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高度近视黄斑区脉络膜新生血管光学相干断层扫描分析

    作者:王炜;何守志;崔霞

    目的探讨高度近视黄斑部视网膜下脉络膜新生血管(CNV)患者的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CT)图像特征.方法对16例(17眼)病理性高度近视连续治疗患者进行OCT检查,并与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FFA)和吲哚青绿眼底血管造影(ICGA)结果进行对比;同时对光动力治疗后患者的OCT图像形态变化进行分析.结果 17眼中有12眼CNV呈类圆形团块状,自视网膜色素上皮层向上突出,位于视网膜神经上皮下间隙,呈强或中等强度反射;5眼的CNV呈纺锤形或不规则形,亦呈强或中等强度反射,位于色素上皮层平面.17眼中9眼伴浆液性神经上皮脱离,11眼伴出血性色素上皮脱离,14眼伴不同程度视网膜水肿和增厚.12眼经光动力治疗(PDT)后,FFA检查显示荧光素渗透消退或减弱,OCT检查显示CNV团块不同程度退缩,形态亦发生变化.结论 OCT检查可确定高度近视黄斑病变中CNV团块的形态、大小及位置.高度近视黄斑病变中CNV的OCT图像以突出于色素上皮层的类圆形团块为特征,形态和大小可因治疗和观察时间而变化.

  • 超声造影评价基于吲哚菁绿的乳腺癌光热治疗效果的实验研究

    作者:段琬璐;周群芳;宋竹清;唐家伟;李叶阔

    目的 超声造影可以评价组织内部血流灌注情况,对评价肿瘤疗效具有重要价值;吲哚菁绿(ICG)是一种新近发现的光热治疗试剂.本研究拟应用超声造影评价ICG诱导的乳腺癌光热治疗效果.材料与方法 用BALB/c小鼠建立4T1乳腺癌皮下移植瘤模型,随机将荷瘤小鼠分为:①对照组:瘤内注射0.1 ml生理盐水;②单纯激光组:肿瘤区域激光照射,2 W/cm2,4 min;③单纯ICG组:瘤内注射40 μgICG溶液;④ICG+激光组:瘤内注射40 μg ICG溶液,激光照射,2 W/cm2,4 min.以病理学检查为“金标准”,采用超声造影对基于ICG的乳腺癌光热治疗效果进行评价,并采用B超检查肿瘤体积及内部回声的变化.结果 治疗前超声造影显示各组肿瘤区域血流灌注良好,治疗6h后再次超声造影可见,ICG光热治疗组肿瘤区域血流灌注明显减少,而其余各组肿瘤区域血流灌注无明显改变.光热治疗24h后,肿瘤超声回声减低,肿瘤体积缩小19.6%;治疗48h后,超声回声进一步减低,肿瘤体积缩小76.6%,与其余各组肿瘤体积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余各组治疗24 h和48 h后,肿瘤回声无明显改变,48h后肿瘤体积略有增大.病理检查结果表明,光热治疗后肿瘤大量坏死,其余各组无明显改变.结论 超声造影可以用于评价ICG乳腺癌光热治疗效果,表现为肿瘤血流灌注减少,该结果与病理检查结果一致.

  • 应用 Child-Pugh 评分、吲哚青绿15 min 潴留率、去唾液酸糖蛋白受体与肝瞬时弹性值建立肝切除患者肝储备功能定量评估系统的初步研究

    作者:贾哲;张珂;蒋力;黄容海;李宝亮;鲁岩;赫嵘;丁振昊;李勤涛;郭立民;穆毅

    目的联合运用Child-Pugh评分、吲哚青绿( ICG)试验、去唾液酸糖蛋白受体( ASGPR)及肝瞬时弹性值( TE),建立肝切除患者肝储备功能定量评估系统。方法对2011年1月至2012年12月在我科行肝切除的104例患者,术前测定Child-Pugh评分、吲哚青绿15 min潴留率( ICGR15)、肝细胞ASGPR荧光强度及TE,并使用术后2周Child-Pugh评分评估肝功能恢复情况。利用多元线性逐步回归分析法筛选影响术后肝功能恢复的指标,以术后肝功能Child-Push评分为因变量(Y值),以筛选指标为自变量(Xn),建立肝储备功能评估方程。结果利用多元线性逐步回归分析法筛选得出ASGPR、Child-Pugh评分、ICGR15与TE是影响术后肝功能恢复的敏感指标,并可建立多元线性回归方程为Y=6.3050-0.0543 X1+0.4980 X2+0.1150 X3-0.0637 X4,该模型能够解释术后肝功能85.8%变差,而单独使用Child-Pugh评分仅能解释术后肝功能66.0%变差。结论术前联合应用Child-Pugh评分、ICGR15、ASGPR与TE能够提高Child-Pugh评分评估肝切除患者肝储备功能准确率,具有一定的临床应用价值。

  • 吲哚氰绿介导的近红外光技术在微小肝脏肿瘤识别、切缘界定和精准手术导航的应用

    作者:方驰华;梁洪玻;迟崇巍;陶海粟;方程;祝文;莫志康;杨剑;项楠

    目的 探讨吲哚氰绿(ICG)介导的近红外光技术在微小肝脏肿瘤识别、切缘界定和精准导航手术的价值.方法 2015年3月至9月南方医科大学珠江医院肝胆一科共收治11例微小肝脏肿瘤患者,男性5例,女性6例,年龄39 ~ 70岁,平均(55±10)岁;原发性肝癌9例,转移性肝癌2例.术中使用ICG介导的近红外光技术对肿物进行识别、边缘界定和导航手术,术后对肿瘤进行大小测量、荧光分型、病理检查.符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通过两独立样本t检验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术中ICG分子荧光发现病灶15个,其中7个病灶通过肉眼观察、扪诊和ICG介导的近红外光技术均能发现;6个病灶仅通过ICG介导的近红外光技术识别,其中有4个卫星病灶在术前影像检查、术中肉眼观察、触摸均未发现;另外2例病灶虽然术前发现CT下有异常,但由于位置较深(距离肝脏表面>1.5 cm),肉眼观察、扪诊和ICG介导的近红外光技术检查均未能发现,切开肝实质1 cm后,ICG介导的近红外光技术识别肿瘤.15个病灶均经ICG分子荧光边界定界.切除肿瘤后,经荧光再测和病理检测,均获得了R0切缘.15个病灶分中,全荧光型7个,其中高分化肝癌5个,肝硬化结节2个;部分荧光型4个,其中中分化肝癌3个,高分化肝癌1个;环形荧光型4个,其中低分化肝癌2个,转移性肝癌2个.术前CT测量11个病灶的大径(1.7±0.2)cm,术中ICG分子荧光测量大径(1.7±0.3)cm,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188,P>0.05).结论 ICG介导的近红外光技术在术中对微小肝脏肿瘤的识别、切缘界定、精准手术导航有重要价值.

  • 原发性肝癌患者肝储备功能的研究

    作者:崔书钟;刘海鹰;王斌;阮钟鸣;唐云强;胡伟民;王嘉康;李建昌

    目的:探讨原发性肝癌患者的肝储备功能.方法:将237例原发性肝癌患者的ICGR15分别与患者的腹水、血浆白蛋白、胆红素、Child's分级及术后肝功能损害率进行统计分析.结果:1)ICGR15与腹水、胆红素、Child分级及术后肝功能损害呈正相关,P=0.00;与血浆白蛋白呈负相关,P=0.00.2)ICGR15>20%时,患者出现腹水、低蛋白血症、黄疸、Child's分级升高和术后肝功能损害的机率明显增高,P=0.00.结论:ICGR15是评估原发性肝癌患者的肝储备功能和肝功能较好的指标.

  • 吲哚菁绿联合亚甲蓝在乳腺癌前哨淋巴结活组织检查中的应用价值

    作者:苑龙;周艳;胡滢;魏宏屹;潘沁汶;张孔涌;姜军

    目的:探讨吲哚菁绿联合亚甲蓝在乳腺癌前哨淋巴结活组织检查( SLNB)中的应用价值。方法根据纳入、排除标准,选取2015年5~12月在第三军医大学西南医院乳腺外科住院行术前检查提示腋窝淋巴结阴性的104例乳腺癌患者进行前瞻性研究。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成2组(每组均为52例),分别采用吲哚菁绿联合亚甲蓝(试验组)或者核素联合亚甲蓝(对照组)作为淋巴示踪剂对患者进行SLNB,术中根据冰冻检查结果决定是否行腋窝淋巴结清扫。比较两种方法在乳腺癌SLNB中检出率的差别。偏态分布的计量资料用M( P25~P75)表示。两组患者间前哨淋巴结( SLN)和转移性SLN检出率及检出数目的比较,采用χ2检验、Fisher确切概率检验或非参数检验。结果试验组52例患者中,皮肤淋巴管荧光显影者49例(94.2%,49/52),SLN荧光显影者52例(100%,52/52), SLN检出率为100%(52/52),而对照组的检出率为96.2%(50/52)。试验组转移性 SLN 检出率为32.7%(17/52),明显高于对照组的15.4%(8/52)(χ2=4.27,P=0.039)。试验组共检出SLN190枚,中位数为3(2~4)枚,对照组共检出SLN 158枚,中位数为2(1~4)枚,两组患者SLN检出数目相似(Z=-1.58,P=0.113)。试验组共检出转移性SLN 26枚,中位数为0(0~1)枚,而对照组共检出转移性SLN 9枚,中位数为0(0~0)枚,两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2.15,P=0.032)。结论在乳腺癌SLNB术中应用吲哚菁绿联合亚甲蓝法示踪,其SLN检出率与核素联合亚甲蓝双标法相当,且能提高转移性SLN的检出率,并可协助术者精准定位SLN的位置,降低手术难度,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 荧光法腋窝反向制图技术在乳腺癌手术中的可行性

    作者:刘坚;李佳璐;周俊;崔海东;项晶晶;贾鹏辉;项爱斋;陈洪刚

    目的:探讨荧光法腋窝反向制图( ARM)技术(即逆向腋窝淋巴结示踪)在乳腺癌腋窝手术中的可行性、ARM淋巴结(示踪剂显示的引流上肢淋巴液的淋巴结)在腋窝的分布规律以及保留ARM淋巴结的肿瘤学安全性。方法采用前瞻性研究方法,对2014年4~11月期间在南京医科大学附属杭州医院就诊的40例浸润性乳腺癌患者,经知情同意后,在乳腺癌前哨淋巴结活组织检查( SLNB)术或腋窝淋巴结清扫(ALND)术开始前15 min,将2 ml(5 mg)吲哚菁绿注射于患侧上肢内侧肌间沟皮下以示踪ARM淋巴结,术中用红外荧光定位观察相机观察、记录腋窝有无荧光ARM淋巴结显影及其在腋窝的分布情况,切除分布在手术区域内的荧光ARM淋巴结送病理学检查,评估其受肿瘤侵犯的情况。结果35例患者行SLNB+ARM术,ARM淋巴结示踪成功8例,SLNB中ARM淋巴结示踪成功率为22.9%(8/35);5例患者行ALND+ARM术,ARM淋巴结示踪成功3例,另有25例行SLNB+ARM术的患者在完成SLNB后转而行ALND,且ARM淋巴结示踪均获成功,因此,在所有行ALND术的患者中ARM淋巴结示踪成功率为93.3%(28/30)。全组共发现119枚荧光ARM淋巴结,其中57.1%(68/119)的荧光ARM淋巴结分布于腋静脉下方、第2肋间臂神经上方及胸背血管神经束外侧的区域。 ARM-SLN共干率(即引流乳腺淋巴液的淋巴结与引流上肢淋巴液的淋巴结在解剖上存在共同通路的概率)为17.1%(6/35)。24例患者的ARM淋巴结被切除送病理学检查,其中20例pN0~1患者无ARM淋巴结受累,4例pN2~3患者中有2例ARM淋巴结受累,ARM淋巴结受累率为8.3%(2/24)。结论吲哚菁绿荧光法在ALND中是一种成功率高的ARM淋巴结示踪方法;ARM淋巴结在腋窝分布存在一定的规律;腋窝淋巴结肿瘤负荷重的患者不适合行ARM手术。

  • 乳腺癌荧光示踪前哨淋巴结活组织检查操作指南

    作者:中华医学会肿瘤学分会乳腺癌学组

    癌细胞通过淋巴管转移至淋巴结是乳腺癌局部区域扩散的主要方式.通过手术切除腋窝淋巴结确定的腋窝淋巴结分期是乳腺癌预后判断和辅助治疗决策的重要依据.传统的腋窝淋巴结清扫可以获得准确的转移淋巴结数目和良好的局部控制,但上肢水肿、神经损伤等并发症长期困扰着医师和患者.前哨淋巴结活组织检查(简称活检)相对微创、并发症少,而接受前哨淋巴结活检与清扫手术的患者的局部控制率和远期生存率无明显差异,目前已经成为临床腋窝淋巴结阴性早期乳腺癌患者的腋窝分期首选.

  • 荧光探测法探测兔甲状腺前哨淋巴结

    作者:柳桢;王家东;周争

    目的 通过将荧光示踪剂吲哚花青绿(indocyanine green,ICG)及其与小牛血清白蛋白( calf serum albumin,CSA)的复合体ICG:CSA注射入兔甲状腺中,观察其探测兔甲状腺前哨淋巴结的效果,为使用荧光探测法探测甲状腺癌患者的前哨淋巴结提供动物实验依据.方法 将35 nmol/L的ICG 1 ml和35 nmol/L的ICG:CSA 1 ml进行荧光成像,记录两者的荧光总量.20只实验兔单纯随机抽样方法分为两组,每组各10只实验兔,分别注射100 nmol/L ICG和35 nmol/L ICG:CSA 0.02 ml于兔单侧甲状腺组织内.再对该20只实验兔同侧甲状腺内注射美蓝0.02 ml.观察注射ICG、ICG:CSA和美蓝后前哨淋巴结的检出情况.结果 同等浓度和剂量的ICG:CSA溶液的荧光总量为ICG溶液的3倍.注射ICG和ICG:CSA的20只实验兔均有前哨淋巴结被检出,注射美蓝后有16只实验兔前哨淋巴结被检出.荧光探测法和美蓝探测法的准确率分别为95.8%和79.2%.结论 ICG和ICG:CSA作为荧光示踪剂探测兔甲状腺的前哨淋巴结具有满意的检出率.荧光探测法探测甲状腺前哨淋巴结具备在未来应用于临床的可能.

  • 荧光实时示踪探测兔甲状腺引流淋巴结的实验研究

    作者:柳桢;王家东;周秦毅;周争

    目的 通过将荧光示踪剂吲哚花青绿(indocyanine green,ICG)注射入兔甲状腺中,观察兔甲状腺引流淋巴结成像的效果,为使用荧光探测法探测甲状腺癌患者的前哨淋巴结提供动物实验依据.方法 25只实验兔共计50侧甲状腺,每侧甲状腺分别注射5 mg/ml的ICG和10 mg/ml的美蓝0.02 ml.利用荧光实时成像设备观测注射ICG后淋巴结的检出情况,并与注射美蓝后淋巴结检出情况进行对比,采用Fisher确切概率法统计组间差异.记录注射ICG后淋巴结开始成像的时间.结果 荧光探测法和美蓝探测法检出组织经病理确认为淋巴结的准确率分别为85.5%(53/62)和70.7%(41/58),经Fisher确切概率法检验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75);两种方法的淋巴结检出率分别为86.0%(43/50)和66.0%(33/50),经Fisher确切概率法检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34);甲状腺注射ICG至淋巴结开始荧光成像平均时间((x)±s)为(118.3±16.1)s.结论 荧光探测法探测兔甲状腺的引流淋巴结具有较高的检出率和准确率,淋巴结检出率高于美蓝探测法.荧光探测法可应用于临床以检测淋巴结.

  • 吲哚青绿染色联合内界膜剥除术治疗特发性黄斑前膜安全性及疗效的研究

    作者:施祥;孙晓东

    目的 探讨吲哚青绿染色对采用玻璃体切除联合内界膜剥除术治疗特发性黄斑前膜的患者视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分析60例(60只眼)因特发性黄斑前膜接受玻璃体切除联合内界膜剥除术患者的临床资料,对所有患者均行佳矫正视力、眼压、裂隙灯、眼底照相、OCT检查,随访6个月,观察手术前后佳矫正视力、主观症状、黄斑中心凹视网膜厚度(CRT)、椭圆体区的变化.对手术中是否采用吲哚青绿染色内界膜分为两组:吲哚青绿组32只眼,对照组28只眼.术前椭圆体区完整26只眼,不完整34只眼.对各项指标进行正态性分析,正态数据的采用t检验;非正态数据采用秩和检验.分布数据采用卡方检验.结果 患者年龄28~79岁,平均(60.3±10.9)岁,其中男性25例,女性35例,左眼25例,右眼35例.60例患者中,随访6个月视力提高38只眼(63.33%),视力不变21只眼(35.00%),视力下降1只眼(1.67%).术前佳矫正视力平均值(LogMar)为0.85±0.44,术后1、3、6个月分别为0.57±0.40、0.54±0.42、0.54±0.42,术后佳矫正视力较术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Z=4.155,4.268,4.268;P<0.05).OCT检查示60例患者术前CRT为(578.45±144.61)μm,术后1、3、6个月分别为(466.31±87.80)、(442.33±98.92)、(417.15±96.49)μm,术后CRT较术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Z=4.787,5.495,6.304;P<0.05),呈进行性下降,与视力恢复趋势一致.吲哚青绿组和对照组在手术前后佳矫正视力和CRT差异不明显.椭圆体区完整组术前佳矫正视力及术后视力恢复情况要明显好于椭圆体区不完整组.椭圆体区完整组26例有15例观察到术后1个月椭圆体区的紊乱或断裂,术后3及6个月的随访中逐渐恢复.结论 玻璃体切除联合吲哚青绿染色下内界膜剥除术治疗特发性黄斑前膜安全有效,术后患者的视力、视物变形症状、视网膜组织结构得到一定程度的改善.术前椭圆体区完整的患者能够获得相对较好的预后,虽然术后可能出现一过性的椭圆体区的紊乱或断裂,但能在3~6个月内逐渐恢复.而在术中采用吲哚青绿辅助内界膜剥除可以帮助顺利完成手术且未见明显毒性作用.

  • Behcet病和Vogt- Koyanagi-Harada综合征的吲哚青绿及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分析

    作者:陈玲;杨培增;文峰;周红颜;黄祥坤

    目的探讨Behcet病和Vogt-Koyanagi-Harada(VKH)综合征的脉络膜视网膜病变特征.方法对17例(27只眼)具有活动性葡萄膜炎的Behcet病和18例(36只眼)VKH综合征患者行吲哚青绿血管造影术(indocyanine green angiography, ICGA)和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术(fundus fluorescein angiography, FFA)检查,对其脉络膜视网膜进行观察.结果 Behcet病患者中,FFA检查显示均有视网膜微血管渗漏;ICGA检查发现11只眼(40.7%)有脉络膜血管扩张,通透性增强.VKH综合征患者中,FFA后期检查可见视网膜微血管呈多湖状染料积存、视盘染色或弥散性视网膜色素上皮(retinal pigment epithelium, RPE)损害;ICGA检查,发现36只眼(100.0%)脉络膜血管扩张、通透性增强,其中多灶性弱荧光斑32只眼(88.9%),脉络膜灌注不良28只眼(77.8%). 结论 Behcet病是以视网膜血管炎为主的炎性病变,但脉络膜亦可受累;VKH 综合征主要累及脉络膜和RPE,ICGA主要表现为脉络膜血管扩张和多灶性弱荧光.FFA与ICGA结合能全面了解Behcet病和VKH综合征的脉络膜视网膜病变特征和损害形式.

  • 光动力疗法治疗慢性或复发性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

    作者:黎蕾;袁非;徐格致;王文吉

    目的 探讨同步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与吲哚氰绿脉络膜血管造影联合相干光断层扫描(OCT)指导下的光动力疗法对慢性或复发性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CSC)的治疗效果.方法 病例系列研究.选择18例(20只眼)已确诊的CSC患者,病程1~24个月.采用同步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与吲哚氰绿脉络膜血管造影联合频域OCT检测,根据检查图像中显示的活动性病变(定义为局灶性或弥漫性视网膜色素上皮荧光素渗漏、脉络膜血管通透性增加、视网膜神经上皮脱离区域内的色素上皮脱离)进行半剂量光动力治疗.治疗后随访6~20个月,观察患者病变区结构和功能改变.治疗前后患者佳矫正视力(BCVA)和黄斑中心凹区视网膜厚度(CFT)比较,采用配对t检验;治疗后BCVA与CFT相关性分析,采用直线相关分析法;治疗后黄斑中心凹光感受器细胞层内外节连接部(IS-OS)和视网膜外界膜完整眼与IS-OS和视网膜外界膜不完整眼的BCVA比较,采用两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 18例(20只眼)患者经光动力治疗后3个月BCVA为0.72±0.32,末次随访时为0.78±0.29,分别与治疗前BCVA(0.35 ±0.16)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6.444,6.883;P<0.05).末次随访时的BCVA与治疗前相比,有15只眼(75.0%)视力提高,5只眼(25.0%)视力不变.患者治疗后1个月CFT为(193.3±30.6)μm,治疗后3个月为(194.9 ±28.3)μm,末次随访时为(190.6±33.7) μm,分别与治疗前(369.0±120.9)μm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6.836,-6.826,-7.316;P<0.05).患者末次随访的BCVA与CFT无相关性(r=0.166,P>0.05);而光感受器细胞IS-OS和视网膜外界膜完整眼与不完整眼的BCVA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53,P <0.05).所有患者治疗后1个月视网膜下积液均吸收,随访期间病变无复发.结论 同步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与吲哚氰绿脉络膜血管造影联合OCT指导的半剂量光动力疗法对CSC患者的治疗效果好且安全.

  • 吲哚青绿在白色白内障超声乳化吸除术中的应用

    作者:廖咏川;罗清礼;杨洋

    目的评价吲哚青绿在白色白内障超声乳化吸除术中应用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对105例(105只眼)白色老年性白内障患者行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术,Ⅰ组(55只眼)术中使用0.5%吲哚青绿溶液染色晶状体前囊膜;Ⅱ组(50只眼)术中不使用染色剂.记录术中完成连续环形撕囊(CCC)的时间,晶状体前囊膜放射状撕裂、晶状体囊袋破裂、人工晶状体囊袋内固定情况,以及术前、术后1 d、术后3个月术眼眼压,角膜内皮变化和眼前节炎性反应情况.结果术中平均CCC时间Ⅰ组明显短于Ⅱ组,晶状体前囊膜放射状撕裂和晶状体囊袋破裂的发生率Ⅰ组明显低于Ⅱ组,人工晶状体囊袋内固定率Ⅰ组高于Ⅱ组,两组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意义(P<0.05).两组术后均无眼压升高者,角膜始终保持透明,炎性反应轻微;手术前、后角膜内皮细胞密度、六角形细胞百分比、面积变异系数及中央角膜厚度两组比较,差异均无显著意义(P>0.05). 结论在白色白内障超声乳化吸除术中应用吲哚青绿晶状体前囊膜染色技术,可提高手术的成功率,且效果安全、可靠,建议临床推广使用.

  • 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眼底血管造影及脉络膜厚度分析

    作者:李略;李东辉;杨治坤;卞爱玲;陈有信;董方田

    目的 探讨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CSC)患者脉络膜厚度变化特征、脉络膜循环异常特点及其与视网膜色素上皮病变的关系.方法 病例对照研究.应用脉络膜深层成像相干光断层扫描(EDI-OCT)仪,测量21例(21只患眼,21只对侧眼)CSC单侧发病患者及24例(24只眼)正常对照者的黄斑中心凹及鼻、颞侧每隔500 μm直至3 mm的各部位脉络膜厚度.对21例患者行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FFA)和吲哚氰绿血管造影(ICGA),并对其图像进行对比分析.对CSC患者的患眼与对侧眼的各部位脉络膜厚度进行比较,采用自身配对t检验;对CSC患者的患眼和对侧眼与正常对照眼的各部位脉络膜厚度进行比较,采用成组设计t检验.结果 21例CSC患者的患眼脉络膜厚度在黄斑中心凹处厚,为(519.0±102.5)μm,对侧眼为(439.3±94.1)μm,患眼较对侧眼明显增厚(t=4.171,P<0.05);正常对照眼黄斑中心凹处脉络膜厚度为(332.0±67.3) μm,患眼和对侧眼均较正常对照眼明显增厚(t=7.125,4.441;P <0.05).其余测量点间两两比较差异也有统计学意义(患眼与对侧眼配对比较:t =2.544 ~3.819,P<0.05;患眼和对侧眼与正常对照眼的成组比较:=4.797~7.816,2.487 ~5.236;P <0.05).FFA、ICGA检查,显示21只CSC患眼的视网膜色素上皮渗漏点均出现在相对应的脉络膜早期充盈迟缓区内,其中19只眼出现渗漏点周围脉络膜血管扩张,造影晚期所有渗漏点周围均呈现脉络膜局灶性强荧光.有6只对侧眼出现视网膜色素上皮脱离,其相对应的脉络膜部位在ICGA早期呈现脉络膜血管扩张,晚期有强荧光素渗漏.而4只患眼和11只对侧眼的脉络膜在ICGA晚期呈现强荧光素渗漏灶处,经FFA检查未见视网膜色素上皮病变.结论 CSC是脉络膜局灶性缺血、继发性脉络膜血管扩张和充血、高通透性的双眼疾患.EDI-OCT检测技术是评估CSC患者脉络膜血管高通透性且引起脉络膜厚度改变的有效手段之一.

  • 中心性渗出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的相干光断层扫描结果分析

    作者:何守志;王炜;李晓陵;汤如

    目的探讨中心性渗出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CEC)黄斑部视网膜下脉络膜新生血管(CNV)患者的相干光断层扫描(OCT)图像特征.方法对20例(21只眼)CEC连续治疗患者进行OCT检查,并与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FFA)和吲哚青绿眼底血管造影(ICGA)结果进行对比;同时对光动力治疗后患者的OCT图像形态变化进行分析,以评价OCT图像特征对CEC患者的临床治疗价值.结果 21只眼中,有16只眼CNV呈类圆形团块状,自视网膜色素上皮层向上突出,位于视网膜神经上皮下间隙,呈强或中等强度反射;5只眼的CNV呈纺锤形或不规则形,亦呈强或中等强度反射,位于色素上皮层平面.21只眼中有9只眼伴有浆液性神经上皮脱离,6只眼伴有出血性色素上皮脱离,14只眼伴有不同程度的视网膜水肿和增厚.17只眼经光动力治疗后,随访3~12个月,平均6个月, FFA检查显示荧光素渗漏消退或减弱的患者,OCT检查均显示CNV团块不同程度退缩, 其形态亦发生变化.OCT图像特征与FFA和ICG检查结果有互补性.结论 OCT检查可以确定CEC患者病变中CNV团块的形态、大小及位置.CEC病变中CNV的OCT图像以突出于色素上皮层的类圆形团块为特征,其形态和大小可因治疗和观察时间而变化.

  • 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荧光素和吲哚氰绿血管造影及眼球后血流动力学分析

    作者:陈桂芬;马景学;张彤迪;王长龄;李素芬;杨爱琴

    目的 探讨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CSC)患者眼球后血管血流动力学变化特征、脉络膜循环异常特点及其与视网膜色素上皮病变的关系.方法 病例对照研究.应用彩色超声多普勒检测57例(57只患眼,57只对侧眼)CSC单侧受累患者及25例(50只眼)正常对照者的眼动脉、睫状后动脉、睫状后短动脉,记录其血管收缩期峰值血流速度(PSV)和舒张末期血流速度(EDV)及阻力指数(RI),并对CSC患者的患眼、对侧眼及正常对照眼的血流参数两两间分别进行比较研究.采用海德堡激光扫描眼底造影系统,对57例患者行同步吲哚氰绿脉络膜血管造影(ICGA)、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FFA),并对其图像进行对比分析.采用SPSS 12.0统计学软件.对CSC患者的患眼与对侧眼的眼动脉、颞侧睫状后动脉、颢侧睫状后短动脉的PSV、EDV、RI血流参数进行比较,采用自身配对t检验;对正常对照眼与CSC患者的对侧眼和患眼血流参数进行比较,采用成组设计t枪验.以P<0.05作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 CSC患者的患眼和正常对照者的颞侧睫状后动脉(PSV:t=3.044,P=0.005;EDV:t=3.731,P=0.001)、颞侧睫状后短动脉(PSV:t=2.822,P=0.008;EDV:t=3.194,P=0.003),患者对侧眼和正常对照者的颞侧睫状后动脉(PSV:t=3.219,P=0.003;EDV:t=3.807,P=0.001)、颞侧睫状后短动脉(PSV:t=3.931,P=0.000,EDV:t=3.145,P=0.003)血流参数均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患者的患眼与对侧眼的颞侧睫状后动脉(PSV:t=0.608,P=0.548;EDV:t=0.122,P=0.904)、颞侧睫状后短动脉(PSV:t=0.730,P=0.470;EDV:t=0.109,P=0.914)的血流参数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ICGA、FFA检查结果显示,57例患者的患眼所有视网膜色素上皮渗漏点均出现在相对应的脉络膜弱荧光区内,其中52例在早期弱荧光区内继发脉络膜血管扩张,晚期呈现高荧光渗漏灶.患眼和对侧眼所有视网膜色素上皮窗样荧光处,相对应的脉络膜部位,在ICGA造影晚期均呈现高荧光渗漏灶.而20只患眼及其16只对侧眼的脉络膜在ICGA晚期呈现高荧光渗漏灶处,经FFA检查未见视网膜色素上皮窗样荧光.结论 CSC是与全身因素有关的舣眼疾病,其眼球后和脉络膜微循环异常的基本特征为血管的低灌注和缺血,视网膜色素上皮病变继发于脉络膜微循环异常.(中华眼科杂志,2009,45:243-247)

  • 息肉样脉络膜血管病变的频域相干光断层扫描图像特征

    作者:李宏宇;戴荣平;董方田;陈有信

    目的 研究息肉样脉络膜血管病变(PCV)异常血管网和息肉样病变的频域相干光断层扫描(OCT)图像特征.方法 回顾性病例系列研究.对经吲哚氰绿脉络膜血管造影(ICGA)确诊的54例(63只眼)PCV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观察其脉络膜异常血管网和息肉样病变的频域OCT图像特征.结果 ICGA图像中,有45只眼同时可见脉络膜异常血管网和血管息肉样扩张,8只眼仅见脉络膜异常血管网,10只眼仅见脉络膜血管息肉样扩张.53只眼异常血管网相对应部位均可见视网膜色素上皮层隆起,其中38只眼显示视网膜色素上皮层呈扁平波纹状隆起,视网膜色素上皮层信号与Bruch膜信号之间可见中至高的异常血管网反射信号;15只眼视网膜色素上皮层隆起较高,其下可见中高反射异常血管网和(或)出血信号,Bruch膜信号不完整.55只眼脉络膜息肉样病灶中,有28只眼为孤立性病灶,频域OCT图像显示为局限、轻度隆起的视网膜色素上皮层与Bruch膜之间的中等反射信号;27只眼ICGA图像显示为聚集性息肉样病变,而在频域OCT图像中表现为圆顶形、高度隆起的视网膜色素上皮层脱离,其下可见中等反射信号.结论 PCV异常血管网和息肉样病变大多表现为视网膜色素上皮层和Bruch膜之间的中高反射信号.

  • 吲哚菁绿在乳腺癌前哨淋巴结活检中的应用观察

    作者:寇德强;邱镜丹;王全胜;王建东

    目的 探讨吲哚菁绿(ICG)单独应用于乳腺癌前哨淋巴结(SLN)活检的临床应用前景.方法 选择2014年7-12月接受手术的72例女性乳腺癌患者,年龄33~67岁,中位年龄50岁,随机分为实验组(n=35)和对照组(n=37),分别以ICG和亚甲蓝作为示踪剂实施SLN活检.手术切除标本送快速冰冻病理检测,证实存在SLN转移者,行腋窝淋巴结清扫,SLN阴性者不行腋窝淋巴结清扫.结果 ICG法检出率为94.3%,成功检出SLN 111个,平均每例检出3.2个SLN,准确率94.3%,灵敏度100%,假阴性率0%;亚甲蓝法检出率为91.9%,成功检出SLN 78个,平均每例检出2.1个SLN,准确率89.2%,灵敏度92.9%,假阴性率为7.7%.两组平均检出个数和假阴性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检出率、准确率、灵敏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采用ICG法进行SLN活检成功率高,假阴性率低,临床效果优于亚甲蓝法,有望单独应用于乳腺癌SLN活检.

  • 基于脂质体的新型肿瘤成像荧光探针的构建及初步评价

    作者:陈思亲;桂心蕊;袁丽晶;张宁;陈研

    本研究以脂质体作为药物载体,利用磷脂酰乙醇胺(phosphatidyl ethanolamine,PE)和吲哚花青绿(indocyanine green,ICG)的疏水相互作用,制备了纳米荧光探针LipoICG.再通过人血清白蛋白(human serum albumin,HSA)包裹,对脂质体的结构进行固化,制备了一种新型的纳米荧光探针H-LipoICG.实验制得的LipoICG为大小均匀的圆球形,粒径约为94.47 nm,zeta电位约-43.5 mV,包封率(encapsulation efficiency,EE)约81.5%;H-LipoICG为大小均匀的圆球形,粒径约为121.5 nm,zeta电位约为-32.3 mV,EE约为98.2%.说明通过HSA包裹,能提高脂质体的载药量.药物释放结果表明,ICG在LipoICG中的释放速度比在H-LipoICG中快,证明HSA的包裹能使脂质体的结构更稳定,有利于维持ICG的荧光强度.通过Cell Counting Kit-8 (CCK-8)实验研究材料对人乳腺癌细胞MCF-7的毒性,证明LipoICG和H-LipoICG材料对细胞无毒,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通过研究材料在荷瘤小鼠体内的组织分布,说明HSA修饰后的脂质体H-LipoICG比LipoICG具有更强的肿瘤靶向性和更高的荧光强度,能够在注射8h后富集于肿瘤组织,显著勾勒出实体瘤的轮廓并维持荧光信号至24 h.H-LipoICG具备良好的肿瘤荧光成像性质.

63 条记录 1/4 页 « 1234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