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华人消化杂志
World Chinese Journal of Digestology 세계화인소화잡지
- 主管单位: 华人消化杂志;新消化病学杂志
- 主办单位: 山西省科学技术厅
- 影响因子: 0.00
- 审稿时间: 1-3个月
- 国际刊号: 14-1260/R
- 国内刊号: 李军亮
- 论文标题 期刊级别 审稿状态
-
HBV相关性肾炎与HBV基因变异的相关性
目的: 探讨乙型肝炎病毒相关性肾炎(HBVGN)易感性与HBV基因变异的关系.方法: 选取HBV-GN患者19例为试验组, 慢性HBV感染者22例为对照组, 应用基因测序技术检测HBV血清C基因区、CP区基因位点的变异.结果: CP区中nt1727和nt1773位点试验组的变异率显著高于对照组(100% vs 50.0%, 47.4%vs 13.6%, 均P <0.05). nt1762/1764联合变异率在2组中的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 >0.05). C基因区中nt2011变异率试验组显著低于对照组(10.5% vs 40.9%, P <0.05). nt2005、nt2201、nt2245和nt2290变异率在2组中的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 HBV-GN易感性可能与HBV的基因变异有关.
-
青年人原发性胆汁反流性胃炎病理特征分析40例
目的: 探讨青年人原发性胆汁反流性胃炎(bilereflux gastritis, BRG)的病理特征.方法: 选择40例青年人原发性BRG为观察组,均经临床、内镜及胃内24 h胆汁监测确诊;取同期30例健康青年志愿者为对照组. 分别取胃窦和胃体活检标本进行HE染色和改良Giemsa染色, 进行组织病理分析.结果: 观察组淋巴细胞浸润较轻, 0-2级占87.5%, 有中性粒细胞浸润者多伴H pylori 感染, 胃小凹延长者占22.5%、毛细血管扩张和间质水肿均为40.0%(肠化生12.5%, 黏膜萎缩20.0%), H pylori 感染者22.5%(除肠化生及H pylori 感染外), 其他黏膜病变与对照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 <0.05), 而且胃窦病变重于胃体.结论: 青年人原发性BRG具有化学性胃炎的部分特征, 而且有向黏膜萎缩与肠化生转变的趋势.
-
不同成分血浆滤过透析治疗重型肝炎患者56例
目的: 通过检测成分血浆滤过透析(fractionalplasma dia-filtration, FPDF)前后生化指标, 评价不同成分血浆分离器的临床生化指标变化.方法: 收集我科2004-2007年行FPDF治疗的患者56例(110次), 选用EC-2A、EC-3A和EC-4A 3种蛋白分离器进行对照评价性治疗, 根据蛋白分离器型号将患者随机分成2A、3A、4A 3组, 分别记录其治疗前后TBIL、DBIL、TP、ALB、CHE、PTA、INR、PLT及BUN、CR、NH3等值, 并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治疗前后肝功及凝血各项指标均有明显改善, 同时患者肾功能指标亦得到一定的改善(P <0.05). 各组之间, 4A组对蛋白结合毒素清除效果优于其他2组(P <0.05), 但同时伴有ALB的丢失. 2A组对BUN、CR的清除效果优于其他2组(P <0.05), 但相对治疗时间较长.结论: FPDF可作为重肝患者治疗的有效手段.在治疗过程建议根据患者情况选择不同成分血浆分离器, 在临床上推荐使用3A作为常规使用治疗方式.
-
脂联素在小鼠急性肝损伤中的表达及作用
目的: 观察脂联素在小鼠急性肝损伤的表达及作用.方法: 健康♂BALB/c小鼠随机分为3组. 刀豆蛋白A(concanavalin A, ConA)组8只: ConA 30mg/kg 尾静脉注射. 脂联素组5只: 在静脉注射ConA前12 h和2 h, 分别应用脂联素3 mg/kg腹膜内注射. 对照组8只: 尾静脉注射生理盐水10mL/kg. 注射ConA 8 h后处死小鼠, 检测脂联素及ALT血清水平、肝组织病理变化、肝组织脂联素蛋白及mRNA的表达.结果: 脂联素血清水平在脂联素组与对照组无差异, 2组均高于ConA组(15.4±3.0 mg/L,16.5±2.8 mg/L vs 11.8±2.1 mg/L, P <0.05或0.01);肝组织脂联素蛋白表达在脂联素组强于对照组(5.39%±1.72% vs 1.82%±0.36%,P <0.05), 弱于ConA组(10.63±4.35%, P <0.05);肝组织脂联素mRNA表达在脂联素组和ConA组均强于对照组(0.46±0.17, 0.51±0.21 vs0.23±0.05, P <0.05或0.01);血清ALT水平及肝组织炎症程度脂联素组高于对照组(192.50±45.87 U/L vs 44.71±21.29 U/L;21.5±9.2vs 8.4±4.3, 均P <0.05), 低于ConA组(616.00±171.50 U/L, 48.5±8.6, 均P <0.05).结论: 在ConA诱导的急性肝损伤中, 肝组织脂联素蛋白及其mRNA的表达增强, 但血清脂联素水平降低. 脂联素对急性肝损伤小鼠起着抗炎作用.
-
褪黑素对大鼠急性坏死性胰腺炎的干预作用及机制
目的: 观察褪黑素前干预对急性坏死性胰腺炎(ANP)大鼠的胰腺和肺组织的保护作用与硫氧还蛋白-1(Trx-1)表达的关系.方法: 72只♂SD大鼠随机分成ANP模型组(A组)、褪黑素前干预组(M组)、对照组(C组). A组的大鼠腹腔注射6%左旋精氨酸(25 mL/kg体质量), 每次间隔1 h, 共3次, 诱发ANP, 且在诱发ANP前、后0.5 h腹腔注射生理盐水(20mL/kg体质量)各1次;M组的大鼠诱发ANP的方法同A组, 但在诱发ANP前0.5 h腹腔注射0.25%褪黑素(20 mL/kg体质量)1次, 替代生理盐水;C组的大鼠腹腔注射相当于A组各次注射用量的等容积生理盐水. 每组术后6 h、12 h及24 h时点分批处置大鼠. 抽血测定Trx-1、白介素-6(IL-6)、谷胱甘肽(GSH)、总超氧化物歧化酶(T-SOD)、丙二醛(MDA)的含量;取胰腺和肺组织做病理学检查.结果: 大鼠胰腺组织的病理变化和病理学评分证实左旋精氨酸导致A组的ANP. 与A组比较, M组胰腺和肺组织的病理损伤显著减轻. 与C组比较, A组的大鼠血清的Tr x-1的量在6 h、12 h时点显著降低, 24 h时点显著升高, 呈现出先降低后升高的趋势;与A组比较,M组的大鼠血清的Trx-1的量在6 h、12 h时点显著增高, 他们表达的峰值前移. 与C组比较,A组的大鼠血清的IL-6、MDA水平显著增高,血清的T-SOD活力、GSH的含量显著降低;与A组比较, M组的大鼠血清的IL-6、MDA水平显著降低, 血清的T-SOD活力、GSH的含量显著增高.结论: ANP可诱导Trx-1的表达;而褪黑素前干预可进一步促进Trx-1的表达, 提高T-SOD活力和GSH水平, 降低IL-6、MDA水平, 故能显著减轻大鼠胰腺和肺组织的病理损伤, 发挥其对胰腺和肺组织的保护作用.
-
HBV S基因的反义锁核酸对乙型肝炎转基因小鼠HBV复制和表达的影响
目的: 探讨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B virus,HBV)S基因的反义锁核酸(LNA)对乙型肝炎转基因小鼠HBV复制和表达的影响.方法: 将30只HBV转基因小鼠随机分为5组,每组6只. 第1组为5% GLU液对照组, 第2组为空脂质体对照组, 第3组为单LNA组, 第4组为S-ASODN脂质体组, 第5组LNA脂质体组. 反义LNA经尾静脉注入小鼠体内, 采用ELISA法检测血清HBsAg;PCR定量检测血清HBV DNA含量;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肝细胞HBsAg的表达;自动生化分析仪检测ALB、ALT、BUN、CR、ApoA1、ApoB等指标;小鼠肝脏、肾脏做常规病理切片HE染色, 观察反义LNA对小鼠脏器的影响.结果: 注射反义LNA 1 d、3 d、7 d、14 d后,LNA-脂质体组对血清HBsAg的表达抑制率分别为41.7%、52.8%、57.8%及30.5%. 对HBV DNA的抑制率分别为18.5%、36.1%、52.9%和32.7%, 与对照组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 <0.05);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检测血清中ALB、ALT、BUN、CR、ApoA1、ApoB等指标, 各组结果与对照组比较均无显著性差异(P >0.05);小鼠肝细胞HBsAg的表达显著低于对照组. HE染色显示小鼠肝肾功能及组织学未见异常.结论: HBV S基因反义LNA对乙型肝炎病毒转基因鼠HBV复制和表达有显著抑制作用.
-
苯丙素甙逆转大肠癌耐药与凋亡的关系
目的: 探讨苯丙素甙化合物逆转大肠癌耐药与凋亡的关系.方法: 实验分3组: LoVo/Adr细胞组(空白对照组);LoVo/Adr细胞+PPG 40 mg/L组(实验组);LoVo/Adr细胞+VP 5 mg/L(阳性对照组). 采用MTT法检测苯丙素甙对LoVo/Adr细胞的耐药性;流式细胞仪分析苯丙素甙对大肠癌耐药LoVo细胞的凋亡的作用;通过检测pNA量观察苯丙素甙对LoVo/Adr细胞Caspase-3的活性.结果: 苯丙素甙可降低阿霉素对LoVo/Adr细胞的IC50值, 具有逆转作用, 其逆转倍数为9.93;他还可引起LoVo/Adr细胞凋亡, 与对照组相比, 具有显著性差异(P <0.01). 经苯丙素甙作用后, LoVo/Adr细胞pNA释放量明显增加(31.75±4.34 pmol/min vs 18.45±2.39 pmol/min,P <0.01), 而同时加入Caspase-3抑制剂Z-VADFMK,pNA释放量明显低于实验组(17.69±2.68 pmol/min vs 31.75±4.34 pmol/min,P <0.01).结论: 苯丙素甙对耐药LoVo/Adr细胞具有逆转耐药作用, 通过Caspase-3途径诱导凋亡可能为其逆转耐药的机制之一.
-
氩氦冷冻对S D大鼠皮下移植瘤细胞凋亡及T细胞免疫的影响
目的: 研究氩氦刀冷冻消融对SD大鼠皮下移植瘤细胞凋亡及T细胞免疫的影响, 评价氩氦刀冷冻治疗对大鼠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 将45只大鼠随机分成3组: 正常对照组,荷瘤对照组, 冷冻治疗组, 每组15只. 建立SD大鼠皮下移植瘤动物模型. 冷冻治疗组: 消融冷冻治疗3-5 min, 复温时间30 s. 荷瘤对照组:将氩氦刀置入肿瘤3 min, 而不予冷冻治疗. 正常对照组: 正常饲养. 分别于冷冻后3, 12, 24 h和3, 7 d时处死动物, 取材. 光学显微镜观察冷冻坏死消融规律;末端标记法(TUNEL)原位检测周边冷冻损伤区带细胞凋亡和检测特异性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的增殖.结果: 在冷冻中心区, 细胞死亡以坏死为主, 在周边冷冻损伤区, 光镜形态学检查及TUNEL染色可观察到明确的细胞凋亡, 术后12 h凋亡达高峰, 凋亡率为68.28%±7.85%. 氩氦刀治疗后可显著刺激特异性T淋巴细胞增殖, 与对照组比较具有显著性差异(P <0.01).结论: 氩氦刀通过坏死和凋亡两种途径达到有效的消融, 并且可有效激活小鼠肿瘤抗原特异性的T细胞, 氩氦冷冻有效地诱发和增强机体的抗肿瘤免疫效应.
-
Barrett's食管的诊断进展
Barrett's食管(Barrett's esophagus, BE)是指食管内膜发生化生, 鳞状上皮被柱状上皮取代, 他是食管腺癌重要的危险因素. 随着食管腺癌在西方国家的发病率迅速升高, BE日益受关注. 过去几年里, BE领域取得显著的进步, 本文主要针对其诊断标准、内镜诊断及新的内镜成像技术等方面作一综述.
-
缺血再灌注损伤与急性胰腺炎
急性胰腺炎(acute pancreatitis, AP)的发病机制尚不明确, 通过动物实验及临床研究发现, 缺血再灌注损伤在其发病机制中具有重要作用.微循环障碍、自由基生成增多、细胞内钙超载, 炎性介质、白细胞及血小板的作用、肠源性内毒素血症等因素综合作用导致胰腺缺血再灌注损伤, 这可能是AP发病环节中的共同通路. 本文就胰腺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发生机制作一综述.
-
Fox L在TGF-β/Smad通路中对肝星状细胞活化的影响
肝纤维化是肝脏内弥漫性细胞外基质(特别是胶原)过度沉积的结果, 如果肝纤维化进行性发展, 常演变为肝硬化. 而肝星状细胞的激活则是肝纤维化的核心事件, 是细胞外基质分泌的主要细胞, 其中的TGF-β/Smad通路是肝星状细胞内主要的信号传导通路之一, 在细胞外基质的合成中起着重要作用. 由于在该信号通路下游Smad复合物只能与靶基因形成松散连接, 所以必然存在着相应的协同蛋白质使整个复合物紧密连接, 而近研究发现,Fox L转录因子中的Fox L2可能与整个Smad复合物形成了分子伴侣关系, 他有可能加强了Smad复合物与靶基因的结合的稳定性.
-
游离脂肪酸对肝脏氧化应激及胰岛素抵抗的影响
目的: 研究游离脂肪酸(FFA)慢性升高对肝脏胰岛素抵抗的影响, 探讨氧化应激在其中的作用.方法: 给Wistar大鼠分别静脉输注脂肪乳加肝素(IH组)和单纯输注生理盐水(SAL组)48 h, 在输注的后2 h, 清醒状态下行高胰岛素-正血糖钳夹试验, 观察延时输注脂肪乳导致的高FFA对葡萄糖利用率(葡萄糖输注率, GIR)的影响, 并取肝组织测定羰基蛋白、肝细胞膜和细胞质PKC-δ的含量.结果: 在高胰岛素-正血糖钳夹状态, IH输注组与SAL组比较, 血清FFA增加4.3倍(P <0.001),羰基蛋白增加3.2倍, GIR下降5 8 .6%(均P <0.001);48 h的IH输注使肝细胞膜的PKC-δ/胞质PKC-δ比值增加4.0倍(P <0.001).结论: FFA慢性升高导致了肝脏GIR下降, 葡萄糖的利用障碍, 肝脏的PKC-δ向细胞膜转位增加, 说明在慢性高FFA导致的肝脏胰岛素抵抗中, 氧化应激反应起了重要的作用.
-
吲哚乙酸联合辣根过氧化物酶对人SACC-2细胞的抑制作用
目的: 探讨吲哚乙酸(IAA)与辣根过氧化物酶(HRP)在体外共同作用对人涎腺腺样囊性癌细胞SACC-2生长抑制的影响.方法: 用不同浓度的IAA/HRP(IAA 20、40、60 、80、100 μmol/L+HRP 1.2 mg/L)与SACC-2细胞共同培养48 h后, 光镜下观察癌细胞的生长;CCK-8法测定细胞生长抑制率;半定量RT-PCR技术检测caspase-3 mRNA水平.结果: 与阴性对照组比较, 48 h后 SACC-2细胞皱缩, 变小变圆, 空泡明显;40、60、80、100μmol/L IAA组的细胞生长抑制率明显增高(31.8%, 38.71%, 60.57%, 80.18%, 均P <0.05);半定量RT-PCR结果显示, 60、100 μmol/LIAA与1.2 mg/L HRP联合作用可上调caspase-3mRNA水平(0.835±0.019, 1.667±0.022 vs0.242±0.025, 均P <0.01).结论: IAA/HRP对人涎腺腺样囊性癌细胞SACC-2生长有明显的抑制作用, 可通过激活caspase-3 mRNA的表达, 诱导凋亡.
-
高容量血液滤过对重症急性胰腺炎的治疗作用
目的: 观察高容量血液滤过(HVHF)治疗重症急性胰腺炎(SAP)的临床疗效, 评价其在SAP治疗中的作用, 探索治疗SAP的新方法.方法: 采用回顾性对照临床研究, 将我院2004-12/2008-12因SAP住院治疗的患者45例分为2组: 对照组24例, HVHF组21例. 所有患者均符合2004年中国急性胰腺炎诊治指南(草案)中SAP的诊断标准, 发病后48 h内入院, 经CT证实均无明确胆道梗阻. 自动生化检测仪检测2组SAP患者治疗前后血清淀粉酶及肾功能、常规检测血常规、CRP等, 记录生命征、腹部症状并统计并发症及死亡率.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 HVHF 组患者的APACHEⅡ评分明显降低, 治疗第3天与第7天HVHF组显著低于对照组(6.6±1.5 vs 9.9±2.5, 3.4±1.1 vs 6.4±2.0, 均P <0.05);局部症状与体征缓解时间明显缩短, HVHF组腹痛缓解时间较对照组明显缩短(51±16 h vs 71±34 h,P <0.05);腹部压痛缓解时间与对照组相比也显著缩短(71±16 h vs 102±34 h, P <0.05);血尿淀粉酶指标、WBC、CRP及肾功能生化指标明显好转;并发症发生率和死亡率均降低(14.3% vs 37.5%, 4.8% vs 20.8%, 均P <0.05);平均住院时间显著缩短(P <0.05);住院费用无明显增加.结论: HVHF能迅速减轻SAP患者腹部症状与体征, 改善器官功能, 显著改善预后, 其机制可能通过阻断SAP早期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
-
β-Catenin蛋白在散发性结直肠癌中的异常表达和基因突变
目的: 观察β-Catenin蛋白在散发性结直肠癌(SCRC)中胞质胞核异常表达特征和基因突变发生率, 并探讨其与临床病理的相关性.方法: 用免疫组织化学EnVision二步法检测90例SCRC与22例散发性结直肠腺瘤标本的β-Ca t enin蛋白在胞质胞核中的异常表达. 以PCR扩增和直接测序检测上述标本中β-Catenin基因突变.结果: 正常结直肠黏膜中β-Catenin蛋白表达定位于细胞膜上,未见胞质胞核中的异常表达. SCRC中β-Catenin蛋白在胞质与胞核的异常表达率显著高于散发性腺瘤中的异常表达率(88.9% vs 59.1%, 41.1% vs 18.2%, P <0.05).SCRC的β-Catenin异常胞质表达率与肿瘤生长方式, 分化程度相关(P <0.05);胞核异常表达率在溃疡型生长高于在隆起型生长(50.0%vs 26.5%, P <0.05). 胞核异常表达往往出现在肿瘤的浸润前沿. 90例SCRC中仅发现1例β-Catenin基因突变;22例散发性结直肠腺瘤中未检测出突变.结论: β-Catenin蛋白胞质胞核异常表达可能在SCRC的发生发展中起重要作用. 在SCRC中β-Catenin基因突变可能不是β-Catenin蛋白异常表达的主要原因.
-
食管癌高发区1259例食管癌患者临床病理与遗传易感性
目的: 探讨太行山区林州市及其周边食管癌高发区食管癌患者近年来临床病理特点的变化及遗传易感性.方法: 2006-10/2008-12于安阳市肿瘤医院和林州市中心医院住院治疗的食管癌患者1259例,来自林州市及其周边食管癌高发地区, 诊断年龄为33-84岁, 所有患者均为首次住院和首次经内镜检查诊断并经组织学检查确诊病例. 回顾分析食管癌患者的肿瘤家族史、食管癌诊断年龄、肿瘤发生部位、临床病理类型、组织学类型及分化程度、TNM分期等内容.结果: 食管癌患者的诊断年龄服从正态分布, 平均诊断年龄为59.82±8.17岁;家族中具有2个或2个以上食管癌或贲门癌的患者占32.0%(403/1259);家族中具有2个或2个以上成员患(包括患者本人)恶性肿瘤的患者占38.6%(486/1259), 父母均患食管癌或贲门癌、胃癌者占3.9%(49/1259), 家族中累及2代且至少有3个成员患食管癌或其他恶性肿瘤的患者占8.01%(102/1259), 家族中累及2代且至少有3个成员(包括患者本人)患食管癌患者占6.0%(76/1259);食管癌常发生的部位是中段, 其次为上段、下段, 发生部位与患者的诊断年龄密切相关(P <0.001), ≤40岁、-60岁和-70岁等组的患者以中段与上段多见;中晚期食管癌患者多见, 爱人或父母未患恶性肿瘤的患者中晚期较多(P <0.05);鳞癌占96.2%(1202/1250).结论: 恶性肿瘤尤其是食管癌遗传易感性可能是目前林州市及其周边食管癌高发区食管癌高发的主要原因;食管癌常发生的部位是食管中段, 其次为上段;食管癌的发生部位2368 ISSN 1009-3079 CN 14-1260/R 世界华人消化杂志 2009年8月18日第17卷第23期与患者的发病年龄密切相关.
-
Cyclin B1、CDK1在食管鳞癌组织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
目的: 探讨食管鳞癌组织中细胞周期蛋白Cyclin B1和细胞周期蛋白依赖性激酶CDK1表达及其临床病理学意义.方法: 应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对52例食管鳞癌(组织学Ⅰ级8例, Ⅱ级20例, Ⅲ级24例;有淋巴结转移20例, 无淋巴结转移32例;原位癌16例, 侵袭性癌36例包括浸润至黏膜下层、肌层、全层)及其配对的癌旁正常组织进行Cyclin B1、CDK1的检测, 分析其阳性表达与食管鳞癌患者临床病理因素的关系.结果: 食管鳞癌组织中Cyclin B1、CDK1的阳性表达高于癌旁正常食管黏膜组织, 2组差异都有统计学意义(71.2% vs 2.0%, 65.4%vs 3.9%, 均P <0.05). 食管鳞癌组织中CyclinB1、CDK1的表达都与性别、年龄无关;与组织学分级、浸润深度及淋巴结转移有关(均P <0.05). Cyclin B1阳性表达强度与CDK1的阳性表达强度之间呈正相关(r = 0.697, P <0.05) .结论: Cyclin B1、CDK1的高表达会促进食管鳞癌的发生与发展. 而且食管鳞癌中CyclinB1与CDK1的表达密切相关, 可作为食管鳞癌生物学行为预测的参考指标.
-
贲门失弛缓症的治疗进展
贲门失弛缓症是一种少见的食管运动障碍性疾病, 其病因及发病机制至今仍未确定. 目前本症的治疗多以缓解症状为主, 主要的治疗方法包括: 药物治疗、内镜下治疗及外科手术治疗. 本文就近年来贲门失弛缓症的治疗进展作一综述.
-
致谢世界华人消化杂志编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