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优质护理服务在永久起搏器植入术中的应用

    作者:古碧容;李旭平;梁冬梅

    目的 探讨优质护理服务在心脏永久起搏器植入术中的应用及效果.方法 将82例患者随机分成两组,其中41例采用优质护理服务,另外41 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方法护理.结果 优质护理服务组对永久起搏器知识知晓率明显提高,术后并发症明显减少,患者及家属对护理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结论 优质护理服务在永久起搏器植入术中提高了护理质量及效率,促使护士能自觉学习,促进了自我价值的实现和专科学术水平的发展

  • 生理性起搏的研究进展

    作者:李林;李兴德

    心脏起搏器是目前治疗窦房结功能障碍、高度房室传导阻滞等缓慢型心律失常的首选治疗方案,且临床适应症已经扩展到顽固性充血性心力衰竭、心室颤动、颈动脉窦过敏所致晕厥等非起搏及传导系统疾病的治疗。然而大程度的模仿生理性起搏,一直是起搏电生理学家们所研究的主要方向,现就生理性起搏的研究进展做如下综述。

  • 起搏器术后患者常规及动态心电图监测的临床研究

    作者:王晓彤

    目的 比较常规心电图与动态心电图在起搏器术后监测的效率,探讨分析动态心电图对不同起搏器术后监测的临床价值.方法 选取皖南医学院弋矶山医院心内科2016年5月~2017年12月100例起搏器植入术后患者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行常规心电图、动态心电图检测,比较常规心电图和动态心电图对起搏器术后功能异常检测效率,并分析动态心电图对不同起搏器感知、起搏功能异常以及起搏相关心律失常情况.结果 对起搏器植入术后患者动态心电图检测搏器功能异常为44例,高于常规心电图检测的16例,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0.05).DCG对不同类型起搏器感知和起搏功能异常、自身心律失常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0.05).结论 动态心电图对起搏器起搏功能异常的检测效能较12导心电图高,并且可以作为一种无创手段较好的了解不同类型起搏器工作状态,检测起搏功能异常和心律失常情况.

  • 芒硝热敷对心脏起搏器囊袋积血的影响

    作者:马娜;孙小刚

    目的:观察芒硝热敷对心脏起搏器囊袋积血的影响.方法:将符合病例入选标准的23例惠者按就诊的先后顺序随机分为常规治疗组(11例)、芒硝组(12例),常规治疗组采用沙袋压迫,大针头穿刺抽血等治疗.芒硝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中药芒硝外敷处理,药量视囊袋积血大小而定,30-60g/d,将芒硝平铺在1-2层纱布上,并紧贴在积血部位皮肤上,再用热水袋加热(温度60℃左右),3-4次/d,20~30 min/次.治疗期间观察患者囊袋血肿消退情况.结果:常规治疗组和芒硝组所有惠者囊袋血肿全部消退,均未发生不良反应、感染、过敏等.常规治疗组血肿消退时间为5.5-7.4天,芒硝组血肿消退时间为1.8-6.3天,2组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肿大径线<5 cm者消退时间短,其他依次为5-9 cm、>9 cm.两两比较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芒硝外敷辅助治疗囊袋积血,疗效满意.

    关键词: 起搏器 积血 芒硝
  • 拔除废用起搏电极的准备与配合

    作者:朱晓维;刘春梅

    随着心脏介入检查的发展,起搏器应用日益增多,而起搏电极损坏、疲劳或感染后的拔除就显得愈来愈重要了[1].我科在1987~1996年期间采用术前充分准备,术中医护密切配合,成功地拔除了感染或更换起搏器的废用电极7例和废用电极导管滑入右心室1例,现介绍如下.

    关键词: 起搏器 电极 更换 配合
  • 起搏器更换时原起搏电极导线参数及更换指标分析

    作者:张卫泽;马凌;胡静泠;秦勉;王艳春;张明旭;陈永清;杜修海

    目的:分析74例更换起搏器时电极导线的各项参数的变化并探讨导线更换指标.方法:本组年龄12~87(62.8±18.4)岁,其中病窦综合征45例,房室传导阻滞29例,均为单腔VVI起搏.结果:至测量时原心室起搏电极导线的埋置时间60~148(97.4±22.8)月,首次埋置时起搏阈值为(0.48±0.24)V,更换时为(1.29±0.64)V(P﹤0.01), 增加0.81V,增幅为168%,首次植入时R波幅为 (7.8±3.6)mV,更换时为(5.9±3.4)mV(P﹤0.05).植入时电极导线阻抗为(664±122)Ω,更换时阻抗为(726±148)Ω,增幅9.3%(P﹥0.05).7例因起搏阈值大于2.0 V或阻抗大于1 250 Ω而重新植入电极导线.原电极导线使用率为90.5%.结论:埋置起搏电极导线8~9年后,90.5%原电极导线仍在可使用的范围内,能否支持到再次更换需进一步随访.

  • 动态心电图检查在高原地区植入起搏器患者随访中的应用价值研究

    作者:马淑媗;许风琴;许显芳;肖萍

    目的:探讨动态心电图检查在我省植入人工心脏起搏器患者随访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采用DCG对148例起搏器患者术后一周至每年不定期进行随访,并与ECG检查结果相对比,分析起搏、感知及与起搏器相关的心律失常.结果:DCG发现起搏器功能障碍27例,仅有4例在ECG中检出,两者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x2 =21.04,P=0.000<0.001).检出心律失常141例.根据DCG结果进行相应临床处理后,部分起搏器的起搏、感知功能异常消失.结论:DCG对起搏器起搏、感知功能障碍的检出率较高,在我省植入起搏器患者的随访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应用价值.

  • 起搏器囊袋感染相关危险因素分析

    作者:刘楠楠

    目的:分析起搏器囊袋感染相关危险因素.方法:选取2013年5月-2014年10月我院60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对患者的手术时间、同部位手术次数,起搏器的安装情况,以及术后囊袋血肿的情况进行研究,分析患者起搏器发生感染的相关危险因素.结果:在60例植入起搏器的患者中,发生起搏器感染8例,起搏器囊袋的感染率为1.33%,起搏器囊袋感染危险因素主要与患者同部位的手术次数、手术持续时间、囊袋血肿、切口脂肪液化等因素有关(均P<0.05).结论:起搏器植入术后6个月内是囊袋感染的高发期,在患者安装起搏器后,若第3次更换手术、手术时间>3h、囊袋血肿、切口脂肪液化会导致安装在患者体内的起搏器囊袋感染率增加.

  • 紧急床旁漂浮导管心脏起搏42例体会

    作者:马宝;更桑

    目的:探讨漂浮导管临时心脏起搏的方法学及可行性.方法:对42例严重缓慢性心律失常的病人经静脉进行床旁临时心脏起搏,观察手术操作的方法、起搏成功率、漂浮导管临时心脏起搏器对血流动力学的影响及在心肺复苏中的作用.结果:起搏器操作时间(5~15)分钟,放置时间平均62小时(0.5小时~14天),起搏成功92.9%,死亡11.9%,心肺复苏病人12例,成功8例,另5例因心脏起搏不能成功或维持而失败.结论:床旁漂浮导管心脏临时起搏可以快速恢复心跳,改善血流动力学,显著提高心肺复苏成功率.

  • 射频消融改良迷宫术治疗房颤临床疗效观察

    作者:常春波;高伟

    心房颤动是一种十分常见的心律失常,周自强、胡大一等首次系统对中国进行流行病学调查表明中国房颤总的患病率约为0.61%,男性多于女性,并且随着年龄的增加有明显升高的趋势[1].严重二尖瓣狭窄合并房颤的几率高达60%~80%[2].目前房颤的治疗主要包括:药物治疗,导管射频消融,起搏器置入治疗、电复律、外科手术治疗等.我国的房颤外科治疗始于上世纪90年代,经过十几年的发展目前我国房颤的外科治疗水平已接近国外发达国家水平.

  • 永久起搏器常见并发症的临床分析

    作者:木胡牙提;刘志强;马依彤;张源明;汤宝鹏;程祖亨;张燕一;李莉

    目的:探讨永久起搏器常见并发症发生原因、处理方法及预防措施.方法:回顾我院2005年1月~2007年5月已安装永久起搏器患者326例临床资料及其并发症.结果:并发症共20例,其中误穿刺3例、气胸1例、冠状静脉窦口夹层1例、冠状静脉注入气泡1例,引流条断裂1例、电极接反1例、感知障碍2例、电池提前耗竭1例、起搏器综合征1例、起搏器介入的心动过速1例、电极脱位3例、囊袋血肿4例.结论:加深对起搏器常见并发症的了解、提高鉴别能力、重视术前预防术中规范操作、加强术后随访及起搏器知识教育,早期发现积极处理各种并发症,可将并发症减少到低限.

    关键词: 起搏器 并发症 处理
  • 新型抗心房颤动起搏器在阵发性房颤患者中的临床应用

    作者:张健发;杨坤河;黄定;徐新娟;汤宝鹏;马依彤;张燕一

    目的:评价生理性心房程序起搏预防和治疗阵发性房颤的应用效果.方法:对14例阵发性房颤患者植入Selection 900E(AF2.0)型双腔起搏器,进行术前2个月和术后2个月及4个月阵发性房颤事件各指标的调查.结果:患者术后2个月及4个月较术前2个月有症状阵发性房颤事件数有明显地降低(34.2±18.01,19.73±7.79vs.66.30±26.06);术后4个月较术后2个月有症状阵发性房颤事件数(19.73±7.79 vs 34.2±18.01)、阵发性房颤事件总数(501.73±368.78 vs 872.60±536.52)、房颤总持续时间(8.13±5.17 vs 16.00±7.61)、房颤负荷(15.00~38.33 vs 5.00~20.00 T4-2105)均降低(P<0.05),而心房起搏比率无明显差异(56.00~75.00 vs 60.00~80.00T4-235,P>0.05).结论:生理性心房程序起搏减少阵发性房颤事件的发生,降低房颤负荷,并可以明显减少临床抗心律失常药物使用的种类和剂量,起搏技术与药物相结合有望成为治疗阵发性房颤的重要手段.

  • 右室流出道起搏的临床评价

    作者:吴忠东;许力舒

    房室正常顺序的电激动和机械活动、心室的正常激动顺序和同步性以及频率应答功能是心脏电机械活动的三个生理特点[1].目前提倡的生理性起搏就是为了使起搏节律及血流动力学效果大程度地近似心脏的正常生理状态.由于起搏器已在房室同步、频率应答等生理性功能方面已取得重要进展,因此对生理性起搏的研究主要侧重于如何恢复和保持左、右室及室内电收缩的同步性[2].

  • 起搏器右室电极导线致三尖瓣膈叶穿孔与反流一例

    作者:王清;张文娟;万征;朱可佳;李永乐;于向东;张亮;程晔

    患者女,69岁,主因进行性气短,乏力6年,呼吸困难伴不能平卧2个月入院.8年前因病态窦房结综合征于外院安装VVI起搏器,手术后4h再次手术(原因不详).既往吸烟史10年,否认高血压史.查体:BP:130/80 mm Hg,P:76次/min,R:24次/min.高枕位,发育正常,恶液质,紫绀,表浅淋巴结无肿大,颈静脉怒张,叩诊心界向两侧增大,心率76次/min,律不齐,心尖部S1心音低钝,P2 >A2,心前区可闻及收缩期杂音3~6级,双肺底可闻及干、湿性啰音.

  • 快速性心律失常阴虚火旺证临床治疗体会

    作者:邵兵;邵媛媛

    心律失常是指心律起源部位、心搏频率与节律以及冲动传导等任何一项或多项异常.心律失常有多种类型,主要分为快速性心律失常和缓慢性心律失常两大类.快速性心律失常临床常见症状有心悸不安,伴有气短乏力、胸闷胸痛、汗出烦躁、头晕目眩、夜寐不安,舌质淡或暗红,有瘀点、瘀斑,舌苔薄白或少苔,脉象多见促、结、代、数、疾、涩等,属中医学“心悸”范畴.快速性心律失常十分常见,而现代医学在临床治疗中所应用的药物、射频消融术、起搏器等均有一定的局限性.中医药治疗在目前临床研究下愈发出现一定优势.

  • 起搏器术后近远期囊袋红肿破溃14例临床分析

    作者:廖德荣;郝应禄;李燕萍

    心脏永久起搏器术后囊袋红肿破溃是其并发症之一[1].本文对我院近7年来700例起搏器术后发生囊袋红肿破溃患者14例进行分析,现报道如下.资料与方法选择我院2008年1月-2015年10月我院住院病人14例,其中女性患者3例,男性患者11例,年龄30~ 85岁左右.植入心室单腔起搏器(VVI)2例,双腔起搏器(DDD)9例,埋藏式除颤器(ICD)1例,三腔心脏再同步化起搏器(CRT) 2例.

    关键词: 起搏器 囊袋 红肿 破溃
  • 心脏再同步治疗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的疗效观察

    作者:杨萍;刘晨;郭涛;汤亚明;李淑敏;刘中梅

    目的 观察双心室再同步起搏治疗慢性心力衰竭(CHF)的临床疗效.方法 35例慢性心力衰竭合并室内阻滞患者,其中男性26例,女性9例,年龄32~76(65.4±12.3)岁,行双心室再同步起搏治疗(CRT),全部患者均经冠状静脉窦植入左心室导线1根至心脏静脉.术后平均随访5~42(21.6±8.3)个月,观察心功能,QRS波宽度,左心室收缩、舒张末内径,左心室射血分数,二尖瓣反流面积,6 min步行距离.结果 28例治疗后心功能改善,有效率80%,心功能从Ⅲ~Ⅳ级(NYHA分级)改善为Ⅱ~Ⅲ级,QRS波从(165±48)ms缩短至(135±50)ms,(P<0.01),6min步行距离从(389±175)m提高至(512±145)m,(P<0.01),左心室舒张末内径、收缩末内径分别从(75.4±9.5)mm,(65.5±9.2)mm缩小至(66.4±8.5)mm和(58.2±10.5)mm,(P<0.01),左心室射血分数从0.24±0.08提高至0.33±0.10,(P<0.01),二尖瓣反流面积从(9.12±3.25)cm2减少至(5.12±1.82)cm2,(P<0.01).随访中6例死亡(2例心性猝死、2例非心源性死亡、1例急性心肌梗死、1例心力衰竭恶化).结论 CRT是慢性心力衰竭治疗的有效方法,可以减轻药物难治性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的症状,增加其运动能力,改善心脏功能,可以使患者长期获益.

  • 老年人心脏永久起搏器植入术临床分析

    作者:武新民;高雯;马贺;郭曙军;董巧玲

    目的 探讨老年人心脏永久起搏器植入术的临床特点.方法 42例老年患者,男27例(64.29%),女15例(35.71%),年龄60~82岁.观察缓慢心律失常的类型、起搏模式、植入方法、术中和术后并发症.结果 所有手术均成功完成,其中病态窦房结综合征17例(40.48%),其中8例(19.05%)合并短阵室速;慢快综合征4例(9.52%);高度~Ⅲ房室传导阻滞21例(50%).植入单腔起搏器35例(83.33%);房室双腔起搏器7例(16.67%).各种并发症共7例(16.67%).囊袋血肿4例(9.52%),术中心脏骤停1例(2.38%),起搏器综合征2例(4.76%),导线电极脱落1例(2.38%).结论 充分考虑老年患者心脏疾病的特点,并加强围术期管理,可避免和减少并发症的发生,其行心脏永久起搏器植入术是可行和安全的.

  • 急性心肌梗死并发缓慢性心律失常急诊PCI术前应用阿托品和起搏器的临床疗效观察

    作者:董琦;梁金峰

    目的 为了观察将阿托品和起搏器应用于急性心肌梗死并发缓慢性心律失常急诊PCI术前的疗效.方法 对我院2016年08月到2018年08月收治的已经确诊为急性心肌梗死并发有缓慢性心律失常的68例患者的临床数据资料加以收集,其后依据术前干预方式将其划分为人数为38例的阿托品干预组及人数为30例的起搏器植入组.结果 阿托品组患者在术中发生低血压、再灌注心率失常、慢血流或无复流状况与起搏器组相比较而言,可以得出P>0.05,没有极大的统计学差异.结论 急诊PCI术前应用阿托品在急性心肌梗死缓慢性心律失常的治疗中不弱于临时起搏器植入,具有的临床疗效极其显著,因此应广泛地推广和应用.

  • 高龄老年房颤患者植入心脏起搏器抗凝治疗1例

    作者:付静静;刘亚东;赵文萍;贾辛未;刘小青

    心房颤动是临床上常见的心律失常之一,其发病率随着年龄增加和伴随的心脏疾病而急剧上升,研究表明,房颤患者发生血栓栓塞性事件的风险是窦性心律者的5.6倍[1].同时,当房颤合并ACS或PCI时,使抗凝治疗变得更加复杂,对于需植入永久起搏器的房颤患者围手术期需面临出血和血栓栓塞事件的双重风险将增加,如何在其中寻求平横一直是争论的热点,现对1例心脏支架植入术后合并房颤的患者植入永久起搏器抗凝药物的选择进行报告.现报告如下.

1176 条记录 58/59 页 « 12...515253545556575859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