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桡骨头假体置换治疗桡骨头粉碎性骨折的进展

    作者:黄小敬;赵友明

    桡骨头骨折占所有成人肘关节骨折的30%,5%~10%肘关节脱位与肘关节周围骨折有关,其中常见的是桡骨头骨折.Mason等首先把桡骨头骨折分为四型,对于无法重建的MasonⅢ型和MasonⅣ型桡骨头粉碎性骨折,治疗非常困难且具有争议.

  • 全髋关节置换术后感染的治疗进展

    作者:陈洪瑜;贾维东

    全髋关节置换术后发生感染,特别是深部感染的几率较低,文献报道首次置换的感染率略高于1%,因感染而行返修手术的不足0.5%,返修手术的深部感染率略高,也仅为2.1%[1~3].随着社会老龄化日益严重,更换假体病例数的逐年递增,THR术后深部感染的病例也将日益增多,如何确切有效地控制感染,降低该疾病的致残率已成为一个挑战性问题.目前国际上对于THR术后深部感染的治疗,大体存在着两种观点,即保留原有假体与更换假体两种,后者又可分为一期更换(One-staged revision)与二期更换(Twostaged revision).笔者查阅近几年国外有关文献,综述如下.

  • 计算机数字化三维骨模导航辅助全膝关节置换

    作者:喻忠;王黎明

    目前全膝关节置换(TKA)作为治疗晚期膝关节病变的成熟可靠方法已广泛应用于临床,其面临的主要问题是假体的松动、失稳以及随之而来的翻修.如何提高假体置人的几何精度,重建生物学意义上的膝关节,一直是临床关注的核心问题,近年来以数字化三维骨模重建为基础的计算机辅助技术的临床应用为改善假体定位和力线重建,取得韧带软组织平衡从而减少并发症的发生发挥了重要作用.

  • 人工关节非骨水泥固定方法的生物力学分析

    作者:牟明威;张新;徐莘香;张国强;崔健

    目的为人工关节生物固定方法的改进提供一些理论及实验依据.方法通过推出试验(Push-out)方法对BMP2复合多孔金属表面植入体、多孔金属表面植入体、喷涂HA的PCA植入体、羟基磷灰石涂层植入体在填入骨-假体交界面后界面的结合强度进行检测,并对获得的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BMP对界面结合强度有增强作用,在植入的早期尤其显著.结论对植入体表面进行多孔处理并复合HA对中期促进骨与植入体结合效果显著,在假体制造工艺中HA涂层的制备对假体的生物固定效果有较大的影响.

  • 髋部骨折内固定失败后使用人工髋关节置换术治疗效果及假体的选择

    作者:邓志勇

    目的:研究髋部骨折内固定失败后使用人工髋关节置换术治疗效果及假体的选择,为临床提供可靠依据.方法:选取我院2013年1月~2017年2月收治的92例髋部骨折内固定失败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表法平均分成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各46例.其中对照组采用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观察组采用半髋关节置换术治疗.观察比较2组患者手术相关指标,转子间骨折患者及股骨颈骨折患者肢体长度差和颈干角.结果:观察组手术中出血量显著少于对照组,手术时间比对照组的短(P<0.05);2组患者手术后转子间骨折患者肢体长度差和股骨颈骨折患者肢体长度差、颈干角均明显改善(P<0.05),但组间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髋部骨折内固定失败后采用人工髋关节置换术治疗,能减少手术中血流量的流失,缩短手术时间,根据患者的骨折情况、骨质以及年龄选择术式和假体.

  • 自制含抗生素骨水泥占位器治疗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后感染

    作者:王卫红;谷振光;杨子峰;卜晓峰

    目的:通过对自制含抗生素骨水泥占位器在2次手术中应用的效果和作用进行分析总结,评价治疗效果及总结经验. 方法:选取2009年1月~2014年6月经治的13例采用1期取出髋关节假体,放入自作含抗生素骨水泥占位器,待感染控制后,2期行人工髋关节翻修的患者. 观察患者治疗后髋关节功能满意度,感染的控制情况,以及自作含抗生素骨水泥占位器在翻修过程中的使用情况. 结果:术后感染控制率均为100%,无感染复发,无早期假体松动情况,2期翻修术后Harris 评分86 分,患者满意度100%. 结论: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后感染经彻底清创置入自作含抗生素骨水泥占位器可以提高感染的治愈率,维持关节的稳定性和下肢的长度,维持翻修期间关节功能,可以较好的治疗髋关节术后感染.

  • 人工髋关节置换术治疗股骨头缺血性坏死30例疗效观察

    作者:王刚

    目的:探讨人工髋关节置换术治疗股骨头缺血性坏死( ANFH)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9年12月~2010年5月收治的30例(32髋)ANFH患者的临床资料,采用Harris评分比较手术前后的髋关节功能情况。结果:所有患者术后随访3~12个月,32例患者的Harris评分均较术前显著提高(P<0.05)。骨水泥型组与生物型组在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Harris评分方面无显著性差异(P>0.05)。但2组手术时间和术后并发症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人工髋关节置换术是治疗ANFH的有效手段,骨水泥型与生物型假体近期疗效相当,应结合患者的具体情况选择合理的假体。

  • 不同假体在全膝人工假体置换术中的临床应用

    作者:杨磊

    目的:探讨对比不同假体在全膝人工假体置换术中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髌股关节骨关节炎患者60例,根据治疗方法的不同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各30例,对照组采用全膝关节置换,选择PFC后稳定假体。治疗组采用新型髌股关节假体( Gender Solution型假体)置换。结果:所有患者都完成手术,无严重并发症发生。与对照组相比,治疗组的术中出血量及手术时间明显较少,组间对比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手术前膝关节疼痛、临床与功能评分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手术后评分均有明显提高(P<0.05),同时组间对比差异明显(P<0.05)。结论:新型髌股关节假体置换应用于单纯髌股关节骨关节炎创伤少,恢复快,能取得更好的应用效果。

  • 全膝置换保留后交叉韧带与后方稳定型假体的疗效分析比较

    作者:王培波;王小曼;亓立祥;朱冬梅

    目的:研究保留后交叉韧带假体( CR)型和后方稳定( PS)型全膝关节置换( TKA)的临床预后疗效进行比较,探讨2种不同假体置换术的临床相关问题。方法:回顾自2008年~2011年收治的40例(膝)初次行TKA 的资料,比较CR和PS 型假体的临床疗效,结合文献分析两者的优缺点及相关技术问题。结果:术后平均随访24个月~60个月,CR 型组和PS 型组术后膝关节评分、疼痛评分、功能评分、髌骨评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0.05),患膝的症状和功能均得到了明显的改善。膝关节活动度后交叉韧带假体(CR )型组平均为106°,后方稳定(PS)型组平均为107°,2组差异无明显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对膝关节假体的选择取决于( be rest with )术者的个人偏好及假体设计的合理性。后交叉韧带结构完整者可采用CR 型假体,但应松解PCL,原则上宁松勿紧;对于PS型假体,手术技术要求相对较低,容易掌握,临床适用范围更广。

  • 假体周围感染的治疗

    作者:陈富强;马一翔;沈珊安;葛旻;赵帅

    目的:探讨运用清创、抗生素骨水泥技术行假体感染后翻修术的可行性.方法:3例人工全髋,4例人工膝关节假体行彻底清创,脉冲枪冲洗,运用抗生素骨水泥作假体翻修的填充物.结果:感染性假体关节经清创、翻修后,伤口均愈合,3周后扶拐下床活动,术后1例10个月后感染复发,再进行2次清创翻修术后获得成功,术后Horris评分74分~83分,平均80分.结论:假体感染的治疗,清创是关键,抗生素骨水泥是防止再次感染的基础物质,注意感染性骨缺损的处理是功能恢复的保证.广谱、低毒、足量的血药浓度抗生素应用是必不可少的.

    关键词: 假体 感染 治疗
  • 可延伸股骨假体在小儿骨肉瘤保肢手术中的应用

    作者:苏昌祺;闵若良;傅阳;秦再平

    目的:研制可延伸的小儿股骨假体,探讨其在小儿骨肉瘤保肢手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设计制作了可延伸的股骨假体,通过临床应用,予以验证.结果:临床成功应用于1例小儿股骨肉瘤.术后随访30月,下肢步态、关节功能良好.结论:可延伸股骨假体为小儿骨肉瘤保肢手术后功能重建提供了新途径.术前按个例情况预制假体.可延伸能力可达60mm.

    关键词: 骨肉瘤 股骨 假体
  • 人工股骨头置换术189例回顾分析

    作者:刘兴东;周广鑑;吕书军;李立东

    目的:对189例资料进行回顾分析,探讨人工股骨头置换术治疗股骨颈骨折的疗效.结果:人工股骨头置换后髋关节功能优良率呈逐年下降趋势.3年、6年、10年优良率分别为88.4%、78.6%、60.3%.结论:人工股骨头置换术仍是治疗股骨骨颈骨折的一种有效方法,适应症的选择,合并症的处理和并发症的预防对股骨颈骨折的远期疗效有重要影响.

  • 人工全髋关节翻修术中骨缺损的处理

    作者:吴星火;杨述华;许伟华;叶树楠;杨操;李进;刘先哲

    目的 研究全髋关节翻修术中骨缺损的处理方法.方法 1990年12月至1999年6月对16例一期行金属一聚乙烯假体全髋关节置换术失败患者行全髋关节翻修术.处理髋臼骨缺损的方式包括:(1)髂骨填充骨缺损(3例),(2)骨水泥填充骨缺损(5例),(3)异体颗粒骨打压植骨结合金属网重建髋臼(8例),后两种方式均属骨水泥型.16例行全髋关节翻修术患者全部行髋臼翻修,其中10例同时行股骨柄翻修.所有患者均进行临床和影像学随访.结果 所有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4.1~7.7年,平均5.9年.Harris评分由全髋关节翻修术前的范围,62~75分,平均68分,升至术后的90~94分,平均91分.随访中均未出现假体旁透亮线、假臼杯水平或垂直移位和骨溶解等征象.共有4例出现并发症,包括异位骨化2例,脱位2例,无一例发生感染.结论 有效修复髋臼骨缺损,进行髋部骨性结构的重建,是伞髋关节翻修术成败的关键.

  • 全踝关节置换术治疗继发性踝关节炎的中期随访及疗效分析

    作者:杨述华;许伟华;杨操;李进;叶树楠;叶哲伟;吴星火;张宇坤;刘先哲

    目的 评估全踝关节置换术(total ankle replacement,TAR)治疗继发性踝关节炎的治疗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1999年5月至2006年5月行TAR的18例患者,男2例,女16例;年龄52~66岁,平均61岁;病程9个月~18年.其中骨关节炎5例,创伤性关节炎9例,类风湿关节炎4例.患者均经保守治疗无效,且踝关节疼痛,活动障碍.术后患者定期随访,进行临床和影像学评估.结果 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2~9年,平均5.4年;其中16例获得满意疗效.依据美国矫形足踝协会(American orthopaedic foot and ankle society,AOFAS)评分标准评分,由术前的27~53分,平均(41.5±6.8)分,提高至术后的60~91分,平均(74.6±9.7)分,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由术前的5~10分,平均(8.4±2.1)分改善至术后的1~4分,平均(2.3±0.9)分.无一例患者需行踝关节融合术或踝关节翻修术.影像学评估,16例假体位置稳定、无下沉迹象,2例在胫骨假体和骨质接触发生气球样骨溶解,但无任何症状.结论 TAR可用于治疗踝关节炎.尽管TAR的中期随访效果比较满意,但TAR仍属较新技术,其远期临床效果有待进一步随访评估.

  • Swanson人工跖趾关节置换术治疗晚期跖骨头骨软骨病

    作者:陈兆军;王正义;吴俊德;马显志;马占华

    背景:第二跖骨头骨软骨病的基本病理改变是跖骨头关节软骨和髓软骨内骨化障碍.对中晚期患者,大部分学者主张早期手术干预.而目前采用的手术方法多种多样,且各有利弊.目的:观察Swanson人工跖趾关节置换术治疗晚期跖骨头骨软骨病的疗效.方法:2007年5月至2011年3月,利用Swanson人工跖趾关节置换治疗且有完整随访资料的晚期跖骨头骨软骨病患者19例(36足),男7例(14足),女12例(22足);年龄43~76岁,平均57.8岁.单侧2例,双侧17例;病变于第二跖趾关节16例,第三跖趾关节3例;合并(足母)外翻畸形13例,趾间神经瘤2例.负重位X线片参照Smillie分期:Ⅲ期1例,Ⅳ期11例,Ⅴ期7例.测量并记录术前、术后跖趾关节背伸、跖屈角度.结果:随访时间长5年,短14个月,平均3.6年.术后患者跖趾关节处疼痛消失,活动自如,术前跖趾关节活动度:背伸10.6°±2.87°,跖屈18.3°±1.96°;术后:背伸32.9°±1.67°,跖屈36.7°±1.17°,术后与术前关节活动度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根据美国足踝外科协会Maryland跖趾关节百分评分法对本组患者进行评定,优为90~100分,26足,占72.2%;良为80~89分,8足,占22.2%;可为70~79分,2足,占5.6%.优良率为94.4%.结论:对于年龄较大且处于Smillie分期晚期的跖骨头骨软骨病患者,Swanson人工跖趾关节置换术是一个较好的治疗方法.

  • 性别特异型膝关节假体的研究进展

    作者:徐勤;李军;史占军

    据美国矫形外科医师学会统计,美国人工膝关节置换(total knee arthroplasty,TKA)的例数在2003年已经超过40万/年,较1994年增加近30%,并预测到2030年膝关节置换的患者将达到340万[1].随着假体设计的改进、材料学的发展、外科技术及麻醉方法的提高,TKA在更大年龄范围中得到推广应用,并发症明显减少,已经成为治疗膝关节疾病重要的手术之一.然而膝关节假体设计大多是根据男性膝关节参数进行的,这对女性患者是否合适有待进一步考证.手术医生在膝关节置换过程中,经常会遇到假体不匹配,通过改换假体型号,进一步截骨来适应假体的不匹配,这不但增加了手术时间,而且增加了骨量丢失.因此,人们开始思考男女性膝关节是否存在差异,以及是否需要设计出女性专用假体.

  • X线上骨盆旋转的判断方法研究进展

    作者:吴昊;王渭君;孙明辉;翁文杰

    骨盆旋转通常指骨盆围绕人体横轴、纵轴及矢状面轴的三维旋转,其发生因素包括各种病因造成的骶髂关节错位、腰骶关节错位和耻骨联合位移等[1],或是因各种因素导致的姿势不标准从而引起骨盆旋转。骨盆旋转可引起影像学骨盆相关测量或检查的误差,影响手术中假体放置位置的准确性[2],导致手术效果欠佳甚至失败。测定骨盆旋转可初步判断骨盆围绕人体各轴是否发生旋转以及反映具体旋转角度,为影像学诊断骨盆相关疾病治疗提供参考,也为骨盆手术置入假体提供依据。本文对国内外骨盆旋转倾斜测定方法进行综述,旨为相关研究或临床诊断、治疗骨盆旋转相关疾病提供可参考意见。

  • 全髋关节置换术使用羟基磷灰石涂层股骨柄假体的Meta分析

    作者:王晨光;马信龙;李稚君;张华峰;张园;许可;郑永发

    背景:越来越多的青壮年患者在接受全髋关节置换术(total hip arthroplasty,THA)中使用羟基磷灰石(hydroxyapatite,HA)涂层股骨柄假体,评价HA涂层多孔股骨柄假体的相关临床对照研究的报道并不完全一致,且样本量较少,存在一定局限性.目的:通过Meta分析评价THA使用HA涂层股骨柄假体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计算机检索数据库Medline(1966年至2012年2月)、PubMed(1966年至2012年2月)、Embase(1966年至2012年2月)、Cochrane图书馆(2011年第4期)、中国生物医学光盘数据库(1978年至2012年2月)、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1978年至2012年2月)和维普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1978年至2012年2月),收集THA使用HA涂层股骨柄假体和多孔股骨柄假体的临床随机对照试验,提取数据进行分析,采用统计软件RevMan5.1进行Meta分析.结果:共纳入10个随机对照研究,其中试验组480例,对照组478例.Meta分析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接受HA涂层股骨柄假体的患者THA术后Harris评分无统计学差异(均数差=1.49,95%置信区间[-2.32,5.31],P=0.44),周围透光线的发生率无统计学差异(优势比=1.06,95%置信区间[0.76,1.48],P=0.74),点焊现象发生率无统计学差异(优势比=1.09,95%置信区间[0.74,1.62],P=0.66).结论:HA喷涂于股骨柄假体多孔表面,对于初次THA无临床益处.限于纳入文献的数量和质量,Meta分析结果尚有待于更多高质量大样本随机对照试验以予证实.

  • 羟基磷灰石涂层假体全髋置换术的早期疗效分析

    作者:张云坤;陶涛;齐进

    背景:目前,在全髋置换术中,羟基磷灰石涂层人工股骨柄假体的疗效是否优于非涂层假体仍存在争论.目的:探讨采用羟基磷灰石涂层假体行全髋置换术的早期疗效.方法:2007年2月至2010年3月采用羟基磷灰石涂层假体全髋置换术300例,男157例,女143例;年龄34~73岁,平均67.1岁.分别于术后1、3、6个月、1年及之后的每年随访.术前、术后随访拍摄髋关节正侧位X线片并采用Gruen分区评价羟基磷灰石涂层股骨柄假体,采用DeLee和Charnley建议的三区间对髋臼假体进行影像学评估,对髋关节疼痛及其他髋关节功能参数采用Harris评分复查.记录患者术中、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结果:本组11例失去随访,其余289例患者随访12~48个月,平均37个月.末次随访时髋关节Harris评分89~99分,平均95.3分.6例(2.07%)患者术中扩髓时股骨干近段出现不完全性骨裂缝,5例(1.73%)术后出现髋关节脱位,2例(0.69%)出现异位骨化(Brooker Ⅰ级1例,Ⅱ级1例),4例(1.38%)术后出现跛行.股骨柄内翻或外翻角均在5°范围以内,术后第6个月超过50%的羟基磷灰石涂层股骨柄假体周围可见骨内生长,术后2年90%羟基磷灰石涂层假体周围可见明显的骨生长.术后2年复查髋关节X线片示羟基磷灰石涂层假体下沉小于1mm者5髋(1.73%),之后随访未再发现任何假体下沉.术后第3~6个月Gruen 1、2、6、7区间羟基磷灰石涂层部位可见典型的点接合,网状骨质浓缩以及皮质骨骨密度增高影像.臼杯假体倾斜角在35°~55°,术后第6个月,在Ⅰ区或Ⅲ区可见骨生长.依据Engh评判标准,无一例出现近端广泛性骨质溶解或末端骨质溶解及松动.结论:全髋置换术羟基磷灰石涂层能在假体与骨之间提供坚强的内固定,具有骨整合作用强、生物相容性及生物活性高、术后并发症少、抗骨质溶解等优点,但其远期疗效仍需进一步观察.

  • 假体周围关节感染的新定义——肌肉与骨骼感染协会专家组共识

    作者:唐浩;周一新

    假体周围关节感染是下肢关节(髋和膝)置换术后具挑战性的常见并发症之一.学者们提出了各种不同的定义,但没有一种得到广泛的支持,甚至一些定义之间相互矛盾,以致目前尚无一套公认的针对假体周围感染的诊断标准.鉴于此,肌肉与骨骼感染协会(Muscularskeletal Infection Society,MSIS)召集一组专家深入分析了现有证据,并在此基础上对假体周围关节感染作出新的定义.第21届MSIS年会于2011年8月4日召开.此前半年间,MSIS的执行委员及一组对此领域感兴趣的专家通过电子邮件对已发表的假体周围关节感染的相关临床数据进行讨论,提出假体周围感染的新定义,即诊断假体周围感染的"金标准",并能够被广大医师、监测机构(包括疾病控制中心,临床医学杂志以及医法鉴定中心)等相关人群所接受,并于第21届MSIS年会的会前会上被提出.专家组认为,即便假体周围关节存在一些低度感染(如:痤疮丙酸杆菌感染)的明确表现,仍可能不完全符合诊断标准;临床医师可依据新定义进行准确的诊断和恰当的治疗;依此定义可以提高各研究间的一致性,并可提高临床证据的质量.

801 条记录 4/41 页 « 12345678...4041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