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华人消化杂志
World Chinese Journal of Digestology 세계화인소화잡지
- 主管单位: 华人消化杂志;新消化病学杂志
- 主办单位: 山西省科学技术厅
- 影响因子: 0.00
- 审稿时间: 1-3个月
- 国际刊号: 14-1260/R
- 国内刊号: 李军亮
- 论文标题 期刊级别 审稿状态
-
年龄与胃食管反流病的关系
目的:分析不同年龄组胃食管反流病患者的临床特点及24 h pH监测、食管测压的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北京朝阳医院2005-2010年220例胃食管反流病患者的临床资料及24 h pH监测、食管测压的资料.结果:(1)随年龄增长,内镜下LA-B至LA-D级食管炎比例逐渐增加,并且青年组与老年组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7.1% vs 36.5%,P=0.005);(2)随年龄增长,老年组DeMeester积分明显高于青、中年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41.99±26.52 vs 31.08±26.86; 29.69±17.63,P=0.038; 0.000).老年组pH<4的卧位时间百分比及立位酸清除时间百分比均明显高于中年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4; 0.005);(3)随年龄增长,食管中下段蠕动波幅逐渐下降,非传导性收缩百分比逐渐增加,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老年组与青年组相比,下食管括约肌压力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12.79±6.20 vs 16.88±8.86,P=0.007).结论:随年龄增长,食管动力障碍逐渐加重,食管酸暴露时间逐渐延长,中重度食管炎发生率逐渐增加.
-
丹参多酚酸盐对溃疡性结肠炎的疗效
目的:探讨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UC)患者血小板改变情况,并观察丹参多酚酸盐对UC的治疗作用及对患者血小板计数(platelet count,PLT),血小板平均体积(meanplatelet volume,MPV),及血沉(erythrocytesedimentation rate,ESR),血清C反应蛋白(C-reactive protein,CRP)的影响.方法:检测1 10例UC患者及84例健康者PLT、MPV、ESR、CRP,并将80例UC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常规治疗32例)和治疗组(常规治疗加丹参多酚酸盐50 mg静脉滴注48例),比较两组治疗前后病情改善情况.结果:UC患者PLT较健康对照者升高(292.0±104.8 vs 217.2±45.6,P<0.05),而MPV较对照组降低(9.1±0.8 vs 10.5±1.1,P<0.05).重度组UC患者较轻度组UC患者PLT升高(292.0±104.8 vs 244.2±74.8,P<0.05),轻、中度组(244.2±74.8 vs 255.0±52.3,P>0.05)及中、重度组(255.0±52.3 vs 292.0±104.8,P>0.05)UC患者PLT无明显差异;轻、中、重度组间MPV(9.5±0.6 vs 9.2±0.6 vs 8.5±1.0),ESR(6.1±4.5 vs 17.1±9.0 vs 30.0±19.7),CRP(9.3±4.3 vs 14.7±9.8 vs 31.2±21.0)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的总有效率及完全缓解率均优于对照组(93.8% vs75.0%,P<0.05).两组治疗后治疗组PLT(218.0±34.8 vs 245.0±45.3),ESR(7.3±5.1 vs 14.7±4.7),CRP(8.3±3.7 vs 11.6±6.4)低于对照组,MPV高于对照组(10.1±1.0 vs 9.7±0.8,P<0.05).结论:PLT、MPV可作为UC病情的评估指标,丹参多酚酸盐通过降低PLT,活化程度及活血化瘀而改进UC的治疗效果,有必要对丹参多酚在UC治疗中的作用作进一步研究.
-
小肠黏液样脂肪肉瘤的临床病理特点
目的:探讨研究小肠黏液样脂肪肉瘤的临床病理特征.方法:结合文献对1例小肠黏液样脂肪肉瘤进行形态学观察并分析其鉴别诊断及预后.结果:女,60岁,以急性肠梗阻收住.CT扫描见回肠末端黏膜下实性低密度肿块.大体检查:肌壁间灰黄色圆形肿物大小约5.0 cm,突向黏膜导致急性肠套叠,肿物边界清楚但部分肠黏膜显著糜烂.形态学显示肿瘤由大量的黏液样间质和成熟性脂肪细胞样细胞组成,其间可见丰富的分支状薄壁血管及纤细的纤维间隔支撑.黏液样间质呈粉色或云雾状,宛如“肺水肿”样,少许多泡性脂肪母细胞散布其中.免疫组织化学检查:肿瘤细胞S-100呈阳性表达而CD34及CD117均为阴性.局部手术切除后随访10 mo,未见肿瘤复发或转移.结论:小肠黏液样脂肪肉瘤为罕见的恶性肿瘤,分化程度高,如处置得当,预后良好.充分认识其组织病理学特点有助于确诊.
-
免疫微生态营养替代传统肠道准备在微创治疗结直肠癌中的应用
目的:观察免疫微生态营养作为肠道准备方法的有效性及患者术后炎症反应及免疫状态.方法:将60例行择期腹腔镜结直肠癌根治性手术的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30例和对照组30例.对照组采用传统的3d肠道准备方法,试验组在术前3 d给予患者免疫微生态营养.术前1 d晚间给予患者恒康正清(聚乙二醇电解质)按说明书配置3 000 mL液体导泻.术后接受等氮量等热卡营养支持.术前3 d及术后第1次排便检测粪便中肠道菌群,术中观察肠道清洁度,检测术前及术后第5天淋巴细胞计数,免疫球蛋白IgG、IgA、IgM,血清补体C3、C4及血清C反应蛋白浓度;观察术后白细胞计数恢复正常时间、排气时间及吻合口瘘等发生情况.结果:经过统计学计算,试验组和对照组清肠效果的优、良率分别为90%和93.3%,无显著性差异.术前肠道菌群比例,淋巴细胞计数,血清免疫球蛋白,血清补体及血清C反应蛋白浓度等指标均无显著性差异.术后第5天淋巴细胞计数试验组(1.40±0.44)高于对照组(1.15±0.40).免疫球蛋白试验组IgG(9.32±2.11)、IgA(1.95±0.31)、IgM(1.45±0.45)明显高于对照组IgG(8.10±2.34)、IgA(1.78±0.27)、IgM(1.22±0.51),血清补体试验组C3(1.62±0.27)和C4(0.87±0.11)明显高于对照组C3(1.45±0.24)和C4(0.71±0.12),以上数据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清C反应蛋白浓度术后试验组(16.0±2.3)明显低于对照组(18.2±2.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患者白细胞计数恢复正常时间及排气时间较对照组明显提前,感染发生例数试验组少于对照组(P<0.05).吻合口瘘情况试验组与对照组无统计学差异.结论:免疫微生态营养作为肠道准备方法有效可行.益于术后重建肠道菌群,且有利于结直肠癌术后肠道功能的保护及恢复,减少术后早期炎性反应,改善患者免疫功能.
-
新疆伊犁哈萨克族自治州10年食管癌内镜诊断476例
目的:探讨新疆伊犁哈萨克族自治州10年间476例食管癌构成比及流行病学特点.方法:对2002-01/2012-01新疆伊犁哈萨克族自治州友谊医院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农四师医院内窥镜诊断,病理组织学确诊的476例食管癌患者为对象建立SPSS数据库,统计各民族食管癌的检出率并分析各民族间这10年食管癌患病的性别比、患病年龄、病变部位和鳞腺癌方面的变化.结果:(1)476例食管癌中,男性占71.64%(341例),女性占28.36%(135例),男女之比为2.53∶1;(2)食管癌发病的平均年龄为62.23岁;(3)食管癌的病变部位以中段居多,下段次之,上段少,中老年易患,97.5%的患者发病在40岁以后,男性高于女性;(4)鳞状上皮癌多见,占总食管癌的86.34%,腺癌次之;(5)31 613例胃镜结果中检出食管癌476例,检出率1.5%;其中哈族检出率显著高于其他民族(汉族、维族、回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结论:476例食管癌中哈萨克族的检出率及构成比显著高于其他民族,在对其防治上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
胃肿瘤MSCT表现及其临床病理特征分析56例
目的:观察分析56例不同病理类型胃肿瘤的多排螺旋CT(multi-slice spiral computed tomography,MSCT)表现,提高对胃肿瘤的诊断与鉴别诊断能力.方法:收集本院2011-01/2012-12收治的胃肿瘤病例56例,均作MSCT平扫及双期增强扫描,以病理结果为诊断依据,比较不同病理类型肿瘤的MSCT表现,归纳强化特点.结果:本组56例胃肿瘤病例,病理结果分别为腺癌、间质瘤、淋巴瘤、神经内分泌癌、肝样腺癌,以腺癌多见(48/56).间质瘤腔内、外生长,腺癌、淋巴瘤及神经内分泌癌、肝样腺癌腔内生长.而在MSCT表现(病灶形态及强化方式、程度)上,本组其他各型肿瘤与腺癌均有相似之处.结论:通过对生长方式、MSCT表现特别是增强特点的观察,能够丰富诊断胃肿瘤的思路,加深对不同病理类型胃肿瘤的认识,进一步提高诊断水平.
-
特殊副脾的CT与MRI征象
目的:探讨位于特殊部位及特殊血供的副脾的计算机断层扫描(computed tomography,CT)及磁共振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RI)影像特征.方法:对5例经手术证实的副脾患者的CT及MRI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5例病例均为单发,位于胰腺内3例,胰周1例,左肾周1例.3例位于胰腺内的副脾均表现为位于胰尾部的类圆形软组织结节影,平扫CT密度及MRI各序列与主脾相似,强化程度与主脾一致,其中1例于CT平扫及增强上边界显示不清,于MRI上边界显示清晰.位于胰周及左肾周者副脾平扫CT密度及MRI各序列与主脾相似,CTA示分别由脾动脉小分支及左肾动脉供血,增强CT表现及MRI均表现为动脉期花斑状不均匀强化,强化程度较主脾弱,静脉期及延迟期呈均匀强化,强化程度与主脾一致.结论:大部分副脾有典型的影像学表现及发生部位,多可以做出明确诊断,特殊部位及特殊血供的副脾虽易造成误诊,但CT及MRI平扫及动态增强仍具有典型的表现.
-
胰腺实性假乳头状瘤的超声诊断及误诊相关因素
目的:探讨胰腺实性假乳头状瘤(solid pseudopapillary tumor of pancreas,SPTP)的超声诊断和误诊原因.方法:分析本院2008-06/2011-06经手术、病理证实11例SPTP的超声表现和相关临床资料.结果:11例均为单发圆形或椭圆形、实性或混合性略低回声团;9例(9/11)边界较清楚,8例(8/11)包膜完整,10例(10/11)瘤后回声无衰减,9例(9/11)相邻组织器官受压、移位;8例(8/11)瘤内及周边可见少许血流信号;除1例胰头SPTP其远端胰管略宽外(0.3 cm),其余所有患者胆管、胰管均无扩张.术前超声检查明确诊断5例(5/11);结合年龄、性别、CT高度可疑诊断3例(3/11);因瘤体形态、包膜欠规整,局部增厚或呈分叶状外凸生长,与周围组织界限不清,瘤内结构回声复杂、多样等因素延、误诊3例(3/11).结论:SPTP的超声表现特征为一组“声像图征象群”,是超声诊断SPTP的重要线索和可靠指标.其声像图复杂、多样.医师对该疾病缺乏足够的认识是造成延、误诊断的主要原因.
-
胃癌和大肠癌TS基因多态性的研究进展
胃癌和大肠癌是世界范围内常见的胃肠道肿瘤,鉴于胃癌和大肠癌的发生发展、转移及复发为多因素、多步骤的错综复杂的过程,受多种相关因子的调控,因此对这一过程中相关调控因素及其对预后的判断及指导治疗的研究等引起了学术界的广泛关注.近年研究表明胸苷酸合成酶(thymidylate synthase,TS)与上述过程关系密切,主要涉及胃癌和大肠癌的发生发展、化疗效果及预后等诸多方面,其中一些在学术界已达成共识,但仍有许多问题存在较大的争议.本文就TS基因多态性及其与胃癌和大肠癌的关系作一综述.
-
从“肺与大肠相表里”理论谈COPD和IBD病理过程的肺肠串扰
中医学认为肺与肠具有生理上和病理上的密切相关性,在肺与肠的疾病治疗中,常常借助这种相关性而取得出人意料的临床疗效.慢性阻塞性肺病(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COPD)和炎症性肠病(inflammatory bowel disease,IBD)是分别影响呼吸道和胃肠道黏膜组织的慢性炎症性疾病.由于呼吸道和胃肠道系统的共同生理特性决定了慢性COPD和IBD在病理特征上有许多相似性,表现为炎症的反复发作致组织损伤和重构,使症状逐渐加重.这两种疾病均无治愈方法并需要终身健康维护,目前的治疗方法不是理想的.因此,探讨慢性COPD和IBD病理过程的相关性研究有助于我们寻找这两类疾病的治疗的新途径.
-
急性胰腺炎的评分系统
急性胰腺炎(acute pancreatitis,AP)为常见急腹症,有轻症急性胰腺炎(mild acute pancreatitis)和重症急性胰腺炎(severe acute pancreatitis,SAP)之分.其中SAP占20%-30%,进展迅速,病死率高.因此早期识别、诊断和治疗SAP对患者至关重要.本文将介绍临床上常用的AP评分系统,并对其各自的特点进行综述.
-
miRNA干扰Rap1对肝癌细胞凋亡的影响
目的:探讨抑制/激活蛋白(repressor/activator protein,Rap1)对肝癌细胞凋亡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方法:肝癌细胞HepG2实验分组为:Rap1miRNA转染组、空质粒组、对照组(空白对照组).用流式细胞仪检测各组肝癌细胞凋亡率.采用Westem blot检测各组细胞中Rap1的表达,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everse transcription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RT-PCR)检测核因子κB(nuclear factor-κB,NF-κB)p65的表达.结果:流式细胞仪检测结果提示,转染后72 h,Rap1 miRNA组肝癌细胞凋亡率,比空质粒组和对照组高(33.0%±5.8% vs 8.2%±2.5%,0.6%±0.2%,P<0.05).Rap1 miRNA转染组中Rap1,NF-κB p65表达下降.结论:miRNA干扰Rap1能促进肝癌细胞凋亡.同时伴有NF-KB p65表达下降.
-
基于去唾液酸糖蛋白受体的循环肝癌细胞磁性分选检测法及其改良
目的:介绍一种肝细胞癌(hepatocellularcarcinoma,HCC)循环肿瘤细胞(circulatingtumor cells,CTCs)富集和检测系统,并对该系统进行改良,以提高循环肿瘤细胞的检出率.方法:去唾液酸糖蛋白受体(asialoglycoproteinreceptor,ASGPR)是一种特异表达于肝实质细胞膜的跨膜蛋白.我们建立了一种基于ASGPR的磁性分选和Hep par 1免疫鉴定的循环肝癌细胞富集和计数系统.首先以生物素化去唾液酸胎球蛋白作为配体与肝癌细胞结合,然后用抗生物素抗体磁珠进行间接磁性标记,从而磁性捕获循环肝癌细胞,接着用Hep par 1进行免疫荧光染色鉴定,并对阳性细胞进行计数.文献报道和实际操作中发现,检测过程中采用肝素抗凝会引起细胞悬液中出现凝胶,影响细胞通过分离柱,降低分离效率.我们将部分步骤改用乙二胺四乙酸(ethylenediaminetetraacetic acid,EDTA)替代肝素抗凝,采用Hep3B肝癌细胞掺入试验对两种方法回收情况进行比较.结果:部分步骤改用EDTA抗凝后,细胞悬液中未出现凝胶现象.细胞掺入试验显示,5 mL健康志愿者外周血中分别掺入10、30、90、270和810个Hep3B细胞,在每个掺入水平,改良法Hep3B细胞的平均回收率均≥70%,回收效率明显增加(P<0.05).结论:基于ASGPR的循环肝癌细胞富集和计数系统是一种具有临床应用潜能的循环肝癌细胞检测方法.经改良后能够有效消除细胞悬液中凝胶形成的现象,肝癌细胞回收效率较原检测法明显提高.
-
Foxp3在乙型肝炎病毒相关性肾炎肾组织中的表达及其意义
目的:研究叉状头/翅膀状螺旋转录因子(Foxp3)在乙型肝炎病毒相关性肾炎(HBV-GN)肾组织中的表达及其意义.方法:所有病例经肾组织活检病理诊断.分组:A组为乙型肝炎相关性肾炎组(n=58);B组为非乙型肝炎肾炎组(n=52);C组为HBV感染对照组(n=24),患者血清HBsAg阳性、肾组织中HBsAg阴性,血清肌酐轻度升高经肾组织活检排除肾炎.利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3组患者肾组织Foxp3、CD4、CD25蛋白表达情况.结果:(1)A、B、C3组患者在年龄(F=1.02,P=0.36)、性别(x2=1.09,P=0.57)、民族构成(x2=0.04,P=0.98)、血清肌酐(F=0.05,P=0.61)、谷丙转氨酶(F=0.06,P=0.76)等方面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但A组与B组尿蛋白(>0.3 g/24 h)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A组和B组病理类型构成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1.08,P=0.99),但肾小管间质损伤程度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9.15,P=0.027),且A组肾小管间质损伤程度较B组重;(3)Foxp3、CD4、CD25蛋白主要表达于肾小管间质;在A组与B组肾小管间质中,每高倍镜视野下Foxp3+淋巴细胞、CD4+T细胞、CD25+T细胞数分别为(3.41±1.16) vs (3.52±1.27); (2.78±0.15) vs (3.12±0.17); (2.90±0.20) vs (3.09±0.18),均明显低于C组Foxp3+淋巴细胞数、CD4+T细胞、CD25+T细胞数(均P<0.05);A组与B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中,Foxp3、CD4、CD25的表达低于B组.结论:调节性T细胞Foxp3良达水平的下调可能与乙型肝炎病毒相关性肾炎的发生发展有关.
-
TRPC和CHRM在人类胃肠道间质瘤中的表达
目的:探讨瞬时受体电位通道(transient receptor potential channels,TRPC)和胆碱能毒蕈碱受体(muscarinic acetylcholine receptors,CHRM)在人类胃肠道间质瘤(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r,GIST)中的表达及相关性.方法:以免疫组织化学的方法检测TRPC及CHRM在GIST肿瘤细胞中的表达及相关性分析.结果:人类GIST细胞中存在TRPC1、TRPC3、CHRM2、CHRM3的表达,阳性率分别为57.5%、47.5%、22.5%、55.0%,且随着GIST生物学行为恶性潜能分级的增高其表达水平分别下降.结论:本研究证明人类GIST细胞中存在TRPC和CHRM的表达,为GIST起源于Cajal间质细胞(interstitial cells of Cajal,ICC)提供了新的证据,为GIST是否保留了部分ICC的胃肠起搏和介导神经递质传递功能奠定了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