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起搏器临床应用进展(3)埋藏式自动心脏复律除颤器的临床应用

    作者:王方正

    早在1970年,Mirowski和Schuder就提出安装全自动脉冲发生器治疗危及生命的室性快速心律失常的设想.直至1980年2月,美国霍普金斯医院(Johns Hopkins Hospital)安装了第一台自动除颤器.10余年来,除颤器的临床应用发展迅速,病例数直线上升,到目前为止世界上已有数十万例患者安装了除颤器,显著降低了心源性猝死的发生率.

  • 心血管急症救治(6)缓慢性心律失常的诊断和处理(续5)

    作者:陈柯萍

    缓慢性心律失常是临床常见的心律失常,根据发生部位,缓慢性心律失常可以分为病态窦房结综合征、房室传导阻滞以及室内传导阻滞.临床表现主要取决于心动过缓的程度,心率过于缓慢,可导致心排出量下降,重要脏器及组织尤其大脑供血不足而产生的一系列症状.缓慢性心律失常的诊断主要依靠心电图和24 h动态心电图(Holter)检查,必要时可行心内电生理检查和植入型循环心电监测仪.缓慢性心律失常的处理首先需寻找诱因,进行病因治疗及纠正可逆性因素.药物治疗作用有限,必要时需要植入临时心脏起搏器或植入永久心脏起搏器.

  • 心脏杂交技术拔除并发症起搏导线的应用

    作者:刘刚;陈彧;凌云鹏;陈生龙;李学斌;郭继鸿

    目的 总结杂交技术拔除心内感染等并发症起搏导线的临床经验,探索新技术的临床应用.方法 2012年共有4例患者于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应用杂交技术拔除永久起搏导线.手术在全身麻醉下进行,分别选择胸部右前外侧小切口,胸骨下段小切口,左前外侧小切口及胸部正中小切口进行,结合心脏直视与X光透视下经静脉拔除起搏导线.结果 4例患者均应用杂交技术成功拔除起搏导线.1例发生三尖瓣损伤,经急诊手术修复成功.所有患者均痊愈出院.结论 杂交技术拔除永久起搏导线临床可行,可以避免体外循环,是高危起搏导线拔除患者的一个替代选择.

  • 肥厚型心肌病治疗进展

    作者:张妮;孙福成

    肥厚型心肌病是一种原发性心肌非对称肥厚,具有常染色体遗传倾向的心肌病.治疗方法包括药物治疗及非药物治疗.药物治疗仍为目前基本常规治疗,非药物治疗包括手术治疗,双腔起搏器治疗,经皮腔内室间隔心肌消融术,后两种方法是目前研究及开展较多的治疗方法.本文对近几年国内外文献关于非药物治疗的三种方法的优缺点进行综述.

  • 置入具有心室自动夺获功能起搏器的临床随访

    作者:何桂荣

    目的 观察具有心室自动夺获(auto capture)功能起搏器植入后的auto capture值.方法 植入28例具有心室auto capture功能起搏器,植入后开启auto capture功能,随访auto capture值.结果 20例术后第3 d auto capture值<1.0 V,8例术后第7d auto capture值<1.2 V.随访26例auto capture值保持在1.2 V以下,2例因不能耐受自动阈值搜索过程而关闭auto capture功能.结论 植入具有心室auto capture功能起搏器既能节约能量输出,延长起搏器寿命,又能保证心脏安全起搏,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 永久心脏起搏器置入患者合并心理问题现状分析

    作者:郭艾武;王蓬波;范杰;陶卫萍;崔勤;马宏华;郝蓬;方冬平

    目的 了解置入永久心脏起搏器患者合并心理问题的现状.方法 入选置入永久心脏起搏器患者226例(起搏器组)和健康体检者184例(对照组).应用Zung焦虑自评量表和Zung抑郁自评量表分别在起搏器组入院时、手术后3 d、出院后90 d和对照组体检时心理状态进行评估与比较.结果 起搏器组患者入院时有焦虑症状和抑郁症状分别占40.27%(91/226)、43.81%(99/226),对照组焦虑和抑郁症状分别为15.22%(28/184)、14.13%(26/184),起搏器组焦虑和抑郁症状显高于对照组(P<0.01).经过治疗后,起搏器组焦虑和抑郁症状的比例明显下降,出院后90 d分别占28.76%(65/226)、29.65%(67/226,P<0.01).置入永久心脏起搏器患者中,中青年组焦虑和抑郁症状发生率高于老年组(P<0.05).女性焦虑和抑郁症状发生率高于男性(P<0.05).结论 永久心脏起搏器置入患者存在明显心理问题,女性和中青年患者中更为突出,应引起足够重视.

    关键词: 起搏器 焦虑 抑郁
  • 延续性中医护理干预对心脏永久起搏器置入术患者负性情绪的影响

    作者:李希玲;张毅;赵春花

    目的 观察延续性中医护理干预对心脏永久起搏器置入术患者负性情绪的影响.方法 选择2012年3月~2015年6月于陕西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接受心脏永久起搏器置入术患者80例,其中男性42例,女性38例.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0例患者.其中对照组术后给予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给予延续性中医护理干预.观察干预前后两组患者负性情绪、焦虑抑郁得分的差异,比较两组患者干预前后生活质量的差异.结果 干预后,两组患者的焦虑、抑郁总分、紧张-焦虑等维度均较干预前降低,而精力-活力得分较干预前增高,且观察组上述指标的变化更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两组患者SAS和SDS得分干预后较干预前降低,且观察组干预后较对照组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干预后,两组患者生活质量均较干预前增高,且观察组增高更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 延续性中医护理干预可明显改善永久起搏器置入患者负性情绪,提高其生活质量.

  • 生理性起搏

    作者:张静;高潮

    起搏治疗符合患者生理需求一直是临床医师不懈地追求,随着相关循证医学证据的出现,传统的生理性起搏概念受到挑战,生理性起搏新概念指尽可能模拟心脏窦房结和房室结、希氏束的传导功能,获得各心腔之间好的同步性.这使得起搏器的应用范围不断扩大,成为近年研究的热点.

  • 房室结消融联合起搏治疗老年永久性房颤患者的初步探讨

    作者:崔英凯;曹雪滨;王丽萍

    目的 观察房室结消融联合起搏治疗与正规药物治疗对老年房颤患者心功能及生存质量的影响.方法 选择2003年7月至2006年7月在两家3级甲等医院心内科住院且未正规口服抗心律失常药物治疗的老年永久性房颤患者52例.将患者分成两组,其中10例接受房室结射频消融联合起搏手术治疗(手术组),42例接受正规药物治疗(药物组).采用心脏超声测量心功能,在常规二维超声切面上测量心输出量(CO)、心脏指数(CI)、每搏输出量(SV)、心搏出量指数(SVI)、左室射血分数(LVEF).以中文版简明健康调查问卷SF-36,评估患者生存质量.首次问卷调查及心功能检查在入院后进行,随访调查在正规药物治疗6个月及起搏手术治疗后6个月进行.采用配对t检验、两个独立样本的秩和检验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老年永久性房颤患者房室结消融联合起搏治疗与常规药物治疗后比较,患者心功能及生存质量各项指标均得到改善(P<0.01);两组组间比较分析,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房室结消融联合起搏治疗与药物治疗均能改善老年房颤患者的心功能及生存质量.

  • 85岁高龄老人起搏器植入致心肌穿孔1例

    作者:刘峰;阴大伟;赵月香

    患者男性,85岁,1991年心电图发现缺血性改变,1996年开始出现阵发性房颤,2004年8月房颤发作时心室率减至50~60次/min.入院前2 h,患者活动后感心前区闷痛,心电图示心房扑动(图1A),为诊治入院.既往有右上肺癌放疗、肺纤维化使用激素、放射性肺炎等病史.静滴胺碘酮时患者突发意识丧失,颈动脉搏动消失,呼吸心跳停止,心电监护显示直线,立即胸外按压、停用胺碘酮并给予阿托品0.5 mg静推,心率、血压、意识迅速恢复.

    关键词: 起搏器 心肌穿孔
  • 老年人低钾致特发性房颤1例

    作者:白静;白洁;罗北捷

    房颤多见于有器质性心脏病患者,少数不伴有心脏瓣膜损害及心脏扩大等器质性改变或其他疾病的房颤称为特发性房颤(也称为孤立性房颤).顾名思义,特发性房颤是找不到病因的房颤.然而有些被称为特发性房颤的患者却存在着被忽视的病因.本文报道1例特发性房颤患者,其病史长达5年,因欲行射频消融治疗住院,却发现与低钾有关.当纠正低钾后房颤随即消失.回顾诊断过程颇为曲折.本文将初步探讨低钾致阵发性房颤的发病机制,并提醒临床医生注意在进入"起搏器"、"射频消融"治疗成为时尚的今天,心律失常患者的病因治疗仍十分重要.

  • 老年左心室心肌致密化不全合并高血压性心脏病一例

    作者:王宇玫;王秋霜

    1 临床资料患者男性,68岁.2006年开始出现心前区不适,2007年11月7日因脑梗死就诊入院,同时发现心房颤动和锁骨下动脉、颈内外动脉多发斑块.11月15日,突然出现明显呼吸困难,不能平卧,诊断为心力衰竭,治疗好转出院;12月1月,患者再次发生呼吸困难,憋气,并晕厥1次,24 h动态心电图显示房室传导阻滞,长RR间期2.8 s,置入起搏器,此后患者常有心前区不适感;12月20日因胸闷.夜间阵发性呼吸困难再次急诊人院,病程中无尿量减少.

  • 80岁以上老年人心脏起搏器植入术及减少并发症的对策

    作者:杨杰孚;佟佳宾;王志蕾;邹同;李梅;吴素娟

    目的 探讨80岁以上老年人起搏器植入手术方式的选择,旨在减少相关并发症及提高生活质量.方法 80岁以上老年人127例植入起搏器.其中双腔起搏(包括双室三腔起搏)95例(74.8%);单腔心室起搏32例(25.2%).所有患者首选经头静脉放置起搏电极导线,并对寻找头静脉及电极导线植入方式做了较大的改进.电极导线的头端应固定在心腔内,切口内起搏器囊袋处的固定也十分重要.在电极导线送入心内前制作起搏器囊袋,并放置纱布压迫止血,对少数渗血较多的患者,局部适当加凝血酶或用电凝刀止血.鼓励患者术后早期下床(手术当日或次日).结果 经头静脉送入起搏导线的成功率,在单腔起搏器为92.0%,双腔起搏器81.5%.术中及术后早期发生并发症5例(3.9%),分别是:囊袋血肿3例(2.4%),电极导线与起搏器连接处松动1例(0.8%),心肌穿孔1例(0.8%).无血气胸、电极导线脱位及起搏器囊袋感染发生.结论 经头静脉送入起搏电极导线可避免锁骨下穿刺所导致的并发症,在老年人中尤其重要;电极导线脱位主要与手术操作有关,而与早期下床活动无关;应采用适当方法达到囊袋内彻底止血,减少术后囊袋血肿及感染.

  • 加强护理干预对植入永久起搏器患者随访的作用

    作者:温静;王宁;王璐

    目的 探讨加强护理干预对植入永久起搏器患者随访的作用.方法 选择2012年1月至2014年2月在北京宣武医院心内科植入起搏器的288例患者,按入院的先后顺序交替分为对照组144例和干预组144例,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干预组于出院时对患者及家属实施强化宣传教育,强调随访的重要性并制定随访计划,分别于术后3、6、12、24个月时提前与患者及家属联系确定随访,于随访时加强心理护理和健康宣传教育并采用焦虑自评量表(SAS)、抑郁自评量表(SDS)进行评估.结果 干预组的随访率明显高于对照组;根据SAS、SDS评分证实干预组随访可有效降低患者的焦虑和抑郁情绪,全面提高随访质量.结论 加强护理干预可以明显提高起搏器术后患者的随访率,使患者大程度获益,可提高起搏器术后患者的生活质量.

  • 起搏器囊袋感染患者导线拔除术后再植入时间的临床分析

    作者:田轶伦;王龙;李学斌;李鼎;段江波;郭飞;昃峰;苑翠珍;郭继鸿;谭学瑞

    目的:探讨单纯起搏器囊袋感染患者导线拔除术后48 h再植入新系统的安全性和可行性。方法入选2013年6月至2014年6月因单纯起搏器囊袋感染就诊于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心脏中心的起搏器依赖患者80例,其中术前和术后血培养均为阴性者60例纳入本研究。入院后,均接受常规起搏器囊袋局部清创及导线拔除术。术中植入临时心脏起搏器,保留至再植入术后即刻移除。根据术后再植入时间,入选患者随机分为2组,观察组:导线拔除术后48 h进行再植入手术;对照组:导线拔除术后72 h进行再植入手术。随访1年,对比2组患者起搏器相关感染的发生率。结果60例患者分为2组,观察组30例,对照组30例。手术前,2组在性别(男56?.7%对63?.3%, P>0 c.05),年龄[(58ì.2±11?.2)岁对(55?.5±9?.9)岁,P>0 T.05]、植入时间[(12ü.7±3 n.4)年对(10 c.6±22.8)年,P>0?.05]、感染时间[(16 T.5±5?.2)个月对(13 P.2±4.6)个月,P>0..05]上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手术即刻成功率均为100%,观察组发生1例心脏压塞,1例中度三尖瓣反流,对照组发生2例心脏压塞。2组手术并发症发生率均为6-.7%( P>0?.05)。术后即刻进行血培养,2组均未出现阳性患者。2组患者都于对侧植入新起搏系统,再植入成功率均为100%。随访1年,2组患者均未出现再植入装置相关感染。结论术后48 h再植入新系统可应用于因单纯起搏器囊袋感染而进行导线拔除术的患者。

  • 应用机械切割鞘拔除导线的初步临床经验

    作者:李晓宏;吉文庆;徐伟

    目的 探讨应用机械切割鞘拔除导线的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 入选2013年6月至2014年6月因起搏系统感染在鼓楼医院就诊,行起搏系统移除及导线拔除术的患者,分别采用套叠式扩张鞘及机械切割鞘(Evolution,美国Bloomington公司)拔除导线,比较2种方法的有效性及安全性.结果 24例患者入选,拔除导线47根,其中心房导线16根,心室导线31根.24例患者中采用机械切割鞘拔除的6例.同传统的套叠式扩张鞘相比,采用机械切割鞘的6例患者手术时间[(2.1±1.2)h对(1.5±0.9)h,P=0.04]及X线曝光时间[(16.5±6.2) min对(8.7±4.2) min,P=0.04]均明显缩短,14根导线均成功拔除.传统的套叠式扩张鞘拔除的33根导线中,1根因植入时间较长未能完全移除,心腔内有部分导线头端残留.结论 与传统的套叠式扩张鞘相比,机械切割鞘缩短了手术时间及X线曝光时间,临床应用的初步经验认为该技术安全、有效.

    关键词: 导线 拔除 起搏器
  • 他汀类药物预防起搏器术后阵发性心房颤动的作用

    作者:常瑜;吴娜;路长鸿;梁磊;任晓庆;张奎俊

    目的 观察他汀类药物预防病态窦房结综合征患者起搏器术后阵发性心房颤动(房颤)的作用.方法 选择因病态窦房结综合征植入起搏器的患者68例,随机分为他汀治疗组和对照组.术后仅他汀组服用阿托伐他汀20 mg,每晚1次,两组其他基本情况相似.于术后3、9、15、21个月程控起搏器,调出起搏器存储的有关阵发性房颤信息,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与对照组比较,起搏器术后服用他汀类药物9个月,阵发性房颤发生率降低;继续服用他汀类药物至15个月,阵发性房颤发生率及房颤负荷均明显降低;持续服用他汀类药物21个月,阵发性房颤发生率和房颤负荷显著低于对照组患者.结论 病态窦房结综合征患者植入起搏器术后,长期服用他汀类药物能够减少阵发性房颤发作.

  • 右心室不同位点起搏对QRS时限的影响

    作者:任晓庆;唐闽;方丕华;王方正;张澍

    目的 观察右心室不同起搏位点的QRS时限,为临床导线放置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选择216例符合Ⅰ类或Ⅱa类起搏器植入适应证的患者,在放置心室导线过程中,分别在右心室心尖部、流入道、中位间隔部、高位间隔部和流出道等不同位点起搏右心室,记录起搏时的体表心电图,比较不同位点QRS时限和形态的差异.结果 与基础心电图QRS波比较,所有右心室起搏部位心电图QRS时限均明显增宽(P<0.001);以心尖部起搏QRS时限增宽(168±16) ms,其次为流入道(166±15) ms和流出道(165±15) ms;三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间隔部起搏QRS时限明显缩短(P<0.001),且QRS波形态和电轴正常.中间隔部短(139± 19) ms,高位间隔部次之(153±14) ms,二者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在所有右心室起搏位点中,中间隔部起搏QRS时限窄,且形态和电轴正常.中间隔部可能是右心室理想起搏选择位点.

  • 病态窦房结综合征与冠状动脉病变相关性的探讨

    作者:李传昶;蒲晓群;杨天伦;郑昭芬;邓金华;孟霜媛

    目的探讨病态窦房结综合征与冠状动脉病变的相关性,并观察冠状动脉病变介入治疗后患者的心脏变时功能变化.方法对56例接受起搏器治疗的患者行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对相应冠状动脉行经皮冠状动脉腔内成形术和冠状动脉内支架植入术治疗.结果20例显示冠状动脉显著狭窄,但狭窄未累及窦房结动脉起源的冠状动脉或狭窄在窦房结动脉发出以远的血管段.其中12例14支血管接受经皮冠状动脉腔内成形术和冠状动脉内支架植入术治疗,6个月后的随访造影无再狭窄,患者的心功能改善,临床缺血症状消失或明显减轻,但窦房结功能并未改善.结论冠心病并非是病态窦房结综合征的主要病因;合并冠状动脉狭窄的病态窦房结综合征患者,经皮冠状动脉腔内成形术和冠状动脉内支禁植人术治疗可以改善心肌缺血和心脏功能,但难以恢复窦房结的正常变时功能.

  • 为左上腔静脉永存合并右上腔静脉缺如患者植入起搏导线

    作者:顾翔;李寿桢;赵福全;许迪;廖铭扬;曹克将

    目的对左上腔静脉永存合并右上腔静脉缺如患者的心室起搏导线植入方法作初步探讨。方法为3例病态窦房结综合征,2例三度房室阻滞患者植入VVI起搏系统。导线经左上腔静脉、冠状静脉窦、右心房、三尖瓣口而固定于右心室心尖部(4例)或至心大静脉远段(1例),靠近心外膜左缘。结果 5例患者的导线均成功放置,分别随访3个月~7年,起搏功能良好。结论对左上腔静脉永存伴右上腔静脉缺如患者植入心脏起搏系统,通过适当地操作,一般可将导线定位于右心室心尖部;而经冠状静脉窦作左心室心外膜起搏亦是可以选择的。

1176 条记录 6/59 页 « 12345678...5859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