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小肠出血26例临床分析

    作者:王繁荣;王毅力;丛爱滋

    目的探讨小肠出血的病因诊断.方法 1999-07/2003-02间26例小肠出血病例进行病因分析.结果查找出血原因小肠腺癌14例,平滑肌肉瘤1例,血管畸形及血管瘤4例,小肠多发性憩室4例,回肠异位胰腺1例,溃疡性回肠炎1例,克罗恩病1例.结论小肠出血的病因以恶性肿瘤较多,占57.7%,良性疾病占42.3%.

  • 小肠间质瘤与原发小肠腺癌的口服钡剂造影与CT诊断与鉴别诊断

    作者:王春辉;雷志毅

    目的:探讨小肠间质瘤与小肠腺癌的口服钡剂造影与CT诊断与鉴别诊断.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至2017年间19例小肠间质瘤、15例小肠腺癌的口服钡剂造影表现和CT表现.结果:小肠间质瘤19例、小肠腺癌15例.小肠间质瘤位于空肠10例,十二指肠6例,回肠3例.小肠腺癌位于十二指肠与空肠交界处7例,十二指肠3例,空肠2例,回肠2例,空肠1例.小肠间质瘤口服钡剂造影表现:1例出现空肠上段椭圆形充盈缺损;3例回肠半圆形充盈缺损,基底较宽.小肠腺癌:6例出现空肠上段肠管局限性狭窄,病变两端分界明显,粘膜皱襞破坏,显示不规则充盈缺损.CT表现:19例小肠间质瘤:实性5例,囊性3例,混合性11例.4例出现转移病灶.小肠腺癌:15例均出现肠壁不均匀增厚,软组织肿块形成;4例肠旁肿大淋巴结,增强动脉期明显强化,静脉期强化不如动脉期,呈"快速上升-平台"模式改变.结论:对两种疾病的两种检查方法和临床表现进一步总结,提高对小肠间质瘤和小肠腺癌的诊断认识.

  • 小肠淋巴瘤与小肠腺癌的多层螺旋CT诊断及鉴别诊断

    作者:林彬;肖洲

    目的 研究分析小肠淋巴瘤与小肠腺癌的多层螺旋CT诊断及鉴别情况.方法 选取2013年7月-2014年7月我院收治的18例小肠淋巴瘤与小肠腺癌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其中小肠淋巴瘤患者9例,小肠腺癌患者9例,对小肠淋巴瘤与小肠腺癌患者进行多层螺旋CT诊断以及鉴别诊断,对两组患者的诊断情况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两组患者在进行多层螺旋CT诊断及鉴别诊断后,两种疾病的好发部位、范围及强化模式等情况均有显著差异,据调查数据分析,有2例小肠淋巴瘤患者的病灶部位位于十二指肠处,4例患者出现空肠症状,3例患者出现回肠症状;5例小肠腺癌患者的病灶位于十二指肠处,3例患者出现空肠症状,1例患者出现回肠症状,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在临床上应用多层螺旋CT诊断及鉴别诊断小肠淋巴瘤与小肠腺癌疾病,具有较高的临床价值,值得推广及应用.

  • 小肠腺癌组织的细胞凋亡及相关蛋白Bid和Bcl-xL的表达及意义

    作者:郭文娟;王爱英;高春

    目的:探讨细胞凋亡及相关蛋白的表达与小肠腺癌发生发展的关系.方法:研究包括35例正常小肠(空肠)组织和7例手术切除的小肠腺癌组织,临床资料查阅病历;用TUNEL法检测细胞凋亡;用免疫组织化学检测相关蛋Bid和Bcl-xL的表达.结果:小肠腺癌的凋亡指数(apoptotic index,AI)明显低于正常小肠组织(0.29% vs 15.78%,t=6.51,P<0.01):蛋白Bid在小肠腺癌的表达低于正常小肠组织(28.57% vs 77.14%,P<0.05);蛋白Bcl-xL在小肠腺癌的表达高于正常组织(86.7 1% vs 34.29%,P<0.05):Bid/Bcl-xL≥1的样本数在小肠腺癌低于正常小肠(14.29% vs 80.00%,P<0.01).相关性分析显示AI和蛋白Bid的免疫组织化学得分呈正相关(r=0.368,P<0.05),但与蛋白Bcl-xL的免疫组织化学得分之间缺乏相关性(r=0.017,P>0.05).结论:细胞凋亡水平的降低;蛋白Bid的低表达和Bid/Bcl-xL比值的降低可能在小肠肿瘤的发生和发展过程中发挥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 小肠腺癌 凋亡 bid Bcl-xl
  • 小肠腺癌内科治疗进展

    作者:马力文

    小肠腺癌(SBA)为临床少见的恶性肿瘤,但近年发病率呈上升趋势.SBA确诊时多为中晚期,术后复发率高,5年生存率低.临床上缺乏标准有效的系统治疗方案,到目前为止国内外均未见前瞻性多中心随机对照研究.根据近几年的一些回顾性研究,分别对SBA的辅助化疗、新辅助化疗、晚期一线化疗、二线化疗和分子靶向治疗进行归纳和总结,以便进一步了解新SBA内科治疗现状,为临床治疗方案的合理化选择提供依据.

    关键词: 小肠腺癌 内科治疗
  • 小肠腺癌微卫星不稳定与hMLH1和hMSH2基因突变相关性分析

    作者:高峰;王小云;卢加杰;艾合买江·库尔班江;李月娴;米热阿依·阿不都哈德尔

    目的:探讨小肠腺癌中微卫星不稳定(microsatellite instability,MSI)的情况,及其与错配修复基因(mismstchrepair,MMR) hMLH1和hMSH2突变的相关性.方法:收集1998-04-01-2009-12-31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人民医院手术切除的小肠腺癌组织58例及相应的正常组织(距离癌组织>5 cm),采用聚合酶链-简单序列长度多态性(PCR-SSCP)方法检测癌组织和癌旁正常组织石蜡标本DNA的MSI情况,以及hMLH1和hMSH2基因的突变情况,比较MSI组和微卫星稳定(microsatellite stability,MSS)组hMLH1和hMSH2基因突变的差异.结果:58例小肠腺癌样本中,MSI19例,占32.76%;MSS 39例,占67.24%.19例MSI中,高频率MSI (high frequency MSI,MSI-H) 12例,占20.69%;低频率MSI(low frequency MSI,MSI-L)7例,占12.07%.5个微卫星位点共检出36个不稳定位点,其中BAT26的频率为30.56%(11/36),D2S123的频率为33.33%(12/36),BAT40的频率为11.11%(4/36),D17S250的频率为13.89%(5/36),D3S346的频率为11.11%(4/36).12例MSI-H中,hMLH1基因突变6例,hMSH2基因突变1例(第7外显子突变);7例MSI-L中,2例发生hMLH1基因突变,未发现hMSH2基因突变.19例MSI中,存在hMLH1和hMSH2基因突变者9例,总突变发生率为47.37%(9/19);39例MSS中,未发现hMLH1和hMSH2基因突变,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21.87,P<0.001.结论:MSI是小肠腺癌中一个常见分子事件,hMLH1基因突变可能是导致MSI的主要原因,联合分析MSI和hMLH1及hMSH2基因突变情况对小肠腺癌的早期诊断具有重要意义.

  • 原发性小肠腺癌临床诊治和病理特征分析

    作者:李亮;隋梁;刘铮

    目的 探讨原发性小肠腺癌的临床诊治和病理特点.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0年1月至2012年12月在本院行手术治疗的37例原发性小肠癌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本组患者中男性25例(67.6%),女性12例(32.4%),年龄介于45~67岁,中位年龄53.8岁.肿瘤位于空肠26例(70.3%),回肠11例(29.7%).大体病理中隆起型5例(13.5%),缩窄型23例(62.2%),溃疡型2例(5.4%),浸润型7例(18.9%).组织学中高分化腺癌17例(45.9%),中分化腺癌11例(29.7%),低分化腺癌6例(16.2%),未分化癌3例(8.1%).术后病理TNM分期包括Ⅲ期27例(73.0%),Ⅳ期10例(27.0%).术后1、2、3、5年总体生存率分别为78.4%、37.8%、5.4%、5.4%.结论 原发性小肠腺癌早期发现困难,容易出现淋巴转移,治疗效果差.

  • 同时性原发性小肠腺癌并直肠腺癌1例

    作者:曾韬;戴伟钢;王亮

    原发性小肠腺癌临床少见,其起病隐匿,侵袭性强,预后差,临床上极易漏诊和误诊[1-2]。本中心近期诊治1例同时性原发性小肠腺癌并直肠癌患者,此类病例实属罕见,检索国内外相关文献,目前尚未见类似病例报道,现将其整理报道如下。

  • 18F-FDG PET-CT监测小肠腺癌术后复发及转移的价值

    作者:丁重阳;杨文平;吴宇霖;孙晋;李洋洋;徐绪党;李天女

    目的:评价18F-FDG PET-CT在小肠腺癌术后复发、转移监测中的临床价值及其对临床治疗决策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2例小肠腺癌术后行18F-FDG PET-CT检查患者的临床及随访资料,将PET-CT检查结果与临床随访(再次手术后病理检查和长期随访观察)的结果进行对比分析,并分析PET-CT对临床决策的影响。结果22例患者中,14例经临床随访确诊为复发和(或)转移,8例无明显复发和(或)转移。18F-FDG PET-CT诊断13例为复发和(或)转移(真阳性12例,假阳性1例);无明显复发和(或)转移9例(假阴性2例)。18F-FDG PET-CT对小肠腺癌术后复发和(或)转移诊断的灵敏度、特异度、准确率、阳性预测值及阴性预测值分别为85.7%(12/14)、87.5%(7/8)、86.4%(19/22)、92.3%(12/13)和77.8%(7/9)。基于PET-CT结果,45.5%(10/22)患者的治疗方案发生改变。结论18F-FDG PET-CT在小肠腺癌术后复发和(或)转移的诊断中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是一种较理想的监测方法。

  • 多层螺旋CT在原发性小肠淋巴瘤和小肠腺癌中的表现及价值

    作者:唐洪渠;刘津;武粟;陈小春

    目的 探讨多层螺旋CT对原发性小肠淋巴瘤与原发性小肠腺癌的诊断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2007年1月~2016年12月收治的均经病理诊断确诊的41例原发性小肠恶性肿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原发性小肠淋巴瘤21例,原发性小肠腺癌20例,均行多层螺旋CT检查,比较两种疾病的发病部位和CT表现.结果 21例原发性小肠淋巴瘤患者的发病部位为十二指肠2例、空肠4例、回肠15例,20例原发性小肠腺癌的发病部位为十二指肠15例、空肠3例、回肠2例,两者发病部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种原发性小肠恶性肿瘤患者在螺旋CT平扫时的局部肿块CT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增强扫描时,原发性小肠淋巴瘤动脉期、静脉期CT值分别为(46.0±7.6)、(67.9±6.5)HU,原发性小肠腺癌分别为(103.9±9.1)、(94.9±8.8)HU,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原发性小肠淋巴瘤和原发性小肠腺癌在多层螺旋CT检查中有不同的CT表现,多层螺旋CT对两种疾病的诊断和鉴别诊断具有较高的临床价值,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 小肠腺癌的致病因素及化疗

    作者:李玲;马华玲;张文娟(综述);杨赤兵(审校)

    小肠腺癌是较少见的恶性肿瘤,其发病与不健康饮食、基因突变和某些遗传性疾病有关,十二指肠是好发部位。小肠腺癌的5年生存率较低,临床多采用手术切除及术后辅助化疗的治疗方式。术后辅助化疗能改善无瘤生存期,但对总生存期无明显改善;对晚期癌症患者,使用FOLFOX方案(5-氟尿嘧啶、亚叶酸钙和奥沙利铂)疗效较好。血清中基础癌胚抗原和糖类抗原19-9水平是评估预后的主要因素,而分子靶向治疗尚处在探索中。

  • 探讨小肠淋巴瘤与小肠腺癌的多层螺旋CT诊断及鉴别诊断

    作者:李丽

    目的:研究分析多层螺旋CT对小肠淋巴瘤以及小肠腺癌患者的临床诊断效果。方法选择我院的15例小肠淋巴瘤患者和12例小肠腺癌患者进行研究分析。结果小肠腺癌好发于小肠近端,其发病范围有局限性,主要表现为环形累及肠壁及小肠腔内软组织结节,病灶的强化模式为“快速上升-平台”,伴肝转移及周围小淋巴结,病变侵袭胰腺,肝内、外胆管及胰管扩张等,经三维血管成像(CTA)检查可见明显的“肿瘤染色”征象;小肠淋巴瘤好发于小肠远端,其发病范围广,病灶的强化模式为“缓慢上升”,伴肠系膜或后腹膜的淋巴结肿大,经三维血管成像(CTA)检查可见明显的“肿瘤包绕血管”征象;两组检查结果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多层螺旋CT扫描对分析小肠淋巴瘤与小肠腺癌的病因及病情发展等情况有重要的临床诊断意义,并且对于两者在CT及CTA下的特征性改变,可用于临床鉴别诊断。

  • 多层螺旋CT在鉴别小肠淋巴瘤与小肠腺癌的应用价值探讨

    作者:方红萍

    目的 探讨多层螺旋CT鉴别小肠淋巴瘤与小肠腺癌的应用价值.方法 选取2011年10月-2015年10月我院收治的50例小肠淋巴瘤和30例小肠腺癌患者作为研究对象,进行多层螺旋CT检查,对比两种疾病的CT检查特征及发病部位.结果 十二指肠是小肠癌好发部位,回肠是小肠淋巴瘤好发部位,经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对比2组患者的CT检测结果发现,小肠癌的动脉期及静脉期的强化程度明显高于小肠淋巴瘤,差异显著(P<0.01).结论 多层螺旋CT在鉴别小肠淋巴瘤与小肠腺癌中具有极高的诊断价值,值得在临床推广应用.

  • PTEN蛋白及增殖细胞核抗原在原发性小肠腺癌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

    作者:张莘;吴晓华;周文阔

    PTEN抑癌基因对肿瘤的发生、发展起到重要作用,与肿瘤的侵袭和预后紧密相关,内源性增殖细胞的标记物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的表达水平与肿瘤增殖有关.本研究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技术,探讨抑癌基因PTEN蛋白和PCNA在原发性小肠腺癌中的表达及其与原发性小肠腺癌发生、发展及临床预后性指标的关系,为判断预后提供参考指标.

  • 小肠平滑肌肉瘤的CT诊断

    作者:李琳;肖振平;蔡晶芝

    小肠平滑肌肉瘤为罕见的消化道肿瘤,占小肠肿瘤的20%,仅次于小肠腺癌和淋巴瘤,以空回肠多见.对其 CT 特征认识不足或检查方法不当常引起误诊.现将1例经手术病理证实为 CT 误诊的小肠平滑肌肉瘤病例报告如下.

  • 小肠腺癌和腺瘤中P16蛋白的表达

    作者:黄缘;朱水山;官亮

    癌基因激活及抑癌基因缺失或失活是细胞癌变的分子基础,可引起基因转录和翻译功能异常,细胞恶性增殖,终导致肿瘤发生.我们采用SP免疫组化法检测26例小肠腺癌组织、3例小肠腺瘤组织、14例癌旁组织及3例正常小肠组织中P16蛋白的表达,探讨P16基因在人小肠腺癌和小肠腺瘤中的表达,分析其表达与小肠癌的关系.

  • 小肠癌分子生物学机制的研究进展

    作者:李小燕;黄缘

    小肠约占胃肠道全长的75%,其黏膜总面积约占胃肠道表面积的90%以上,但小肠肿瘤的发病率低,占胃肠道肿瘤的 5%左右,恶性肿瘤则更少见,仅占胃肠道恶性肿瘤的2%~3%.主要分为腺癌、类癌、恶性淋巴瘤和肉瘤.据国外文献报道,以腺癌和类癌多,占小肠恶性肿瘤的55%~80%.小肠腺癌好发于十二指肠,类癌则好发于回肠[1,2] .目前,小肠恶性肿瘤的确切病因尚不清楚.一直以来,人们对小肠恶性肿瘤的认识局限于临床病理等方面,对其发病的分子生物学机制研究甚少,国内外学者认为小肠癌的发病可能与结直肠癌相似,也是一个多基因多阶段的致癌过程.本文综述与小肠腺癌及类癌发生发展相关基因的研究进展.

  • 重视内镜技术在小肠疾病诊治中的应用

    作者:吴云林

    近十年的临床实践证明,小肠疾病亦是一类常见病,尤其是克罗恩病、小肠间质瘤、小肠血管病变、小肠腺癌等.小肠疾病由于临床起病隐匿、症状特异性不强等因素,临床诊断十分困难.

  • 克隆病并发小肠腺癌一例报告并文献复习

    作者:练庆武;何伟莉;叶斌

    1病例患者,女性,72岁.因“下腹绞痛半月,加重伴恶心呕吐1周”于2011年1月5日入住浙江省丽水市中心医院消化内科,拟诊“不全性肠梗阻”给予灌肠、通便、制酸及补液等治疗治疗后完善胃镜:慢性浅表性胃炎伴窦散在糜烂,结肠镜:所视结肠黏膜无殊,全腹部CT:左中腹空肠局限性肠壁增厚,炎性病变可能,肿瘤待除外,下腹部B超:宫腔积液,绝经后子宫,血红蛋白(HGB):123 g/L,癌胚抗原(CEA)、C反应蛋白(CRP)正常,大便隐血试验阴性.2011年1月24日胶囊内镜提示:胃黏膜充血水肿,散在糜烂,十二指肠降部见淋巴管扩张,空肠黏膜见多发溃疡,表面覆白苔,病灶呈节段性(性质待定,克隆病可能),黏膜充血水肿.建议行双气囊小肠镜进一步检查,患者拒绝.

  • 小肠腺癌发病机制研究进展

    作者:宋彩霞;马强

    小肠腺癌(small bowel adenocarcinoma,SBA)是临床相对罕见的恶性肿瘤,总体生存率低,预后差.近年研究表明,环境因素及遗传因素对其发病起一定作用.此外,多种基因突变、DNA甲基化、DNA错配修复和微卫星不稳定及相关信号通路异常激活参与了SBA的发生、发展.但其发病机制尚未完全阐明,需进一步深入研究,以期为SBA临床诊治及预后判断提供理论依据和新思路.

38 条记录 1/2 页 « 12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