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火针治疗中枢性面瘫54例

    作者:谢水平;刘悦;王晓春

    目的 观察运用火针治疗中枢性面瘫的临床疗效,并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 按照随机数字表法随机选取108例中枢性面瘫患者,将其分为对照组(普通针刺疗法)和治疗组(火针疗法),每组54例.比较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治疗前后分别采用修订的面神经功能量表(modified house-brackmann,MHBN)和面部残疾指数(face disability index,FDI)评价面部神经功能.结果 两组临床疗效的分布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MHBN评分均较治疗前显著提高(P<0.05),且治疗组治疗后MHBN评分提高程度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各项评分较治疗前均明显提高(P<0.05),且治疗组在进食困难、喝饮料困难、流泪困难、刷牙或漱口困难的改善程度上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 与普通针刺法相比,火针法能更有效地改善中枢性面瘫后面部的感觉及运动功能,更有利于面神经功能的恢复,尤其适用于难治性面瘫患者.

  • 以神经系统症状为首发表现的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一例

    作者:王立盼;付艳红;郑永青;王春燕

    患者男,65岁,因“言语不清、右侧肢体无力6 h”于2015年2月16日就诊于滨州市人民医院。患者入院前6 h 无明显诱因出现言语含糊不清,右侧肢体活动无力、行走不稳。2 h前出现烦躁不安。入院前行急诊颅脑 CT 未见出血灶,以“脑梗死?”收入院。患者既往高血压病史12年,不规律口服药物治疗,无心脑血管病史,无肝炎、肝硬化病史。近期无感染、消化道出血病史,无特殊用药史。入院查体:T 38.2℃,P 106次/min,R 25次/min,BP 160/95 mmHg,巩膜轻度黄染,皮肤黏膜可见散在出血点、浅表淋巴结未及,心肺听诊无明显异常,肝脾肋下未触及。神经系统查体:意识清楚,言语不清,右侧中枢性面瘫,右侧肢体肌张力增高,肌力IV 级,双侧巴氏征阳性。实验室检查:血常规 WBC 11.46×109/L,HB 104 g/L,PLT 27×109/L,网织红细胞4.9%,外周血涂片可见大量破碎红细胞。肝肾功能:总胆红素(TBIL)58.7μmol/L,间接胆红素(IBIL)41.9μmol/L,乳酸脱氢酶(LDH)965 U /L 血尿素氮(BUN)24.66 mmol/L,肌酐(Cr)212 mmol/L 尿酸564 mmol/L。血凝分析:凝血酶时间(TT)16 s,纤维蛋白原(FIB)1.55 g/L。血小板相关抗体、风湿免疫组合、溶血检查均未见异常。骨髓细胞形态学:骨髓增生活跃,粒系、红系、巨核系三系增生,可见畸形红细胞及红细胞碎片,巨核系成熟障碍,血小板散在可见。外周血涂片白细胞数增多,可见有核红细胞、畸形红细胞及红细胞碎片。头颅 CT 可见大片低密度影,颅脑 MRI 提示双侧额叶多发腔隙性梗死灶。考虑患者为 TTP,立即予以新鲜冰冻血浆多次输注及甲泼尼龙80 mg/d 持续静脉滴注,同时予以改善脑血液循环的药物。效果欠佳,建议患者行血浆置换,由于经济原因患者家属拒绝,患者精神症状及出血倾向加重,血清胆红素、肌酐、乳酸脱氢酶进行性升高,后出现烦躁不安、胸闷、呼吸困难、昏迷,抢救无效死亡。

  • 针刺合谷治疗缺血性卒中后中枢性面瘫临床研究

    作者:李凌鑫;田光;孟智宏

    目的:研究针刺合谷穴治疗缺血性卒中后中枢性面瘫的临床疗效.方法:12例缺血性卒中后中枢性面瘫患者,依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合谷组和对照组.合谷组治疗方案为针刺合谷穴加基础治疗,对照组仅采用基础治疗.两组疗程均为14d.疗效指标依据House-Brackmann量表、多伦多量表、面神经麻痹程度分级量表及面部残疾指数量表制定.结果:合谷组House-Brackmann量表评分改善程度及治疗总有效率优于对照组(P<0.05),两组其他量表评分及总体有效率无显著性差异.结论:针刺合谷穴对缺血性卒中后中枢性面瘫具有一定治疗作用.

  • 颅脑损伤后迟发性面瘫病因探讨与治疗

    作者:王冲

    目的探讨颅脑损伤后出现的迟发性面瘫的发生机理与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1326例颅脑损伤病人中所出现的26例迟发性面瘫临床特点和治疗方法.结果颅脑损伤、手术损伤、颅底骨折感染等是引发迟发性面瘫的主要原因.颅脑损伤、手术损伤所致周围性面瘫恢复较好;中枢性面瘫治疗效果欠佳.结论积极治疗原发损伤,改善脑功能及早期应用丹参注射液等治疗可有效地促进面瘫的恢复.

  • 脑梗死患者CT检查与临床表现不符60例分析

    作者:黄仲存

    2002~2003年,我们对490例脑梗死患者进行CT检查,其中CT检查与临床表现不符60例.现分析如下.临床资料:60例中,男40例,女20例;年龄42~78岁,平均60岁.采用美国GE公司产螺旋CT扫描.本组脑梗死CT检查与临床表现不符有两种情况:①CT检查有梗死灶,但患者临床表现不典型,仅有头痛、头晕、肢体麻木,无肢体瘫痪、中枢性面瘫、感觉障碍等.共16例.②CT检查梗死灶与临床定位体征不符44例,其中左侧病灶左瘫1例,右侧病灶右瘫6例,双侧病灶一侧瘫37例.

  • 静脉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的护理体会

    作者:张露菲

    1996~2000年,我们应用自由清除剂+静脉溶栓法治疗急性脑梗死患者25例,效果满意,现将护理体会报告如下.一般资料:62例急性脑梗死患者,发病均在6h内, 男39例,女23例;年龄51~88岁,平均64.3±14.3岁.入院时全部患者意识均清楚,部分患者有完全或不完全性失语,一侧中枢性面瘫,一侧肢体肌力2~0级 ,有或无偏侧感觉障碍,有或无病理体征.

  • 老人经常咬舌头查查脑血管

    作者:刘春岭

    著名豫剧《朝阳沟》中有一句唱词:“谁家舌头不磨牙.”本意是家长里短的事儿,每家都会有一些小的矛盾摩擦.对于老人来说,说话或者吃饭的时候不小心咬着舌头,更是在所难免.然而,如果经常性地出现这种情况,那就需要格外当心了,应当及时去查查脑血管,及早发现并治疗脑血管疾病.临床观察早已发现,有些出现脑血管前期病变的患者,由于中枢神经已不够灵敏,当病变发生在大脑左侧时,就可能频繁咬伤右侧的舌头.这些患者的自觉症状仅仅是整天头昏沉沉的,并没有其他更严重的症状,因而容易忽视舌头被咬所提示的征兆.其实,这些患者已经存在轻微的右侧中枢性面瘫,进一步做CT检查,还有可能发现病人左侧已出现脑梗塞.腔隙性脑梗塞的前期往往表现为爱咬舌头、精细动作差等轻微症状,很容易被忽视.这种病会让大脑局部的微血管发生梗塞,脑组织缺血、坏死,从而使舌头失去灵活运动的能力.

  • 脑梗死中枢性面瘫并闭目乏力的临床分析

    作者:陆耀军;吴涛

    目的:探讨脑梗死中枢性面瘫并闭目乏力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通过对2011—2012年入住我院神经内科的442例脑梗死患者的临床数据进行回顾性研究,对各种数据进行单因素卡方检验。结果与患者闭目乏力相关的因素为病灶位置,NHISS评分。结论脑卒中责任病灶在右侧大脑半球或靠近顶叶者易出现中枢性面瘫并闭眼乏力,且其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较严重。

  • 本体感觉神经肌肉促进技术对中枢性面瘫的疗效分析

    作者:龚泽辉;王义亮;郭强;杨芳;盛久灵;周小琴

    目的:探讨本体感觉神经肌肉促进技术对中枢面瘫患者的疗效。方法选取98例面瘫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每组49例。试验组采用本体感觉神经肌肉促进治疗技术训练面部肌肉,同时采取与对照组相同的治疗手段:针灸、电针、拔罐等。总疗程1个月,比较2组显效率和总有效率。结果试验组显效率85.71%,总有效率100%;对照组显效率67.35%,总有效率83.67%;2组显效率及总有效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本体感觉神经肌肉促进技术能加快中枢性面瘫患者恢复,可提高疗效,缩短疗程。

  • 瞬目反射和神经电图在区别婴幼儿中枢性面瘫和周围性面瘫中的应用

    作者:张俊;李湘蕾;徐雅娜

    目的 探讨瞬目反射和神经电图在区别婴幼儿中枢性及周围性面瘫的意义.方法 利用瞬目反射实验和神经电图对58例药物诱发睡眠的婴幼儿进行检测.结果 17例患儿双侧R1均在正常范围内,双侧面神经潜伏期也在正常范围,其中5例脑部CT显示异常.30例患侧未引出BR诱发波形,11例患侧R1延长.35例未引出面神经NCV波,6例面神经潜伏期延长.结论 瞬目反射和神经电图检查的应用在区分不能配合婴幼儿中枢性面瘫和周围性面瘫是安全、简单、有效的方法.

  • 针灸配合康复训练治疗中枢性面瘫的研究进展

    作者:寿崟;徐平;虎力;温佩彤;张伟波;高原;王静

    中枢性面瘫(Central Facial Paralysis)是指各种原因导致大脑皮质运动区、内囊皮质脑干束等面神经核以上神经通路受损,并累及支配面神经的中枢部位,从而引起的面肌功能性瘫痪,为上运动神经元损伤病变.本病常继发于脑卒中、颅脑损伤及颅内肿瘤术等疾病后,临床表现为病灶对侧下部面部表情肌群瘫痪,表现为鼻唇沟变浅、口角歪斜,多数患者伴有刷牙漱口时患侧漏水,进食时患侧口腔存食、口角流涎等.该病轻者可自行恢复,但较重面瘫可导致构音障碍、吞咽困难、误吸、肺炎、抑郁等多种并发症,影响预后,增加患者病死率.由于卒中时肢体偏瘫往往重于面瘫,故中枢性面瘫的治疗在临床中往往被忽略,针对中枢性面瘫的治疗方法也比较少[1—2].另有研究表明,约1/3的卒中后面瘫患者半年后有明显的面瘫后遗症[3—4].目前临床上多给予营养神经、能量支持等对症治疗,疗效欠佳.针灸及康复训练针对该病有多种治疗手段,如针刺、电针、特种针法、特定穴刺法、温针灸、针药结合法、康复手法、康复手法配合相关仪器、针灸与康复结合疗法以及其他技术辅助康复疗法等等,临床效果较显著,因此研究针灸配合康复训练治疗中枢性面瘫或许是一个新的研究方向.本文将就这些方法进行综述及评估,并提出建议,以期能更好地服务于临床.

  • 肌内效贴治疗中枢性面瘫疗效研究

    作者:王少华

    目的:观察肌内效贴治疗中枢性面瘫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0例中枢性面瘫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30例.对照组采用低频脉冲电刺激结合面肌功能训练等常规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肌内效贴扎治疗,治疗2周后采用 House-Brackmann(H-B)面神经功能分级量表及面部残疾指数(FDI)评估2组的临床效果.结果:治疗后,观察组 H-B 分级、FDIp 和 FDIs 与治疗前比较均明显改善(均 P<0.05);常规治疗组 FDIp、FDIs 与治疗前比较明显改善(均P<0.05),2组治疗后比较,观察组 H-B分级和FDIp、FDIs均优于对照组(均P<0.05).2组治疗后疗效比较,观察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结论:肌内效贴治疗中枢性面瘫有效,为中枢性面瘫治疗提供了一种新的治疗方法.

  • 中颅凹底黑色素性黑色素瘤一例

    作者:王巍巍;全冠民;高丽娟;赵宁;袁涛

    患者女,43岁.无明显诱因头晕、头痛、恶心、呕吐7天,呕吐为喷射性,晨起头痛明显加重,食欲减退.体检:神志清楚,右侧轻度中枢性面瘫,四肢肌力与肌张力正常.

  • CT诊断左侧脑干脓肿一例

    作者:胡洪斌

    患者男,6岁。突发头痛、发热、行走困难16天,体温38℃~39℃,呈持续性。体检:神清,眼球运动正常,瞳孔等大等圆,对光反射灵敏,右侧中枢性面瘫,口角偏斜,伸舌偏右,右侧腹壁提睾反射减弱,右侧肢体肌张力降低,腱反射亢进,肌力Ⅲ~Ⅳ级,可引出踝反射,巴氏征(+)。 CT平扫:左侧脑干见一椭圆形低密度影,边缘尚清,大小约1.0cm×1.2cm×2.0cm,CT值25HU,环池变窄(图1)。增强扫描见上述椭圆形低密度影呈环状强化,壁厚约0.4cm,尚均匀(图2)。CT诊断:左侧脑干(桥脑、中脑)脓肿。入院行抗炎治疗,6天后在全麻下行左侧脑干脓肿穿刺,切开清除术,见脓肿位于脑干(中脑)左后方,大小约2.0cm×1.5cm,包膜形成完整,与周围组织分界欠清,穿刺后抽吸困难,切开脓肿壁,清除黄白粘稠脓液约3ml。术后诊断:幕下(中脑)脓肿。

  • 针刺加TDP照射治疗周围性面瘫112例

    作者:曾新华

    面瘫,即面神经麻痹,中医称之为"口眼涡斜",又称"口僻",属"中风"范畴,为临床常见病之一,临床有周围性与中枢性面瘫之分,本篇12例均为周围性面瘫,无半身不遂,神志不清等症状.笔者自1987年以来,运用穴位针刺加TDP局部照射治疗获满意疗效,现总结报告如下.

  • 交互兴奋抑制手法治疗中枢性面瘫50例

    作者:张丽萍;武士英

    目的:观察交互兴奋抑制手法对中枢性面瘫的疗效.方法:对照组50例采用针灸治疗,治疗组50例在此基础上加用交互兴奋抑制手法治疗.结果:治疗组患者痊愈32例,好转17例,未愈1例;对照组痊愈2例,好转11例,未愈37例,经卡方检验,二者之间有统计学差异,P<0.01.结论:治疗组效果优于对照组,提示交互兴备抑制手法对中枢性面瘫的治疗疗效确切.

  • 中医针灸治疗面瘫的应用效果分析

    作者:王晶

    目的 为了进一步改善面瘫的治疗效果,对中医针灸疗法在面瘫患者治疗过程中的具体方法 和应用效果进行分析.方法从某院2015年1月~2017年1月期间收治的面瘫疾病患者中筛选出120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分组的方式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每组60例.对照组患者采用传统中医取穴方法进行针灸治疗,试验组患者采用局部取穴、辨证取穴和辨病取穴的综合针灸治疗,治疗周期为2周.结果 试验组周围性面瘫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为89.5%,明显高于对照组周围性面瘫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54.5%(P<0.05);试验组中枢性面瘫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为72.7%,明显高于对照组中枢性面瘫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40.7%(P<0.05).结论 在面瘫患者的治疗过程中,采用局部取穴、辨证取穴和辨病取穴的综合针灸治疗可以明显改善面瘫患者的治疗效果.

  • 非典型脑桥中央髓鞘溶解症 1 例报告

    作者:许刚;黄勤;黄新;梁建平;张建文;刘秋华

    1 病例简介患者男性,38岁.因"复视、呛咳、左侧肢体乏力9天"于2004年4月8日入院.既往有饮酒史20年,多时1.5~2.0kg/次,每周4~5次.查体:左侧偏身浅感觉减退,肢体肌力Ⅳ级,肌张力降低,腱反射亢进,巴氏征(-),左侧中枢性面瘫,咬肌力量减退,双侧腹壁反射,提睾反射消失,昂伯征(+),构音不清,伸舌不灵活,软腭抬举无力,眼球活动无明显异常.MRI提示:双侧脑桥基底部腹侧斑片状长T1、T2信号,右侧明显;电解质无异常.入院后予脱水、激素、高压氧对症治疗,4周后,双下肢肢体肌力Ⅳ级,其余症状明显好转;复查头颅MRI提示:脑桥内病灶较前明显缩小,予出院.

  • 中医治疗面瘫的近况

    作者:梁建情

    面瘫临床上分为周围性面瘫和中枢性面瘫,两者均有一侧面部肌肉瘫痪,面部麻木,病侧面部肌肉松弛,纵缓不收,口眼歪斜为主症,部分中枢性面瘫患者还有一侧肢体功能障碍,头颅CT或头颅MRI检查有明显的梗死灶或出血灶.现将近年治疗情况综述如下.

  • 外伤诱发多发性硬化1例报告

    作者:谢代鑫

    患者,男,33岁,农民.入院46d前从3m高处跌下,后仰倒地,头顶部头皮裂伤及右锁骨骨折.当时神志清楚,在当地医院行头皮裂伤缝合术及右锁骨骨折固定术,步行回家.4d后出现右侧肢体乏力、少语,7d后不能言语及右侧肢体偏瘫,在当地县医院治疗19d后症状缓解出院.入院15d前又出现失语及右侧肢体完全性瘫痪.查体:T37℃,P79次/min,R16次/min,BP13.3/9.3kPa,神志清楚,运动性失语,强笑.双眼向右侧视受限,右侧中枢性面瘫及舌瘫,右侧软腭动度差;右侧肢体肌力0级,左侧Ⅳ级,右上下肢肌张力增高,上肢腱反射右>左,双下肢腱反射亢进,双侧踝阵挛,右侧Babinski证(+),双侧Hoffmann征(+),双侧掌颏反射(+).腰椎穿剌脑脊液检查生化、常规正常.

95 条记录 4/5 页 « 12345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