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分光光度法测定中药的自由基清除剂

    作者:池明宇;张澄波;郑贵元;梅学文

    人体在新陈代谢过程中,会产生自由基,同时,人体也具有清除自由基的保护机制,但不能将其完全消除掉.自由基在体内随年龄增长而逐渐积累.目前认为,它与核酸、蛋白质、脂类等氧化损害有关,从而引起心脑血管疾病、神经退行性疾病、免疫系统疾病、肿瘤等等疾病,以及和衰老有关[1~3].自由基和缺血性再灌流损伤的关系也早已公认.不少文献报道自由基清除剂可以有效防止缺血性脑卒中再灌流损伤[4,5].因此,人工合成或寻找天然的自由基清除剂是医药研究的任务之一.中草药中含有丰富的自由基清除剂成分,便捷的筛选自由基清除剂的方法有利于迅速查找有效的中草药并合理组方.

  • 应用漂浮电极导管结合体表心电图行床边紧急起搏治疗

    作者:窦清理;权荣喜;肖东;徐文仪

    自漂浮起搏电极于20世纪80年代发明以来,为床边准确植入电极、缩短抢救及手术时间提供了可能[1].本文总结我急救中心1999年3月~2001年6月,应用漂浮电极床边紧急临时起搏术,结合体表心电图行床边紧急起搏治疗危重病人26例,现报道如下.一、资料与方法1.一般资料全组76例中,男67例,女9例,年龄31~79岁.其中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51例,包括单纯性窦性心动过缓(心率<45次/min)7例,窦性静止、窦房传导阻滞(R-R间期>3.0 s)9例,窦性心动过缓伴莫氏Ⅰ型房室传导阻滞(AVB)2例,Ⅱ度Ⅱ型AVB 20例,Ⅲ度AVB 5例,溶栓后再灌流损伤引起高度AVB 6例,双束支传导阻滞2例,暴发性心肌炎合并高度AVB 3例,重度颅脑损伤生命体征不平稳5例,病窦综合征4例,急性中毒9例,脑卒中1例,原因不明2例.以上患者均伴有明显的血流动力学障碍,其中4例有严重脑缺血的临床症状.

  • 急性一氧化碳中毒患者血清丙二醛、超氧化物歧化酶和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水平变化及维生素C的干预作用

    作者:李自力;李培杰;陈天铎;杨兰;张凌

    急性一氧化碳中毒(acute carbon monoxide poisoning,ACOP)时,由于缺氧及能量代谢障碍,可出现内皮细胞肿胀,红细胞变形能力降低,血粘度增加[1],微血管收缩,部分毛细血管闭塞,微循环障碍 [2]等病理生理过程.在随后给予的常压及高压氧治疗过程中,随着微循环的改善、组织供氧的恢复,组织存在着缺血-再灌流的病理过程;自由基氧化损伤是缺血-再灌流损伤的一个重要方面,ACOP时自由基氧化损伤的动物实验已有报道[2~4],为探讨自由基氧化损伤在ACOP患者病理损伤中的作用,进一步加深对ACOP病理机制的认识;探讨抗自由基氧化损伤治疗在ACOP治疗中的意义.

  • NF-κB在早期心肌缺血-再灌流损伤中的作用

    作者:张波;王志农;王军;黄盛东;刘延玲;徐志云;张宝仁

    目的探讨核转录因子-κB(NF-κB)在心肌早期缺血-再灌流损伤中的作用.方法将18只山羊随机分为单纯体外循环(CPB)组、缺血-再灌流(IR)组、缺血-再灌流加特异性NF-κB抑制剂二硫代氨基甲酸吡咯烷(PDTC)组.建立山羊CPB模型,心脏行缺血60 min,恢复血流-再灌流90 min,PDTC组在心肌缺血前应用PDTC(100 mg/kg).于心肌再灌流后,测量血流动力学数据及测定局部心功能,并应用TUNEL染色检测心肌细胞凋亡数量,同时采用凝胶电泳迁移率改变分析(EMSA)法检测心肌组织中NF-κB的含量.结果缺血-再灌流能引起典型心肌缺血损伤的组织学改变,IR组NF-κB在缺血心肌组织中大量激活,心肌组织中NF-κB的活性水平显著高于CPB组(P>0.05);而PDTC组再灌流60、90 min后,NF-κB的核转录活性明显减弱,显著低于IR组(P<0.05);原位末端标记表明,IR和PDTC组中心肌细胞凋亡指数分别为(11.2±0.4)%和(6.4±0.2)%,心肌损伤显著减轻(P<0.05).结论核转录因子-κB在心肌早期缺血-再灌流损伤中起重要作用,PDTC通过抑制NF-κB的核转录活性,从而减轻了心肌缺血-再灌流损伤.

  • 黄酮对脑缺血-再灌流损伤保护作用的实验研究

    作者:杨洁红;别晓东;杜月光;樊守艳;郭莹;韩进;万思佳;潘远江;万海同

    目的探讨养阴通脑颗粒中黄酮对脑缺血-再灌流损伤的保护作用.方法制作SD大鼠脑缺血-再灌流损伤模型,随机分假手术对照组、脑缺血-再灌流损伤组和黄酮组及维脑路通对照治疗组3组,观察各组脑组织前列环素(PGI2)含量、脑组织超氧化物岐化酶(SOD)活性和丙二醛(MDA)含量、血浆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t-PA)活性及其抑制物(PAI)活性和脑组织ET-1基因表达等指标的变化.结果黄酮可显著提高脑组织PGI2含量;调节血浆t-PA与PAI的活性;显著降低脑组织MDA含量,提高脑组织SOD活性,抑制脑缺血脑皮层ET-1基因表达.结论黄酮具有抗凝、提高纤溶活性和提高细胞抗氧化等多种作用,黄酮对脑缺血-再灌流损伤具有保护作用.

  • 缺血及三七总皂甙预处理对心肌缺血-再灌流损伤的保护作用

    作者:顾国嵘;黄培志;葛均波;童朝阳;姚晨玲;施东伟;樊帆

    缺血预处理对心肌的保护作用表现为两个时相,其延迟保护作用出现在缺血预处理后12~24h并持续到72 h.虽然预处理的延迟保护作用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但是其保护机制目前所知甚少.此外,由于缺血预处理难以在临床重现,所以提出了一种新的概念"药物预处理",即用药物替代缺血刺激,产生缺血预处理样的保护作用.本研究希望通过酶学、形态学、免疫组织化学等多方面的观察,进一步了解缺血预处理对缺血-再灌流心肌的延迟保护作用,并且通过本实验对药物预处理做一些有益的探索.

  • 兔肢体缺血-再灌流对心肌细胞凋亡及心功能的影响

    作者:陈雷;金可可;潘景业;许益笑

    目的 观察肢体缺血-再灌流时心功能的变化和心肌细胞凋亡状况.方法 健康家兔30只,随机均分为假手术对照组(SC)、单纯缺血组(Ⅰ)和缺血再灌流组(IR).免疫组化法检测心肌组织Bcl-2和Bax蛋白表达;原位缺口末端标记法(TUNEL)检测心肌细胞凋亡;比色法测定心肌组织超氧化物岐化酶(SOD)和髓过氧化物酶(MPO)活性-丙二醛(MDA)含量,测定血清乳酸脱氢酶(LDH)活性;通过生理记录仪观察心功能指标;光镜下观察心肌病变.结果 IR组心肌组织细胞凋亡指数明显高于其它两组,Bax蛋白表达明显增多,同时IR组心肌组织SOD活性降低,MDA含量增高,血清LDH活性增高,左心室功能下降,且MDA含量与LDH活性、Bax蛋白表达和凋亡指数之间呈显著正相关,光镜下可见心肌病变.结论 肢体缺血-再灌流可造成心肌损伤,心功能下降,与氧化损伤和细胞凋亡有关.

  • 纳洛酮对心肺复苏犬脑组织S100蛋白表达的影响

    作者:陈晓辉;许松青;刘芳;江慧琳;林佩仪;熊旭明;李昭骥;陈敏生

    目的通过检测心搏骤停犬复苏后及给予纳洛酮干预后脑组织中S100蛋白表达情况,了解纳洛酮对脑复苏的影响.方法 18只健康杂种犬,随机分成3组,每组6只,予体外电击诱发室颤,对照组:心搏停后予标准心肺复苏术;实验组:心搏骤停后予标准心肺复苏术+纳洛酮;空白组:不诱发室颤,于复苏后6 h取脑海马组织行脑形态学检查,及S100蛋白表达的测定.结果实验组S100蛋白表达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实验组脑组织的病理损害低于对照组.结论使用纳洛酮后心肺复苏犬脑组织的病理损害有所减轻,脑组织S100蛋白的生成也显著减少,纳洛酮可能通过减少S100蛋白的表达而减轻心肺复苏后脑的再灌流损伤.

  • 高脂饮食对缺血-再灌流室颤阈值的影响及β受体阻滞剂的保护作用

    作者:卜军;何奔;张存泰;王琳

    目的探讨高脂饮食对家兔缺血-再灌流(ischemia/reperfusion,I/R)室颤阈值的影响及β受体阻滞剂的保护作用.方法动物分为正常对照组、高脂组、高脂+普萘洛尔组、高脂+美托洛尔组.通过高脂饮食建造动脉粥样硬化模型,实验第10周行心肌I/R,动态观察血清心肌酶(CK)活性,记录室速和室颤发生情况并测定室颤阈值.结果与正常对照组相比,高脂组实验10周时,血清总胆固醇明显升高(P<0.01),心肌I/R期间血清CK活性明显增高,室速和室颤发作阵次的平均积分增高,室颤阈值显著下降(P<0.05).普萘洛尔和美托洛尔对高脂家兔血脂未见显著性影响,但能显著降低心肌I/R期间血清CK活性,增高室颤阈值,降低室性心律失常积分(P<0.05).结论高脂饮食加重心肌I/R损伤,降低室颤阈值.β受体阻滞剂对这种严重缺血情况下的组织损伤和电不稳定性具有保护作用.

  • 贝科能对心肺复苏后大鼠心、脑、肾的保护作用

    作者:杨兴易;王学斌;林兆奋;赵良;周乃胜

    目的研究贝科能(复合辅酶)对心肺复苏后大鼠心、脑、肾细胞超微结构是否具有保护作用及其机制.方法采用窒息合并冰氯化钾停跳液(0.5 mol/L)致大鼠心跳骤停5 min后开始心肺复苏的动物模型,SD大鼠24只,随机分为对照组(假手术组)、常规复苏组和贝科能治疗组,每组8只.复苏后24h采取组织标本,采用比色法测定心、脑、肾组织中丙二醛(MDA)含量及超氧化物歧化酶(SOD)、Na+-K+-ATPase活力,采用透射电镜观察心、脑、肾细胞超微结构.结果常规复苏组心、脑、肾组织中MDA含量明显增高(P<0.05),SOD及Na+-K+-ATPase活力显著降低(P<0.05);贝科能治疗组各项指标检测均比常规复苏组好.透射电镜下可见对照组大鼠心、脑、肾细胞超微结构形态正常,常规复苏组各器官细胞线粒体肿胀、嵴断裂、空泡变性等超微结构损伤性改变,贝科能治疗组细胞超微结构改变较轻.结论贝科能对心肺复苏后大鼠心、脑、肾细胞超微结构具有保护作用.

  • 纳洛酮对心肺复苏后犬肺组织炎症因子水平及其mRNA表达的影响

    作者:陈晓辉;张弋;江慧琳;许松青;田朝伟;刘炳烦;林佩仪;熊旭明;李燕屏;陈敏生;李昭骥

    目的检测犬心肺复苏后6h,肺组织TNF-α、IL-6浓度和肺中TNF-αmRNA、IL-6mRNA、IL-10-mRNA的表达变化,以探讨纳洛酮对肺组织中TNF-α、IL-6、IL-10含量的影响.方法18只健康杂种犬,随机分成3组,空白组(n=6):不诱发室颤,6 h后取肺组织;对照组(n=6):心跳骤停后予常规心肺复苏术,实验组(n=6):心跳骤停后予常规心肺复苏术+纳洛酮.于复苏后6 h取肺组织行TNF-α、IL-6浓度和肺TNF-α;mRNA、IL-6mRNA、IL-10 mRNA的表达的测定以及行肺形态学检查.结果实验组TNF-α浓度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实验组、对照组、空白组IL-6浓度无差别(P>0.05).实验组IL-10 mRNA的表达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实验组和对照组的TNF-α mRNA、IL-6 mRNA的表达无差别(P>0.05).实验组肺组织的病理损害低于对照组.结论纳洛酮可减轻心跳骤停后肺组织的TNF-α的生成,使IL-10mRNA的表达增加,从而减轻心肺复苏后肺的再灌流损伤.

  • 急性肺损伤与中性粒细胞凋亡

    作者:王颖;张淑文;王宝恩

    研究表明,急性肺损伤(ALI)是始于有害环境及内源性因子作用下的肺泡壁爆炸性炎症反应.中性粒细胞的增多与激活以及血管内皮细胞的功能受损,释放多种炎症介质是ALI的主要发病机制,其病理组织学表现为肺泡Ⅱ型细胞增生、成纤维细胞增殖及胶原的聚集[1].传统观念认为,急性损伤常引起组织坏死,自从1972年Kerr等人提出细胞凋亡的概念后,细胞凋亡已被证实在许多生物过程中起着重要的调节作用,包括炎症反应[2].有实验显示,内毒素、烧伤、缺血与再灌流损伤及脑外伤等均可导致相关脏器的细胞凋亡[3].本文即是从细胞凋亡的角度来探讨急性肺损伤的发生机制及其在损伤后肺组织的修复过程中所起的作用.

  • 全脑缺血再灌流损伤后细胞凋亡及葛根素干预的实验研究

    作者:刘禹赓;夏成青;王佩燕;高鹏;梅雪

    目的:观察缺血再灌流损伤大鼠脑细胞凋亡及葛根素对其影响.方法:采用Pulsinelli大鼠4血管阻塞模型,缺血20min后恢复血流,随机分为对照组、再灌流生理盐水组及再灌流葛根素组,按规定时间取脑,用流式细胞仪检测凋亡细胞数.结果:对照组中可见少量凋亡细胞,缺血再灌流组中随再灌流时间延长,凋亡细胞数也增加(P<0.01),再灌流组与对照组相比细胞凋亡数增加(P<0.05),再灌流盐水组与再灌流葛根素组细胞凋亡数无差异(P>0.1).结论:细胞凋亡存在于脑缺血再灌流损伤中,在24h内随时间延长凋亡细胞数增加.

  • Bcl-2基因修饰的肝细胞移植对肝脏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影响

    作者:王奎荣;谢海洋;郑树森

    目的观察人Bcl-2(hBcl-2)基因修饰的肝细胞移植对肝脏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影响.方法将包含hBcl-2基因阅读框架(0.7 kb)的核苷酸亚克隆至Psectag2A载体,脂质体转染 balb/c小鼠胎肝细胞(BNL.CL2), 经门静脉移植入balb/c小鼠(2×106细胞).移植72 h后左肝后叶常温下缺血45 min后再灌注8 h,比较测定凋亡细胞,血清ALT、AST、LDH,以及组织学的改变.结果转染hBcl-2基因的balb/c小鼠在肝脏缺血再灌注后ALT(P<0.05或0.01)、AST(P<0.05)、LDH(P<0.05)、凋亡细胞(P<0.05)均较对照组显著降低,组织学改变减轻.进行缺血再灌注的各组细胞损伤均以细胞凋亡为主(P<0.05或0.01).结论 hBcl-2基因修饰的肝细胞移植对肝脏缺血再灌注损伤具有保护作用,主要通过抑制缺血再灌注后的细胞凋亡.

  • 入肝血流阻断和全肝血流阻断对肝组织氧压影响

    作者:王成友;倪勇;何海萍

    目的研究兔常温下入肝血流阻断(portal triad clamp,PTC)及全肝血流阻断(total hepatic vascular exclusion,THVE)对肝组织氧压(tissue oxygen pressure,Ptio2)的影响.方法24只兔均分二组即PTC和THVE组.分别测定二组缺血前、缺血30 min及再灌注30 min后肝Ptio2值及血清丙氨酸氨基转氨酶(ALT)值变化.结果PTC和THVE组均表现为肝Ptio2下降,但TH-VE较PTC组肝Ptio2值下降更显著(P<o.01)、血清ALT值也明显升高(P<0.05).结论PTC组较THVE组对肝缺血的耐受性增加.

  • 缺血预处理对肝脏缺血再灌注损伤中MPO、TNF-α、ET、NO的影响

    作者:吕国庆;刘秉义;丁田贵;张英

    目的探讨缺血预处理(IPC)对肝脏缺血再灌注(I/R)损伤中的中性粒细胞和某些细胞因子的影响.方法采用大鼠部分肝脏原位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30只Wistar大鼠随机分成:①正常对照组,②缺血再灌注对照组,③预处理组.②、③组均在60 min再灌注完成后取血及肝组织标本,检测血清AST、ALT、LDH、NO、 ET-1 、TNF-α、及肝组织中髓过氧化酶(MPO)活性和肝组织病理改变.结果预处理组与再灌注对照组比较,肝功明显改善,NO含量升高,ET-1、TNF-α浓度和MPO活性明显降低,两组比较差异具有显著性.结论缺血预处理对肝脏缺血再灌注损伤有明显保护作用,可能与提高内源性NO水平、减轻中性粒细胞在肝脏中的渗出和聚集、抑制ET-1、TNF-α的合成有关.

  • 内毒素血症加重实验大鼠肝缺血再灌注损伤

    作者:钱振宇;王炳生;冯贤松

    目的探讨内毒素血症对肝缺血再灌注(I/R)损伤的影响.方法对24只大白鼠于术前1 h静脉注射0.8 mg/kg的LPS,检测肝门血流阻断30 min的情况下复流后2 h、6 h、12 h和24 h 4个时间点血清ALT与AST值,用ELISA法检测了复流后2 h和6 h 2个时间点的循环TNF-α水平和肝组织中TNF-α含量,于复流后24 h取缺血部分肝组织行组织病理学检查.24只未注射LPS的I/R肝损伤模型大鼠作为对照组.结果实验组大鼠术后各时刻ALT和AST升高幅度均明显大于对照组,并且下降缓慢;循环和肝组织中的TNF-α也明显高于对照组,复流后24 h的肝组织存在片状坏死,伴大量多形核细胞浸润.结论内毒素通过升高循环和肝组织局部的TNF-α加重了缺血后再灌注肝损伤.

  • 肝缺血再灌注细胞凋亡现象及Fas蛋白、PCNA 、p53、bcl-2 mRNA表达

    作者:卢绮萍;李德忠;王伟;吴在德;田磊

    目的探讨肝缺血再灌注肝细胞凋亡发生的时空分布、基因表达特点及意义.方法在观察SD大鼠(n=40)肝缺血0,30,45,60 min再灌注3,6,24 h存活率及病理形态基础上,重点观察大鼠(n=100)全肝血流阻断30 min再灌注0,0.5,1,3,6,12,24,48,72,96 h凋亡细胞分布(原位末端标记术,TUNEL),G0~G1期细胞、凋亡细胞、增殖细胞指数分布(流式细胞术),肝细胞显微及超微结构(光镜、电镜技术),Fas蛋白、PCNA蛋白(免疫组化)及p53、bcl-2基因mRNA表达(原位杂交).结果缺血30 min组多见细胞凋亡,细胞应答反应主要为三期:①急性期:再灌注0.5 h Fas蛋白首先在血管周围高表达;②亚急期(3~24 h):TUNEL阳性细胞在血管周围高分布,并向周围扩展;病理形态可见严重变性、细胞皱缩、细胞增殖三种变化;G1期细胞数大量减少,凋亡峰逐渐升高, 12 h后出现增殖峰,相关基因表达增强;③恢复早期(24~96 h): G1期细胞指数回升,凋亡峰和增殖峰持续并缓慢下降;相关基因表达陆续减弱.结论肝缺血30 min再灌注期机体可能通过下述基因调控途径影响细胞损伤应答反应:① Fas死亡基因与bcl-2存活基因的双重调控;②细胞凋亡与增殖双重调控;③经p53基因实现的细胞周期调控.

  • 活体生物荧光成像技术检测HO-1在HO-1/Luc小鼠肝脏缺血模型中的表达

    作者:宿华威;Carlijn I.Buis;Robert J.Porter

    目的 尝试使用活体生物荧光成像技术无创定量检测HO-1在活体动物肝脏温缺血模型中的时空表达.方法 建立小鼠部分肝脏温缺血模型,使用活体生物荧光成像技术连续检测HO-1在HO-1/Luc转基因报告小鼠中的转录情况.使用RT-PCR方法检测HO-1 mRNA水平,免疫组织化学方法行HO-1的表达定位.结果 缺血肝叶发出的荧光信号早于再灌注后3h被检测到,随后信号不断增强在9h达到峰值,然后信号逐渐减弱至再灌注后48h恢复至基础水平.RT-PCR方法测得在HO-1蛋白上调之前出现了HO-1 mRNA的表达增强.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方法证实肝脏细胞是缺血再灌注损伤后HO-1表达上调的主要部位.结论 活体生物荧光成像技术可以实时定量检测肝脏缺血后HO-1的表达,是一项敏感的检测技术.

  • 肝细胞凋亡在肝硬化大鼠肝缺血再灌注损伤中的意义

    作者:李绍强;梁力建;黄洁夫;李智

    目的研究肝硬化大鼠肝缺血再灌注(I/R)损伤和硬化肝比正常肝更容易损伤的机制是否与肝细胞凋亡有关?方法建立原位肝I/R模型,将肝硬化大鼠随机分为2组:A组:缺血时间(I)=20 min;B组:I=30 min;C组:正常大鼠,I=30 min,比较灌注前后各组血清AST、ALT的变化和肝细胞凋亡的百分数.结果肝硬化大鼠肝I/R后,AST、ALT明显升高,以灌注后6 h为高峰,灌注24、72 h后逐渐下降.灌注6 h后,B组的血清转氨酶为3组中高(P<0.05),说明B组肝损伤严重.肝细胞凋亡在I/R后明显增多,以灌注后6 h为高峰,随后逐渐下降,变化与转氨酶一致.灌注后6 h,B、A、C组肝细胞凋亡的百分数分别为20.9%、13.5%和10.7%,B组明显高于A、C两组(P<0.01).再灌注72 h内未见明显肝细胞坏死.结论肝细胞凋亡是肝硬化大鼠I/R损伤肝细胞死亡的主要形式,肝细胞凋亡与肝缺血时间密切相关,肝硬化肝细胞比正常肝细胞容易发生凋亡是硬化肝对缺血敏感的重要原因.

53 条记录 1/3 页 « 123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