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起搏器患者合并心肌梗死心电图诊断的研究

    作者:贾邢倩;努尔巴合提;王凤秀

    目的:探讨起搏器患者合并心肌梗死心电图的诊断方法。方法对12例不同类型起搏合并不同分期心肌梗死患者的心电图进行分析研究。结果置入起搏器后,当自身心室下传时,不同分期心肌梗死的心电图特征不会被掩盖;而心室起搏时,心肌梗死分期的Q波、ST-T改变部分可被掩盖,有时不易辨认,这主要取决于置入起搏器的类型、工作模式、电极置入的部位及心肌梗死的部位、分期等诸多因素。结论心脏起搏器置入患者合并心肌梗死的心电图有一定的特殊性,在诊断分析时,必须密切结合临床,动态观察心电图变化,必要时改变起搏方式,以保证诊断的正确性。

  • 心脏超声及X线对右室起搏电极定位的比较

    作者:王晓东;臧小彪;张树龙;王野;王小会;侯丽娜;何明哲;常栋;尹晓盟

    目的 通过比较体表心电图起搏QRS波群的时限,判断心脏超声和传统X线透视对右室起搏部位的定位差异.方法 置入永久性心脏起搏器患者60例,同定角度的X线下将有室起搏部位分成高位间隔、低位间隔和心尖部三组.心脏超声对上述患者重新定位,同样进行上述分组.比较这两种方法对起搏部位定位的差异及两种评价方法起搏QRS波群时限的差异.结果 (1)心脏超声与X线评价电极位置为间隔部患者QRS时限分别为0.133 ±0.008 s和0.141±0.009 s,前者较后者明显缩短(P<0.05).两种方法评价为非间隔的患者QRS时限分别为0.161 ±0.011 s和0.163 ±0.012 s,两者无显著差异(P>0.05).两种方法评价为高位间隔组的QRS时限无显著差异(0.136±0.009 s vs0.134±0.008 s,P>0.05).X线评价为低位间隔组的QRS时限较心脏超声评价为低位间隔组长(0.149 ±0.010 s vs 0.133±0.011 s,P<0.05).(2)X线定位于间隔的40例心脏彩超下可见电极位于右室间隔31例,非间隔部位9例(其中包括2例位于右室游离壁,7例位于右室心尖部),两者比较存在显著差异(P<0.05).X线评价为间隔而超声评价为非间隔的9例患者QRS时限,与X线和超声均评价为间隔的31例患者QRS时限比较为0.163 ±0.010 s vs0.133 ±0.008 s(P <0.05),两组存在显著差异.结论 心脏超声与X线透视对右室起搏部位的判断存在差异,超声对右室起搏电极位置的评价明显优于X线.

  • 双腔起搏器心房、心室电极反接1例

    作者:邸成业;林文华

    1 病例报告患者因窦性停搏置入双腔起搏器(圣犹达Verity 5356),起搏模式DDD,PAV/SAV 170/150 ms,下限频率60次/min,心房、心室均为单极起搏、双极感知(图1).房室结传导功能良好,第一个心房脉冲夺获心室,心室脉冲在心房脉冲后170 ms处发放并夺获心房,激动经房室结下传心室.由于房室结传导功能不良,心室波伴心室内差异性传导(*处),此心室波被起搏器感知后触发心室脉冲在QRS波后150 ms处发放,这一脉冲夺获心房后激动经房室结下传心室,自身心室波被起搏器感知后再次触发心室脉冲在自身QRS波后程控的SAV间期结束时发放并夺获心房,如此形成无休止性心动过速.

  • 起搏器MVP功能不恰当开启致心功能恶化1例

    作者:李则林;金月琴;洪琦敏

    1病例报告
      患者,男性,87岁,离休干部。1年前因“病态窦房结综合征”置入美敦力公司的DDD起搏器,本次因反复活动后气急2周来院治疗。主诉置入该起搏器后,原先的“头晕、黑懵”等症状明显改善,但反复出现活动后气促,明显感觉走路时“力不从心”。临床诊断:冠状动脉硬化性心脏病,病态窦房结综合征,起搏器置入术后。X线胸片及心肌酶谱检查均未见异常;心脏超声示房室腔大小正常,心室舒张及收缩功能均减退,EF值30%;心电监护反复提示心动过缓并报警。次日行24 h动态心电图检查,图1为患者动态心电图检查过程中记录到的一段心电图。图中可见规律出现的钉样信号,频率60次/min,钉样信号均落在前一心动周期的T波尾端上,其后可见自身下传的QRS波群,起搏器呈AAI工作方式,QRS波群呈右束支阻滞型,AR间期580 ms。图2与图1为动态心电图连续记录,图中可见心房刺激A脉冲继续规律发放,但AR间期逐渐延长,从A1R(580 ms)逐渐延长至A4R(700 ms),第5个A脉冲后QRS波群脱漏,出现二度房室阻滞,随后起搏器在第6次A脉冲后80 ms发放心室备用脉冲并顺利起搏心室(箭头所示AV间期80 ms),表现出典型MVP功能运作时的心电图表现。在心室备用脉冲发放后,起搏器仍然以AAI起搏模式工作。

  • 识图练习集锦(6)

    作者:许原

    患者女,60岁。因高度房室阻滞植入美敦力Adapta L ADDRL1型起搏器。植入后起搏器主要参数:起搏模式AAIR←→DDDR;基础起搏频率60次/min;SAV 180 ms;PAV 200 ms。下2份心电图为动态心电图记录。

  • 双腔起搏心电图(二)

    作者:崔俊玉

    5 双灶按需型起搏器(DDI)5.1 工作原理 DDI起搏器系双腔起搏、双腔感知及不跟踪型起搏器.其分解式为A/V A/V I/O/I,相当于AAI+VVI.这种起搏器有两个相关的脉冲输出电路,按先后顺序发放心房和心室脉冲,使心房、心室顺序起搏.还有两个感知电路,能分别感知心房和心室的电信号.感知心房波后将抑制心房脉冲的发放,但不触发心室脉冲的发放,而心室感知后则抑制心室及心房脉冲的发放.

  • 起搏器介导性快速心律失常

    作者:王斌;张梅静

    起搏器介导性心律失常,又称起搏器相关性心律失常,包括起搏器介导性心动过速( PMT )、双腔起搏器心室快速跟踪起搏和竞争性心律等。这类心律失常多见于双腔起搏器,多数是由于起搏器的起搏功能正常而感知功能异常引发,以快速心律失常为主,形式多样。轻者对患者影响不大,可无任何临床表现,亦不影响血流动力学;重者因为影响心脏的充盈和泵血量,进而影响心功能,严重者影响生活质量,甚至危及生命。起搏器介导性心律失常发生时,抗心律失常药物常常无效,多需要调整起搏器工作模式及参数才能有效终止和预防心动过速。

  • 频率适应性起搏与心电图

    作者:崔俊玉

    频率适应性起搏(也称频率应答起搏),是在起搏器基本功能基础上增加的一种新功能,它能根据人体代谢的变化随时自动调整起搏频率以适应人体需要,用于心脏变时功能不良的患者。多数双腔起搏器还具有频率适应性房室(AV)间期及心室后心房不应期(PVARP),以便允许更高的上限跟踪频率。

  • 全科医师应重视起搏心电图临床分析

    作者:张兆国

    随着置入起搏器病例逐年增加,在基层医院就诊的患者也越来越多,这将给基层全科医师临床处置心脏疾病带来很多心电学诊断新问题,尤其是在起搏心电图上快速准确的识别心肌梗死、心室肥大、心律失常和起搏器功能等临床问题时造成诸多困难。另外,起搏器制造技术飞速发展,使当今的起搏器功能变得非常复杂,临床应用的适应症越来越广,起搏器的随访与程控技术在基层医院也越来普遍,因此对全科医师普及起搏心电图分析技术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 心房起搏部位与房颤的关系

    作者:冯莹;徐伟

    窦房结功能不全与房颤之间存在紧密的联系。在我国,年龄大于等于20岁的人群中房颤发病率为0.2%(0.05人年/百名),成人罹患房颤风险大约为20%[1],而窦房结功能不全者房颤发生率约为53%[2]。窦房结功能正常者的房颤动持续1年后可有20%出现窦房结功能低下,持续2年则可高达55%[3]。在我国,病态窦房结综合征是起搏器置入主要的适应证[4]。下面就心房起搏部位与房颤的关系做一综述。

  • 如何分析单腔起搏心电图

    作者:许原

    1单腔起搏器的基本功能
      1.1起搏功能起搏功能是起搏器按一定的周期、电压、脉宽发放起搏脉冲并引起心房或心室除极。起搏功能正常时,起搏脉冲的钉样信号后有相应的心房除极的P波或心室除极的QRS波群。起搏功能障碍时起搏脉冲后无相应的心房或心室除极波跟随。

  • 起搏器窦房结节律优先功能与心电图

    作者:沈法荣;何浪

    起搏器发展至今已有60多年的历史,从早期的单纯右室起搏发展到心房、心室双腔起搏,起搏器逐步向接近心脏生理传导系统的方向发展。窦房结节律优先(sinus preference),便是其中一种起搏器的特殊功能。

  • 起搏器心室阈值自动管理功能与心电图

    作者:邸成业;林文华;江骥

    起搏器阈值自动管理是现代起搏器功能的重要标志,它的应用不仅可以避免起搏阈值升高时失夺获、延长起搏器使用寿命,还可避免高输出引起的交叉感知、减少对心脏周围组织的刺激等。不同厂家起搏器阈值自动管理功能的原理、实现方式、心电学特点并不相同,根据起搏器阈值自动管理的心电学特点可基本确定起搏器的生产厂家。笔者结合起搏器的生产厂家、型号、程控参数分析起搏器阈值自动管理功能的原理、实现方式和心电学特点(表1)。

  • 植入DDD起搏器412例随访

    作者:郝蓬;张英川;方冬平;李海宴

    目的:对我院421例安装DDD起搏器患者中412例长期随访(有9例患者失访).方法:将随访结果进行回顾性总结分析.结果:43例发生并发症,其中起搏感知不良31例(占72.1%),电极导线脱位3例(占6.9%,其中微脱位2例,全脱位1例),起搏器介导性心动过速4例(占9.3%),起搏器植入部位皮肤破溃2例(占4.7%),起搏器自身故障2例(占4.7%,其中电池提前耗竭1例,电极导线折断1例),肺栓塞1例(占2.3%).其中大部分并发症(起搏感知功能不良和PMT)可通过体外程控(起搏电压,感知灵敏度,延长心房不应期)得以纠正.结论:起搏器故障及电极导线断裂只能更换起搏器或重新植入电极导线.

  • 柔性压电器件在医学中应用的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作者:王龙飞;冯雪;孙立忠;马维国

    近年来,随着无线电通讯、嵌入式智能结构和微机电系统技术的不断发展,微电子设备、微传感器和便携电子器件等微型机电设备的应用范围不断扩大,在嵌入式系统、人体健康检测系统等方面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对各种健康状态的检测和评估起到了巨大的推进作用[1].但是,这些医疗设备迄今还存在诸多问题,需要进一步改进和完善.

  • 永久起搏器置入术后新发心房颤动的影响因素及预后分析

    作者:杨丽;王芸;隗祎;韩智红;梁卓;宋秀顺;任学军

    目的:分析永久起搏器术后新发心房颤动的影响因素及临床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于2010年1月到2012年12月期间,在北京安贞医院行双腔起搏器置入术的患者,对其长期随访.随访终点包括是否发生新发心房颤动和主要心脑血管不良事件.结果:共入选198例患者,42例(21.2%)在随访过程中检测到新发心房颤动,平均25.12个月,范围3~47个月,新发心房颤动患者的CHADS2评分[(2.05±1.08)vs.(1.28±1.12),P<0.001]和CHA2 DS2-VASc评分[(3.59±1.54)vs.(2.74±1.44),P=0.001]显著高于未发生新发心房颤动患者,Cox回归分析显示,影响患者新发心房颤动的相关因素主要是年龄(P =0.005)、左心房增大(P=0.002).Kaplan-Meier生存分析显示,新发心房颤动组的心力衰竭住院率(RR=4.697,P=0.005)、脑卒中发生率(RR =5.114,P=0.033)高于未发生新发心房颤动组.结论:年龄和左心房扩大是永久起搏器置入患者术后新发心房颤动的相关因素,新发心房颤动可增加患者的心力衰竭和脑卒中发生风险.

  • VDD起搏器在儿童病例的临床应用(附4例报告)

    作者:袁贤奇;章友华;朱俊;宋有城;李建冬

    近年来,心内膜起搏用于儿童者[1],主要仍是心室(按需)抑制型起搏(VVI)而双腔起搏的报告甚少,VDD是一种较VVI/VVIR更先进的具有频率应答特点的生理起搏方式[2,3].本文4例完全性传导阻滞(CAVB)儿童病例安装VDD起搏器,术后随访效果良好.现报告如下.

  • 零X线透视三维电场导航指导孕妇置入双腔起搏器1例

    作者:龙江飞;王炎

    单腔和双腔起搏器置入手术,传统方法采用的是X线透视下监测电极的移动和位置.因患者为孕妇,为避免X射线对胎儿生长发育带来不利的影响[1],患者及家属要求无X射线置入双腔起搏器.三维电解剖导航系统已经成为治疗复杂心律失常的重要工具,并且可以降低对X线透视的总体暴露[1].近几年来,随着零X线透视三维电场导航系统的不断发展,以后心脏装置置入手术将很有可能完全脱离X光机的引导,开辟一条崭新的绿色电生理之路.在本病例中,我们成功地完成l例怀孕患者在零X线透视三维电场导航置入永久双腔起搏器.

  • 心电图右束支传导阻滞合併晕厥8例报告

    作者:郝蓬;张英川;郭成军;柳景华;方东平;赵东辉;刘冰;汪国忠;李果;何东方;卢春山;刘兴鹏

    目的:分析8例以晕厥及右束支传导阻滞(RBBB)为首发表现的高度房室传导阻滞患者的临床特征及治疗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于1999年1月至2009年12月间以晕厥原因待查而在我院接受住院治疗的连续217例患者的病历资料.结果:217例患者入院心电图呈现完全性右束支传导阻滞(CRBBB)有33例(15.2%).该33例患者在后续的1次或多次动态心电图检查中,有8例(24.2%)检出有一过性Ⅱ°或高度房室传导阻滞.8例患者均行起搏器置入治疗,术后随访( 104±8.9)个月,所有患者晕厥症状均消失.结论:对于心电图表现为RBBB的晕厥患者需要进一步排除高度或Ⅲ°房室传导阻滞的可能性.

  • 起搏器置入术后囊袋感染单中心病历资料分析

    作者:王靖;陶燕;华伟;侯翠红;任晓庆;陈柯萍;楚建民;浦介麟;王方正;张澍

    目的 起搏器囊袋感染是起搏器置入术后常见的并发症之一,严重者可以并发心内膜炎而危及生命.本研究针对囊袋感染的治疗及效果进行了总结.方法 纳入2002年至2008年院内顺序收冶的52例起搏器囊袋感染患者.分析影响首次手术即发生囊袋感染的危险因素和囊袋感染首次治疗后复发的危险因素.结果 共入选起搏器囊袋感染患者52例,平均年龄60.6±17.2岁,男性31例.53.9%患者置入双腔起搏器,30.8%合并2型糖尿病;末次手术距首次诊断囊袋感染的平均间隔时间为571.9±790.8天,其中42.3%的患者首次囊袋感染发生于末次手术1年以上.50%的患者为首次置人起搏系统后出现囊袋感染,这些患者置入双腔起搏器的比例有高于二次手术后发生感染患者组的趋势(p=0.06),包括年龄在内的其他临床特征没有显示出统计学差异.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首次诊断感染患者进行清创术后复发的危险性仅与是否移除整套起搏系统这一治疗措施呈负相关(RR0.11,95%CI,0.02-0.51,p<0.01).结论 针对起搏器术后囊袋感染的处理只有完全移除整套起搏系统才是真正有效地治疗方法.

1176 条记录 4/59 页 « 12345678...5859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