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华人消化杂志
World Chinese Journal of Digestology 세계화인소화잡지
- 主管单位: 华人消化杂志;新消化病学杂志
- 主办单位: 山西省科学技术厅
- 影响因子: 0.00
- 审稿时间: 1-3个月
- 国际刊号: 14-1260/R
- 国内刊号: 李军亮
- 论文标题 期刊级别 审稿状态
-
腹膜后淋巴管瘤15例
目的:总结腹膜后淋巴管瘤的临床及影像学特点,探讨腹膜后淋巴管瘤手术治疗方法及疗效.方法:回顾1988-01/2011-04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收治的15例腹膜后淋巴管瘤的临床表现、影像学资料、手术治疗过程及疗效.结果:15例均经影像学检查发现、定位,并行手术切除治疗.病理均诊断为淋巴管瘤,其中,囊性淋巴管瘤14例,海绵状淋巴管瘤1例.随访1 mo-17年,1例复发,再次行手术完整切除后,随访1年未见复发.结论:腹膜后淋巴管瘤在临床上无特异性表现,而容易漏诊和误诊.超声对其有筛查的效果,CT在其定位、定性诊断方面具有更重要价值.腹膜后淋巴管瘤需完整切除,预后良好.
-
DNA甲基转移酶1和3A在结直肠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与临床病理的关系
目的:探讨DNA甲基转移酶1(DNMT1)和DNA甲基转移酶3A(DNMT3A)在结直肠正常组织、腺瘤、腺癌中的表达,及其可能的临床病理意义.方法:以免疫组织化学SP法检测DNMT1和DNMT3A在正常结直肠组织、腺瘤、腺癌中的表达.通过计算染色指数(SI),评估两者的表达水平与年龄、肿瘤大小、分期、分化等临床病理特征之间的关系.采用Kaplan-Meier法进行生存分析.结果:DNMT3A在正常组织和腺瘤中表达明显低于癌组织(SI:10.5±5.7 vs 20.2±9.9,P<0.05).DNMTl在三者中的表达呈递增趋势,SI分别为10.3±2.7、14.7±6.8、20.1±9.1.淋巴结转移病例DNMT1表达高于未转移病例(18.1±7.9 vs 12.0±6.3,P<0.05),浸润深度超过肌层病例DNMT1和DNMT3A表达高于未超过肌层病例,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20.1±10.1 vs 15.8±7.9;19.9±8.5 vs 15.4±4.7,均P<0.05).结论:DNMT1和DNMT3A是结直肠癌发生的早期事件,两者共同促进结直肠癌的发生发展,可能成为结直肠癌治疗的新靶点.
-
人粪便中OSMR和TFPI2基因甲基化在结直肠癌诊断中的意义
目的:探讨检测人粪便中抑瘤素M型受体(OSMR)基因和组织因子途径抑制子2(TFPI2)基因甲基化对于结直肠癌及腺瘤诊断的可行性及临床意义.方法:从60例结直肠癌患者和17例腺瘤患者及30名正常对照者的粪便中分别提取DNA,应用甲基化特异性PCR方法检测人粪便中OSMR和TDPI2基因的甲基化状态.结果:结直肠癌患者粪便中OSMR及TFPI2基因甲基化检出率分别高于腺瘤患者和正常对照者[OSMR:35%(21/60) vs 12%(2/17),7%(2/30);TFPI2:70%(42/60)vs 18%(3/17),3%(1/30);均P<0.01].二者联合检测甲基化检出率为81.7%(49/60),特异性90%.结论:检测粪便中OSMR和TFPI2基因甲基化在结直肠癌诊断和筛查中有潜在的应用价值.
-
注射用尼扎替丁治疗消化性溃疡出血205例
目的:研究注射用尼扎替丁治疗消化性溃疡出血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采用多中心、随机、双盲、阳性药物平行对照研究.将2008-09/2009-12收集的205例经胃镜证实的消化性溃疡出血患者随机分为两组,试验组102例给予尼扎替丁0.1 g,每日3次,对照组103例给予法莫替丁20 mg,每日2次,连续5 d.结果:共有201例患者可供疗效评价.试验组的临床显效率为85.0%,总有效率为99.0%,对照组的临床显效率为82.2%,总有效率为98.0%,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不良反应主要为白细胞减少、转氨酶轻度升高和贫血(P>0.05).结论:注射用尼扎替丁是治疗消化性溃疡合并上消化系出血有效且安全的药物.
-
GerdQ量表在胃食管反流病中的诊断价值
目的:探讨以反流症状为主的问卷调查(GerdQ)在诊断胃食管反流病(GERD)中的价值.方法:在接待消化内科门诊就诊患者中,对97例存在反流相关症状者进行问卷调查.按照烧心、反流、非心源性上腹痛、恶心、对睡眠有无影响、是否服用OTC药物6项的发作频率进行记分,总分范围为0-18,高分可达18分,以内镜检查有否反流性食管炎(RE)及PPI诊断试验为诊断GERD的金标准,并与GerdQ分值进行比较,计算出诊断GERD的临界值.结果:1005例门诊患者中97例患者有反流相关症状,男女比例0.94∶1,平均年龄47.37岁.经内镜检查诊断RE 45例.以GerdQ分值9为临界值,Youden指数大(0.41),ROC曲线下面积为大(取8.5分时ROC曲线下面积大,为0.727),对GERD诊断阳性符合率86.76%,阴性符合率为48.27%,敏感度为79.73%,特异度为61%.结论:GerdQ量表是诊断GERD的一个良好的筛选试验,可作为初步诊断GERD易行有效的方法.
-
SDF-1及其受体CXCR4在结直肠癌组织中的表达及与PCNA的关系
目的:研究结直肠癌组织中基质细胞衍生因子(SDF-1)及其受体(CXCR4)的表达与结直肠癌生物学行为以及与核增殖抗原(PCNA)间的关系,以探讨SDF-1/CXCR4的表达以及PCNA在结直肠癌侵袭、转移中的生物学意义.方法:在结直肠癌组织芯片上,应用免疫组织化学Envision法检测SDF-1/CXCR4和PCNA的表达水平,分析SDF-1、CXCR4和PCNA在结直肠癌的表达与患者淋巴结转移状态、肿瘤分化程度的关系及其相互关系.结果:SDF-1的阳性表达率为60.2%(77/128),CXCR4的阳性表达率为43.8%(56/128).结直肠癌组织SDF-1及CXCR4的阳性表达率均高于癌旁正常黏膜组织(P<0.01).PCNA的阳性表达率为44.5%(57/128).SDF-1/CXCR4和PCNA与患者淋巴结转移状态、肿瘤分化程度相关(均P<0.05),SDF-1/CXCR4与PCNA之问呈正相关(r=0.084,P=0.005;r=0.087,P=0.030).结论:同时检测结直肠癌组织中的SDF-1/CXCR4和PCNA的表达对判断肿瘤的恶性程度和估计预后有一定意义.
-
乌司他丁联合丙氨酰谷氨酰胺对重症急性胰腺炎患者细胞因子的影响
目的:观察蛋白酶抑制剂乌司他丁联合丙氨酰谷氨酰胺对重症急性胰腺炎(SAP)患者血清细胞因子的影响.方法:64例SAP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乌司他丁联合丙氨酰谷氨酰胺治疗)及对照组(乌司他丁治疗)各32例,对照组加用乌司他丁1×105U溶于50 g/L葡萄糖溶液250 mL中静滴,8h 1次,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每天加用丙氨酰谷氨酰胺0.4 g/kg.结果:治疗组第7、10天TNF-α(ng/L)、和内毒素(ng/L)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7 d:38.83±14.71 vs 51.92±18.29;0.46±0.13 vs 0.71±0.19;10 d:31.49±12.65 vs 48.36±15.43;0.22±0.07 vs 0.43±0.15;均P<0.05),IL-6在第7天时明显低于对照组(117.68±14.87 vs 163.43±19.76,P<0.05),IL-18两组各时间点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蛋白酶抑制剂乌司他丁联合生长抑素能抑制SAP患者TNF-α、IL-6的表达和合成,减少肠道内毒素易位,有利于提高SAP患者的救治成功率.
-
金黄益胆颗粒对重症急性胰腺炎大鼠胰腺组织中ICAM-1、TGF-β1表达的影响
目的:探讨金黄益胆颗粒对重症急性胰腺炎(SAP)大鼠胰腺组织中细胞问黏附分子1(ICAM-1)、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表达的影响.方法:清洁级SD♂大鼠54只,随机分为对照组、模型组、治疗组,每组18只,各组又分为2 h组、6 h组及12 h组3个时间段组,每个时间段组6只大鼠.5%牛磺胆酸钠逆行注射建立SAP大鼠动物模型.行胰腺组织镜下病理评分,免疫组织化学SP两步法检测胰腺组织中ICAM-1、TGF-β1蛋白的表达.结果:Schmidt胰腺组织镜下评分显示,与模型组比较,造模后6 h、12 h,治疗组大鼠胰腺组织的病理损害程度明显减轻(10.33±0.82 vs14.00±0.63,P=0.000;9.67±0.82 vs 15.33±0.52,P=0.000).治疗组12 h后ICAM-1阳性细胞表达明显减少(3.67±0.76 vs 6.40±0.72,P=0.000).治疗组6 h和12 h后TGF-β1表达明显增强(3.77±0.78 vs 0.60±1.00;5.17±1.42 vs2.23±1.01,均P=0.000).结论:金黄益胆颗粒能够降低ICAM-1的表达,升高TGF-β1的表达,显著改善早期SAP大鼠胰腺组织的病理损害程度.
-
乙型肝炎病毒X蛋白对人肝L-02细胞中COX-2表达的影响
目的:研究在人肝细胞L-02中乙型肝炎病毒X蛋白(HBx)对环氧化酶2(COX-2)表达的影响.方法:构建HBx基因表达载体pIRES2-AcGFP-HBx,转染入人肝细胞L-02中,RT-PCR和western blot检测HBx对COX-2表达的影响;通过细胞生长曲线和细胞周期变化,检测HBx蛋白对细胞分裂增殖的作用.同时将含有COX-2启动子核心片段的荧光素酶报告载体pGL3-COX-2转染入上述转染细胞,检测细胞荧光素酶荧光值以观察HBx蛋白对COX-2启动子活性的影响.结果:RT-PCR结果显示仅在HBx基因转染组细胞中有HBx mRNA的表达,且该组细胞中COX-2 mRNA相对表达量显著高于空载体对照组和空白对照组(0.76±0.12 vs 0.28±0.04,0.25±0.03,均P<0.01);Westem blot结果显示,仅HBx基因转染组可见HBx蛋白有明显印迹条带,且该组细胞中COX-2蛋白免疫印迹较两对照组深;细胞生长曲线测定表明HBx基因转染组细胞在第3、4、5天的生长较两对照组显著加快(P<0.05);细胞周期测定显示与两对照组相比,HBx基因转染组G0-G1期比例显著降低,S期和G2-M期比例显著增加(P<0.05).HBx基因转染组COX-2启动子荧光素酶荧光值显著高于空载体对照组和空白对照组(1 675.2±84.9 vs 657.7±34.7,739.3±45.3,均P<0.05).结论:HBx蛋白可增强人肝L-02细胞中COX-2的表达水平,对L-02细胞分裂增殖、生长有明显促进作用;HBx蛋白可通过提高COX-2启动子的活性以增强COX-2的表达.
-
小鼠不全性肠梗阻对Cajal间质细胞表型的影响
目的:探讨小鼠小肠慢性不全性肠梗阻导致自发性节律性收缩运动、电活动变化与Cajal间质细胞(ICC)表型转化的关系.方法:通过外科手术方法在小鼠回肠套入硅胶管,建立小鼠不全性肠梗阻模型.利用苏木精-伊红(H&E)染色,研究小肠平滑肌层形态学改变;利用常规生理和电生理技术观察环行平滑肌肌条自发性节律性收缩和慢波变化规律;利用全层平滑肌免疫组织化学方法,观察ICC表型标志酪氨酸激酶受体(c-kit)表达的变化.结果:小鼠不全性肠梗阻模型形成后14 d,梗阻近端肠管显著扩张、小肠平滑肌层明显增生肥厚;小肠平滑肌自发性节律性收缩节律紊乱、幅度不规则、频率变慢;平滑肌静息膜电位去极化、慢波幅度变小、频率变慢;ICC表型标志c-kit表达显著减弱、甚至消失.结论:小鼠不全性肠梗阻导致机械和电活动紊乱与ICC表型转化导致的ICC数量减少和网络破坏有关.该模型为进一步研究ICC表型改变的细胞/分子机理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实验模型.
-
EGR-1在肝损伤中的作用
肝损伤是多因素引起的复杂病理生理变化,早期生长转录因子-1(EGR-1)在肝损伤中的利弊作用目前仍存在争议.相关研究证实在半乳糖胺/脂多糖诱导的急性肝损伤和异硫氰酸酯(ANIT)诱导的肝内胆汁淤积症小鼠模型中以及机体非肝脏系统的损伤中,EGR-1能够不断加剧肝细胞炎症,促进凋亡.然而,另有一些研究发现EGR-1可以通过调节TNF-α、iNOS、COX-2、NF-кB p65等因子,在CCl4所致肝损伤中起到保护作用.本文就EGR-1在肝损伤中调节的双向作用及其机制进行简要概述.
-
MicroRNA在胃癌中的研究进展
MicroRNA(miRNA)是一类进化过程中高度保守的内源性非编码小RNA.他们具有高度保守性、时序性和组织特异性,通过参与基因表达调控,在肿瘤的发生发展过程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本文就miRNA在胃癌方面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
复杂性肛瘘保留括约肌手术的治疗进展
目前复杂性肛瘘的治疗普遍存在复发率高、肛门功能保护不足的现状.传统的肛瘘切开术和切割挂线术损伤肛门括约肌,易致肛门失禁,已逐渐被保留括约肌术式,如推移瓣、肛瘘栓、经括约肌问瘘管结扎术等所取代.本文将对复杂性肛瘘保留括约肌手术治疗进展作一综述.
-
硫氧还蛋白、硫氧还蛋白相互作用蛋白与消化系疾病的关系
硫氧还蛋白系统是一类具有氧化还原活性的小分子蛋白系统,由硫氧还蛋白(TRX)、还原型辅酶Ⅱ(NADPH)和硫氧还蛋白还原酶(TRX-R)3部分组成,具有调节细胞氧化还原状态、对抗氧化应激、激活转录因子促进细胞生长以及抑制细胞凋亡等作用.硫氧还蛋白相互作用蛋白\硫氧还蛋白结合蛋白2\维生素D3上调蛋白1(TXNIP\TBP-2\VDUP-1)属于硫氧还蛋白结合蛋白的家族成员,通过抑制硫氧还蛋白系统的功能而发挥介导氧化应激、抑制细胞增殖及诱导细胞凋亡等作用,是TRX的负性调节因子.氧化应激与细胞凋亡参与了许多消化系疾病的发生发展.TRX与TXNIP作为氧化应激相关因子,可能在消化性疾病中发挥一定的作用.本文就TRX及TXNIP的结构特点、生物学功能以及与消化系疾病的关系等方面作一综述.
-
IFN-γ、IL-4、TGF-β1在不同发育阶段家兔直肠组织中的表达
目的:探讨γ干扰素(IFN-γ)、白介素4(IL-4)、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在家兔直肠不同发育阶段中的表达与意义.方法:出生后5、15、25、35、60及90 d家兔60只,分成6组,取直肠组织,用免疫组织化学SABC法和图像分析法对IFN-γ、IL-4、TGF-β1在直肠组织细胞中的定位和表达进行研究.结果:出生后5 d家兔直肠组织内未见IFN-γ、IL-4和TGF-β1的表达.生后15 d家兔直肠内可见IFN-γ、IL-4和TGF-β1日性细胞,主要分布于上皮,数量较多.25-35 d,IFN-γ、IL-4和TGF-β1阳性细胞数量明显减少(P<0.05),呈单个散在分布.60 d,IFN-γ、IL-4和TGF-β1日性细胞数量显著增多(P<0.05),主要定位于肠腺之间固有层.黏膜表面上皮偶见阳性细胞浸润;90 d IFN-γ和TGF-β1阳性细胞数量有所减少(P<0.05).15-35 d,IFN-γ阳性细胞较IL-4阳性细胞数量多,60 d后则以IL-4阳性细胞为多.图像分析结果显示,家兔直肠IFN-γ、IL-4和TGF-β1阳性细胞的平均灰度值在生后15-25 d增高,在35 d降低(P<0.05),以IFN-γ阳性细胞变化为显著;35 d后平均灰度值显著降低(P<0.05),60 d达到低,且以IL-4阳性细胞改变为明显;90 d IFN-γ和TGF-β1阳性细胞平均灰度值有所下降(P<0.05).结论:IL-4、IFN-γ和TGF-β1阳性细胞的数量及分布随家兔直肠黏膜发育出现显著变化,提示3种细胞因子参与家兔直肠黏膜免疫防御功能建立的调节过程.
-
CO2气腹对裸鼠胃癌移植瘤NF-кB p65、TNF-α和IL-6表达的影响
目的:探讨CO2气腹对胃癌细胞转录因子(NF-кB)、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和白介素6(IL-6)表达的影响.方法:将胃癌细胞MKN45种植于裸鼠腹腔,建立胃癌移植瘤动物模型,实验动物随机分为CO2气腹组、开腹组和对照组,观察各组肿瘤细胞的生长,采用RT-PCR检测NF-кB转录因子p65亚单元、TNF-α和IL-6表达的变化.结果:开腹组肿瘤病灶质量(mg)比CO2气腹组重,组间存在显著差异(0.72±0.02 vs 0.43±0.06,P<0.05).实验处理后24 h,开腹组NF-кBp65、TNF-α和IL-6表达比CO2气腹组高,组间存在显著差异(1.09±0.12 vs 0.63±0.07;1.14±0.11 vs 0.31±0.05;0.65±0.08 vs 0.42±0.04,均P<0.05).结论:腹腔镜手术中,CO2气腹诱导更低的NF-кB p65、TNF-α和IL-6表达,对肿瘤生长的影响较小,本实验支持腹腔镜技术在胃癌治疗中的应用.
-
青海藏族人群HLA-DRB1基因与乙型肝炎预后的相关性
目的:研究HLA-DRB1基因与青海藏族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预后的相关性.方法:应用PCR-SSP对30例乙型肝炎后肝硬化患者(B组)、55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C组)和15名健康体检者(A组)进行HLA-DRB1基因位点的检测,并比较分析.我们选取HLA-DRB1*03、*07、*12、*13、*15检测基因位点.结果:55个基因位点中只有HLA-DRB1*12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而其他基因位点差异不显著;而对HLA-DRB1*12 3组人群的两两比较,B组基因频率为90%,与A组(6.7%)相比显著性升高(P<0.0125,RR=13.5);C组基因频率为98.2%,与A组(6.7%)相比显著性升高(P<0.0125,RR=14);与B组(98.2%)相比,差异不显著(P>0.0125).结论:HLA-DRB1*12可能是藏族人群乙型肝炎易感基因,同时也可能是该人群乙型肝炎进展为肝硬化的关键位点.
-
PTEN、Akt和pAkt蛋白在肝细胞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与预后的关系
目的:探讨人肝细胞癌组织中PTEN、Akt和pAkt蛋白的表达及其预后价值.方法: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78例肝细胞癌组织及21例正常肝组织中PTEN、Akt和pAkt蛋白的表达,分析其与肝细胞癌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的关系.结果:在肝细胞癌组织中,PTEN蛋白的表达率显著低于正常肝组织(42.3% vs 90.5%,P<0.05),Akt及pAkt蛋白的表达率显著高于正常肝组织(66.7% vs 33.3%;43.6% vs 9.5%,均P<0.05).PTEN蛋白的表达水平与肿瘤直径、门静脉癌栓、侵及周围脏器或淋巴结转移及TNM分期有关(均P<0.05);Akt及pAkt蛋白的表达水平与肿瘤直径、侵及周围脏器或淋巴结转移及TNM分期有关(均P<0.05).PTEN与Akt蛋白表达呈负相关(r=-0.385,P=0.000),与pAkt蛋白表达呈负相关(r=-0.334,P=0.003).PTEN蛋白高表达患者术后生存率明显高于低表达患者(P=0.000),Akt、pAkt蛋白高表达患者术后生存率明显低于低表达患者(P=0.000).COX模型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TNM分期及pAkt蛋白的表达是影响肝细胞癌预后的独立因素.结论:肝细胞癌组织中PTEN、Akt及pAkt的表达失调与肝细胞癌的恶性生物学行为密切相关,pAkt可以作为评价患者预后的指标.
-
E-选择素在慢性HBV感染者中的表达与T淋巴细胞亚群变化的关系及其临床意义
目的:探讨慢性HBV感染者血浆和肝组织中E-选择素的表达与机体细胞免疫功能间的关系及临床意义.方法:研究对象为270例慢性HBV感染者(其中慢性肝炎101例,肝硬化121例,肝癌48例)和281名健康对照者.采用酶联免疫吸附实验(ELISA)检测各组血浆可溶性E-选择素水平,流式细胞术检测CD3+、CD4+、CD8+以及NK细胞百分数,免疫组织化学染色(IHC)检测肝脏组织E-选择素表达情况.结果:慢性肝炎组和肝硬化组血浆可溶性E-选择素水平(μg/L)明显高于肝癌组和对照组(68.94±34.09,43.39±18.00 vs 16.69±8.27,13.96±7.50,均P<0.01),且慢性肝炎组血浆可溶性E-选择素水平明显高于肝硬化组(P<0.01);肝脏组织中慢性肝炎组血管内皮细胞中E-选择素阳性表达率为83.3%,肝硬化组阳性表达率为57.1%,前者阳性率明显高于后者(x2=6.242,P=0.012),而对照组和肝癌患者肝组织未见E-选择素表达;慢性肝炎组CD4+细胞(%)、NK细胞(%)与对照组相比显著降低(29.11±6.79 vs 37.02±7.05;23.57±7.33 vs 27.37±7.03,均P<0.01),肝硬化组和肝癌组CD3+细胞、CD4+细胞、CD8+细胞以及NK细胞与对照组相比均显著降低(均P<0.01);慢性HBV感染者血浆可溶性E-选择素水平与CD3+细胞、CD8+细胞呈正相关(r=0.548,0.715;均P<0.01),与CD4+细胞、NK细胞呈负相关(r=-0.429,-0.672;均P<0.01).结论:慢性HBV感染者存在不同程度的免疫功能失调,慢性肝炎和肝硬化患者血浆和肝组织中E-选择素的高表达与免疫失调、肝脏炎症程度密切相关,E-选择素检测可能作为一个有效的辅助指标来评价肝脏炎症程度.
-
顽固性溃疡性结肠炎治疗的新方法
顽固性溃疡性结肠炎患者,传统治疗效果不理想,本文介绍应用干细胞治疗或者英夫利西作为过渡,加用黏膜修复药物,待病情完全缓解且可停用激素后,继续以免疫抑制剂或者氨基水杨酸类药物维持.采用这种限时加速的序贯治疗,可更快诱导缓解,并维持更长时间缓解及内镜下黏膜愈合,从而减少住院率和手术率,为难治性溃疡性结肠炎患者治疗提供新的治疗手段.
-
自身免疫性胆管炎合并溃疡性结肠炎1例
自身免疫性胆管炎合并炎症性肠病临床上较罕见.本文报道的1例自身免疫性胆管炎合并溃疡性结肠炎患者以尿黄伴皮肤瘙瘁为首发症状,经实验室检查及肝穿刺活检诊断为自身免疫性胆管炎.随诊2年后出现腹泻,经肠镜病理活检确诊合并溃疡性结肠炎.本例无典型的溃疡性结肠炎的临床表现,便常规、肠镜及病理检查提高了诊断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