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活性维生素D3在大鼠肺纤维化发生发展中的作用及对miR-29a表达的影响

    作者:许梦婷;刘乃国;董洪亮;郑静;倪娜;王楠

    目的 探讨活性维生素D3[1,25 (OH)2D3]在大鼠肺纤维化发生发展中的作用及对miR-29a的影响.方法 150只SD雄性大鼠随机分为纤维化发生干预组(90只)和纤维化后干预组(60只),纤维化发生干预组分为模型组Ⅰ、给药组Ⅰ和对照组Ⅰ(n =30),纤维化后干预组分为模型组Ⅱ、给药组Ⅱ和对照组Ⅱ(n=20).模型组Ⅰ/Ⅱ和给药组Ⅰ/Ⅱ经气管注入博来霉素(5mg/kg)建立肺纤维化模型,对照组Ⅰ/Ⅱ经气管注入等体积生理盐水.给药组Ⅰ/Ⅱ分别于手术后第2天和第14天腹腔注射活性维生素D3,模型组Ⅰ/Ⅱ分别于手术后第2天和第14天腹腔注射等量的活性维生素D3溶剂(0.1%乙醇和99.9%的丙二醇),对照组Ⅰ/Ⅱ分别在术后第2天和第14天腹腔注射等量的生理盐水.各种处理均为两天1次.纤维化发生干预组分别于手术后第14天、第21天和第28天处死大鼠取材,纤维化后干预组分别于手术后第21天和第28天处死大鼠取材,各小组每个时间点10只大鼠.用Masson染色法观察各组实验大鼠肺中胶原纤维的差异,用碱水解法检测羟脯氨酸含量的变化,用实时定量PCR检测α-平滑肌肌动蛋白(α-SMA)、Ⅰ型胶原蛋白(Col)Ⅰ mRNA及miR-29a的相对表达量,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α-SMA和ColⅠ蛋白质表达水平,并经图像分析进行量化.结果 博来霉素处理后,第14天大鼠肺部已经出现纤维化,随着时间推移,纤维化进一步加重.模型组Ⅰ/Ⅱ和给药组Ⅰ/Ⅱ中的羟脯氨酸含量、α-SMA和Col Ⅰ的mRNA和蛋白质表达都明显高于对照组Ⅰ/Ⅱ,而其miR-29a表达与对照组Ⅰ/Ⅱ相比则明显减少.给药组Ⅰ/Ⅱ中miR-29a的表达与模型组Ⅰ/Ⅱ相比有所增加(P<0.05).在纤维化发生干预组中,与模型组Ⅰ相比,给药组Ⅰ在3个时间点羟脯氨酸含量、α-SMA 、Col Ⅰ的mRNA和蛋白质表达都显著降低(P<0.05),但在纤维化后干预组中的给药组Ⅱ中羟脯氨酸含量、α-SMA、Col Ⅰ的mRNA和蛋白质表达比模型组Ⅱ虽有所降低,但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 活性维生素D3对大鼠肺纤维化的发生发展具有一定的抑制作用,其预防效果更好一些,并且能促进miR-29a的表达,活性维生素D3可能是通过促进miR-29a的表达来抑制肺纤维化的发生发展.

  • 全反式维甲酸、活性维生素D3联合雄激素对 MDS-难治性贫血的疗效追踪观察

    作者:周芙玲;张王刚;曹星梅;陈银霞;何爱丽;刘捷;赵万红;马肖蓉;陈刚

    为了探讨全反式维甲酸、活性维生素D3及康力龙联合治疗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难治性贫血(MDS-RA)的疗效及作用机制,治疗组62例采用全反式维甲酸30 mg/(m2·d),活性维生素D3 0.01μg/(kg·d),康力龙0.1mg/(kg·d)治疗,对照组33例采用叶酸及铁剂等治疗.治疗前后检查骨髓及外周血.结果表明:用药8周,治疗组完全缓解(CR)4例,部分缓解(PR)12例,血液学改善(HI)43例(69.35%).平均随访26.25月出现10例死亡、2例RAEB、1例RAEB-T及3例转变为白血病.对照组用药8周无CR,PR 3例,HI 17例(51.51%).平均随访16个月出现6例死亡、1例RAEB、1例RAEB-T及3例转变为白血病.治疗组3和5年生存率为69.42%和53.72%,对照组为52.23%和31.34%(P=0.016).治疗组出现副作用程度低.Kaplan-Meier分析提示,三联治疗、无转变、年龄偏小、无合并症、女性、血红蛋白值90-120 g/L、骨髓增生活跃及一系血细胞减少组生存时间长.Cox风险比例模型表明,三联治疗、转变及年龄变量是影响预后的独立因素.结论:三联药物治疗RA疗效高,毒副作用低,治疗有效的机制可能为诱导分化、抗增殖、抗凋亡、抗血管生成、改善营养及调节免疫.

  • 1,25-二羟维生素D3对高糖环境下人肾小管上皮细胞维生素D受体及血管紧张素Ⅱ表达的影响

    作者:高苹;刘颖;林梅;陈艳梅;水华;姚涛;吴小燕

    目的 观察1,25-二羟维生素D3[1,25-(OH)2D3]对高糖状态下人近端肾小管上皮细胞(HK-2)维生素D受体(VDR)以及血管紧张素Ⅱ(AngⅡ)表达的影响.方法 体外培养HK-2细胞,实验分为对照组(糖浓度5.5 mmol/L)、甘露醇组(19.5 mmol/L)、高糖组(糖浓度25.0 mmol/L)、高糖+1,25-(OH)2 D3组(浓度1.0×10-6、1.0×10-7、1.0 × 10-8 mol/L)和高糖+1,25-(OH)2D3+siRNA VDR干扰组,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PCR)法检测VDR mRNA表达,Western blotting检测VDR蛋白表达,双荧光素酶报告基因系统检测VDR基因转录活性,放射免疫法检测AngⅡ含量.多个样本间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两组间比较采用q检验.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高糖组HK-2细胞中VDR mRNA、蛋白的表达及基因转录活性均明显降低(分别为1.34±0.22比2.47±0.31、0.51 ±0.06比1.14 ±0.13、0.51±0.21比1.42±0.28,均P<0.05).1,25-(OH)2D3上调高糖条件下HK-2细胞中VDR mRNA、蛋白的表达及基因转录活性,且呈浓度依赖性(分别为1.96±0.31比1.34 ± 0.22、0.93±0.08比0.51±0.06、1.12 ±0.23比0.51±0.21,均P<0.05).与对照组相比,高糖使HK-2细胞分泌AngⅡ增加[(88±10)比(17±2) ng/L,P<0.05].1,25-(OH)2D3浓度依赖性下调高糖诱导的AngⅡ高表达[(44±5)比(88±10) ng/L,P<O.05].利用RNA干扰诱导VDR基因沉默后,1,25-(OH)2D3不能下调高糖诱导的AngⅡ高表达[(87±12)比(88±10) ng/L,P>0.05].结论 1,25-(OH)2D3可能通过VDR介导的方式负性调节高糖环境下人肾小管上皮细胞AngⅡ表达,从而对糖尿病肾脏疾病的进展起到延缓作用.

  • 阿伦膦酸钠与活性维生素D3对比防治绝经期前SLE患者GIOP

    作者:刘颖;张晓;崔阳;雷云霞;张光峰;谢悦胜

    目的 对比观察阿伦膦酸钠与活性维生素D3,对无脆性骨折病史的绝经期前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患者糖皮质激素诱导骨质疏松(GIOP)的疗效.方法 分别依照大、小剂量两种GCs治疗方案入组绝经期前SLE患者(其中门诊病情稳定,长期服用小剂量糖皮质激素GCs治疗者47例;病房初诊,服用大剂量GCs治疗者44例).每种方案入组患者随机分为钙剂组、钙剂+活性维生素D3组及钙剂+阿伦膦酸钠组治疗,分别于第0、3、6个月监测患者骨代谢血清学指标及骨密度值,并记录治疗过程中骨折及股骨头坏死的发生情况.结果 (1)小剂量GCs治疗方案:各用药组血清Ca、PO4、ALP水平治疗前后均无显著差异;血清N-MID及β-CT水平,钙剂联合阿伦膦酸钠组治疗后较治疗前显著降低(P<0.05);单用钙剂或钙剂联合活性维生素D3组治疗后较治疗前上升,但仅血清N-MID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骨密度值:单用钙剂组,腰椎、单侧股骨及股骨颈BMD值治疗后较治疗前显著降低(P<0.05);钙剂联合活性维生素D3组三处BMD值治疗前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钙剂联合阿伦膦酸钠组,三处BMD值治疗后较治疗前均显著升高(P<0.05).(2)大剂量GCs治疗方案:各用药组血清Ca、PO4、ALP水平治疗前后均无显著差异;血清N-MID及β-CT水平,钙剂联合阿伦膦酸钠组治疗后较治疗前显著降低(P<0.05),单用钙剂或钙剂联合活性维生素D3组治疗后较治疗前显著上升(P<0.05).骨密度值:单用钙剂组及钙剂联合活性维生素D3组,三处BMD值治疗后较治疗前显著降低(P<0.05),钙剂联合阿伦膦酸钠组,治疗前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骨折及股骨头坏死的发生:小剂量GCs治疗方案中,各组均无骨折及股骨头坏死的发生;大剂量GCs治疗方案中,单用钙剂或钙剂联用活性维生素D3组均出现股骨头坏死,而钙剂联用阿伦膦酸钠组则无股骨头坏死的发生.结论 对于分别服用大、小两种剂量GCs治疗的绝经期前SLE患者,阿伦膦酸钠较活性维生素D3,可以更好地降低骨转换、提高骨密度值,减少股骨头坏死发生的例数.

  • 胰岛素抵抗在2型糖尿病时血清维生素 D3和骨密度变化中的意义

    作者:吕燕;黄昶荃

    目的:检测胰岛素抵抗(IR)和2型糖尿病(T2DM)大鼠的胰岛鼠抵抗情况、血清25-(OH)D3和1,25-(OH)2D3水平、腰椎和股骨骨密度( BMD),探讨IR与2型糖尿病时血清维生素D3和骨密度变化中的意义。方法18月龄wistar大鼠30只,分为正常对照组(N组)、胰岛素抵抗组(I组)、糖尿病组(D组),正常血糖胰岛素钳夹技术(EICT)测定各组大鼠IR,葡萄糖输注速率(GIR)表示IR,放免法测定各组大鼠血25-(OH)D3和1,25-(OH)2D3水平,双能X线骨密度测量仪(DEXA)测定各组大鼠腰椎、股骨BMD。结果 D组和I组GIR相当,均显著低于N组(P<0.01),I组1,25-(OH)2D3低于N组(P<0.05),高于D组(P<0.01),三组间25-(OH)D3无显著差异,I组腰椎、股骨BMD低于N照组,高于D组(P<0.05)。结论 IR是2型糖尿病导致血清活性维生素D3降低和骨密度下降的重要病理生理基础。

  • 驱铜联合活性维生素D3治疗对Wilson's病患者骨骼及代谢的影响

    作者:杨广娥;王训;徐经生;吴君霞;何志超;杨任民

    目的 观察Wilson's病患者骨骼X线摄片表现,及驱铜治疗联合活性维生素D3补充治疗对骨代谢的影响.方法 对35例入选Wilson's病患者入院时进行骨骼X线摄片,并分别于治疗前及二巯基丙磺酸钠驱铜辅以活性维生素D3治疗8疗程后,放射免疫法测定骨代谢相关激素:PTH、CT、及血清BGP水平;用生化法测定血钙、血磷,尿钙、尿磷等.并用单光子吸收法(SPA)测定尺桡骨中远端1/3处平均骨密度值.结果 Wilson's病患者手腕部X线检测异常率达60%.治疗后,血PTH、血钙均降低,骨密度(BMD)值升高,较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磷、尿钙、磷及血清CT、BGP水平较治疗前差异无显著性.结论 Wilson's病患者常并发骨质疏松或骨质软化等代谢性骨病,驱铜治疗联合活性维生素D3补充治疗可更好改善骨骼代谢,更快改善其骨密度.

  • 骨质疏松症治疗用药的新进展

    作者:李平生

    骨质疏松症(OP)是一种骨量减少、骨组织微结构破坏、骨强度减低和骨脆性增加而易骨折的全身性疾病.目前,全世界患 OP 总人数超过2亿,是位居第6位的常见病、多发病[1].

  • 血液透析串联血液灌流联合活性维生素D3冲击治疗对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高磷血症的影响

    作者:何建发;张魁正;黄洁平;伍军;邓行江;何敏

    目的 观察血液透析串联血液灌流(HD+HP)联合活性维生素D3 (VitD3)冲击治疗对维持性血液透析(MHD)患者高磷血症的影响.方法 选择2008年9月至2011年9月间行MHD的终末肾脏病(ESRD)患者40例,随机将其分为HD+HP联合活性VitD3冲击治疗组20例和MHD对照组20例,治疗组每周进行1次HD+HP及2次MHD治疗,同时口服活性VitD3冲击治疗;对照组每周行3次MHD治疗,同时常规口服活性VitD3;治疗周期均为2个月.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钙(Ca)、血磷(P)及甲状旁腺激素(iPTH)的变化.结果 治疗组与对照组治疗前Ca、P及iPTH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Ca均有上升,P、iPTH均有下降,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Ca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P、iPTH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HD+HP联合活性VitD3冲击治疗与MHD联合活性VitD3治疗对MHD的ESRD患者高磷血症均有效,但HD+HP联合活性VitD3冲击治疗效果更优.

  • 慢性肾脏病患者活性维生素D3与颈动脉粥样硬化的相关性研究

    作者:赖玉萍;张舟;梁燕娟;尤永森

    目的 探讨慢性肾脏病(CKD)患者活性维生素D3、微炎症、颈动脉粥样硬化之间的关系,活性维生素D3是否可以改善颈动脉粥样硬化及可能的机制.方法 选择2014年7月~2015年7月在我院确诊为CKD的非透析患者96例,按肾小球滤过率(GFR)分为三组,A组为CKD3期,B组为CKD4期,C组为CKD5期,每组32例,每组予骨化三醇0.25 μg/d,疗程1年.三组治疗前后测定25羟维生素D3[25 (OH)2D3]、超敏C反应蛋白(hs-CRP)、颈动脉中内膜厚度(IMT).结果 三组治疗前25(OH)2D3下降、hs-CRP升高、IMT值下降,与CKD的进展相关,骨化三醇干预治疗后,hs-CRP、IMT值下降(P<0.05),hs-CRP、IMT值下降程度与25(OH)2D3上升成正相关(P<0.05).结论 25(OH)2D3水平、微炎症状态是CKD患者的颈动脉粥样硬化的相关性因素,骨化三醇可通过改善患者的微炎症状态,进而改善颈动脉粥样硬化.

  • 活性维生素D3及其受体对糖尿病肾病的影响

    作者:张园园(综述);朱筠(审校)

    半个多世纪以来,活性维生素D3,即1,25-二羟维生素D3[1-25(OH)2D3]在糖尿病相关治疗研究中成为热点。由于1-25(OH)2D3及其特异性受体在糖尿病肾病中有一定抑制肾脏纤维化作用而备受关注。其可能通过参与抑制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激活、减少纤维化因子释放及氧化应激等过程发挥作用,目前机制尚未完全明确。该文针对1-25(OH)2D3及其受体在肾脏中的表达及其相互作用进行阐述,以期为糖尿病的预防和诊治带来新的契机。

  • 活性维生素D3协同他莫西芬对裸鼠乳腺癌细胞移植瘤的抑制效应

    作者:郎海滨;糜漫天

    目的:探讨活性维生素D3联合他莫西芬对转染pVDRE-Tk-ER(质粒的MDA-MB-231乳腺癌细胞裸鼠移植瘤的协同抑制效应及其相应机制.方法:将重组pVDRE-Tk-ER(真核表达质粒转染到ER阴性的MDA-MB-231乳腺癌细胞内并将处于对数生长期的MDA-MB-231VDRE-ER(细胞皮下注射到Balb/c裸鼠体内, 4 w后,分别用0.5μg/kg的活性维生素D3和50 mg/kg的他莫西芬单独及联合处理裸鼠移植瘤模型20d,测量各组裸鼠移植瘤的体积大小.利用HE染色观察移植瘤的组织结构,用免疫组化法检测移植瘤细胞Ki-67蛋白的表达变化以检测移植瘤细胞的增殖活性变化.结果:活性维生素D3和他莫西芬联合作用组较对照和单独作用组能够显著减小裸鼠移植瘤的体积并有效改变其组织病理结构,二者联合运用还能在体内显著抑制乳腺癌细胞的增殖活性.结论:活性维生素D3在体内可通过VDRE-Tk启动子诱导ER(的表达从而有效恢复雌激素阴性乳腺癌细胞对他莫西芬的敏感性.

  • 活性维生素D3对牛血管平滑肌细胞体外钙化的影响

    作者:王宇玫;王士雯;佟万仁;丁秀云;陈宇

    目的:活性维生素D3(1,5(OH)2D3)是治疗骨质疏松调整钙磷代谢的常用药物,本研究试图研究它对动脉钙化发展过程中的影响.方法:体外培养牛主动脉平滑肌细胞,建立体外血管钙化模型,在培养介质中加入1,5(OH)2D3,观察细胞钙沉积及与之相关的细胞碱性磷酸酶活性和骨钙素的变化情况;结果:10-9mol/L的1,5(OH)2D3培养10d后,钙化细胞的钙沉积增加了16.25%,细胞内碱性磷酸酶活性增加了301%,骨钙素分泌增加了58.3%,提示1,5(OH)2D3可以加重钙化培养的血管平滑肌细胞的钙盐沉积,而对作为对照的普通血管平滑肌细胞此种作用不明显.结论:1,5(OH)2D3可促进钙化培养的血管平滑肌细胞的钙质沉积,其作用可能与增加细胞碱性磷酸酶活化及促进细胞向成骨细胞转化有关.

  • 纠正继发性甲状旁腺功能亢进对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心脏结构和功能的影响

    作者:裴荣光;于明忠;苏如松;郑敏珍;李国;宋慧芳

    目的 探讨应用活性雏生素D3纠正继发性甲状旁腺功能亢进(SHPT)对堆持性血液透析(MHD)患者心脏结构和功能的影响.方法56例MHD患者均符合SHPT诊断标准,采用低钙透析液稳定透析3个月以上,随机分为A组(29例)和B组(27例),洲定血钙(Ca)、磷(P)、甲状旁腺素(iPTH).A组每日午饭中嚼服碳酸钙600mg,B组在此基础上服用活性维生素D3,2~3μg/周,分2~3次于透析后当晚口服,二组连续用药12个月,当Ca>10.2mg/dl或Ca×P≥55mg2/dl2调节药物剂量.分别于实验开始前及6个月、12个月行心脏多普勒超声检壹.结果于实验6个月、12个月后,B组iPTH平均值较A组下降明显(P<0.05,P<0.01).心脏结构和功能比较,治疗前左室肥厚(LVH)、射血分教(EF),舒张早期和舒张晚期二尖瓣口大血流速度之比(E/A)等指标二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6个月、12个月后,A组上述各指标无明显变化(P>0.05,P>0.05),B组随治疗时间的延长上述指标明显好转,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和P<0.01).结论活性维生素D3不仅可以减轻MHD惠者SHPT,而且有助于改善SHPT患者的心脏结构和功能.

  • 活性维生素D3对肌炎模型小鼠脾脏中调节性T细胞相关因子的影响

    作者:张雅茜;何方园;张红鸭;贾宏阁

    目的:通过观察活性维生素 D3对实验性自身免疫性肌炎小鼠是否有抑制作用,通过测量调节性 T细胞(Treg)转录因子 Foxp3和其相关的 IL -10和 TGF -β的 mRNA 表达,探讨其可能的作用及机制。方法将10只 BALB/c 小鼠随机分为模型组5只及活性维生素 D3干预组(干预组)5只,均制备肌炎模型;干预组小鼠行活性维生素 D3腹腔注射,同期模型组腹腔注射等体积生理盐水。在第十四天处死并取材,采用实时荧光定量 PCR 法检测二组脾脏组织中的 Foxp3、IL -10和 TGF -βmRNA 表达。结果与模型组比较,干预组小鼠脾脏中的 IL -10、TGF -β mRNA 的表达增加(P <0.01);Foxp3 mRNA 的表达无区别(P>0.05)。结论活性维生素 D3可能通过增加 Treg 细胞相关因子 IL -10和 TGF -β的表达对肌炎小鼠发挥免疫保护作用。

  • 活性维生素D3治疗对维持性血透患者左心室肥厚的影响分析

    作者:龚艳晖;陈香文;金卫宏

    目的 观察探讨活性维生素D3治疗对维持性血透患者左心室肥厚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和郴州市第一人民医院从2010年1月-2012年5月期间所收治的伴继发性甲状旁腺功能亢进的维持性血透患者98例,随机将其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9例,其中观察组使用活性维生素D3治疗,对照组使用常规治疗,观察两组的临床治疗效果.结果 观察组经过活性维生素D3治疗后,显效有22例,有效有21例,无效有6例,其总有效率为87.8%;对照组经过常规治疗后,显效有12例,有效有17例,无效有20例,其总有效率为59.2%;两组比较差异显著(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使用活性维生素D3治疗对维持性血透患者的治疗效果理想,对左心室肥厚的指标明显降低,能够有效地降低患者的不良反应和并发症,且后遗症低,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 活性维生素D3对透析前慢性肾脏病患者肾脏保护作用研究

    作者:祝胜郎;陈结慧;蒋莹;叶玲;朱恒梅;彭伯深;李向阳

    目的:探讨活性维生素D3对透析前慢性肾脏病(CKD)患者的肾保护作用及安全性.方法:选择透析前3~4期慢性肾脏病患者20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100例.对照组给予优质低蛋白饮食、α-酮酸、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和(或)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ARB)和(或)钙通道拮抗剂以及抗血小板集聚等常规治疗,治疗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骨化三醇(0.5 μg/d,疗程1年).分别在治疗前和治疗后3,6,9和12月检测患者肾功能、血清白蛋白、甲状旁腺素、血钙、磷及24 h尿蛋白定量等指标,并观察其副作用.结果:两组治疗后3月血肌酐、尿素氮、血尿酸和24 h尿蛋白均明显下降(P<0.05),估算肾小球滤过率和血清白蛋白显著上升(P<0.05).治疗组治疗12月后肾功能进一步改善(P<0.05),尿蛋白进一步减少(P<0.05),而对照组治疗12月后肾功能和尿蛋白与治疗3月相比无明显改变.对照组患者血钙降低,血磷升高,甲状旁腺素水平明显升高(P<0.05).治疗组患者血钙升高,血磷降低,甲状旁腺素水平明显下降(P<0.05),但无明显高钙血症等副作用.结论:骨化三醇能显著改善透析前CKD患者的肾功能,减少蛋白尿,抑制继发性甲状旁腺素分泌,具有明显的肾脏保护作用,且无明显副作用.

  • 活性维生素D3治疗对维持性血透患者左心室肥厚的影响

    作者:鲍晓荣;何华平

    目的:研究活性维生素D3制剂罗钙全治疗对维持性血透(MHD)患者左心室肥厚(LVH)的影响.方法:伴继发性甲状旁腺功能亢进的MHD患者30例随机分成两组,治疗组16例接受罗钙全治疗(口服,2 μg/次,2~3次/周)共12周,余14例作为对照组.其它治疗两组均相同.期间观察血甲状旁腺素(iPTH)水平及左室舒张末期内径(LVDd)、左室收缩末期内径(LVDs)、左房内径(LAD)、室间隔厚度(IVST)和左室后壁厚度(PWT)变化.结果:(1)治疗前两组血iPTH水平明显高于正常,存在继发性甲状旁腺功能亢进,但两组间无差异:两组间LVDd、LVDs、LAD、IVST、PWT值均无差异,但均明显高于正常值或处于正常值高限;(2)治疗组12周后血iPTH水平和LVDd、LVDs、LAD、IVST、PWT值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而对照组12周后上述参数均无明显改变.结论:活性维生素D3治疗可明显改善维持性血透患者的左心室肥厚,此作用与其改变继发性甲状旁腺功能亢进有关.

  • 活性维生素D3对阿霉素诱导的足细胞转分化的干预作用?

    作者:谢瑛玲;庄永泽

    目的::探讨活性维生素D3对阿霉素诱导的足细胞上皮-间充质细胞转分化( EMT)的干预作用。方法:以体外培养的小鼠足细胞系为研究对象,分六组:正常组( C组)、阿霉素组(即模型组,ADR组)、缬沙坦组( ARB组)、低剂量活性维生素D3组( LVD组)、高剂量活性维生素D3组( HVD组)、缬沙坦+高剂量活性维生素D3组( AHVD组)。干预24 h、48 h后采用RT-PCR检测synaptopodin、P-cadherin、desmin、FSP-1 mRNA的表达。 Western Bolt检测synaptopodin、P-cadherin、desmin蛋白的表达。结果:与C组相比,24 h及48 h ADR组synaptopodin、P-cadherin mRNA及蛋白表达均下降(P<0.01)、desmin mRNA及蛋白表达上调(P<0.01)和FSP-1 mRNA表达上调(P<0.01)。与ADR组相比,24 h时ARB组、LVD组、HVD组、AHVD组synaptopodin mRNA表达均升高(P<0.01)但四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48 h时与ADR组相比,LVD组及HVD组synaptopodin mRNA及蛋白表达均升高(P<0.05)。48 h四个药物干预组P-cadherin mRNA及蛋白表达均升高(P<0.05)。24 h及48 h四个药物干预组desmin mRNA及蛋白表达均下调(P<0.01),FSP-1 mRNA表达均下调(P<0.05),但四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阿霉素可诱导小鼠足细胞发生EMT,活性维生素D3可通过修复足细胞synap-topodin、P-cadherin及抑制desmin、FSP-1的表达来拮抗足细胞EMT而起到保护足细胞的作用。缬沙坦和活性维生素D3在抑制足细胞EMT方面无协同作用。

  • 阿霉素诱导的足细胞转分化中β- catenin 及 TGF -β的变化及活性维生素 D3的干预作用

    作者:庄永泽;谢瑛玲

    目的:探讨阿霉素诱导的足细胞转分化(EMT)中β- catenin 及 TGF -β的变化及活性维生素 D3干预作用。方法:以体外培养的小鼠足细胞系为研究对象,分6组进行实验:正常组(C 组)、阿霉素组(即模型组,ADR 组)、低剂量活性维生素 D3组(LVD 组)、高剂量活性维生素 D3组(HVD 组)、缬沙坦组(ARB 组)、缬沙坦+高剂量活性维生素 D3组(AHVD 组)。各实验组干预24 h、48 h 时通过 RT - PCR 检测β- catenin、TGF -βmRNA 的表达,Western Bolt 检测β- catenin 蛋白的表达。结果:用药物干预24 h 及48 h 时,与正常对照组相比,ADR 组足细胞β- catenin mRNA 及蛋白表达均上调(P ﹤0.01);与ADR 组相比,四个药物干预组(ARB 组、LVD 组、HVD 组、AHVD 组)β- catenin mRNA 及蛋白表达均下调(P ﹤0.05)。24 h时与正常对照组相比,ADR 组 TGF -β mRNA 表达上调(P ﹤0.01);与 ADR 组相比,四个药物干预组 TGF -β mRNA 表达明显下调(P ﹤0.01)。48 h 时与正常对照组相比,ADR 组 TGF -β mRNA 表达上调( P ﹤0.01);与 ADR 组相比,HVD 组与AHVD 组 TGF -β mRNA 表达明显下调(P ﹤0.01),而 LVD 组及 ARB 组无显著下降(P ﹥0.05)。结论:活性维生素 D3通过抑制信号转导通路中β- catenin、TGF -β的表达而抑制足细胞发生 EMT。

  • 活性维生素D3干预保护2型糖尿病模型大鼠肝脏的作用机制

    作者:刘莉娜;王志强;朱筠

    背景:活性维生素D3在2型糖尿病及其并发症发生发展中发挥着重要的调节作用。目的:探讨活性维生素D3干预保护2型糖尿病模型大鼠肝脏的作用及其机制。方法:将35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糖尿病模型组和维生素D3干预组,后2组高脂高糖饮食并腹腔注射链脲佐菌素制备糖尿病大鼠模型。维生素D3干预组予以0.03μg/(kg?d)的骨化三醇灌胃(溶于花生油),正常对照组和糖尿病模型组以花生油灌胃。8周后麻醉处死,分离血清测定空腹血糖、空腹胰岛素、总胆固醇、三酰甘油,计算稳态模型胰岛素抵抗指数;留取肝组织,行苏木精-伊红染色、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实时荧光定量PCR。结果与结论:①与糖尿病模型组相比,维生素D3干预组仅有三酰甘油、稳态模型胰岛素抵抗指数下降(P <0.05)。②与正常对照组相比,糖尿病模型组大鼠肝细胞肿胀、脂肪变性伴炎细胞浸润,JNK和 C-Jun及其磷酸化形式的蛋白表达、JNK和 C-Jun及其下游的肿瘤坏死因子α、白细胞介素1β的mRNA表达均升高(P <0.05);维生素D3干预组肝细胞肿胀及脂肪变性减轻,炎细胞浸润减少,同时上述全部因子的表达亦低于糖尿病模型组(P <0.05)。③结果证实,维生素D3保护2型糖尿病模型大鼠肝脏的作用机制可能与其下调JNK/C-Jun信号通路有关。

70 条记录 1/4 页 « 1234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