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HepaSphere微球栓塞治疗高流量动静脉畸形

    作者:杜玉清;堀信一;周为中;刘永娥

    目的 探讨HepaSphere微球血管内栓塞治疗高流量动静脉畸形(artefiovenous inalforma-tions,AVM)的疗效.方法 HepaSphere微球吸水后膨胀变软、直径大小可控制.13例AVM患者采用HepaSphere微球血管内栓塞治疗,其中3例栓塞后联合手术治疗.随访3个月至3年,根据临床症状的改善情况和影像学检查资料评价疗效.结果 13例共进行28次栓塞治疗,10例单纯栓塞、3例(2例颌面部、1例肺部AVM)栓塞后手术完全切除,弥漫性AVM多次栓塞后症状均有所改善.组织学显示HepaSphere微球充填血管导致血管腔阻塞,血管壁炎性反应轻微.结论 HepaSphere微球血管内栓塞治疗高流量AVM安全有效,对弥漫性AVM需要联合多种方法治疗.

  • 颜面部动静脉畸形的介入治疗

    作者:冯传波;陈勇;高建华;罗盛康

    目的介绍经动脉栓塞介入治疗动静脉畸形(AVM)的方法,总结17例颜面部AVM介入治疗的效果.方法 1998年3月开始采用经皮穿刺股动脉插管,置导管于病变血管团供血动脉处,注入栓塞剂进行栓塞治疗.17例中11例行单纯栓塞治疗,6例于栓塞后行手术切除.结果 17例患者经介入栓塞治疗后,即时造影均无异常血管显影,临床症状有不同程度的缓解.栓塞后进行手术的患者,出血量明显减少.结论介入栓塞疗法为动静脉畸形的治疗提供了一个新的途径;手术前栓塞治疗可以明显减少术中的出血,降低手术的危险性.

  • 动静脉畸形的介入栓塞治疗

    作者:金云波;林晓曦;马刚;李伟;范新东

    动静脉畸形(arteriovenous malformation,AVM)是一种先天性的发育异常,源于胚胎第4~8周时局部血管异常分化.可发生于身体任何部位,中枢神经系统、头颈部、骨盆和下肢更为常见[1].AVM难以治愈,在治疗上,不能只用简单的部分切除或普通非手术方法,而日益依赖多学科联合治疗,比如放射科、整形外科、血管外科、麻醉科等共同、分阶段、分别采用栓塞硬化、病灶切除和切除后重建等相关治疗,而栓塞治疗是其重要组成部分[2].

  • 颅外动静脉畸形的基因学研究进展

    作者:乔丛蓁;金云波;邹运;华晨;杨希;林晓曦

    动静脉畸形是一种因动、静脉间缺乏正常毛细血管床所致的先天性疾病.在毛细血管畸形-动静脉畸形、遗传性出血性毛细血管扩张症、PTEN错构瘤肿瘤综合征等罕见遗传性疾病中,动静脉畸形往往是其主要的特征性病症.对于动静脉畸形的基因学探究将有助于动静脉畸形的临床诊疗.该文分别从血管胚胎期发育的基因调节机制、遗传性出血性毛细血管扩张症的基因突变分类、PTEN错构瘤肿瘤综合征的基因学基础,以及毛细血管畸形-动静脉畸形的基因型命名规则,对动静脉畸形领域的新基因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此外,对于近提出的动静脉畸形中体细胞突变理论进行了整理归纳,以期提高对这一疾病的认知,开拓临床治疗新思路.

  • 血管瘤和血管畸形的研究进展、经验和展望

    作者:林晓曦

    经过十余年的广泛临床应用,国际脉管性疾病研究学会(The International Society for the Study of Vascular Anomalies,ISSVA)有关血管瘤和脉管畸形的分类已得到国内外的公认,可以超越学科和亚专业的界限,为研究和临床工作提供较理想的认知标准.血管瘤和脉管畸形(如婴幼儿血管瘤、葡萄酒色斑、静脉畸形、动静脉畸形和淋巴管畸形等)的定义被广泛接受之后,现在需要了解和认识更多常见的病变和不熟悉的概念,如迅速消退型先天性血管瘤(radiply onvoluting congenital hemangioma,RICH)和不消退型先天性血管瘤(non-involuting congenital hemangioma,NICH)、KM现象(Kasabach-Merritt phenomenon,KMP)、球形细胞静脉畸形(glomuvenous malformation,GM)等(表1).

  • 血管瘤和血管畸形:经验、进展与挑战

    作者:林晓曦

    过去的十年间,人们对血管瘤和血管畸形的认识有了广泛的提高,即使在中文文献中,更多作者已不再使用1863年由细胞病理学之父Virchow提出的的分类概念(毛细血管瘤、海绵状血管瘤和蔓状血管瘤),而是划分了血管瘤和血管畸形,并更多使用血管瘤、海绵状静脉畸形及动静脉畸形等更合理的概念,这是重要的进展.同时不少作者都在撰文中注明了血管瘤分期(增生、稳定和消退期).

  • 平阳霉素硬化治疗早期外周动静脉畸形

    作者:吴湘杰;伍霞芳;罗春芬;毛赛克;黎胜苗;於林军

    目的 探讨平阳霉素(博莱霉素A5)硬化治疗早期外周动静脉畸形(arteriovenous malformation,AVM)的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 收集2012年1月至2015年5月Schobinger临床分期早期(Ⅰ、Ⅱ期)外周AVM病例13例,其中Ⅰ期11例,Ⅱ期2例,年龄3个月至51岁.在B超或DSA定位下经皮于血管腔及弥散病灶的边缘病灶区域注射平阳霉素硬化剂,所有患者术前、术后均进行了相关辅助检查,分别依据患者临床症状的改善情况和影像学复查病灶的消退情况进行疗效评价.结果 所有患者均完成治疗及治疗后随访,随访3~6年.13例患者共注射治疗88次,平均6.7次.疗效评价:7例基本治愈,3例明显改善,2例部分改善,1例无效.其中7例患者术后均有不同程度地肿胀,后自行消退,无严重并发症.结论 平阳霉素硬化剂注射治疗早期外周AVM有效、并发症少,可以控制病变进一步发展.

  • 经皮射频消融术治疗复杂弥漫性动静脉畸形12例

    作者:邰茂众;葛春晓;李克雷;刘学键;陈涛;秦中平

    目的 评价射频消融术治疗复杂弥漫性动静脉畸形的临床效果与可行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4年12月至2016年12月临沂市肿瘤医院血管瘤特色专科经皮射频消融治疗的12例复杂动静脉畸形临床资料.病变面积10 cm×7 cm~28 cm×30 cm.在彩超引导下将射频消融针(电极)经皮穿刺至病变内血流信号丰富的部位,采用阻抗自动调节模式,彩超实时监视下消融.深部病变中心区域消融功率90 ~110 W,较浅表或相对边缘病变消融功率60~ 80 W.每次消融治疗时间60~ 90 min,平均75 min.间隔3个月左右可重复下一次治疗.采用4级标准对治疗效果进行评价.结果 1例患者前2次治疗后出现高热,2例患者术后出现一过性血红蛋白尿,1例出现瘤体原破溃区组织坏死,出现颊部洞穿性缺损,后行带蒂斜方肌肌皮瓣修复.7例合并出血者,治疗1次后出血均停止.随访1~3年,Ⅲ级(好)4例,Ⅳ级(优)8例.结论 彩超实时监测下,高功率、持续射频消融技术治疗动静脉畸形,能够彻底损毁深部核心病变,可有效控制危及生命的大出血,是介入栓塞、硬化、手术等治疗无效的复杂弥漫性动静脉畸形的有效替代疗法.

  • 先天性动静脉畸形的新分期与治疗选择

    作者:林晓曦;李伟;陈达;董佳生;毛青;范兴东;曹谊林;王炜

    目的探讨颅外先天性动静脉畸形的临床分类方法及相应的治疗选择.方法通过对6年内83个病例的临床表现、影像诊断、介入治疗、外科手术治疗结果的系统随访和分析,探讨该疾病的临床分期,解剖区域分布规律、各分期的治疗选择、不同介入材料对复发率的影响、进行未痊愈病例原因分析.结果根据临床表现可将先天性动静脉畸形分为静止期、扩张期和失代偿期,前者以单纯介入治疗为主,后者以手术治疗为主,介入治疗的方法与材料选择对复发率等有重要影响,未栓塞病例的手术治疗要求依据DSA和CTA完整切除和具有丰富血供的组织移植重建.结论对先天性动静脉畸形的临床分期和合理的治疗方案设计将使此类疑难病例的治疗大大易化.

  • 脊髓动静脉畸形治疗方法及疗效研究

    作者:何川;凌锋;张鸿祺

    目的评价血管内治疗和手术治疗脊髓动静脉畸形的短期和长期疗效.方法对103例脊髓动静脉畸形的患者进行血管内治疗34例,占33.0%;手术治疗69例,占67.0%.治疗前、后行脊髓血管造影检查,评估治疗的影像学效果.使用阿米诺夫量表评估治疗前、后脊髓功能的改变,x2检验用于分析两种治疗方法的短期和长期疗效.结果两组患者中脊髓畸形血管团完全清除60例,占58.3%;部分清除43例,占41.7%.术后1个月的治疗效果为:治愈19例(18.4%),改善14例(13.6%),无变化57例(55.3%),恶化13例(12.6%);随访6个月的治疗效果为:治愈26例(25.2%),改善33例(32.0%),无变化29例(28.2%),恶化15例(14.6%).结论脊髓畸形血管团完全清除的患者比部分清除的患者获得更好的长期治疗效果.手术治疗方法更有利于完全清除畸形血管团,血管内治疗畸形血管团的完全清除率虽然相对较低,但短期疗效却优于手术治疗.

  • 左眼动静脉畸形栓塞术后复发一例

    作者:张海涛;高励;曾仲;刘西平;张仲;刘艳

    患者 男,60岁.20余年前,在活动中反复发生左眼肿胀伴眼球外突,每年1~2次,自己按压眼球和休息后症状可缓解,未接受正规诊治.1年前,症状复发并加重,伴视力障碍,自行处理症状无改善.2004年11月17日到成都市第三人民医院就诊,头部MRI显示,"左眼球后方见3 cm×3 cm类圆形混杂信号病灶,眼球明显被向前推移,多系血管畸形伴出血".

  • 聚乙烯醇颗粒栓塞脊髓动静脉畸形术中破裂一例

    作者:许乐宜;李静伟;任健;何川;张鸿祺

    患者 男,42岁,因“突发左肩疼痛,左上肢无力伴麻木1个月余”于2015年11月10日入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神经外科就诊。患者入院前1个月突发左侧肩部剧烈疼痛并向左上肢放射,随即出现左上肢无力伴麻木。入院时体格检查示:左上肢C6~ C7节段,右侧T3~ T11感觉减退,右上肢肌力Ⅴ级,左上肢肌力Ⅴ-级、肌张力Ⅴ级,双下肢肌力Ⅴ级,病理征未引出。入院颈段MRI检查提示,C3~ C7水平椎管内脊髓腹侧血管明显迂曲扩张呈流空影,伴髓内不均匀信号影,其上下方向均可见髓周迂曲流空影及脊髓水肿信号(图1)。结合患者病史,考虑为脊髓血管病变伴出血,入院后予以脊髓DSA 检查及治疗。患者取平卧位,用碘伏常规消毒双侧腹股沟区,给予1%利多卡因局部麻醉后,采用Seldinger技术穿刺右侧股动脉并置入6 F 动脉鞘,利用5 F 单弯造影导管行常规造影,提示颈髓动静脉畸形( arteriovenous malformation,AVM)并伴有动脉瘤样结构(图2a),其血供由右侧甲状颈干发出的前根髓动脉供血,分别经脊髓静脉向上及向下引流(图2b),其整体结构为单支供血伴随多支引流的复杂AVM结构,其分别向上及向下的引流静脉可能造成脊髓静脉高压而引起症状,而更危险的是,颈髓腹侧存在的动脉瘤样结构(图3)随时可能再次破裂出血,造成严重神经功能损害,甚至危及生命。治疗上,首先考虑通过栓塞其动脉瘤样结构,减少再次出血风险,为后期手术切除治疗创造条件。以5 F导引导管于右侧甲状颈干到位后,在微导丝配合下,使用微导管(Marathon EV3公司,美国)到达瘘口近端行超选造影,发现微导管到位其动脉瘤样结构附近困难,遂以聚乙烯醇( polyvinyl alcohol,PVA)颗粒(300~500μm, Cook公司,美国)进行栓塞,注入颗粒约5 min 后,患者突然诉颈部剧痛,伴头痛,双上肢麻木,即刻复查造影,显示对比剂流入蛛网膜下腔,提示术中AVM 破裂(图4a),遂准备气管插管、脑室引流等抢救措施,此时继续不停推注颗粒,并密切观察患者意识、头痛及肢体活动情况,继续推注颗粒约5 min后,复查造影,见对比剂无明显外渗,动脉瘤样结构消失(图4b,图5)。结束手术,患者仍诉头痛、颈痛,双上肢麻木好转,术后CT证实为蛛网膜下腔出血,经扩容等治疗14 d后出院。出院时患者意识清楚,右上肢肌力Ⅴ级,左上肢肌力Ⅴ-级,双下肢肌力Ⅴ级,无大小便障碍。6个月后复查时体格检查:患者意识清楚,颈软,四肢肌力Ⅴ级,大小便正常。复查脊髓血管造影,示原畸形血管团内动脉瘤样结构消失,其向上静脉引流同前,但向下静脉引流消失(图6)。

  • 向颈胸段脊髓引流的小脑幕硬脑膜动静脉瘘一例

    作者:黄春波;张鸿祺;支兴龙;谌燕飞

    患者男,57岁.因"双下肢无力伴麻木3个月,症状逐渐加重,活动后胸闷、气急1个月,排便困难,尿失禁",于2010年11月收入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神经外科.入院后神经系统检查:患者意识清楚,双下肢肌力Ⅳ级,双下肢腱反射亢进,双侧Babinski征阳性.MRI显示,延髓和上段颈髓水肿信号以及颈胸段水平脊髓周围血管流空信号(图1a).DSA显示,小脑幕区的硬脑膜动静脉瘘(dural arteriovenous fistulae,DAVF),供血动脉为右侧脑膜中动脉颅底组后支、枕动脉的脑膜支、咽升动脉脑膜支(图1b),小脑上动脉软膜支也向DAVF供血(图1c).经岩静脉、桥横静脉、中脑脑桥前静脉、延髓前静脉、髓周静脉引流(图1b,1c).诊断为小脑幕区DAVF.行血管内栓塞术,经右侧脑膜中动脉颅底组后支、右侧枕动脉注入Onyx胶,共0.5 ml.

  • 颈髓髓内动静脉畸形栓塞治疗三例报告

    作者:杨强;张鸿祺;支兴龙;谌燕飞

    颈髓髓内动静脉畸形(cervical spinal cord arteriovenous malformation,CSAVM)的发病率相对较低,但由于颈髓位置特殊,功能重要,该部位的血管畸形易造成严重的后果,特别是急性出血起病患者的治疗难度很大.现报告3例经血管内治疗的CSAVM急性出血病例,并复习相关文献.

  • 动脉入路Onyx栓塞治疗颈髓动静脉畸形的疗效分析

    作者:吴琪;张庆荣;陈姝娟;王汉东;吴伟;张鑫

    脊髓血管畸形占脊髓占位性病变的3%~4%[1],而颈髓动静脉畸形(arteriovenous malformations,AVM)在临床上更为罕见,故对其治疗的方式仍存在争议.由于颈髓AVM的部位特殊,手术治疗往往存在风险.近年来,血管内治疗技术的发展,为其治疗提供了新的选择.我们回顾性分析动脉入路Onyx栓塞治疗6例颈髓AVM的疗效,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 卒中危险因素及病因学的研究进展

    作者:王斌;缪中荣;刘尖尖

    卒中分为缺血性和出血性两种,前者是因为脑供血动脉的闭塞、狭窄、血黏度增高、严重动脉硬化及不明原因的血管炎性病变所导致的脑血栓形成以及脑栓塞等;后者主要是由于动脉瘤、动静脉畸形、动静脉瘘以及高血压等导致的动脉破裂.

  • 使用共轴双腔球囊微导管进行球囊辅助Onyx栓塞治疗动静脉畸形:初步经验

    作者:

    Onyx被广泛应用于头颈部的动静脉畸形(AVM)栓塞,与传统的导管技术相比,球囊辅助Onyx栓塞在治疗AVM中具有独特优势。美国学者Jagadeesan 等报道了在治疗脑和颈部AVM时,使用新型Scepter-C 和Scepter-XC共轴双腔球囊微导管进行球囊辅助栓塞的治疗经验。使用新型Scepter-C和Scepter-XC共轴双腔球囊微导管,利用球囊辅助技术经动脉行栓塞治疗7例患者,其中脑AVM 4例、硬脑膜动静脉瘘1例、颈部AVM2例,使用Onyx18、Onyx34,或均使用两者。

  • 复合手术室中手术联合介入手段治疗复杂脑血管病

    作者:

    尽管大多数脑血管病能通过显微手术或血管内治疗,但也有一部分患者需要通过两种方法联合治疗,患者需从手术室转往介入治疗室则是这类治疗的显著缺陷。
      近期有日本学者报道在复合手术室中通过外科手术联合血管内介入的方法治疗脑血管病的临床经验。纳入29例一期治疗的脑血管病患者,其中16例择期治疗,13例急诊治疗(3例因出现血管内治疗并发症而转为外科手术治疗)。29例中,3例患者为颅内破裂动脉瘤,8例为未破裂动脉瘤,8例为动静脉畸形,8例为动静脉瘘,2例为脊髓肿瘤和硬膜动静脉瘘。

  • 儿童自发性脑出血——微动静脉畸形与超选择脑血管造影

    作者:高宗恩;支兴龙

    病历摘要患者女,12岁.因右侧上下肢活动不灵17 d,于2006年6月14日入住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神经外科.

  • 疑诊为动脉狭窄的动静脉畸形一例报道

    作者:张洁;郭真杰;陈盈;邢英琦

    患者男性,26岁,因“头痛5 d”于2014年10月17日就诊于吉林大学白求恩第一医院神经外科。患者于就诊前5 d无明显诱因出现左侧颞顶部胀痛,平均每日发作一次,一次持续数小时,口服镇静药(具体不详)后缓解。无头晕、恶心、呕吐,无视力减退及视物双影,无肢体活动不灵等症状。

587 条记录 4/30 页 « 12345678...2930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