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基于形态学去噪的兔眼相干光断层成像中角膜形态自动识别

    作者:牛璐洁;贾博奇;张梦诗;武博;李林;张楠

    目的 对兔眼相干光断层成像(optical coherence tornography,OCT)中的角膜边缘识别进行研究,以期从不具有较高清晰度的图像中自动获得角膜边缘以及相关形态学参数.方法 首先利用Otsu算法对兔眼OCT图像进行二值化,并以半径为5像素的圆盘形结构元素进行形态学去噪运算消除内部伪边缘,通过Canny算子获得角膜边缘图像;然后使用筛选过错误边缘点后的其余边缘点进行边缘的二次曲线一般方程的曲线拟合,求出各点曲率半径;后用克朗巴哈系数法与人工描绘的边缘获得的相应点的曲率半径进行一致性检验.结果 基于形态学去噪的Canny算法获得了较为连续平滑的角膜内外边缘曲线,与手工标点拟合曲线求出的曲率半径值具有较高的一致性(Cronbach'sα=0.953,P<0.05).结论 基于形态学去噪的Canny算法可以较为准确地对OCT图像中的兔眼角膜的形态进行识别.

  • 相干光断层扫描在眼内肿瘤中的应用价值

    作者:杨琼;魏文斌

    相干光断层扫描在眼内肿瘤诊断中有其独特的优势,尤其是能很好地反映与肿瘤相关的视网膜及色素上皮层的改变,从而为肿瘤的诊断、鉴别诊断和治疗提供非常重要的信息.

  • 频域相干光断层深度增强成像技术的研究进展

    作者:周金琼;魏文斌

    频域相干光断层深度增强成像(EDI SD-OCT)是在传统频域OCT的基础上改进的能反映脉络膜组织结构的技术.通过将设备进一步靠近受检眼,使更多的光线集中照射在脉络膜内部甚至更深层的巩膜水平从而得到较清晰的脉络膜影像,为观察脉络膜血管结构以及定量测量脉络膜厚度提供依据.目前关于EDI SD-OCT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脉络膜厚度方面.通过测量脉络膜厚度,不仅可对高度近视、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息肉样脉络膜血管病变等疾病的发病机制进行探讨,还能用于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息肉样脉络膜血管病变、各种脉络膜肿瘤等的鉴别诊断,以及对脉络膜新生血管、Vogt-小柳原田病等治疗后疗效观察,具有较大的应用价值.

  • 视网膜神经纤维层缺损与系统性及中枢神经系统疾病的关系

    作者:周金琼;魏文斌

    视网膜神经纤维层缺损(retinal nerve fiber layer defect,RNFLD)可分为局限性和弥漫性两种类型.长期以来,RNFLD一直被认为是青光眼的特征性表现,近年来的研究发现,其也常见于因系统性或眼局部血流动力学异常所致的疾病以及其他中枢性神经系统异常所致的疾病中.病因不同,RNFLD的部位、表现也不尽一致,观察RNFLD的特征有可能为系统性或中枢神经系统性疾病的评估提供新的参考指标.

  • 泡性视网膜脱离的影像学诊断分析

    作者:徐永红;江双红;邢怡桥;梅海峰;武犁;郑红梅

    目的探讨眼底荧光素血管造影(FFA)及相干光断层成像(OCT)对泡性视网膜脱离的诊断价值.设计回顾性、非对照研究.研究对象26例(48眼)泡性视网膜脱离患者.方法对26例(48眼)临床诊断为泡性视网膜脱离的患者,行FFA及OCT检查,并对所获得图像进行分析.主要指标FFA及OCT图像.结果FFA表现为后极部多发性渗漏点,相互融合形成视网膜脱离.OCT表现为:(1)36眼后极部多灶性泡状视网膜神经上皮脱离,其中16眼伴色素上皮脱离.(2)12眼黄斑部神经上皮层间水肿,中心凹处神经上皮脱离.结论OCT扫描能清晰直观地呈现病变组织细微结构的变化,对泡性视网膜脱离的视网膜损害程度及层次能准确地表现.与FFA结合,能更精确地呈现病变损害的整体情况,对泡性视网膜脱离的诊断及治疗追踪有较大价值.

  • FFA和OCT结合对老年性黄斑变性脉络膜新生血管分型的评估

    作者:王光璐;魏文斌;史雪辉;田蓓;丁宁;杨丽红;王明扬;熊颖

    目的应用眼底荧光素血管造影(FFA)和相干光断层成像(OCT)两种影像检查评估渗出型老年性黄斑变性脉络膜新生血管(CNV)的分型和性质.设计回顾性病例系列.研究对象50例(68眼)老年性黄斑变性患者.方法所有患者均采用眼底荧光素血管造影(FFA)和Stratus-TM型OCT仪两种检查并相互印证.主要指标CNV的形态及类型.结果以FFA检查能否清楚显示CNV边界来分类,典型性CNV 5眼(7.4%),部分典型性CNV 14眼(20.6%),隐匿性CNV 43眼(63.2%)(其中纤维血管性色素上皮脱离型38眼,晚期无源性渗漏5眼),CNV瘢痕化5眼(7.4%).以OCT检查CNV所在部位来分类,CNV Ⅰ型(RPE下型)5眼(7.4%),CNV Ⅱ型(视网膜下型)19眼(27.9%),混合型38眼(55.9%)(又分为松散型、纺缍型、Duplicate型和高隆起型4种),CNV瘢痕化5眼(7.4%).在FFA上显示为典型性CNV,在OCT上显示CNV多位于视网膜下(Ⅰ型)或RPE复合体光带水平.CNV前无伴发病变的遮蔽.在FFA上显示为隐匿性CNV,在OCT上显示CNV多位于RPE复合体光带水平或位于RPE下(Ⅱ型),主要是CNV比较松散或CNV前常有伴发病变的遮蔽或两者具有.伴发病变包括视网膜水肿出血、黄斑囊样水肿、视网膜和/或RPE的浆液性或出血性脱离.结论渗出型老年性黄斑变性的CNV分为Ⅰ型、Ⅱ型及混合型比较实用.两种影像检查相互印证,特别是在遮挡因素较重时,OCT极有助于对CNV的分型和性质的判断,为治疗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 合理应用黄斑部形态与功能检查,提高黄斑疾病的诊治水平

    作者:魏文斌

    用于黄斑疾病的形态及功能检查方法较多,如相干光断层成像(OCT)、海德堡共焦激光眼底断层扫描(HRT)、多焦视网膜电图(mfERG)等,各有优劣,应根据病情及目的,合理地、有针对性地综合选用这些形态与功能检查方法,以提高对黄斑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水平.

  • 玻璃体手术治疗特发性黄斑前膜临床观察

    作者:段欣荣;熊颖;刘宁朴;魏文斌;刘武;汪东生;王宁利

    目的 探讨玻璃体切除联合黄斑前膜剥离术治疗特发性黄斑前膜的手术效果及手术时机的选择.方法 回顾性分析手术治疗的特发性黄斑前膜58例(59眼),所有病例均行三切口玻璃体切除及黄斑前膜剥除术,其中20眼同时进行了内界膜撕除术.32眼行气液交换.6眼联合行晶状体超声乳化及人工晶状体植入术.手术后随访1~24月,平均4.7月.对视力、黄斑结构及手术并发症等进行了临床观察.结果随访期末视力提高43眼,占72.88%(其中提高2行以上者29眼占49.15%);不变15眼,占25.42%;下降1眼,占1.70%.随访期内未见前膜复发.OCT显示所有患眼的前膜均已消除,黄斑水肿不同程度逐渐减轻.并发症:术中少许点状出血6眼;手术后11 d发生玻璃体积血1眼;周边小牵引孔3眼(其中视网膜脱离1眼);术中中心凹处小牵引孔1眼;手术后1 a并发性白内障2眼.结论 玻璃体切除术联合膜剥离治疗特发性黄斑前膜的手术效果较好,但也可能出现一些较严重的并发症.在手术技巧比较娴熟的情况下,较早手术治疗可能有助于恢复较好视功能.

  • 应用相干光断层成像系统分析中央区域角膜厚度分布特点

    作者:李凤洁;王姝婷;李韵秋;孙秀丽;史伟云;王婷

    目的 应用相干光断层成像系统(FD-OCT)分析不同年龄中央角膜厚度分布特点.方法 应用FD-OCT测量167例(334只眼)正常人群直径6mm中央角膜厚度,并根据年龄将受检者分为:A(14 ~20岁)、B(21~40岁)、C(41 ~60岁)、D(>60岁).FD-OCT扫描出的厚度分析图将直径6mm角膜分为中央2mm、2~5mm及5~6mm共17个区域,每个区域的角膜总体厚度有直观数据.结果 中央角膜厚度为(519.42±33.53) μm,同一区域随年龄增长角膜厚度无明显差异(P>0.05),而同一年龄段角膜厚度从中央到边缘逐渐变厚,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00).2~6mm角膜厚点位于上方、薄点位于颞下方,且角膜上方较下方厚(23.01 μm,P=0.000),鼻侧较颞侧厚(9.04 μm,P=0.000).在不同性别及眼别之间角膜厚度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 角膜厚度在直径6mm范围内分布不均,中央2mm为薄区域,2~6mm环形区域角膜逐渐增厚,且厚点位于上方、薄点位于颞下方,随年龄增长角膜厚度无明显变化.

  • 湿性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OCT图像特征临床观察

    作者:杨佳;王慧娟;张红

    目的 探讨湿性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AMD)的相干光断层成像(OCT)图像特征.方法 对106例(106只眼)诊断为湿性AMD的患者进行回顾性研究.所有患者均采用Carl Zeiss OCT进行检查,采用SPSS17.0软件对OCT指标详细分析患者黄斑区结构变化.结果 本组106只眼中典型性脉络膜新生血管(CNV)者47只眼,隐匿性CNV者15只眼,混合性CNV者44只眼.OCT图像示:所有患眼中出现单纯视网膜囊样水肿11只眼占总比率10.38%(其中典型型CNV 8只眼,占17.02%;隐匿性CNV 2只眼,占13.33%;混合性CNV 1只眼,占2.27%),视网膜囊样水肿合并视网膜下积液22只眼占总比率20.75%(其中典型型CNV 20只眼,占42.55%;隐匿性CNV 1只眼,占6.67%;混合性CNV 1只眼,占2.27%),视网膜弥漫性水肿合并视网膜下积液22只眼占总比率20.75%(其中典型型CNV 10只眼,占21.28%;隐匿性CNV 4只眼,占26.67%;混合性CNV 8只眼,占18.18%),色素上皮脱离合并视网膜弥漫性水肿合并视网膜下积液24只眼占总比率22.64%(其中典型型CNV 1只眼,占2.13%;隐匿性CNV4只眼,占26.67%;混合性CNV 19只眼,占43.18%),色素上皮脱离合并视网膜囊样水肿合并视网膜下积液27只眼占总比率25.47%(其中典型型CNV 8只眼,占17.02%;隐匿性CNV 4只眼,占26.67%;混合性CNV 15只眼,占34.09%).结论 OCT能对湿性AMD患者进行无创伤性的检查、鉴别其黄斑区视网膜组织形态改变,有着独特的、不可或缺的作用.

  • 447例银行退休职工眼部黄斑病变筛查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作者:张梅;袁坤;徐艳;秋童菲;郑浩然

    目的 了解某银行退休职工眼部黄斑病变情况,并分析黄斑病变发生的危险因素.方法 以2017年3月在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安徽省立医院)进行健康体检的某银行退休职工447人为研究对象,进行光相干断层成像(OCT)筛查眼部黄斑病变,以及常规临床和血液生化检查,并自编问卷调查其人口学资料、生活方式、行为习惯以及疾病用药史.通过单因素与多因素分析,探讨黄斑病变的可能影响因素.结果 447名调查对象中,OCT眼部黄斑病变阳性检出50人,检出率为11.2%, OCT眼部黄斑病变阳性患者中男女性别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1.100,P=0.294).OCT眼部黄斑病变阳性检出与年龄增大(P<0.05)、视力异常(OR=8.311,95%CI:1.022~67.602)、黄斑疾病家族史(OR=2.356,95%CI:1.081~5.135)、内眼手术史(OR=2.809,95%CI:1.102~7.162)、安定类药物史(OR=15.061,95%CI:2.940~77.147)和激素类药物史(OR=3.531,95%CI:1.098~11.536)均相关(P<0.05).结论 银行退休职工眼部黄斑病变患病率较高.高龄,视力异常,眼部黄斑病变家族史,安定类药物服用史是黄斑病变的危险因素.

  • 相干光断层成像在体检人群眼黄斑区病变早期筛查的应用

    作者:张梅;袁坤;袁金华;郑浩然

    目的 在健康体检人群中开展相干光断层成像(OCT)黄斑病变检查,逐步建立黄斑病变早期筛查的健康管理模式.方法 运用OCT对782例体检者黄斑区六线扫描,结合眼底镜检查,做出临床诊断,对其中40例阳性者可能病因分析,找到相关联致病因素.结果 OCT阳性与性别、婚姻、血糖、血脂、体质量指数(BMI)无关,与高血压、年龄有显著相关性(P<0.05).年龄分组后,结果表明:年龄越大,危险性越大(P<0.01).结论 OCT为体检人群眼黄斑区病变早期筛查提供依据,值得推广应用.

  • 息肉样脉络膜血管病变的临床特征

    作者:王怀华;曾繁星;孙晓蕾;陈秀丽;徐海峰

    目的 观察息肉样脉络膜血管病变(polypoidal choroidal vasculopathy,PCV)的临床特征.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自2008年7月至2012年4月确诊为PCV的174例(206眼)患者的眼底彩色照相、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fluorescein fundus angiography,FFA)、吲哚青绿血管造影(indocyanine green angiography,ICGA)和相干光断层成像(optic coherence tomography,OCT)结果,并进一步分析.结果 眼底表现:橘红色病灶146眼(70.9%),斑片状视网膜出血79眼(38.3%),硬性渗出71眼(34.5%),玻璃膜疣8眼(3.9%).FFA表现:144眼(70.0%)早期见密度不均的斑点状强荧光,晚期呈强度不均的斑驳状强荧光斑片;49眼(23.8%)表现为大片遮蔽荧光;色素上皮脱离为99眼(48.1%).ICGA表现:息肉样强荧光位于黄斑区149眼(72.3%),视盘区20眼(9.7%),血管弓区19眼(9.2%);脉络膜异常分支血管网149眼(72.3%);晚期地图样强荧光110眼(53.4%).OCT表现:PCV的异常分支血管网表现为视网膜色素上皮层呈扁平波纹状隆起,RPE层与Bruch膜之间可见中至高的反射信号68眼(41.5%);PCV的异常分支血管网表现为RPE层较高隆起,其下可见中高反射和(或)出血(浆液)信号64眼(39.O%).结论 PCV以视网膜下橘红色病灶为其眼底特征;FFA造影早期见密度不均的斑点状强荧光,晚期呈强度不均的斑驳状强荧光斑片,浆液性或出血性色素上皮脱离多见;ICGA造影表现为息肉样强荧光,脉络膜异常分支血管和晚期地图样强荧光,息肉样病灶多位于黄斑部;PCV的异常分支血管网OCT表现为视网膜色素上皮层和Bruch膜之间的中高反射信号.

  • 重视眼底相干光断层成像技术的临床应用与图像分析

    作者:热衣拉·色衣提;雷春燕

    相干光断层成像技术是一种分辨率极高、非侵入性的成像技术,能够获取生物组织中极其细微的三维图像与横截面。随着近些年来相干光断层成像技术的不断发展,其分辨率进一步提升、成像速度的不断加快,已经被广泛应用于眼科疾病的辅助诊断。但在当今临床领域中,有一些医师由于对该项技术检查的适应证了解不全面,盲目使用相干光断层成像技术进行诊断,这不仅加重患者的治疗负担、浪费医疗资源,更容易造成疾病的误诊等现象。随着频域相干光断层成像检测技术水平的不断进步,在该技术图像解读方面的难度也相应增加,需要临床检验医师不断提升自身的图像分析能力,从而对患者病情作出科学的分析与判断。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