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伏核内的ΔFosB--吗啡成瘾中的重要调节因子

    作者:

    关键词: 伏核 吗啡成瘾
  • 乙酰胆碱及其M受体在吗啡成瘾大鼠蓝斑核痛觉调制的作用

    作者:梁宇;徐满英;张颖;杨春晓;吴博;邓一帆

    目的:研究蓝斑核(LC)在吗啡成瘾大鼠痛觉调制中的作用及其与乙酰胆碱(ACh)受体的关系.方法:采用侧脑室(icv)注射给药的方法,以电脉冲刺激坐骨神经作为伤害性痛刺激.用玻璃微电极细胞外记录方式观察LC中痛反应神经元的电活动,并观察ACh、阿托品或毛果芸香碱对吗啡成瘾大鼠LC中痛反应神经元电活动的影响.结果:(1)icv注入ACh能使吗啡成瘾大鼠LC中痛兴奋神经元(PEN)痛诱发放电频率增加、潜伏期缩短,痛抑制神经元(PIN)痛诱发放电频率减少、完全抑制时程延长;(2)icv注入ACh的M受体拮抗剂阿托品能够阻断ACh的上述效应;(3)icv注入ACh的M受体激动剂毛果芸香碱可使PEN和PIN产生与ACh作用相似的效应.结论:(1)外源性ACh或毛果芸香碱可使吗啡成瘾大鼠LC中痛反应神经元对伤害性刺激的反应增强,表现为致痛效应;(2)阿托品能使吗啡成瘾大鼠LC中痛反应神经元对伤害性刺激的反应减弱,表现为镇痛效应.上述结果提示,LC在吗啡成瘾大鼠痛觉调制中起重要作用可能是通过M受体介导而实现的.

  • 乙酰胆碱对吗啡成瘾大鼠蓝斑核痛反应神经元电活动的影响

    作者:吕雨梅;呼晓;纪中;王晶

    目的:在60只大鼠上,研究侧脑室注射乙酰胆碱( ACh)对吗啡成瘾大鼠蓝斑核( LC)痛反应神经元放电的影响。方法:以电脉冲刺激坐骨神经作为伤害性刺激,用玻璃微电极引导LC中痛反应神经元的电变化。结果:(1)侧脑室注入ACh能够使吗啡成瘾大鼠LC中痛兴奋神经元( PEN)痛诱发放电频率增加、潜伏期缩短;痛抑制神经元( PIN)痛诱发放电频率减少、完全抑制时程延长;(2)侧脑室注入ACh的M受体拮抗剂阿托品能够阻断ACh的上述效应。结论:ACh可使吗啡成瘾大鼠LC中痛反应神经元对伤害性刺激的反应增强,表现为致痛效应;ACh的这种致痛作用主要是通过M受体介导的。

  • 咪唑啉受体及其配体胍丁胺与吗啡依赖关系的研究进展

    作者:钟伟霞;朱永平

    阿片类药物依赖主要的特征是渴求行为、戒断综合征,以及复发性、耐受性和敏感性.吗啡成瘾的躯体依赖主要表现为耐受和戒断反应,而精神依赖主要表现为持续的觅药行为.药物戒断治疗可减轻吸毒者的戒断反应,逐步克服对毒品的生理(躯体)依赖;但是心理(精神)依赖仍很顽固,因此复吸率极高.已经证明,胍丁胺作为咪唑啉受体(imidazoline receptor,IR)的内源性配体,对阿片类药物(如吗啡)所致的耐受和身体依赖具有明显的预防和治疗作用.在此,我们就咪唑啉受体及其配体胍丁胺对吗啡依赖、耐受及戒断作用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展望其在防治吗啡精神依赖方面的前景.

  • 大鼠配对前经历吗啡成瘾及戒断对子代掠食行为的影响

    作者:姚亚丽;曹文字;徐杨;钟小林;罗雁威;刘丹;李芳;张建一;李昌琪

    目的:探讨亲代大鼠配对前经历吗啡成瘾及戒断对子代掠食行为的影响及机制.方法:选用8周龄Sprague -Dawley大鼠40只建立吗啡依赖模型,自然戒断21 d后配对分组合笼,子鼠8周龄时进行掠食行为观察,采用Golgi-Cox染色观察子鼠前扣带皮质内神经元树突形态情况.结果:吗啡成瘾组子代掠食量均低于对照组(P<0.001);吗啡成瘾组子代前扣带皮质内神经元顶树突分枝数、分枝总长度和树突棘密度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亲代经历吗啡成瘾戒断会导致子代掠食行为障碍,其机制可能与前扣带皮质内神经元树突发育不良有关.

  • 丰富环境对小鼠吗啡成瘾性的影响

    作者:徐志伟;侯冰;高艳;贺福初;张成岗

    目的:研究丰富环境对小鼠吗啡成瘾性的影响.方法:40只♂小鼠随机分为丰富环境组(n=20)和普通环境组(n=20),利用行为敏化和条件性位置偏爱实验评价动物的精神依赖性.结果:丰富环境降低小鼠吗啡(10 mg·kg-1)行为敏化的形成,阻断吗啡(5 mg·kg-1)诱导的条件性位置偏爱的建立.结论:丰富环境可能对吗啡的精神依赖性具有干预作用.

  • 褪黑素对吗啡依赖小鼠肝损害的治疗作用

    作者:李银生;田素民;唐岩;李枫;唐军民;邱学才

    目的:探讨褪黑素对吗啡依赖小鼠肝组织损害的治疗作用.方法:用皮下定量注射吗啡的方法建立吗啡依赖小鼠模型,经褪黑素治疗4周后,用HE染色、酶组织化学染色及图像分析方法,在光镜下观察吗啡依赖小鼠肝脏组织结构及酶组织化学变化.结果:肝细胞变性的发生率在吗啡自然戒断组为10例(10/10);ACP、LDH活性升高,而SDH活性降低.褪黑素治疗组仅1例(1/10),且为个别肝细胞水肿;ACP、LDH和SDH活性正常.结论:褪黑素可使吗啡所致的肝损害得到良好恢复.

  • 吗啡成瘾大鼠模型的建立及类异戊二烯基因表达的改变

    作者:何金花;陈武嘉;黎毓光;刘誉

    目的 建立吗啡成瘾大鼠模型,以及探论吗啡成瘾引起大脑组织类异戊二烯基因(Isoprenoid)表达的改变.方法 将30只大鼠随机分成吗啡成瘾组与对照组,以35mg/kg的同等剂量吗啡背部注射7d,对照组给予相同程序相同剂量的生理盐水,提取大脑组织中的RNA,以GAPDH 为内参照进行RT-PCR.结果 背部连续注射7d 吗啡建立吗啡成瘾模型.RT-PCR 结果显示:对照组的Isoprenoid的mRNA 表达水平与GAPDH 水平比值为(0.56±0.12),成瘾组的Isoprenoid的mRNA 表达水平与GAPDH 水平比值为(1.12±0.15),两组间差异显著(P<0.05).结论 吗啡成瘾大鼠大脑组织中Isoprenoid 基因表达上调,其可能是引起吗啡成瘾的原因之一.

  • 一种新的阿片受体显像剂125I-7α-O-碘烷-特培洛菲的制备及生物学评价

    作者:王荣福;何晓坤;张春丽;霍力

    1985年Frost等[1]开始研制用碳[11C]标记的甲芬基太尼(11C-carfentanil,11C-CFN)和正电子发射断层显像术(PET)首次对人脑阿片受体进行显像研究,之后陆续报道了11C-特培洛菲(11C-deprenorphine,11C-DPN)[2],11C-哌替啶(11C-pethidine)[3]及放射性标记的吗啡、海洛因和可待因等适用于PET的阿片受体配体,但因在恒河猴上或人体中的研究发现它们的特异性/非特异性摄取比值较低而放弃或限制了其进一步的研究.不少学者进行了氟[18F]标记的阿片配体的应用研究,如18F-cyclofoxy用于正常人和癫痫疾患的研究[4] ,11C-苯丁洛菲(11C-buprenorphine,11C-BPN)成功地用于狒狒的脑阿片受体显像[5].国外阿片受体PET显像的工作已有较多的报道,但用单光子发射型计算机断层显像(SPECT)的研究工作报道甚少.因此研发适合于SPECT显像的阿片受体显像剂,尤其在镇痛、吗啡成瘾和/或戒毒研究方面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拟研发碘标记的7α-O-碘烷-特培洛菲(7α-O-iodoallyl-deprenorphine,7α-O-IA-DPN)作为SPECT阿片受体显像剂,并对其进行初步的生物学评价.

  • 褪黑素对吗啡依赖小鼠肾损害的治疗作用

    作者:李银生;雷素英;唐军民;唐岩;李枫;邱学才

    目的探讨褪黑素对吗啡依赖小鼠肾组织损害的治疗作用。方法用皮下定量注射吗啡的方法建立吗啡依赖小鼠模型,经褪黑素治疗 4周后,用 HE染色、酶组织化学染色及图像分析方法,在光镜下观察吗啡依赖小鼠肾脏组织结构及酶组织化学变化。结果肾细胞变性的发生率在吗啡自然戒断组为 10例( 10/10); ACP、活性升高,而 SDH活性降低。褪黑素治疗组仅 1例( 1/10),且为个别肾细胞水肿; ACP、和 SDH活性正常。结论褪黑素可使吗啡所致的肾损害得到良好恢复。

  • 慢性吗啡处理及戒断后大鼠杏仁核中Parvalbumin的表达变化

    作者:李明波;黄良;蒋丽珠;丁四清

    目的:观察慢性吗啡处理及戒断后大鼠杏仁核中Parvalbumin(PV)的表达变化,为其功能的研究提供形态学依据.方法:将30只健康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吗啡依赖组和生理盐水对照组.吗啡依赖组大鼠腹膜腔注射吗啡,2次/d,起始剂量为5 mg/kg,逐日递增5mg,至第10d为50mg/kg;对照组注射同体积的生理盐水.于末次注射后动物分别存活3 h、3 d和14d.用免疫组化方法和相对平均灰度值检测杏仁核内PV的表达.结果:在生理盐水处理组各存活时间点,杏仁核内PV的表达相同.和生理盐水对照组相比,3 h时杏仁核内PV的表达明显增加(P<0.05).第3d时,杏仁核内PV的表达减少,明显低于第3 h组(P<0.05).至第14d时.PV的表达又开始增加,明显高于第3 d组(P<0.05).结论:本结果提示慢性吗啡处理及戒断后杏仁核PV的表达具有时相特异性;这种变化在戒断早期可能主要与躯体依赖相关,而戒断晚期主要与精神依赖相关.

  • 八肽胆囊收缩素对吗啡成瘾大鼠中枢痛觉的调制

    作者:李晋峰;杨春晓

    目的:观察八肽胆囊收缩素(CCK-8)对正常及吗啡成瘾大鼠尾核中痛兴奋神经元(PEN)电活动的影响,从而进一步探讨中枢CCK-8和尾核在吗啡成瘾大鼠痛觉调制中的作用.方法:70只Wistar大鼠随机分为2组:正常对照组35只(又分为生理盐水组巧只和CCK-8组20只)及吗啡成瘾组35只、(又分为生理盐水组15只和CCK-8组20只).大鼠背部皮下注射递增剂量吗啡,依次为5、10、20、40、50、60mg/kg,3次/d(8:00,12:00,16:00),连续给药6d,建立吗啡成瘾大鼠的模型.正常对照组大鼠背部皮下注射生理盐水,时间、剂量均与吗啡成瘾组相同.第7天8:00观察大鼠的自然戒断症状30min后开始实验.实验以电脉冲刺激大鼠的坐骨神经作为伤害性痛刺激,用玻璃微电极记录尾核中PEN的放电,观察尾核内注入CCK-8对PEN电活动的影响.结果:实验结果表明:①CCK-8可提高正常大鼠尾核中PEN的兴奋性,即25个PEN平均秒净增值由注射CCK-8前(100%)增加到(224.34±10.81)5,潜伏期缩短到(54.69±5.62)%.②CCK-8使吗啡成瘾大鼠尾核中PEN的兴奋性也增高,22个PEN的平均秒净增值比注药前(100%)提高了(118.93±8.50)%,潜伏期缩短了(33.96±7.23)%.结论:CCK-8可使吗啡成瘾与正常大鼠尾核中PEN对电刺激的兴奋性增强,均呈易化疼痛作用,证明中枢CCK-8系统和尾核在吗啡成瘾过程和疼痛的调节中都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 褪黑素对吗啡戒断大鼠海马神经细胞内游离钙和钙调蛋白的影响

    作者:谷建平;丛斌;朱桂云;毕海涛;姚玉霞;袁慧丽

    目的探讨褪黑素对吗啡戒断大鼠海马神经细胞内游离钙([Ca2+]i)和钙调蛋白(CaM)的影响.方法以剂量递增法连续5 d皮下注射吗啡成瘾模型.用流式细胞术测定海马神经细胞内游离钙和钙调蛋白活性.结果①与对照组比较,吗啡成瘾大鼠海马神经细胞内游离钙含量和钙调蛋白活性明显升高(P<0.01).纳洛酮催促戒断后细胞内游离钙含量迅速下降(P<0.01),但钙调蛋白相对活性无显著变化(P>0.05).②与纳洛酮催促组比较,褪黑素可以抑制吗啡戒断大鼠海马神经细胞内CaM活性和游离钙含量的迅速下降(P<0.05).结论吗啡成瘾及戒断直接影响大鼠海马神经细胞内游离钙含量和钙调蛋白活性.MT对吗啡戒断综合征的抑制作用可能与MT对海马神经细胞内游离钙和钙调蛋白的调控有关.

  • 去甲肾上腺素对吗啡成瘾大鼠戒断症状的影响

    作者:关艳中;徐满英;阎彬彬;盖春雷

    目的观察侧脑室注射去甲肾上腺素(NE)及其α受体阻断剂酚妥拉明对吗啡成瘾大鼠戒断症状的影响.方法按剂量逐日递增原则,1日3次皮下注射盐酸吗啡注射液,连续注5天,建立吗啡成瘾大鼠模型.用微量注射的方法侧脑室注入NE及酚妥拉明,观察其对戒断症状的影响.结果侧脑室注射NE可明显地减轻吗啡成瘾大鼠的大部分戒断症状,酚妥拉明可阻断NE的抑制作用.结论酚妥拉明可阻断NE对吗啡戒断反应的抑制作用,表明中枢神经系统的α受体参与调制吗啡成瘾大鼠戒断症状的产生.

  • 吗啡成瘾大鼠丘脑束旁核超微结构的改变

    作者:岳辉;赵冬梅;关艳中

    目的:观察吗啡成瘾大鼠束旁核超微结构的改变.方法:按逐日递增法背部皮下注射吗啡6d,制作成瘾模型,用电镜观察成瘾后大鼠束旁核超微结果.结果:吗啡成瘾组大鼠Pf神经元细胞核畸变明显,核表面出现形态不规则的切迹,细胞浆内线粒体空泡变性,突触膜融合,突触小泡消失,神经毯区髓鞘灶性崩解或裂解,轴突内线粒体絮状变.结论:吗啡成瘾严重损伤束旁核超微结构.

  • 电针对吗啡成瘾大鼠中枢多巴胺能神经元的影响

    作者:梁艳;曾亮;张彦瑾;高晓悦;张晴;来祯

    目的:探讨吗啡对大鼠中脑腹侧被盖区(VTA)、伏隔核(NAc)、前额皮层(PFC)内酪氨酸羟化酶(TH)及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FAP)的影响及电针的调节作用.方法: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模型组、电针治疗组,每组5只,模型组、电针治疗组采用吗啡自身给药成瘾大鼠模型.电针治疗组选取双侧L5、L2夹脊穴,20 min/d,电针连续治疗10 d;正常对照组、模型组不予电针干预.采用免疫组化法观察各组大鼠VTA、NAc、PFC内TH、GFAP含量的变化.结果:与正常对照组比较,模型组大鼠脑区VTA、NAc、PFC内TH及VTA内GFAP含量明显增加,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模型组比较,电针治疗组大鼠脑区VTA、NAc、PFC内TH及VTA内GFAP含量明显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吗啡成瘾后大鼠相关脑区的多巴胺能神经元发生了相应改变,电针治疗可调节多巴胺能神经元的异常表达,对吗啡成瘾大鼠的多巴胺能神经元起到保护作用.

  • 甘珀酸对小鼠吗啡依赖性位置偏爱的影响

    作者:陈兆琴;姜正林;龚永生

    目的 探讨缝隙连接抑制剂甘珀酸(CBX)对小鼠吗啡成瘾的抑制作用.方法 将24只小鼠随机均分为生理盐水组、吗啡组、甘珀酸干预组和甘珀酸治疗组.进行条件性位置偏爱(CPP)测定,并作腹侧被盖区内星形胶质细胞标记物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lial fibrillary acidic protein,GFAP)免疫荧光染色.结果 条件反射训练后,吗啡组与生理盐水组相比,出现明显的位置偏爱效应 (P<0.05).在甘珀酸干预组,吗啡引起的小鼠位置偏爱行为受到显著抑制( P<0.05).甘珀酸治疗组,位置偏爱行为有所抑制,但与生理盐水组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吗啡组腹侧被盖区GFAP免疫反应强度明显高于生理盐水组; 而甘珀酸干预组GFAP的强度显著低于吗啡组.结论 甘珀酸能抑制吗啡依赖条件性位置偏爱的形成,而对条件性位置偏爱表达的作用较弱.机制可能与其阻断缝隙连接后继而降低胶质细胞GFAP的表达有关,也可能是阻断缝隙连接后的一个直接效应.

  • 慢性吗啡预处理减弱急性吗啡对伏隔核谷氨酸能突触传递的影响

    作者:吴晓杰;张静;魏春玲;刘志强;任维

    吗啡长期作用后会产生成瘾(addiction),严重影响其临床应用.前额叶(prefrontal cortex,PFC)投射至伏隔核(nucleus accumbens,NAc)的谷氨酸能突触对奖赏效应有重要的调节作用,但该突触在吗啡成瘾中的具体作用尚不完全清楚.为探讨PFC至NAc的谷氨酸能突触在成瘾形成过程中的具体作用及其机制,本研究利用成年大鼠在体记录的方式,记录电刺激PFC至NAc谷氨酸能传入纤维引起的NAc壳区场兴奋性突触后电位(filed excitatory postsynaptic potential,fEPSP),观察慢性吗啡/盐水预处理后依次急性皮下注射吗啡及腹腔注射纳络酮对fEPSP幅值和配对脉冲比率(paired-pulse ratio,PPR)的影响.结果显示,与基础fEPSP相比,慢性盐水预处理组急性皮下注射吗啡能够增强fEPSP幅值并减小PPR,纳络酮能够反转这种现象.慢性吗啡预处理组急性皮下注射吗啡增强的fEPSP幅度较盐水预处理组减小,纳络酮同样能够反转吗啡作用;吗啡注射后PPR仅有降低的趋势,而纳络酮注射能够显著增高基础PPR.这些结果表明,吗啡首次作用可通过突触前机制增强PFC到NAc的谷氨酸能突触传递,而慢性吗啡预处理后,由吗啡再次作用诱导的突触前谷氨酸能突触传递增强有所减弱,提示NAc中可能存在对成瘾药物的神经适应性现象.

  • 吗啡成瘾对大鼠伏隔核神经元自发放电的影响

    作者:崔鹏;王桂松;徐纪文;周洪语;田鑫;陈清山;兰津

    目的 研究吗啡成瘾对大鼠伏隔核电生理的影响及静脉吗啡注射对吗啡成瘾大鼠伏隔核神经元自发放电的影响探讨伏隔核在吗啡成瘾过程中的作用.方法 通过连续14日递增腹腔吗啡注射,建立急性大鼠吗啡成瘾模型,通过玻璃微电极记录吗啡依赖大鼠伏隔核单细胞细胞外放电,观察吗啡成瘾及静脉注射吗啡对大鼠伏隔核神经元放电的影响.结果 与生理盐水组相比,吗啡依赖组大鼠伏隔核神经元单位自发放电的频率分布组间差异显著(P<0.05),放电形式无明显差异.吗啡依赖大鼠伏隔核神经元放电频率静脉注射吗啡前为14.40±4.92Hz,静脉注射吗啡后降为4.10±2.65Hz.结论 吗啡成瘾对大鼠伏隔核神经元自发放电有影响,吗啡可以显著抑制吗啡成瘾大鼠的伏隔核神经元放电,伏隔核在吗啡成瘾过程具有重要作用.

  • 吗啡成瘾性大鼠脑内核团神经细胞[Ca 2+]i变化的研究

    作者:王林;傅先明;钱若兵;牛朝诗;汪业汉;鲁明

    目的 研究吗啡成瘾对大鼠脑内与成瘾相关核团神经细胞[Ca 2+]i的影响.方法 将50只SD大鼠随机分成吗啡成瘾组和对照组,观察成瘾后的戒断症状;应用对Ca2+敏感的探针Fluo-3与Ca2+络合后被激光激发发出荧光的特性,利用激光共聚焦显微镜观察伏核、海马、内侧额前皮质神经细胞[Ca 2+]i变化,并用图像分析软件进行处理.结果 吗啡成瘾大鼠脑内伏核、海马及内侧额前皮质神经细胞[Ca 2+]i和对照组比较明显增高(P<0.01).结论 长期使用吗啡可明显增高伏核、海马和内侧额前皮质神经细胞[Ca 2+]i.

45 条记录 1/3 页 « 123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