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24h动态血压监测缬沙坦降压效果分析

    作者:张士文

    缬沙坦是近年来新开发的新型降压药,是口服有效的特异性的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临床主要用于原发性轻、中度高血压.通过临床动态血压监测发现,缬沙坦降压疗效显著、稳定、可靠,谷/峰(T/P)比值较理想.

  • 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认知功能与血压昼夜节律变化特点

    作者:徐军霞;王建军;詹开宇;吴海棠;张冬梅

    目的 探讨老年2型糖尿病(T2DM)患者认知功能与24h动态血压昼夜节律变化特点.方法 选择270例老年T2DM患者为糖尿病组,另选择同期健康体检者100例为对照组.对两组行24 h动态血压监测,根据夜间血压下降率(△MBP)分为杓型(△MBP 10%~20%,n=95)、非杓型(△MBP 0%~<10%,n=86)、超杓型(△MBP>20%,n=47)和反杓型(△MBP<0%,n=42);用中文版简易智能状态检查表(MMSE)对所有受试者进行认知功能调查,比较各组间MMSE得分的差异.结果 糖尿病组患者MMSE得分[(24.34±2.51)分]低于对照组[(28.88±3.02)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糖尿病组中非杓型[(24.77±2.53)分]、超杓型[(23.34±2.41)分]和反杓型[(23.03±2.26)分]患者的MMSE得分均低于杓型[(26.03±2.68)分]患者,超杓型和反杓型又低于非杓型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超杓型和反杓型之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earson相关分析显示,糖尿病患者MMSE得分与24hSBP(r=-0.73)、24hDBP(r=-0.60)、24hPP(r=-0.54)、24hMBP(r=-0.56)呈负相关(P<0.05).结论 24 h动态血压昼夜节律的减弱或消失可能是老年T2DM患者认知功能受损的相关因素.

  • 天麻钩藤饮联合西药治疗高血压随机平行对照研究

    作者:金晓宇;于睿

    [目的]观察天麻钩藤饮联合西药治疗高血压疗效.[方法]使用随机平行对照方法,将120例住院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对照组60例硝苯地平控释片,30mg/次,1次/d,晨起服用,血压不能达标加用其他类型降压药.治疗组60例天麻钩藤饮(天麻15g,钩藤、石决明各25g,山栀15g,黄芩10g,牛膝15g,杜仲10g,益母草、桑寄生各10g,夜交藤15g,茯神10g),1剂/d,水煎350mL,早晚温服.西药治疗同对照组.连续治疗15d为1疗程.观测临床症状、清晨血压、24h动态血压、不良反应.连续治疗2疗程,判定疗效.[结果]治疗组显效31例,有效19例,无效10例,总有效率83.33%.对照组显效27例,有效16例,无效17例,总有效-71.67%.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24h动态血压及高血压两组均有改善(P<0.05),治疗组改善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天麻钩藤饮联合西药治疗高血压疗效满意,值得推广.

  • 动态血压监测与缺血性脑卒中急性期神经功能恶化的临床分析

    作者:申玉德

    目的:通过对缺血性脑卒中病人发病第1、3、7d的24h动态血压监测,采用24h平均收缩压、舒张压、白天、夜间平均血压等参数,分析其特点,并探讨上述参数与近期预后(发病14d较第1d时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改善程度)的关系,为缺血性脑卒中急性期血压管理提供临床依据.方法:对132例缺血性脑卒中病人在发病第1、3、7d做24h动态血压监测,并于病程第1、14d进行神经功能缺损评分积分.结果:缺血性脑卒中急性期血压升高;治愈、显著进步组患者24h平均血压(也包括收缩压、舒张压)较恶化、无变化组偏低,与进步组比较血压水平无差异,所有病人正常24h血压昼夜节律消失.结论:缺血性脑卒中患者急性期血压升高,随着病程延长,血压呈自然下降趋势,急性期血压平均值对神经功能恶化有影响,(150~160)/(85~100)mmHg血压区间患者对早期神经功能恶化有保护作用.

  • 老年高血压伴脑梗死24h动态血压的临床分析

    作者:冯莉

    目的 探讨老年高血压脑梗死24h动态血压的临床分析 方法 将2012年10月-2013年10月我院收治的老年高血压病人分为高血压并发症梗死患者和非并发脑梗死病人两个组别,并分别对两组病人的动态血压进行测量,比较两组病人的脉压和血压.结果 两组患者的动态血压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脑梗死病人的ABPP增加非常的明显,对老年高血压病人的脉压进行监测,可以更好的对老年高血压病人的疾病的状态以及预后进行更加准确的判断.

  • 太冲不同穴位配伍针刺对原发性高血压患者24h动态血压的影响

    作者:林咸明;张江松;周慧;李蓓珍;肖双凯;焦俊玥;吴碧雯;黄超凡

    目的:观察不同穴位配伍针刺对原发性高血压患者的降压效应.方法:将163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随机分为太冲组、蠡沟组、内关组、非穴组、太冲配蠡沟组、太冲配内关组和太冲配非穴组.针刺隔日1次,每周3次,共治疗4周.在治疗前、疗程结束时以及结束后4周分别测量24h动态血压.结果:治疗12次后,24h平均收缩压均值组间比较,太冲配内关组与太冲配蠡沟组较非穴组、太冲组、内关组、太冲配非穴组下降(P<0.05);各组白天动态平均收缩压与非穴组比较均显著下降(P<0.05);太冲配蠡沟组、太冲配内关组夜间动态平均收缩压与非穴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12次后,24小时平均舒张压均值各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与治疗前比较,太冲组、太冲配蠡沟组、太冲配内关组、太冲配非穴组24h平均收缩压和舒张压均值均显著下降(P<0.05);4周后随访,太冲组、太冲配内关组24h及夜间收缩压和舒张压均值与治疗前比较均显著下降(P<0.05).结论:针刺降压具有穴位特异性,经穴配伍的降压效应优于单穴与非穴;针刺降压具有一定的远期效应.

  • 降浊清肝方治疗高血压伴代谢综合征的临床研究

    作者:连凤梅;全小林;徐立鹏;姬航宇;徐贵成;胡元会;周强;夏乐;王佳;甄仲;张兰兰;周水平

    目的:评价降浊清肝方治疗高血压伴代谢综合征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高血压伴代谢综合征患者100例,随机分为2组,研究组50例服用降浊清肝方煎剂,对照组50例服用厄贝沙坦(安博维).服药4周,比较血压、体重、腰围、臀围、血糖、血脂、中医症状等的变化.结果:研究组平均降低血压12.78/9.33mmHg,与对照组相当.其降低动脉压及舒张压负荷的幅度均大于对照组,降低24h动态血压的整体趋势与对照组相当.研究组在缩小腰围、减轻体重、减少BMI、改善中医证候方面,优于对照组.结论:降浊清肝方可降低轻、中度高血压,改善代谢综合征.

  • 一次性无菌纱布在24h动态血压监测中的应用

    作者:钱茜

    24h动态血压监测能准确地反映患者日常生活中昼夜的血压变化规律,对临床诊断和治疗高血压具有重要指导意义,现在临床广泛应用。动态血压监测时血压计袖带要长时间缚于患者上臂外侧,尤其在炎热的夏季,袖带直接缚于肌肤表面,患者不断排出的汗液及体表携带的菌群易污染袖带,成为医院感染的隐患,且袖带多为牛筋尼龙材质,患者出汗后易致皮肤过敏产生湿疹,患者不易耐受,导致监测血压的失败。我科采用一次性无菌纱布做血压计袖带内衬,经临床应用,效果良好。现介绍如下。

  • 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24h动态血压与心脏结构功能相关性研究

    作者:车霞静;倪兆慧;张伟明;严玉澄;朱铭力;应桦

    目的 探讨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24h动态血压与心脏结构功能的关系.方法 研究对象为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肾脏科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和慢性肾脏病(CKD)5期非透析患者各31例.采用动态血压计测定各组患者动态血压(ABPM),收集24h平均收缩压(24h-SBP),24h平均舒张压(24h-DBP),24h平均动脉压(24h-MAP),白昼平均收缩压(D-SBP),白昼平均舒张压(D-DBP),夜间平均收缩压(N-SBP)和夜间平均舒张压(N-DBP)以及昼夜节律.用超声心动图测定左心室舒张末内径(LVDd)、左心室收缩末内径(LVDs)、左房内径(LAD)、左心室后壁厚度(LVPWT)、室间隔厚度(IVST).并收集临床指标.结果 比较两组患者左心室肥大(LVH)发生比率,LVDd、LVDs和LVMI值,血液透析组要高于非透析组,而射血分数较低.血液透析组的24h-SBP,24h-DBP,24h-MAP,D-SBP,D-DBP,N-SBP和N-DBP均显著性高于非透析组;并且其非勺型血压比率也显著性增高(90.3%vs 64.5%,P=0.015).在24h平均白昼、夜间高血压比率及夜间收缩期高血压比率方面,血液透析组也明显高于非透析组.血液透析组24h平均血压<135/85mm Hg的患者中夜间非勺型血压的比率也高达87.5%.血液透析组患者的心脏结构的改变与患者的血压密切相关,尤其与收缩压及夜间非勺型血压呈正相关;另外还与Alb、PTH、透析龄和透析剂量存在相关.结论 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普遍存在高血压或血压节律改变,夜间非勺型节律以及夜间收缩压升高与这些患者心脏结构和功能改变关系密切.

  • 概述急性脑卒中患者24h动态血压的监测及其作用

    作者:蔡文隽;张微微

    24 h 动态血压监测(ambulatory blood pressure monitoring,ABPM),是一种无创的血压测量手段,在临床上应用非常广泛,尤其对于急性脑卒中患者有重要的作用.现就其测量方法、结果分析、作用及不足概述如下.一、测量方法使用动态血压仪能连续昼夜测压达125 ~200 次.在临床上,为了避免对患者日常生活的影响,24 h 动态血压监测的间隔时间,通常设定为白天(6 时~22 时)30 min,夜间(22 时~6 时)60 min,24 h 有效测定次数不少于35 次,每次测量袖带充气不超过270 mm Hg.测量期间指导患者日常活动,避免剧烈运动.测血压时患者上臂要保持伸展和静止状态.若首次检查由于伪迹较多而使读数小于80%的预期值,应再次测量[1] .

  • 原发性高血压患者24h尿钠与血浆肾素活性、醛固酮水平及血压节律的关系

    作者:齐曼古丽·伊米尔艾散;许建忠;唐晓峰;张瑾;曲曼古丽·阿不力孜;高平进;王继光

    目的 分析原发性高血压患者24 h尿钠与血浆肾素活性、醛固酮水平及血压昼夜节律之间的关系.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至2014年12月连续住院的原发性高血压患者1284例.根据24 h尿钠排泄量评价患者的盐摄入量,将患者分为3组:低尿钠组(24 h尿钠<100 mmol) 362例,中等尿钠组(24 h尿钠100~200 mmol)675例,高尿钠组(24 h尿钠>200 mmol) 247例.对各组血浆肾素活性、醛固酮水平及24 h动态血压情况进行分析.结果 本研究人群平均24 h尿钠水平为(145±69)mmol,估算平均每日摄盐量为(8.48±4.04)g.经性别、年龄、体质量指数校正后,与低尿钠组相比,中等尿钠组和高尿钠组的血浆肾素活性明显降低[(2.77±0.08)、(2.49±0.14)比(3.34±0.11)μg/(L·h),均P<0.05],高尿钠组的醛固酮水平低于中等尿钠组和低尿钠组[(150.2±5.4)比(161.8±3.2)、(175.2±4.4)ng/L,均P<0.05].高尿钠组的24 h、白天及夜间平均收缩压、舒张压较低尿钠组及中等尿钠组均明显升高(均P<0.01).高尿钠组非杓型血压比例高于低尿钠组(P<0.05).非杓型及夜间高血压患者的24 h尿钠水平较杓型和非夜间高血压患者高(均P<0.05).结论 高盐摄入患者的血浆肾素活性及醛固酮水平较低,血压水平较高,更多表现为非杓型血压及夜间高血压.

  • 高血压病患者发生心房颤动的预测因素

    作者:

    目的评价高血压病患者发生心房颤动(AF)的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97例高血压病患者,通过观察临床症状、24 h动态血压(AMBP)、12导联心电图、超声心动图.结果随访(25±3)月,19例(19.5%) 发生AF,3例 (15.8%) 发生脑栓塞,AF组患者年龄明显增加,AMBP平均日间收缩压 (SBP) 、平均夜间SBP明显增加,大P波间期(P-max) 和P波离散度 (P-dis) 明显延长,左心室质量 (LVM) 和左心房内径 (LAD) 明显增加,舒张期二尖瓣A波流速(VA)明显减少.多因素分析提示:年龄(OR 3.28,P<0.001)、平均日间SBP(OR 1.35,P<0.01)、平均夜间SBP(OR 1.16,P<0.01)、P-max(OR 2.09,P<0.01)、P-dis(OR 2.52,P<0.001)、LVM(OR 1.43,P<0.01)、LAD (OR 2.81,P<0.001)、和VA(OR 2.24,P<0.01)为房颤发生的独立预测因素.结论年龄、24 h AMBP日间SBP、夜间SBP、LAD和LVM的增加、P-max和P-dis延长、A波流速的减少是预测AF因素.

  • 应用24h动态血压观察正常高值血压人群中的早期靶器官损害

    作者:李荣

    眼底血管作为人体唯一能看到的小动脉,其病变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反映早期靶器官损害情况,本研究通过对眼底病变的检测,探讨24h动态血压监测(ABPM)在正常高值血压人群早期靶器官损害中的意义.

  • 动态血压监测与降压药物应用临床意义

    作者:唐玉立;宿海霞;孙海君

    目的:探讨高血压患者采用动态血压监测以及药物治疗的临床疗效和临床使用意义。方法选择我院2009年1月至2012年1月收治的高血压患者150例,采用由美国伟伦生产的无创动态血压监测系统对患者24h内的血压动态变化进行观察,对患者的平均动脉压、超常模式、24h动态血压的趋势图进行分析。结果研究显示,150例患者的动态血压监测可以看出,患者的血压在24h过程中处于不断波动的范围,较为典型的节律是“双峰一谷”,一级患者在夜间血压下降幅度较大,二级患者次之,三级高血压患者下降的幅度不明显。结论动态血压监测仪器能够更好地评价高血压患者病情的严重程度,并且能够根据监测情况对患者进行针对性的治疗,而患者夜间血压下降率就可以作为其评价靶器官是否受损的重要以及及指标。

  • 24h动态血压监测对老年糖尿病自主神经病变的影响

    作者:朱猛;尹建春;张军

    目的 探讨24h动态血压监测对老年糖尿病自主神经病变的影响.方法 选择2011年1月~2013年1月我科所收治的40例老年糖尿病患者,本组全部患者在监测前一周都不得再服用那些会对血压造成影响的药物,对血压进行常规测量,分别计算各组血压负荷值参数、低24h DBP、SBP及高24h DBP、SBP.结果 13例中高危险水平组的高血压SBP为(165,8±13.1)mmHg,高血压DBP为(98.9±8.4)mmHg,低血压SBP为(115.7±17.3)mmHg,低血压DBP为(76.3±10.6)mmHg. 17例低危险水平组的高血压SBP为(143.8±23.3) mmHg,高血压DBP为(85.4±8.2) mmHg,低血压SBP为(101.4±17.3) mmHg,低血压DBP为(61.3±6.6)mmHg.10例正常组的高血压SBP为(135.4±26.2) mmHg,高血压DBP为(71.4±11.1)mmHg,低血压SBP为(87.4±7.3)mmHg,低血压DBP为(50.4±9.0) mmHg,具有较大的差异.结论 对24h动态血压监测对老年糖尿病自主神经病变的影响进行研究,可以明显地看出,糖尿病患者是否合并自主神经病变与血压昼夜节律改变存在着较大的关系.

  • 马来酸氨氯地平治疗轻中度高血压患者的24h动态血压研究

    目的:探讨马来酸氨氯地平治疗轻中度高血压患者的24h动态血压变化。方法选取我院于2013年1月—2014年2月收治的130例轻中度高血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组65例,对照组采用苯硝酸氨氯地平治疗,观察组采用马来酸氨氯地平治疗,对两组患者进行24h动态血压监测,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结果观察组和对照组治疗后的24hSBP、24DBP、dSBP、dDBP、nSBP、nDBP较治疗前明显降低,治疗前后24h动态血压比较差异显著(P<0.05),组间比较差异不显著(P>0.05)。结论马来酸氨氯地平和苯硝酸氨氯地平治疗对轻中度高血压患者的24h动态血压的影响是相似的,均可以获得良好的治疗疗效。

  • 动态动脉硬度指数与脉搏波速度的相关性研究

    作者:徐艳秋;崔炜;刘英华

    目的 研究动态动脉硬度指数(AASI)与脉搏波速度(PWV)的相关性,探讨AASI对动脉硬化程度的评价价值,并分析AASI的影响因素.方法 人选患者100例,进行臂-踝PWV测量,并同时进行24h动态血压监测(ABPM),计算AASI.应用直线相关分析判定AASI与PWV的相关性.并应用多因素逐步回归分析判定AASI的影响因素.结果 AASI与PWV和年龄显著正相关(PWV:r=0.516,P<0.01;年龄:r=0.417,P<0.01).AASI与身高呈负相关r=-0.223,P<0.05).多因素逐步分析结果表明,PWV是与AASI关系密切的参数.结论 AASI与PWV相关性良好,是一个反映动脉硬化程度的新指数.

  • 高血压患者降压治疗后24 h动态血压与心脑血管事件发生的情况分析

    作者:杨法;苏明兰;张斌;李小珠

    目的 观察分析对高血压患者采用降压治疗后其24 h动态血压和心脑血管事件的发生情况.方法 82例高血压患者,其中降压治疗后有39例高血压患者称为高压组,43例血压降至正常患者称为对照组.所有患者均使用24 h动态血压监测技术监察血压,观察两组患者24 h收缩压、24 h舒张压、24 h脉压及日间、夜间情况,并记录心脑血管事件发生情况.结果 高压组患者24 h收缩压、24 h舒张压、24 h脉压及日间、夜间动态血压水平高于对照组(P<0.05);高压组心脑血管事件发生27例,对照组心脑血管事件发生7例,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23.6258,P=0.0001<0.05).结论 高压患者较血压正常者更容易发生心脑血管疾病,脉压是至心脑血管疾病发生的重要因素,适度降压为其合理解决方式之一.

  • 原发性高血压患者采用24 h动态血压监测对服药后血压水平状况及心脑血管风险评估的临床研究

    作者:濮善姬;童宝庆;陈刚;陈思君;李文新;罗燕

    目的:探讨原发性高血压患者采用24 h动态血压监测对服药后血压水平状况及心脑血管风险评估效果.方法:取2015年1月-2016年1月医院收治原发性高血压患者120例,根据治疗药物不同分为氯沙坦钾组和苯磺酸左旋氨氯地平组,每组60例.氯沙坦钾组口服氯沙坦钾治疗,苯磺酸左旋氨氯地平组口服苯磺酸左旋氨氯地平治疗.比较两组诊室血压和24 h动态血压监测的差异,分析诊室血压达标和未达标患者24 h动态血压的达标情况及治疗后心脑血管风险发生率及生活质量情况.结果:两组治疗12个月后夜间平均收缩压、夜间平均舒张压、白天收缩压变异性、白天舒张压变异性、晚间收缩压变异性、晚间舒张压变异性水平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苯磺酸左旋氨氯地平组治疗12个月后24 h平均收缩压、24 h平均舒张压、白天平均收缩压、白天平均舒张压水平均低于氯沙坦钾组(P<0.05).苯磺酸左旋氨氯地平组治疗12个月后心脑血管疾病发生率为6.67%,氯沙坦钾组为13.33%,两组心脑血管疾病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两组诊室血压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诊室血压达标情况与24 h动态血压监测达标情况并不一致:诊室血压达标的42例患者中,14例(26.2%)显示24 h平均血压未达标.结论:采用24 h动态血压监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用药后血压水平状况能评估心脑血管疾病风险,指导临床治疗,值得推广应用.

  • 苯磺酸左旋氨氯地平与非洛地平缓释片治疗老年单纯收缩期高血压24h动态血压及疗效比较

    作者:杨凤霞

    目的:通过监测24h动态血压,比较苯磺酸左旋氨氯地平与非洛地平缓释片治疗老年单纯收缩期高血压的有效率和安全性.方法:将116例老年单纯收缩期高血压患者随机分入苯磺酸左旋氨氯地平片治疗组(治疗组)和非洛地平缓释片治疗组(对照组),两组各56人,分别给与苯磺酸左旋氨氯地平片2.5mg/d和非洛地平缓释片5mg/d进行治疗.监测用药前后24 h动态血压.结果:治疗8w后,治疗组和对照组的24hSBP、dSBP、nSBP、24hMAP下降硅著(P<0.01),有统计学差异,24hDBP、dDBP、nDBP下降不显著(P>0.05).两组间数据比较差异不显著(P>0.05).治疗组有效率为84.5%,对照组为74.1%.两组有效率比较无显著差异性(P>0.05).治疗组不良事件发生率为6.9%,对照组为22.4%,组间比较差异显著(P<0.05).结论:苯磺酸左旋氨氯地平片治疗老年单纯收缩期高血压有效率高于非洛地平缓释片,但差异不显著;安全性显著高于非洛地平缓释片.

54 条记录 1/3 页 « 123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