情况,免疫组化法及RT-PCR检测ZO-1的表达情况。结果再灌注后,与Sham组相比,IR组肠黏膜绒毛上皮脱落,固有层崩解,腺体明显受损;GLN组表现为肠黏膜绒毛上皮下间隙扩大,绒毛轻度水肿,腺体大致正常。I/R组ZO-1蛋白表达明显低于Sham组及GLN组(P<0.05);I/R组ROS水平均高于Sham组和Gln组, I/R组血清T-AOC活力均低于Sham组和Gln组。结论谷氨酰胺对肠缺血再灌注损伤肠黏膜屏障具有保护作用,上调ZO-1蛋白,该保护作用可能与抗氧化应激反应有关。

  • 黄芩苷抑制肌醇需要蛋白1α过度活化减轻肠缺血再灌注损伤

    作者:刘希杰;李智慧;李丽;郑步峰;冯文玉;程风春;陈丽君;傅廷亮

    目的:探讨黄芩苷对肠黏膜上皮细胞肌醇需要蛋白1 α的影响,观察黄芩苷对肠缺血再灌注损伤(intestinal ischemia reperfusion injury,IIRI)的保护作用.方法:8 wk,♂SD大鼠24只,180-200 g左右,按随机数字表法分3组:假手术组(Sham组),肠缺血再灌注损伤组(I/R组),黄芩苷预处理组组(黄芩苷+I/R组),每组8只.Sham组仅开腹关腹.I/R组给予结扎肠系膜上动脉30 min恢复血流再灌注6h处死,建立IIRI模型,黄芩苷+I/R组造模前30 min给予黄芩苷100 mg/kg腹腔注射预处理.采用ELISA检测小肠组织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 α,TNF-α)及血浆小肠脂肪酸结合蛋白(IFABP)的表达,评价肠组织炎性因子表达水平及肠通透性改变;TUNEL法检测各组肠黏膜上皮细胞凋亡情况;免疫组织化学检测各组肠黏膜肌醇需要蛋白1α(inositol requiring protein 1α,IRE1α)、磷酸化IRE1α(p-IRE1α)的表达;Western blot检测各组GRP78蛋白表达变化.结果:I/R组较Sham组肠黏膜p-IRE1α(41.88±3.43 vs 19.55±2.16)及IRE1α(51.3±4.16 vs9.97±1.34)、肠组织TNF-α(139.70 ng/L±19.72 ng/L vs 16.41 ng/L±1.75 ng/L)、肠黏膜细胞凋亡指数(40.77%±4.70% vs 3.66%±0.83%)、血浆IFABP(2.25 ng/mL±0.27ng/mL vs 0.63 ng/mL±0.07 ng/mL)均显著升高(P<0.01).黄芩苷预处理组较I/R组,GRP78(0.61±0.03 vs 0.42±0.02,P<0.01)表达上调,p-IRE1α(26.71±2.43 vs 41.88±3.43)、IRE1α(36.87±2.07 vs 51.3±4.16)表达降低,肠组织TNF-α(93.38 ng/L±16.79ng/L vs 139.70 ng/L±19.72 ng/L)及肠黏膜细胞凋亡水平(29.50%±7.66% vs 40.77%±4.70%)、血浆IFABP浓度(1.50 ng/mL±0.29ng/mL vs 2.25 ng/mL±0.27 ng/mL)均明显降低(P<0.0 1).结论:黄芩苷可通过上调GRP78缓解内质网应激,抑制IRE1α过度活化,减轻IIRI炎性反应及细胞凋亡,保护肠黏膜屏障.

  • bFGF对缺血再灌注后肠道内源性bFGF和TGFβ表达的影响

    作者:杨银辉;付小兵;孙同柱;蒋礼先;顾小曼

    缺血再灌注是严重创伤、烧伤休克救治过程中发生的一个共司的病理过程,其中肠道是缺血性损伤打击的主要器官,其受损后结构与功能恢复的好坏将直接影响多脏器功能障碍综合征(MODS)甚至多器官功能衰竭(MSOF)的发生[1].研究发现.某些生长因子不仅能够促进和加速体表创面的修复,而且也可明显减轻和改善内脏缺血后的损伤程度[2,3],表明生长因子在促进缺血性内脏损伤的修复中起重要作用.我们观察缺血-再灌注损伤后肠道自身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和转化生长因子β(TGF β)表达的变化规律,以及外源性应用bFGF治疗后对内源性bFGF和TGF β表达量的影响,探讨生长因子促进内脏损伤修复的分子机制及其与器官功能恢复的关系.

  • 壳寡糖预处理对大鼠肠缺血再灌注损伤回肠Toll样受体4表达的影响

    作者:杨庆;周春燕;黄智铭;朱方超;张行;张启瑜

    Toll样受体(TLRs)是能被某些内源性分子和微生物保守分子所激活的一种模式识别受体,可通过信号转导激发天然免疫,导致组织损伤,其中以Toll样受体4(TLR4)的作用尤为显著[1].研究发现,TLR4与各脏器缺血再灌注(I/R)损伤有关.壳寡糖是壳聚糖的降解产物,具有多种生理功能,如抗肿瘤活性、抗细菌、抑制肠道致病菌等.本研究拟探讨壳寡糖预处理能否在肠L/R损伤过程中通过抑制TLR4的表达而实现对肠组织的保护作用.

  • 肠道部分缺血再灌注损伤过程中外周血中性粒细胞凋亡变化及其机制

    作者:曹卫红;胡森;白玉梅;冀建超;盛志勇

    目的:研究兔肠道部分缺血再灌注(I/R)损伤过程中外周血中性粒细胞(PMN)凋亡的变化及机制.方法:大耳白兔55只,分为肠部分I/R组、假手术对照组、正常对照组,用自行设计的血流阻断器阻断肠系膜上动脉(SMA)血流50%,维持4h,制作肠道部分缺血再灌注操作动物模型:采用流式细胞术(AnnexinV/PI双染法)测定外周血PMN凋亡变化,采用放免法测定血浆内IL-6和TNF-α水平,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观察外周血PMNcaspase-3蛋白的表达,同时观察脏器功能和病理形态学改变.结果:肠部分I/R组,在肠道缺血期血浆IL-6T和TNF-α水平及外周血PMN凋亡比例均明显升高;在肠道再灌注期至术后1d外周血PMN凋亡比例骤然减少,而血浆IL-6和TNF-α在肠道再注期处于较高水平:外周血PMN caspase-3蛋白在肠道缺血期呈现高表达,而在再灌注期后表达明显降低.结论:肠道I/R全过程中PMN的凋亡与多种信号启动caspase-3蛋白的表达正相关.在肠道缺血期,IL-6及TNF-α可能是外周血PMN的凋亡过程的诱导分子或促进分子:而在肠道再灌注期,外周血PMN凋亡锐减可能是导致TNF-α、IL-6等细胞因子进一步增加的原因.

  • 缺血后处理减轻肠缺血再灌注引起的肝损伤的机制研究

    作者:张彬;贺德栋;房祥杰

    目的:探讨缺血后处理减轻肠缺血再灌注引起的肝损伤的作用机制,为外科防治缺血再灌注损伤提供策略。方法将36只SD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SO组,仅手术显露肠系膜上动脉)、缺血再灌注组(IR组,阻断肠系膜上动脉60min,再灌注120min)、缺血后处理组(IP组,阻断肠系膜上动脉60min后行3个循环的灌注30s/阻断30s,再持续灌注117min),每组12只。建立模型2h后采集各组大鼠动、静脉血及部分小肠、肝组织,检测血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10(IL-10)、丙氨酸氨基转氨酶(ALT)、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水平,测定血清及肝组织内丙二醛(MDA)、髓过氧化酶(MPO)水平,光学显微镜下观察小肠及肝脏病理学改变,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肝脏组织中核因子κBp65(NF-κBp65)和缺氧诱导因子1α(HIF-1α)的表达变化。结果与SO组比较,IR组小肠、肝脏病理损伤加重,肝组织NF-κBp65和HIF-1α的表达显著升高,血清和肝组织中MDA、MPO水平及血清TNF-α、IL-10、ALT和AST水平升高;与IR组比较,IP组小肠、肝脏损伤减轻,肝组织NF-κBp65表达下降而HIF-1α的表达显著升高,血清和肝组织中MDA、MPO水平及血清TNF-α、ALT和AST水平均显著下降,血清IL-10水平增加,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缺血后处理可以促进抗炎因子的激活,抑制NF-κB信号通路调控的炎症级联反应,上调HIF-1α的表达,减轻小肠缺血再灌注引起的肝损伤。

  • 异氟醚预处理对大鼠肠缺血再灌注后肠损伤的影响

    作者:柳垂亮;李向宇;程志芳;黄洋;曾维安

    目的 研究不同浓度的异氟醚预处理对大鼠肠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影响,并初步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 成年雄性SD大鼠60只,按照随机分层区组设计分为5组(n=12):肠缺血再灌注组(缺血再灌注损伤组):暴露腹腔后夹闭肠系膜上动脉1h后开放再灌注2 h;0.25肺泡低有效浓度、0.5肺泡低有效浓度、1.0肺泡低有效浓度异氟醚预处理30 min组(即0.25M组、0.5M组和1.0M组):在暴露腹腔前预吸入相应浓度的异氟醚30 min,再行肠缺血再灌注;假手术组:仅暴露腹腔,不行异氟醚预处理及肠系膜上动脉夹闭.颈动脉插管监测平均动脉压.在再灌注2h时采血检测血浆超氧化物歧化酶活力、丙二醛和肿瘤坏死因子α含量;取小肠组织行组织切片HE染色,在光镜下观察其结构病理变化程度及改良Chiu's评分,并用免疫组化染色法和Western blot方法检测肠组织Caspase-3活化表达情况.结果 与缺血再灌注损伤组比,0.5M组、1.0M组的病理评分值显著性减低(P<0.01),而0.25M组无显著差异(P>0.05).在再灌注期,缺血再灌注损伤组的平均动脉压随时间延长呈明显下降趋势,显著低于假手术组(P<0.05),而异氟醚预处理能明显减缓平均动脉压下降(P<0.01).0.5M组、1.0M组较缺血再灌注损伤组的超氧化物歧化酶活力显著性增高,而丙二醛水平减低(P<0.01).与缺血再灌注损伤组相比,1.0M组、0.25M组的肿瘤坏死因子α含量无显著性差异(P>0.05),而0.5M组较缺血再灌注损伤组显著性降低(P<0.01).0.5M组、1.0M组的caspase-3蛋白表达量较0.25M组和缺血再灌注损伤组明显减少(P<0.05).结论 0.5M与1.0M异氟醚预处理均能相似地减轻缺血再灌注后的肠黏膜结构的病理改变,并可减缓再灌注期的低血压,其保护效应可能与提高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减少丙二醛生成、下调肿瘤坏死因子α生成的炎症反应级联效应以及抑制细胞凋亡有关.

  • 肠缺血再灌注损伤综述

    作者:杜斌;郭建辉

    肠缺血再灌注损伤(ischemia reperfusion injury,IR)是外科常见的病理变化,是发生于肠道组织的再灌注损伤,经专家证实其在严重感染、创伤休克的致死性疾病发生与进展中起到重要作用,是创伤休克、严重感染等致死性疾病主要直接致死原因.该研究者从事肠胃工作多年,在这方面具有丰富的工作经验和实践能力,对肠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具体机有一定的研究,该文针对性提出了疾病防治策略,有助于逆转疾病进程,降低死亡风险,希望能够与同行业的相关技术人员一同分享.

  • 大黄素对肠缺血再灌注损伤小鼠TREM-1受体及炎症介质表达的实验研究

    作者:张俏;孙学童;冯秋鹏;张宗兵;刘牧林

    目的 观察大黄素干预下肠缺血再灌注损伤(ⅡR)小鼠外周血sTREM-1及下游炎症介质NF-κB和TNF-α的表达和小肠组织病理学变化,探讨大黄素对肠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作用机制.方法 将雄性健康清洁级昆明小鼠随机分为假手术(S)组,模型(I/R)组,模型+大黄素(C)组,每组9只.肠缺血再灌注模型的制备采用夹闭肠系膜上动脉法,其中S组仅行开腹术不夹闭肠系膜上动脉,C组于再灌注前5 min将大黄素注入小鼠腹腔(2.5mg/kg),S组和I/R组分别注入等量生理盐水,24h后处死小鼠留取标本,分别比较3组小鼠血清中sTREM-1和TNF-α的浓度、肠黏膜损伤程度和肝脏细胞NF-κB表达情况.结果 3组小鼠血清sTREM-1浓度、血清TNF-α浓度、肝脏细胞NF-κB染色积分比较,S组比I/R组明显降低、C组比I/R组明显降低,但C组比S组增高,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光镜下观察S组小肠黏膜结构基本正常,I/R组小肠绒毛结构破坏较重,C组小肠黏膜损伤较轻,经非参数秩和检验,S组与I/R组和C组与I/R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S组与C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大黄素干预下外周血sTREM-1和TNF-α及肝细胞NF-κB表达显著下降且肠道及全身炎症症状减轻,提示大黄素可阻断肠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发生发展过程.

  • 色甘酸钠抑制肠组织蛋白酶活化受体-2表达对大鼠肠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影响

    作者:刘德昭;陈中刚;葛缅;甘小亮;黑子清

    目的 探讨再灌注前应用色甘酸钠对大鼠肠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影响及与肥大细胞(MC)激活、肠组织蛋白酶活化受体-2 (PAR-2)受体表达的关系.方法 32只SD大鼠通过数字随机法分为4组:假手术组(S组)、缺血再灌注组(IIR组)、色甘酸钠组(CS组)、Compound 48/80组(CP组).每组8只.复制大鼠肠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CS、CP组在再灌注前5 min分别经尾静脉给予色甘酸钠25、0.75 mg/kg,S、IIR组分别给予等量的生理盐水.再灌注3h后活杀大鼠取小肠组织.观察各组肠黏膜病理变化;免疫组化观察类胰蛋白酶表达及MC数量;免疫印迹(Western blot)检测肠组织PAR-2表达.结果 S组肠黏膜Chiu's病理评分(0.75 ±0.21)、MC数量(10±3)、类胰蛋白酶表达(125±15)和肠组织PAR-2受体表达(109±10)少(P<0.05),CP组病理评分(5.12±0.83)、MC数量(36 ±6)、类胰蛋白酶表达(192±18)和肠组织PAR-2受体表达(211±14)均多(P<0.05);CS组肠黏膜Chiu's病理评分(2.14 ±0.64)、MC数量(15±4)、类胰蛋白酶表达(138±17)和肠组织PAR-2受体表达(124±12)均明显少于IIR组和CP组(P<0.05).结论 色甘酸钠可能通过稳定肥大细胞膜,抑制类胰蛋白酶表达,进而抑制PAR-2信号通路,从而减轻肠缺血再灌注所致肠损伤.

  • 谷氨酰胺预处理对大鼠肠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及其对eNOS-NO通路的影响

    作者:牛琼;王爱丽;王伟;胡营滨;刘成霞

    目的:探讨谷氨酰胺(Gln)预处理对大鼠肠缺血再灌注损伤(IR)后的保护作用及其对内皮型一氧化氮合酶(eNOS)/一氧化氮(NO)信号通路的影响。方法将30只健康雄性Wistar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Sham)组、IR组、Gln组,每组10只,Gln组给予谷氨酰胺1 g/(kg·d),连续灌胃7 d。Sham组和IR组以同等剂量生理盐水灌胃7 d。Sham组仅分离肠系膜上动脉(SMA)而根部不夹闭。IR组和Gln组均用无损伤血管夹夹闭SMA根部,30 min后放松血管夹形成再灌注损伤模型。各组大鼠均于制模后24 h采集腹主动脉血和回肠标本。应用HE染色法观察肠黏膜组织形态学改变,ELISA试剂盒双抗体夹心法测定D-乳酸、内毒素含量,硝酸还原酶法检测血清NO的含量,比色法检测血清eNOS、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iNOS)的含量,荧光定量PCR(RT-PCR)检测大鼠肠组织eNOS、iNOS mRNA表达水平。结果再灌注后,与Sham组相比,IR组肠黏膜绒毛上皮脱落,固有层崩解,部分绒毛顶端出血,腺体明显受损;Gln组表现为肠黏膜绒毛上皮下间隙扩大,但不明显,绒毛轻度水肿,腺体大致正常,固有层轻度水肿。IR组血清D-乳酸、内毒素、iNOS水平及肠组织iNOS mRNA表达水平均高于Sham组和Gln组(P<0.05)。IR组血清NO、eNOS含量及组织中eNOS的mRNA表达量均低于Sham组和Gln组(P<0.05)。结论谷氨酰胺预处理可以减轻肠缺血再灌注后的组织形态学改变及损伤,其机制可能与抑制iNOS表达,增加eNOS表达,从而增加NO活性有关。

  • p38 MAPK 信号通路与肠缺血再灌注损伤

    作者:吴丽;李筠璐;王艳蕾

    肠缺血再灌注( ischemia/reperfusion,I/R)损伤是外科临床实践中常见的组织损伤之一,在严重感染、创伤、休克、心肺功能不全等疾患的病理过程中起重要作用。早在20世纪50年代Lillehei 就提出小肠是休克向不可逆发展的枢纽器官。 p38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p38 mitogen activated protein kinase,p38MAPK)为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信号通路中三个主要的亚家族之一,是介导细胞因子及应激刺激导致细胞凋亡、分化及炎症反应的重要细胞内信号转导途径[1]。大量文献证实p38MAPK在缺血再灌注损伤中活化,并引起组织器官结构和功能的变化。本文就p38MAPK信号通路在肠缺血再灌注损伤中的作用作一综述。

  • 胎盘间充质干细胞对小鼠小肠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作用

    作者:杜莉莉;杨晓漪;吕润潇;辛娜;马玲

    目的 探讨胎盘间充质干细胞(pMSCs)对小鼠小肠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作用.方法 组织块培养法提取pMSCs,流式细胞技术鉴定.24只小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Sham组),缺血l130min再灌注6h组(I/R组)和再灌注1h尾静脉输入5×106个pMSCs组.缺血再灌注6h后观察肠道情况,HE染色观察肠组织形态,ELISA检测血清中二胺氧化酶(DAO)、TNF-α、IL-6及IL-10含量.结果 pMSCs阳性表达CD29,CD44.与Sha组相比,I/R组肠道损伤明显,肠黏膜上皮细胞脱落多,而pMSCs组肠道损伤轻,细胞脱落少.I/R组和pMSC组小鼠血清中DAO、TNF-α、IL-6及IL-10含量明显多于Sham组(P<0.05).与I/R组相比,pMSCs组小鼠血清中DAO、TNF-α、IL-6含量减少(P<0.05),Ⅱ-10含量增多(P<0.05).结论 pMSCs可减轻小鼠小肠缺血再灌注损伤,机制与抑制再灌注后炎症反应相关.

  • 罗格列酮抑制TLR-4/NF-κB信号通路对肠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影响

    作者:刘启胜;程正位

    目的 探讨罗格列酮( Rosiglitazone,RGZ)对大鼠肠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作用及其机制. 方法将30只雄性Sprague-Dawley( SD)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 Sham组)、缺血再灌注损伤组( IRI组)和RGZ预处理组(RGZ组). RGZ组在手术前1 h给予罗格列酮(0.3 mg/kg)静脉注射,Sham组和IRI组术前1 h给予等量生理盐水静脉注射. 手术分离肠系膜上动脉,夹闭45 min、再灌注4 h诱导缺血再灌注损伤. PAS染色观察肠道黏膜病理学形态学变化,RT-PCR和ELISA检测白介素6(IL-6)、干扰素(IFN-γ)和肿瘤坏死因子(TNF-α)的表达.Western blot检测PPAR-γ、p-PPAR-γ、TLR-4、p-p65和p65的表达. 结果 与Sham组比较,IRI组肠黏膜损伤明显增加. ELISA和PCR显示,IL-6、IFN-γ和TNF-α也明显上调;WB显示,p-PPAR-γ、TLR-4 和p-p65 表达明显增加,但PPAR-γ和p65无明显变化. 与IRI组比较,RGZ组小肠黏膜损伤明显减少,促炎症因子IL-6、IFN-γ和TNF-α,TLR-4和p-p65表达明显降低,而p-PPAR-γ表达进一步增加,但PPAR-γ表达和p-p65 无明显变化. 结论 罗格列酮预处理可通过抑制TLR-4/NF-κB信号通路激活而抑制炎症反应,从而减轻肠缺血再灌注损伤.

  • 白藜芦醇对肠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

    作者:魏莱;荣愈平;刘胜武;赵端仪

    目的 探讨白藜芦醇(Resveratrol,RSV)对肠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作用及分子机制.方法 30只SD大鼠随机分成假手术组(Sham组)、肠缺血再灌注损伤组(IRI组)和白藜芦醇预处理组(RSV组).检测各组沉默信息调节因子1(SIRT1)、乙酰化p53(Acetylp53)、p53、bax、bcl-2、凋亡诱导因子(AIF)和TUNEL,观察肠组织病理形态.结果 与Sham组相比,IRI组肠组织病理形态改变以及Acetylp53、bax、细胞浆AIF、TUNEL表达明显增加,而SIRT1和bcl-2表达明显降低.与IRI组相比,RSV组肠组织病理形态改变及Acetylp53、bax、细胞浆AIF、TUNEL表达明显减少,而SIRT1和bcl-2表达明显增加.此外,三组之间p53表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RSV可通过抗凋亡减轻肠缺血再灌注损伤,其作用机制与SIRT1/p53信号通路相关.

  • 促红细胞生成素预处理通过抗凋亡减轻肠缺血再灌注损伤

    作者:刘启胜;程正位;熊建光;程思;李湘楚

    目的 探讨促红细胞生成素( Erythropoietin,EPO)预处理对大鼠肠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作用及机制. 方法 24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3组:假手术组( Sham组)、肠缺血再灌注损伤组( IRI组)、促红细胞生成素预处理组(EPO组),每组8只. Sham组、IRI组手术前1 h给予生理盐水(5 000 U/kg,腹腔注射),EPO组缺血前1 h给予促红细胞生成素(5 000 U/kg,腹腔注射),IRI组和EPO组采用血管夹夹闭肠系膜上动脉,置于32 ℃温箱后45 min后松开血管夹. Sham组操作同上,但不夹闭肠系膜上动脉. 再灌注1 h后处死大鼠,收集血清和小肠标本. HE 染色后观察小肠病理学形态学变化,采用 Western blot 检测 EPOR、p-EPOR、JAK2、p-JAK2、p-STAT3、STAT3、Bax、Cleavage-caspase3、Bcl-2、Caspase3. 结果 与 Sham 组比较,IRI 组病理改变及 p-EPOR、p-JAK2、p-STAT3、Bax、Cleavage-caspase3表达明显增加( P <0. 05 ),Bcl-2、Caspase3 表达减少( P <0. 05 ). 与 IRI组比较,EPO组病理改变、Cleavage-caspase3蛋白表达减少(P<0. 05),p-EPOR、p-JAK2、p-STAT3、Bcl-2、Caspase3表达明显增加(P<0. 05). 结论 促红细胞生成素预处理可通过诱导JAK2/STAT3 信号通路激活而抑制凋亡,减轻肠缺血再灌注损伤.

  • 淫羊藿苷后适应对肠缺血再灌注肝损伤的保护作用

    作者:孔祥一;鄢程程;董丹彤;栾海蓉

    目的 探讨淫羊藿苷(icariin,ICA)对肠缺血再灌注导致肝损伤的保护作用.方法 Wistar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ICA低剂量组、ICA高剂量组.分别检测各组血清丙氨酸转移酶(ALT)、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活性;肝组织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和丙二醛(MDA)含量.结果 与假手术组比较,模型组大鼠可使大血清ALT、AST活性分别升高4.4倍、3.74倍,差异显著(P<0.01).与假手术组比较,模型组大鼠再灌注后血清SOD活性降低53%、MDA含量增高2.11倍,差异显著(P<0.01).结论 ICA可减轻大鼠肠缺血再灌注所致肝损伤的作用,其作用机理可能与减轻机体的脂质过氧化损伤有关.

46 条记录 1/3 页 « 123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