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心脏再同步化治疗后出现超反应的预测因子分析

    作者:金汉;华伟;顾敏;牛红霞;王靖;薛聪;张澍

    目的:分析不同病因患者接受心脏再同步化治疗(CRT)后超反应的预测因子及预后.方法:纳入2012-01至2016-01期间接受CRT的181例患者,无反应组63例、有反应组62例及超反应组56例,在CRT后第6个月进行随访.结果:CRT超反应发生率为30.9%(56/181).与其他两组比较,超反应组患者纽约心脏协会(NYHA)心功能Ⅱ~Ⅲ级比例更高,Ⅳ级比例更低,左心房内径(LAD)、左心室收缩末期内径(LVESD)、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更小,植入心脏再同步化除颤仪(CRT-D)患者人数更少.CRT后6个月,三组患者的心功能较基线状态都有明显改善.基线LVEDD、LVESD、CRT-D植入、非缺血性心肌病(NICM)以及NYHA心功能Ⅳ级是CRT超反应的独立预测因素.另外,相较于缺血性心肌病(ICM)患者,NICM患者超反应率高(37.6%vs 7.5%,P<0.001).生存分析提示,NICM患者的全因死亡(HR=0.31,95%CI:0.14~0.80)、心原性死亡(HR=0.27,95%CI:0.09~0.48)、联合终点(HR=0.36,95%CI:0.27~0.78)事件发生风险均低于ICM患者.结论:基线状态下左心重构程度轻、CRT-D植入、NICM以及NYHA心功能Ⅳ级患者CRT植入后更易发生超反应,NICM患者植入CRT后反应性及预后更佳.

  • 心脏再同步治疗对中重度慢性心力衰竭的疗效研究

    作者:杨玉春;周晓欢;木胡牙提;林涛;刘志强;何鹏义;张雷

    目的:观察心脏再同步治疗(CRT)对中重度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的心功能及炎症因子的影响,探讨CRT对中重度慢性心力衰竭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1-06至2012-07因心力衰竭于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心脏中心行CRT或单纯药物治疗的慢性心力衰竭患者40例,平均年龄(58.4±14.3)岁.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55 mm,左心室射血分数≤35%,心电图QRS≥120 ms,分为CRT(CRT+优化药物治疗)组20例,对照组(优化药物治疗)20例.优化药物治疗包括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或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β受体阻滞剂、醛固酮拮抗剂和地高辛.两组于治疗前、治疗后1个月、6个月及12个月分别测定6分钟步行距离,并通过超声心动图测量左心室射血分数、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以及抽空腹静脉血检测肿瘤坏死因子-α、白细胞介素-6、趋化因子-1及高敏C反应蛋白浓度.结果:治疗后1个月、6个月及12个月,CRT组6分钟步行距离较治疗前改善(P<0.05~0.01),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0.01);与治疗前相比,CRT组治疗后1个月、6个月及12个月左心室射血分数明显改善(P<0.05~0.01),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1个月、6个月及12个月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与治疗前相比显著缩小(P<0.05~0.01),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另外,CRT组治疗后1个月肿瘤坏死因子-α、白细胞介素-6、趋化因子-1及高敏C反应蛋白浓度较治疗前有下降趋势(P>0.05),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CRT组治疗6个月及12个月后肿瘤坏死因子-α、白细胞介素-6、趋化因子-1及高敏C反应蛋白浓度与治疗前相比明显下降(P<0.01),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CRT有助于纠正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的血液动力学紊乱,使扩大的心腔缩小,提高左心室射血分数,在治疗6个月后心功能改善的同时相关炎症因子肿瘤坏死因子-α、白细胞介素-6、趋化因子-1及高敏C反应蛋白浓度降低.

  • 心脏再同步化治疗患者临床预后风险评分系统的构建与验证

    作者:杨绳文;刘志敏;刘尚雨;丁立刚;陈柯萍;华伟;张澍

    目的:创建并验证心脏再同步化治疗(CRT)患者临床预后的风险评分系统.方法:连续纳入2010-01至2015-12于我院首次接受CRT的患者367例.随访终点事件为全因死亡(包括心脏移植)和心力衰竭再住院.随机选取300例患者为建模组构建风险评分系统,其余67例为验证组进行验证.采用Cox风险比例回归模型建立评分系统;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下面积(AUC)评价并对比HEAL评分与EARRN评分的区分度;Hosmer-Lemeshow法评价拟合优度;Kaplan-Meier法比较不同评分患者的临床终点.结果:建模组分析显示,高敏C反应蛋白(HR=1.137,95%CI:1.072~1.205,P<0.001)、大内皮素-1(HR=1.934,95%CI:1.066~3.507,P=0.03)、左心房前后径(HR=1.045,95%CI:1.007~1.084,P=0.02)、纽约心脏协会(NYHA)心功能Ⅳ级(HR=2.583,95%CI:1.331~5.013,P=0.005)是CRT患者不良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依据危险因素β偏回归系数建立HEAL评分,根据分值划定患者危险分级:<4分为低危,4~10分为中危,>10分为高危.低、中、高危分级在建模组和验证组的ROC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719(95%CI:0.629~0.809)和0.708(95%CI:0.539~0.878),该评分可良好地区分不同危险分级患者的临床预后(Log-rank检验,建模组P<0.001,验证组P=0.002).Hosmer-Lemeshow拟合优度较好(P=0.952).对367例患者分别采用HEAL评分与EARRN评分,发现HEAL评分(AUC:0.763,95%CI:0.692~0.833)较EARRN评分(AUC:0.602,95%CI:0.517~0.687)区分度更高.结论:HEAL评分能有效地预测CRT患者不良预后,区分度优于EARRN评分,对于识别高危患者具有临床实践价值.

  • 心脏再同步治疗对复极离散度和室性心律失常的影响

    作者:薛聪;华伟;蔡迟;丁立刚;牛红霞;王靖;张澍

    目的:探讨心脏再同步治疗(CRT)对复极离散度和室性心律失常的影响。
      方法:入选86例CRT植入患者,根据术后6个月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绝对值是否较基线水平提高≥10%,分为反应组(n=43)和无反应组(n=43)。比较两组患者CRT植入后不同时期QRS间期、校正的QT间期(QTc间期)、T波峰末间期(TpTe间期)等复极离散度指标变化及室性心律失常事件情况。
      结果:反应组患者术后1年QRS间期和TpTe间期较术前和术后<24 h明显缩短(P均<0.05),而无反应组各时期上述指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术后1年中,反应组室性早搏(PVCs)和室性早搏连发(PVC runs)的发生次数,明显少于无反应组[ lgPVCs:(1.78±0.77)vs(2.73±0.61);lgPVC runs:(0.64±0.48)vs(1.98±0.72), P<0.05]。分别对CRT术后lg(PVCs)和lg(PVC runs)的多重线性回归分析发现,术后<24 h的TpTe间期是lg(PVCs)和lg(PVC runs)的独立预测因素(B=0.143,比值比=1.154,P=0.001;B=0.122,比值比=1.047,P=0.001)。
      结论:CRT心室逆重构可以减小复极离散度,降低患者室性心律失常事件发生风险,改善预后。术后当天的TpTe间期时限对CRT术后室性心律失常事件有预测意义。

  • 真实世界中双心室再同步起搏器的寿命分析

    作者:牛红霞;华伟;王靖;丁立刚;刘志敏;陈柯萍;王方正;张澍

    目的:评估双心室再同步起搏器在真实世界中的使用寿命.方法:入选在阜外心血管病医院因电池原因成功施行心脏再同步治疗(cardiac resynchronization therapy,CRT)更换的病例,调阅更换术前程控报告,分析更换术前电池状态、右/左心室电极导线的输出电压和脉宽等.电池状态分为已达电池更换指标(elective replacement indicator,ERI)和电量下降.已达ERI者,电池实际寿命为植入至实际达ERI的时间间隔;电量下降者,电池实际寿命为植入至提示电量下降的时间间隔与预期使用寿命之和.结果:1999-08至2013-09阜外心血管病医院共成功施行CRT更换11例,男性6例,女性5例,首次植入时平均年龄(61.9±9.7)岁.11台被更换CRT的体内埋置时间平均(5.8±1.6)年(2.6~7.7年),CRT实际寿命平均(5.8±1.4)年(3~7.8年).更换原因包括5例(45.5%)已达ERI,6例(54.5%)为电池电量下降.使用寿命长于4年者共9例,占81.8%.使用寿命不足质保4年者仅2例(18.2%),其左心室输出能量为4.0 V/1.0 ms和5.0 V/1.0 ms.右心室输出设置平均(3.1 ±0.9) V/0.4 ms(2.0~5.0 V/0.4 ms),左心室输出电压设置平均(4.6±0.6)V(3.5~5.0 V),脉宽平均(0.5±0.2)ms(0.4~1.0 ms).结论:在体双心室再同步起搏器的平均使用寿命为5.8年,其中使用寿命长于4年者占80%.

  • 缺血性心肌病患者舒张充盈模式对心脏再同步治疗疗效的影响

    作者:王齐;陈康玉;宇霏;苏浩;安春生;胡杨;杨冬妹;徐健;严激

    目的:探讨缺血性心肌病患者舒张充盈模式对心脏再同步治疗(CRT)疗效的影响。
      方法:将2012-03至2014-03于我院接受CRT的61例缺血性心肌病患者,根据术前舒张充盈模式,分为非限制性充盈组(n=36)和限制性充盈组(n=25)。随访12个月,根据美国纽约心脏协会(NYHA)心功能分级,超声心动图检查评估各组CRT疗效。以心力衰竭再入院或心原性死亡为终点事件,绘制生存曲线,评估各组预后。
      结果:(1)非限制性充盈组:CRT反应率为66.7%(24/36),高于限制性充盈组的28.0%(7/25)(χ2=8.826, P=0.003);术后NYHA心功能分级,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短轴缩短率(FS),左心室舒张末期容积(LVEDV)及左心室收缩末期容积(LVESV)均显著改善(P均<0.01)。(2)限制性充盈组(n=25):仅出现术后的NYHA心功能分级改善(P<0.01);术后6个月LVEF,FS及LVESV均无显著改善,LVEDV较前增加(P<0.05)。术后6个月两组间疗效差异显著(P<0.01)。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舒张充盈模式是CRT有反应的独立影响因素。随访12个月,2例患者死亡,限制性充盈组累积终点事件发生率76.0%(19/25),高于非限制性充盈组的44.4%(16/36;χ2=5.213,P=0.022)。
      结论:舒张充盈模式影响CRT疗效,非限制性充盈模式的缺血性心肌病患者CRT获益显著,限制性充盈模式的患者,CRT反应率低、疗效差、预后不良。

  • 扩张期肥厚型心肌病16例患者心脏再同步化治疗的临床特征及疗效分析

    作者:顾敏;金汉;华伟;牛红霞;王靖;丁立刚;薛聪;张澍

    目的:回顾性分析16 例接受心脏再同步化治疗(CRT)的扩张期肥厚型心肌病患者的临床特征及疗效.方法:2007-03至2016-01期间16例符合适应证的扩张期肥厚型心肌病患者在阜外医院接受CRT,回顾性分析其临床特征及疗效.结果:16例患者中,男性12例,女性4例;平均年龄(53.3±13.5)岁;术前心电图平均QRS时限为(158.7±32.2)ms;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为(33.6±6.3)%;纽约心脏协会(NYHA)心功能分级Ⅰ~Ⅳ级的例数分别为1例、5例、8例和2例;新安装CRT装置者13例,升级者3例;合并心房颤动患者8例.平均随访(2.56±2.13)年,共5例患者死亡,其中3例死于心力衰竭,1例猝死,1例死于卒中.6个月随访时,7例患者对CRT有反应(定义为:NYHA心功能分级改善≥1级且LVEF绝对值提高≥5%);NYHA心功能分级从(2.69±0.79)级改善为(2.38±0.89)级(P=0.02);LVEF从(33.6±6.3)%提高到(40.03±9.83)%(P=0.01).目的:回顾性分析16例接受心脏再同步化治疗(CRT)的扩张期肥厚型心肌病患者的临床特征及疗效.结论:符合CRT适应证的扩张期肥厚型心肌病患者中,心房颤动的患病率更高,传统起搏器或者埋藏式心律转复除颤器升级为CRT的患者较多.接受CRT的扩张期肥厚型心肌病患者总体预后较差,但仍有一定比例的患者对CRT有反应.

  • 风心病瓣膜置换术后重症心衰的心脏再同步治疗

    作者:李莉;周广为;李树春;廖学文;徐志云

    目的:观察风湿性心脏病瓣膜置换术后重症心衰行心脏再同步治疗的临床疗效。
      方法:38例经药物治疗无效的重症心衰患者接受了CRT或CRT-D治疗,因病因不同分为风心病瓣膜组和对照组。瓣膜组14例均为瓣膜置换术后患者,其中二尖瓣+主动脉瓣置换6例,二尖瓣置换7例,主动脉瓣置换1例。对照组24例,其中扩张型心肌病23例,冠脉搭桥术后1例。

  • QRS间期影响左心室电极电延迟与心脏再同步治疗长期疗效的相关性

    作者:樊晓寒;华伟;陈柯萍;孙欣;杨新伟;郑黎辉;张澍

    目的:左心室电极电传导延迟(LVLED)与心脏再同步治疗(CRT)后左室重构逆转改善有关, QRS间期是否影响LVLED与CRT长期疗效的相关性却少有研究。
      方法:入选2012-01至2013-01在我院成功进行CRT-P/D植入术的93例患者,共有81例患者完成15±3月的随访。平均年龄(60.1±10.4)岁,72%为左束支传导阻滞(28%为室内阻滞),80%为非缺血性心肌病,37.5%为女性,平均QRS间期(165.1±22.5) ms。根据患者基线QRS间期分为宽QRS组(≥150 ms)(n=61)和窄QRS组(<150 ms)(n=20)。所有患者在术后即可至1周内测量LVLED,即用程控仪同时记录自身心律状态下体表心电图QRS起始至左室电极末端电位(tip to can)大振幅处作为LVLED。基线及术后随访心脏超声及临床情况。CRT反应定义为左室射血分数≥5%。

  • 组织速度成像技术在优化心脏再同步治疗中的应用

    作者:刘红旭;张大炜;张竹华

    目的:探讨组织速度成像技术在优化心脏再同步治疗中的应用。

  • 心房颤动(5)心房颤动起搏治疗(续4)

    作者:沈法荣

    随着社会老龄化及高血压发病率增高等危险因素的变化,心房颤动(房颤)的发病率也逐渐增高.现今房颤治疗主要分为药物治疗、导管消融和起搏治疗.房颤患者的起搏治疗根据患者房颤的类型、病因等又分为抗心动过缓起搏治疗及心脏再同步治疗(CRT).抗心动过缓起搏治疗:临床上除慢性房颤部分患者需起搏治疗外,以慢快综合征为常见,而快慢综合征需起搏治疗相对少见;CRT:在新的2012欧洲心脏病学会(ESC)CRT治疗指南中,永久房颤患者的CRT治疗由Ⅱa类降为Ib类适应证;在2012美国心脏病学学会基金会(ACCF)/美国心脏协会(AHA)/美国心律协会(HRS)对于2008年器械治疗指南的更新及中华医学会心电生理和起搏分会CRT指南(2010),为Ⅱa类适应证;CRT并不能减少房颤负荷;CRT术后需关注双室起搏比率以提高反应率.

  • 心力衰竭的进展(13)慢性心力衰竭心脏再同步治疗研究进展(续8)

    作者:黄德嘉;刘兴斌

    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常伴随的QRS波增宽和心脏不同步进一步加重病情.心脏再同步治疗(CRT)可以部分纠正心脏不同步、改善心功能、提高生活质量、降低病死率.本文回顾了CRT的重要研究和指南,介绍了CRT的患者选择、相关临床情况治疗决策的依据和建议,并展望了CRT未来的发展前景.

  • 风湿性心脏病瓣膜置换术后重症左心衰竭的心脏再同步化治疗

    作者:李莉

    目的:观察风湿性心脏病瓣膜置换术后重症心衰行心脏再同步治疗的临床疗效。
      方法:66例经药物治疗无效的重症心衰患者接受了CRT或CRT-D治疗,因病因不同分为风心病瓣膜组和对照组。瓣膜组18例均为瓣膜置换术后患者,其中二尖瓣+主动脉瓣置换7例,二尖瓣置换10例,主动脉瓣置换1例。对照组48例,其中扩张型心肌病45例,冠脉搭桥术后1例。

  • 冠状静脉分支内电生理标测指引左心室导线植入在延迟电激动处提高心脏再同步治疗应答率

    作者:梁延春;于海波;周薇薇;许国卿;孙毅;刘荣;王祖禄;韩雅玲

    目的:冠状静脉分支内电生理标测(EPM)指引左室导线植入在延迟电激动处具有可行性。本研究探讨应用该方法进行心脏再同步治疗(CRT)的效果。
      方法:连续76例在沈阳军区总医院接受CRT治疗的中重度心力衰竭患者,按患者自愿分为电生理标测组(研究组)和对照组(CG)。MG组29例,男21例,平均年龄(61.6±7.9)岁;CG组47例,男30例,平均年龄(63.1±11.4)岁。研究组患者在CRT术中应用拟置的左室导线作为双极标测电极在冠状静脉分支内进行电生理标测,并将左室导线植入在延迟电激动处。对照组按常规方法进行CRT。随访6个月,比较两组的CRT疗效。

  • 慢性心衰患者心脏再同步治疗对TpTe和TpTe/QTc的影响

    作者:薛聪;华伟;蔡迟

    目的:T波峰末间期(TpTe)延长是慢性心衰死亡增加的独立危险因素。本研究旨在探讨慢性心衰患者心脏再同步治疗(CRT)对TpTe和TpTe/QTc的影响。
      方法:连续选取2009-01至2014-01期间于我院首次行CRT的慢性心衰患者120例。所选资料为术前、术后即刻、术后6个月体表心电图与超声心动图,记录术后6个月中室性心律失常的发作次数。根据患者临床反应和超声反应情况分为CRT治疗有效组和无效组,临床反应性的评价标准是NYHA分级改善≥1级,超声反应性评价标准是随访时LVEF绝对值较基线提高≥10%。对比组间TpTe、QTc间期和TpTe/QTc的变化,并对TpTe、QTc间期和TpTe/QTc与室性心律失常事件进行相关性分析。

  • 左心室扭转运动在心脏再同步治疗中的价值

    作者:胡凯;陈康玉;严激

    大量的循证医学证据表明,心脏再同步治疗(cardiac resynchronization therapy,CRT)能有效改善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的症状、提高生活质量、降低心力衰竭住院率和全因死亡率[1-2],已成为合并心脏不同步者的一线治疗手段.在CRT的发展过程中,超声心动检查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虽然在传统超声的基础上,组织多普勒、三维超声等新技术有了较大的发展,但目前仍缺乏有效的指标来预测CRT疗效.超声检测心脏扭转是近年来发展起来的新技术,因其独特的技术优势,可能优于现有的超声指标,在不同步判定、心功能评价和CRT有效性预测等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是评价左心室运动功能的综合性指标,未来有望在再同步治疗中发挥更大作用,现就其在再同步治疗中的新进展作一综述.

  • 心脏再同步治疗的研究现状及进展

    作者:张秀明;童晓明;王苏加

    心脏再同步治疗(CRT)是一项有前途的治疗心脏病的新技术,它是借助于起搏技术使严重的房室传导阻滞或心室内传导功能障碍患者原固有的心脏循环同步状态得以恢复的方法.本文分别从原理、方法、心房再同步治疗、心室再同步治疗及临床效果等方面概述了该技术的研究现状及进展,旨在为临床治疗提供客观依据.

  • 心脏再同步化治疗后室性心律失常的研究进展

    作者:杨阳;陈康玉;严激

    心脏再同步化治疗(CRT)在慢性心力衰竭治疗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术后相关心律失常风险的问题也一直备受关注.CRT后,心脏发生心肌机械及电学的逆重构,可减少心脏瓣膜反流、缩小心腔、降低交感神经活性等,与降低CRT后室性心律失常的风险有关.左心室射血分数、碎裂QRS波、复极离散度、心力衰竭的病因及并发症等诸多因素被认为与CRT后室性心律失常的发生有关.但目前仍缺乏系统全面的认识来评价或量化此类器械植入后相关心律失常的发生风险,本文就CRT后相关室性心律失常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 心脏再同步治疗缺血性心肌病心力衰竭一例

    作者:高巍;李红梅;马春梅;高志胜

    1 临床资料患者男,72岁,因阵发心前区疼痛20年,活动后气短不能平卧3年,加重7 d入院.患者20年来阵发心前区疼痛,5年前疼痛呈持续性伴大汗,诊为急性下、正后壁心肌梗死.4年前冠状动脉造影示三支病变,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

  • 左室心外膜起搏在心脏再同步治疗中的应用研究进展

    作者:司道远;贺玉泉;杨萍

    心脏再同步化治疗(CRT)已被证实明显改善心力衰竭(心衰)患者的生存率[1],目前,左室电极常规通过冠状静脉窦(CS)放置在其侧分支或侧后分支.然而,由于冠状静脉解剖位置多变、阈值过高、膈神经刺激以及易脱位等因素的影响,经CS植入左室电极仍存10%~20%的失败率[2].

402 条记录 2/21 页 « 12345678...2021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