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三维超声时间空间关联成像技术检测胎儿心脏

    作者:郭楠;闵玲;陈娇;朱琦

    目的 探讨时间空间关联成像(STIC)技术应用于胎儿心脏的优成像条件. 方法 对130胎正常胎儿心脏分别进行常规二维超声心动图检查以及三维STIC容积数据采集,脱机分析后进行显示效果评分,对显示效果进行比较分析. 结果 121胎胎儿完成三维容积数据采集,采集成功率为93.13%;常规二维超声心动图检查及三维STIC容积数据采集方法整体显示效果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同一方法在不同采集条件下的显示效果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两种方法均在侧位四腔心切面显示佳,二维切面在妊娠25~29周显示率较高,三维切面在妊娠20~24周显示率较高;两种方法在血管长轴相关切面显示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论 STIC技术应用于胎儿心脏检查较常规二维超声检查具有优势,但需要对采集条件进行控制并熟练掌握脱机分析方法.

  • 应用时间-空间关联成像技术评价正常胎儿房室瓣

    作者:王彧;蔡爱露;张颖;李婧宇;李婷;孙微;吴红梅

    目的 评价应用三维超声时间-空间关联成像( STIC)技术观察胎儿房室瓣结构、测量正常胎儿房室瓣的周长和面积、观察其随孕周的变化的可行性.方法 利用STIC技术采集176胎胎龄20~32周正常胎儿的心脏容积数据,在不同成像模式下观察胎儿房室瓣立体形态,手动测量房室瓣环的周长和面积,分析所得数值与孕周的关系.结果 ①176胎中,144胎应用STIC技术观测房室瓣成功,成功率为81.82%(144/176).二、三尖瓣的周长和面积与孕周呈正相关.从20周到32周,二尖瓣平均周长从(2.41±0.35)cm增至(3.49±0.25)cm,平均面积从(0.36±0.14)cm2增至(0.97±0.23)cm2;三尖瓣平均周长从(2.46±0.23)cm增至(3.56±0.21)cm,平均面积从(0.34±0.10)cm2增至(0.96±0.23)cm2.②与二维超声相比,STIC技术可以更好地显示房室瓣结构,瓣叶在各种模式下均可得到较好显示,瓣环、乳头肌分别在表面模式、断层显像模式下显像效果较好.结论 STIC技术评价胎儿房室瓣具有一定优势,应用价值较高.

  • B超诊断胎儿先天性肺囊肿1例

    作者:卢长庆;史月秋;黄发基;谭丽

    患者女,25岁,怀孕 22周,常规超声检查时发现胎儿头在下,臀在上.双顶径63mm.胎儿肺回声增强,内部弥漫性分布大小不等的囊状无回声区,大的一个为18mm×17mm.小的一个为2~3mm.部分无回声区集中分布呈蜂窝状征象.以上无回声区边界清晰,后方伴回声增强.双侧肋膈角处见少许积液.胎儿心脏受肺推挤向左后下方移位与胸壁毗邻.胎心搏动规整,心率153次/min.胎儿股骨长37mm.胎盘位于子宫前壁0级.羊水大深度65mm.超声诊断(图1,2):胎儿先天性多发性肺囊肿.次日行引产,胎儿肺病检结果为:先天性肺囊肿(肺泡型)伴血管扩张.

  • B超诊断胎儿膈肌缺如并胸腹腔积液1例

    作者:郑俊平;张一新

    孕妇,20岁,妊娠30周,行B超检查示:胎心规律,心率140次/分,胎儿心脏周围见液性暗区与胎儿腹腔相通及未膨胀之肺组织,未见膈肌回声(见图1,2),胎盘位于右侧壁,羊水大暗区4.9cm.超声提示:胎儿膈肌缺如,胸腹腔相通、积液.妊娠38 周娩出,呼吸困难,26min后死亡.尸检结果与超声相符.

  • 孕11~13+6周心脏畸形胎儿四腔心切面声像图特征

    作者:王银;刘娟娟;李谊;刘彦英;钱隽;梁照秋;丛淑珍

    目的 观察孕11~13+6周心脏畸形胎儿四腔心切面声像图特征,探讨其在早孕期筛查中的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4胎经病理、中孕期胎儿超声心动图检查或出生后随访证实的11~13+6周心脏复杂畸形胎儿心脏四腔心切面超声声像图特征和颈项透明层(NT)厚度.结果 24胎心脏畸形胎儿早孕期四腔心切面表现:①6胎正常,可见2束比例相当的心室流人道血流;②3胎表现为比例失调的2束血流;③5胎仅显示1束房室瓣血流,于心室水平再分为左右2束血流;④5胎显示1束房室瓣血流,于心室水平无分叉;⑤5胎表现为室间隔过隔血流.24胎中,1 6胎(16/24,66.67%)NT增厚,8胎(8/24,33.33%)NT正常.结论 11~13+6周四腔心切面超声表现对筛查胎儿心脏畸形具有一定价值,有望将部分心脏畸形的检查时间窗由中孕期提前至早孕期.

  • 胎儿心脏畸形超声筛查诊断模式现状

    作者:王海英(综述);于岚(审校)

    胎儿心脏畸形是常见、严重的先天畸形,在活产新生儿中发生率可达4‰~13‰[1]。目前,超声是公认的安全无创的胎儿心脏影像学检查技术。王新房等1964年首次应用M型超声检查胎儿心脏并报道了其临床应用价值[2]。1986年,英国提出了胎儿心脏畸形产前超声筛查的概念,推荐将四腔心切面纳入18~22孕周胎儿的常规产前筛查规范[3]。随着超声医学与超声成像技术的不断发展,胎儿心脏畸形超声筛查诊断模式经历了从基础的胎儿心脏畸形筛查到胎儿超声心动图,从二维超声模式到三维及实时三维超声模式等一系列发展变化。本文就胎儿心脏畸形超声筛查诊断模式的现状作一综述。

  • 时间-空间相关成像技术评估中孕期胎儿心功能的初步研究

    作者:姬宏娟;汪龙霞;王军燕;徐虹;周春艳

    目的 评估时间-空间相关成像( STIC)技术在中孕期胎儿心功能检查中的应用.资料与方法 110例孕20~27+6周胎儿常规超声筛查心脏无异常,用STIC技术扫描获得胎儿心脏整个心动周期的容积数据,存盘后采用体器官计算机辅助分析软件(VOCAL)进行脱机分析,手动描画出心室舒张末期容积(EDV)、收缩末期容积(ESV).计算心室的每搏量(SV)、心排血量(CO)、射血分数(EF),评价SV、CO、EF与孕龄的相关性.结果 110例胎儿中,94例(85.5%)获得满意的心脏容积数据.左、右心室SV从孕20周的(0.33±0.06) ml和(0.40±0.07) ml增加至孕27+6周的(1.13±0.11) ml和(1.29±0.11) ml,左、右心室CO从孕20周的( 49.66±8.10) ml/min和(59.96±9.43) ml/min增加至孕27+6周的(163.51±17.68) ml/min和(187.57±15.98) ml/min;左、右心室SV和CO随孕龄增加而增加,与孕龄呈正相关(左心室SV及CO r=0.93,P<0.05.右心室:SV r =0.95,P<0.05; CO r=0.94,P<0.05).左、右心室EF分别为(49.48±4.12)%和(51.07±4.00)%,与孕龄无明显相关性(r=0.02、0.04,P> 0.05).结论 STIC技术能较为准确客观地测量胎儿心室容积,评价胎儿心功能,有望成为胎儿心功能检查的一种新方法.

  • 胎儿心脏系统超声检查诊断胎儿冠状动脉瘘

    作者:赖秋荣

    冠状动脉瘘(coronary arterial fistulae,CAF)属于罕见的先天性畸形,占先天性心血管病的0.2%~0.4%[1].高分辨率彩色多普勒超声的应用和胎儿心脏超声检查经验的积累,使产前胎儿冠状动脉瘘的诊断成为可能.本研究回顾性分析柳州市妇幼保健院产前系统超声诊断的7例胎儿冠状动脉瘘的声像图特点,并结合相关文献报道,探讨超声诊断胎儿冠状动脉瘘的方法,以提高其诊断价值.

  • 超声观察胎儿产前及产后心脏横纹肌瘤的变化

    作者:张晓娇;韩冰;蔡爱露

    目的 探讨心脏横纹肌瘤的超声心动图表现,分析单发及多发横纹肌瘤在产前及产后6个月内的变化趋势.资料与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2016年1月产前诊断为心脏横纹肌瘤的胎儿11例,超声检查中记录肿瘤大小、数量和解剖部位.11例胎儿分为肿瘤单发组和多发组,两组均在孕期及产后6个月内复查肿瘤变化情况.结果 产前11例横纹肌瘤胎儿中,多发组6例,其中5例肿瘤增长,1例肿瘤未变;单发组5例,肿瘤均未变,两组胎儿产前变化趋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11例患儿均随访至出生后6个月,多发组中2例肿瘤消退,4例肿瘤未变;单发组中2例肿瘤消退,3例肿瘤未变,两组患儿产后6个月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心脏横纹肌瘤在产前有增长的趋势,多发者增长可能性大,产后6个月内横纹肌瘤相对稳定,部分出现消退趋势,多发者与单发者无显著差异.

  • 产前系统胎儿超声筛查胎儿心脏的意义

    作者:蔡石兰;黄巧燕

    目的探讨产前系统胎儿超声筛查胎儿心脏畸形的价值。资料与方法系统检查5224例产前胎儿的头颅、颜面部、脊柱、心脏、腹部脏器、四肢等结构,采用四腔心切面头侧偏转法获得四腔心切面、左心室流出道切面、右心室流出道切面的彩色多普勒超声和频谱多普勒超声图像,并进行分析。结果共检出11例心脏畸形,其中右心房增大合并三尖瓣反流3例,室间隔缺损2例,左心室发育不良合并主动脉狭窄1例,左心室发育不良合并二尖瓣狭窄及主动脉瓣闭锁1例,主动脉狭窄1例,三尖瓣下移畸形1例,大动脉转位1例,法洛四联症1例。漏诊1例。结论系统胎儿超声检查作为胎儿先天性心脏畸形的筛查手段简便易行,具有较高的准确率。

  • M型超声及频谱多普勒超声心动图诊断胎儿房性期前收缩的临床研究

    作者:李岩;李建玲;刘罡;常凤玲;翟慧萍;王清国

    目的探讨M型超声及频谱多普勒超声心动图对胎儿房性期前收缩的诊断价值。资料与方法利用M型及频谱多普勒超声,对73例孕16~40周临床发现有胎儿心律失常的孕妇进行超声心动图检查,检出胎儿房性期前收缩32例,分析其超声心动图特征并进行追踪随访。结果32例胎儿房性期前收缩中,频发房性期前收缩14例,偶发18例,其中2例合并肌部室间隔缺损。32例胎儿除2例失访外,随访30例胎儿房性期前收缩在分娩前或出生后心率恢复正常,频繁发作的胎儿房性期前收缩产前消失率明显低于偶发房性期前收缩胎儿(P<0.05),2例肌部缺损于出生后闭合。结论 M型超声及频谱多普勒超声心动图作为产前检查胎儿心律失常的可靠无创影像技术,具有直观、简便、重复性好等优点,为指导临床治疗和判断预后提供重要信息。

  • 超声心动图对妊娠期糖尿病胎儿心脏功能的评价

    作者:卜秋强;程楚云;李育婵;林淑莲

    目的:探讨超声心动图在评价妊娠期糖尿病(gestational diabetes mellitus,GDM)胎儿心脏构型和功能变化中的价值.方法:对31例GDM胎儿(观察组)和35例健康孕妇胎儿(对照组)进行心脏结构和功能相关指标测定,并行组间比较.结果:观察组胎儿左心室厚度、右心室舒张末期内径、右室收缩末期内径、右心室壁的厚度、室间隔收缩末期厚度、左室射血分数、左室及右室短轴缩短率测定值均大于对照组,二尖瓣、三尖瓣E峰和A峰的速度比值均小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胎儿左室舒张、收缩末期内径及室间隔舒张末期厚度测定值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胎儿左右心室Tei指数均明显大于对照组(P<0.05).结论:GDM胎儿心脏构型和功能多发生变化,多普勒超声是评价这种变化的有效方法.

  • 正常胎儿肺动脉及其分支多普勒超声心动图特征研究

    作者:郭永华

    目的应用胎儿超声心动图观察20~34周正常胎儿的肺动脉及其左右分支,通过测量其肺动脉主干及其分支的内径、血流动力学参数,了解各项指标的变化规律;并观察肺动脉左右分支有无差别。方法入选妊娠20~34周的正常胎儿560例,分别观察胎儿的肺动脉主干内径、血流峰速、频谱持续时间;肺动脉左右分支内径、频谱形态、血流峰速及频谱持续时间。以胎龄2周为一阶段分组,共分为:20~22周、22+~24周、24+~26周、26+~28周、28+~30周、30+~32周、32+~34周7组,用SPSS 13.0统计学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肺动脉主干内径随孕周的增大而增大,两者存在线性相关,相关系数r=0.68,一元一次线性回归方程为Y=0.286 X-2.510,血流频谱呈单峰,峰值流速随孕周的增加而增快,频谱持续时间不随胎龄的改变而改变;肺动脉分支内径随孕周的增大而增大,与孕周均存在线性相关,右肺动脉与孕周的相关系数r=0.60,一元一次线性回归方程为Y=0.156 X-1.304,左肺动脉与孕周的相关系数r=0.65,一元一次线性回归方程为Y=0.148 X-1.240,血流频谱均呈单向双峰,第一峰值高,持续时间短,第二峰值低,持续时间长,第一峰的峰值流速与肺动脉主干的峰值流速接近,并随孕周的增大而增快,第二峰的峰值流速不随孕周的改变而改变,两个峰持续的时间之和小于肺动脉主干频谱的持续时间,分支的频谱形态及持续时间不随孕周改变而改变;主肺动脉内径大于左右分支的内径,右侧分支内径大于左侧分支内径,左右分支的频谱形态、峰值及持续时间无明显差异。结论正常胎儿肺动脉主干及左右分支的内径受到孕周的影响,随孕周的增大而增大;肺动脉主干的峰值流速与左右分支的前峰峰值流速接近,随孕周的增加而增快;肺动脉左右分支的频谱呈单向双峰,形成较早,形态固定。胎儿超声心动图能够动态观察胎儿肺动脉的解剖特征,并能对其内径、血流频谱等进行测量,是观察胎儿肺循环的一种有效、可靠的检查方法。

  • 空间-时间相关成像技术诊断胎儿室间隔缺损的应用研究

    作者:王旭东;田家玮;孙立涛

    目的:应用空间-时间相关成像技术(STIC)多种处理模式对胎儿室间隔缺损(VSD)声像学特征进行研究,探讨STIC技术多种模式在评价胎儿VSD中的应用价值,并比较STIC技术多种模式间诊断效能的差异。方法选取疑诊为先天性心脏病胎儿54例,应用常规超声心动图(UCG)和 STIC 技术多种处理模式分别进行分析,并以产后新生儿心脏超声诊断或引产的胎儿尸体解剖结果为金标准。结果常规超声心动图、断层超声成像和表面成像模式对胎儿 VSD 的诊断效能较高,ROC曲线下面积三者之间进行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多平面成像、透明成像和反转成像模式的诊断效能较差。结论 STIC技术多种处理模式虽各具特色,但并不能代替二维超声心动图,联合应用可提供更清晰、更稳定、更丰富的图像内容。可作为常规超声心动图诊断胎儿VSD的佳补充手段。

  • 时间-空间相关成像-M超在测定胎儿左心室短轴缩短率中的应用

    作者:陈炳华;李晓琴;杨敏

    目的 探讨胎儿心脏实时三维超声时间-空间相关成像-M超(STIC-M超)在测定中孕期胎儿左心室短轴缩短率(LVFS)中的应用.方法 使用STIC技术取得胎儿心脏的容积数据,利用离线分析软件对容积数据进行STIC-M超分析处理,获得胎儿心脏的M超曲线图,在其上测量左心室的舒张末期内径(LVIDd)与收缩末期内径(LVIDs),利用公式LVFS=(LVIDd-LVIDs)/LVIDd×100%计算LVFS,与传统方法获得的LVFS进行对照.结果 对于获取图像质量较满意的65例胎儿进行均数比较发现:STIC-M超所得到的LVFS为:33.20%±7.06%,传统M超测得的LVFS为33.86%±5.33%.通过两组间数据Pearson相关性进行统计分析,相关系数r=0.927,P=0.000,通过Bland-Altman分析,两种方法间95%一致性界限为(4.98%,-6.25%).使用STIC-M超测量LVFS,观察者间及观察者内ICC值分别为 0.877、0.845,而通过传统方法测量者间及测量者内的ICC分别为 0.794、0.780.结论 STIC-M超可用LVFS测量,与传统M超测量具有相关性,且较传统M超更准确、重复性更好,具有明显的优势,其可在离线状态下,更方便地进行胎儿的LVFS测定.

  • Tei指数在评估孤立性心包积液胎儿心功能中的价值

    作者:胡智安;韩鄂辉;张频;朱静安;吕志红;洪玮;王从农;喻磊;黄娅娟

    目的 测量妊娠中晚期孤立性心包积液胎儿心脏的Tei指数,观察与胎龄的关系,初步评估其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经超声检查诊断为孤立性心包积液的胎儿51例.应用组织多普勒技术分别测量左、右心室的等容收缩时间(ICT)、等容舒张时间(IRT)、射血时间(ET),根据公式计算Tei指数,并与对照组进行比较,同时分析Tei指数与胎龄之间的关系.结果 正常中晚期妊娠胎儿的Tei指数随胎龄增大而减小,少量心包积液胎儿Tei指数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中量及大量心包积液胎儿Tei指数与对照组比较有明显统计学差异.结论 正常妊娠中晚期胎儿心脏的心肌做功指数随胎龄的增大明显改善,妊娠中晚期有少量心包积液的胎儿心脏心肌做功指数正常,而中量及大量心包积液胎儿的心脏心肌做功指数减低;Tei指数测量方法简单、快捷、可靠,是评价妊娠期心包积液胎儿心功能和预后的理想指标.

  • 孕20~40周正常胎儿心脏各径线超声心动图测值

    作者:梁媛;郭君;郭德颖;房敬阳;程昀;张桂珍

    目的 测量孕20~40周正常胎儿心脏左心房、右心房、左心室、右心室、主动脉、肺动脉各径线参数,评价其动态变化规律.方法 以二维超声对854例正常胎儿心脏各径线进行测量,得出各项参数,按孕周分为五组:20~24周;25~28周;29~32周;33~36周;37~40周.计算每组中各项参数的平均值;每组之间及各参数与孕周均进行相关分析比较.结果 胎儿心脏各径线参数均与孕周直线关系较密切(左心室、右心室、左心房、右心房、主动脉内径、肺动脉内径的相关系数r值分别为0.69、0.68、0.70、0.68、0.73、0.72),同时进行相关系数的显著性检验,得出均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胎儿心脏各径线大小与孕周呈明显相关,据此可评价胎儿心脏发育情况,胎儿心脏发育以右心占优势;掌握此孕周范围胎儿心脏各径线正常值,对于更准确的识别胎儿先心病具有很大帮助.

  • 时间-空间相关成像技术“A平面旋转法”在中孕期胎儿心脏结构筛查中的应用

    作者:姬宏娟;汪龙霞;王军燕;徐虹;周春艳

    目的 研究时间-空间相关成像技术(STIC)在中孕期胎儿心脏结构筛查中的应用,分析STIC技术应用于中孕期胎儿心脏检查中的优条件及影响心脏容积数据采集成功的因素,探索后期图像快速处理的方法.方法 150例中孕期胎儿,经常规超声检查心脏结构无异常.采用STIC技术扫描获得整个胎儿心动周期的容积数据并采用“A平面旋转法”重建出左心室流出道切面(LVOT)、右心室流出道切面(RV-OT)、主动脉弓切面(LAV-AOA)、动脉导管弓切面(LAV-DA)、三血管切面(3VT)五个常用切面,根据胎心位置分为尖位四腔心组和侧位四腔心组,分析比较上述两组切面的重建率;分析影响数据采集的相关因素,如大羊水深度、胎儿孕周、胎儿体重、胎儿心率、胎盘位置等.结果 运用STIC技术采集150例中孕期胎儿心脏容积数据成功123例(82%),未成功27例(18%).各因素对数据采集成功率的影响无统计学差异(P>0.05).尖位四腔心组、侧位四腔心组两组间STIC重建率无统计学差异(x2 =0.624,P=0.891).结论 在胎儿静止状态下,其他因素对使用STIC技术采集容积数据影响较小,可获得满意容积数据.对不同体位胎儿后期图像处理,运用STIC正交平面技术可得到质量比较满意的图像.因此STIC技术可普遍用于中孕筛查期胎儿心脏检查,具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

  • 围产期超声监测胎儿心脏多发横纹肌瘤一例

    作者:李玉萍;李引娥;段玉喃;姜红

    孕妇,女,27岁,孕1产0,身体健康,无特殊感染史,无遗传病史,无服药史,孕28周在我院做彩超,胎儿未发现明显异常,孕39周(2011年10月25日)在我院做产前超声检查,使用仪器GE-V730,探头频率3.75 MHz,超声显示:宫内妊娠,单活胎,头位,头颅光环完整,双顶径93 mm,股骨径长74 mm,胎儿心胸比例增大,心率142次/min,于胎儿心脏四腔切面观:左、右心室内见数个大小不等的较强回声光团附着于室间隔及左右室壁,突入心腔,大的32 mm ×29 mm(图1),随着心脏的舒缩,异常团块无明显运动.左心室流入道无异常(图2).

  • 初学者应用超声断层成像技术显示胎儿心脏结构的探索

    作者:刘士龙;吴瑛;刘涛;曾伟;倪志鹏

    目的 探索超声断层成像(TUI)技术能否提高初学产科超声操作医师对胎儿心脏结构的显示率,了解该技术在胎儿心脏检查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先由一名熟练的产科超声医师(a)应用二维超声对200例正常中孕期胎儿的心脏进行检查并存储图像;再由一名初学产科超声的医师(b)应用时空关联成像(STIC)技术获取胎儿心脏的容积数据,然后应用TUI程序获得心脏检查各切面并保存;后由一名超声医师(c)将同一胎儿心脏的二维图像与TUI重现的心脏各切面进行对比并根据切面图像的质量及诊断价值进行评分.结果 200例正常胎儿心脏超声检查中,185例获得满意的容积数据.应用TUI技术能够获得胎儿心脏检查所需的切面,获取四腔心、左心室流出道、右心室流出道、三血管及胃泡切面的显示率分别为100.0%、92.2%、87.8%、98.9%及100.0%.TUI法获取各切面与常规二维切面的显示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符合产前超声检查的质量要求.结论 TUI技术是一种简单易学的胎儿心脏结构超声显示方法,初学者应用该技术能够显示胎儿心脏超声检查的常用切面,该技术降低了培训超声医师检查胎儿心脏的难度,有利于超声检查胎儿心脏的推广应用.

402 条记录 6/21 页 « 12345678...2021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