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浅论把握院外急救的几个关键环节

    作者:严大明;姚施冲;徐文慧;殷丽

    干休所卫生所急救医疗服务(EMS)作为院外急救启动急救"生存链"的初环节,主要任务是:早期识别求救,早期心肺复苏,早期除颤,早期提供基础生命支持(BLS).我们把握关键环节,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归纳总结如下.

  • 气管插管和电除颤对院前急救心肺复苏的影响

    作者:张晓雪;郑华

    心肺复苏(cardio-pulmonary resuscitation,CPR)是院前急救工作中常用的重要抢救性技术,对挽救患者生命、降低病死率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美国心脏学会早在1990年就提出急救生存链的概念,包括四个环节--早期到达现场,心肺复苏,电除颤,高级生命支持.随着目前技术和设备的不断改进和完善,在院前行气管插管(endortacheal intubation,ETI)和电除颤(electric defibrillation,ED)已成为可能.

  • 院内心肺复苏中生存链应用现状分析

    作者:丁士芳;王可富;周炜;陈晓梅

    目前,院内心搏骤停(cardiac arrest,CA)行心肺复苏(cardiopulmonary resuscitation,CpR),国内多行胸外心脏按压,静推肾上腺素等药物,较少采取电除颤及建立人工气道.本文回顾性分析171例发生CA行CPR患者,以便了解"生存链"在院内心肺复苏中的运用现状,发现其薄弱环节[1],为改善患者预后提供帮助.

  • 厦门市临床医生掌握心肺复苏知识的调查分析

    作者:叶剑鸿;刘慧恒;陈素香;占凌辉;刘晓楣

    心肺复苏发展至今已有几十年的历史,特别是1992年美国心脏病协会(AHA)提出"生存链"的概念,1995年体外自动除颤仪(AED)的临床应用,2000年<2000国际心肺复苏指南与心血管病急救指南>的发表以及在2005年ILCOR会议对2000指南的进一步修订,显示了心肺复苏技术已取得显著的进步.对每个医生来说,掌握心肺复苏术应该是基本的要求.但长期以来心肺复苏技术未得到足够普及和重视,使得我国心肺复苏的整体水平与世界先进水平的差距仍然较大,院内医师对心肺复苏的掌握情况也不容乐观.通过对夏门市各级医院医生的问卷调查,来探讨目前各级医院临床医生对心肺复苏术掌握的情况.

  • 心脏骤停生存链实施现状及预后因素研究

    作者:郑康;马青变;王国兴;郑亚安;高炜

    目的 了解心脏骤停患者复苏中“生存链”的实施现状,比较实践与指南的差距,分析影响心脏骤停患者预后的因素.方法 对2012年1月至2013年12月北京大学第三医院急诊科抢救病例中发生心脏骤停并接受心肺复苏的成年患者进行分析,比较院内和院外心脏骤停患者心肺复苏中“生存链”的实施情况和差异,分析影响患者预后的因素.结果 本研究共纳入患者414例,男性69.8%,年龄(61.7±18.0)岁.院内组224例,院外组190例.导致心脏骤停的病因中心源性疾病占30%.所有患者中27.5%恢复自主循环,8.2%存活出院,3.1%脑功能分级为1~2级.院内组心脏骤停至医务人员接触时间小于5 min的比例(99.1%vs.10.5%,P<0.01)、目击者胸外按压的比例(100%vs.15.3%,P<0.01)、心脏骤停后5 min内开始胸外按压的比例(98.7%vs.11.1%,P<0.01)和出现可除颤心律后5 min内实施电复律的比例(87.5%vs.12.5%,P<0.01)均高于院外组;两组肾上腺素的使用率和剂量、持续昏迷患者目标温度管理的实施比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院内组自主循环恢复比例(37.1%vs.16.3%,P<0.01)、存活出院比例(31.0%vs.22.6%,P=0.002)和脑功能分级1~2级的比例(48.1%vs.0.0%,P=0.029)均高于院外组.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心脏骤停地点为院内和初始心律为可除颤心律是自主循环恢复和存活出院的有利因素.男性和年龄>65岁是自主循环恢复的不利因素.结论 院外组急救人员到达时间晚、目击者胸外按压比例低、开始胸外按压和首次电复律时间晚、自主循环恢复后昏迷患者的目标温度管理实施比例极低是目前“生存链”实施中的主要问题.切实落实“生存链”的实施是提高心脏骤停患者存活率、改善神经功能预后的关键.

  • 心肺复苏进展(一)

    作者:钱方毅;李宗浩

    2010年AHA CPR&ECC指南是当今全世界高水平、权威、先进的心肺复苏救治指南,其主要的更新内容为:一是将基本生命支持(BLS)的救治程序从“A-B-C”更新为“C-A-B”,即对心脏骤停患者立即启动胸部按压(尤其是旁观者施救时),稍后再开通气道,施行人工呼吸;二是对院外心脏骤停患者施救者应快速完成生命链中BLS初3个环节:早期识别和早期呼叫,并接通急救中心电话,早期CPR及快速除颤;三是建议旁观者实施只动手的CPR,以替代既往的标准CPR(胸部按压加人工呼吸);四是强调实施高质量的CPR;五是强调早期快速除颤对VF/VT引起的心脏骤停患者救治的重要意义,提出除颤与CPR应有机整合进行;六是将原生存链的4个环节增为5个环节,强调心脏骤停复苏后救治的重要性,表明指南既重视院外第一线救治,这是复苏成败的关键,同时又强调患者经院外救治恢复自主循环后,进入医院内作进一步救治的重要性.

  • 心肺复苏领域三个热点问题的临床研究

    作者:马承君;马永才;黄天立;马哲;王莹莹;刘建秀

    目的 针对心肺复苏领域三个热点点题进行相关的临床研究,旨在提高心肺复苏质量.方法 总结分析2001年1月-2010年1月通辽市医院收治的心肺复苏462例患者,针对CPR与除颤优先次序选择,院前、院内急救小组建设,生存链落实情况三个方面进行探讨.结果 462例中154例恢复心搏时间是3~40 min;154例患者中97例恢复呼吸,恢复自主呼吸时间是10 min~48 h,97例心肺复苏(CPR)成功的患者中62例患者恢复意识,恢复时间是1~72 h.结论 ①心室颤动(VF)渡形是CPR与除颤优先次序决定因素.②加强院前院内急救小组建设,可提高心肺复苏效率.急救小组分工协作是CPR保证.③彻底落实生存链.是提高CPR成功率的关键措施,可明显改善患者预后.

  • 呼气末二氧化碳分压监测在心脏骤停救治过程中的应用分析

    作者:杨光明

    目的 分析在成年心脏骤停患者的救治“生存链”中呼气末二氧化碳分压(PETCO2)的变化情况,探讨其在救治过程中的临床意义.方法 选取本院2014年1月~ 2016年2月救治的成年心脏骤停患者80例,在救治过程中常规给予PETCO2监测.根据救治效果分为两组,32例患者自主循环恢复(ROSC)为观察组,48例患者未出现自主循环恢复为对照组,比较两组患者不同时间点PETCO2的实测值及变化情况.根据自主循环持续时间,将观察组分为两组,18例患者于24h内死亡为甲组,14例患者存活大于24h为乙组,比较两组患者不同时间点PETCO2的实测值及变化情况.结果 对照组患者PETCO2先升高后降低,观察组患者PETCO2持续升高,观察组患者PETCO2在多个时相点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甲组与乙组患者PETCO2均持续升高,乙组患者PETCO2在多个时相点均明显高于甲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 在成年心脏骤停患者的救治“生存链”中,PETCO2与患者预后密切相关,可作为成年心脏骤停患者预后的有效监测指标.

  • 《国际心肺复苏和心血管急救指南2000》系列讲座(17)——科学的急救方法与生存改善

    作者:沈洪;朱志宏

    1 院前生存链自从1992年的<心肺复苏指南>提出了"生存链"的基本概念,这一急救方法在复苏和心血管急救中得到了成功的证实.如评价院内心脏猝死预后的 Utstein指南就都根据"生存链"的概念得到了发展.

  • 我国心肺复苏研究新进展

    作者:于虎;沈开金;敖其

    高质量的心肺复苏(CPR)是抢救各种原因引起的心搏骤停(CA)患者的唯一措施,而且高质量的CPR可明显提高CA患者的存活率,这已得到国内外专家的公认。20世纪60年代Pater Safar等将口对口人工呼吸、胸外按压和除颤结合起来,创建了现代CPR术;1992年提出了早期发现、早期CPR、早期除颤、早期高级生命支持的CPR生存链理论;2000、2005和2010年陆续颁布了美国心脏学会CPR与国际心血管急救指南。每次新指南的颁布和推广都会引起全世界的热议,不仅改变了临床医生对CPR的认识,也促进了CPR的进一步研究和发展。近年来我国关于CPR的研究也取得了很大的进展,现将研究结果综述如下。

  • 艾滋病作祟20年

    作者:周蕊

    提起艾滋病,真是一个沉重的话题.我国是在1985年发现首例艾滋病感染者的,在此之前,我们一直认为艾滋病离我们很远,得艾滋病那是"老外"们的事.孰知,仅仅过了20年,我国的艾滋病感染者及携带者已经由0猛增到80多万.80万,这是多么庞大的一个数字,想当年,曹孟德统领的大军"加了水"后才凑齐此数,真是令人震惊不已.艾滋病本来是在动物界传染,和人类没有关系.是人类对自然的过度开发,破坏了大自然平衡的生存链才使自己引火烧身的.

  • 苏州与法国斯特拉斯堡院外心脏骤停患者生存链质量比较

    作者:朱建良;刘励军;Phillips Sauder

    目的:比较我国苏州地区与法国斯特拉斯堡院外心脏骤停( CA)患者生存链具体环节完成质量的差异。方法采用回顾性队列研究方法,比较苏州地区十家综合性医院(苏州组)与法国斯特拉斯堡新民众医院(斯堡组) ICU收治的CA患者院前心肺复苏( CPR)质量,以及入住ICU后患者48 h内,其血压( BP)、血氧饱和度( SpO2)、二氧化碳分压( PaCO2)、血糖和体温等集束化治疗质量的差异。结果在院前急救环节的质量方面,斯堡组患者中44%接收了旁人实施心肺复苏,而苏州组中只有1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斯堡组患者CA至CPR时间和CA至恢复自主循环( ROSC)时间中位数分别为5 min和27 min,而苏州组患者上述相关时间的中位数分别为15 min和40 min,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均<0.01)。在复苏后集束化治疗方面,斯堡组患者CA后6 h PaCO2达标的比率(61% vs 27%)和48 h内的达标率(59% vs 29%)均明显高于苏州组(P<0.01)。另外,斯堡组患者接受治疗性低温的比率(88% vs 57%)、达到目标温度的比率(84% vs 13%)及低温达标率(44% vs 7%)均明显高于苏州组( P均<0.01)。结论苏州地区院外CA患者生存链总体质量明显低于西欧发达地区,尤其是院前急救质量差距大,而院内低温治疗实施率和质量还需提高。

  • 改善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的生存链

    作者:沈卫峰;沈迎;张奇

    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的生存链近来受到关注,本文就缩短从患者发生症状至医院就诊以及从患者到达医院至球囊扩张(PCI治疗)两个时间段的文献报道作一综述,希望能推动我国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的治疗.

  • 基础生命支持(BLS)--自动体外除颤技术--新世纪国际心肺复苏(CPR)、心血管急救(ECC)指导标准系列讲座之二

    作者:金辉;李宗浩

    新指导标准对"生存链"(chain of surviral)之重视和强调,自1992年至今初衷未变,且本文作者在2000年2月达拉斯召开的讨论定稿会上,更感受到这将是新世纪复苏医学革命之核心.因为在心肺复苏(CPR)实施40年、社会大层面普及之今天,欲获取可能的高的生存率,只有尽可能地实施下列操作:①重视早期警戒信号;②急救系统积极行动;③基础生命支持;④除颤;⑤开放气道和保证通气;⑥静脉介入治疗[1].

  • 基于Utstein模式下秦皇岛地区院前心搏骤停患者生存链现状分析

    作者:刘洪伟;王耀辉;孙伟;陈红;徐俊祥;张重阳;孟庆义

    目的:分析秦皇岛地区院前心搏骤停患者(CA)心肺复苏“生存链”实施现状,探索我国实际情况下如何提高院前心肺复苏成功率.方法:基于Utstein模式,收集2015-02-2017-09期间秦皇岛市第一医院急诊科、秦皇岛市海港医院急诊科、秦皇岛市中医医院急诊科、北戴河医院急诊科接诊的187例院前CA患者,分为复苏有效组和复苏无效组.比较两组患者院前心肺复苏(CPR)生存链的实施情况,分析影响预后的因素.结果:本研究共纳入187例CA患者,男131例(70%),女56例(30%);平均年龄(63.30±16.12)岁,复苏成功率为32.08%.院前CA发生在住所(54.5%)、公共场所(26.7%).院前CA原因主要为心源性疾病(40.6%),其次为创伤(24.1%).78.6%的CA有目击者,但只有12.8%由目击者进行了现场CPR.14.4%的CA给予院前除颤,而院前气管插管率仅为11.2%.与复苏无效组比较,复苏有效组在目击者CPR(x2=23.270,P=0.000)、CA至专业CPR<5 min(x2=27.770,P=0.000)、院前除颤(x2=4.459,P=0.035)、院前气管插管(x2=5.807,P=0.016)、院前肾上腺素使用(x2=7.039,P=0.00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秦皇岛地区院前CA的复苏成功率不高,院前“生存链”中很多因素有待进一步完善.

  • 2015心肺复苏指南新变化与进展

    作者:金晓胜;蔡文伟;叶侃;张盖

    自从美国 AHA 在1966年发布第一个心肺复苏指南以来,CPR 技术在全球成功抢救了成千上万的心脏骤停患者。经过50多年的发展,CPR 技术已经成为抢救心脏骤停和濒死患者的基本技术之一,对急诊急救产生重大的影响,特别是2000年 CPR 和 ECC 指南的发布:循证医学证据和全球专家的推荐意见成为临床治疗方案的有力支撑。因此,随着研究的进展,每5年更新的指南发布成为医学界关注要点。2015年10月 AHA 在《循环》杂志发布新的心肺复苏指南,新指南流程更加简化,提倡快速反应。将生存链划分为院内和院外,使救治机制更加灵活。确认了单人施救操作顺序,肯定高质量的 BLS 是 ACLS 的坚实基础,并且进一步强调 ACLS 团队合作的重要性。笔者结合2010年版心肺复苏指南基础上对2015年新指南进行比较分析,熟悉和掌握心肺复苏指南新变化,使医务人员更好地掌握 CPR 技术,更加科学、有效地抢救心脏骤停的患者,提高心肺复苏成功率。

  • 解读《2005国际心肺复苏与心血管急救指南》(3)——基础生命支持

    作者:方向韶;符岳;黄子通

    由于心跳骤停事件的突发性,美国心脏协会采用"生存链"表明对心跳骤停患者紧急抢救的时间紧迫性:(一)早期识别心跳骤停事件,立即启动急诊医疗服务体系(EMS);(二)早期实施CPR:即刻的心肺复苏能使心室颤动导致的心跳骤停患者存活机会提高2~3倍;(三)早期电击除颤:心跳骤停事件发生3~5分钟内实施CPR同时电击除颤能把生存率提高到49%~75%;(四)尽早由专业急救人员实施进一步的高级生命支持治疗.

  • 体外自动除颤仪--生存链中的重要环节(2000年国际复苏指南第四部分)

    作者:赵莉;赵擎宇

    指南的主要改变有关在基础生命支持(BLS)中如何使用体外自动除颤仪(AED)的指南主要性改变如下:1.早期除颤(指在EMS收到呼救信号5分钟内施行电击)应作为高度优先的选择.

  • 院前猝死急诊复苏中生存链应用分析

    作者:王日兴;麦志惠;邢柏;谭世峰;劳之勇;李诗阳;曾琦

    目的探讨生存链对院前猝死急诊患者心肺复苏的影响.方法对我院82例院前猝死急诊患者心肺复苏资料进行回顾分析.结果82例患者心肺复苏自主循环恢复(ROSC)37例(45.12%),存活15例(18.29%);46例室颤并接受电除颤的患者,11例存活出院;36例未除颤者仅4例存活出院;总死亡率81.71%(67例/82例).结论院前猝死急诊复苏中应用生存链能改善预后.

  • 生存链在心肺复苏中的作用

    作者:陈力勇;王世祥

    本文通过回顾心肺复苏(CPR)生存链概念的建立,结合2010年美国心脏病协会CPR及心血管急救指南,重点论述五环生存链的作用,包括:(1)立即识别心脏停搏并启动急救系统;(2)尽早进行心肺复苏,着重于胸外按压;(3)快速除颤;(4)有效的高级生命支持;(5)综合的心脏停搏后治疗.阐述了优化和持续改进生存链各环节对于提高心脏停搏患者的生存率、改善患者神经功能结局具有重要意义.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