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SYNTAX积分Ⅱ在复杂冠心病患者血运重建策略选择中的应用进展

    作者:赵华;何继强

    目前,解剖SYNTAX积分(SYNTAX score,SS)对冠心病复杂病变患者血运重建策略选择的指导意义已广泛应用于临床.SS可预测冠心病左主干和/或3支病变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CI)术后主要不良心脑血管事件发生率,但不能预测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oronary-artery bypass grafting,CABG)术后的预后情况[1-7].因此,SS在指导冠心病患者血运重建策略选择的应用上具有一定的局限性,考虑与其不包含患者临床因素有关.

  • 冠心病危险评分模型在血运重建治疗中的应用

    作者:赵康;高传玉;葛长江;李牧蔚;饶立新;郝培远

    近年来,冠心病的诊治处理已从传统的“诊断→治疗”模式转换为“诊断→危险分层→治疗”的模式,对冠心病患者发生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major adverse cardiovascular events,MACE)尤其是死亡的危险评估直接影响着临床治疗决策.危险分层和预后评估,是现代冠心病诊疗的关键与核心,协助临床医师根据患者不同的危险度和治疗方式的预后采取佳的干预手段,从而改善患者预后.目前临床上已建立了多种危险评分模型应用于冠心病的危险分层和预后评估,这些评分模型大多以临床资料、实验室指标、冠状动脉病变解剖特点为主要内容进行评分,通过大型临床试验,研究了评分模型的不同侧重点和实际临床应用价值.心肌血运重建是冠心病治疗的重要手段,包括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CI)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oronary artery bypass grafting,CABG),是否、何时及如何行血运重建治疗是临床实践中常遇见的问题,解决这些问题,都离不开对冠心病患者病情和预后的评估.现就围绕冠心病血运重建治疗对临床上已有的危险评分模型及其优劣势进行综述.

  • 血流储备分数在冠状动脉多支血管病变中的研究进展

    作者:崔孔勇;吕树铮;宋现涛;柳弘

    冠状动脉多支血管病变(multi-vessel disease,MVD)是指至少两支心外膜主要冠状动脉或其主要分支直径狭窄超过50%以上,约占全部冠状动脉造影(coronary artery angiography,CAG)的50% ~ 60%以上.目前临床上应用的CAG和血管内超声(intravascular ultrasound,IVUS)只能评价冠状动脉狭窄程度,不能确定MVD的罪犯血管,导致治疗策略的制定常为经验性.

  • 甲状腺激素对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合并急性心力衰竭患者预后的研究

    作者:薛增明;杨彦立;安巨会;刘新民;张崟;聂绍平;马长生

    目的:探讨低三碘甲腺原氨酸(T3)综合征,对合并心力衰竭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前瞻性连续纳入行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的急性ST段抬高心肌梗死(STEMI)同时合并急性心力衰竭患者246例,按照是否合并低T3综合征分为两组:低T3综合征组(n=50)和甲状腺功能正常组(n=196).分别评价患者住院期间的临床、血管造影及超声心动图等相关资料并对患者进行长期随访.平均随访时间为367天,一级终点为全因病死率.结果:在随访期间两组患者在再次血运重建(P=0.037)、新发心力衰竭(P =0.016)和主要不良心脏事件发生率方面(P =0.01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在总病死率方面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278).通过使用Cox比例风险回归分析,发现游离T3水平(HR=0.813,95%:CI:0.725 ~0.854,P=0.003)是影响患者发生死亡独立的预测因子.结论:行直接PCI的STEMI合并心力衰竭患者,和甲状腺功能正常的患者相比,合并低T3综合征患者具有较高的主要不良心脏事件发生率,但二者长期病死率相似;患者游离T3水平是影响患者死亡的独立预测因素.

  • 一站式杂交冠状动脉血运重建术治疗冠状动脉多支病变1例报道

    作者:赵鹤;尤斌;高峰;李平;李光;罗毅

    杂交冠状动脉血运重建术(HCR),是将外科微创冠状动脉旁路移植(MIDCAB)与内科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有机结合,治疗冠状动脉多支病变的一项新技术.现将我科应用该技术治疗冠状动脉多支病变患者1例报告如下.

  • 红细胞分布宽度与血运重建术后缺血性心力衰竭患者预后的关系-CRISIS临床研究

    作者:彭丁;王韶屏;柳景华

    目的:探讨红细胞分布宽度-变异系数(RDW-CV)对血运重建术后,冠心病合并射血分数降低心力衰竭患者(HFrEF)预后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行血运重建且术前30d内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40%患者1 247例,根据术前RDW-CV水平分为两组,即RDW-CV> 12.6%为升高组,另一组为正常组,平均随访时间达41.8个月.并对比两组全因死亡及心血管死亡等终点事件.结果:通过Cox回归分析发现高水平的RDW-CV是患者全因死亡(OR=2.363,95% CI:1.443 ~3.871,P=0.001),心血管死亡(OR=2.334,95% CI:1.163 ~4.684,P=0.011),心脏性猝死(OR=4.734,95%CI:1.131~19.806,P=0.034)的预测因素.结论:RDW-CV是影响血运重建术后冠心病合并HFrEF预后的危险因素.高水平的RDW-CV可增加患者的全因死亡、心血管死亡和心脏性猝死风险.

  • 老年冠心病合并高血压患者血运重建后影响预后因素的分析

    作者:罗太阳;刘小慧;董建增;康俊萍;张崟;胡荣;刘新民;聂绍平;乔岩

    目的:分析老年(≥65岁)冠心病合并高血压患者接受血运重建后影响其预后的因素.方法:3 457例接受了血运重建,包括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和冠状动脉移植术(CABG)的老年冠心病患者血压情况分为两组,高血压组[BP≥140/90mmHg(1 mmHg=0.133 kPa),n=2 002]和对照组(即血压正常组,BP< 140/90mmHg,n=1 455),对患者进行电话或门诊随访,随访的中位数为555d,比较两组间临床情况和预后的差异.结果:两组间总病死率和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MACCE)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其中总病死率高血压组与血压正常组为(3.5%vs.1.2%,P <0.001),MACCE为(14.2% vs.10.5%,P=0.001).高血压组与对照组相比,两组间在如下方面存在显著差异:吸烟史(35.6% vs.55.4%,P<0.001),脑血管病史(13.2% vs.8.8%,P<0.001),周围血管病史(2.9%vs.1.6%,P =0.012);ST段抬高心肌梗死(STEMI)为(15.3% vs.11.1%,P=0.004),不稳定性心绞痛(66.1% vs.61.2%,P=0.004);多支病变(43.8% vs.35.5%,P<0.001),左主干病变(9.4%vs.6.4%,P=0.001),支架内再狭窄(ISR)为(3.5%vs.2.2%,P=0.028);完全血运重建率(70.9% vs.77.7%,P<0.001).Cox多因素回归分析发现,多支病变(HR=2.077,95% CI:1.129~3.819,P=0.019)是影响老年冠心病合并高血压患者总病死率的独立危险因素,而脑血管病史(HR=1.550,95%CI:1.092 ~2.200,P=0.014)、左主干病变(HR=1.890,95% CI:1.198 ~2.982,P=0.006)、多支病变(HR=1.505,95% CI:1.248~1.814,P<0.001)是影响其MACCE的危险因素.结论:与对照组相比,老年高血压合并冠心病患者的总病死率和MACCE发生率高.多支血管病变是老年高血压并冠心病患者血运重建后总病死率增加的独立危险因素,而脑血管病史、左主干病变、多支血管病变是其MACCE发生率增加的独立危险因素.

  • 基质金属蛋白酶与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的研究进展

    作者:秦勤;赵炳让

    随着对冠心病病例生理机制认识的不断深入,人们提出了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ute coronary syndrome ACS)的新概念.ACS包括不稳定性心绞痛、急性心肌梗死和心脏性猝死[1].研究证实,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由稳定转为不稳定,继而破裂导致血栓形成是ACS主要的发病机制[2].上述事件的发生,多数是由于狭窄并不十分严重的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破裂、继发血栓形成造成的,虽然通过冠状动脉血运重建可纠正严重狭窄,但并不能改变动脉粥样硬化的生物学过程,斑块不稳定的问题仍然存在.因此,研究动脉粥样斑块破裂的机理,及寻找稳定斑块的有效治疗措施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本文仅就基质金属蛋白酶与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的发病机制做一综述.

  • 不同血运重建方法对陈旧前壁心肌梗死合并左心室室壁瘤患者预后的影响

    作者:吕昀;曾亚莉;郭晔炳;柳景华;赵东晖;黄方炯;王盛宇;谢进生

    目的 探讨不同血运重建方法对陈旧前壁心肌梗死合并左心室室壁瘤患者的左心室重塑指标、心功能以及远期预后的影响.方法 共入选EuroScore评分中低危的患者223例,分为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组129例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组94例.患者分别于血运重建术前、术后6个月行超声心动图检查,随访36个月记录主要终点事件(全因死亡、脑卒中、心肌梗死)及主要不良心脏事件(MACE)发生情况.结果 接受血运重建术前,PCI组与CABG组患者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58.12±10.01)mm比(61.75±5.85) mm]、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43.57±9.41)%比(42.98±10.98)%]、左心室质量指数(LVMI)[(122.47±15.36) g/m2比(126.22±16.58) g/m2]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PCI组术后6个月较术前LVEDd[(52.32±4.23) mm比(58.12±10.01)mm,P<0.05]、LVEF[(56.56±9.65)%比(43.57±9.41)%,P<0.05]和LVMI[(107.54±15.25)g/m2比(122.47±15.36)g/m2,P<0.05]显著改善.CABG组术后6个月较术前LVEDd[(53.65±3.72) mm比(61.75±5.85) mm,P<0.05]、LVEF[(57.70±10.65)%比(42.98±10.98)%,P<0.05]和LVMI[(109.43±14.35) g/m2比(126.22±16.58) g/m2,P <0.05]也显著改善.累积36个月随访发现,PCI组主要终点事件和MACE发生率高于CABG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13.2%比12.8%,x2=0.29,P>0.05;12.4%比6.4%,x2=2.22,P>0.05).结论 不同血运重建方法均显示术后6个月LVEF升高、LVMI降低,但在心功能、左心室重塑、主要终点事件以及MACE改善方面,CABG术与PCI术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 冠心病心力衰竭患者血运重建术后心脏性猝死的危险因素评估——CRISIS临床研究

    作者:彭丁;王韶屏;柳景华;白雪莲

    目的 探讨冠心病心力衰竭患者血运重建术后心脏性猝死(sudden cardiac death,SCD)的高危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2005年1月至2014年12月1683例行血运重建术且术前30 d内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40%的冠心病心力衰竭患者,根据随访期间是否发生SCD分为SCD组(59例)和无SCD组(1624例),评估住院期间临床基线资料、超声心动图、血管病变及用药情况.结果 本研究平均随访(1803±994)d.Cox回归分析发现,三尖瓣反流(HR 2.217,95%CI 1.285~3.827,P=0.004)、左主干+三支病变(HR 3.089,95%CI 1.310~7.283,P=0.010)、尿酸(HR 1.003,95%CI 1.001~1.005,P=0.006)为SCD的独立预测因素.结论 尿酸、冠状动脉左主干+三支病变、三尖瓣反流是冠心病心力衰竭患者血运重建术后发生SCD的独立预测因素.

  • 老年冠心病患者血运重建后影响预后的因素

    作者:罗太阳;刘小慧;康俊萍;吕强;聂绍平;胡荣;刘新民;张崟;贾长琪;马长生

    目的 分析老年(≥65岁)冠心病患者接受血运重建后影响其预后的因素.方法 6005例接受了血运重建,包括经皮冠脉介入治疗(PCI)和冠状动脉搭桥(CABG)的冠心病患者根据年龄分为两组,老年组(≥65岁,3728例)和对照组(<65岁,2277例),对患者进行电话或门诊随访,随访的中位数为555 d,比较两组间临床情况和预后.结果 两组间血运重建总死亡率和MACCE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其中总死亡率(老年组与对照组)为3.5%与1.6%(P=0.001),MACCE为12%与3.9%(P=0.001).与对照组相比,老年患者合并高血压、糖尿病以及脑血管病史、陈旧心梗史的发生率明显要高,而ST段抬高心梗、三支病变、左主干病变、CTO发生率也明显高,内生肌酐清除率、完全血运重建率却低.Cox多因素回归分析发现,糖尿病(HR 2.011,95%CI 1.093~3.697,P=0.027)、三支血管病变(HR 2.036,95%CI 1.123~3.813,P=0.017)、老年(≥65岁,HR 5.605,95% CI 2.001~15.705,P<0.001)是总死亡率增加的独立危险因素,而内生肌酐清除率(HR 1.923,95% CI 1.107~3.203,P=0.013)、左主干病变(HR 1.877,95% CI 1.193~2.978,P=0.001)、三支血管病变(HR 1.515,95% CI 1.243~1.806,P=0.007)是MACCE发生率增加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糖尿病、三支血管病变、老年(≥65岁)是老年冠心病患者血运重建后总死亡率增加的独立危险因素,而内生肌酐清除率、左主干病变、三支血管病变是MACCE发生率增加的独立危险因素.

  • X-Sizer血栓抽吸装置治疗支架内迟发性血栓一例

    作者:张云梅;赵燕;张宏;庞明杰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已成为冠状动脉血运重建的有效方法,临床应用越来越广泛,但支架内血栓形成是其严重并发症,如何积极预防及有效治疗是PCI应用前景的研究热点.

  • 药物洗脱支架时代多支血管病变血运重建的临床试验评价

    作者:张新勇;马长生

    自从Gruentzig于1977年完成首例经皮冠状动脉腔内成形术(PTCA)以来,多支血管病变的介入治疗经历了冠状动脉内球囊扩张时代、裸金属支架(BMS)时代和药物洗脱支架(DES)时代.

  • 分次介入治疗策略在多支血管病变中的应用进展

    作者:李俭强;李悦;赵继义;李为民

    多支血管病变(多支病变)的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极富挑战性,其复杂程度和手术风险远高于单支病变,血运重建策略的选择也存有争议.研究表明,与不完全性血运重建相比,完全性血运重建显著提高多支病变患者的预后,是介入治疗的首选策略[1].但对于完全性血运重建,是选择一次性PCI还是分次PCI则一直是争论的焦点.

  • 药物洗脱支架置入后双联抗血小板疗程的研究进展

    作者:万征;党群

    药物洗脱支架(DES)和有效的药物治疗降低了冉狭窄率,提高了血运重建率,但对降低临床血栓事件的效果并未确定,抗血小板药物疗程却只增不减[1].2006年一项观察停用氯比格雷对DES和裸金属支架(BMS)晚期事件影响研究(BASKET-LATE)报告,停药使DES相关的晚期血栓形成,增加了死亡或非致死性心肌梗死(MI)的发生率[2].随后研究也显示,DES后服用12个月或以上的阿司匹林和氯吡格雷双联抗血小板治疗(DAPT)有益于防治支架相关的血栓形成[3].因此,目前国内外指南都建议,除有出血高危因素的患者,在DES置入后,患者接受12个月或更长疗程的DAPT已成为标准处方[4-6].然而,随着DES工艺、介入方法和技术及血管内影像设备的改良,针对介入治疗后现行DAPT疗程是真实地增加临床获益,还是增加出血风险的疑问,新的临床试验提出DAPT疗程并非是划一的,它可能短于现行指南建议的12个月.因此,DES术后如何优选DAPT疗程是今天需要探索的课题.

  • 利用瞬时无彼形比值评估冠状动脉病变及指导血运重建的研究进展

    作者:高斯德;刘青波;陈晖

    1 冠状动脉功能学评价慨述冠状动脉造影至今仍是评估冠状动脉解剖学狭窄程度的核心方法.对于临界病变,主观判断的造影结果井不能真实反映狭窄程度与心肌缺血的关系,随着新技术的进步,冠状动脉检查己从单纯的解剖学评价发展至如今的功能学评价,即利用血流或压力指标来综合判定狭窄病变能否继发引起下游供血范围内的心肌缺血[1].1993年Pijls等[2]提出冠状动脉血流储备分数(fractional flow reverse,FFR),井定义为病变血管提供给心肌的大血流量(Qs)与该血管完全正常时所提供的大血流量(Qn)之比,其检测条件需满足低中心静脉压以及腺昔等血管扩张剂诱发的微循环大充血.因心肌血流量与心外膜冠状动脉灌注压成正比,而与心肌内微循环阻力成反比,若忽略不计微循环大充血时的阻力因素,则心肌血流量仅受灌注压影响,此时Qs与Qn之比可近似为冠状动脉狭窄远端压力(Pd)与主动脉压力(Pa)之比[3].

  • 冠心病介入治疗不完全血运重建的研究进展

    作者:刘晶晶;张健;霍勇

    冠心病血运重建治疗的目的是缓解心绞痛症状,降低心肌梗死发生率,提高患者的远期生存率.完全血运重建一直是血运重建的治疗目标.多项研究显示,与不完全血运重建相比,完全血运重建在减少死亡率、再发心肌梗死、再次血运重建等方面具有明显优势[1-3].而另一些研究则表明完全血运重建并不总是必须的,无论患者选择哪种再血管化治疗方式[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CI)或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oronary artery bypass graft,CABG)],不完全血运重建和完全血运重建在主要不良事件发生率方面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4-6].本文结合现有的临床试验,对合理的不完全血运重建做一综述.

  • 药物洗脱支架在慢性完全闭塞病变中的应用现状

    作者:田文杰;葛均波

    慢性完全闭塞(chronic total occlusion,CTO)病变是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CI)手术中具挑战性的病变.在对CTO病变的探索中,人们发现对于那些闭塞血管支配的心肌尚有存活、血管供血区域较大、病变开通成功率高、风险性小的CTO病变,血运重建有助于带来相应的临床获益,如改善心功能、降低死亡率、减少心绞痛的发生等[1-3].

  • 冠状动脉多支血管病变血运重建功能性评价的新进展

    作者:刘广忠;李悦;李为民

    冠状动脉多支血管病变(multi-vessel disease,MVD)指两支或以上心外膜的冠状动脉(前降支/回旋支/右冠状动脉或其主分支,和/或左主干干部)在冠状动脉造影中存在>50%的狭窄或显著狭窄.目前针对冠状动脉MVD治疗,可采用的治疗策略包括药物治疗、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及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等,血运重建策略的抉择是临床医师需要思考的问题.

  • 合并终末期肾病的冠心病特点及治疗现状

    作者:韩治伟;张丽芳;郑金刚

    随着慢性肾病(chronic kidenydidease,CKD)发病率的逐渐升高,CKD 患者的生存时间延长,进入到透析阶段的终末期肾病(end stage renal disease,ESRD)患者也有逐渐增加趋势。 ESRD 患者合并冠心病是很常见的临床情况,随着药物治疗和血运重建方式的发展,普通人群中冠心病的预后有所改善,但合并 ESRD 的冠心病患者的诊治仍然是临床医生经常遇到的棘手问题。本文对合并 ESRD 的冠心病特点和治疗现状做一综述。

445 条记录 3/23 页 « 12345678...2223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