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酪酸梭菌活菌散治疗小儿轮状病毒性肠炎的疗效观察

    作者:张飞

    轮状病毒性肠炎是由轮状病毒引起的感染性腹泻 ,一般秋季多发,因此俗称为"秋季腹泻" ,主要侵袭2岁以下的婴幼儿童[1 ] .轮状病毒性肠炎具有传染性和流行性 ,传播途径主要为粪口途径和呼吸道途径.一般以急性起病为特点 ,易合并脱水、酸中毒、电解质紊乱 ,还可造成多系统损害.在治疗上目前尚无针对轮状病毒的特效药物 ,抗病毒效果不理想.

  • 酪酸梭菌联合复方丁香罗勒混悬剂治疗小儿轮状病毒性肠炎的临床效果

    作者:李明辉

    目的:分析酪酸梭菌联合复方丁香罗勒混悬剂治疗小儿轮状病毒性肠炎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我中心2015年7月至2016年6月收治的轮状病毒性肠炎患儿98例作为研究对象,依据表中心就诊时间随机分为两组.予以常规治疗的患儿设为对照组,予以酪酸梭菌联合复方丁香罗勒混悬剂治疗的患儿设为试验组,后将两组患儿的临床治疗效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经相同方法护理后,试验组患儿治疗总有效率与对照组对比差异显著(P<0.05),退热时间、状态恢复时间及轮状病毒转阴时间与对照组对比明显较短,组间时间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小儿轮状病毒性肠炎应用酪酸梭菌联合复方丁香罗勒混悬荆治疗,效果显著,可以在临床上进一步实践和推广应用.

  • 酪酸梭菌活菌散在治疗母乳性黄疸中的应用

    作者:李素义

    目的:观察酪酸梭菌活菌散在治疗母乳性黄疸中的应用.方法:选取符合母乳性黄疸诊断标准的142例新生儿,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予一般治疗.治疗组在一般治疗的基础上,加用酪酸梭菌活菌散口服.2组均不停止母乳喂养.结果:对照组经皮测胆红素每天下降46.7±27.1 umol/L,治疗组每天下降62.7±23.63 umol/L.对照组下降至85umol/L需5.8±4.2d,治疗组需4.4±3.1d.结论:治疗母乳性黄疸中加用酪酸梭菌活菌散口服可明显降低胆红素水平,缩短治疗时间.

  • 酪酸梭菌活菌片防治肺炎合并腹泻疗效观察

    作者:何金奎;王丹丹

    目的:观察和评价酪酸梭菌活菌片预防和治疗小儿肺炎合并腹泻的临床效果.方法:将229例肺炎患儿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其中观察组115例,对照组114例.两组均给予抗菌药物及对症处理支持治疗肺炎.其中观察组在治疗肺炎的同时口服酪酸梭菌活菌片0.35g/次,3次/日.出现腹泻后仍继续服用;对照组不用酪酸梭菌活菌片预防.出现腹泻后两组均给以合理喂养、预防或纠正脱水、应用胃肠黏膜保护剂、对症处理等.对两组患儿的腹泻发生率、腹泻的严重程度、治疗3天有效率、住院天数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观察组出现腹泻21例,发生率18.2%,对照组出现腹泻52例,发生率45.6%,两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腹泻的严重程度观察组:轻型19例,中2例,重型0例;对照组:轻型31例,中型19例,重型2例.观察组患儿腹泻的严重程度较对照组明显较轻,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腹泻治疗3天有效率85.7%,对照组腹泻治疗3天有效率63.4%,治疗效果两组相比差异显著,P<0.05;住院天数观察组7±2.36天,对照组9±2.24天,观察组显著短于对照组(P<0.05).结论:酪酸梭菌活菌片能降低小儿肺炎合并腹泻的发生率,缩短住院时间,预防性应用具有积极的临床意义.

  • 酪酸梭菌培养上清液通过下调TLR4/NF-κB信号通路抑制SW-480细胞增殖

    作者:李世超;张德纯;杨金梅;杨晓容;郭亚楠

    目的 研究酪酸梭菌培养上清液(C.butyricum culture supernatant;C.b.cs)对结肠癌SW-480细胞增殖的抑制作用,并探讨C.b.cs中可能的活性成分及相关分子机制.方法 用C.b.cs处理后SW-480细胞,CCK-8及FCM检测细胞的增殖和凋亡.HPLC检测C.b.cs中主要的有机酸含量.Western blot及RT-qPCR检测经过C.b.cs和丁酸处理后的TLR4的表达.用TLR4配体脂多糖(LPS)激活TLR4,再用C.b.cs和丁酸处理细胞,观察TLR4和NF-κB的表达.结果 C.b.cs呈浓度依赖性地抑制SW-480增殖,并能诱导凋亡和G0/G1期阻滞.HPLC检测C.b.cs中乙酸和丁酸的含量分别为9.27 g/L和4.53 g/L.C.b.cs和丁酸可下调TLR4的表达(P<0.01),并下调TLR4的下游基因NF-κB的表达(P<0.05).LPS激活TLR4的表达(P<0.01)后,C.b.cs和丁酸下调TLR4和NF-κB的表达(P<0.05).结论 C.b.cs通过下调TLR4/NF-κB通路抑制SW-480细胞增殖,丁酸可能是发挥抑制作用的活性成分之一.

  • 酪酸梭菌(CGMCC No.0313-1)对小鼠免疫功能的影响

    作者:彭珊瑛;刘洋;王文杰;万阜昌;崔云龙;李雄彪

    酪酸梭菌(CGMCC No.0313-1)是人体肠道内暂住的细菌,能与双歧杆菌、乳酸杆菌等肠内有益菌共生,并促进其增殖和发育,抑制有害菌和腐败菌的生长和增殖,改善肠道微环境.目前,酪酸梭菌对免疫系统功能的影响研究较少.本实验用氢化可的松造成免疫功能低下小鼠模型,观察了酪酸梭菌对免疫功能低下小鼠非特异性和特异性免疫功能的影响.

  • 酪酸梭菌治疗新生儿黄疸52例临床观察

    作者:李晓滨

    目的 探讨新生儿黄疸采用酪酸梭菌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择我院2009年6月至2011年6月收治新生儿黄疸患儿100例,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48例采用常规治疗,观察组52例在此基础上采用酪酸梭菌治疗,就两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采用微量血胆红素检测仪,对两组患儿每日胆红素变化进行监测,两组胆红素在治疗前无明显差异,治疗后日均胆红素下降值观察组明显高于对照组,胆红素降至102.5mol/L以下时间观察组明显早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新生儿黄疸采用酪酸梭菌治疗,具有一定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毒副作用低,明显改善了患儿生存质量.

  • 阿泰宁对噁唑酮诱导的大鼠结肠炎模型的治疗作用

    作者:张海强;李爱玲;乔刚;杨鑫;张海霞;马庆英;李雄彪;崔云龙

    目的:建立嗯唑酮诱导的大鼠结肠炎模型.观察阿泰宁对噁唑酮诱导的大鼠结肠炎的治疗作用及机制.方法:经直肠注入嗯唑酮建立大鼠溃疡性结肠炎模型.将大鼠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正常组,n=8),模型组(n=10),美沙拉秦组(正常组,n=10),阿泰宁组(n=10),治疗21d后处死动物,肉眼观察结肠病变,分别测体质量、结肠湿质量、脾脏质量和结肠组织病理学变化,ELISA法测定大鼠血清IL-1β、IL-10、TNF-α以及结肠黏液内容物sIgA含量,考马斯亮兰法测定血清总蛋白,溴甲酚绿比色法测定白蛋白以及肠道菌群培养.结果:模型组、阿泰宁组和美沙拉秦组大鼠体质量均比正常组显著降低(均P<0.01).美沙拉秦组和阿泰宁组血清球蛋白含量、结肠湿质量指数较模型组差异显著(29.9±5.7,29.1±5.4vs23.7±9.5:6.0±0.9.6.2±0.4vs7.4±1.6,均P<0.05).模型组大鼠血清IL-1β和TNF-α含量较正常组、美沙拉秦组和阿泰宁组差异显著(44.6±17.2vs8.8±7.9,14.5±4.7,8.6±3.4,均P<0.01;33.5±7.2 vs 22.6±6.7,22.3±9.2,24.4±10.8,均P<0.05).模型组大鼠血清IL-10含量较正常组、阿泰宁组差异显著(101.5±35.8vs280.5±36.1,271.3±33.8,P<0.01).阿泰宁组脾脏指数、sIgA含量比正常组显著升高(3.4±0.8vs2.7±0.3;46.0±20.3vs23.4±18.5,均P<0.05),而美沙拉秦组差异不显著.较模型组双歧杆菌数量,阿泰宁治疗后明显上升,梭杆菌数量明显下降(9.7±0.1vs9.3±0.2:3.7±0.3vs5.8±0.7,均P<0.01).结论:阿泰宁能够有效治疗噁唑酮诱导的大鼠结肠炎.

  • 阿泰宁对牛结肠黏膜蛋白诱发大鼠免疫性溃疡性结肠炎的治疗作用

    作者:王文杰;王霖;刘洋;彭珊瑛;张弗盈;李萍;万阜昌;崔云龙

    目的:观察阿泰宁对牛结肠黏膜蛋白(CCMP)诱发大鼠免疫性溃疡性结肠炎(UC)的治疗作用及机制.方法:将大鼠随机分为空白对照A组(n = 8), 模型B组(n = 10), 美沙拉秦(5-SAS)C组(n = 10), 阿泰宁大, 小剂量D, E组(1011 CFU/L, 1010 CFU/L), 阿泰宁大剂量+美沙拉秦F组(n = 10), 21 d后处死动物, 肉眼观察结肠病变, 分别测体质量、结肠湿质量、溃疡指数和结肠组织病理学变化, 用MTT法测定各组肠系膜T/B淋巴细胞转化率, ELISA法测定大鼠血清中IL-8和TNF-α含量, 单向免疫扩散法测定血清样品中IgG含量.结果: B, C, D, E组大鼠体质量均小于A组, 但没有显著性差异. B组大多数大鼠排出的便呈白色, 黏液且质软, 治疗后排便均正常, 结肠病变均减轻. C、D、E组大鼠的肠湿质量指数和溃疡指数得分以及D、E和F组的结肠中上段肠黏膜病变积分与B组均显著降低. 与B组相比, C、D、E和F组的T淋巴细胞转化率显著增高(1.53±0.44, 1.25±0.49, 1.39±0.40, 1.18±0.41 vs 0.59±0.20, P<0.05). 而血清中IL-8含量均显著降低(47.7±16.9 ng/L, 39.7±13.4 ng/L, 57.0±8.6 ng/L, 31.9±5.0 ng/L vs 81.0±10.9 ng/L, P<0.01), D、E, F组血清中TNF-α和D, F组IgG的含量均显著降低(TNF-α: 31.7±11.2 ng/L, 47.2±21.7 ng/L, 30.3±17.1 ng/L vs 78.0±12.3 ng/L; IgG: 9.6±1.8 g/L, 7.5±0.2 g/L vs 11.9±0.4 g/L, P<0.05). 结论:用CCMP可使大鼠结肠黏膜出现典型UC病变, 并伴随IL-8、TNF-α、IgG致炎因子显著升高, T淋巴细胞转化率显著减低. 用阿泰宁治疗后, IL-8、TNF-α及IgG的表达下调, T淋巴细胞转化升高, 肠黏膜溃疡被修复. 阿泰宁和美沙拉秦有协同作用.

  • 肠道梭菌在腹泻发生及治疗中的作用机理

    作者:郭艳芳;舒兰;谭周进

    梭菌是肠道一大类兼性厌氧细菌,与许多疾病息息相关.其中艰难梭菌和产气荚膜梭菌主要通过产生毒素和气体诱发腹泻.临床主要通过酪酸梭菌、普拉梭菌等益生菌、梭菌疫苗、抗生素以及粪菌移植等手段抑制有害梭菌的增殖,恢复肠道菌群平衡治疗梭菌感染性腹泻.本文主要阐述肠道梭菌对腹泻机理的影响和治疗作用,为探索肠道梭菌感染性腹泻的治疗提供研究思路.

  • 酪酸梭菌治疗骨质疏松症的研究进展

    作者:冯超;韩晓强;陈剑;温杨宁;孙海飚

    骨质疏松症是以骨量减少,导致骨脆性增高及骨折危险性增加的一种全身性骨病.随着社会人口老龄化骨质疏松性骨折越来越多见,显著增加了老年人死亡率以及社会经济负担.炎性肠病患者存在骨质丢失现象,与骨质疏松的发生密切相关,临床上常用酪酸梭菌辅助治疗炎性肠病,因而酪酸梭菌对骨质的影响应引起关注.本文通过联系炎性肠病引发骨质疏松、酪酸梭菌治疗炎性肠病的相关作用机制,以初步探讨酪酸梭菌可能具有治疗骨质疏松症的作用.

  • 微生态制剂酪酸梭菌治疗乙型肝炎肝硬化腹泻的短期临床疗效分析

    作者:程幸种;金灵肖;黄海珍;赵旭宏;郑芬芳;张双丽

    目的 观察酪酸梭菌活菌片治疗乙型肝炎肝硬化腹泻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择2011年1月至2013年5月浙江省浦江县人民医院87例乙型肝炎肝硬化腹泻患者.采用数表法将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44例)和对照组(43例).两组均予抗病毒、护肝、退黄、补液对症处理,治疗组在此基础上加用酪酸梭菌片(2片/次,3次/d,连用4周).观察两组腹泻缓解的时间,肝功能改善情况以及并发症的发生.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或秩和检验.结果 酪酸梭菌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5.45% (42/44),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4.4% (32/43),二组有效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2.82,P<0.05).治疗4周时治疗组丙氨酸转氨酶(ALT)、天冬氨酸转氨酶(AST)、总胆红素(TBil)、白蛋白(Alb)和Child-Pugh (CTP)评分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13,2.57,4.83,5.93和3.30,P值均<0.01).对照组有2例出现肝性脑病.结论 酪酸梭菌片治疗乙型肝炎肝硬化腹泻疗效确切,且能明显改善患者肝功能,减少肝性脑病的发生,值得临床推广.

  • 酪酸梭菌、双歧杆菌胶囊对健康受试者肠道菌群的影响

    作者:王世岭;杨珺;周亮;马建丽;吴坤

    目的观察健康受试者用酪酸梭菌、双歧杆菌胶囊后肠道菌群的变化.方法健康受试者30例,随机均分为3个剂量组,每组10例,剂量分别为每天0.84,1.68和3.36 g,分2次口服,共10天.用药前后,分别进行大便常规检查和细菌定量培养.结果用药前后,其大便色泽、性状无明显变化,而大便pH值较用药前均显著降低(P<0.001);用药后,3组肠道菌群中有益菌有增加趋势,均检出酪酸梭菌,并与剂量呈正相关;双歧杆菌较用药前有增加趋势,特别是大剂量组增加明显(P<0.05);其他菌群数量无显著变化.不同性别健康受试者,小剂量组肠球菌、大剂量组双歧杆菌用药后男女有明显差异外(P<0.05,P<0.01),其他各组肠道菌群数量变化无性别差异(P>0.05).结论酪酸梭菌、双歧杆菌胶囊中的酪酸梭菌、双歧杆菌可在肠道定植、发育和增殖,并能抑制致病菌繁殖生长.

  • 酪酸梭菌在小白鼠肠道内的动态变化研究

    作者:闫述翠;万阜昌;蒲春晓;崔云龙

    目的:观察酪酸梭菌口服后在小白鼠肠道内定植和排出的动态变化.方法:将小鼠随机分为3d和6d给药组及生理氯化钠溶液组,分别用酪酸梭菌107cfu*mL-1和106cfu*mL-1灌胃,每次0.5mL,bid.给药前后每天采集小鼠新鲜大便,进行培养,作酪酸梭菌活菌计数.结果:给药d2酪酸梭菌定植,3d组d7活菌消失,6d组d11活菌消失.结论:酪酸梭菌给药后,在小白鼠肠道内d2定植,定植期为10d左右,活菌数与剂量增加相关.

    关键词: 酪酸梭菌 定植 排出
  • 酪酸梭菌的抑菌作用研究

    作者:张树波;崔云龙;吴顺娥;刘端;万阜昌

    目的:研究酪酸梭菌对肠出血性大肠杆菌、痢疾志贺菌、霍乱沙门菌、霍乱弧菌等肠道致病菌以及婴儿双歧杆菌的抑制作用.方法:先将酪酸梭菌、痢疾杆菌等分别进行单独培养,测定不同培养时间内的pH值和活菌数,然后将酪酸梭菌分别和致病菌进行混合培养,再测量pH值和活菌数,并与单独培养时的测定情况进行比较.结果:酪酸梭菌对婴儿双歧杆菌无抑制作用,对肠出血性大肠杆菌、痢疾志贺菌、霍乱沙门菌、霍乱弧菌均有显著的抑制作用.结论:酪酸梭菌对肠道致病菌有显著的抑制作用.

  • 酪酸梭菌治疗小儿腹泻疗效观察

    作者:潘云芳

    目的 观察酪酸梭菌治疗小儿腹泻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病人分为酪酸梭菌治疗组和对照组,比较治疗后两组疗效.结果 酪酸梭菌治疗组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酪酸梭菌治疗组退热时间、粪便性状、便次及化验检查恢复时间均比对照组明显缩短(p<0.01).结论 酪酸梭菌是治疗小儿腹泻有效并易于被接受的药物.

  • 酪酸梭菌活菌联合三联疗法治疗幽门螺杆菌阳性消化性溃疡的临床疗效观察

    作者:林金鱼

    目的 观察酪酸梭菌活菌联合三联疗法(奥美拉唑、阿莫西林、克拉霉素)治疗幽门螺杆菌(Hp)阳性的消化性溃疡(PU)的疗效.方法 选择120例Hp阳性PU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56例)和治疗组(64例),对照组给予三联疗法,治疗组在三联疗法的基础上加用酪酸梭菌活菌.比较两组治疗2、3、4周溃疡缓解情况及治疗4周溃疡愈合情况、Hp根除情况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 对照组治疗2、3、4周溃疡缓解率均低于治疗组[37.5%(21/56)比53.1%(34/64)、55.4%(31/56)比75.0%(48/64)、76.8%(43/56)比90.6%(58/64)],两组治疗2周溃疡缓解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2.93,P>0.05),两组治疗3、4周溃疡缓解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5.12、4.32,P< 0.05).治疗组溃疡愈合率为96.9% (62/64)、Hp根除率为92.2%(59/64),均高于对照组的87.5%(49/56)、71.4%(40/5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8.04、8.91,P<0.01).治疗期间两组均出现不同程度头痛、失眠、恶心、腹泻、腹胀等不良反应,治疗组和对照组不良反应发生率分别为18.8%(12/64)、14.3%(8/56),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0.43,P> 0.05).结论 酪酸梭菌活菌联合三联疗法治疗Hp阳性PU患者能明显提高Hp根除率,降低药物的不良反应,安全性较好.

  • 酪酸梭菌二联活菌散对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预防效果分析

    作者:孔玉显

    坏死性小肠结肠炎(NEC)是一种病因尚未明确的临床常见急性肠道节段性坏死疾病,在早产儿和低体质量儿中比较常见[1]。早产儿多数出生后要在重症监护病房内,无法进行母乳喂养,且使用相应的抗生素可引起肠道的正常菌群延迟建立。 NEC在夏秋季比较高发,其病变主要是以空肠为主,严重者全部回肠及空肠均可累及。临床常见的表现有急性腹胀、腹泻、呕吐、便血及腹痛等,重症可引起新生儿休克,病死率高,对新生儿的生存质量造成严重影响。有研究报道称,酪酸梭菌二联活菌散对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的发生可起到一定预防作用[2]。现探讨酪酸梭菌二联活菌散对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的预防效果和安全性,报道如下。

  • 酪酸梭菌活菌散治疗小儿轮状病毒肠炎效果观察

    作者:郑宏伟

    腹泻病为婴幼儿常见病,而轮状病毒为婴幼儿腹泻的主要病原.我们使用酪酸梭菌活菌散(宝乐安)治疗轮状病毒肠炎,并与常规治疗做比较,取得较好的效果.现报道如下:1 资料与方法1.1 病例选择选择2008 年11 月至2009 年2 月我院儿科门诊及住院的腹泻患儿.具备以下条件:①年龄< 2 岁;②急性起病,病程5 天内;③每日大便> 4 次,且粪便含水量较多;④大便镜检白细胞< 5/HP,志贺菌、沙门菌、空肠弯曲菌等均阴性,轮状病毒阳性.

  • 酪酸梭菌联合美沙拉嗪对溃疡性结肠炎小鼠的治疗作用及其机制

    作者:刘皓月;侯绍蔚;徐丽英;侯恒

    目的 观察酪酸梭菌联合美沙拉嗪对小鼠溃疡性结肠炎(UC)的治疗作用,并探讨其可能的作用机制.方法 用3%的葡聚糖硫酸钠(DSS)建立小鼠溃疡性结肠炎模型.50只BALB/c小鼠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酪酸梭菌组、美沙拉嗪组、酪酸梭菌联合美沙拉嗪组.观察指标包括疾病活动指数(DAI)评分,结肠粘膜肉眼改变及病理组织学积分,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结肠粘膜组织中HSP27的表达量,ELASA法检测血清中TNF-α的表达量.结果 酪酸梭菌和美沙拉嗪都可以降低实验小鼠DAI积分,减轻肠道的组织学损伤程度;与模型组相比,酪酸梭菌组、美沙拉嗪组、酪酸梭菌联合美沙拉嗪组,结肠中HSP27的表达都上调(P<0.05),血清中TNF-α的表达都下降(P<0.05),其中关沙拉嗪组与酪酸梭菌组治疗效果相当(P>0.05),酪酸梭 菌联合美沙拉嗪组治疗效果佳(P<0.05).结论 酪酸梭菌和美沙拉嗪对急性期UC都有治疗作用,二者联合用药效果更佳,其部分机制可能与上调HSP27,抑制TNF-α的表达而减轻肠道的炎性反应有关.

126 条记录 1/7 页 « 1234567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