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学术期刊 > 临床医学 > 临床荟萃杂志

临床荟萃

临床荟萃杂志

Clinical Focus 림상췌

省级期刊
  • 主管单位: 河北省教育厅
  • 主办单位: 河北医科大学
  • 影响因子: 0.94
  • 审稿时间: 1个月内
  • 国际刊号: 1004-583X
  • 国内刊号: 13-1062/R
  • 发行周期: 月刊
  • 邮发: 18-233
  • 曾用名:
  • 创刊时间: 1986
  • 语言: 英文
  • 编辑单位: 《临床荟萃》编辑委员会
  • 出版地区: 河北
  • 主编: 李春岩
  • 类 别: 临床医学
期刊荣誉:
  • 冠状微血管痉挛性心绞痛患者血浆氧自由基的变化

    作者:李菊香;杨桂玲;邓志华;黄新金;吴延庆;吴清华;程晓曙

    冠状微血管痉挛性心绞痛(CMSA)又称"X综合征",是指患者有典型心绞痛症状(多为劳累性),心电图运动试验阳性,而冠状动脉造影正常且无冠状动脉痉挛依据的一组临床综合征.其发病机制目前尚不十分清楚,1991年Cannon[1]根据本征病理生理特点,提出发病的原因与微血管功能障碍有关,近年来认为血管内皮损伤及内皮依赖性舒张功能障碍与其密切相关.而氧化应激是导致血管内皮功能障碍的主要始动因素之一.本研究通过对CMSA患者血浆中丙二醛(MDA)、超氧化物歧化酶(SOD)的变化,探讨氧自由基在CMSA中的意义.

  • 2型糖尿病并发周围神经病变患者血清对氧磷脂酶-1活性的变化

    作者:邓永贵;曾静波;苏胜偶

    对氧磷脂酶(PON-1)是一种钙离子依赖性高密度脂蛋白(HDL)相关性酶,它与HDL的载脂蛋白A-1紧密结合,能保护低密度脂蛋白(LDL)免受氧化修饰,降低体内氧化LDL的水平[1],减小氧化LDL中具有细胞毒性作用的溶血磷脂的量[2].目前已知氧化LDL不仅在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病中起重要作用,还可致微血管病变(肾小球病变)[3,4].据此可以推测PON-1活性下降,在糖尿病微血管病变时发挥了一定作用,一些实验结果发现糖尿病肾病与糖尿病眼底病变患者体内氧化LDL明显增多,PON活性明显降低[3].本实验通过检测2型糖尿病并发周围神经病变患者血清PON-1的活性,来探讨PON-1的活性变化与2型糖尿病并周围神经病变的关系,以期对2型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诊治提供新的依据.

  • 2型糖尿病肾病患者凝血及纤溶系统变化

    作者:李红;王秀芬;王燕;徐和平;胡建峰

    血管病变是糖尿病的重要并发症之一,糖尿病肾病(DN) 是糖尿病常见而严重的微血管并发症, 与血栓形成密切相关.纤维蛋白原 (FBG)的浓度可以反映体内血栓前状态.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tPA) 及其抑制物( PAI) 等对调节纤溶和平衡纤溶系统功能起关键作用,血清脂蛋白(a)[Lp(a)]作为动脉粥样硬化的独立危险因素早已成为共识,它与DN的关系日益受到重视.故我们同时观察DN患者血浆中Lp(a)、tPA、PAI、FBG含量的变化并对其进行分析,旨在为临床治疗提供理论依据.

  • 糖尿病患者住院费用研究

    作者:刘军;查英;盛励;陈灶萍

    糖尿病发病率逐年升高,已经成为第三位严重的非传染性疾病,不仅是导致失明、肾功能衰竭、非创伤性截肢的重要原因[1],而且给患者家庭带来沉重的经济负担.为此,笔者通过分析近6年糖尿病患者住院费用,旨在探讨目前国内糖尿病患者住院费用现状.

    关键词: 糖尿病 费用 医疗
  • 剥夺睡眠诱发脑电图与常规脑电图对癫痫诊断的对比研究

    作者:张银珠

    剥夺睡眠-睡眠诱发检查,有助于提高癫痫患者的脑电图阳性率,尤其适用于那些只在夜间发作及常规脑电图看不见异常放电的患者,现将我院自2001年10月至2004年10月对185例临床诊断为癫痫患者的常规脑电图与剥夺睡眠-睡眠诱发脑电图分析结果,报道如下.

  • 心脏起搏术后血小板膜糖蛋白Ⅱb/Ⅲa的变化和意义

    作者:胡美琴;都军;崔炜;杨秀春;王振国

    自起搏器植入人体以来,以其手术简单、安全、迅速应用于临床,但起搏器植入术后可引起一些并发症,研究发现起搏器植入患者静脉血栓的发生率高于正常人群,放射学检查已证实其发生率为30%~50%[1].使用起搏器患者发生血栓的机制,尽管文献有所报道,但至今尚无确切结论.近年来随分子生物学的发展,使人们对血小板黏附和聚集的机制有了进一步的认识,血小板黏附和聚集功能增强是血栓前状态的重要标志,而血小板的黏附和聚集是通过血小板GPⅡb/Ⅲa所介导,血小板GPⅡb/Ⅲa升高是其黏附和聚集增强的重要标志,是形成血栓的关键因素之一.本研究的目的是测定起搏器植入前后血浆血小板GPⅡb/Ⅲa的变化、探讨起搏器植入术后并发静脉血栓的可能机制,为临床防治血栓形成提供理论依据.

  • 血清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和炎症状态与2型糖尿病肾病营养不良

    作者:邢广群;刘丽秋;董晖;李琳;徐毅君

    目的探讨2型糖尿病肾病肾衰竭患者营养不良的原因.方法测定2型糖尿病肾病肾功能衰竭组患者与慢性肾小球肾炎肾功能衰竭组患者清晨空腹血清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IGF-1),血清C反应蛋白,血清白蛋白的水平,同期检测3个月的时间内下肢小腿肌肉粗处周径的变化量与上肢中臂肌肉周径的变化量.结果 2型糖尿病肾病肾功能衰竭组的血清IGF-1(69.07±18.46) μg/L与白蛋白(35.07±2.74) g/L明显低于慢性肾小球肾炎肾功能衰竭组(86.37±15.06) μg/L vs 37.37±2.68) g/L,P<0.01,0.05,2型糖尿病肾病肾功能衰竭组患者组的血清C反应蛋白明显升高(32.00±24.56) g/L vs (13.95±10.11) g/L,P<0.01.两组血清IGF-1与C反应蛋白皆呈显著负相关,r=-0.50~-0.56,P=0.046,0.014.两组血清IGF-1与下肢小腿肌肉粗处周径变化量皆呈显著正相关,r=0.59,0.48,P=0.016,0.03.结论 2型糖尿病肾病肾功能衰竭组患者营养状况差于慢性肾小球肾炎肾功能衰竭组患者,与其体内持续较低的血清IGF-1水平与较高的C反应蛋白水平有关,二者相互作用是导致2型糖尿病肾病肾功能衰竭患者蛋白质-热卡营养不良的重要原因.

  • 2型糖尿病伴脂肪肝与瘦素及血脂代谢的相关分析

    作者:王玮;高伟;任瑞珍

    目的探讨2型糖尿病(DM)伴脂肪肝与瘦素及脂代谢紊乱的相关性.方法随机选择我院内分泌科200例2型糖尿病患者,其中合并脂肪肝组89例,非脂肪肝组111例,对其进行有关临床、病史、生化指标、瘦素、C肽与肝脏B超检查. 结果 2型糖尿病伴脂肪肝组与不伴脂肪肝组比较体质量指数(BMI) (27.68±4.00) vs(24.72±3.07)kg/m2、甘油三酯(TG)(2.88±3.19) mmol/L vs (1.74±1.18) mmol/L、1小时C肽(4.23±2.87) μg/L vs (2.32±1.97) μg/L、2小时C肽(4.43±2.93)μg/L vs (2.71±1.54) μg/L、瘦素(13.08±8.88) μg/L vs (8.63±5.45)μg/L,水平明显增高.Logistic逐步回归分析显示1小时C肽、瘦素、甘油三酯水平与脂肪肝的发生呈正相关(r=0.005、0.002、0.040).结论 TG、1小时C肽、瘦素是影响2型糖尿病脂肪肝发生的主要影响因素.

  • 多普勒组织成像技术对冠心病左室整体功能的研究

    作者:俞杉;李玲;刘晓桥;田翔

    目的应用多普勒组织成像(DTI)技术测量二尖瓣环运动速度,评价冠心病患者的整体心功能.方法对52例确诊冠心病的患者(冠心病组)和36例正常人(对照组)应用DTI从心尖四腔、心尖二腔和心尖长轴切面测定后间隔、侧壁、前壁、下壁、前间隔和后壁6个部位的二尖瓣环收缩期(Sa)、舒张早期(Ea)和舒张晚期(Aa)运动速度峰值,并将两组进行显著性检验.结果冠心病组二尖瓣环后间隔、侧壁、前壁、下壁、前间隔和后壁6个节段Sa(4.82±1.58、5.31±1.79、4.42±1.60、5.00±1.48、4.35±1.77、4.96±1.34) cm/s,低于正常组(5.53±1.35、6.09±1.77、5.57±1.42、6.12±1.24、5.52±1.41、5.85±1.36) cm/s(P<0.05~0.01), Ea(4.24±1.44、5.52±1.99、4.33±1.59、4.32±1.49、4.19±1.65、5.01±1.69) cm/s 和Ea/Aa之比(0.76±0.22、0.95±0.29、0.71±0.31、0.69±0.39、0.67±0.40、0.77±0.34) cm/s低于正常组(5.85±1.65、6.96±2.09、6.26±1.59、6.32±1.82、5.71±2.01、6.43±2.01)、(1.09±0.27、1.16±0.31、1.03±0.36、1.22±0.21、1.25±0.23、1.04±0.29)(P<0.01),而二尖瓣环各节段Aa(5.36±2.29、6.49±1.82、6.12±2.36、7.07±1.90、6.27±1.93、6.75±2.42) cm/s与正常组(5.54±1.59、6.85±1.53、6.37±2.36、7.15±1.75、6.62±2.06、6.53±1.82) cm/s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应用DTI技术测定二尖瓣环运动速度可反映冠心病左室整体功能,具有临床应用价值.

  • 老年高血压患者脉压、脉压指数变化及与动脉粥样硬化的关系

    作者:王云;常志文

    目的观察老年高血压患者脉压(PP)、脉压指数(PPI)的变化,以及二者与大动脉粥样硬化发生的关系.方法测量124例老年高血压患者24小时动态血压,计算昼夜PP、PPI水平,及PP、PPI变化幅度.根据PP水平分为两组:PP≤60 mm Hg组和PP>60 mm Hg组;又根据PPI水平再分为两组: PPI≤0.40组和PPI>0.40组.多普勒超声检查颈动脉、下肢动脉、肾动脉粥样斑块发生率.结果不同个体PPI变化幅度(0.203±0.026)明显低于PP的变化幅度(0.327±0.034)(t=2.534,P<0.05);PPI昼夜变化(昼:0.420±0.074;夜:0.433±0.07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PP≤60 mm Hg组与PP>60 mm Hg组比较,年龄、PPI、收缩压(SBP)、舒张压(DBP)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4.13,P<0.05),PPI≤0.4组与PPI>0.4组比较,年龄、TC、HDL、LDL、PP、SBP、DBP、大动脉粥样硬化发生率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PPI是一个反映血管硬化的良好指标.其克服了脉压评价血管硬化的相对性,在反映血管顺应性中比PP更敏感,更合理.

  • 壮族甲亢患者血浆内皮素和一氧化氮变化的研究

    作者:王民登

    目的探讨壮、汉族甲状腺功能亢进症(甲亢)患者血浆内皮素(Endotheliolysin, ET)和一氧化氮(nitrogen monoxide, NO)水平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用放射免疫法、比色法和化学发光法分别测定了壮族甲亢患者66例、汉族甲亢患者52例的血浆ET、NO和甲状腺激素(TH),同时设立50例壮族健康对照组,将3组结果进行比较.结果壮、汉两民族甲亢患者血浆ET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38.69±14.13) pmol/L和(41.06±13.29) pmol/L vs (18.56±6.71) pmol/L(P<0.01),并与TH含量呈正相关(均P<0.01),而血浆NO含量则低于正常对照组(63.52±10.16) μmol/L和(61.48±9.18) μmol/L vs (78.46±12.38) μmol/L(P<0.01),与TH呈负相关(均P<0.01).两组甲亢患者的ET与NO含量呈负相关(均P<0.01).但壮、汉族甲亢患者的血浆ET、NO含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学意义(P>0.05).结论甲亢患者血浆ET和NO水平的变化不存在壮、汉族民族间的差异,血浆ET、NO的变化参与甲亢的病理生理过程.

  • 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血清脂联素检测的意义

    作者:刘素云;李拥军;祖秀光;张辉;吴金凤;李保华;郝玉明

    目的观察不稳定型心绞痛(UAP)患者血液脂联素、白细胞介素10(IL-10)及P-选择素的变化及其和病情的关系.方法分别采用放射免疫分析法、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34例年龄和性别相当的健康体检者、40例稳定型心绞痛(SAP)和99例UAP患者血浆脂联素、IL-10及P-选择素水平,并根据肌钙蛋白I(TnI)的检测结果,将UAP患者分为TnI正常组60例和TnI升高组39例,比较各组间上述物质水平的差异.结果 UAP患者外周血P-选择素水平显著高于健康对照组和SAP组[分别为(46.4±10.3) pg/L、(15.7±5.4) pg/L和(18.4±7.3) pg/L],(P<0.01),而脂联素和IL-10的水平则显著低于对照组和SAP组[(5.4±2.6) mg/L,(12.3±5.6) mg/L和(8.3±3.5) mg/L;(12.6±7.7) ng/L,(23.8±8.6) ng/L和(21.4±9.7) ng/L],(P<0.05~0.01); UAP患者TnI升高组P-选择素水平显著高于TnI正常组[(56.6±19.5) pg/L和(39.4±16.7) pg/L, P<0.01,而脂联素、IL-10的水平则显著低于TnI正常组[(3.9±1.4) mg/L vs (6.8±2.3) mg/L;(10.5±5.5) ng/ L vs (15.2±6.7) ng/L],P<0.01,且前者的左室射血分数显著低于后者(42.3±10.7)% vs (55.5±12.4)%,P<0.01.结论脂联素、IL-10及P-选择素可能参与了不稳定型心绞痛的病理过程.

  • 半量与全量甘露醇降颅内压效果比较

    作者:徐建国;徐敏;陈新国

    颅内压(ICP)增高是绝大多数脑血管意外和颅脑外伤患者发生的情况,而且是导致其预后不良和死亡的重要原因之一.甘露醇是临床上常用的降颅内压的药物,但是其长期大量应用容易发生多种并发症,尤其对肾功能的损害非常常见,本研究通过对不同剂量甘露醇治疗患者的颅内压的变化,比较半量和全量甘露醇的降颅内压疗效.

    关键词: 甘露醇 剂量研究
  • 参芪扶正注射液改善急性病毒性心肌炎患者左心室功能的临床观察

    作者:王富军;杨艳辉;姚华强;杜亚萍

    病毒性心肌炎的发病率逐年增高,而目前尚缺乏有效而特异的治疗手段.我们应用参芪扶正注射液(参芪扶正液)治疗急性病毒性心肌炎气阴两虚型和气虚血瘀型患者51例,取得一定疗效,现报道如下.

  • 顿服和静脉应用普罗帕酮转复阵发性心房颤动的对比

    作者:李加生;龚亚驰

    阵发性心房颤动(PAF)具有反复发作的特点,发作时患者多伴有心悸症状,还可诱发心力衰竭、增加血栓栓塞危险[1,2],往往需要住院转复心律.在转复PAF的各种方法中顿服普罗帕酮是为简便的方法之一.近年来许多学者陆续报道了顿服普罗帕酮与安慰剂、顿服普罗帕酮与其他抗心律失常药物的对比研究[3-6],但顿服与静脉普罗帕酮的对比研究报道较少.本研究通过对比顿服与静脉应用普罗帕酮,探讨顿服疗法转复PAF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 灯盏细辛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研究

    作者:郝彦利;孙景波

    灯盏细辛注射液系中药制剂,临床观察证明,其具有扩张血管、改善微循环等作用.笔者采用灯盏细辛注射液治疗脑梗死患者45例,对其治疗前后疗效和实验室有关指标,如红细胞平均体积,血细胞压积,血小板聚集率和血浆黏度等的变化进行了观察,报告如下.

  • 奥扎格雷钠对脑梗死患者血流动力学和血凝的影响

    作者:杨青岩

    脑梗死是中老年患者的多发病、常见病,奥扎格雷钠是一种抗血小板聚集的药物,可选择性抑制血栓素A2(TXA2)合成酶的活性,从而抑制TXA2的合成,同时促进前列环素(PGI2)的产生,具有抑制血小板聚集、扩张脑血管、增加脑血流量、改善脑组织微循环和能量代谢的功能,主要用于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病.为评价其治疗脑梗死的疗效及其对血流动力学、血凝系统、纤溶系统的影响以及其安全性,我们自2001年1月至2003年1月对该药进行了随机、开放、对照实验研究,结果如下.

  • 羟甲基戊二酸单酰辅酶A还原酶抑制剂对尿微量白蛋白排泄率影响的临床观察

    作者:钟海花;杨军;马红艳

    糖尿病肾病是全世界范围内严重、治疗费用高的糖尿病并发症之一[1].因此对糖尿病肾病的早期诊断及治疗显得尤其重要.目前尿白蛋白排泄率的测定是临床上评价早期糖尿病肾病佳的指标.我们观察了羟甲基戊二酸单酰辅酶A(HMG-CoA)还原酶抑制剂阿托伐他汀对2型糖尿病患者尿白蛋白排泄率的影响,以了解HMG-CoA还原酶抑制剂对糖尿病肾病的进展有无抑制作用.

  • 多发性硬化2例回顾性诊治分析

    作者:王文栋;张宝莲

    例1,男,42岁,医师,因精神异常、行为怪异1天就诊.3周前有上呼吸道感染病史,平素健康.查体:营养中等,躁动不安,行为紊乱,情感淡漠,表情滞呆.双侧瞳孔等大,对光反应存在,鼻腔及外耳道未见异常,伸舌居中,颈软,四肢痛、温觉正常,肌张力增高,双侧巴彬斯基征阳性.血、尿、粪常规检查正常;腰穿:颅内压200 mmH2O(1 mmH2O=0.0098 kPa),脑脊液外观微黄、清亮、无凝块,蛋白(+),葡萄糖3.5 mmol/L,细胞总数2 090×106/L,白细胞:50×106/L,单核0.27,多核0.73.

  • 预激综合征合并心房扑动1∶1房室传导1例

    作者:刘金明;刘凡;崔炜;郝玉明;王凤飞;杨晓红;谷国强

    患者,女,52岁.主因发作性心悸10余年,加重伴胸闷、气短3天入院.既往体健.患者10多年前开始出现发作性心悸,未经特殊治疗均能自行缓解,每次发作持续30分钟至6小时不等.3天前再次出现上述症状,伴有胸闷、气短,于当地医院查心率140次/min,诊断为室上性心动过速,入院前1小时曾给予毛花苷丙(商品名:西地兰)0.4 mg入壶.入院时心电图示:预激综合征(WPW)合并心房扑动2:1房室传导,心室率140次/min(见图1).在心电监护下,给予胺碘酮(商品名:可达龙)150 mg稀释后缓慢静脉注射,约5分钟(可达龙用量75 mg)后,心室率由140次/min突变为280次/min(见图2),患者出现两眼上吊、全身抽搐、意识丧失.立即给予150焦耳电击复律,转为窦性心律(54次/min),QRS波群前可见明显Δ波,呈B型预激图形(见图3).后经射频消融证实显性旁道位于右后游离壁.

  • 系统性红斑狼疮相关骨髓纤维化1例

    作者:杨琳;张敬宇;潘崚;林风茹;董作仁;徐世荣

    患者,女性,27岁.主因间断性皮肤瘀点、瘀斑2年余,加重伴黑便10天,于2004年2月8日入院.两年前无诱因出现皮肤瘀点、瘀斑,伴鼻出血、牙龈出血和月经量增多.当时检查血象:白细胞(WBC)5.4×109/L,血红蛋白(Hb)120 g/L,血小板(PLT)5.0×109/L.当地医院考虑为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给予大剂量静脉滴注丙种球蛋白(0.4 g·d-1·kg-1)治疗5天,PLT升至20×109/L,后改为泼尼松(50 mg/d)口服,PLT缓慢上升至230×109/L,出血表现完全消失,患者即自行停用泼尼松治疗.于入院前10天患者患上呼吸道感染后再次出现全身皮肤多发性瘀点、瘀斑,伴鼻出血、牙龈出血和柏油样黑便,当地查血常规示:PLT 4.0×109/L,遂急来我院.追问病史,患者近两年来,有明显脱发及间断性四肢大关节疼痛.

  • 超声诊断肝左外叶错构瘤1例

    作者:李岩;李涛

    患儿,男性,3岁,无意中发现腹部肿块,于2005年5月入院,4天前患儿腹胀,腹膨隆,不伴恶心、呕吐,无发热、寒战.超声检查发现:肝左外叶内探及大小约11.6 cm×10.0 cm囊实混合性包块回声,内可见不规则液性暗区及多个强回声斑点,轮廓清;腹腔内可探及片状腹水暗区.超声诊断:①肝左外叶囊实混合性占位病变(错构瘤?)(图1);②腹水.CT检查发现:左侧腹腔巨大囊实性占位;大量腹水及右侧胸腔积液.考虑恶性肿瘤可能性大.术中见:肿物来自左肝外叶,约12.0 cm×10.0 cm×8.0 cm,呈扁圆形,边清,有包膜,张力较高,瘤体断面呈鱼肉状,水肿.腹内中等量浑浊积液.病理诊断:肝间叶性错构瘤.

    关键词: 错构瘤 超声检查
  • 中西医结合治疗重症肌无力1例

    作者:乞国艳

    患者,男,49岁,因双眼睑下垂,全身无力1年余,咀嚼、吞咽、呼吸困难3个月收入我科.既往健康.入院查体:双眼上睑下垂均在8~4点位,临床绝对记分[1]3分;双上睑疲劳试验5秒,临床记分4分;眼球水平向活动内收露白加外展露白3 mm,临床记分1分;上肢疲劳试验30秒,临床绝对记分3分;下肢疲劳试验34秒,临床绝对记分2分;噘嘴不能,面具样面容,临床绝对记分4分;不能进普食,只能进半流食,临床绝对记分6分;静坐时气短,临床绝对记分6分.入院时总临床绝对记分29分.

  • 原发肾病综合征合并急性肾小管坏死3例

    作者:段建召;路学文;李素敏

    例1,男,55岁,汉族,已婚,农民.主因双下肢水肿10天入院.无少尿、血尿、皮疹、骨痛、消瘦等症状.患者既往有"关节炎"病史5年,近2年常服用吡罗昔康(商品名:炎痛喜康),约200片(共200 mg).家族中无肾脏病患者.查体:血压140/90 mm Hg(1 mm Hg=0.133 kPa),心肺无异常, 肝脾不大,腹水征(+), 双下肢中度指凹性水肿.入院后尿液检查:蛋白定量(24h U)7.6 g,未见血尿,禁水8小时渗透压405 mmol/L.血便常规正常;血生化:白蛋白16.5 g/L,胆固醇7.8 mmol/L,血肌酐351 μmol/L,尿素氮27 mmol/L,血糖正常,肝病筛查(-),免疫球蛋白补体在正常范围,自身抗体系列(-),肿瘤标志物蛋白芯片检测正常,双肾B超:双肾结构轻度紊乱伴右肾体积稍大.肝胆胰脾B超未见异常.胸片:左侧少量胸膜腔积液;心电图正常;肾脏病理图文报告:肾小球微小病变,急性肾小管坏死,小叶间动脉硬化.肾小管灶状萎缩,部分上皮细胞颗粒变性、肿胀、脱落、裸膜,管腔扩大,偶见有丝分裂.相应肾间质纤维化伴淋巴单核细胞浸润.

  • 兄弟同患扩张性心肌病及内脏多囊肿综合征2例

    作者:江敏华;胡志华;吴真理

    例1,男,76岁.因反复胸闷、心悸20余年,加重20余天入院.查体:体温36.5℃,脉搏96次/min,血压135/84 mm Hg(1 mm Hg=0.133 kPa),呼吸19次/min.口唇发绀,端坐位,颈静脉怒张,心音低钝,心率96次/min,律不齐,可闻及期前收缩,3~5次/min ,心前区闻及2级收缩期杂音,双肺呼吸音粗,未闻及干湿性啰音,肝剑突下5 cm,肋下3 cm,边钝质中,双下肢重度凹陷性水肿.查心脏彩色多普勒示:全心扩大,以左室为主(左室内径65 mm),室壁变薄,运动弥漫性减弱.胸片示:心脏扩大,心胸比例0.68.腹部B超示:肝囊肿、右肾囊肿、脾、胆、胰、左肾未见异常.心电图示:窦性心律、完全性左束支传导阻滞.查血脂、肝肾功能均正常.入院诊断:扩张性心肌病、完全性左束支传导阻滞、心功能4级,内脏多囊肿综合征.入院后经强心、利尿、扩血管、营养心肌及小剂量阿司匹林抗凝等治疗,心功能恢复至1级,以后多次再发全心衰住我科,均经治疗好转出院,于2002年6月因心衰发作在家中死亡.

  • 以皮质醇增多症为表现的嗜咯细胞瘤1例

    作者:于瑞萍;卢秀芬

    患者,女,40岁,因高血压伴体质量增加7个月入院.7个月前体检时发现血压升高为180/130 mm Hg(1 mm Hg=0.133 kPa),同时伴有轻微头昏,无心悸、胸闷等.曾在当地中医院就诊,诊为高血压病,服用箩芙木全碱(商品名:降压灵)或利血平/双肼酞嗪/氢氯噻嗪/氯化钾/氯氮 (商品名:北京降压0号) ,硝苯地平(商品名:心痛定)、依那普利等联合降压,血压控制为150/90 mm Hg.3个月前体质量逐渐增加了约10 kg,伴双下肢水肿,血压开始不稳定,加服螺内酯(商品名:安体舒通)及罗布麻后血压控制仍差,但无阵发性血压升高、心悸、头痛、多汗等症状.1个月前皮肤出现紫纹,皮下淤斑点,遂到本院就诊并收入住院.既往无高血压、糖尿病、肾病、出血性疾病等.

  • 人体血压昼夜节律的研究概况

    作者:彭万忠;高志胜;郭艺芳

    众所周知,血压与其他一些人体生理参数一样并非是固定不变的,无论是正常人还是高血压患者,血压皆呈明显的波动性.多数情况下,这种波动不是随机的,而是呈现出一定的节律.因其节律大约为24小时,故称之为昼夜节律或近日节律.近年来,随着动态血压监测(ABPM)的广泛应用,使我们比较客观地认识了血压的这种昼夜节律变化.与偶测血压相比,ABPM具有更好的重复性,较少受到主观因素的干扰,故日益受到人们的重视.本文就人体血压昼夜节律特征、血压昼夜节律异常与靶器官损害及血压昼夜节律异常的治疗等相关问题作一概述.

  • 抗衰老中药的研究近况与开发前景

    作者:王海荣;张兰桐

    随着我国经济及医疗水平的提高,社会人口老龄化趋势正在迅速增长,抗衰老这一世界性医学课题在我国也日益受到关注.探明衰老的本质,寻找有效的抗衰老药物已成为当前老年医学领域中的研究热点,现就抗衰老中药的新研究进展综述如下.

  • 心脏内分泌功能及其血压调节作用的研究进展

    作者:陈凯宁;王保芝;曹雷

    心脏可分泌尿钠肽(natriuretic peptides,NPs)激素,参与血压、水电解质平衡的调节.NPs有4个成员:心房尿钠肽(ANP)、脑尿钠肽(BNP)、C型尿钠肽(CNP)和Dendroaspis型尿钠肽(DNP)[1].NPs的受体分为3类:GC-A、GC-B和NPR-C.前两者通过活化鸟苷酸环化酶(GC)发挥生物学作用,目前认为NPR-C主要介导NPs的清除.ANP、BNP和DNP是GC-A的主要配基,CNP是GC-B的主要配基.ANP与BNP具有强烈的排钠、利尿、减血容和降血压作用;CNP虽可被心脏分泌,但主要来源于血管内皮细胞,发挥舒张血管(包括冠状动脉)的旁分泌作用;DNP也可舒张血管,促进尿钠排泄,目前对它的研究报道较少.笔者主要对心肌细胞分泌的ANP与BNP,及其对血压的调节作用综述如下.

  • 慢性酒精中毒的研究进展

    作者:曾艳芳

    随着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日益提高,酒的消耗不断增加[1],饮酒带来了一系列影响深远的社会问题和医学问题.1849年瑞典人Magus Huss首次提出了"酒精中毒"(alcoholism)这一名词,早已引起全世界人民普遍的注意.长期饮酒可导致许多脏器如肝脏、胆囊、心肌的损害,酒精还可以使智力及记忆力下降,出现各种精神症状,饮酒所致的社会问题也不少,如家庭不和、夫妻感情破裂、人际关系紧张等,慢性酒精中毒也是导致自杀的一个因素.

  • 绿脓杆菌感染的抗菌药物治疗

    作者:王川平;殷立新;樊德厚

    绿脓杆菌(学名:铜绿假单胞菌,PA)是假单胞菌属中为多见的一种机会致病菌,广泛分布于自然界中,可通过环境污染、交叉感染、内源性感染和医源性感染等途径传播.该菌常殖于正常人呼吸道、皮肤黏膜以及医疗设备特别是吸氧器、湿化器、气管插管、呼吸机活瓣与管道等处,当宿主免疫功能低下、长期使用广谱抗生素、糖皮质激素、肿瘤放疗、化疗、气管切开及接受吸氧、气管插管机械通气、留置导尿管或胃管等因素存在时,极易引起感染.临床上绿脓杆菌常可引起尿路感染、烧伤创面及褥疮感染、败血症、肺部感染、脑膜炎等.

  • 幼儿系统性红斑狼疮误诊1例

    作者:吴晓莉;张宝玺;赵晓庆

    患儿,男,3岁,主因发热15天,血尿伴全身皮肤黄染10天,于2003年5月第一次入院.患儿于15天前上呼吸道感染后出现发热,体温高达39.5℃,伴咳嗽,10天前出现浓茶水样尿,全身皮肤黄染,乏力伴呕吐.入院时查体:体温39.4℃,精神差,全身皮肤及巩膜黄染明显,未见皮疹及出血点,全身浅表淋巴结未触及肿大,双眼结膜苍白,咽充血,颈软,无抵抗,双肺呼吸音清,未闻及干湿啰音,心率128次/min,心音有力,心律规整,各瓣膜区未闻及杂音,腹稍膨隆,肝肋下4 cm,质软,脾肋下2 cm,质中等,移动性浊音(+),四肢各关节无红肿,神经系统查体未见异常.

  • 糖尿病酮症酸中毒31例临床分析

    作者:姬恒梅

    糖尿病酮症酸中毒(DKA)是糖尿病的急性并发症,也是内科常见急症之一,因其临床表现复杂,经常被漏诊、误诊而延误治疗,预后不良,为提高认识,现将我院2002年1月至2004年10月收治的31例DKA患者的临床分析报告如下.

  • 有关股动脉鞘管拔管的一点建议

    作者:许浩;何培根;闵新文;杨汉东;陈欣;李东锋

    随着冠状动脉造影技术在临床的普遍展开,冠状动脉造影术后的处理日益受到临床医师的重视,尤其是股动脉鞘管拔除的时间和拔管后压迫止血的时间尤为重要;而各种文献对此并无统一记载.为此,我们对2001年6月到2005年6月,在我院行冠状动脉造影术的402例患者进行了观察,现总结如下.

  • 经皮心电图引导植入临时起搏电极的体会

    作者:黄祖敏;马懿;杨光;凌丽

    紧急床旁临时起搏复律术是救治严重缓慢心律失常、心脏骤停以及药物疗效差且血流动力学恶化的快速室上性和室性心律失常的有效手段.我们总结68例患者经心电图引导床旁(非X线下)植入临时起搏电极的体会.1 资料与方法1.1 资料 1994年9月至2004年11月共68例患者采用床旁心电图引导经皮穿刺静脉植入临时起搏电极进行临时起搏和(或)复律.其中男48例,女20例,年龄18~82岁,平均(58±12)岁.基础疾病为病态窦房结综合征11例,传导束退行性变20例,急性下壁心肌梗死5例,病毒性心肌炎3例,扩张型心肌病3例,甲亢4例,高钾血症4例,外科手术保护性起搏18例.

  • 主动脉夹层分离的超声诊断与鉴别

    作者:李徽;张文云;邓荷萍

    主动脉夹层分离是比较少见而严重的心血管疾病,发病率有逐年增加的趋势.主动脉夹层分离是指动脉内膜或中层撕裂后,血流冲击撕裂处使中层逐渐成夹层分离,在分离腔中积血、膨出,与主动脉腔构成双腔结构.近年来随着影像学诊断技术的开展,误诊率和病死率均下降.笔者回顾性分析了经超声、CT或磁共振成像诊断与鉴别的主动脉夹层分离.总结超声对Ⅱ型夹层分离的声像图表现,使超声对主动脉夹层分离的诊断更加完善.

临床荟萃分期目录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