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mf-ERG联合OCT对曲安奈德玻璃体腔注射治疗黄斑囊样水肿的疗效评价

    作者:郭冕;蒋模;潘乐;罗艳;谭艳

    目的:从视网膜功能和形态相关性评价曲安奈德玻璃体注射治疗黄斑囊样水肿(CME)临床疗效。方法:选择29例29眼CME患者,进行玻璃体腔注射曲安奈德(IVTA)2 mg治疗,治疗前及治疗后1个月、3个月、6个月随访,进行佳矫正视力(BCVA)、晶状体、眼内压(IOP)、OCT测量黄斑中心凹厚度(CFT)、多焦视网膜电图(mf-ERG)检查及FFA检查等。结果:治疗后患者视力明显提高,CFT明显降低,治疗前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mf-ERG:N1波潜伏期变化不大,P1波潜伏期及N1、P1波振幅密度有所改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N1、P1波潜伏期与CFT无相关性(P>0.05),N1、P1波振幅密度与CFT存在负相关性(P<0.05)。结论:mf-ERG联合OCT能更客观、更全面的评价IVTA治疗CME在黄斑功能和形态上的变化。

  • mfERG在糖尿病视网膜病变诊断中的价值研究

    作者:赵明;刘妍

    目的 探讨视觉多焦视网膜电图(multi-focal ERG,mfERG)在糖尿病视网膜病变中的诊断价值.方法 选择2015年1月~2016年1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同仁医院眼科门诊就诊的2型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患者42例作为观察组,选择同时期就诊的无视网膜病变的糖尿病患者40例作为对照组.两组患者均接受多焦视觉电生理仪检查,记录两组患者的mfERG N1波,P1波的振幅及潜伏期变化,检测糖化血红蛋白、血脂等指标.应用SPSS 19.0统计软件,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 观察组患者的P1波振幅由环1~环5均降低(P<0.01),P1潜伏期则表现为环3~环5延迟,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患者的N1波的振幅环3(t=5.121,P<0.01)和环4(f=4.601,P<0.01)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N1波潜伏期环5延迟,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214,P=0.031).糖化血红蛋白(r=0.708,P<0.05)和总胆固醇(r=-0.771,P<0.05)与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患者mfERG的P1振幅降低呈负相关.结论 mfERG是评估糖尿病视网膜病变视网膜功能的敏感检测方法,有效控制糖尿病患者的糖化血红蛋白和血脂水平,可以预防及延缓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发生发展.

  • 补虚化瘀法对豚鼠形觉剥夺性近视模型多焦视网膜电图的影响

    作者:杨婷;莫亚;陈莉苹;黄秀蓉;曹斌

    目的 通过观察补虚化瘀法对豚鼠形觉剥夺性近视( form deprilation myopia,FDM)多焦视网膜电图( multifocal electroretinogram,mf ERG)的影响,探讨具有补虚化瘀功效的中药制剂八珍颗粒是否对形觉剥夺性近视豚鼠视网膜功能有影响. 方法 将16只3周龄豚鼠随机分为两组:模型组、补虚化瘀组,每组各8只,右眼为剥夺眼,采用半透明眼罩遮盖诱导形觉剥夺性近视,左眼不予处理,为对照眼. 补虚化瘀组予八珍颗粒混悬液1. 12 g/(kg·d),每天同一时间灌胃1次,模型组予蒸馏水1 mL灌胃1次. 所有动物在造模前与造模4周后进行带状检影,造模后进行多焦视网膜电图检查. 结果 (1)经过4周形觉剥夺,豚鼠右眼向近视转变,与造模前比较,豚鼠右眼近视屈光度有显著改变(P<0. 05),而模型组右眼屈光度与补虚化瘀组右眼屈光度比较无明显差异(P>0. 05).( 2 )形觉剥夺4周后,模型组右眼1、2环N1波峰时, 1、2环P1峰时较模型组左眼延迟,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 05);模型组右眼总波、1、2、3环N1波反应密度,总波、1、2、3、4环P1波反应密度较模型组左眼显著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 05);补虚化瘀组右眼1环N1波峰时,总波、2环P1波峰时较模型组右眼延迟,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 05). 中药制剂八珍汤颗粒组右眼总波、2、3 环N1波反应密度,总波、1、2、3、4 环 P1 波反应密度均较模型组右眼有所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 05).结论 补虚化瘀法有助于形觉剥夺性近视豚鼠视网膜mf ERG反应密度、峰时及其功能的恢复.

  • 多焦视网膜电图多位点振幅概率图研究

    作者:于红玉;李建军

    多焦视网膜电图是用于检测视网膜后极部多个位点尤其是黄斑部功能的一种客观的眼电生理检查技术.本文记录并分析120位不同性别、不同年龄正常人的mfERG的103个刺激位点一阶反应振幅密度,按年龄、眼别统计出振幅密度正常值,自动画出异常概率图,并经过6例临床病人的mfERG数据验证,结果证实所得概率图与眼科医生的分析判断一致.

  • 早期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多焦视网膜电图改变的研究

    作者:康立华;贺仲晨;杨毅

    目的 观察早期DR在多焦视网膜电图(mf-ERG)一阶Kernel反应的改变. 方法 筛选29例(58眼)视力正常、视网膜厚度正常、无糖尿病视网膜病变(NDR)或轻、中度非增殖期糖尿病视网膜病变(NPDR)的T2DM患者,行mf-ERG一阶Kernel反应检查.将29例T2DM患者分为NDR组和NPDR组,另选年龄匹配的15名健康者作为正常对照(NC)组. 结果 与NC组相比,NDR组N1、P1、N2波反应密度明显降低,潜伏期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NPDR组N1、N2波反应密度明显降低,N1波、P1波潜伏期延长.与NDR组相比,NPDR组的N1波、P1波反应密度在环1~6、P1波在环1~2及环4~5明显降低,而潜伏期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结论 T2DM患者未出现形态学上的视网膜病变前,多焦视网膜电图已经发生改变.

  • 葛根素对孔源性视网膜脱离术后视功能恢复作用的临床研究

    作者:滕岩;李莉;董丽;刘玲华;张璐

    目的:观察葛根素对孔源性视网膜脱离术后复位视网膜功能恢复作用.方法:将孔源性视网膜脱离术后达到解剖复位的病人,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静脉滴注葛根素注射液500mg/日,对照组静脉滴注奥多肽蛋白水解物注射液20ml/日,10天~15天.治疗前后检测多焦视网膜电图(mERG)评价视网膜的功能.结果:治疗前观察组与对照组视网膜脱离象限mERG各值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治疗后脱离象限mERG值显著增加(p<0.05).结论:葛根素有促进孔源性视网膜脱离术后复位网膜功能恢复作用.

  • 多焦视网膜电图评价视网膜脱离手术后的黄斑功能

    作者:冯广忠;崔浩;胡琦;曹慧民

    目的:探讨多焦视网膜电图(MERG)对视网膜脱离(RD)术前、术后的黄斑区客观评价意义.方法:应用Retiscan图像系统对12例RD患者的12只患眼及未网脱眼术前和术后黄斑区进行MERG检测.结果:视网膜脱离术前黄斑区域第1环MERG值与对侧眼对应区域比较P1波振幅密度和N1波振幅较对侧眼相应值均明显降低(P<0.05);术后黄斑区域第1环P1波振幅密度和N1波振幅较术前有明显提高(P<0.05);与对侧眼对应区域比较P1波振幅密度和N1波振幅明显降低(P<0.01).结论:多焦ERG能客观定量评价RD术前、术后黄斑区的视功能;视网膜解剖复位后黄斑区视功能不能完全恢复;P1波和N 1波潜伏期无明显改变.

  • 帕金森病患者的多焦视网膜电图特征改变

    作者:黄江;张沁;徐国旭;吴冠会;刘春风;罗蔚锋

    目的研究帕金森病患者的视网膜电图特征。方法对2015年2月至2016年2月就诊于苏州大学附属第二医院神经内科门诊及住院部的45例帕金森病患者70只眼及35名健康对照60只眼进行眼部常规检查,并进行多焦视网膜电图( mf-ERG)检查,观察1~5环P1波、N1波的振幅密度和潜伏期。结果与健康对照组相比,帕金森病患者的P1波振幅密度在1环、2环、5环均明显降低[1环P1振幅密度分别为(100.58±41.19)、(138.10±17.16) nV/deg2, t=5.086, P<0.01;2环P1振幅密度分别为(21.93±7.46)、(37.56±9.39) nV/deg2,t=9.844, P<0.01;5环P1振幅密度分别为(7.07±3.04)、(10.22±3.68) nV/deg2,t=4.924, P<0.01];P1波潜伏期在1环、3环明显延迟[1环P1波潜伏期分别为(42.72±8.09)、(37.90±5.95) ms, t=-3.155, P<0.01;3环P1波潜伏期分别为(41.20±7.63)、(37.80±4.59) ms,t=-2.995, P<0.01];N1波潜伏期在1环延迟,且两组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分别为(21.92±7.87)、(19.04±4.19) ms,t=-2.012,P=0.046];两组N1波振幅在各环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帕金森病患者在视力无明显下降时,其视功能已经降低。 mf-ERG能够反映帕金森病患者的视功能改变,表现为部分区域P1波振幅密度降低、潜伏期延迟以及N1波潜伏期延迟。

  • 隐匿性黄斑营养不良

    作者:陈静;陈长征;邢怡桥

    隐匿性黄斑营养不良是一种罕见的黄斑区营养不良性疾病,主要表现为双眼中心视力低下,眼底检查正常,全视网膜电图正常,而局部或多焦视网膜电图异常.本文就该病的流行病学特征、临床特征、病因与病理、诊断与鉴别诊断、治疗与预后作一综述.

  • 多焦电生理客观检测青光眼视功能损害的意义

    作者:刘妍;吴德正

    多焦电生理是近十几年发展起来的新技术,它分为多焦视网膜电图(mfERG)和多焦视觉诱发电位(mfVEP)两种.mfERG可以分别了解视网膜内层和外层对应于视野各部位的视功能.青光眼对视网膜造成的损害主要是视神经纤维层.本文介绍青光眼患者mfERG的波形改变,着重探索mfERG波形中可能所含的视神经纤维层成分,并探讨了mfERG在诊断青光眼中的局限性.mfVEP作为客观视野检查法近几年也在青光眼的视功能检查中得到一定的重视,本文介绍了mfVEP在青光眼患者中的波形改变与视野改变的对应性,以及mfVEP两眼不对称性在青光眼早期诊断中的意义.

  • 多焦视网膜电图在青光眼诊断中的研究现状

    作者:李建军

    用多焦视网膜电图(mERG)评价视网膜外层和中层功能障碍(如视网膜营养不良)的价值已得到肯定。但用mERG检测主要以内层视网膜损害为主的青光眼,尤其是用于早期诊断,仍存在许多问题有待解决。本文介绍了mERG波形的鼻-颞侧变异、视神经乳头成分理论及其在青光眼诊断中的价值、一些特殊的刺激方式,综述了青光眼患者、实验性青光眼mERG振幅与潜伏期改变特点以及与视野的关系等。

  • 视杆细胞多焦视网膜电图

    作者:陈长征;吴乐正;吴德正

    多焦视网膜电图技术越来越多地应用于科研与临床,常规记录是在明视条件下,反映的是视锥细胞的功能.近年出现视杆细胞多焦视网膜电图技术.本文综述该技术的检测条件、反应波形和三维功能地形图特征、影响因素、功能评价和应用前景.

  • 青光眼患者多焦视网膜电图颞侧视网膜振荡成分的选择性丧失

    作者:

  • LED刺激器多焦视网膜电图一阶和二阶反应波形研究

    作者:李培凤;杨安怀;陈长征;邢怡桥

    目的 研究二极管发光器(LED)的多焦视网膜电图(mfERG)的一阶及二阶波形特点.设计 前瞻性、非对照干预研究.研究对象 18例(18眼)正常人.方法 18眼随机分为两组分别作阴极射线管(CRT)及LED的mfERG检查.LED刺激时间分为1/10(1.7ms)、3/10(5ms)、5/10(8.3ms)、7/10(11.7ms)、10/10(16.7ms)5种.主要指标 mfERG总和反应波形特点,P1、N1及N2波形态、振幅密度及潜伏期.结果 CRT及LED刺激器mfERG一阶反应波形基本相似;CRT及LED刺激器的mfERG二阶反应波形不同,前者的P1波呈尖峰状,后者的P1波较宽,呈方形,且伴有一个较深的N2波.随着刺激时间的延长,LED刺激器的mfERG一阶及二阶反应中的P1波及N1波的振幅密度增加,潜伏期延长.结论 CRT及LED刺激器的mfERG一阶反应波形基本相同,但LED的二阶反应波形更丰富,其可能包涵了更多视网膜内层信息.

  • 病理性近视眼视网膜脱离患者对侧眼黄斑形态和功能的观察

    作者:屠颖;魏文斌;周丹;刘研;汪东生

    目的 了解病理性近视眼视网膜脱离患者对侧眼黄斑的形态和功能.设计 前瞻性、非对照研究.研究对象 20例屈光度≥-6D、眼轴≥26mm、一眼孔源性视网膜脱离的病理性近视患者的对侧眼.方法 对上述患者的对侧眼行显然验光、眼底检查、黄斑区相干光断层扫描(OCT)及神经上皮厚度分析、多焦视网膜电图检查(mERG),并对结果进行分析.主要指标 眼轴、近视度数、眼底的临床体征、OCT及mERG检查结果.结果 20眼平均眼轴29.64mm;平均近视度数-15.87D;眼底检查有1项病理性近视样改变的9眼,2项的4眼;OCT检查中17眼有不同程度的改变;mERG检查显示黄斑区P1波高峰峰尖消失的4眼,P1波高峰峰尖消失伴高峰明显降低者7眼,P1波高峰基本缺如者8眼;只有1例无视物模糊、变形主诉,同时OCT及mERG检查均正常.结论 病理性近视视网膜脱离患者对侧眼往往有形态和功能上的改变,综合应用眼底检查、OCT扫描、mERG检查能较早发现病变.

  • 合理应用黄斑部形态与功能检查,提高黄斑疾病的诊治水平

    作者:魏文斌

    用于黄斑疾病的形态及功能检查方法较多,如相干光断层成像(OCT)、海德堡共焦激光眼底断层扫描(HRT)、多焦视网膜电图(mfERG)等,各有优劣,应根据病情及目的,合理地、有针对性地综合选用这些形态与功能检查方法,以提高对黄斑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水平.

  • 视网膜脱离术后多焦视网膜电图的变化

    作者:李培凤;杨安怀;邢怡桥;李林

    视网膜脱离(retina detachment,RD)是眼科常见的急性致盲性疾病之一.目前RD的主要治疗方法是手术封闭裂孔使视网膜尽快从解剖上复位,并使其功能得到一定的恢复.以往对脱离的视网膜手术前后的功能评价多采用全视野视网膜电图(eletroretinogram,ERG),而其反映的是整个视网膜的功能,但实际视网膜脱离范围可能只局限于1~3个象限,故ERG不能准确地反映脱离区视网膜手术前后的功能变化.多焦视网膜电图(multifocal electroretinogram,mf-ERG)弥补了这一空缺,其可客观检测不同区域的实际视网膜功能,较准确地反映视网膜功能变化.本组对16例RD患者的16眼术前和术后1个月行mf-ERG检查,以评价脱离的视网膜复位后视功能改善情况.

  • 多焦视网膜电图的研究概况

    作者:杨影;郑燕林

    多焦视网膜电图(multifocal electroretinogram,mERG)作为临床视觉电生理的新进展正在全世界逐渐推广应用,本文阐述了近年来对mERG的研究状况,包括我国正常人mERG的特征,及mERG在视网膜病变中的应用.

  • 慢性砷中毒后多焦视网膜电图改变的研究

    作者:高伟;赵帅;徐敏;郭建强;刘媛

    目的 观察慢性砷中毒的多焦视网膜电图变化,探讨其发病特点.方法 采用VETIS Science TM5.2多焦电生理系统对18例(36眼)慢性砷中毒病例进行多焦视网膜电图(mERG)检测,并选年龄和性别与之相匹配的正常人18例(36眼)作为正常对照组进行同样检测.为了观察病情变化分别在就诊时、治疗21 d,60 d、90 d进行mERG检测,比较视网膜不同区域特征峰的反应密度和潜伏期.结果 慢性砷中毒患者在就诊时与正常对照组之间比较,第1环N1波和P1波潜伏期无统计学差异,振幅密度轻度下降.第2~6环显示N1波和P1波的振幅密度下降和潜伏期明显延长(P<0.01),并随着病情发展,各环均与正常对照组出现统计学差异,同时发现多焦视网膜电图改变甚至早于视力下降等临床表现的出现.结论 慢性砷中毒后在早期就会出现视网膜的不可逆损害,mERG具有特征性改变,对于疾病的早期诊断和监测病情变化具有独特的价值.

  • 兔孔源性视网膜脱离的多焦视网膜电图及超微结构改变

    作者:滕岩;宋晗;郑建秋;董丽;张庆生;遇颖;刘英伟;崔浩

    目的 研究视网膜脱离后多焦视网膜电图和视网膜超微结构改变.方法 对9只18眼健康有色素家兔,制造孔源性视网膜脱离模型,造模前及造模后检测多焦视网膜电图,并于透射电镜下观察视网膜超微结构改变.结果 视网膜脱离后10 d,与造模前比较有色素家兔多焦视网膜电图的P1波振幅密度降低(P=0.013),P1波振幅降低(P=0.01),N1波幅值降低(P=0.053).光镜下神经上皮层的颗粒层变薄,神经纤维层和内颗粒层可见空泡.透射电镜可见:视网膜色素上皮细胞表面纤毛完全消失,视网膜色素上皮细胞内颗粒减少,粗面内质网、线粒体嵴断裂,外颗粒层细胞排列紊乱,视细胞外段盘膜粗大,盘膜间隙增宽,内外丛状层空泡形成,神经节细胞、细胞器大部分消失,神经节细胞层可见细胞质有嵴性肿胀.结论 孔源性视网膜脱离后10 d,视网膜全层即发生病理改变,多焦视网膜电图的P1波振幅密度降低,P1波振幅和N1波振幅降低.

244 条记录 1/13 页 « 12345678...1213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