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学术期刊 > 外科学 > 创伤外科杂志

创伤外科

创伤外科杂志

Journal of Traumatic Surgery 창상외과잡지

统计源期刊
  • 主管单位: 第三军医大学
  • 主办单位: 第三军医大学,大坪医院,野战外科研究所
  • 影响因子: 1.01
  • 审稿时间: 1-3个月
  • 国际刊号: 1009-4237
  • 国内刊号: 50-1125/R
  • 发行周期: 月刊
  • 邮发: 78-111
  • 曾用名:
  • 创刊时间: 1999
  • 语言: 英文
  • 编辑单位: 《创伤外科杂志》编辑委员会
  • 出版地区: 重庆
  • 主编: 张连阳
  • 类 别: 外科学
期刊荣誉:
  • 锁骨钩钢板结合带线锚钉治疗TossyⅢ型肩锁关节脱位

    作者:殷浩;潘政军;钟林;陶新兵;黄彰

    目的 总结锁骨钩钢板结合带线锚钉内固定治疗TossyⅢ型肩锁关节脱位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2009年5月~2013年6月对54例TossyⅢ型肩锁关节脱位分别行锁骨钩钢板(A组,35例)和锁骨钩钢板加带线锚钉内固定(B组,19例)治疗.A组男性24例,女性11例;平均年龄(23.4±7.2)岁.B组男性13例,女性6例;平均年龄(21±6.8)岁.比较两组间手术时间、并发症、Karlsson评分等.结果 两组间术后切口均甲级愈合,未发生血管神经损伤,随访时间10 ~ 24个月,平均14.8个月.术后随访末次X线复查肩锁关节位置良好,锚钉位置正常.B组手术时间[(56±9) min]长于A组[(45±13)min] (P <0.05);并发症及优良率优于A组(P<0.05).结论 锁骨钩钢板结合带线锚钉内固定治疗TossyⅢ型肩锁关节脱位创伤小,固定牢靠,操作简单,符合肩关节生物力学要求.

  • 前外侧锁定钢板固定治疗胫骨平台后外侧骨折临床分析

    作者:宰庆书

    目的 对比分析前外侧入路和后外侧入路锁定钢板固定治疗胫骨平台后外侧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 笔者选取2011年1月~ 2014年4月收治的胫骨平台后外侧骨折患者80例,分为前外侧入路切开复位内固定组(前外侧组)和后外侧入路切开复位内固定组(后外侧组).前外侧组40例,Schatzker分型:Ⅳ型9例,Ⅴ型22例,Ⅵ型9例;后外侧组40例,Schatzker分型:Ⅳ型10例,Ⅴ型20例,Ⅵ型10例.对比两组患者手术前后的胫骨平台内翻角(TPA)、后倾角(PA)、膝关节活动度和美国纽约特种外科医院(HSS)评分.同时对比两组患者术后临床疗效.结果 两组患者术后的TPA、内侧PA和外侧PA均显著低于术前(P<0.05);前外侧组术后的TPA、内侧PA和外侧PA均显著低于后外侧组(P<0.05).两组患者术后的膝关节屈曲度、膝关节伸直度和HSS评分均显著高于治疗前(P<0.05);前外侧组术后的膝关节屈曲度、膝关节伸直度和HSS评分均显著高于后外侧组(P<0.05).前外侧组的优良率显著高于后外侧组,x2=4.0897,P=0.0431 <0.05.结论 前外侧入路锁定钢板固定治疗胫骨平台后外侧骨折可以保护后外侧骨折块,取得良好的临床疗效.

  • 多层螺旋CT增强扫描对钝性肾损伤的诊断价值及临床意义

    作者:程诚;王璐;邓晓娟;李然

    目的 探讨多层螺旋CT(MSCT)增强扫描对钝性肾损伤的诊断价值和临床意义.方法 笔者回顾性分析2010年2月~ 2014年12月收治的122例钝性肾损伤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性94例,女性28例;年龄9~71岁,平均41岁.道路交通伤34例,高处坠落伤54例,其他34例.所有患者均接受MSCT扫描,96例患者进行增强扫描,患者取仰卧位,扫描范围为膈顶至耻骨联合,增强扫描包括皮质期、髓质期,47例还进行了排泄期扫描.结果 根据美国创伤外科协会肾损伤分级标准将122个病例分为Ⅰ~Ⅴ级,本组患者中Ⅰ级26例,Ⅱ级26例,Ⅲ级44例,Ⅳ级14例,Ⅴ级12例.结论 MSCT增强扫描对钝性肾损伤患者的诊断和分级有重大的价值,为临床治疗方案的选择有着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 肾损伤 CT 诊断 分级
  • 后踝骨折块大小及固定与否对于累及后踝的踝关节骨折预后的影响分析

    作者:郑为东

    目的 探讨累及后踝踝关节骨折块大小及是否进行固定对患者骨折预后的影响.方法 笔者回顾性分析2007年1月~ 2013年11月手术治疗96例踝关节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性59例,女性37例;年龄16 ~74岁,平均(47.3±l8.7)岁.按照骨折块是否≥25%胫骨远端关节面进行分组,采用美国足与踝关节协会(AOFAS)踝与后足功能评分、Hawkins评分及踝关节疼痛评分(VAS)进行踝关节功能评价.结果 当骨折块≥25%时,固定组的AOFAS评分、Hawkins评分均显著高于未固定组,视觉模拟评分(VAS)则显著低于未固定组(P<0.05);当骨折块<25%时,固定组的AOFAS评分、Hawkins评分均高于未固定组,VAS评分低于未固定组但差异均不显著(P>0.05);骨折块<25%时,固定组和未固定组的AOFAS评分、Hawkins评分均分别显著高于骨折块≥25%时的固定组和非固定组,VAS评分则分别低于骨折块≥25%时的固定组和非固定组,且差异均显著(P<0.05).骨折块≥25%时与骨折块<25%时固定组和非固定组间的关节面、关节退变率比较均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 对于骨折块≥25%的后踝踝关节骨折患者,采用切开复位固定治疗较非固定治疗效果更加显著;对于骨折块<25%的后踝踝关节骨折患者,采用切开复位固定治疗与非固定治疗的效果差异不大.

  • 浮肩损伤手术治疗的临床分析

    作者:郑凯夫;陈金武

    目的 探讨浮肩损伤的发病机制、临床特点及手术治疗策略.方法 笔者回顾分析2005年5月~2014年3月期间经手术治疗的浮肩损伤25例(男性19例,女性6例;年龄22 ~61岁,平均41.7岁),其中行单纯锁骨骨折或肩锁关节脱位内固定14例,联合固定肩胛颈(盂)11例,根据手术前后Constant-Mur-ley评分(CMS)及前后盂极角(GPA)的变化对患者的疗效进行评价.结果 25例随访6~24个月,平均12.7个月;25例术前CMS(64.0 ±8.4)分,末次随访时CMS (89.3±7.2)分,其改善有统计学意义(P<D.05).术前GPA为(20.6±5.9)°,末次随访GPA为(34.6±3.6)°,显示经过手术治疗GPA改善明显(P<0.05).锁骨固定组与联合固定组术前GPA、肩胛颈(盂)的移位、成角数值有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末次随访GPA及CMS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 早期手术治疗可稳定肩关节上方悬吊体,恢复肩胛颈的解剖结构,疗效满意,手术方式应结合患者肩胛颈的移位、旋转角度及GPA值等个体化制定.

  • 纤维羧甲基醚联合明胶海绵在腰椎后路手术中止血效果的临床观察

    作者:邓乾兴;欧云生;刘渤;朱勇;蒋电明;黄秋;吴鹏

    目的 观察局部应用止血材料纤维羧甲基醚联合明胶海绵对腰椎后路减压融合术术中椎管内出血及术后引流量的影响.方法 笔者选取2014年3月~ 2014年6月行腰椎后路减压融合术的88例患者,纤维羧甲基醚联合明胶海绵组(F+G组)45例[男性20例,女性25例;年龄27~71岁,平均(53.68±14.39)岁],明胶海绵组(G组)43例[男性19例,女性24例;年龄31~69岁,平均(51.25±13.87)岁],观察记录两组术中椎管内出血量及术后24、48、72h及拔管当天引流量,并观察术后伤口渗血渗液、感染、愈合及术后住院时间,对以上指标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纳入研究患者经手术治疗后均好转出院,F+G组与G组术中椎管内出血量及术后24、48、72h、拔管当天总引流量均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术后伤口渗血渗液、切口表浅感染、切口愈合及住院时间显示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 局部应用纤维羧甲基醚联合明胶海绵在腰椎后路融合手术中具有良好的止血效果,可减少椎管内出血及术后切口引流量.

  • 不同内固定术治疗RockwoodⅢ型肩锁关节脱位疗效分析

    作者:施军凯;李军;徐杏荣;江舜利;李春辉;郭侃锁

    目的 比较双Endobutton钢板及锁骨钩钢板治疗肩锁关节脱位临床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0年6月~2013年6月收治的86例RockwoodⅢ型肩锁关节脱位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性50例,女性36例;年龄18~48岁,平均(34.4±7.6)岁.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双Endobutton钢板内固定术)和对照组(锁骨钩钢板内固定术),两组各43例.比较两组手术治疗的相关指标及随访情况.结果 观察组手术时间明显长于对照组,出血量显著低于对照组;Constant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视觉模拟评分(VAS)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随访6个月,观察组平均恢复工作时间为(13.2±3.2)d,较对照组(15.7±4.3)d时间短(P<0.05).观察组中无患者行二次手术取出内固定,对照组中共38例行二次手术取出内固定.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双Endobutton钢板治疗RockwoodⅢ型肩锁关节脱位疗效可靠,并发症少,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 微创腰椎骨盆三角固定技术在不稳定型骶骨骨折治疗中的应用

    作者:李辉;易成腊;白祥军;宋先舟;胡耑;李占飞;冯振中

    目的 探讨微创腰椎骨盆三角固定治疗不稳定型骶骨骨折手术方法和临床疗效.方法 2011年1月~2014年3月采用微创入路对14例不稳定型骶骨骨折患者进行腰椎骨盆三角固定,其中男性11例,女性3例;年龄19 ~49岁,平均40.5岁.骨盆骨折按Tile分型:C1型10例,C2型3例,C3型1例.受伤至手术时间为7~45d,平均23.1d.纵向内固定系统为通用脊柱内固定系统(USS系统)联合髂骨螺钉及CDHTMLEGACY CMAS骶髂内固定系统,术后对骨折愈合及伤口并发症发生情况进行记录、随访.结果 手术时间87~150min,术中出血量200~ 400mL.9例采用CMAS系统,5例采用USS系统联合髂骨螺钉;横向骶髂螺钉固定8例,跨骶骨钢板固定6例.9例进行骶神经根减压,部分患者神经功能显著改善.本组患者平均获得6.5个月的随访,未出现伤口渗液、皮缘坏死或伤口感染等伤口并发症;2例患者诉髂后上棘螺钉突出不适;无内固定断裂、复位丢失及骨折延迟愈合等并发症.全部患者骨折基本愈合,6例患者已取出内固定物.结论 采用微创方法治疗不稳定型骶骨骨折不仅能够完成牢固的内固定,而且可降低术中对软组织的损伤,减少术中出血,降低术后伤口并发症的发生率,具有较大应用价值.

  • 血小板及冷沉淀输注对创伤大出血患者凝血功能的影响

    作者:刘和平;任峰

    目的 探讨血小板及冷沉淀输注对创伤大出血患者凝血功能的影响.方法 以保定市第一中心医院西院2011年8月~2014年8月收治的131例行大量输血治疗的创伤大出血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在大量输血早期预防性输注血小板和(或)冷沉淀预防性输注.将仅输注血小板的患者设为血小板组;将仅输注冷沉淀的患者设为冷沉淀组;将联合输注血小板与冷沉淀者设为联合组.观察不同输注方法对3组患者输血前后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酶原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纤维蛋白原(FIB)、血小板(PLT)等的影响.结果 联合组患者输注后PT、APTT、TT较输注前明显缩短(P<0.05),FIB、PLT较输注前明显增加(P<0.05);联合组与血小板组比较,PT、APTT、TT明显缩短,FIB明显增加,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联合组与冷沉淀组比较,PT、APTT、TT明显缩短,PLT明显增加,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3组在住院时间上无统计学差异;联合组生存率高于血小板组和冷沉淀组,但无统计学意义(x2=1.09,P>0.05和x2=0.64,P>0.05);3组入院后24h红细胞输注量无统计学差异;联合组血小板输注量少于血小板组(t =6.30,P<0.05),冷沉淀输注量少于冷沉淀组(t=7.17,P<0.05).结论 创伤大出血患者大量输血早期联合输注血小板与冷沉淀可明显提高患者凝血物质的含量,缩短凝血时间,比单独输注血小板或冷沉淀更有利于避免凝血功能紊乱,具有更显著的止血效果.

  • X线和CT在桡骨远端粉碎骨折诊断和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比较

    作者:刘侃;龚学晨

    目的 探讨X线检查与CT扫描在桡骨远端粉碎性骨折患者诊治中的作用差异.方法 笔者对2011年3月~2014年9月收治的70例(70侧患肢)桡骨远端粉碎性骨折患者分别进行X线及CT扫描检查,对两种方法的检查判定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X线共检查出关节面分离患者26例(37.14%),显著少于CT检出率67.14% (P <0.05);同时CT检查发现关节面分离程度[(7.4±3.6)mm]显著高于X线[(5.3±2.9)mm],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CT检出关节面压缩塌陷患者32例(45.71%),显著高于X线检出率24.29%;CT检查关节面压缩塌陷距离(7.3 ±3.9)mm,显著高于X线(P<0.05);CT共检出61例关节面粉碎性骨块≥3块的患者,检出率显著高于X线(P<0.05).CT与X线诊断掌侧半脱位的检出率差异不显著(P>0.05),背侧半脱位的检出率显著高于X线(P<0.05);CT和X线在桡骨缩短> 5mm、掌倾角改变、尺偏角改变患者的检出率中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对于桡骨远端粉碎性骨折患者,CT检查对患者损伤的严重程度、骨折类型等细节的诊断优于X线,这有利于明确诊断,帮助临床医师制定正确的治疗方案.

    关键词: 桡骨骨折 X线 CT 诊治
  • 严重创伤后急性肾损伤行连续性肾替代治疗对凝血功能及炎症介质的影响

    作者:陈晓梅

    目的 观察严重创伤后急性肾损伤(AKI)患者行连续性肾替代治疗(CRRT)中生命体征、凝血功能、炎症介质等变化,探讨CRRT的安全性和降低炎症介质的作用.方法 笔者选取2012年1月~2014年12月收治的24例严重创伤后AKI患者,男性16例,女性8例;年龄16~75岁,平均(42.0 ±11.3)岁.行CRRT治疗,每次治疗时间不低于24h,分别于治疗开始时(0h)和治疗后3、12、24h取血检测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介素-6(IL-6)、白介素-10(IL-10);治疗后30min分别检查患者生命体征,抽血查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酶原时间(APTT)、血小板计数,治疗后3h抽血检查尿素氮(BUN)和肌酐(Scr).结果 24例治疗前后30rmin生命体征(体温、心率、血压、呼吸等)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血清BUN、Scr、PT、APTT、血小板计数等指标变化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清TNF-α、IL-6、IL-10等炎症介质变化在治疗前与结束后各时相点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严重创伤后AKI患者行CRRT是安全、有效的;CRRT对降低器官功能障碍患者的炎症介质的表达作用不明显.

  • 经皮经伤椎短节段椎弓根螺钉治疗单节段胸腰段椎体骨折

    作者:郭瑛;黄智;李伟;彭波;云雄

    目的 探讨采用微创经皮经伤椎短节段椎弓根螺钉固定治疗单节段胸腰段骨折的效果及优势.方法 选择2010年1月~2013年8月收治的86例单节段胸腰段椎体骨折经伤椎短节段椎弓根螺钉固定手术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经皮置钉44例[A组,男性26例,女性18例;年龄19 ~50岁,平均(45.3±3.5)岁],开放置钉42例[B组,男性25例,女性17例;年龄18 ~53岁,平均(44.6±2.9)岁].对两组围手术期相关指标、影像学表现、视觉模拟评分(VAS)及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评分进行分析.结果 A组术中X线曝光次数较B组多,但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均少于B组,并能获得更高的术后3d VAS评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1),而两组之间术前、术后即刻、术后随访过程中测量伤椎高度变化及Cobb角恢复情况大致相当,无统计学差异(P<0.05),但术后与同组术前比较明显改善,有统计学差异(P<0.05),A组术后早期及随访过程中ODI评分优于B组同一时间节点,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经伤椎置钉短节段固定治疗胸腰段骨折固定可靠,伤椎高度恢复良好且维持稳定,而经皮置钉在不影响疗效同时减少手术创伤,加快术后恢复,值得应用推广.

  • 跟骨骨折外侧入路内固定术后并发症防治体会

    作者:桂景雄;王小平;邓志成;屠玉民;郭胜;欧钜伦;朱小华;许国泰

    目的 探讨跟骨骨折经外侧入路钢板螺钉内固定治疗出现术后并发症的原因及防治对策.方法 笔者回顾分析2007年7月~ 2013年1月收治的102例(107足)跟骨骨折患者资料,男性88例,女性14例;年龄17~65岁,平均35.7岁.按Sanders分型:Ⅱ型43足,Ⅲ型47足,Ⅳ型17足.采用跟骨外侧切口复位及跟骨解剖型钢板固定,27例(28足)进行髂骨取骨植骨治疗,75例(79足)仅用钢板固定而不植骨.对术后出现切口感染、腓骨长短肌腱损伤、慢性疼痛等相关并发症进行分析.结果 102例跟骨骨折有93例(98足)术后获得13 ~38个月随访,平均19个月.末次随访按Maryland足部功能评分系统进行疗效评定,优53足,良34足,可8足,差3足;术后Maryland足部评分平均为87.8分,整体优良率为88.8%.发生并发症19足,占19.4%,其中切口愈合不良6足,切口感染2足,腓骨长短肌肌腱损伤2足,腓肠神经损伤2足,慢性疼痛7足.结论 跟骨骨折术后并发症多,充分认识术后并发症并重视预防是手术成功的关键.正确的手术时机、合理的围手术期管理及手术措施可有效减少并发症,并发症处理较为棘手,出现并发症后可根据情况作积极处理.

  • 无头皮夹开关颅术应用体会

    作者:李洪江;邓焜;朱端权;蒋向东

    采用无头皮夹开关颅技术开颅50例,该方法可缩短开颅时间,切开头皮出血少,术野清晰,关颅时因无去除头皮夹引起的大量出血,加快了关颅速度,切口对合更完美,杜绝了清点头皮夹繁琐过程,是一种值得使用和推广的临床实用技术.

    关键词: 开颅 关颅 头皮夹
  • 心脏锐器伤的救治

    作者:陈健;刘建实

    心脏锐器伤是致命性损伤,随着社会的发展,其发生率有增高的趋势.它属于外科急症,具有死亡率高、需要在事发地医院就地抢救的临床特点.本文复习国内外文献资料,对心脏锐器伤的流行病学特点与变迁、快速诊断的方法、抢救与后续治疗方面及亚临床的前瞻性研究等进行综述.

  • 国内创伤救治中应重视"可预防性死亡"的应用

    作者:江利冰;马岳峰;张茂

    随着经济的发展,创伤已经严重威胁到人类的生命安全.在国外,很多研究已经证实实施创伤救治质量提高计划(trauma quality improvement program,TQIP),尤其是创伤可预防性死亡在创伤救治中的应用,可以显著降低创伤患者的死亡率.但是到目前为止,创伤可预防性死亡的概念在国内尚未正式提出.本文就创伤可预防性死亡的概念、流行病学资料以及如何在创伤救治质量提高过程中应用创伤可预防性死亡进行综述.

  • 小鼠脊髓损伤组织高表达的microRNA-21对neuro-2a细胞PDCD4的影响

    作者:佘飞;苏琴;张宪;孙本强;贾晓颖;赵晓东;张华

    目的 验证小鼠损伤脊髓中高表达的microRNA-21(miR-21)在neuro-2a细胞中对程序性细胞死亡因子4(PDCD4)的作用,初步探讨miR-21在脊髓损伤过程中的作用.方法 将neuro-2a细胞在体外培养16h,分别按相应体系转染miR-21 mimics,继续培养48h,提取6孔板内细胞总蛋白和总RNA行蛋白印记和实时定量PCR检测,利用HEK293细胞行荧光素酶报告基因检测.结果 neuro-2a细胞转染miR-21 mimics后,其内源性程序性细胞死亡因子4(PDCD4)的表达在蛋白和mRNA水平均明显降低.双荧光素酶报告基因检测结果显示,miR-21对PDCD4 3'非翻译区(3'-UTR)的预测位点有直接抑制作用,而将此位点突变后,miR-21对PDCD4 3'-UTR预测位点的抑制作用消失.结论 miR-21通过直接作用于PDCD4 3'-UTR靶位点从而在mRNA和蛋白水平抑制PDCD4的表达.miR-21可能在脊髓损伤过程中具有重要的保护作用.

  • 1例骨盆部损伤为主的严重多发伤的护理体会

    作者:马开兰;徐国先;黄晓燕

    收治1例骨盆部损伤为主的严重多发伤患者,按损害控制外科原则分简化手术护理、ICU复苏护理和确定性手术护理三阶段护理,疗效满意.

  • 严重创伤性凝血病防治新进展

    作者:赵晓东;刘红升

    失血作为严重创伤患者早期死亡的首要原因,一方面与无法控制的创伤出血有关,另一方面则与失血后凝血病有关.新近关于创伤性凝血功能障碍及凝血病急救医学得到发展,主要表现在基础研究的深入和临床医学救治措施的改进.本文阐述了严重创伤凝血病新观点及认识,旨在加深临床对该病症发生、发展的整体认识,以提高救治效率.

    关键词: 创伤 凝血病 防治
  • 肠功能障碍进展

    作者:张安平

    随着对肠功能研究的不断深入,肠衰竭和肠功能障碍的内涵不断丰富.肠黏膜屏障功能的改变是肠功能障碍发生的关键因素之一.在临床上肠功能是判断危急重患者预后的重要指标,正确地预防和诊治肠功能障碍则对改善危急重患者的预后具有重要价值.

  • 出院后电话指导对跟腱断裂术后患者踝关节功能康复的影响

    作者:路通

    急性闭合性跟腱断裂患者39例行手术治疗,其中出院后进行电话康复指导20例(A组),未指导19例(B组),分别在术后3、6、12个月进行评价.术后3个月,A组所有指标均高于B组;术后6个月,在小腿周径差及美国足踝外科学会踝后足评分(AOFAS)两项指标上,A组高于B组;术后12个月,A组与B组在所有指标上均无差异.出院后对其进行电话康复指导,可以加速患者的康复.

  • 经皮球囊撑开椎体成形术治疗非骨质疏松性椎体骨折患者的效果分析

    作者:马根成

    对32例非骨质疏松性椎体骨折患者采取经皮球囊撑开椎体成形术(PKP),术后随访采用功能障碍指数(ODI)和视觉模拟量表评分(VAS)对患者功能和疼痛进行评定,并对椎体高度、并发症、后凸畸形角度(Cobb)情况进行评价.PKP具有方法简单、安全可靠、创伤小等特点,能够很好缓解患者疼痛、纠正Cobb角、恢复椎体高度,临床疗效满意,值得推广.

  • 血气胸并多发肋骨骨折的诊治

    作者:张宏伟;李庆新;孟辉;晁栋

    回顾性分析180例胸部损伤致多发肋骨骨折患者救治经验,均急诊行开胸探查止血肋骨骨折切开固定术.无死亡、呼吸衰竭发生,患者均于术后7~18d康复出院.随访3~ 24个月,22例患者术后18个月行固定器取出术.胸部损伤致多发肋骨骨折患者,急诊行开胸探查止血肋骨骨折切开固定术,避免呼吸衰竭发生,疗效确切有效.

  • 富血小板血浆结合锁定加压钢板内固定治疗四肢长管状骨骨折术后骨不连

    作者:徐道志;王昱林;康涵威

    运用富血小板血浆(PRP)结合锁定加压钢板(LCP)内固定治疗四肢长管状骨骨折术后骨不连患者29例(35处),术后8个月按照骨折的骨性愈合标准进行评定,29例(35处)全部愈合.此方法治疗四肢长管状骨骨折术后骨不连可以取得满意疗效.

  • 颅脑损伤开颅术后并发大面积脑梗死的诊治

    作者:张丹奎;杨振铭;蔡志谋;邱伟智

    对25例开颅术后并发大面积脑梗死的患者,均及时停用止血药物,予扩容、改善循环、对抗血管痉挛、加强脱水、激素及降低颅内压等治疗.再次手术者有4例行内减压术,2例行去骨瓣减压术,1例行扩大去骨瓣范围加内减压术.术后恢复良好2例,中残5例,重残5例,植物生存状态4例,死亡9例.颅脑损伤术后并发大面积脑梗死,术中术后进行有效预防和正确处理,将有助于改善患者的预后.

  • 横突上嵴胸椎椎弓根螺钉植入法治疗胸椎骨折临床疗效分析

    作者:郑周海;何剑锋;付福建;娄方练

    探讨67例胸椎骨折患者采用横突上嵴胸椎椎弓根螺钉植入法与传统植钉法植入术治疗的临床疗效差异,根据不同植入点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患者末次随访时治愈率高于对照组,无效率低于对照组,疗效分布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

  • 防旋型股骨近端髓内钉治疗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的临床疗效

    作者:杨照耀;林凡国

    对96例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采用动力髋螺钉(对照组,48例)和防旋型股骨近端髓内钉治疗(观察组,48例),比较两组手术一般情况、治疗效果以及术后并发症等情况.认为防旋型股骨近端髓内钉具有手术时间短、术中出血少、治疗有效率高等优点,但需预防其晚期并发症的发生.

  • 63例创伤性浮膝的护理体会

    作者:张丽天;阮楠;史俊霞;蒋文英;韩杏梅

    总结63例创伤性浮膝患者的护理体会.认为首先应密切观察病情,优先处理危及生命的合并伤,警惕骨筋膜室综合征的发生;护士要具有识别患者不良情绪的能力和对策,使之愉快地配合治疗;同时要防止并发症发生.

    关键词: 创伤性浮膝 护理
  • 锁定加压钢板结合早期康复疗法治疗桡骨远端C型骨折

    作者:刘志旺;刘会仁;王立新;吴学强;李国华

    桡骨远端C型骨折损伤重,累及关节面,多伴有松质骨的压缩,导致骨折复位、固定困难,手术操作复杂,腕关节功能愈后恢复多不满意.笔者对26例此类患者采用植骨、锁定加压钢板内固定,术后早期结合康复疗法进行治疗,腕关节功能恢复较满意.

  • 防旋股骨近端髓内钉治疗股骨转子间骨折29例临床体会

    作者:赵玉石;邵建康

    对29例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行防旋股骨近端髓内钉(PFNA)内固定治疗.术后随访6~ 24个月,骨折全部愈合,术后功能基本恢复到伤前水平.PFNA创伤小,固定可靠,特别对不稳定型转子间骨折更显示出其特有的优势,是股骨转子间骨折理想的治疗方法.

  • 胸腔镜辅助下肋骨骨折内固定治疗体会

    作者:徐伟峰;王新连;顾家榕;陆斌

    回顾性分析65例行胸腔镜辅助肋骨骨折内固定手术患者的临床资料,术后胸壁疼痛均较术前明显缓解,复查胸片骨折对位良好,无胸廓畸形.该术式定位准确,皮肤切口小,手术创伤小,效果可靠,值得推广应用.

  • 58例脾脏破裂脾脏全切术患者术后临床随访研究

    作者:卢光顺

    评价58例外伤性脾破裂患者行脾脏全切术的中长期效果.对其进行1年以上的随访,研究对患者的影响.脾切除术后各观察指标未见明显异常,而白细胞在术后ld和1周时均升高明显,血小板在术后1周和1个月时显著升高.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17.24%.认为脾脏全切术后对于患者的影响较小,效果较为满意.

    关键词: 脾破裂 切除术 随访
  • 骨科围手术期预防性使用抗生素的合理性分析

    作者:沈小军

    回顾性调查分析268例骨科手术患者围手术期预防使用抗生素情况,所有手术病历中,抗生素预防使用率为85.8%;63.1%的病例存在不合理用药;37.8%术后预防用药时间> 48h.骨科围手术期预防用药存在使用率高、首次使用时间欠佳、用药档次高、疗程长等问题,需进一步规范.

  • 腭侧植入牵引钉弹性牵引治疗腭中缝骨折疗效观察

    作者:谭智;刘萍

    对15例腭中缝骨折患者行腭侧植入牵引钉加弹性牵引的方法进行治疗,患者经1~2周牵引后,腭侧骨折缝均完全闭合,咬合关系恢复正常.腭侧植入牵引钉弹性牵引治疗腭中缝骨折,操作简单,疗效肯定,对于牙列有无缺失患者均适用.

    关键词: 骨折 颌骨 腭中缝 牵引
  • ROS-D容量管理方法在脓毒症休克治疗中的应用

    作者:俞辰斌;孙海晨;倪海滨;刘克琴;胡星星;洪祖剑

    目的 评估第十二届急性透析质量倡议会议推荐的四时相液体管理法(急救、优化、稳定、维护)在脓毒症休克治疗中的安全有效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63例脓毒症休克病例,根据容量管理方法的不同,将其分为早期目标导向治疗组(EGDT组)和优化管理组(ROS-D组),记录分析两组血流动力学、容量管理以及相关实验室指标等,比较两组的复苏效果,评估两组差异.结果 两组ICU住院时间和28d死亡率无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后6、72h时平均动脉压(MAP)、中心静脉压(CVP)、血乳酸值(Lac)、APACHE-Ⅱ评分无统计学差异(P>0.05),而总输液量、液体平衡、氧合指数(PO2/FiO2)、B型钠尿肽(BNP)、机械通气时间、去甲肾上腺素使用时间等指标ROS-D组优于EGDT组(P<0.05).结论 ROS-D法在脓毒症休克救治中是一项安全、有效的倾向于个体化的液体复苏方案,值得在临床进一步推广应用.

  • 颅脑创伤合并失血性休克的临床分析

    作者:林超;李征;晁洪露;刘银龙;季晶;刘宁;赵鑫;孙海晨

    目的 探讨颅脑创伤合并失血性休克的发生率、处理方法及预后情况,提高临床预后及疗效.方法 总结520例颅脑创伤患者的临床资料,回顾性分析合并失血性休克患者的临床表现、治疗及预后情况,总结TBI合并失血性休克的发生率及不同时间段的主要死亡原因.运用x2检验等统计学方法,探讨性别、年龄、入院GCS评分、血压、脉搏、受伤至到达医院时间等相关危险因素.结果 520例颅脑创伤患者中有44例(8.46%,44/520)合并失血性休克,其中男性27例,女性17例;平均年龄(38.26 ±9.25)岁.交通事故是常见的致伤原因(68.18%,30/44例).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CS)3 ~5分16例,6~8分17例,8~12分11例.随访1个月25例(56.82%)患者死亡,其中24h内死亡10例,24h后15例.结论 颅脑创伤合并失血性休克较为少见,但死亡率高.早期和后期主要死亡原因存在差异.早期(24h内)死亡原因为失血性休克,后期(72h后)主要为颅脑损伤,临床上应予以足够重视,早发现、早治疗,以争取获得佳的治疗效果.

创伤外科分期目录
期数
2019 01 02 03
2018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7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6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5 01 02 03 04 05 06
2014 01 02 03 04 05 06
2013 01 02 03 04 05 06
2012 01 02 03 04 05 06
2011 01 02 03 04 05 06
2010 01 02 03 04 05 06
2009 01 02 03 04 05 06
2008 01 02 03 04 05 06
2007 01 02 03 04 05 06
2006 01 02 03 04 05 06
2005 01 02 03 04 05 06
2004 01 02 03 04 05 06
2003 01 02 03 04 05 06
2002 01 02 03 04 05 06 z1
2001 01 02 03 04 z1
2000 01 02 03 04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