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早产儿视网膜病变的视网膜前新生血管增生膜组织病理学观察

    作者:费萍;ZHAO Pei-quan;陈荣家;YU Zhang

    目的 研究早产儿视网膜病变(ROP)的视网膜前新生血管增生膜(视网膜前增生膜)组织病理学特点及其发病机制.方法 回顾性系列病例研究.对24例(34只眼)手术获取的5期ROP视网膜前增生膜进行光镜观察,其中15例(15只眼)再行透射电镜观察,取2例(2只眼)行神经胶质原纤维酸性蛋白(GFAP)染色.应用SPSS 11.0统计学软件,对ROP视网膜前增生膜的新生血管数与相关临床因素进行Spearman等级相关分析;应用STATA 7.0统计学软件,对视网膜前增生膜的成纤维细胞数与相关临床因素进行随机效应模型分析.结果 光镜下观察,可见视网膜前增生膜以胶原纤维为主,新生血管和细胞分布不均,新生血管数与早产儿出生后周龄、校正周龄呈负相关(r=-0.469,-0.482;均P<0.05),与孕周和出生体重无关(r=-0.179,-0.272;均P>0.05),成纤维细胞数与患儿的孕周、出生后周龄、校正周龄呈负相关(Z=-1.99,-3.45,-3.64;均P<0.05),与出生体重无关(Z=0.21,P>0.05).透射电镜下观察,可见视网膜前增生膜中有多种细胞成分,包括成纤维细胞、肌纤维母细胞、巨噬细胞、血管内皮细胞、炎性细胞等.GFAP染色证实ROP的视网膜前增生膜中存在神经胶质细胞,且多分布在视网膜表面.结论 ROP视网膜前增生膜的主要细胞成分是成纤维细胞和肌纤维母细胞,视网膜前增生膜的退化与患儿出生后周龄和校正周龄相关,但与出生体重无关.神经胶质细胞在ROP视网膜前增生膜的形成中扮演重要角色.

  • 吲哚青绿染色联合内界膜剥除术治疗特发性黄斑前膜安全性及疗效的研究

    作者:施祥;孙晓东

    目的 探讨吲哚青绿染色对采用玻璃体切除联合内界膜剥除术治疗特发性黄斑前膜的患者视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分析60例(60只眼)因特发性黄斑前膜接受玻璃体切除联合内界膜剥除术患者的临床资料,对所有患者均行佳矫正视力、眼压、裂隙灯、眼底照相、OCT检查,随访6个月,观察手术前后佳矫正视力、主观症状、黄斑中心凹视网膜厚度(CRT)、椭圆体区的变化.对手术中是否采用吲哚青绿染色内界膜分为两组:吲哚青绿组32只眼,对照组28只眼.术前椭圆体区完整26只眼,不完整34只眼.对各项指标进行正态性分析,正态数据的采用t检验;非正态数据采用秩和检验.分布数据采用卡方检验.结果 患者年龄28~79岁,平均(60.3±10.9)岁,其中男性25例,女性35例,左眼25例,右眼35例.60例患者中,随访6个月视力提高38只眼(63.33%),视力不变21只眼(35.00%),视力下降1只眼(1.67%).术前佳矫正视力平均值(LogMar)为0.85±0.44,术后1、3、6个月分别为0.57±0.40、0.54±0.42、0.54±0.42,术后佳矫正视力较术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Z=4.155,4.268,4.268;P<0.05).OCT检查示60例患者术前CRT为(578.45±144.61)μm,术后1、3、6个月分别为(466.31±87.80)、(442.33±98.92)、(417.15±96.49)μm,术后CRT较术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Z=4.787,5.495,6.304;P<0.05),呈进行性下降,与视力恢复趋势一致.吲哚青绿组和对照组在手术前后佳矫正视力和CRT差异不明显.椭圆体区完整组术前佳矫正视力及术后视力恢复情况要明显好于椭圆体区不完整组.椭圆体区完整组26例有15例观察到术后1个月椭圆体区的紊乱或断裂,术后3及6个月的随访中逐渐恢复.结论 玻璃体切除联合吲哚青绿染色下内界膜剥除术治疗特发性黄斑前膜安全有效,术后患者的视力、视物变形症状、视网膜组织结构得到一定程度的改善.术前椭圆体区完整的患者能够获得相对较好的预后,虽然术后可能出现一过性的椭圆体区的紊乱或断裂,但能在3~6个月内逐渐恢复.而在术中采用吲哚青绿辅助内界膜剥除可以帮助顺利完成手术且未见明显毒性作用.

  • 特发性黄斑前膜手术治疗后黄斑微结构变化的观察

    作者:焦明菲;刘巨平;陈曦腾;李筱荣

    目的 探讨特发性黄斑前膜患者手术治疗前后视网膜黄斑区结构功能与预后的关系.方法 回顾性系列病例研究.收集2013年1月至2015年12月于天津医科大学眼科医院接受手术治疗的特发性黄斑前膜患者74例(74只眼),其中男性31例,女性43例,年龄(68.1±6.9)岁.术前进行眼科术前常规检查及相干光层析成像术(OCT)检查,行玻璃体切除术剥除黄斑前膜,术后随访至少12个月,观察患者手术前后佳矫正视力(BCVA)、黄斑中心凹厚度、椭圆体带形态的变化,并按术前椭圆体带是否连续将患者分为连续组52例、断裂组22例.对术前黄斑区视网膜厚度、年龄及病程与手术前后BCVA的关系采用重复测量方差分析;术后BCVA的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患者术前及术后1、3、6、12个月LogMAR视力分别为0.59±0.26、0.63±0.34、0.46±0.22、0.45±0.23、0.41±0.23(F=25.122,P<0.05),黄斑中心凹视网膜厚度分别为(468.12±73.07)、(371.57±57.09)、(320.57±65.88)、(294.85±69.36)、(283.5±66.56)μm,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8.802,P<0.05).连续组患者术后视力为(0.34±0.27),较断裂组(0.62±0.24)改善明显(t=-4.209,P<0.05).术前黄斑水肿的程度与术后视功能无明显相关(r=-0.015,P>0.05).术后1年7例患者存在黄斑水肿.结论 特发性黄斑前膜患者术后视功能的恢复与术前黄斑中心凹厚度无明显相关性,椭圆体带连续性好的患者术后视力预后较好.

  • 特发性黄斑前膜手术前后黄斑厚度与功能的相关性研究

    作者:周静;刘武;李倩;李翔;郝静;王心蕾

    目的 探讨特发性黄斑前膜( IEM)患者手术前后黄斑厚度变化与功能的相关性.方法 回顾性病例系列研究.回顾性分析37例(37只眼)IEM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采用标准三切口闭合式玻璃体切除术,剥除视网膜前膜.患者手术前后均先采用国际标准视力表检查佳矫正视力( BCVA),再转换为小分辨角的对数视力(logMAR)进行分析.应用相干光断层扫描(OCT)检测患者黄斑中心凹厚度(CFT),应用MP-1微视野计检测患者黄斑中心10°区域视网膜平均光敏感度(MS).患者手术前后BCVA比较,采用秩和检验;手术前后CFT、MS比较,采用配对资料t检验;对BCVA与CFT和MS的相关性进行分析,其中CFT和MS为计量资料,采用Pearson相关分析法;BCVA为等级资料,采用Spearman秩相关分析法.结果 37例(37只眼)患者术前BCVA 0.3 ~1.3,中位数0.7;术后BCVA为0.1 ~0.7,中位数0.4;术后BCVA较术前显著提高(Z=-4.97,P<0.05).患者术前CFT为199~ 641 μm,平均(482.2±101.8) μm;术后CFT为172 ~ 381 μm,平均( 246.2±60.4)μm;术后CFT较术前显著减少(t=15.86,P<0.05);患者术前黄斑中心10°区域视网膜MS为5.5 ~19.9 dB,平均(14.1 ±3.4)dB;术后黄斑中心10°区域视网膜MS为11.6~20.0 dB,平均(18.6± 1.8)dB;术后MS较术前显著提高(t=-9.20,P<0.05).患者术前CFT值越高,则术前黄斑中心10°区域视网膜MS值越低(r=-0.82,P<0.05)、术前BCVA水平越低(rs=0.91,P<0.05)、术后BCVA水平也越低(rs=0.63,P<0.05).但患者术前CFT值越高,术后CFT值下降越明显(r=0.81,P<0.05)、BCVA提高也越明显(rs =0.71;P<0.05).结论 玻璃体切除联合黄斑前膜剥除术可以有效促进IEM患者黄斑厚度及功能的恢复.观察分析IEM患者术前CFT、BCVA及黄斑区视网膜MS,有助于客观预测患者术后CFT及功能恢复水平.

  • 黄斑前膜患者激光视网膜成像特点分析

    作者:霍妍佼;杨丽红;魏文斌

    目的 探讨基于共聚焦激光扫描检眼镜(cSLO)的视网膜成像技术在黄斑前膜(ERM)患者中的诊断评估作用.方法 回顾性研究.对象为2015年6月至10月就诊于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同仁医院眼底病门诊,确诊为ERM的患者共26例(32只眼).应用频域光学相干断层扫描(SD-OCT)进一步明确诊断.应用基于cSLO的海德堡炫彩视网膜成像技术和传统彩色眼底照相对患者进行视网膜成像的比较,根据SD-OCT扫描结果对每个ERM视网膜图像进行分析并评分.结果 基于cSLO的海德堡炫彩视网膜成像技术对ERM的评分中,蓝绿加强炫彩成像(3.44±0.80)、标准炫彩成像(2.84±0.85)、绿光反射(2.16±0.77)、蓝光反射(2.09±0.78)均明显高于传统彩色眼底照相(1.28±0.81)(P值均<0.001).而cSLO视网膜成像中的红外反射评分(1.13±0.71),与传统彩色眼底照相无明显差别(P=0.282).结论 基于cSLO的海德堡炫彩技术对于ERM患者所获得的视网膜图像的成像质量明显好于传统彩色眼底照相技术,结合SD-OCT断层扫描图像可以帮助医师更好地诊断并监测ERM.

  • 单层内界膜翻转治疗高度近视眼黄斑裂孔视网膜脱离的临床观察

    作者:徐昶中;吴建华;何俊文;冯超

    目的 比较单层内界膜翻转与内界膜剥除对高度近视眼黄斑裂孔视网膜脱离视网膜复位率、黄斑裂孔闭合率及视力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队列研究.2014年2月至2016年3月于武汉爱尔眼科医院接受玻璃体切除联合内界膜剥除或单层内界膜翻转治疗的适度高度眼近视患者的临床资料,共35例(35只眼)纳入本研究.其中男性7例(7只眼),女性28例(28只眼);年龄43~76岁,平均年龄(59.83±8.59)岁.其中内界膜剥除组17只眼,内界膜翻转组18只眼.所有患者于手术前及手术后行佳矫正视力(logMAR视力)、OCT检查.术后均保持头低位休息3~4周,随访6个月以上,观察患眼手术后视网膜复位率、黄斑裂孔闭合率及佳矫正视力情况.术后两组间视力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黄斑裂孔闭合率及视网膜复位率比较用Fisher精确概率法.结果 内界膜剥除组与内界膜翻转组所有患者的视网膜均成功复位.内界膜剥除组17只眼中8只眼黄斑裂孔闭合(8/17),内界膜翻转组18只眼中16只眼黄斑裂孔闭合(16/18),两组黄斑裂孔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2).术后末次随访时,内界膜剥除组佳矫正视力为1.57±0.24,内界膜翻转组为1.52±0.19,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753,P=0.457).术后内界膜剥除组患者视力提高的幅度为0.20±0.34,内界膜翻转组为0.34±0.41,两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134,P=0.265).结论 单层内界膜翻转术是治疗适度高度近视眼黄斑裂孔视网膜脱离的有效方法,能提高黄斑裂孔的闭合率,有利于黄斑中心凹结构的恢复.

  • 染色法玻璃体切割术研究热点与重点

    作者:郭擎

    染色法玻璃体切割术是一种在玻璃体切割术中将活体染料注入玻璃体腔,使內界膜、视网膜外膜、玻璃体等组织显色,有利于手术剥除的技术.自2000年吲哚青绿作为第一代苎秆用于特发性黃斑裂孔内界膜染色起,国外很多学者对內眼手术所用染料的生物相容性、毒性、染色技术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并逐渐形成了一套理论体系.本文主要介绍染色法玻璃体切割术研究的现状与前景.

  • 内界膜翻转手术治疗高度近视黄斑裂孔视网膜脱离

    作者:刘海芸;孙晓东

    由于高度近视的长眼轴、后巩膜葡萄肿、黄斑区视网膜脉络膜的萎缩,使得高度近视黄斑裂孔视网膜脱离(MHRD)手术后视网膜复位率、复发率、黄斑裂孔(MH)闭合率、视力提高程度均不甚理想.目前微创玻璃体切割手术结合内界膜翻转覆盖和嵌塞术成为治疗方法上的技术热点,可促进MH闭合的作用,被认为可以显著提高高度近视MHRD的治疗效果,但对于手术后视功能提高的作用仍有争议.内界膜翻转覆盖术治疗的优势在于将松解的内界膜覆盖在MH表面形成类似基底膜的支架结构,可以更有效地刺激Müller细胞的胶质增生,更好地促进MH中组织的填充引起裂孔闭合,促进视网膜复位并减少再次脱离的可能性,未来有望成为该类疾病治疗的标准手术方式.内界膜嵌塞术相对内界膜翻转覆盖术,不容易滑脱,操作相对简单,是该术式的重要补充.未来需要进一步明确不同手术方式的选择适应证和MH愈合方式对于手术成功率和视功能恢复的预测作用,降低手术复发率.

  • 视网膜内界膜剥离手术治疗伴严重增生性玻璃体视网膜病变的孔源性视网膜脱离

    作者:孙鹏;孟薇;谷峰;刘哲丽

    目的 观察视网膜内界膜剥离与否对伴严重增生性玻璃体视网膜病变(PVR)的孔源性视网膜脱离玻璃体切割手术后并发黄斑前膜(MEM)以及视力的影响.方法 伴有PVR C3~D2级的视网膜脱离患者62例纳入研究.患者随机分为A、B二组,其中,A组30例;B组32例.手术前小视角对数( logMAR)视力分别为1.47±0.38、1.44±0.33.两组间手术前视力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0.089,P=0.766).A组行单纯玻璃体切割手术,B组行玻璃体切割联合视网膜内界膜剥离手术.两组患者均行硅油填充.手术后随访9~12个月.其中,手术后3个月行硅油取出手术.对比观察手术前后视力、间接检眼镜和黄斑区光相干断层扫描(OCT)检查结果.结果 OCT检查显示,A组7例患眼手术后发现MEM形成,占23.3%;B组患眼均未发现MEM形成.两组患眼手术后MEM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8.42,P=0.004).末次随访时A、B组患眼logMAR视力分别为0.70士0.22、0.57±0.17;与手术前IogMAR视力比较,明显提高(t=16.881,17.887;P=0.000).B组患眼手术后logMAR视力优于A组(t=2.497,P=0.015),但两组手术前后视力差值比较,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F=2.084,P=0.153).结论视网膜内界膜剥离手术可有效防止严重PVR孔源性视网膜脱离患者玻璃体切割手术后并发MEM,有助于提高视力.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