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老年髋关节周围骨折围手术期应用低分子肝素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的研究

    作者:王强;盛伟斌;姜曙祥;吴兵;王鑫;周朝君;王春辉;朱瑞罡;王自刚

    目的 探讨应用低分子肝素围手术期预防髋关节周围骨折下肢深静脉血栓(DVT)发生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 选取髋关节周围骨折患者70例,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行物理方法预防;实验组行物理方法加低分子肝素预防.比较两组DVT和并发症发生率.结果 对照组术前7例DVT形成,发生率为18.42%,试验组发生率为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31例中术后8例DVT形成,实验组32例中术后2例发生DVT;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无一例发生出血.结论 应用低分子肝素能有效预防髋部骨折患者围手术期DVT的发生.

  • 下肢创伤骨折患者围手术期DVT的流行病学特点

    作者:苗强;靳延利;贺统;张强;贺世集;刘涛

    目的 探讨下肢创伤骨折患者围手术期深静脉血栓形成(DVT)的发生率及其特点.方法 回顾性分析自2011-08-2017-12手术治疗的1 351例下肢创伤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患者术前及术后DVT的发生率以及血栓分布特点,探讨不同部位下肢骨折DVT的流行病学特点.结果 术前313例(23.2%)发现下肢DVT,术后592例(43.8%)发现下肢DVT;髋部骨折、股骨干及远端骨折、胫骨平台骨折DVT发生率较高,而胫腓骨骨折、踝关节周围骨折相对较低.术后患侧下肢、双侧下肢DVT发生率高于术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手术前后健侧肢体近端DVT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术后健侧肢体远端发生率明显高于术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尽管住院期间积极预防下肢DVT,但其DVT发生率仍较高;下肢近端骨折DVT发生率较高(尤其以股骨干及远端骨折明显),而下肢远端骨折DVT发生率较低;术后健侧肢体远端发生率明显增加,因此住院期间需预防双侧肢体DVT.

  • 西藏地区下肢骨折术后DVT与Hb的相关性

    作者:王甫;赵衍斌;刘勇;王辉;彭超

    目的 探讨西藏地区下肢骨折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与血红蛋白(Hb)之间的相关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自2016-07-2017-07行切开复位内固定的69例下肢骨折,根据术前Hb水平分为4组,A组17例Hb为120~160g/L,B组21例Hb为160.1~170g/L,C组18例Hb为170.1~180g/L,D组13例Hb为180.1~190g/L.记录4组术后3d下肢DVT发生率.结果 A组术后3d出现1例下肢DVT,发生率为5.9%;B组术后3d出现8例下肢DVT,发生率为38.1%;C组术后3d出现7例下肢DVT,发生率为38.9%;D组术后3d出现6例下肢DVT,发生率为46.2%.A组术后3d下肢DVT发生率明显低于B、C、D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I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高Hb水平是下肢骨折术后DVT形成的危险因素(P =0.015).结论 西藏地区下肢骨折术后DVT发生率与Hb水平相关,高Hb水平是术后DVT形成的危险因素.

  • 中青年股骨干骨折并发DVT相关危险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

    作者:王峰;张安珍;李政勋;李树锋

    目的 探讨中青年股骨干骨折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发生率及相关危险因素分析.方法 回顾性分析自2012-03-2015-04诊治的78例中青年股骨干骨折的临床资料,根据患者下肢是否发生DVT将患者分为DVT组和非DVT组,对可能影响中青年股骨干骨折并发DVT的危险因素进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 78例中青年股骨干骨折中,17例发生DVT,发生率21.8%.复杂骨折、合并血管和神经损伤、超声检查阳性、D-二聚体升高、纤维蛋白原升高是影响中青年股骨干骨折并发DVT独立危险因素(OR =3.981、2.473、2.127、1.764、1.627,P<0.05);D-二聚体和纤维蛋白原联合在预测中青年股骨干骨折发生DVT时,灵敏度90.3%,特异度69.8%.结论 复杂骨折、合并血管和神经损伤、超声检查阳性、D-二聚体升高、纤维蛋白原升高是影响中青年股骨干骨折患者并发DVT的风险因素,D-二聚体和纤维蛋白原对预测DVT发生有重要意义.

  • 抗凝治疗对低风险组下肢骨折患者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影响

    作者:尚昆;付亚辉;王鹏飞;王虎;王宝辉;杨娜;薛汉中;刘宏亮;张红;张堃

    目的 研究静脉血栓形成危险度评分量表(RAPT)评分≤5分的低风险组下肢骨折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发生率及预防性应用抗凝药物的安全性和必要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自2014-09-2016-10诊治的348例RAPT评分≤5分的低风险组下肢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是否应用抗凝药物分为抗凝组和对照组,抗凝组每日皮下注射低分子肝素钙(4 100IU qd),术前12h停药,术后12 h伤口无明显出血,拔除引流管时再次给药,对照组则不应用抗凝药物,2组均给予足底静脉泵物理治疗;术后2、30 d行双下肢静脉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根据超声检查结果统计血栓发生率、分布及转归情况.结果 术后发生DVT 17例(4.89%),抗凝组7例,对照组10例.术后2组DVT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0.753,P=0.385);2组术后在DVT分布、累及肢体和静脉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x2=0.843,P=0.656;x2=2.205,P=0.364;x2=0.957,P=0.916).所有患者获得30 d随访,2例仍存在远端肌间静脉血栓,但无临床症状;复查超声显示血栓未向近端蔓延,均未出现致死性肺栓塞(PE).结论 低风险组下肢骨折患者术后DVT发生率较低,给予基本预防和物理预防即可,临床上应结合RAPT评分充分评估患者并发VTE的危险程度,避免盲目进行抗凝治疗.

  • 老年髋部骨折术前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高危因素及抗凝治疗分析

    作者:郭梦园;崔向丽;刘丽宏;尹博;单磊

    目的 探讨老年髋部骨折术前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的独立危险因素并评价抗凝治疗方案,为临床制定合理的抗凝方案提供参考.方法 笔者回顾性分析自2014-01-2015-12诊治的536例老年(≥60岁)髋部骨折.对纳入的患者术前发生DVT的可疑危险因素(年龄、性别、是否多处骨折、是否合并恶性肿瘤病史、高脂血症、静脉血栓栓塞症病史、吸烟史、发生骨折至入院时间、糖尿病史等)进行统计分析,得到独立危险因素.对患者抗凝药物的使用情况进行整理分析,参照新指南评价抗凝治疗方案是否合理.结果 共纳入203例,其中术前并发DVT 53例.Logistic回归分析得出高脂血症、抗血小板药物服用史、静脉血栓栓塞症病史、发生骨折至入院时间、骨折前是否长期卧床是独立危险因素(P<0.05).入组患者在住院期间均使用低分子肝素进行DVT的防治,但是剂量疗程有所不同.结论 合并高脂血症、既往静脉血栓栓塞症病史、骨折前长期卧床是老年髋部骨折术前并发DVT的独立危险因素,而骨折前有抗血小板药物服用史、发生骨折至入院时间<24 h则是有利因素.老年髋部骨折患者抗凝方案基本符合指南推荐,但合理性仍有待改进.

  • 脊柱手术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临床研究

    作者:曾忠友;金才益;裴斐;陈明安;黄志海;洪勇;孙德弢;黄伟

    为了调查脊柱手术下肢深静脉血栓(DVT)的发生率,于2001年2月~2002年12月由同一组医师完成的脊柱手术中,根据设计的四组脊柱病变,选取120例术后行双侧下肢深静脉上行性造影检查,结果报告如下.

  • C反应蛋白在脊柱手术围手术期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中的表达意义

    作者:李德魁;王月光;张花;牟明威;李春根

    脊柱手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是骨科常见的并发症之一[1],其严重威胁着患者的预后及生命健康,如果血栓脱落,可引起致命性肺栓塞[2].目前临床上仍缺少治疗下肢DVT安全性较高的抗栓药物,因此早期发现下肢DVT可以防止病情进一步加重,改善患者的预后,而对DVT及时监测就显得尤为重要.本研究旨在探讨脊柱手术患者术后D-二聚体在正常范围内时联合监测C反应蛋白(CRP)以预防下肢DVT的意义.

  •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9例报告

    作者:万双林;赵凯

    自1993年12月~1999年8月我科住院病人中发现9例患者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Lower extremity deep venous thrombosis,DVT).经保守治疗,疗效满意,现报告如下.

  • 骨折术后应用松梅乐对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预防作用

    作者:王旭;董平;赵琳;张海鸿;孙正义

    深静脉血栓形成(deep venous thrombosis,DVT)好发于下肢,血栓形成后,血栓远端静脉高压,从而引起肢体肿胀、疼痛及浅静脉扩张或曲张等临床表现,是下肢骨折治疗中常见的并发症之一,需重点防治,尤其是在围手术期.在应用松梅乐[1]治疗下肢骨折的过程中,笔者发现其除有良好的消肿、止痛、促进骨折愈合等作用外,对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也有一定疗效,现总结如下.

  • 彩色多普勒超声在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中的临床应用价值

    作者:刘华磊

    目的:总结彩色多普勒超声在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中的临床应用价值以期提高诊断率。方法:对2010年7月~2013年我院收入的82例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患者给予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记录结果并回顾性分析。结果:82例患者均经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而确诊,其中左下肢46例,右下肢29例,双下肢7例;髂静脉血栓形成7例,股静脉44例,腘静脉18例,小腿深静脉3例,整个下肢10例;急性期42例,亚急性期17例,慢性期22例。结论:彩色多普勒超声能够准确诊断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无创、简便,是首选检查方法。

  • 经大隐静脉置溶栓导管于股浅静脉治疗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7例分析

    作者:李雪岩;刘巍立;张春秋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是影响人类健康的主要疾病之一,绝大多数发生于下肢.我院自2010年2月~2010年11月对七例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患者经大隐静脉置溶栓导管于股浅静脉溶栓治疗,现报告如下.1一般资料:下肢DVT病人7例,其中男性5例,女性2例;年龄大76岁,小为48岁.其中1例为其他手术后,1例因其他疾患短期卧床,2例有长时间乘车病史,其余病例未查及明确诱因.2例中央型静脉血栓,5例全肢型,其中5例左下肢,2例右下肢.就诊时间距发现症状1~6天.诊断均通过彩超或下肢深静脉顺行造影证实.

  • 肺结核并发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23例分析

    作者:江华

    肺结核是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疾病,并发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 deep vein thrombosis of lower extremity ,DVT)可增加患者的死亡率和致残率。现对我科2011年1月~2013年1月收治的肺结核并发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患者23例进行分析,总结报告如下。

  • 脑卒中并发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临床分析

    作者:张金苹

    目的:探讨脑卒中并发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临床特点。方法:将我院收治的脑卒中并发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16例的临床资料进行系统分析。结果:本组经正规治疗后,其中无效、有效、显效分别为0例、9例、7例。未发生急性肺栓塞及死亡病例。结论:脑卒中患者早期进行预防静脉血栓形成,降低高危因素的发生,及时进行诊断,早期有效治疗,可进一步控制病死率及致残率。

  • 镇痛联合低分子肝素治疗髋部骨折对老年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和血浆D-二聚体的影响

    作者:李铭夫

    目的:研究镇痛联合低分子肝素治疗对髋部骨折的老年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及血浆D-二聚体浓度的影响。方法:我院于2012年7月~2014年12月收治的150例老年髋部骨折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进行对骨折患者进行分组,分别为研究组和对照组,每组各75例。2组患者都接受口服阿司匹林镇痛治疗,其中对研究组联合使用低分子肝素治疗。记录2组患者入院时、治疗后1天、3天、6天的全血细胞分析、凝血功能变化、血浆D-二聚体浓度变化和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发生率,并做好对比。结果:研究组全血细胞分析和凝血功能分析结果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和对照组在患者入院时检测血浆D-二聚体浓度为942.18±241.26ng/ml、931.26±242.68ng/ml(P>0.05);研究组采用镇痛联合低分子肝素治疗后的1天、3天、6天检测血浆D-二聚体浓度为464.25±192.64ng/ml、312.02±110.66ng/ml、102.36±25.12ng/ml,对照组单纯采用镇痛治疗后的1天、3天、6天检测血浆D-二聚体浓度为878.46±209.45ng/ml、617.21±178.56ng/ml、527.31±106.14ng/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治疗后髋部骨折的老年患者的下肢深静脉血栓层次发生率是6.67%,而对照组是2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我们的研究结果发现使用镇痛联合低分子肝素治疗的研究组全血细胞分析和凝血功能分析结果都明显低于对照组,研究组治疗后髋部骨折的老年患者的下肢深静脉血栓层次发生率也明显低于对照组。所以我们认为,镇痛联合低分子肝素治疗能有效减少髋部骨折老年患者的全血细胞分析、凝血功能、血浆D-二聚体及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发生率,值得在临床上普及和推广应用。

  •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不同入路置管溶栓治疗的护理管理体会

    作者:王明芽;林丽莲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eep Vein Thrombosis,DVT)是临床常见疾病,各种方式入路的深静脉置管溶栓越来越多地在临床应用。我科2009年1月以来采用不同入路置管溶栓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99例,配合精心护理,取得较满意效果。现就不同方式深静脉置管溶栓的护理管理异同点加以归类、阐述,体会报告如下。

  • 中医护理干预在预防股骨颈骨折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中的效果分析

    作者:林琳

    目的:探讨中医护理干预在预防股骨颈骨折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的效果.方法:将本院收治的80例股骨颈骨折患者随机分至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0例,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对照组护理基础上加以中医护理干预,比较2组患者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发生率及骨折愈合时间.结果:观察组的骨折愈合时间显著短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DVT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在股骨颈骨折术后患者中施以中医护理干预,能有效预防DVT的发生,并能有效促进骨折的愈合.

  • 髋部手术后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护理干预研究

    作者:管玲玲

    髋部手术后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 DVT)是临床上较为常见的并发症之一。在骨科髋部手术后的患者,尤其是中老年患者,绝大多数具备“血管壁的损伤、血流缓慢、高凝状态”等构成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要素,容易形成血拴。如果不及时采取有效的护理干预措施,中老年患者深静脉血栓的发生几率在40%以上,致命性的肺梗塞为1~5%。本文着重探讨本院105例髋部手术病人护理干预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效果。中老年病人髋部手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是临床上较为常见的早期并发症之一。骨科中老年患者髋部手术后,大多数具备“血管壁的损伤、血流缓慢和高凝状态”等构成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要素。如果不及时采取预防措施,中老年患者深静脉血栓的几率在40%以上,甚至高达80%。致命性的肺梗死为1~5%[1]。本科室2014年1月~2014年12月施行105例髋部手术,所有病人经积极的预防和治疗及精心护理,未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现将我们的护理干预措施和心得报告如下。

  • 妇科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防范现状分析

    作者:潘小进;王富兰

    深静脉血栓形成(deep venous thrombosis,DVT)是指血液在深静脉内不正常凝结、阻塞管腔,导致静脉回流障碍[1]。DVT是妇科术后严重的并发症之一,轻者导致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后遗症,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和工作[2]。DVT可以表现为典型的静脉炎或静脉回流障碍,出现典型症状的患者不足1/3[3]。每年有200万的美国人形成下肢深静脉血栓,差不多的1/3人会形成肺栓塞,导致每年6万人死亡[4]。我国近年妇科盆腔手术患者DVT发生率高达15.6%[3];尤其是妇科恶性肿瘤手术后在没有防范措施的情况下,其发生率高达17%~45%[5]。因此,提高防范意识,加强对妇科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防范显得极其重要。

  • 预防性护理在骨创伤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中的效果分析

    作者:马贵英;纳丽;赵凤梅;李婷;何新慧

    目的 分析预防性护理在骨创伤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中的效果.方法 取48例骨创伤患者,随机分为2组,预防组行预防性护理,对照组行常规护理,对比效果.结果 预防组血流运动指标均优于对照组(P<0.05);且预防组DVT发生率明显更低(P<0.05).结论 预防性护理可显著改善患者血流运动指标,并可明显降低DVT发生率,应用效果显著.

2035 条记录 11/102 页 « 12...891011121314...101102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