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益气养血利水方治疗肝硬化腹水70例

    作者:燕东;李光熙;刘绍能;周斌;李游;吴红梅

    我们从2002年5月~2006年5月采用益气养血利水方(自拟方)治疗肝硬化腹水70例,取得较好疗效,现总结如下.1 临床资料1.1 病例选择标准所有病例均符合2000年西安第十次全国病毒性肝炎防治及肝病学术会议讨论修订的《病毒性肝炎防治方案》中肝硬化诊断标准,同时超声检查证实有腹水,腹水程度按梁扩寰《肝脏病学》中文献标准执行,并排除癌性、心原性、肾原性、结核性、血管性等其它性质腹水.

  • 大剂量参麦注射液抢救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原性休克

    作者:周素敏;姜丽杰;秦绪波;洪军;王筱梅;初楠

    我科于1997~1998年应用大剂量参麦注射液配合西药,救治3例AMI合并心原性休克病人,疗效满意,现报道如下:

  • B型利钠肽对心血管病患者近期心原性死亡的预测价值

    作者:孙同文;张彦周;王乐信;邱春光;杨海波;黄振文;李莉

    B型利钠肽(BNP)是由心脏分泌的32个氨基酸的多钛,因其首先在猪脑中发现,故又名脑钠肽.容量负荷增加引起的心室压力的改变和室壁张力的增加是刺激BNP分泌的主要因素.既往研究表明,BNP可用于心功能不全的诊断和心功能不全及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的预后评估.Framingham新研究表明,BNP对无心力衰竭(心衰)的社区人群发生心血管事件和死亡亦有极高的预测价值.本研究旨在探讨BNP对住院心血管病患者1个月内发生心原性死亡的预测价值.

  • 新型直接凝血酶抑制剂比伐芦定对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的单中心疗效观察

    作者:杨晓旭;赵昕;王效增;邓捷;赵晓川;王丽;任丽丽;顾崇怀;韩雅玲

    目的:评估新型直接凝血酶抑制剂比伐芦定应用于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的患者的疗效及安全性。
      方法:本研究入选了2012-05至2013-02于沈阳军区总医院住院接受PCI治疗的ACS患者823例,随访资料完整病例119例[除外冠状动脉搭桥手术(CABG)20例],年龄31~80岁,男性106例。其中行急诊PCI手术102例,择期PCI手术17例。依据在PCI术中及术后抗凝用药将其分为比伐芦定组(静脉推注0.75 mg/kg后1.75 mg/(kg·h)静脉滴注至手术结束)60例和普通肝素组(100 U/kg静脉推注)59例。本研究观察主要事件为PCI术中冠状动脉病变特点,住院期间血小板减少、出血事件,以及随访1年再次血运重建、心绞痛再入院及心原性死亡发生率。

  • 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原性休克、脑卒中继发中枢性尿崩症一例

    作者:许晶晶;贾新未;张芳

    患者男性,70岁,因“发作性胸闷9年,加重伴呼吸困难4 h”入院。患者9年前活动后出现胸闷,位于胸骨后,口服硝酸酯类药物或休息3~5 min 可缓解。患者6年前因心绞痛症状反复发作曾于我院行冠状动脉造影提示左主干正常,左前降支闭塞病变,左回旋支、右冠状动脉弥漫性狭窄,窄处狭窄90%。于右冠状动脉置入西罗莫司药物洗脱支架2.75 mm ×24.00 mm 和3.00 mm ×24.00 mm 共2枚。术后规律服用阿司匹林,偶有胸闷、气短症状。入院前4 h 患者无明显诱因出现胸闷、气短、呼吸困难,伴恶心,呕吐1次,为胃内容物,伴咳嗽、咳痰,为白色黏痰,就诊我院。无高血压、糖尿病、肝炎、结核等家族史。吸烟史30余年,20支/ d,已戒烟9年。入院查体:心率:120次/ min,血压63/41 mmHg,意识模糊,口唇紫绀,肢端冰冷,脉搏细数,呼吸急促,可见颈静脉怒张及颈动脉异常搏动。双肺呼吸音粗,双肺满布湿啰音。心界不大,心音低钝、律齐,心率120次/ min,各瓣膜听诊区未闻及杂音,神经系统查体未见明显异常。入院心电图:窦性心动过速109次/ min, I 、aVL 导联 ST 段明显压低,约0.1 mV,V3~6导联 T 波倒置;血常规:白细胞计数7.80×109/ L,中性粒细胞:95.8%;心肌标志物: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10.4 ng/ ml (0~4.3 ng/ ml),肌红蛋白( Myo)>500 ng/ ml(0~107 ng/ ml),肌钙蛋白 I(cTnI):0.62 ng/ ml ;(<0.4 ng/ ml);生化检查:CK-MB 124.00 U/ L(0~25 U/ L),肌酸激酶( CK)777.80 U/ L (24~195 U/ L),电解质: K +2.69 mmol/ L (3.60~5.00 mmol/ L ), Na +143.58 mmol/ L (137.00~145.00 mmol/ L ), Cl -108.48 mmol/ L (98.00~107.00 mmol/ L); B 型钠尿肽( BNP):1350 pg/ ml ( 0~100 pg/ ml);空腹血糖:6.08 mmol/ L;肝、肾功能正常。胸部 X线片显示两下肺渗出性病变,不除外心力衰竭肺水肿;主动脉硬化。超声心动提示室间隔运动幅度减低,左心室射血分数54%,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4.8 cm,左心房内径3.5 cm,未见心包积液。因患者白细胞计数及中性粒细胞均偏高,且存在咳嗽、咳痰病史提示肺部感染,但查降钙素及痰培养均正常,可除外感染性休克。结合患者病史、临床表现、心电图及心脏标志物结果,考虑诊断为急性非 ST 段抬高型心肌梗死合并心原性休克。入院诊断:(1)冠状动脉性心脏病、急性非 ST 段抬高型心肌梗死 Killip 4级、急性心力衰竭、心原性休克、冠状动脉支架置入术后、心律失常、窦性心动过速;(2)肺部感染?入院后立即给予患者多巴胺静点(500 ml 生理盐水 +160 mg 多巴胺,7μg·min -1·kg -1 根 据 血 压 调 节),血压曾升高至110/41 mmHg,但难以维持,反复降至70 /40 mmHg,并伴有意识不清、呼之不应,遂给予去甲肾上腺素(0.255μg·min -1 ·kg -1 ) 联 合 多 巴 胺 ( 5μg·min -1 ·kg -1 ),血压维持在90/60 mmHg;给予阿司匹林、波立维各300 mg 负荷量,同时行抗凝、抗感染、扩容、平喘、纠正低氧血症等治疗;患者10 h入液量约3800 ml,尿量约2000 ml。入院第2天患者出现不完全性运动性失语、伸舌右偏、烦渴,尿量增多,高达5430 ml,神经系统查体:双瞳孔等大正圆,直径约3.0 mm,对光反射存在。右侧上、下肢无自主运动,肌张力低,右侧Babinski 征(+),左侧肢体肌力正常,余颅神经查体不合作。急查头颅 CT 提示右侧小脑半球、左侧枕、顶叶缺血性脑梗死; 考 虑 急 性 脑梗死。尿常规:尿比重1.005(1.005~1.030);尿渗透压:590 mOsm/ kg·H2 O (600~1000 mOsm/ kg·H2 O)。患者出现大面积脑梗死、尿量增多,同时合并烦渴、多饮等临床表现,结合检查结果考虑尿崩症诊断,但因患者一般情况差,未行禁水试验;试验应用垂体后叶素(40 ml 生理盐水+48 IU 垂体后叶素,2 ml/ h 泵入),患者尿量明显减少(3346 ml/24 h),应用1 d 后停药,因患者尿量再次增多,每小时尿量大于300 ml,故继续应用垂体后叶素,患者尿量又见减少,多次复查尿比重均正常(1.010~1.030),共应用垂体后叶素治疗22 d,血压在110/60 mmHg左右,后改为双氢克尿噻口服,患者家属拒绝行冠状动脉造影检查,了解患者心脏血管情况,患者血压及尿量稳定后出院,遗留右侧上、下肢活动障碍,定期康复活动。

  • 德国心血管年会会议热点研究报道(八)

    作者:马迎(编译);刘兵(审校)

    生物可降解聚合物支架对于冠状动脉慢性完全闭塞性病变的治疗效果(作者:Mark Rosenberg)
      背景:冠状动脉慢性完全闭塞性病变(CTO)是当前介入治疗的难点之一。方法:本研究对210例在2012年1月至2014年11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 CTO 患者的档案进行回顾分析。161例接受载 Biolimus 完全可降解支架(BES)治疗的患者纳入观察组。 CTO 的定义是闭塞段 TIMI 血流为零,超过3个月的慢性冠状动脉闭塞。研究的主要终点是 BES 支架介入治疗6个月后的晚期管腔丢失。研究的次要终点是6个月后临床的 MACE 发生率,包括心原性死亡,心肌梗死以及介入治疗后再次闭塞。

  • 心源性休克合并多器官功能不全患者的血流动力学支持治疗及死亡风险因素分析——Nancy(法国)66例临床经验

    作者:李岩;Jean-Pierre VIllemot

    目的 回顾性分析 66例心源性休克合并多器官功能不全(MOD)患者的血流动力学支持治疗临床资料,探究影响患者死亡率的主要风险因素.资料与方法 1998-2003年,66例心源性休克合并多器官功能不全患者,年龄(44.8士10.4)岁,转入法国南锡(Nancy)大学医疗中心,寻求机械循环辅助及心脏移植.对所有病例均首先采取药物支持疗法,40.9%(27/66)患者在接受12~24h 药物支持治疗后,循环状态仍不稳定,并有MOD渐进性加重趋势,改用机械循环辅助治疗.结果 12.1%(8/66) 患者在药物支持治疗下循环状态重新稳定,脱离药物支持.53.0%(35/66) 患者在药物或机械辅助下成功过渡到心脏移植,全系列总死亡率为34.8%(23/66).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患者入院时初始 MOD 评分和血清乳酸浓度是影响患者死亡率的独立风险因素.初始MOD评分>9及初始血清乳酸浓度>4mmol/L的病例死亡概率明显增加.结论 在心源性休克合并MOD患者的血流动力学支持治疗中,初始MOD评分及血清乳酸浓度水平对于判断预后具有重要价值.

  • 2001年至2011年台州医院急性心肌梗死数据的回顾性分析

    作者:米亚非;薛迎生;江建军;许莎莎;张云燕;卢先本

    目的 回顾性评价2001~2011年台州医院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的特征、诊疗模式和院内结局方面的变化趋势.方法 冠心病医疗结果评价和临床转化研究是一项多中心临床研究,为AMI回顾性研究,台州医院为162家协作医院之一.本研究采用两阶段随机抽样数据设计.选取台州医院有效合格AMI患者197例,其中2001年25例、2006年59例、2011年113例,对3个特定年份患者临床特征、诊疗模式和院内不良心血管事件进行比较.结果 AMI患者以老年、男性(69.5%)、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89.3%)为特点.直接PCI从2001年的0上升到2011年的50.4% (P<0.05).入院24 h内应用阿司匹林2001年96.0%,2006年96.6%,2011年97.3%%,入院24 h内应用氯吡格雷2001年4.0%,2006年96.6%,2011年97.3%、他汀类药物2001年60.0%,2006年96.6%,2011年97.3%(P<0.05,P<0.01).2006年与2011年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发生率有统计学差异(50.8%vs31.1%,P<0.05).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吸烟(OR=0.036,P<0.05)、Killip分级(OR=2.682,P<0.05)和院内死亡(OR=177.970,P<0.05)是AMI患者院内心源性休克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台州地区AMI的发展趋势为,尽管某些治疗措施在过去的10年改善明显,仍需进一步提高医疗质量,改善AMI患者预后.

  • 单中心九年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围术期患者死亡原因的探讨

    作者:王可;李文文;郭志福;游晓华;黄新苗;马丽萍;赵仙先;郑兴;秦永文

    目的 探讨PCI围术期患者死亡的原因.方法 选择2002年1月~2010年1 2月行PCI患者5225例,记录围术期死亡患者的基线临床资料、冠状动脉病变特点、死亡时间及死亡原因.结果 围术期患者共死亡54例,病死率1.03%,54例死亡患者中,单支病变13例,双支病变11例,3支病变30例;19例(35.2%)死于术后第1天、20例(37.0%)死于术后2~8 d;有18例(33.3%)死于心源性休克、9例(16.7%)死于支架内血栓形成、7例(12.9%)死于严重左心衰竭.结论 PCI围术期死亡发生率低,且多发生在急诊PCI、老年、多支病变患者.引起死亡原因多为心源性休克、支架内血栓形成、严重左心衰竭等.

  • 早期保护性肺通气和主动脉内球囊反搏联合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源性休克的疗效

    作者:王霁翔;高静;任珉;孙博;刘寅

    目的 探讨早期保护性肺通气和主动脉内球囊反搏(IABP)联合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CI)治疗急性心肌梗死(AMI)合并心源性休克(CS)患者的临床疗效及预后.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5年1-12月我院应用早期保护性肺通气和IABP联合急诊PCI治疗的AMI合并CS伴低氧血症患者49例,出院后随访1年,记录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MACE)(包括心源性死亡、再发心肌梗死、心功能衰竭、靶血管血运重建)的发生,对生存率进行分析,采用Cox回归分析治疗后MACE发生的危险因素. 结果 49例患者全部完成靶血管血运重建,手术成功率100%,发病至就诊时间(6.2±1.5) h,急诊室至球囊扩张(D to B)时间(118.55±28.28) min,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30例(61.2%),其中急性前壁心肌梗死23例(76.6%)、急性下壁心肌梗死5例(16.7%),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NSTEMI)19例(38.8%),冠状动脉造影示多支病变46例(93.9%)、合并严重左主干病变13例(26.5%)、靶血管严重钙化27例(55.1%),急诊PCI术后靶血管血流达到急性心肌梗死冠状动脉内溶栓后血流(TIMI)3级44例(89.8%)、未达到TIMI 3级血流5例(10.2%),发生严重并发症1例(2.0%),院内死亡12例(24.5%);随访1年存活31例(63.3%),总MACE事件发生例数32例(65.3%),其中死亡18例(36.7%)、再发心肌梗死4例(8.2%)、心功能衰竭13例(26.5%)、靶血管血运重建5例(10.2%);无MACE事件生存率为34.7%(17例).Cox回归分析结果显示,靶病变严重钙化、术后TIMI血流<3级、D to B时间>120 min是MACE发生的危险因素(HR=2.677、26.289、2.923,P=0.018、0.000、0.008). 结论 对AMI合并CS伴低氧血症的患者施行早期保护性肺通气和IABP联合急诊PCI治疗是安全有效的,患者院内病死率明显降低,1年生存率明显升高.

  • 老年人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源性休克临床特点分析

    作者:陈妍;高明东;李晓卫;赵海旺;张楠;豆静;刘寅

    目的 探讨老年人发生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源性休克的临床特点.方法 入选2015年1月至2016年4月就诊于大滓市胸科医院的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源性休克(CS)的老年患者.所有入选患者接受急诊冠状动脉造影检查,并根据病变特点完成急诊经皮冠状动脉血管成形术(PCI)治疗,按照是否发生心源性休克分为心源性休克组及非心源性休克组,调查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心肌梗死的特点、冠状动脉介入检查及治疗结果.结果 在发生急性心肌梗死的老年患者中,8.33%(34/408)发生CS,在所有CS患者中,91.89%(34/37)为老年患者,住院期间死亡率29.41%(10/34).发生CS患者的白细胞计数、高敏C反应蛋白、入院血糖、肌酐、谷丙转苷酶水平均高于未发生CS患者(t=2.403,4.596,6.778,6.109,均P<0.05).发生CS患者有更高的入院NT-Pro BNP水平,更长的首次医疗接触时间,更多的左主干病变以及3支病变.结果 老年患者有更高比例发生CS的风险,过长的首次医疗接触时间、存在左主干病变以及3支病变是发生CS的独立预测因素,而积极的血运重建可以明显增加老年患者的生存机会.

  • 体外膜肺氧合治疗难治性心原性休克的临床疗效及其影响因素

    作者:朱瑞秋;刘长智;卢剑海;苏用鹏;温树超;聂广杰;胡允兆;左六二

    目的 观察体外膜肺氧合(ECMO)治疗难治性心原性休克的效果,并探讨其影响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顺德第一人民医院自2013年5月至2015年11月经ECMO救治的难治性心原性休克患者.观察并记录入选患者ECMO前状态、应用ECMO时机,ECMO并发症及疗效,并收集入选患者ECMO 2 h前及2、6、24和48 h后的血液动力学数据及血管活性药物量.结果 共入选患者10例,女性6例、男性4例,年龄12 ~ 56岁,其中暴发性心肌炎5例、急性心肌梗死4例、心脏破裂1例.入选患者在使用ECMO前,左心室射血分数为(31.4±10.2)%,APACHEⅡ评分26.6±10.8.8例患者出现心跳骤停,心肺复苏时间10 ~ 300 min,3例植入主动脉内球囊反搏.ECMO支持2h后,入选患者的中心静脉压降低、血压升高、心率减慢、中心静脉血氧饱和度升高、多巴酚丁胺减量(P均<0.05).ECMO支持6h后,乳酸水平降低、去甲肾上腺素减量(P均<0.05).ECMO支持24、48 h后,血液动力学保持稳定,休克明显改善.并发症,3例患者出现置管部位或下肢感染,2例患者发生股动脉血栓,2例患者出现下肢缺血性损害,2例患者置管部位出血.10例患者ECMO辅助时间为2~ 220 h,撤机成功率90% (9/10),生存出院率60% (6/10),2例患者由于应用ECMO时机偏晚导致死亡,另外2例患者由于严重肢体并发症死亡.结论 ECMO能迅速改善心原性休克患者血液动力学稳定性,而准确把握应用ECMO时机、减少肢体并发症是提高ECMO疗效的关键.

  • 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原性休克47例治疗和死亡原因分析

    作者:莫安胜;林辉;王风;林英忠;温绍科;周一凡

    目的 评价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原性休克47例患者的临床疗效,寻求降低病死率、改善预后的措施.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2年1月至2007年5月共47例心肌梗死合并心原性休克患者,运用心血管活性药物、主动脉内球囊反搏(IABP)、介入手术或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的治疗效果.结果 IABP治疗47例(100%),再血管化治疗41例(87.3%),死亡17例(36.2%).经药物和IABP治疗,在接受再血管化前死亡的患者占死亡数的35.3%(6/17),再血管化后死亡的患者占死亡数的64.7%(11/17).死于心功能衰竭者9例,死于肾功能衰竭和呼吸功能衰竭者8例.11例出现急性肾功能衰竭的患者全部死亡.急性肾功能衰竭(r=0.734,P=0.000)、急性呼吸功能衰竭(r=0.606,P=0.000)和糖尿病(r=0.372,P=0.012)与死亡有相关关系.结论 尽管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原性休克的治疗有了很大的发展,但病死率仍然较高,主要死因是急性心力衰竭、急性肾功能衰竭和急性呼吸功能衰竭.要进一步降低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原性休克患者住院病死率,可能需要更好的循环辅助装置及加强重要器官的保护.

  • 心原性休克患者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围手术期血清血栓调节蛋白水平的变化

    作者:张磊;王春;谷天祥;卢春茂;王子文

    目的 观察心原性休克患者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围手术期血清血栓调节蛋白(TM)水平的变化.方法 采用前瞻性研究方法,纳入2015年6至12月在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行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的冠心病患者66例.根据围手术期是否发生心原性休克,将患者分为无心原性休克组(51例)和心原性休克组(15例).分析两组患者的临床资料,并分别于麻醉后即刻及术后4、8、16、24、48和72 h收集患者的动脉血,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测量血清TM水平.结果 (1)无心原性休克组糖尿病比率高于心原性休克组[64.7% (33/51)比20.0% (3/15),P<0.01],而既往心肌梗死病史比率低于心原性休克组[41.2% (21/51)比100%(15/15),P<0.01].(2)无心原性休克组术后血清肌酐、肌钙蛋白Ⅰ和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峰值均低于心原性休克组[分别为(88.5±36.7)μmol/L比(122.6 ± 71.1) μmol/L、1.3(0.2,2.7) μg/L比16.4(5.8,23.4) μg/L和(18.8±4.7) μg/L比(49.3±15.9) μg/L,P均<0.05].(3)无心原性休克组机械通气时间短于心原性休克组[11.5(9.0,18.0)h比20.0(8.5,82.5)h,P=0.02],使用主动脉内球囊反搏比率低于心原性休克组[0比100% (15/15),P<0.01].(4)无心原性休克组术中及术后发生心房颤动和心肌梗死的比率均低于心原性休克组[分别为5.9%(3/51)比80.0%(12/15)和19.6%(10/51)比93.3% (14/15),P均<0.01].(5)无心原性休克组麻醉后即刻及术后4、8、16、24、48和72 h的TM水平分别为3.30(2.68,7.44)、4.09(2.95,7.18)、4.35(2.68,8.22)、3.50(2.95,8.00)、3.41(2.60,5.97)、3.30(2.65,5.42)和3.94(2.82,5.60) μg/L,心原性休克组麻醉后即刻及术后4、8、16、24、48和72 h的TM水平分别为2.44(1.97,2.67)、2.21(1.93,2.83)、2.64(2.29,2.67)、2.84(2.26,2.94)、3.35(2.43,4.05)、2.76(2.73,2.97)和3.81(2.96,5.96) μg/L.无心原性休克组和心原性休克组不同时间点之间的TM水平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无心原性休克组术后4和8h的TM水平均高于心原性休克组(P均<0.05),两组之间的TM水平在其余时间点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 与无心原性休克患者比较,心原性休克患者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后血清TM高峰出现迟,恢复慢.

  • 体外膜肺氧合在成人心原性休克救治中的临床应用

    作者:侯六生;谢钢;李建伟;蒋崇慧;袁勇;李斌飞;姜海明;宁晔;吴桂深

    目的 总结体外膜肺氧合(ECMO)在成人心原性休克(CS)中的临床救治经验,探讨ECMO的临床应用价值及影响脱机的可能危险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中山大学附属中山医院2003年1月至2011年1月因药物和(或)主动脉内球囊反搏(IABP)无效而行ECMO救治的成人CS患者的临床资料,排除辅助前合并重型颅脑损伤、难以控制的大出血及多器官功能衰竭的病例,根据患者是否脱机将其分为成功脱机组(n=31)与脱机失败组(n=23),通过组间单因素比较筛选出影响脱机的可能危险因素.结果 54例ECMO患者的辅助时间为24.16(14.12,56.75)h,成功脱机31例,其中康复出院22例,脱机后死亡9例(5例死于多器官功能衰竭).与脱机失败组比较,辅助前心脏射血分数、平均动脉压高于脱机失败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血乳酸水平低于脱机失败组[(8.64 ±3.17) mmol/L比(14.44±2.52) mmol/L,t=-7.235,P<0.01];脱机成功组心脏骤停患者(n=10)的自主循环恢复时间[(16.70±5.29) min比(35.64 ±5.89) min,t=-7.721,P<0.01]、胸外按压到辅助开始时间[(29.40 ±5.19) min比(38.64 ±4.20)min,t=-4.502,P<0.01]均小于脱机失败组心脏骤停者(n=11),ECMO辅助时间大于脱机失败组,多器官功能衰竭发生率低于脱机失败者[0比17.4% (4/23),x2=5.643,P<0.05].结论 ECMO是目前救治成人CS的较有效手段,选择恰当的病例并尽早行ECMO是提高总体救治率的决定性因素,而患者的心功能及其心肌的可逆性是影响脱机的可能危险因素,尽早识别影响脱机的危险因素有助于提高脱机成功率.

  • 胸前导联ST段广泛抬高的Brugada综合征一例

    作者:齐欣;孙福成;安啸;杨杰孚

    患者男性,34岁.因持续性心悸、胸闷2 h,晕厥1次,于2003年3月3日入院.患者于入院晨7时30分在坐车中突感心悸、胸闷,伴头晕、黑矇、手足冰冷,无恶心、呕吐、大汗及视物旋转;约2~3 min,大叫一声后晕厥,双眼上翻,意识丧失,无口吐白沫、四肢抽搐及大小便失禁;同事给予胸外按压约5~6 min后清醒,仍感心慌、胸闷,急送入我院急诊科.测血压120/80 mm Hg(1 mm Hg=0.133 kPa),心率76次/min,律不齐,心电图示频发室性早搏(室早)二联律,STⅠ、Ⅱ、aVL、aVF、V2-6下凹形抬高约1~4 mm(图1),以"心原性晕厥"收入CCU.既往:10年前曾有头晕伴视物不清,1~2 s 即缓解.1996年体检发现血压偏高,高达140/90 mm Hg,间断口服牛黄降压丸,血压控制在120~130/80 mm Hg,血脂正常.

  • 中国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主动脉内球囊反搏应用现状及影响因素分析

    作者:吴娜琼;高展;郑杨;李卫;李军农;许海燕;程晓曙;吴元;王杨;王志杰;杨进刚;杨跃进

    目的 了解中国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应用主动脉内球囊反搏(IABP)的现状和心原性休克患者应用IABP的影响因素.方法 纳入中国急性心肌梗死(CAMI)注册研究(多中心前瞻性注册研究)中2013年1月1日至2014年9月30日在国内107家医院连续入选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26 592例,去除重要资料缺失患者30例后,终分析急性心肌梗死患者26 562例.分析IABP的临床应用情况,并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合并心原性休克AMI患者接受IABP治疗的因素.结果 共785例(3.0%)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应用IABP,其中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术前预防性应用占49.9%(381/763),合并机械并发症占0.8%(6/785).在984例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原性休克患者中,接受IABP治疗患者占12.0%(118例).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影响心原性休克患者接受IABP治疗的因素包括血脂异常(OR=2.858,95%CI 1.397~ 5.846,P=0.004)、左心室射血分数(OR=0.977,95%CI 0.961~ 0.994,P=0.009)、应用多巴胺(OR=2.517,95%CI 1.500~ 4.224,P=0.001)、冠状动脉左主干病变(OR=2.817,95%CI 1.495~5.308,P=0.001)、GRACE评分(OR=1.006,95%CI 1.000~1.011,P=0.034)、接受急诊PCI(OR=4.508,95% CI 1.673~ 12.146,P=0.003)、三级医院(OR=2.562,95% CI1.498~4.384,P=0.001)和患者受教育程度高(OR=2.183,95%CI 1.056~ 4.509,P=0.016).结论 在中国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中,近半数患者在急诊PCI前预防性应用IABP,仅少量心原性休克患者应用IABP.病情严重程度、医院级别和患者受教育程度对心原性休克患者应用IABP有影响.

  • 不同评分系统对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原性休克患者近期死亡预测价值的比较

    作者:郭超;罗晓亮;高晓津;王娟;刘蓉;李佳;张峻;杨伟宪;胡奉环;吴元;杨跃进;乔树宾

    目的 比较目前常用的7种评分系统及改良的CADILLAC-plus评分对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原性休克患者近期死亡的预测价值.方法 纳入2014年6月至2018年1月在阜外医院住院的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原性休克患者126例,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根据明确诊断心原性休克后28 d患者是否存活,将患者分为存活组(49例)及死亡组(77例).分别计算入住冠心病重症监护室(CCU)后24 h内的APACHEⅡ、APACHEⅢ、SAPSⅡ、PAMI、TIMI-STEMI、TIMI-NSTEMI和CADILLAC评分,并通过对CADILLAC评分进行改良获得CADILLAC-plus评分,比较不同评分系统对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原性休克患者发病后28 d死亡的预测价值.结果 死亡组的APACHEⅡ、APACHEⅢ、SAPSⅡ、PAMI、TIMI-STEMI、TIMI-NSTEMI、CADILLAC和CADILLAC-plus评分均高于存活组[分别为(28.9±10.2)分比(21.8±8.3)分、94.0(57.0,114.0)分比57.0(45.4,81.5)分、62.0(46.0,81.0)分比47.0(41.5,60.5)分、7.0(6.0,9.0)分比6.0(6.0,7.5)分、10.0(9.0,11.0)分比9.0(8.0,10.0)分、4.0(3.0,5.0)分比3.0(3.0,4.0)分、10.0(7.0,12.0)分比7.0(5.0,9.0)分和10.0(8.0,14.0)分比7.0(5.0,10.0)分,P均<0.01].APACHEⅡ、APACHEⅢ、SAPSⅡ、PAMI、TIMI-STEMI、TIMI-NSTEMI和CADILLAC评分预测死亡的ROC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820、0.797、0.785、0.667、0.657、0.711和0.821,截断点分别为27.5、79.5、66.0、8.5、10.5、3.5和8.5分,敏感度分别为0.766、0.844、0.649、0.494、0.494、0.740和0.753,特异度分别为0.816、0.755、0.837、0.204、0.796、0.571和0.755;CADILLAC-plus评分的ROC曲线下面积为0.885,截断点为9.5分,敏感度为0.896,特异度为0.735,优于其他评分系统.结论 目前常用的7种评分系统均可较好地预测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原性休克患者的近期死亡,而改良的CADILLAC-plus评分的预测能力更佳.

  • 关于心原性休克诊断治疗的读者提问的答复

    作者:黄峻

    从来信可以看出,吴医师认真学习了我国近几年颁布的几个心力衰竭(心衰)和急性心肌梗死的指南,所表达的意见很有见地,很有深度,值得充分肯定.下面就吴医师提出的问题,谈谈个人意见.

    关键词: 休克 心原性
  • 关于心原性休克诊断提问的答复

    作者:黄峻

    吴医生等的来信主要涉及如下两方面问题.一、关于心原性休克的基本特征和病因心原性休克的基本特征至少包含3个要点:一是心脏的泵功能受损使心输出量快速和显著减少;二是导致了血压持续降低和外周及重要脏器灌注不良;三是造成了全身组织和器官的缺血缺氧,难以满足正常代谢需求,而处于进行性功能衰竭状态.一般临床上均以原发性心肌损伤为心原性休克的基本病因,此种损伤又以急性广泛的左心室心肌梗死为常见,故有关心原性休克的描述和定义往往均与左心衰竭(泵衰竭)和左心室充盈压升高分不开.这种情况尽管很多见,但毕竟只是心原性休克的一种类型,并不能涵盖所有的类型.

    关键词: 休克 心原性
43 条记录 1/3 页 « 123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