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起搏器介导性心律失常的临床影响因素分析

    作者:陈兴峰;丁绍平;何明;徐安访

    目的:研究起搏器介导性心律失常的临床影响因素。方法将2012年1月-2012年12月期间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心内科进行起搏器治疗的患者纳入研究,随访患者发生心律失常的情况,并比较患者的性别、年龄、治疗前心功能、负面情绪情况等。结果(1)不同性别患者发生起搏器介导性心律失常的例数无差异(P>0.05),不同年龄、治疗前心功能、负面情绪情况等患者发生搏器介导性心律失常的例数存在差异(P<0.05);(2)高龄、存在焦虑、抑郁负面情绪是发生搏器介导性心律失常的危险因素,LVEDD、LVEF 正常是发生搏器介导性心律失常的保护因素。结论起搏器介导性心律失常的发生受到年龄、治疗前心功能、负面情绪情况等影响,在临床实践中,针对高龄、心功能不佳、存在负面情绪的患者应更加重视。

  • 老年人起搏器植入术治疗的临床观察

    作者:杨天睿;郭涛;苗云波;段靳岚

    目的:探讨老年人群起搏器植入术后起搏参数、起搏器故障及功能设置情况。方法:收集行永久心脏起搏器植入术的156例老年高龄患者的资料,对起搏参数和起搏器故障进行分组比较,讨论起搏器常用的功能设置。结果:80岁以上老年组出院前及随访中心室感知均低于80岁以下老年组,出院前心室阻抗高于80岁以下老年组,80岁以上组心房及心室阈值增高更明显,心房感知降低更多;设定A-V间期优化、频率应答、自动阈值夺获及静息频率是常用的起搏优化处理功能,需给予个体化的设置。结论:只要术中操作规范,严格掌握起搏参数,术后坚持随访,定期程控,优化设置,老年起搏治疗能够大限度地发挥功效,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改善其预后。

  • 起搏器:新手上路,细节第一

    作者:汪芳

    病房里收治了一位房颤合并高度房室传导阻滞的患者,他的病情比较复杂:心率时快时慢,快的时候会有心悸、头晕等不适症状,慢的时候也有头晕表现,甚至发生过一次晕厥及多次晕厥前兆! 24小时心电图发现他的心率慢时34次/分,快时153次/分,长停搏时间为2.92秒!

  • 人工心脏起搏器植入后患者的护理方法及体会

    作者:孙凤英

    目的:通过对病人及家属的健康宣教,使他们了解植入人工心脏起搏器的适应症及意义,能够积极配合治疗,使患者早日康复.方法:制定规范化护理程序(术前、术中、术后及出院指导).结果:使病人的护理更系统化、更规范化.结论:保证手术的顺利和安全,提高生存质量.

  • 临床护理路径在安装永久心脏起搏器患者围手术期的应用

    作者:王玲

    目的:观察临床护理路径在安装永久心脏起搏器围手术期的临床应用效能.方法:将42例安装永久心脏起搏器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22例和实验组2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实验组采用临床护理路径进行护理,比较两组护理效果.结果:两组在心理状态、对疾病的认识、治疗态度、焦虑程度、护理满意度、住院天数、并发症的发生等方面有显著差异.结论:临床护理路径应用于安装永久心脏起搏器患者的围手术期护理,可有效提高护理质量和患者满意度,确保了手术疗效,提高了患者生活质量.

  • 安置起搏器患者妇科腹腔镜手术中的麻醉管理实践效果分析

    作者:刘宽;卢艳萍;王金荣

    目的 分析安置起搏器妇科患者在进行妇科腹腔镜手术时的麻醉管理实践临床效果.方法 选取该院妇科在2012年5月—2014年5月期间收治的32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所有32例患者均安置了起搏器,且均行妇科腹腔镜手术.该次研究对所选研究对象进行麻醉管理实践效果分析,总结安置了起搏器患者进行妇科腹腔镜手术时的麻醉管理经验.结果 32例安置了起搏器的患者,在进行妇科腹腔镜手术中,采取了科学的麻醉管理,手术得以顺利进行,手术过程中患者的血压动力学以及心率等都较为稳定,13例患者的血压偏低,进行了及时的辅助治疗后血压趋于稳定.术后,仅有2例患者出现了疼痛、恶心呕吐的并发症,患者的术后恢复较好.结论 安置起搏器患者在进行妇科腹腔镜手术时,要科学使用麻醉剂,并且进行有效的麻醉管理,能够保障手术的顺利开展,降低术后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促进患者术后的恢复,适合推广应用.

  • 植入起搏器患者经颈内静脉行血液透析置管的可行性

    作者:王晓飞;杨洁;张利平;丁致民

    为了探讨植入起搏器患者经颈内静脉行血液透析置管的可行性,本研究同顾性分析2013年10月至2016年10月北京积水潭医院4例、文献复习8例植入起搏器患者经颈内静脉行血液透析置管的置管方法及并发症.结果显示,1 2例中合并导管感染需要去除导管和起搏器的6例(50.00%),中心静脉狭窄2例(16.67%),起搏器电极脱位1例(8.33%),其他病例无上述合并症.通过充分的术前准备、术中术后适当操作,植入起搏器患者经颈内静脉行血液透析置管并短期应用是安全可行的.

  • 微处理器控制的植入式心脏起搏器专用电路研制

    作者:金捷

    介绍了一种基于微处理器的植入式心脏起搏器专用电路设计.该设计采用的技术路线和国外现有技术方案不同,它采用通用微处理器设计,降低了投资风险,缩短了开发周期,特别适合于我国这样的发展中国家.

    关键词: 起搏器 程控仪 遥测
  • 拔除起搏器导联线有突破性进展

    作者:方华

    美国Cook医疗公司宣布,他们的EVOLUTION(R)机械扩张套技术在拔出有故障的起搏器导联线上是个重大里程碑式,至今,美国200家医疗中心已经采用了这一突破性技术.在拔出有故障的起搏器导联线时,它通过静脉进入.这一创新已被证明优于现在使用的其它拔出办法.

  • 音乐耳机可能干扰心脏医疗器械

    作者:方华

    来自美联社2008年11日10日的报导称,装有起搏器或植入式除颤器的病人不要把iPod耳机放在你的衬衣口袋里,或者吊挂在你的脖子上--即使你没有把它连接到主机上.一项研究发现,某些耳机如果太靠近心脏医疗器械时,会对心脏医疗器械产生干扰.

  • 心血管科器械的进展

    作者:国文

    在整个医疗器械行业中,心血管植入装置市场是医疗器械行业中发展快的一个分支,正因为如此,心血管装置的制造商们为保持先进需要不断地努力奋斗.在医疗器械行业内,就治疗价值和年创收额而言,心血管科器械(诊断和治疗器械)是重要的一个部份.从手术分类来说,心血管介入和植入装置可分为三类:起搏器和植入式心复律除颤器(ICDs),心脏瓣膜,内支架.

  • 高频率心脏起搏器在犬持续性房颤模型的应用

    作者:李晖;闫倩;刘兴鹏;韩红亚;李嵘娟

    目的 探讨应用高频率心脏起搏器建立持续性犬房颤模型的方法并验证此模型的有效性.方法 22只健康杂种犬分为A组(持续性房颤模型组,n=12)和B组(假手术组,n=10),通过电生理研究比较两组不应期变化、房颤可诱导性和持续时间.结果 A组犬左、右房面积显著增大,二尖瓣和三尖瓣瓣膜出现不同程度返流,测量的6个部位有效不应期均显著缩短(P<0.05).与B组[(4.4%±8.4%),(1.5±3.4)s]相比,A组犬[(80.0%±17%),(26.0 +5.9) min]房颤可诱导性与房颤长持续时间均显著提高(P<0.05).结论 该方法建立的犬模型可以作为非器质性心脏病所致房颤研究的良好模型.

  • 植入式心脏起搏器系统验证方法的研究

    作者:陈欣欣;熊建劬;刘道志;谷雪莲

    目的 植入式医疗器械的安全性、可靠性以及系统验证的完整性要求极高,对于第三类医疗器械,在系统验证的过程中,需要提供足够的证据证明器械的需求得到了满足.本文提出一种基于植入式心脏起搏器微处理器系统验证的方法.方法 采用将测试融入设计中的原则,测试数据和需求的关系是不变的,如果可以在不同的阶段收集到相似的数据,就可以将单元测试和集成测试与系统验证结合起来.本文以起搏器工作于AAI模式为例进行了三组实验,并且将得到的实验数据解析,分析数据和需求之间的关系,详细描述该方法的实现方式.结果 实验表明,该方法能有效完成系统功能验证和固件测试,并且能够应用于起搏器研发的不同阶段.结论 测试融入设计方法可为对安全性及可靠性要求较高、与起搏器系统类似的产品的开发提供借鉴.

  • 经导管主动脉瓣置换术研究现状及进展

    作者:梁影;管玉龙

    经导管主动脉瓣置换(transcatheter aortic valve replacement,TAVR)是一项治疗严重主动脉瓣狭窄的新型微创技术,目前主要应用于存在高危、中危风险或手术禁忌证的患者.本文总结了目前TAVR的植入路径、围术期影像学检查、TAVR系统的研发和应用进展.植入路径主要包括经股动脉、经心尖路径、经主动脉等.超声和多层螺旋CT是围术期的主要影像学依据.34 mm Evolut R瓣膜和Sapien 3瓣膜的新型设计,明显减少了瓣周漏的发生,并为髂血管异常的患者实施TAVR提供了可能.JenaValve获准应用于治疗主动脉瓣关闭不全,拓宽了TAVR的适应证.后对TAVR的发展进行了展望.

  • 起搏心电图计算机分析的几个问题

    作者:董建园;张敏琪;倪立春;韩锐;康兴国

    通过分析起搏心电图的复杂性,指出一般的Holter系统难以对起搏心电图进行分析,并在此基础之上提出起搏Holter分析系统.然后介绍了起搏心电图计算机分析的几个关键问题:起搏脉冲检测、QRS检出、起搏脉冲与QRS的配对、起搏器过感知、低感知、起搏失败的检测.后结合临床,分析了几种起搏器异常及起搏心电图表现.

  • 自制砂袋固定带在永久起搏器植入术后伤口止血中的应用效果

    作者:胡经文;黄欣;刘美丽;王烨

    目的 探讨自制砂袋固定带在永久起搏器植入术后伤口止血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择永久心脏起搏器植入术后患者7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5例,对照组采用传统胶布固定砂袋压迫伤口,观察组使用自制砂袋固定带压迫伤口,观察两组患者的术后并发症、患者舒适度和医护人员满意度.结果 观察组患者胶布过敏反应低于对照组,患者舒适度和医护人员满意度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自制砂袋固定带比传统胶布固定应用效果好,值得推广使用.

  • 不同的起搏部位对复苏后自主循环恢复的影响

    作者:王合金;潘莹;谢江霞

    目的 比较右心室流出道室间隔部起搏与心尖部起搏对复苏后血流动力学和心血管事件的影响.方法 选择深圳市龙岗区人民医院2010年11月至2014年1月收治的76例患者,经心电监护或心电图证实院内心搏呼吸骤停,接受心肺复苏联合经静脉临时心脏起搏术、成功建立有效循环、年龄≥18岁.入选病例排除因各种疾病终末期、晚期肿瘤、自然死亡因素所致心搏呼吸停止者.随机对76例在急诊抢救单元的X线透视确定其起搏位置,根据起搏位置的不同分为右心室流出道室间隔部起搏组36例[男26例,女10例,年龄(57.31±16.65)岁]和心尖部起搏组40例[男22例,女18例,年龄(60.43 ±15.48)岁].所有患者行心电图检查测量起搏后QRS波群时限,并在早期至中间阶段通过床边超声心动图检查左室射血分数(LVEF)、左室短轴缩短率(FS);通过无创血流动力学监测泵功能指数心排量(CO)和心脏指数(CI).并在自主循环恢复后早期至中间阶段记录两组心血管事件的发生.所有数据采用SPSS 13.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结果 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原发病构成比、心脏骤停到自主循环恢复时间、肾上腺素用量等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自主循环恢复的早期至中间阶段,与心尖部起搏组比较,右心室流出道室间隔部起搏组在LVEF、FS、CO、CI均升高(0.46±0.04)%vs.(0.44±0.05)%、(0.34±0.05) vs.(0.32±0.04)、(3.73±0.46) L/min vs.(3.47±0.46) L/min、(2.67±0.29)L/ (min·m2)v s.(2.46±0.26)L/(min·m2),P<0.05;右心室流出道室间隔部起搏组QRS时限较心尖起搏组显著缩短(128.25 ±6.06) ms vs.(151.93 ±8.99) ms,P<0.05;房颤发生率明显下降,但心衰和新血栓事件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心肺复苏后自主循环早期右心室流出道室间隔部起搏有利于稳定血流动力学,减少房颤的发生.

  • 心脏再同步治疗起搏器与心脏再同步治疗除颤器对心力衰竭患者预后影响的荟萃分析

    作者:张步春;刘伟静;侯磊;李海玲;李伟明;徐亚伟

    目的 比较心脏再同步治疗起搏器(cardiac resynchronization therapy,CRT)与心脏再同步治疗除颤器(cardiac resynchronization therapy -defibrillator,CRT-D)对心力衰竭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 通过计算机和手工检索MEDLINE、Cochrane临床试验中心登记库、EMBASE和中国万方、中国知网(CNKI)数据库,收集1990年1月1日至2011年9月30日CRT与CRT-D对心力衰竭患者生存疗效影响的随机对照研究、前瞻观察性研究和病例对照研究.按纳入标准与排除标准选择文献,提取资料,采用RevMan 5.0软件对患者全因病死率、心脏猝死率和心衰病死率数据进行荟萃分析.结果 共纳入7项研究3404例患者,结果提示CRT-D组全因病死率低于CRT组(OR =0.61,95% CI:0.47~0.79,P=0.01),亚组分析显示随访时间≤1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OR =0.76,95% CI:0.54 ~ 1.06,P=0.11),随访时间>1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OR=0.56,95% CI:0.41~0.77,P=0.0004).CRT-D组心源性猝死(OR=0.20,95% CI:0.07~0.59,P=0.003)和心衰病死(OR =0.72,95% CI:0.54~0.96,P=0.02)也分别低于CRT组.结论 CRT-D对心力衰竭患者的预后可能优于CRT.

  • 高密度海绵在静脉注射教学中的应用

    作者:张丽红

    静脉注射教学要求初学者理论联系实际,注重实践性的学习.而初进入临床实习的护生行静脉穿刺成功率较低,经常引发患者及家属的不满.笔者利用美敦力公司生产的起搏器外围保护用的高密度海绵,配合乳胶管制作成静脉注射教学模具,应用于临床教学中,现将制作过程介绍如下.

  • 漂浮导管的临床应用及护理现状

    作者:于艳青;柏颖;杨捷;李鸿雁

    漂浮导管又称SWAN-GANZ导管,自1970年由SWAN等发明后,在临床上已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初的两腔导管只能测压,后来发展到常用的四腔导管可通过热稀释法测定CO浓度,目前还有五腔导管,带起搏器电极的导管,能连续监测混合静脉血氧饱和度或CO浓度的导管[1].

1176 条记录 2/59 页 « 12345678...5859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