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四物汤合牵正散加减治疗口僻并发症病案举隅

    作者:李宝珍

    口僻,亦称面瘫,俗称"吊线风",其主要症状表现为口眼歪斜.其病因主要是由于络脉空虚,感受风邪,风痰阻络所致.一般经过1~2个月治疗可完全恢复正常;若逾期未恢复者,多为久病气滞、痰浊、瘀血闭阴脉络,恢复较慢;若经治6个月以上,仍效果不佳者,往往恢复比较困难,一般多留有口眼歪斜后遗症,但也有极少数患者治疗过程中出现面部抽搐,故本症可归于中医"瘛"范畴.笔者应用四物汤合牵正散加减,在养血熄风的基础上进行辨证,治疗口僻并发症,取得了满意的疗效.现举例如下.

  • 温针灸分期治疗周围性面瘫47例

    作者:陈改娟;侯晓辉;潘建涛

    目的 研究温针灸分期治疗周围性面瘫及对患者口唇微循环状态的影响.方法 将94例周围性面瘫患者随机分组,每组47例,一组依据患者病程进行分期针灸治疗(研究组),一组取相同穴位进行常规电针治疗(对照组),比较2组治疗效果和对口唇微循环状态的影响.结果 治疗后,2组总有效率分别为95.74%和80.85%(P<0.05);治疗后,2组患者动作电位潜伏期缩短(P<0.05),动作电位波幅增大(P<0.05),且研究组变化幅度更大(P<0.05);2组患者发夹型管袢占比分别为80.85%和61.70%(P<0.05),微血管排列整齐者占比分别为74.47%和57.45%(P<0.05),微血管流态线型和线粒型占比分别为93.62%和82.98%(P<0.05).结论 温针灸分期治疗周围性面瘫可恢复患者面神经功能以及面部表情肌兴奋性和收缩性,改善口唇微循环状态,改善患者症状,提高治疗效果.

  • 四关穴温针灸治疗周围性面瘫的临床研究

    作者:郝宏华

    目的 探索四关穴温针灸治疗周围性面瘫的效果.方法 选择我院2015年10月-2017年10月我院神经内科所收治的100例周围性面瘫患者为研究对象,并按照随机分布原理将所有患者分为实验组与对照组.对照组患者在急性期、稳定期以及恢复期均采用针灸治疗,在稳定期与恢复期增加电针治疗.实验组患者在急性期采用针灸+四关穴温针灸治疗,稳定期与恢复期采用针灸+电针治疗.对2组患者的治疗有效率以及面神经功能分级进行对比统计.结果 实验组患者的总有效率为98%,对照组患者的总有效率为88%,实验组患者在治疗有效率方面要明显优于对照组,统计学具有明显差异性(P<0.05).实验组患者在面神经功能分级评价方面要明显优于对照组中的患者,统计学具有明显差异性(P<0.05).结论 相对于传统针灸方法,四关穴温针灸治疗周围性面瘫临床效果相对较好,应该在临床大力推广.

  • 蜡疗法在周围性面神经麻痹中的应用

    作者:芦玥;贾跃进;吴秋玲

    目的 探讨蜡疗法治疗周围性面神经麻痹的临床效果,为临床治疗提供思路.方法 选择81例周围性面神经麻痹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就诊的顺序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43名患者,对照组38名患者.对照组给予针刺治疗;治疗组在针刺治疗的同时给予蜡疗治疗.对比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后的治愈率和显效率.结果 治疗组的总有效率为93.02%,对照组的总有效率为76.32%.治疗组治愈率和显效率明显优于对照组,有显著性差异(P<0.05),表明治疗组临床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结论 蜡疗结合针刺治疗周围性面神经麻痹的整体疗效优于单纯针刺治疗,临床效果更好,值得推广.

  • 掀针治疗小儿周围性面瘫的临床观察

    作者:郑波;卞菊

    目的 观察掀针治疗小儿周围性面瘫的效果.方法 60例周围性面瘫患儿随机分为对照组与治疗组各30例,对照组常规药物治疗,治疗组在此基础上,予掀针治疗,治疗后,观察2组疗效、平均痊愈时间及平均有效时间等情况.结果 治疗组总有效率93.3%,高于对照组8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治疗组平均痊愈时间为(17.64±6.56)d.结论 掀针疗法治疗小儿面瘫简便易行,家长易于接受,临床疗效显著,值得在临床推广.

  • 中西医结合治疗口僻32例

    作者:庄文琪

    口僻俗称吊线风,主要临床症状是口眼歪斜,常伴有耳后疼痛,口角流涎,言语不清.历代医家多将其归入风门中,相当于西医面神经麻痹,属周围性面瘫[1].

  • 刘向哲教授治疗周围性面瘫临床经验总结

    作者:李明杰;刘向哲

    周围性面瘫即面神经麻痹,是由于茎乳突孔内非特异性炎症引起面神经受损,导致面部表情肌运动功能障碍.刘向哲教授认为该病发病机制为素体虚弱、外邪侵袭,导致经络不通,经脉失于濡养所致,常以风寒外感型较常见.通过30年的临床实践,刘教授运用中医药分期辨证治疗取得满意效果.急性期和稳定期以祛风化痰为主,辅以利湿解毒,活血通络.恢复期以健脾益气为主,辅以祛风通络,临床疗效显著.

  • 热敏灸治疗周围性面瘫研究进展

    作者:黄超;卢志勇

    目的 概述近年来热敏灸治疗周围性面瘫的研究进展,以期对热敏灸治疗本病提供一定的方向.方法 对近10年来热敏灸治疗周围性面瘫的文献进行综述,总结归纳热敏灸治疗周围性面瘫的方法及疗效.结果 热敏灸治疗周围性面瘫具有良好的临床疗效.结论 热敏灸治疗周围性面瘫疗效显著,且机理探讨和临床研究呈现不断发展的趋势.

  • 马钱子外用治疗周围性面瘫的文献分析

    作者:李美慧;李欣;丁宁;李方远;魏莹

    收集1990-2015年国内公开发表的治疗周围性面瘫的以马钱子为主药的贴敷方剂及穴位,共纳入相关文献21篇, 涉及应用外治的主穴或部位共计22个,配穴6个,其中穴位21个,部位1个,穴位组方少为1个,多为10个,排名前5位穴位依次为: 颊车(8次)、下关(7次)、地仓(6次)、翳风(3次)、牵正(3次);21篇文章中采用对照研究的为9篇,不足1/2,且大都未严格采用随机对照方法.可知目前马钱子应用于周围性面瘫治疗中的文献较少,且多为低质量研究,缺乏设计严谨合理的大样本随机对照试验.

  • 周围性面瘫不同发病时期腧穴热敏化规律临床研究

    作者:刘其昌;黄长军

    目的 探究不同发病时期周围性面瘫腧穴热敏化规律.方法 采用热敏灸疗法配合普通针刺对80例周围性面瘫不同发病时期患者进行治疗.根据患者就诊时发病时间的不同分为:急性发作期组1~10天,共40例;恢复期组11~30天,共22例;缓解期组31~60天,共18例.腧穴热敏化探查方法:以陈日新教授等所著的《热敏灸实用读本》腧穴热敏化"四步"探查法为依据.结果 在80例患者中探查到的高探热敏化腧穴分别为:百会穴、翳风穴(急性发作期);牵正穴、下关穴、头维穴(恢复期);颊车穴、颧髎穴、神阙穴、足三里(缓解期).结论 在周围性面瘫不同发病时期,热敏化腧穴分布不同,且各有规律可循,可为临床应用提供参考依据.

  • 针刺联合电针治疗急性周围性面瘫50例

    作者:吴朝刚;贾瑞莉;李丹虹;刘景洋

    目的:观察运用针刺联合电针治疗急性周围性面瘫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5年1月—2016年5月在我院针灸科门诊进行急性周围性面瘫治疗的100例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成两组,50例为针刺联合电针治疗组,另50例为单纯针刺对照组。治疗组采用常规的毫针对患者选穴进行针灸,得气后施予平补平泻手法,再接电针轻强度连续波刺激,每次留针30 min。对照组则使用单纯常规针刺治疗,针刺得气后留针30 min,每天针灸1次,一个疗程10次,持续2个疗程。疗效采用H-B评价系统分析研究与评价,观察两组治疗前后的临床症状等变化。结果治疗组的治愈率为60%,总有效率为92%;对照组则分别为32%、76%,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针刺联合电针治疗急性周围性面瘫疗效优于单纯针刺对照组,且越早进行针灸治疗预后越好,值得推广应用。

  • 梅花针叩刺配合隔姜灸治疗顽固性面瘫29例

    作者:徐琳

    顽固性面瘫病程多在2个月以上,多由于病损神经节段较高,或病毒损害较重,或早期未治、误诊所致,病久难愈,属难治性面瘫。各位同仁均有涉猎,讲述各种治疗方法,但实际临床工作中此症却属难疾,让人头痛,经久不愈。笔者在长期工作探索中,总结出梅花针叩刺配合隔姜灸治疗顽固性面瘫确有很好的疗效,现报告如下。

  • 针刺治疗周围性面瘫74例临床观察

    作者:罗飞

    目的:观察针刺治疗周围性面瘫疗效。方法将在我院住院治疗的148例周围性面瘫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74例及治疗组74例,对照组采用常规药物进行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结合针灸治疗,4周后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治疗组有效71例,总有效率为95.95%。对照组有效65例,总有效率87.84%。经比较两组疗效有显著性差异(P<0.05);治愈时间方面,治疗组(14.67±2.13)天,对照组(15.63±2.56)天,经比较有显著性差异。结论针刺治疗周围性面瘫能明显提高有效率,缩短疗程,值得临床推广。

  • 电针与中药熏蒸治疗周围性面瘫的临床研究

    作者:陈竣海;张晨静;李开平;朱雅静;王慧莲;莫江峰

    目的 探究电针与中药熏蒸疗法治疗周围性面瘫的效应特点与差异.方法 选取60例周围性面瘫患者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为电针组和熏蒸组,每组30例;电针组采用针刺结合电针法,熏蒸组采用针刺结合中药熏蒸法,对比2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结果 电针组与熏蒸组在治疗周围性面瘫上都具有较好的临床效果,熏蒸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6.79%优于电针组的93.33%,熏蒸组H-B量表与症状评分改善也优于电针组,但2组对比不具有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 电针与中药熏蒸疗法治疗周围性面瘫都能达到较好疗效,中药熏蒸疗法创伤小、疗效佳,值得推广.

  • 蒜泥芒硝敷灸配合针刺治疗周围性面瘫67例

    作者:杨白燕

    周围性面瘫是神经内科的常见疾病之一,致病因素很多,常见的与病毒感染有关,中医称之为"卒口僻".笔者治疗67例此病患者,在采用原有针刺手法的基础上,配合蒜泥芒硝敷灸,临床上取得了较为满意的疗效.

  • 针灸治疗周围性面神经麻痹60例

    作者:张惠敏

    周围性面神经麻痹,相当于祖国医学的"口跟呐斜"、"口僻"等,临床上颇为常见.自2006年6月至2008年6月来我们在门诊应用针灸治疗了60例,获得较为满间的效果.

  • 牵正散治疗周围性面瘫的体会

    作者:祁振江;毕春英;高桂玲;郭红艳

    本文所述面瘫为单纯性口眼歪斜,即现代医学所说的周围性面神经麻痹,祖国医学称之为"口僻".本病是由于头面部受风寒之邪侵袭,累及阳明经和少阳胆经而发.因邪仅在经,尚未入脏,故一般无昏厥伴随.笔者用牵正散结合不同证型加味共治疗面瘫60例,收到良好效果.

  • 《金匮要略》口僻证治心悟

    作者:朱步先

    从《金匮要略》对口僻的论述获得启示,认为此证主要是经脉间的病变,缓急不调可视为基本病机,处方用药的张弛有度则为因应之策.并列举病案说明:尽管证治有大法可循,而随证运用之妙,在于审时度势、不拘一格化裁成方.

  • 关于周围性面神经麻痹中医病名的探讨

    作者:王声强;刘二军;白亚平

    周围性面神经麻痹的中医病名称谓繁多,不利于临床操作和整体研究发展.列举了中医学对周围性面神经麻痹的多种命名方式和病名称谓,通过多角度的分析探讨认为,周围性面瘫这一称谓作为周围性面神经麻痹的中医病名可能更为合理.

  • 面瘫的中医辨证施治应注意什么

    作者:吴沛田

    面瘫分为中枢性和周围性两种,症状、脑电图、脑CT可资鉴别.这里所说面瘫以一侧面部表情肌突然瘫痪,同侧额皱纹消失,眼裂扩大,鼻唇沟变浅,面部被牵向健侧为主要特征,即周围性面神经瘫痪.现代医学认为大多数是由急性非化脓性茎乳突孔内的面神经炎引起,故又称周围性面神经炎、面神经麻痹.属中医学"口(口呙)斜"、"吊线风"、"卒口僻"范畴.

80 条记录 1/4 页 « 1234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