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学术期刊 > 医药卫生综合 > 中国美容医学杂志

中国美容医学

中国美容医学杂志

Chinese Journal of Aesthetic Medicine 중국미용의학

统计源期刊
  • 主管单位: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 主办单位: 西安交通大学
  • 影响因子: 1.00
  • 审稿时间: 1-3个月
  • 国际刊号: 1008-6455
  • 国内刊号: 61-1347/R
  • 发行周期: 月刊
  • 邮发: 52-27
  • 曾用名: 中国美容医学杂志;中国医学美学美容杂志
  • 创刊时间: 1992
  • 语言: 英文
  • 编辑单位: 中国美容医学杂志编辑委员会
  • 出版地区: 陕西
  • 主编: 朱宏亮
  • 类 别: 医药卫生综合
期刊荣誉:
  • 微创腋臭治疗术42例疗效观察

    作者:李风浩;李瑛

    腋臭是由于腋部大汗腺过度分泌,其分泌物经皮面附存细菌作用,产生不饱和脂肪酸所致[1].因影响患者的学习、工作及生活等,患者求治心切.2013年6月~2014年6月,笔者对42例患者进行微创腋臭手术治疗,取得了满意效果,现报道如下.1 临床资料共收治腋臭患者42例,年龄18~45岁,其中男15例,女27例.10例曾行激光治疗,9例曾行小切口汗腺刮除治疗,但效果均不理想.均采用微创腋臭治疗术.

    关键词:
  • 额部个性化切口提升术临床应用效果观察

    作者:沈军国;刘双飞;常秀芬;董丽娜;边森;代金荣

    目的:评价额部个性化切口提升术在治疗额部皱纹及皮肤提紧方面的疗效.方法:选择2012年1月至201 3年12月在我院行此手术的患者22例,笔者针对额部正中及额部两侧皮肤松弛的不同情况将额部皮肤松弛分为三型,并根据这三型的不同特点选择额部正中切口或者额部两侧切口或者额部正中联合额部两侧切口行额部提升术,术中通过切口对额肌进行部分去除处理,PGA缝合线将皮下组织固定于额部骨膜层,对患者随访3~12个月,观察患者额部皱纹、额部皮肤松弛改善情况并进行效果评估.结果:根据效果评价标准,效果良好者18例,效果一般者3例,效果差者1例,所有患者切口瘢痕不明显,双侧眉毛可以正常抬举.结论:该术式具有效果明显、损伤小、恢复快、并发症较少的优点,值得临床推广.

  • 皮肤软组织扩张术在整形修复中的临床应用

    作者:郭新雯;马娟;马少林

    目的:探讨皮肤软组织扩张术在整形修复治疗中的临床应用情况.方法:收集2011年1月~ 2014年3月,在我科利用皮肤软组织扩张术修复瘢痕或皮肤软组织缺损的病例58例,其中头皮缺损17例,四肢瘢痕1 3例,颈前瘢痕7例,胸腹部瘢痕12,颌面部瘢痕9例.对患者的临床资料、术后修复情况以及病人自身治疗体会进行研究与总结.结果:本组58例患者,共埋置71个扩张器,其中,扩张器外露2个,感染2个,血肿1个,并发症发生率为8.6%.经及时处理后正常扩张,扩张后皮瓣均满足修复区所需.术后随访6~18个月,扩张皮瓣平整、无明显回缩,皮肤色泽正常,外形良好,无功能障碍,疗效满意.结论:皮肤软组织扩张术在整形修复治疗中的应用效果较好,值得进一步在临床推广应用.

  • 应用额部扩张皮瓣修复鼻缺损

    作者:马腾霄;张正文;谢锋;李磊;侴海燕;李昊;康深松

    目的:探讨应用额部扩张皮瓣修复鼻缺损的效果.方法:经过三期手术,完成对2 3例多种原因造成的鼻缺损的修复.Ⅰ期:额部扩张器置入术;Ⅱ期:鼻再造术;Ⅲ期:断蒂术.结果:本组2 3例患者,转移额部扩张皮瓣均成活,随访0.5~1年,再造鼻形态良好、逼真,色泽、质地均较匹配,鼻通气良好,额部供区瘢痕不明显.结论:利用额部扩张皮瓣修复鼻缺损是较为理想的治疗方案.

  • 旋髂浅动脉轴型皮瓣临床应用体会

    作者:姚荔湘

    旋髂浅动脉皮瓣又称腹股沟皮瓣,临床上常用于手部及会阴等处损伤或畸形的修复,是常见的腹部轴型皮瓣之一[1-2].20世纪70年代就有成功应用的报道.但此后因多种原因而逐渐被其他皮瓣所取代,2010年~2014年笔者结合超薄皮瓣技术,采用旋髂浅动脉轴型皮瓣对15例手部低温烧伤及会阴部畸形创面进行了修复,取得了良好效果,同时针对无法直接缝合的供瓣区,设计脐旁岛状皮瓣进行转移修复,很好地恢复了腹部的外形.

    关键词:
  • 局部肿胀麻醉包皮袖状切除术在临床中的应用

    作者:董晓宏;王长林;邬晓慧

    目的:探讨在包皮环切手术中一种新的麻醉方法和手术细节改进.方法:在行包皮袖状切除术前,设计并标记内板和外板环状切口位置,用1%利多卡因加1:20万单位肾上腺素分别在内外板切口标记线处做皮下浸润麻醉,使局部组织轻微肿胀即可手术,同时在缝合、包扎上予以改进.结果:采用该麻醉方法进行手术,麻醉时效长达3h,整个手术过程中无疼痛,达到了非常好的麻醉效果;术后包扎确切,不用拆线,肿胀明显减轻.结论:局部肿胀麻醉结合包皮袖状切除,在包皮环切手术中是一种非常有效的方法.

  • 磨牙推进器和摆式矫治器的临床对比研究

    作者:黄瑾;江策;张疆弢;管晓燕;丰雷;王家佳

    目的:比较磨牙推进器和摆式矫治器远移上颌磨牙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恒牙列早期,上颌第二磨牙尚未萌出,因上颌磨牙前移所致的安氏Ⅱ类错(牙合)患者20例,按照配对实验设计原理随机分为2组,各10例.分别使用磨牙推进器和摆式矫治器远移上颌第一磨牙,纠正磨牙关系.对磨牙远中移动前后的头影测量数据和模型测量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分别比较各组矫治前后及两组间磨牙移动的变化.结果:矫治前后比较两组磨牙远中移动效果明显(P<0.01);矫治器戴用时间上,磨牙推进器组明显短于摆式组(P<0.01);摆式矫治器较磨牙推进器组表现出更明显的磨牙远中倾斜、磨牙扭转(P<0.05);磨牙推进器组上颌第二前磨牙出现更明显的前移(P<0.05).结论:磨牙推进器较摆式矫治器可更高效的快速远中移动上颌磨牙.

  • 牙齿漂白对金属托槽粘结强度的影响

    作者:鲁颖娟;宇文婷;廖隽琨

    目的:研究牙齿漂白对正畸托槽粘结强度的影响.方法:选取于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口腔正畸科就诊的患者60例,将患者分为未漂白组、漂白后即刻粘结组及漂白24h后粘结组,6个月后对三组的脱落率进行比较,结果:三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未漂白组的脱落率明显低于另外两组(P<0.05),即刻粘结组的脱落率明显高于其他两组(P<0.05).结论:漂白对托槽的粘结有不利影响,其中以即刻粘结为显著.

  • 微创技术在下颌死髓第一磨牙拔除中的应用

    作者:陈思洁;李庆华;李卓骏;罗纯锐;王宁;阙佳佳;龚仁国

    目的:观察应用微创技术拔除下颌死髓第一磨牙的临床效果.方法:收集需要拔除的下颌死髓第一磨牙380例,随机采用微创技术或锤挺法进行拔除,对手术时间及术中、术后并发症进行对比观察和统计分析.结果:与锤挺法相比,微创技术拔除下颌死髓第一磨牙的手术时间缩短(P<0.05),术中及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降低(P<0.05).结论:微创技术的应用,使下颌死髓第一磨牙的拔除更加容易

  • 不同桩核和粘结材料与牙体微渗漏关系的研究

    作者:温灵;区韵婵;梁志韵;段昌华

    目的:比较两种桩核常用粘结材料复合树脂、玻璃离子粘结后的根向微渗漏的大小,并进行分析和评价.方法:采用40颗离体上颌前磨牙作桩核制备,随机分为4组,每组10颗牙.A组:纤维树脂桩核复合树脂粘结组;B组:纤维树脂桩核玻璃离子粘结组;C组:铸造镍铬合金桩核复合树脂粘结组;D组:铸造镍铬合金桩核玻璃离子粘结组.采用微渗漏染料渗入法,印度墨汁作染料染色1周后透明技术处理,观察样本染色深度.结果:纤维桩核与两种粘结剂出现微渗漏的现象少于铸造镍铬合金桩核与两种粘结剂.结论:树脂粘结剂与牙体组织面以及粘结剂与桩核组织界面有较强的化学结合,封闭效果更好.

  • 乌鲁木齐市维吾尔族与汉族青少年安氏Ⅱ1类错(牙合)的对比分析

    作者:陈雅;周瑾;吾热古丽;热娜古丽

    目的:研究乌鲁木齐市维吾尔族青少年安氏Ⅱ 1类错(牙合)的骨型和牙性矢状向特征,比较乌鲁木齐市维吾尔族青少年与汉族青少年安氏Ⅱ1类错(牙合)的差异性.方法:通过测量100例维吾尔族青少年与100例汉族青少年安氏Ⅱ1类错(牙合)的头颅侧位片,应用NEMO CEPH NX头影测量系统统计分析各项测量的均值和标准差,分别比较维吾尔族安氏Ⅱ1类错(牙合)与汉族安氏Ⅱ 1类错(牙合)的骨型和牙性矢状向特征的差异性.结果:①维吾尔族和汉族青少年安氏Ⅱ1类错(牙合)在构成类型上都以上颌骨正常,下颌骨后缩多见,这种类型在维吾尔族占71%,在汉族64%.②维吾尔族和汉族青少年安氏Ⅱ 1类错(牙合)在上颌骨正常,下颌骨后缩的类型中的比较,U1/NA、U1/L1、L1/NB、U1-NA、L1-NB、Po-NB这6项测量值和汉族青少年有显著统计学差异,其它测量值无统计学差异.结论:维吾尔族和汉族青少年安氏Ⅱ1类错(牙合)比较分析,维吾尔族上前牙较汉族唇倾,且下前牙较舌倾,颏部发育较好.

  • 双侧下颌第二磨牙近中倾斜阻生一例报道

    作者:戴静桃;李平;李安;王臻;林和平

    下颌第二磨牙阻生是指第二磨牙被邻近的第一磨牙、第三磨牙或下颌升支阻挡了正常的萌出道;或者牙冠位置正常,但在骨内埋伏未能正常萌出.第二磨牙阻生不仅影响牙弓的稳定性,降低咀嚼效能,伴发颞颌关节疾病,而且容易引起邻牙的邻面龋损,致牙髓疾病.下颌第二磨牙阻生发生率较低,患病率在0.06%~0.3%[1],而调查显示国内儿童下颌第二磨牙阻生率远高于国外人群,达到1%[2].由于其生长位置,萌出顺序及罕见性,第二磨牙阻生的治疗存在困难.本文就双侧下颌第二磨牙近中倾斜阻生1例进行报道,讨论下颌第二磨牙阻生的病因和治疗.

    关键词:
  • 锥形束CT在上颌埋伏中切牙正畸治疗中的应用

    作者:潘志文

    目的:评价锥形束CT(CBCT)在上颌埋伏中切牙正畸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择在我院就诊的上颌埋伏中切牙患者54例(男32例,女22例),应用CBCT进行扫描和图像三维重建,显示埋伏中切牙的形态、位置、牙根弯曲情况以及与邻牙的关系.结果:经CBCT三维重建后,54例病例均清晰的显示了埋伏中切牙的牙体形态、唇腭向位置、萌出方向、牙根弯曲情况以及与邻牙的关系.结论:CBCT检查能提供准确,直观的信息,对上颌埋伏阻生的诊断,治疗设计具有更好的指导意义.

  • 汉族青年女性口唇形态与面型的相关性研究

    作者:孙兆霞;崔春红

    目的:测量汉族青年女性唇部软组织正常值,探讨唇部软组织正常值间相关性以及与面型的关系.方法:选择2012 ~ 2013级在校女学生(共70名,年龄18~19岁;均为汉族),采用面部软组织直接测量口唇各部高度均值、口列宽度均值、正面三庭均值、面宽均值、形态面高和容貌面高均值、内眦距离均值.结果:面部软组织直接测量获得口唇各部高度均值(唇高:3.45±0.608、上唇高:1.95±0.317、上白唇高:1.29±0.326、上红唇高:0.67±0.201、下唇高:1.55±0.349、下白唇高:0.79±0.336、下红唇高:0.77±0.199、上下红唇高:1.48±0.297)cm、口列宽度均值(4.37±0.341)cm、正面三庭均值(上庭:5.92±0.770、中庭:5.75±0.427、下庭6.07±0.607)cm、面宽均值(14.40±1.174)cm、形态面高(11.85±1.144)cm和容貌面高(18.59±1.234)cm均值、内眦距离均值(3.32±0.339)cm.结论:①建立青年女性口唇形态测量相关指标的正常参考值;②口裂宽与内眦距离(P=0.005)、上唇高(P=0.000)、唇高(P=0.007)有正相关(P<0.01),唇形态改变的趋势是越厚越宽,越窄越薄;③上唇高(P=0.043)、下唇高(P=0.004)和唇高(P=0.011)与上庭有正相关;④唇高与唇各部高度(除下红唇高无相关)均呈正相关,且与上唇高和下唇高相关性显著(P=0.000);上唇高与唇各部高度(除下白唇高无相关)均呈正相关,且与上红唇高、上下红唇高、上白唇高及唇高相关性显著(P=0.000),而与下红唇高有相关性(P=0.002),且上红唇高对上唇高影响较上白唇高影响大;下唇高与下白唇高(P=0.000)、唇高(P=0.000)相关性显著,颏唇沟位置对下唇高度影响大;上红唇高与上下红唇高相关性显著(P=0.000);(P<0.01);⑤唇各部高度和宽度与容貌面高、形态面高和面宽无相关性(P>0.05).⑥以上唇形态正常参考值及相关性对整形外科提供形态学基础.

  • 应用光动力治疗瘢痕疙瘩的实验研究

    作者:孔祥明;张明莉;陈楠;陈云贵;林玲;柯锦城;庄雅燕

    目的:应用瘢痕疙瘩动物模型探索瘢痕疙瘩的有效治疗方法.方法:用临床患者的瘢痕疙瘩组织构建裸鼠的瘢痕疙瘩动物模型,对动物模型进行光动力试验治疗前并对动物模型治疗前、后瘢痕组织的变化进行观察分析.结果:构建的裸鼠动物模型基本保持瘢痕疙瘩的结构特征,光动力治疗后瘢痕组织变小,成纤维细胞减少,胶原纤维减少.结论:光动力疗法治疗瘢痕疙瘩有效.

  • 氨甲环酸对中波紫外线照射后黑素细胞影响的研究

    作者:安彩霞;赵亚楠;王红娟;普雄明

    目的:探讨氨甲环酸对中波紫外线照射后黑素细胞增殖及酪氨酸酶代谢的影响.方法:设立紫外线照射组和非照射组,以不同浓度的氨甲环酸作用于黑素细胞,cck-8法测定黑素细胞增殖;多巴氧化方法测定酪氨酸酶活性,RT-PCR方法测定酪氨酸酶mRNA表达水平.结果:氨甲环酸对两组黑素细胞的增殖均无明显抑制作用(P>0.05);而对酪氨酸酶活性和酪氨酸酶的mRNA表达有抑制作用(P<0.05),两组结果比较无明显差异;结论:氨甲环酸对黑素细胞的酪氨酸酶的抑制作用与中波紫外线照射无直接关系.

  • 不同剂量普萘洛尔治疗血管瘤的VEGF变化

    作者:苏振民;林文雄;彭维林;汪城河;姚鹏翔

    目的:通过对口服不同剂量普萘洛尔治疗婴儿血管瘤的临床研究,评估其安全性及治疗效果.方法:将血管瘤患儿随机分成两组,分别以1mg/kg·d及2mg/kg·d普萘洛尔治疗,并监测患儿血清中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变化.结果:治疗后6周两组患儿血清的VEGF水平均有明显下降,下降程度有差异显著意义(P<0.01),两治疗组之间下降水平有差异(P<0.05).结论:应用普萘洛尔治疗血管瘤的疗效与剂量呈相关性.

  • 人羊膜间充质干细胞促进创面修复及其作用机制

    作者:吴中桓;孙广峰;金文虎

    严重创伤、大面积深度烧伤、慢性难愈性创面等的修复是一个复杂而重要的问题,随着间充质干细胞(MSCs)研究的不断深入,MSCs的应用为复杂创面修复提供了新的方法.表皮干细胞(ESCs)、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s)、脂肪间充质干细胞(ADSCs)、人羊膜间充质干细胞(human amniotic mesenchymal stem cells,hAMSCs)等多种MSCs被用于创面修复的研究,研究证明,这些MSCs有促进创面愈合的作用.在脐带血、骨髓、外周血及脂肪等组织器官中存在多分化功能MSCs,由于伦理问题、来源有限、对机体损伤、致瘤性等多种因素限制了其在再生医学领域中的应用.hAMSCs具有高度自我更新能力,易于体外培养及扩增,免疫原性低、无致瘤性及多分化潜能强等特点,且人羊膜是隔离胎儿和母体的一层隔膜,是产后废弃物,基本不涉及伦理道德问题,取材方便、来源充足,无血管、神经、淋巴等,使其在再生医学领域中的意义更为深远[1].

    关键词:
  • HLA基因多态性与瘢痕疙瘩相关性研究进展

    作者:张楠楠

    瘢痕疙瘩(Keloid)是一种纤维增生性疾病,组织学特点是由多形、紧密堆积的原纤维组成的大而粗的胶原纤维,在超微结构下,瘢痕疙瘩内成纤维细胞周围围绕无定形细胞外物质.瘢痕疙瘩在全球各种类型皮肤人群都可以发生.肤色越深,形成瘢痕疙瘩的危险性越高,已有报道在一个以黑肤色为主的人群中,瘢痕疙瘩的发生率高达16%.女性和男性患瘢痕疙瘩的可能性是相等的,尽管女性的某些行为包括穿耳洞可引起瘢痕疙瘩,且明显多于男性.有报道瘢痕疙瘩可发生于所有年龄,但是在儿童和老年人中并不常见[1-2].瘢痕疙瘩高于皮肤表面.起始为粉色到紫红色,常有疼痛、瘙痒.其上方表皮光滑,真皮部分则触之坚实.瘢痕疙瘩发病机制复杂,存在种族和个体差异,目前尚无十分理想的治疗方案[3].瘢痕疙瘩影响外貌,尤其发生在面部,可妨碍临近组织的正常运动,它可能出现在身体的任何部位,但常见于耳垂,躯干上部和三角肌部位[4-6],瘢痕疙瘩很少发生于面部中央,眼睑和生殖器部位.痤疮、感染、烧伤和皮肤穿孔可诱发瘢痕疙瘩产生[7].

    关键词:
  • 10%ALA光动力疗法治疗中重度痤疮的临床应用研究

    作者:万聪翀;徐春兴;王芳;李艳;周轶

    目的:探讨10%5-氨基酮戊酸(ALA)光动力疗法治疗中重度痤疮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96例中重度痤疮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48例,给予5-氨基酮戊酸光动力疗法,每周治疗1次,共治疗3次;对照组:48例,给予红蓝光照射治疗,每周治疗2次,共治疗4~8周.结果:治疗结束后3个月,治疗组有效率为83.00%,对照组为60.87%,两组疗效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治疗组在各个随访期的疗效均明显高于对照组,无明显严重的不良反应.结论:10%的5-氨基酮戊酸光动力疗法治疗中重度痤疮疗效显著,不良反应少.

  • 红宝石点阵激光联合胶原修复贴治疗黄褐斑的临床观察

    作者:钟文闻;王德坚

    目的:对红宝石点阵激光联合胶原修复贴治疗黄褐斑进行临床疗效观察.方法:使用Q开关红宝石固体激光治疗,点阵模式,能量密度3~4.5mJ/cm2,每2周1次,10次为1个疗程;术后1周每天外敷胶原修复贴治疗1次,观察临床疗效及副作用.结果:60例患者经治疗后,基本治愈28例,显效24例,好转8例,无效0例,总有效率86.7%,患者耐受性好,未出现严重不良反应.结论:采用红宝石点阵激光联合胶原修复贴治疗黄褐斑患者疗效显著、安全,副作用少.

  • 右美托咪啶用于局麻下隆鼻手术中的临床观察

    作者:曹德钧;王芳;刘少星

    目的:观察右美托咪啶用于局麻下隆鼻手术的安全性和可行性.方法:40例ASA分级Ⅰ~ Ⅱ级择期在局麻行隆鼻手术的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20例.观察组以右美1μg/kg的负荷量10min泵入后,继之以0.3μg/(kg·h)持续泵注至手术结束前30min;对照组持续泵注等容量的生理盐水.记录两组给药即刻及给药后5、15、30、45min的平均动脉压(MAP)、心率(HR)、脉搏血氧饱和度(SPO2)及Ramesay评分.手术结束时采动脉血测定血浆去甲肾上腺素(NE)和肾上腺素(E)的浓度.结果:结果观察组给药15min后的各时间点HR逐渐下降,但稳定于60次/min左右;在15min时点MAP轻度升高,然后恢复正常;SP02无明显变化;Ramesay评分逐渐增加,与对照组同时点、同组T0比较(P<0.05).术后NE和E的浓度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在局部麻醉下行隆鼻手术中,经静脉泵入右美托咪啶能产生“可唤醒”镇静,呼吸循环稳定,术后应激反应更轻,有利于手术的顺利进行,且安全可靠.

  • 两种术式治疗翼状胬肉的效果比较

    作者:王雪;姜海涛;陶玥

    目的:对比两种手术方法治疗原发性翼状胬肉的临床疗效.方法:原发性翼状胬肉90例(112眼)随机分成两组.A组50例(58眼)行翼状胬肉切除联合带蒂结膜瓣转位术;B组40例(54眼)行翼状胬肉切除联合自体角膜缘干细胞移植.比较两组患者手术时间、角膜创面上皮愈合时间及复发率.结果:A组手术时间为(29.09-± 2.70)min,明显短于B组(32.72±2.41)min.B组角膜创面上皮愈合时间明显快于A组,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随诊6~18个月,A组有2眼复发(3.45%),B组有1眼复发(1.8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两种术式均能有效阻止胬肉复发.但角膜缘干细胞移植术治疗翼状胬肉具有愈合快、并发症少、舒适性高等优点,是目前值得推广的治疗原发翼状胬肉手术方式.

  • 手术患者围手术期持续性皮肤护理

    作者:周正宏;鲁雪梅;贾宏业;赵丹

    压疮是临床上常见的并发症之一.很多研究显示:大手术患者、老年人、危重症患者、脊髓损伤患者是压疮发生的高危人群,压疮在住院患者中的发生率为1%~1 1%,手术中则高达4.7%~66%[1],手术是压疮的危险因素之一.压疮的发生不仅给患者带来痛苦加重病情,延长疾病康复时间,严重时可因继发感染引起败血症而危及生命,而且增加了护理人员的工作量,也增加了患者的经济负担[2].术中压疮的发生率是评价手术室护理质量的重要指标[3].由于手术过程中无法通过改变体位而缓解局部压力,手术患者是院内压疮发生的高危人群[4].我院手术室从2008年6月开始实行手术患者围手术期持续性皮肤护理,2011年9月开始使用手术患者皮肤交接单,防范与减少患者压疮发生,促进科室间及护患沟通、合作,规避护理风险,避免护理纠纷,取得满意效果,现报道如下.

    关键词:
  • 碘伏及美皮康敷料用于特殊部位压疮患者皮肤护理的效果观察

    作者:张敏;汪友兰;杨沙;刘蕾

    压疮是身体局部组织长期受压,血液循环障碍,局部组织持续缺血、缺氧,营养缺乏,致使皮肤失去正常功能而引起组织破损和坏死[1].通常出现在骨性突出部位,常因压力或压力与剪切力和(或)摩擦力相结合导致.神经内科患者常因昏迷、瘫痪和大小便失禁,呈植物人状态等,极易发生压疮,是长期卧床患者常见的并发症.其不但影响疾病的治疗,延长患者的住院时间,增加患者痛苦,严重时可因感染而危及患者生命.我科经常收治带入压疮患者,对于一些特殊部位的压疮,根据患者的不同情况,采用针对性的护理,使用低浓度活力碘及美皮康敷料及进行压疮护理,取得良好效果,现介绍如下.

    关键词:
  • 点阵双极射频技术治疗面颈部皱纹的护理体会

    作者:黄玉清;贾高蓉;史华玲

    目的:探讨点阵双极射频技术治疗面颈部皱纹的护理体会.方法:回顾42例面颈部皱纹患者应用点阵双极射频技术治疗前、治疗中、治疗后的护理经过.结果:42例患者完成3次治疗后,Fitzpatrick皮肤弹性评分较基线值显著下降,皱纹改善明显,不良反应轻微.结论:规范的护理是点阵双极射频进行面颈部皱纹治疗疗效的保证.

  • 下颌种植覆盖义齿修复的护理干预和评价

    作者:刘少丽;杜良智

    目的:探讨下颌种植覆盖义齿修复围手术期的护理及长期维护.方法:对16例下颌牙列缺失患者进行种植手术,上部结构分别采取球帽式或套筒冠固位修复,同期给予系列的护理措施和健康教育,并定期复诊及随访,评价其修复效果.结果:一例患者的一枚种植体发生骨吸收及种植体周围炎而松动,其余均未发生并发症,使用良好.结论:对下颌牙列缺失患者进行种植覆盖义齿修复围手术期的专业护理及长期维护,可以提高种植修复的长期成功率.

  • 除皱美容切口在腮腺良性肿瘤手术中的应用

    作者:王思明;阚娜

    目的:探讨除皱美容切口在腮腺良性肿瘤手术中的临床疗效和美容效果.方法:腮腺良性肿瘤26例,采用美容切口、保留腮腺主导管的区域性切除,并对术后临床疗效和美容效果3~18个月的随访.结果:所有患者均达到Ⅰ期愈合,无涎瘘和感染发生,术后切口隐蔽、瘢痕不明显,腮腺区外形良好,腮腺分泌功能基本正常.患者对面容和功能的恢复均较满意,肿瘤无复发.结论:应用除皱美容切口的腮腺良性肿瘤切除术既保证了手术的整体质量,又取得了较好的术后美学效果.

  • 以梅花针为主的综合疗法配合专科护理治疗斑秃的疗效观察

    作者:齐晋;匡玉琴

    斑秃,中医学称之为“头风”,俗称“鬼剃头”,是中青年较常见的一种损容性疾病,本病多为突发的局限性斑块状脱发,无自觉症状,其特点为头部突然出现圆形或椭圆形脱发斑,病因复杂,有研究认为与精神、内分泌、遗传等因素有关.随着现代生活节奏的加快,斑秃患病率有增加的趋势[1].2013年11月~2014年4月,笔者医院皮肤科采用梅花针联合中药外涂及TDP照射治疗斑秃患者40例,配以得当的护理,取得了显著效果,现报道如下.

    关键词:
  • 中西医结合综合治疗扁平疣临床观察

    作者:王夏青;王晓霞

    目的:观察中西医结合综合疗法治疗扁平疣的临床疗效.方法:治疗组31例,采用我院自制制剂消疣洗剂湿敷,结合针刺穴位,每周2~3次,10次为1个疗程,并于每晚外擦0.025%维A酸软膏;对照组2 3例,每晚外擦0.025%维A酸软膏.结果:治疗组有效率为80.65%,对照组有效率为52.17%,两组疗效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中西医结合综合疗法治疗扁平疣疗效确切,治疗流程简单,可操作性强,值得临床推广.

中国美容医学分期目录
期数
2019 01 02 03
2018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7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6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5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014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013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012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z1 z2
2011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z1 z2 z3 z4 z5 z6
2010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z1 z2 z3 z4 z5
2009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8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7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6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5 01 02 03 04 05 06
2004 01 02 03 04 05 06
2003 01 02 03 04 05 06
2002 01 02 03 04 05 06
2001 01 02 03 04 05 06
2000 01 02 03 04 05 06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