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增殖细胞核抗原法研究莪术和三氧化二砷对晶状体上皮细胞增殖的抑制作用

    作者:黄秀榕;祁明信;吴正正;严京;胡艳红

    目的:探讨用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蛋白表达法研究莪术和三氧化二砷对晶状体上皮细胞增殖的抑制作用,为防治后发性白内障提供实验依据.方法:采用重组人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rhbFGF)诱导体外培养的牛晶体上皮细胞(LEC)增殖;流式细胞术(FCM)检测莪术(RC)和三氧化二砷(As2O3)对增殖状态的牛LEC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蛋白表达的抑制作用,并探讨浓度-效应关系.结果:①rhbFGF使PCNA蛋白表达率明显上升(89.82±2.79)%,与对照组(63.13±3.23)%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②RC和As2O3对LEC内PCNA蛋白表达有明显的下调作用,低、中、高不同浓度的RC和As2O3作用24h后,其PCNA蛋白表达率分别为(51.00±3.34)%、(34.29±3.66)%、(23.06±2.91)%和(46.67±4.63)%、(21.97±1.75)%、(13.89±1.61)%.与增殖组(89.82±2.79)%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③随着RC和As2O3浓度升高,PCNA蛋白表达率下降,呈明显的剂量-效应关系(P<0.01).结论:莪术和三氧化二砷可抑制晶状体上皮细胞增殖,对防治后发性白内障具有广阔的前景.

  • 用信号转导阻断剂研究5种天然药物抑制晶状体上皮细胞增殖的机制

    作者:祁明信;黄秀榕;张清林;杨昕

    目的:采用4种信号转导阻断剂研究5种天然药物姜黄素(Curcumin,Cur)、榄香烯(elemene,Ele)、三氧化二砷(arsenite trioxide,As2O3)、雷公藤内酯醇(triptolide,Tri)、莪术(rhizoma curcumae,Rc)抑制重组人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recombinant human basic fibroblast growth factor,rhbFGF)所诱导的牛晶状体上皮细胞(human lens epithelial cell,LEC)增殖的细胞信号转导机制.方法:将rhbFGF诱导体外培养的LEC发生增殖,用Cur、Ele、As2O3、Tri、Rc分别与其共同孵育,并用4种细胞信号转导阻断剂H7、PD98059、W7、尼卡地平(Nicardip-ine)分别作用于上述LEC.用流式细胞术(flow cytometer,FCM)检测LEC增殖细胞核抗原(proliferating cell nu-clear antigen,PCNA)的蛋白表达.结果:增殖组LEC的PCNA蛋白表达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Cur组、Ele组、As2O3组、Tri组、Rc组的PCNA均比增殖组显著降低(P<0.01);Cur抑制LEC增殖的信号转导通路可被H7、PD98059和nicardipine阻断;Ele和As2O3均可被H7和W7阻断;Tri可被W7、nicardipine阻断;Rc可被H7、W7、PD98059和nicardipine阻断.以上均有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5种天然药物Cur、Ele、As2O3、Tri、Rc抑制LEC增殖的作用是通过蛋白激酶C、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Ca2+-钙调蛋白、钙通道途径等信号转导机制,为寻求防治后发性白内障的有效药物提供了科学依据.

  • 门诊YAG激光治疗后发性白内障术中配合及术后护理

    作者:柴丽杰

    1998年5月~1999年12月间我院对366例(398只眼)后发性白内障患者实施YAG激光手术治疗,对护理工作的特点做以下总结。1 临床资料 病人来源:366(398只眼)例后发性白内障的手术患者均来源于我院门诊(1998年5月~1999年12月间)。小年龄4岁,大年龄88岁,平均62岁。术后后发性白内障发生的时间为1个月~3年。2 术前准备2.1 患者术前常规检查:视力、矫正视力、眼压,散瞳后裂隙灯详查后发性白内障情况,必要时行B超和激光视力检查,并排除其他疾病。2.2 术前患者心理准备:向患者及家属细致解释此项技术操作的优点、安全性、操作方法及术中配合注意事项,解除患者思想顾虑。对于年龄小的患者要给慈母般爱心,给予适合年龄段的玩具,大限度地消除恐惧心理,争取大限度地配合。2.3 激光仪的准备:打开激光开关调整激光能量(治疗能量范围从0.4~2 mj)。从低能量开始,视个体反应而逐渐递增。3 YAG激光治疗方法3.1 麻醉与体位:采用新表灵点眼麻醉,患者取坐位并调好适当高度,固定头位,嘱患者在治疗中采用鼻式呼吸,并轻轻咬合上下齿。双眼注视正前方,以避免激光误伤其他部位。3.2 晶体后囊切开方法:将接触式后囊切开镜表面点上适量角膜保护液(2%甲基纤维素),放置好接触镜,激光瞄准光直接聚焦在后囊上。对于后发性白内障较薄者采用拉链法或十字切开法;人工晶体紧贴后囊者采用门形切开法;较厚的机化膜及晶体皮质残留者可采用环形切开法和中央扩大法。4 术后处置4.1 洗眼:充分清洗角膜上的保护液,冲洗结膜囊,保持角膜清洁、透明,以消除异物感。4.2 术后用药:为了减轻激光手术后炎性反应,术眼常规点皮质类固醇类点眼液,每日4~6次,用1周。对于术后1 h眼压上升5 mmHg以上的患者,术后常规点噻吗心胺点眼液,每日2次,用1周。青光眼病人术后应用碳酸酐酶抑制剂,术后24 h复查眼压。所有术后患者要求1周后复诊。5 主要并发症5.1 眼压升高:患者激光治疗后1 h,有个别眼压升高患者,嘱病人用0.5%噻吗心安点眼1周,未见继发性青光眼现象的出现。5.2 人工晶体后表面损伤:398只眼,激光治疗后有35眼(占8.5%)出现人工晶体后表面小斑,因不在视轴上,故对视力无影响。5.3 炎症反应:激光后偶见房水闪辉。6 讨论6.1 护士熟练掌握YAG功能,正确指导患者接受治疗的体位,可减少术后并发症。本组8.8%例出现人工晶体后表面小斑,低于国内报道的9.4%[1],笔者认为如果能将激光焦点和能量控制好,摆好患者接受治疗的体位,嘱病人在治疗中用鼻式呼吸并轻轻咬合上下齿,双眼注视正前方,可减少或避免人工晶体损伤。6.2 术前病人心理护理是手术成功的安全保证。由于该手术是表面麻醉,因此,向患者及家属耐心细致地解释此项技术操作的优点、安全性、操作方法及术中配合注意事项,解除患者的思想顾虑。6.3 护士正确指导患者术后用药,可以降低术后炎症反应,避免术后眼压升高、继发青光眼等并发症。笔者通过临床实践,认为,正确准时合理用药并定期实施复查是手术成功不可忽视的环节。

  • 经睫状体平坦部切口行晶状体后囊膜切开术治疗后发性白内障

    作者:刘麟娟;袁红;王明举

    目的探讨经睫状体平坦部切口行晶状体后囊膜切开术治疗后发性白内障的临床价值.方法对因白内障人工晶体植入术后的后发性白内障患者73例80眼行经睫状体平坦部切口的晶状体后囊膜切开术.结果术后视力均好于术前并达到或超过了白内障人工晶体植入术后后发性白内障发生之前的视力.术后的平均视力为0.72±0.36,80眼中有62眼(77.5%)的矫正视力达0.5以上,其中有25眼(31.25%)达1.0以上.结论经睫状体平坦部切口行晶状体后囊膜切开术是治疗后发性白内障的一种简便、安全、有效的方法,特别适用于广泛的基层医院.

  • 后发性白内障形成中晶体上皮细胞PCNA的表达

    作者:宁宏;张劲松;石树敏

    目的:探讨后发性白内障形成过程中晶体上皮细胞的增殖性变化.方法:采用免疫组化SABC法对兔后发性白内障形成过程中晶体上皮细胞PCNA的表达进行检测.结果:①术后各组增殖指数(PI值)均大于对照组,除术后5个月时赤道部P=0.01外,其余均P<0.01.②术后第1天晶体上皮细胞PCNA表达明显增强,赤道部PI值为0.61±0.06,前囊下部为0.55±0.05,与对照组相比P<0.01;术后1天,后囊出现PCNA阳性细胞;术后2个月后囊纤维化.③赤道部PCNA阳性表达强于前囊下部,术后1天、3天、1个月与前囊下相比P<0.01,术后1周、2~5个月P>0.05.结论:晶体上皮细胞的增殖、移行发生在术后早期,术后1天增殖能力强;赤道部细胞增殖能力强于前囊下部;术后晶体上皮细胞移行、增殖、分化导致后发性白内障的形成.

  • 不同丙烯酸材料的人工晶状体对后发性白内障的影响

    作者:刘映;程冰;刘奕志;林振德

    目的 探讨三种不同的丙烯酸材料的人工晶状体应用于白内障超声乳化吸除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后对后发性白内障的影响作用.方法 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的960例白内障患者(964只眼),Sensar组310只眼,Acrysof三片组332只眼,Acrysof一片组322只眼,术后定期随访18~28个月,观察视力、后发性白障的发生情况.结果 术后随访24月时,发生1级以上后囊膜混浊SensarIOL组的发生率(13.5%),明显高于Acrysof一片式IOL组及Acrysof三片式IOL组的发生率(7.5%,3.7%).经卡方检验,P值均<0.05,有显著性差异,而Acrysof三片式IOL组后囊膜混浊的发生率较Aerysof 一片式IOL组高,P<0.05.结论 AcrySof丙烯酸式一片式人工晶状体植入后出现后发性白内障的发生率在三组中低.可以减少后发性白内障的发生降低Nd:YAG激光的使用率,提高手术效果,是现代白内障手术可选择的理想的人工晶状体.

  • 双氯芬酸钠水分离联合核旋转预防后发性白内障的临床观察

    作者:姚勇;谈旭华;徐慧艳;胡伟萍

    目的 观察白内障超声乳化术中应用双氯芬酸钠水分离联合转核技术对后发障的预防作用.方法 将72例(80只眼)老年性白内障患者随机分为4组分别行超声乳化术.A组使用生理盐水进行水分离,B组使用利多卡因水分离,c组使用双氯芬酸钠水分离,D组使用双氯芬酸钠水分离并联合转核.观察患者术后视力、角膜内皮细胞密度、晶状体后囊膜混浊(eco)分级情况.结果 各组术后各时期佳矫正视力和角膜内皮细胞密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各组后囊膜混浊分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3.109,P<0.001),C组和D组PCO分级低于A、B对照组,且D组PCO分级低于C组.结论 双氯芬酸钠水分离联合核旋转能有效降低后发性白内障发生率,且眼内使用较为安全.

  • 维甲酸抑制后发性白内障形成的临床研究

    作者:夏小平;王宁;易小灵;丰玉;方彩霞

    目的了解维甲酸抑制人眼后发性白内障发生的作用及对眼组织的毒副作用.方法维甲酸溶入皮质冲洗液,用于老年性白内障现代囊外摘除人工晶体植入术中,双盲设置用药组和对照组,观察二组术后视力.后囊混浊程度、眼压及眼组织损害情况.结果用药组视力高于对照组,后囊混浊程度低于对照组,未发现明显的药物毒副作用.结论维甲酸能减少后发性白内障的发生,对眼组织无明显毒副作用.

  • 曲安奈德对后发性白内障的预防作用

    作者:王文欢;柯敏;吴胜玉;张菁;郑恬

    目的 探讨前房内低浓度曲安奈德对后发性白内障(PCO)的预防作用.方法 前瞻性临床随机对照研究.随机选取2013年3月至2014年3月在武汉大学中南医院眼科门诊完善相关检查后确诊为年龄相关性白内障患者120例(120只眼).将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2组,所有患者均行晶状体超声乳化摘除术,术毕时对照组前房注入0.2 ml 0.9%氯化钠,实验组前房注入0.2 ml 4 mg/100 ml曲安奈德(TA)混悬液.术后随访36个月,分别观察比较2组后发障的发生率、术后早期前房炎症反应、眼压及角膜内皮细胞计数等指标.结果 终完成36个月随访并纳入临床分析共112例(112只眼),其中实验组54例(54只眼),对照组58例(58只眼).术后3、6、12、24、36个月,实验组PCO发生率均较对照组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4.038,7.377,5.255,4.809,4.127,均P<0.05).实验组术后第3天前房炎症反应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9.635,P<0.05).术后2组1、2周及1、3、6、12、24、36个月眼压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2组3、6、12、24、36个月角膜内皮计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白内障手术过程中给予前房注入低浓度曲安奈德可降低PCO的发生率并延缓其发生时间,减少术后早期前房炎症反应,对眼压和角膜内皮无明显影响,是一种安全有效预防PCO的方法.

  • 后发性白内障行Nd:YAG激光术前后视觉质量变化

    作者:马忠旭;巩晨;王新

    目的 研究Nd:YAG激光后囊膜切开术对后发性白内障患者光学像差的影响,客观评价视觉质量.方法 采用回顾性对照研究.对选择Ⅱ级膜(后囊膜中度混浊,眼底部分模糊不清)20例(25只眼)明显影响视力的后发性白内障患者行Nd:YAG激光后囊膜切开手术,术中选用不同激光脉冲及能量.手术前后采用裂隙灯数码照相机进行眼底红反光照像,激光术后用Adobe photoshop7.0软件联合MB-ruler测量截囊口的大小.使用i-Trace波前像差仪进行术前后视觉质量的分析,测量4 mm瞳孔波前像差及空间频率为5~30 (c/pd)调制传递函数(MTF)值的改变.记录患者激光术前后患者在自然瞳孔下佳矫正视力.结果 Nd:YAG激光后囊膜截开术后佳矫正视力均明显提高,由平均LogMAR视力0.62改变为0.20;术前总高阶像差均方根值0.589 (SD0.108),其中三叶草像差占高阶像差的主要部分为0.315 (SD0.094).激光手术1月后总、高阶像差及各阶像差对应的均方根值较术前明显减小(P<0.05).5~30 c/d空间频率下MTF值激光后囊膜切开术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差异,MTF值均有明显提高(P<0.05).结论 Nd:YAG激光后囊膜切开术治疗后发性白内障患者,术后佳矫正视力明显提高,同时与术前比较光学波前像差降低,术后可以重新获得较好视觉质量.

  • 前节OCT在观察后发性白内障方面的应用价值

    作者:刘圆媛;路承喆;汤欣

    目的 了解前节OCT在观察后发障的类型及后囊膜混浊情况等方面的应用价值.方法 前瞻性病例对照研究.收集2015年8月至2016年7月在天津市眼科医院就诊的40例(42只眼)后发障患者,采用眼前节像和前节OCT扫描观察后发障的混浊程度,并测量瞳孔区3 mm内混浊的平均厚度;行Nd∶YAG激光后囊切开术,测量手术前后视力,了解后囊膜混浊程度与术后视力变化的关系.结果 后发障行Nd∶YAG激光切开术后视力明显提高,logMAR视力由术前平均0.641提高到术后0.202,差异有明显统计学意义(P <0.001);术后视力提高程度与后囊膜混浊的厚度无明显相关性,r=0.084 P>0.05,因为后发障对视力的影响不仅与混浊的厚度相关,还和混浊的类型以及混浊的密度相关.在OCT图上,珍珠样小体型后发障表现为多个大小不一的白色圆形或椭圆形高反射信号;纤维化型后发障表现为质地致密的白色条索状高反射信号;混合型后发障表现为为珍珠样小体型和纤维型的混合;液性后发障表现为人工晶状体与后囊膜之间均一的高反射信号.结论 后发性白内障行Nd∶YAG激光切开术后视力明显提高;不同类型后发障在前节OCT扫描图像上各不相同;前节OCT可定性定量观察后发障的混浊程度.

  • 视觉质量分析系统对后发障行激光切开术后视觉质量评估

    作者:高原;马忠旭;王新;孙龙格

    目的 应用双通道视觉质量分析系统研究后发性白内障行Nd∶YAG激光切开术后患者眼内散射的变化,客观评价术后视觉质量.方法 回顾性临床病例对照研究.对2007年5月至2013年12月在天津市眼科医院就诊的42例行白内障超声乳化+人工晶状体植人术后患有后发性白内障纤维型Ⅱ级及Ⅱ级以下膜,明显影响视力的患者行Nd∶YAG激光切开术.术前及术后2周散瞳前测量佳矫正视力(BCVA),并将瞳孔充分散大,用裂隙灯数码相机进行眼底红光反射照相,联合Image Pro Plus6.0软件测量激光孔的大小.采用OQAS Ⅱ视觉质量分析系统测量4mm瞳孔下手术前后的客观散射指数(OSI),OQAS值(OVs),斯特列尔比(SR)和调制传递函数(MTF).结果 后发性白内障行Nd∶YAG激光切开术后2周,BCVA明显提高,logMAR视力由术前平均0.541提高到术后0.137,术后OSI值(3.263±2.118),较术前(12.148±3.511)明显减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6.818,P<0.05),术后SR、MTF以及OVs较术前均有明显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后发性白内障行Nd∶YAG激光切开术后2周,佳矫正视力明显提高,眼内散射明显减小,术后视觉质量显著提高.

  • Nd:YAG激光致人工晶体混浊2例

    作者:张建东

    后发性白内障是白内障摘除人工晶体(introcular lens.IOL)植入术后晚期主要并发症.Nd:YAG激光行晶状体后囊膜切开是治疗后发障行之有效的方法.但如操作不当会伤及IOL,现将我们在临床工作中收治的2例Nd:YAG激光导致人工晶体混浊的病例报道如下.

  • 后囊抛光术治疗后发性白内障疗效观察

    作者:马楠;王首雁;刘澍;孙晓晶

    目的 探讨后囊抛光术治疗后发性白内障的疗效及并发症.方法 回顾性分析了132只眼用后囊抛光手术去除后囊膜混浊且后囊膜完整的病例,并记录了视力、眼压的变化和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结果 所有病例都成功去除后囊膜混浊且后囊膜完整,视力提高,裸眼平均视力由术前0.2,增加到术后0.5,平均矫正视力达到0.7,无一例出现人工晶状体损伤、移位及脱位;23例眼压出现-过性升高;随访中未发现1例视网膜脱离.结论 后囊抛光手术去除后囊膜混浊效果稳定、眼底并发症少,也可以作为治疗后发性白内障的一种选择.

  • 后发性白内障形态及对视功能影响临床分析

    作者:姜良柱;吴明星;苏明山;赵军;孙洪真

    目的 通过对后发性白内障(Posterior Capsule Opacification,PCO)的形态学及其对视功能影响的客观综合评价,为临床激光后囊切开术提供指导意义.方法 选择61例(67只眼)后发性白内障拟行Nd:YAG 激光后囊切开术的患者,充分散大瞳孔(直径>6.00mm),先采用裂隙灯加前置镜行主观评价,再行裂隙灯眼底后部反光裂隙照相,所得数码图像使用POCOman软件进行分析,得出PCO的POCOman半客观评分.于Nd:YAG激光后囊切开术前、术后分别测量其佳矫正视力(best corrected visual acuity,BCVA),同时使用自动眩光对比敏感度检查仪进行对比敏感度(contrast sensitivity,CS)和眩光对比敏感度(glare sensitivity,GS)的检测.分析统计不同类型、不同部位、不同程度PCO与视功能的关系.结果 珍珠型PCO在中心视力、各频段对比敏感度和眩光敏感度均低于纤维型PCO,且两者之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中央4.0mm珍珠型PCO在低、中频段对比敏感度和中频段眩光敏感度均低于中央2.0mm珍珠型PCO,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中央2.0mm纤维型PCO在中、高频段对比敏感度和低、中频眩光敏感度均低于中央4.0mm纤维型PCO,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中央2.0mm珍珠型PCO对佳矫正视力的影响为显著;中央4.0mm珍珠型PCO对对比敏感度和眩光敏感度的影响为显著.随着PCO程度的增加,中心视力、全频段对比敏感度和全频段眩光敏感度逐渐下降.其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OCOman评分与佳矫正视力、各频段对比敏感度、低中频段眩光敏感度的变化呈正相关(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对后发性白内障行形态学及其对视功能受损的客观综合评价,可成为判断Nd:YAG激光晶状体后囊膜切开术手术时机和评价手术疗效的方法.

  • 低分子量肝素及其眼科应用的研究进展

    作者:徐斌;蔡季平

    低分子量肝素是80年代新发现的由标准肝素处理而得到的肝素片段,与母体肝素相比,具有纤溶作用强,有更高的生物利用度和更长半衰期等优点,正在取代标准肝素,并在内科及外科领域得以广泛应用.近年来研究发现,其在眼科领域也具有抑制细胞增生、减轻炎症反应、预防纤维蛋白渗出、减轻角膜及后囊混浊、抑制后发性白内障形成、降低视网膜脱离的发生率和降低眼压等作用.本文除简介低分子量肝素的有关知识外,重点介绍其在眼科应用的研究进展.

  • 后发性白内障与相关信号转导通路研究进展

    作者:李华;汤欣

    目的 后发性白内障(posterior capsular opacification,PCO)是现代白内障术后常见的主要并发症,其发病机制依赖于晶状体上皮细胞的迁移、增殖、上皮间质转化等.细胞信号转导通路在维持细胞的各种生物学行为中起到关键作用,是现今研究的热点.诸多细胞信号传导通路参与PCO的形成与发展.文中对晶状体细胞主要转导通路与PCO的关系进行综述,以期深入研究PCO的发病机制,为PCO的预防和靶向治疗提供新的研究方向.

  • 生长因子与晶体上皮细胞

    作者:孔珺;张劲松

    白内障在致盲眼病的发生率中占首位.随着白内障囊外摘除术及人工晶体植入术的广泛开展,术后患者短期内视力可提高至较可观的水平.但术后40%的成年人和几乎100%的儿童发生晶体后囊混浊(后发性白内障),导致视力再度下降.残留的晶体上皮细胞增殖是其形成原因.近年来的研究表明生长因子在促进晶体上皮细胞增殖、迁移、分化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1~5].本文就生长因子与晶体上皮细胞的关系作一综述.

  • 药物预防后发性白内障的研究进展

    作者:冯希敏;张凤妍

    目的 后发性白内障是现代白内障囊外摘除术后的主要并发症,术后残留的晶状体上皮细胞的增殖、迁移、纤维化生是形成后发性白内障的主要原因.以往研究了多种抑制后发障的药物,尽管作用机制各不相同,但主要为促进细胞凋亡,因其安全性而未在临床应用.近几年的研究重点则侧重于通过不同途径抑制晶状体上皮细胞的增殖和迁移,与以往研究药物的出发点截然不同.此文就近几年研究较多的药物及相关作用机制作一综述.

  • 后发性白内障评价的研究进展

    作者:姜良柱;吴明星

    现代白内障囊外摘出或超声乳化术联合后房型人工晶状体植入术是当前治疗白内障的主要手段.但术后晶状体后囊膜混浊即后发性白内障的发生,会使术后提高的视力再度下降,影响手术效果[1,2].Nd:YAG激光后囊切开术是目前治疗PCO常用的有效方法.但由于激光治疗并发症较多,且需要很好的自主配合[3,4].因此,如何正确判断后发性白内障与术后视功能可能恢复程度的关系,寻找与术后视功能可能恢复程度相关性高的评价,从而有助于术者对后发性白内障患者是否实施激光后囊切开术作出正确的临床决策.本文就术前多种临床常用后发性白内障评价方法的特点及临床应用作一综述.

397 条记录 5/20 页 « 12345678...1920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