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铜绿的亚慢性健康效应研究

    作者:胡芳;谢之辉;蒋蓉芳;邵华;宋伟民

    目的 探讨长期经口暴露铜绿对大鼠健康的影响及其可能的作用机制.方法 选用80只SPF级SD大鼠,雌雄各半,随机分为4组,铜绿染毒剂量分别为0、7.3、24.4和73.2mg/kg.每周大鼠经口灌胃染毒6天,第7天称重,连续13周,记录动物的外观体征、行为活动等.13周末处死动物,观察大鼠血清生化指标和尿液指标;取脑、心、肝、肾、胃和脾等脏器称重并对脏器进行病理学检查,同时测定组织匀浆中的丙二醛(MDA)水平、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和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活力.结果 大鼠的行为活动、摄食饮水、粪便尿液、组织超微结构正常,动物体重增加.与对照组比较,低剂量组雄性大鼠体重显著增加(P<0.05);高剂量组大鼠血清乳酸脱氢酶活性较对照组显著降低(P<0.05);实验组大鼠肝脏、脑、心脏SOD活力增加,心脏GSH-Px活性增强,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中、高剂量组大鼠胃SOD、GSH-Px活性显著降低,MDA含量显著增高(P<0.05).结论 在一定的暴露剂量下,铜绿可明显增加大鼠体重,提高大鼠肝、心和脑的抗氧化酶的活性,但是过量的铜绿会对胃组织产生一定的氧化损伤.

  • 住院结核病患者铜绿假单胞菌和鲍曼不动杆菌的检出率及药物敏感性分析

    作者:潘美玉;吴龙章;苏碧仪

    目的 了解结核病患者铜绿假单胞菌和鲍曼不动杆菌的检出率及药物敏感性试验结果,为探讨合理使用抗生素和控制医院感染提供依据.方法 根据《全国临床检验操作规程》,收集广州市胸科医院2011年1月至2013年8月临床住院结核病患者共6493例的送检标本,标本包括痰液、支气管纤维镜冲洗液、胸或腹腔积液、伤口分泌物、血液等.以痰液标本为主,占77.91%(5059/6493);支气管冲洗液次之,占13.52%(878/6493),其他标本占8.56%(556/6493).应用PHOENIX-100全自动微生物分析仪对细菌进行菌群鉴定和临床常用抗生素的药物敏感性试验.结果 6493例标本共分离出3612株临床分离株,其中铜绿假单胞菌985例,占总微生物的27.27%(985/3612);鲍曼不动杆菌324例,占8.97%(324/3612).其中铜绿假单胞菌对多黏菌素的敏感率达100.00%(985/985)、妥布霉素敏感率也在94.52%(931/985),对氨苄西林舒巴坦和头孢唑啉的耐药率均为99.39%(979/985).鲍曼不动杆菌除了对多黏菌素高度敏感(100.00%,324/324)外,对其余常用抗生素均有不同程度耐药.结论 铜绿假单胞菌和鲍曼不动杆菌对临床多种抗生素呈现耐受性,因此应根据药物敏感性试验结果合理选择抗生素,避免耐药菌株的产生.

  • 金属硫蛋白在铜绿治疗小鼠实验性肝癌中的作用

    作者:黄国健;周舒;杜皓萍;张波;Bharat J

    目的:研究金属硫蛋白(metallothionein,MT)在铜绿治疗实验性小鼠肝癌(H22)过程中所起0的作用.方法:采用原子吸收法、银饱和法、组织化学法同步观察了肝脏及肿瘤组织中铜元素与MT的含量及分布规律.结果:(1)治疗组肝组织内铜及MT含量均明显高于模型组;(2)治疗组肿瘤组织中铜含量明显高于模型组,而MT含量显著低于模型组;(3)组织化学检测可见治疗组肝细胞胞浆和核内铜元素及MT同时存在.肿瘤组织内铜大量存在,而MT很少或呈阴性.结论:(1)肝组织内大量的MT可与铜耦合,有利于保护肝脏免受铜的损害;(2)肿瘤组织内MT减少有利于发挥铜对肿瘤细胞的杀伤作用.

  • 碳青霉烯类抗生素诱导耐药铜绿假单胞菌外膜蛋白D2表达与编码基因多点突变

    作者:叶晓光;余名华

    目的 探讨对碳青霉烯类抗生素耐药的铜绿假单胞菌编码外膜蛋白D2(OprD2)基因变异与OprD2表达的关系.方法 由临床分离敏感铜绿假单胞菌,使用不同浓度亚胺培南与美罗培南含药琼脂平板法筛选耐药菌株.应用十二烷基磺酸钠-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SDS-PAGE)、凝胶成像系统分析OprD2.应用聚合酶链反应及测序分析OprD2基因编码区.结果 人工诱导能产生出与临床分离株一样的对碳青霉烯类抗生素耐药的菌株.在SDS-PAGE图谱上亚胺培南与美罗培南耐药株与同源敏感株相比均有OprD2的减少.测序结果显示在多株耐药菌中,OprD2基因编码区3个基因位点同时出现碱基突变:在+84位点产生突变,胞嘧啶突变为胸腺嘧啶(C→T);在+401位点突变(C→A),造成第134位氨基酸苏氨酸突变为天冬氨酸(Thr→Asp);在+959位点突变(A→G),造成第320位氨基酸赖氨酸突变为精氨酸(Lys→Arg).结论 同时出现3个或更多的碱基点突变可能导致铜绿假单胞萧OprD2缺失或表达减少,可能是对碳青霉烯类抗生素产生耐药性的原因.

  • 社区医疗机构多重耐药铜绿假单胞菌产金属β内酰胺酶检测

    作者:付玉梅;杨晓仪;梁惠芬;朱寿萍

    目的 了解多重耐药铜绿假单胞菌(M RPA)的社区感染情况及产金属β内酰胺酶(MBL)情况.方法 2011年1月至12月在广州市多个社区医院收集分离出MRPA 54株.采用MicroScan Walk Away 40S1全自动细菌鉴定与药敏检测系统检测其对亚胺培南等11种抗菌药物的耐药性,比较亚胺培南耐药铜绿假单胞菌与亚胺培南敏感铜绿假单胞菌对常用9种抗菌药物的耐药率.改良三维实验分析亚胺培南耐药铜绿假单胞菌产MBL情况.结果 54株MRPA中有29株对亚胺培南耐药,占53.7%( 29/54).三维试验显示有9株亚胺培南耐药铜绿假单胞菌产MBL,占31.0%( 9/29).亚胺培南耐药铜绿假单胞菌对常用7种抗菌药物的耐药率显著高于亚胺培南敏感铜绿假单胞菌(头孢他啶:65.5%比36.0%;头孢噻肟:89.7%比44.0%;头孢曲松:100.0%比52.0%:氨曲南:72.4%比36.0%,氧氟沙星:70.0%比32.0%;哌拉西林-他唑巴坦:58.6%比16.0%;阿米卡星:62.1%比32.0%,均P<0.05).结论 社区医疗机构临床分离MRPA 产MBL的比率较高.

  • lasI rhlI基因缺陷对铜绿假单胞菌生物膜形成影响的体外实验研究

    作者:刘晓岚;宋志军;吴红;刘海静;王立赞;陈一强;孔晋亮;王恒壮;陈海荣

    目的 研究群体感应系统在铜绿假单胞菌(PA)生物膜形成中的作用.方法 采用生理盐水-吸痰管系统进行群体感应系统完整的PAO1野生型菌株与群体感应系统缺陷(lasI rhlI基因缺陷)型菌株的体外培养,分别于培养第3、7天用扫描电镜观察两种类型PAO1的生物膜形成情况.结果 培养第3天PAO1野生型菌株可形成较厚、有孔状通道的成熟生物膜结构,而lasI rhlI基因缺陷型菌株仅形成明显稀薄的早期生物膜结构;培养第7天PAO1野生型菌株的生物膜增厚,lasI rhlI基因缺陷型菌株所形成的生物膜结构呈薄膜状,显著薄于野生型菌株.结论 lasl rhlI基因缺陷明显影响PA的生物膜形成能力,群体感应系统在PA生物膜形成中发挥重要作用.

  • 重症监护病房中常见的3种非发酵革兰阴性杆菌的耐药性分析

    作者:蒋蕾;张之烽

    重症监护病房(ICU)由于其本身的特点,如危重患者多,住院天数长,创伤性插管留置等,使其成为院内耐药菌感染的高发区.近年来的研究表明铜绿假单胞菌、鲍曼不动杆菌和嗜麦芽窄食单胞菌是ICU感染中常见的3种非发酵革兰阴性杆菌,并且这些细菌耐药性呈现快速增长之势[1].

  • 铜绿假单胞菌的临床分布与耐药性分析

    作者:张晓梅;孟宪玲;黄阿莉

    对我院2002-01~2003-12临床标本中分离的铜绿假单胞菌进行耐药性监测分析如下.1 对象和方法1.1 对象我院2 a来共分离出铜绿假单胞菌121株,其中痰和咽拭子108株(89.3%),伤口拭子6株(5.0%),尿5株 (4.1%),分泌物2株(1.6%).铜绿假单胞菌ATCC27853.

  • 铜绿假单胞茵132株的分布及院内感染分析

    作者:冯秀英

    铜绿假单胞菌是假单胞菌属的代表菌种,因在代谢过程中,能产生水溶性蓝绿色色素,感染伤口时可形成绿色的脓液.铜绿假单胞菌是世界公认的院内感染危险的病源菌之一,在临床可引起多种感染,特别是院内继发性感染,因此对其分布情况及鉴定日益受到重视.对我院132株铜绿假单胞菌的分布及院内感染分析如下.

  • 铜绿假单胞菌361株耐药性分析

    作者:栾琳

    随着临床广谱抗菌药物、激素和免疫抑制剂,以及各类侵袭性诊断和治疗手段的广泛应用,铜绿假单胞菌在医院感染中所占比率越来越大,已成为临床治疗的难点.因此,及时准确的掌握细菌耐药动态,具有重要意义.以下是我院2008年监测的铜绿假单胞菌的耐药数据分析.

  • 铜绿假单胞菌791株耐药性分析

    作者:樊卫红;王海英;安欧

    现对我院2006-01~2006-12分离到的791株铜绿假单胞菌进行实验分析如下.

  • 铜绿假单胞菌制剂胸腔注入治疗肝性胸水28例的疗效观察和护理

    作者:陆蓉;张王山;华方;安利群;张立;黄国金

    目的 探讨铜绿假单胞菌制剂胸腔注入治疗肝性胸水的疗效及护理特点.方法 对28例肝性胸水患者胸腔注入铜绿假单胞菌制剂全程观察治疗过程并给予相应的护理,特别是胸腔闭式引流术后及注药后护理,加强对并发症状的观察等.结果 部分患者出现不同程度的胸痛和发热,28例患者总有效率85.7%,注药1次症状改善19例.结论 应用铜绿假单胞菌制剂胸腔注入治疗肝性胸水是有效的方法,加强护理可有效降低并发症的发生.

  • 1999-01~2003-12济南市第三人民医院铜绿假单孢菌医院感染耐药性调查

    作者:郭祥翠;李俄成;刘长荣

    对我院1999-01~2003-12铜绿假单孢菌耐药谱的动态变化调查如下.

  • 铜绿假单胞菌对血液常规分析主要检测指标的影响

    作者:吴鹏;陈进;苏汉桥;刘征兰

    目的 探讨在用血细胞分析仪分析血液标本时,铜绿假单胞菌对血细胞分析仪的分析结果的影响.方法 取不同浓度的铜绿假单胞菌悬液加入血液分析标本中在XE2100血细胞计数仪上进行检测,观察血细胞计数仪分析结果的变化,并对每份标本进行镜下复检.结果 加入铜绿假单胞菌的标本对红细胞计数值、血红蛋白值及自细胞分类计数较对照组无明显变化(P>0.05),而白细胞和血小板计数较对照组有明显变化(P<0.01).结论 铜绿假单胞菌能影响血细胞分析仪对白细胞和血小板计数,临床上在对疑似该菌感染的患者血常规标本应显微镜复检.

  • 罕见铜绿假单胞菌性角膜溃疡1例的护理

    作者:孙瑞磊;文鸿雁;邵英燕

    我科于2008-08-06收治1例铜绿假单胞菌性角膜溃疡患者,经过精心治疗、护理,角膜完整,患者出院.现将护理体会总结如下.

  • 铜绿假单胞菌抗原基因细胞定位分析

    作者:高志香;李立艳;魏殿军

    目的:筛选刺激机体产生抗体的铜绿假单胞菌优势抗原表位,分析铜绿假单胞菌抗原基因的定位。方法收集健康人和铜绿假单胞菌感染患者血清,应用噬菌体展示十二肽库进行1轮阴性选择淘选和3轮生物淘选,对阳性克隆单噬菌体进行测序,与PAO1基因组序列比对分析。结果30个阳性克隆单噬菌体,测序得到12种序列。与PAO1基因组序列比对得到673个基因,细胞定位为胞浆、内膜、周质、外膜、胞外和未知,所占比例分别为49%、22%、6%、6%、2%和15%。基因产物按功能分为26类,各部位的基因与细胞功能一致。结论推测胞外和外膜中“细胞壁/脂多糖/荚膜”类、“分泌因子”类和“运动及黏附”类抗原可用于疫苗研究。

  • 895株铜绿假单胞菌院内感染分布及耐药性变迁分析

    作者:李保强;翟如波;张昊;邱广斌

    目的 了解我院铜绿假单胞菌感染分布特点及对抗生素耐药性的变化趋势,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依据.方法 对2008 年1 月至2010 年12 月住院患者送检各类标本进行分离培养,采用VITEK-32 全自动微生物仪进行菌株鉴定,用K-B 纸片扩散法检测对17 种抗菌药物的敏感性.结果 895株铜绿假单胞菌检出以痰液多占81.5%,主要分布在综合科、呼吸内科、神经内科.铜绿假单胞菌对17 种抗菌药物的耐药率呈逐年上升趋势.阿米卡星、美洛培南和亚胺培南对铜绿假单胞菌具有较好的抗菌活性,可作为治疗重症铜绿假单胞菌感染的首选.结论 铜绿假单胞菌的感染和耐药情况日趋严峻,加强耐药性监测,根据药敏结果合理使用抗菌药物是控制细菌感染与耐药的关键因素,以减少耐药菌株的产生与传播.

  • 2007~2010年泰安医院临床主要病原菌分布及两种主要非发酵菌的耐药分析

    作者:于亮;王梅;李玉臣;袁军;张利;鲍文韬;贾健;张莹;吴鹏

    目的 调查临床主要病原菌的分布及两种主要非发酵菌耐药性的变化.方法 回顾分析2007~2010年临床分离的病原菌和两种主要非发酵菌的耐药性.结果 医院常见病原菌主要为铜绿假单胞菌(16.0%~20.7%)、大肠埃希杆菌(11.7%~18.4%)、鲍曼不动杆菌(10.4%~14.2%)、肺炎克雷伯杆菌(12.2%~16.7%)、白假丝酵母菌(6.0%~9.6%)和葡萄球菌(3.7%~11.7%);铜绿假单胞菌和鲍曼不动杆菌对碳青霉烯类抗生素亚胺培南耐药性呈现增强趋势,分别为47.3%~70.9%,12.6%~45.0%.耐头孢哌酮/舒巴坦的鲍曼不动杆菌年年上升,由2007年的11.9%上升到2010年的25.0%.结论 铜绿假单胞菌和鲍曼不动杆菌是医院感染的常见菌,对碳青霉烯类抗生素及头孢哌酮/舒巴坦耐药较严重,医师应依据检验结果个性化用药,医院需采取有效措施,降低碳青霉烯类抗生素及头孢哌酮/舒巴坦耐药性.

  • 乳铁蛋白多肽嵌合体对铜绿假单胞菌PAO1及PAO-JP2型菌株QS毒力因子的作用

    作者:左鹏;王爱利;王正云;胡琼洁;邵冰;熊维宁;熊盛道

    目的:观察乳铁蛋白多肽嵌合体(LFchimera)对铜绿假单胞菌PAO1及PAO-JP2型菌株QS毒力因子的影响。方法以PAO1和PAO-JP2为试验菌株,分为A、B、C、D四组。A组:未作任何干预的铜绿假单胞菌PAO1;B组:LFchimera(1μmol/L)干预的铜绿假单胞菌PAO1;C组:未作任何干预的铜绿假单胞菌PAO-JP2;D组:LFchimera(1μmol/L)干预的铜绿假单胞菌PAO-JP2。分别测定毒力因子绿脓菌素(氯仿萃取法)、弹性蛋白酶(弹性蛋白-刚果红法)、胞外蛋白水解酶(偶氮酪蛋白法)。结果和A组各毒力因子(绿脓菌素、弹性蛋白酶、蛋白水解酶)的活性表达(7.03±0.14、0.149±0.009、0.808±0.038)比较,B组铜绿假单胞菌PAO1菌株的表达(3.07±0.13、0.046±0.004、0.325±0.022)明显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组铜绿假单胞菌PAO-JP2菌株各毒力因子(绿脓菌素、弹性蛋白酶、蛋白水解酶)的活性表达(0.76±0.04、0.015±0.003、0.054±0.006)和D组(0.74±0.05、0.014±0.002、0.053±0.005)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LFchimera可能通过抑制铜绿假单胞菌QS系统减弱其相关毒力因子的活性,从而发挥抗感染作用。

  • 联合用药对烧伤病房铜绿假单胞菌的体外抗菌活性研究

    作者:王凌峰;张丽华;孟昭彦;于庆萍;高柏青;巴特;王晓冬;马文慧;李跃宇;张军

    目的 探讨环丙沙星、依诺沙星、阿米卡星与临床常用的抗铜绿假单胞菌的β-内酰胺类抗菌药物体外联合的抗菌活性.方法 对2001年1月至2006年11月烧伤病房细菌培养与药物敏感试验结果进行回顾性分析,了解铜绿假单胞菌的流行情况.采用棋盘法设计,微量肉汤稀释法测定不同浓度组合的抗菌药物对2006年1 ~12月在烧伤病房采集的33 株铜绿假单胞菌的低抑菌浓度(MIC),判定联合应用效应.结果 6年间我院烧伤病房共分离出652 株细菌,其中革兰阴性(G-)杆菌478 株,占73.3%,革兰阳性(G+)球菌174 株,占26.7%.检出多的细菌是铜绿假单胞菌149 株,鲍曼不动杆菌149 株.不同浓度组合的抗菌药物对铜绿假单胞菌的低抑菌浓度研究提示:环丙沙星、依诺沙星分别与头孢他啶、头孢吡肟、亚胺培南、美罗培南联合主要表现为协同和相加作用.发生协同的比率,环丙沙星组分别为36.4%、30.3%、27.3%、33.3%,依诺沙星组分别为24.2%、27.3%、18.2%、27.3%.阿米卡星与头孢他啶联合用药主要表现为协同作用,协同比率为57.6%,所有的联合均无拮抗作用.结论 阿米卡星与头孢他啶联合发生协同的比率高于环丙沙星和依诺沙星,环丙沙星组发生协同的比率大于依诺沙星组,二者差异并无统计学意义(P >0.05).细菌对抗菌药物耐药的种类越多,联合用药发生协同的比率越少.

352 条记录 1/18 页 « 12345678...1718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