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中国TORCH研究进展

    作者:崔君兆

    TORCH是一组致畸微生物,T即弓形虫(toxoplasma,TP),R即是风疹病毒(rubella virus,RV),C即巨细胞病毒(cytomegaloviruses,CMV),H即单纯疱疹病毒(herpes simplex virus,HSV),O即其他(other,O),这是一组宫内感染致胎儿先天畸形、死胎、早产、流产、智力发育异常等的微生物,有些感染儿虽出生时未发现异常,但在以后儿童期出现先天性耳聋、脉络膜视网膜炎、视力下降、先天性心脏病、智力低下等.西方报道:出生畸形发生率为2%~3%,两年后增加到4%~6%.我国卫生部1986~1987年在全国29个省、市、自治区对1 243 284名围产儿进行监测,发现先天畸形儿16 172例,畸形发生率为1.3%.杨茵[1]报道对613名孕产妇作TORCH-IgM检测(ELISA)正常妊娠者阳性率为15.89%(以HSV1阳性率为高5.93%),异常妊娠者阳性率为41.31%(以HSV1阳性率17.23%为高),后者显著高于前者(P<0.05).贾杰报道海南产妇血中IgG阳性率以CMV 96.4%为高(新生儿为93.6%),HSV为95.7%(新生儿为95.6%),RV为84.3%(新生儿为82.6%),TP为22.6%(新生儿为6.4%),7例畸形儿中有3例确定为CMV感染,2例为RV感染,2例病原难以确定;9例流产孕妇中3例为RV感染,2例为CMV感染,1例为HSV,1例可能为习惯性流产.

  • 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患者脉络膜厚度变化特征、脉络膜循环异常特点及其与视网膜色素上皮病变的关系

    作者:陈敏玲;朱其新;翁振声

    目的 探析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CSC)患者的脉络膜循环并常特征、脉络膜厚度变化特征及其与视网膜色素上皮病变的关系.方法 选取我院2012年9月-2014年9月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患者60例(累及单侧患眼)为观察组,同期入选健康体检者30例(60只眼)为对照组,均进行彩色超声多普勒检测其睫状后短动脉、睫状后动脉、眼动脉,检测血管舒张末期血流速度(EDV)、阻力指数(RI)、血管收缩期峰值血流速度(PSV);评估脉络膜循环异常表现;评估视网膜色素上皮病变及脉络膜循环异常的相关性.结果 CSC患侧眼、对侧眼与对照眼颞侧睫状后短动脉、颞侧睫状后动脉、眼动脉的RI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SC患侧眼与对照眼颞侧睫状后短动脉、颞侧睫状后动脉、眼动脉的RI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SC对侧眼与对照眼颞侧睫状后短动脉、颞侧睫状后动脉、眼动脉的RI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全部视网膜色素上皮渗漏点均出现于ICGA早期弱荧光区中,其中弱荧光区中出现继发性脉络膜血管扩张患者56例,晚期ICGA造影可见高荧光渗漏病灶,未出现血管扩张者仅4例,表现为晚期高荧光局限性渗漏病灶,全部色素上皮窗样荧光处相应脉络膜为晚期ICGA造影高荧光渗漏病灶.结论 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与机体全身因素密切相关,脉络膜微循环异常可继发视网膜色素上皮病变,中浆患者脉络膜循环障碍比视网膜循环障碍更严重.

  • 肥厚性硬脑膜炎的临床、影像学、病理学特征及治疗一例

    作者:许嗣漪;谢连红;徐艳红

    患者男,27岁.因"头痛2个月伴进行性视力下降10 d"于2009年11月入住我院眼科,患者入院前2个月开始无明显诱因出现头痛,主要表现为头部紧箍感,持续性,逐渐加重,后出现双眼视力进行性下降,视物模糊.患者查体:神清,颈项强直,双眼视力0.05,两侧病理征(±),眼球活动无受限,两侧鼻唇沟对称,伸舌居中,四肢肌力Ⅴ级,肌张力不高,双侧眼底视乳头充血水肿,网膜多灶性水肿,周边少许渗出,黄斑高度水肿.当时考虑为"双眼脉络膜视网膜炎",给予大剂量甲强龙冲击治疗,后给予强的松40 mg qd,口服治疗,逐渐减量,患者治疗1周后双眼视力逐渐恢复,视乳头水肿好转,1个月后视力逐渐恢复至0.8.2010年7月,患者再次出现头部紧箍样疼痛,疼痛不剧烈,自觉有视力下降,至我院再次就诊,查体示:神清,颈软,四肢肌力Ⅴ级,肌张力不高,两侧病理征(±).

  • 梅毒相关眼病

    作者:孙挥宇;何宏宇;柳月红;许雪静;陈帆

    梅毒是一种慢性感染性疾病,其广泛流行和传播已成为世界各国包括我国在内严重的公共卫生问题.梅毒几乎可以累及所有器官和系统,在眼部可引起包括虹膜炎、脉络膜视网膜炎、实质性角膜炎、视网膜血管炎、视盘炎、视神经萎缩等多种疾病,且常双眼受累,对患者视力造成严重的损害.

  • 早产儿白假丝酵母菌感染并发脉络膜视网膜炎五例临床分析

    作者:王国华;戴春来;闫佳秀;李玉梅

    目的:研究早产儿白假丝酵母菌感染并发脉络膜视网膜炎临床表现及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5例早产儿白假丝酵母菌感染并发脉络膜视网膜炎临床资料,包括胎龄、出生体重、是否接受机械通气、应用外周静脉植入中心静脉导管时间、血培养,以及发生侵袭性真菌病时间和并发脉络膜视网膜炎时间、脉络膜视网膜炎的眼底表现、抗真菌治疗疗程、眼底脉络膜视网膜炎恢复转归情况等临床资料。结论早产儿白假丝酵母菌感染可以并发脉络膜视网膜炎,临床表现隐匿,不易发现,应常规行眼底检查,早期发现,早期治疗。

  • 间接光凝法治疗中心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临床观察

    作者:周宏健

    目的:探讨间接光凝法对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的治疗效果.方法:对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经眼底荧光血管造影后,将渗漏点在黄斑中心凹及附近1/3PD范围的患者48例48只眼,随机分为间接光凝治疗组25只眼和药物治疗对照组23只眼,观察治疗后恢复时间、视力等变化.结果:在治疗后2个月时光凝组完全恢复的有21只眼(84%),而对照组有8只眼(34.8%),比较两组恢复率有显著性差异(P<0.01).治疗后2个月视力恢复3行以上光凝组有21只眼(84%),而对照组有14只眼(61%),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X2检验,P<0.025).结论:间接光凝法治疗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可加快恢复,缩短病程,特别对中心凹附近荧光渗漏者也能争取尽早完全恢复.

  • 凉血化瘀中药治疗中心性渗出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疗效观察

    作者:李学晶;唐由之

    目的 观察凉血化瘀中药治疗中心性渗出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CEC)患者脉络膜新生血管(CNV)的疗效.方法 分析25例患者25只眼临床确诊为CEC并进行凉血化瘀中药治疗连续观察1年的患者的临床资料.就诊时,佳矫正视力(BCVA)为3.0~5.0(对数视力表).FFA检查显示典型性CNV 17例,部分典型性CNV 6例,隐匿性CNV 1例,1例瘢痕形成.OCT检查显示Ⅰ型CNV4例,混合型14例,Ⅱ型CNV6例.瘢痕化1例.分析比较治疗前后的BCVA、眼底、CNV渗漏变化.结果 随诊结束时,视力提高≥2行的明显改善者11只眼,占44%;视力波动在1行以内的视力稳定者12只眼,占48%;视力下降≥2行的视力下降者2只眼,占8%.FFA结合OCT显示CNV完全闭塞者18只眼,占72%;CNV部分闭塞者4只眼,占16%;CNV小部分闭塞者1只眼,占74%;CNV进展2只眼,占8%.结论 对于大部分CEC患者凉血化瘀中药治疗有效.

  • 梅毒性脉络膜视网膜炎3例

    作者:李志英;郑丽绵;彭耀崧;王舜杏

    咧l男,72岁,退休工人,南海市人.2月前右眼视力突然下降,日渐恶化,1999年2月3日初诊.检查视力:右眼手动/眼前,左眼0.1,不能矫正.右眼玻璃体混浊.眼底黄斑部呈金箔样反光,少量黄白色渗出物,中心凹反光消失.颞侧赤道部至周边部视网膜弥漫性水肿,多量点状黄白色渗出(图1).

  • 特发性脉络膜新生血管光动力疗法的疗效观察

    作者:苏兆安;姚克;沈洁;姜节凯;方肖云;林季建;杜新华

    目的 观察光动力疗法(PDT)对特发性脉络膜新生血管(CNV)的治疗效果.方法 对61例(61只眼)经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FFA)和吲哚氰绿眼底血管造影(ICGA)确诊的特发性CNV患者行PDT治疗,观察比较治疗前后眼底形态、视力、视网膜厚度、FFA和ICGA图像特征.PDT平均治疗次数为1.2次.随访时间为6~36个月,平均19个月.结果 末次随访时,61只眼中,有41只眼视力提高(67.2%),15只眼视力无明显变化(24.6%),5只眼视力下降(8.2%).经治疗后所有患眼黄斑出血及渗出均明显减轻.FFA图像显示38只眼的CNV荧光素渗漏完全消失,CNV闭合或瘢痕形成(62.3%);4只眼CNV部分闭合(6.6%),14只眼CNV小部分闭合(23.0%),5只眼CNV复发(8.2%).6只眼经1次PDT治疗CNV完全闭合,相干光断层扫描或视网膜厚度检查可见黄斑区神经上皮脱离及视网膜水肿消失,随访时间长3年,未见CNV复发,视力保持稳定.研究结果经多重线性回归分析,表明治疗效果与年龄有关(t=0.476,P=0.016),即年龄每提高一岁,治疗后视力平均下降0.008(95%CI为0.002~0.015).结论 PDT对特发性CNV有较好的治疗效果,特别对年轻患者效果更好些.

  • 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荧光素和吲哚氰绿血管造影及眼球后血流动力学分析

    作者:陈桂芬;马景学;张彤迪;王长龄;李素芬;杨爱琴

    目的 探讨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CSC)患者眼球后血管血流动力学变化特征、脉络膜循环异常特点及其与视网膜色素上皮病变的关系.方法 病例对照研究.应用彩色超声多普勒检测57例(57只患眼,57只对侧眼)CSC单侧受累患者及25例(50只眼)正常对照者的眼动脉、睫状后动脉、睫状后短动脉,记录其血管收缩期峰值血流速度(PSV)和舒张末期血流速度(EDV)及阻力指数(RI),并对CSC患者的患眼、对侧眼及正常对照眼的血流参数两两间分别进行比较研究.采用海德堡激光扫描眼底造影系统,对57例患者行同步吲哚氰绿脉络膜血管造影(ICGA)、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FFA),并对其图像进行对比分析.采用SPSS 12.0统计学软件.对CSC患者的患眼与对侧眼的眼动脉、颞侧睫状后动脉、颢侧睫状后短动脉的PSV、EDV、RI血流参数进行比较,采用自身配对t检验;对正常对照眼与CSC患者的对侧眼和患眼血流参数进行比较,采用成组设计t枪验.以P<0.05作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 CSC患者的患眼和正常对照者的颞侧睫状后动脉(PSV:t=3.044,P=0.005;EDV:t=3.731,P=0.001)、颞侧睫状后短动脉(PSV:t=2.822,P=0.008;EDV:t=3.194,P=0.003),患者对侧眼和正常对照者的颞侧睫状后动脉(PSV:t=3.219,P=0.003;EDV:t=3.807,P=0.001)、颞侧睫状后短动脉(PSV:t=3.931,P=0.000,EDV:t=3.145,P=0.003)血流参数均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患者的患眼与对侧眼的颞侧睫状后动脉(PSV:t=0.608,P=0.548;EDV:t=0.122,P=0.904)、颞侧睫状后短动脉(PSV:t=0.730,P=0.470;EDV:t=0.109,P=0.914)的血流参数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ICGA、FFA检查结果显示,57例患者的患眼所有视网膜色素上皮渗漏点均出现在相对应的脉络膜弱荧光区内,其中52例在早期弱荧光区内继发脉络膜血管扩张,晚期呈现高荧光渗漏灶.患眼和对侧眼所有视网膜色素上皮窗样荧光处,相对应的脉络膜部位,在ICGA造影晚期均呈现高荧光渗漏灶.而20只患眼及其16只对侧眼的脉络膜在ICGA晚期呈现高荧光渗漏灶处,经FFA检查未见视网膜色素上皮窗样荧光.结论 CSC是与全身因素有关的舣眼疾病,其眼球后和脉络膜微循环异常的基本特征为血管的低灌注和缺血,视网膜色素上皮病变继发于脉络膜微循环异常.(中华眼科杂志,2009,45:243-247)

  • 梅毒性后极部鳞样脉络膜视网膜炎临床表现及影像学特征

    作者:呼风;王霄娜;曹绪胜;彭晓燕

    目的 探讨急性梅毒性后极部鳞样脉络膜视网膜炎(ASPPC)的临床表现及影像学特征.方法 回顾性系列病例研究.收集2011年至2016年就诊于北京同仁眼科中心的10例急性梅毒性后极部鳞样脉络膜视网膜炎的患者,其中男性6例(10只眼),女性4例(8只眼),年龄(43.4±11.6)岁,总结其临床表现及OCT、自发荧光、FFA、ICGA检查结果.结果 10例ASPPC患者多因出现视力下降(8/10)而就诊,以双眼发病为主(8/10).患眼初始视力介于指数到0.8,平均视力0.3(中位数).眼压正常.仅1例患者出现轻度前房炎性反应.眼底病变均集中在以黄斑为中心的后极部,表现为:6只眼(6/18)为鳞样病灶型、4只眼(4/18)为弥漫黄白病灶型、7只眼(7/18)为混合型(二者均有).OCT示病变主要累及外层视网膜,显著特征是:椭圆体层部分或全部消失、结构紊乱或不清;RPE结节;玻璃体内细胞.此外,可见黄斑中心小凹下部分神经上皮脱离,脱离处细沙样高反射点状物.自发荧光、FFA、ICGA检查显示病变范围与形态均与眼底表现基本一致.自发造影表现为斑片状或弥漫高荧光区.自发荧光检查结果示病灶边界欠清;病变区静脉期后期开始轻度高荧光,随着时间荧光进行性增强,晚期渗漏;5只眼(5/12)病灶区的血管出现晚期管壁着染.ICGA示病变区中晚期低荧光,其内夹杂针尖状高及更低荧光点.结论 ASPPC患者表现为急性双眼显著视力下降,而眼底改变轻.ASPPC影像学特征为眼底像、FA、ICG、自发荧光检查基本一致的病变范围以及OCT所示的椭圆体层的破坏、RPE层结节、玻璃体内细胞.以上临床和影像学表现属于一种特征性的眼梅毒,对于其鉴别诊断十分重要.

  • 梅毒性全葡萄膜炎一例

    作者:贺峰;张美芬

    梅毒是由梅毒螺旋体引起的慢性传染病,病程缓慢,可侵及全身任何器官和组织,产生各种症状[1].眼部表现以葡萄膜炎常见,当发生脉络膜视网膜炎时,视网膜血管常受累,表现为视网膜动脉炎或动脉周围炎,通常还可并发视神经炎、继发视神经萎缩等[2].2007年2月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院眼科诊治了1例以梅毒相关性眼病为全身惟一表现的病例.

  • 葡萄膜炎的诊断及相关问题

    作者:杨培增

    葡萄膜炎是累及葡萄膜、视网膜、视网膜血管及玻璃体的一组炎症性疾病,也称为眼内炎症.由于炎症的初始部位及累及的组织不同,临床上有多种类型,如虹膜睫状体炎、脉络膜炎、脉络膜视网膜炎、视网膜炎及视网膜血管炎等;按病因可分为感染性、自身免疫性、外伤性及特发性葡萄膜炎等多种类型;根据炎症发生的部位将葡萄膜炎分为前、中间、后及全葡萄膜炎4类;根据葡萄膜炎的临床特点及与全身性疾病的关联性,又将其分为Behcet病、Vogt-Koyanagi-Harada(VKH)综合征及Fuchs综合征等类型.这些众多的名称不仅是分类学上的术语,更重要的是对判断病情发展趋势、预后及指导临床用药有重要价值.葡萄膜炎病因复杂,种类繁多,在治疗上有很大不同,如Fuchs综合征,一般不需糖皮质激素、细胞毒性制剂及其他免疫抑制剂治疗;初发性VKH综合征,主要应用大剂量糖皮质激素治疗;Behcet病则不宜长期、大剂量使用糖皮质激素,而需应用细胞毒性制剂和其他免疫抑制剂治疗.因此,应根据葡萄膜炎的病因、病变部位及临床表现等进行诊断.有鉴于此,现从以下几个方面对葡萄膜炎的诊断及有关问题进行讨论.

  • 碟脉灵注射液致泌乳

    作者:关玉琴;陈亮;唐辉

    患者女,33岁.因右眼视物模糊、暗影3 d,于2003年7月2日来我院就诊.查体:右眼球结膜无充血,角膜透明,前房常深,房闪(一),瞳孔对光反应(+),玻璃体轻度浑浊,眼底网膜呈桔红色,视盘色正界清,A:V=1:3,黄斑部中心凹反光(一),圆形反光晕轮,约1.5 PD.临床诊断: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炎.给予青霉素480万u静滴,碟脉灵注射液30 ml加入5%葡萄糖注射液250 ml中静滴,qd.

  • 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中心凹外核层厚度与视功能的关系

    作者:刘明杰;扈月萍;王惠梅

    目的:研究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中心凹外核层厚度与视功能的关系。方法经FFA及OCT检查确诊的CSC初发初诊患者42例42只眼根据黄斑区中心凹外核层厚度分为A、B两组,比较两组佳矫正视力(BCVA)和昼条件下5个空间频率视觉对比敏感度(CS)的差别。结果 A组和B组的BCVA分别为(4.87±0.13)、(4.61±0.27),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空间频率1.5c/d的A组和B组CS分别为(66.18±16.37)、(62.40±17.89),3.0c/d的CS分别为(101.86±26.79)、(97.35±25.59),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空间频率6.0c/d的A组和B组CS分别为(100.54±29.80)、(82.35±27.48),12.0c/d的CS分别为(42.64±19.21)、(31.55±13.78),18.0c/d的CS分别为(13.32±5.97)、(8.20±5.02),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CSC中心凹外核层厚度不同的患者中、高空间频率视觉敏感度有差异,提示黄斑区外层视网膜结构改变和视功能变化相关。

  • 急性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黄斑区形态学改变与视功能的关系

    作者:路露;徐延山;李岩;亢雷;解士勇

    目的:探讨急性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CSC)的形态学改变与视功能变化的相关性.方法:选取急性CSC患者36例(36只眼),应用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CT)和多焦视网膜电图(mfERG)进行检查.OCT测量CSC患者黄斑区神经上皮层脱离的高度、水平范围、黄斑体积.mfERG测量视网膜后极部不同区域的N1波、P1波的潜伏期和反应密度.采用Pearson相关分析和Spearman相关分析,分析急性CSC的黄斑区形态学改变与视功能变化的相互关系.结果:急性CSC患者黄斑区神经上皮层脱离高度、神经上皮层脱离水平范围与佳矫正视力(BCVA)呈负相关(r分别为-0.922和-0.896,均P<0.001),黄斑体积与BCVA无相关(r=0.014,P>0.05).mfERGPI波1~3环,N1波2环的潜伏期与BCVA呈负相关(r,分别为-0.488、-0.514、-0.452及-0.445,均P<0.05);N1波1、2环的反应密度与BC-VA呈负相关((r,分别为-0.497和-0.502,均P<0.05),N1波2环、P1波1环的潜伏期与神经上皮层脱离高度呈正相关(r,分别为0.486和0.421,均P<0.05).结论:OCT和mfERG联合应用可准确检测CSC患者的黄斑区形态和功能的变化,CSC患者神经上皮层脱离的高度与黄斑区功能的变化关系密切.

  • 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眼底荧光血管造影与视力预后的探讨

    作者:刘凤茹;张静珠;卢馨;于香蓉

    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CSC)是一种常见的眼底病,眼底荧光血管造影(FFA)为此病的诊断提供依据.关于FFA各种荧光渗漏分型国内报道较多,但其与视力损害的关系探讨不多.笔者分析了1992年-2000年收治的120例CSC的病例和FFA检查结果,就FFA荧光渗漏的形态、部位、大小等情况对视力的影响进行分析,为临床诊治提供参考.

  • 陆绵绵教授辨治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的经验

    作者:孙化萍;王育良;高卫萍;王友法

    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以下简称中浆)是一种病因和发病机制尚未完全清楚的眼底病变.好发于20~45岁的中青年男性,但有糖皮质激素应用史的女性发病率明显升高,也是妊娠的眼部并发症之一[1] .

  • 中医辨证治疗中心性浆液性视网膜脉络膜病变48例

    作者:刘书勤

    中心性浆液性视网膜脉络膜病变是常见的眼底病之一,眼外观端好,不红不痛,而有视力减退、变形感或中心视野有暗影.本病病因不明,中医病机多与脾失健运,肝肾不足或气滞血瘀有关.1998-02-2008-02,笔者运用中医辨证治疗中心性浆液性视网膜脉络膜病变48例(48只眼),结果如下.

  • 中浆复明汤治疗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的临床观察

    作者:关红丹

    目的 观察中浆复明汤治疗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以下简称中浆)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55例中浆患者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30例采用中浆复明汤治疗,日1剂,水煎取汁450 mL,分3次餐后口服.对照组25例采用维脑路通300 mg,肌苷200 mg,地巴唑10 mg,维生素B1 10 mg,均每日3次口服.2组均1个月为1个疗程,2个疗程后统计疗效.结果 治疗组总有效率93.33%,对照组总有效率84.00%,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中浆复明汤治疗中浆疗效确切.

52 条记录 1/3 页 « 123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