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

    作者:

    头孢菌素类抗生素头孢菌素类根据其抗菌谱、抗菌活性、对β内酰胺酶的稳定性以及肾毒性的不同,目前分为四代.第一代头孢菌素主要作用于需氧革兰阳性球菌,仅对少数革兰阴性杆菌有一定抗菌活性;常用的注射剂有头孢唑林、头孢噻吩、头孢拉定等,口服制剂有头孢拉定、头孢氨苄和头孢羟氨苄等.第二代头孢菌素对革兰阳性球菌的活性与第一代相仿或略差,对部分革兰阴性杆菌亦具有抗菌活性;注射剂有头孢呋辛、头孢替安等,口服制剂有头孢克洛、头孢呋辛酯和头孢丙烯等.第三代头孢菌素对肠杆菌科细菌等革兰阴性杆菌具有强大抗菌作用,头孢他啶和头孢哌酮除肠杆菌科细菌外对铜绿假单胞菌亦具高度抗菌活性;注射品种有头孢噻肟、头孢曲松、头孢他啶、头孢哌酮等,口服品种有头孢克肟和头孢泊肟酯等,口服品种对铜绿假单胞菌均无作用.第四代头孢菌素常用者为头孢吡肟,它对肠杆菌科细菌作用与第三代头孢菌素大致相仿,其中对阴沟肠杆菌、产气肠杆菌、柠檬酸菌属等的部分菌株作用优于第三代头孢菌素,对铜绿假单胞菌的作用与头孢他啶相仿,对金葡萄等的作用较第三代头孢菌素略强.

  • 圆环估计试验检测诱导型AmpC-β-内酰胺酶

    作者:张蓓;沈立松

    目的了解肠杆菌科细菌中产诱导型AmpC-β-内酰胺酶的情况.方法建立一种圆环估计试验(KBDA)的检测方法,以头孢西丁作为诱导剂,第三代头孢菌素(头孢他啶和头孢噻肟)作为指示剂,观察抑菌圈的大小和在诱导剂一边抑菌圈形状的改变.结果诱导剂引起抑菌圈形状的改变被分为S、B、C、D、R型,其中诱导型产AmpC酶耐药细菌(C型和D型)占67.5%,这些细菌对庆大霉素和环丙沙星的敏感率分别为85%和93%.结论KBDA试验能检测出传统的K-B或MIC药敏试验所不能发现的诱导型产AmpC酶对第三代头孢菌素的耐药,可加用庆大霉素或环丙沙星来提高疗效.

  • 肠杆菌科细菌中PER型超广谱β-内酰胺酶的基因检测及遗传特征分析

    作者:谢潋滟;王晓丽;张芳芳;陈越;孙景勇

    目的 了解临床分离的肠杆菌科细菌中产PER型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s)基因类型,探讨其流行病学特征及可能的耐药传播机制.方法 收集2009年6月-2014年1月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临床标本分离到的对头孢他啶、头孢噻肟和头孢吡肟耐药的肠杆菌科细菌共254株,应用PCR技术扩增PER基因并测序确定基因型;对PER阳性菌株进行接合试验,同时利用脉冲场凝胶电泳(PFGE)对其进行流行病学分析,并扩增PER基因上下游序列.结果 临床分离的肠杆菌科细菌中共检出14株携带PER基因,包括PER-1和PER-4两种类型.仅2株奇异变形杆菌接合成功,接合质粒属于IncA/C型质粒.9株PER阳性奇异变形杆菌PFGE共分为7个型别.常见的肠杆菌科细菌基因环境为ISCR1-blaPER-gst-abct,2株产PER-1 型ESBLs的奇异变形杆菌基因环境为ISPa12-blaPER-gst-like-ISPa13.结论 PER基因可存在于多种临床分离的肠杆菌科细菌中.PER基因上游环境多以ISCR1结构为主,该结构在国内PER基因的流行扩散中可能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 肺部感染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肠杆菌科细菌的危险因素分析

    作者:张博佳;谈敏;袁应华;王昌惠

    目的 探讨分析产超广谱 β 内酰胺酶肠杆菌科细菌(extended-spectrum β-lactamase-producing Enter-obacteriaceae,ESBL-PE)致肺部感染的危险因素.方法 对255例肺部影像学证实肺部感染、痰培养提示肠杆菌科细菌生长的患者进行回顾性研究,分析产 ESLB-PE 致肺部感染的危险因素.结果 医院获得性肺炎(OR:2.217,95%CI:1.135~4.331,P=0.020)、培养前经验性使用二种以上抗生素治疗(OR: 4.664,95%CI: 2.413~9.015,P<0.001)、培养前经验性使用广谱β内酰胺类抗生素(OR:2.223,95%CI: 1.078~4.584,P=0.031)、既往脑卒中或脑部手术史(OR:2.504,95%CI: 1.351~4.641,P=0.004)和年龄≥60岁(OR: 2.606,95%CI: 1.328~5.116,P=0.005)为肺部感染中产ESBLs肠杆菌科细菌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患者初始感染状态和不恰当的经验性用药可能导致ESBLs感染风险增高,临床医生应根据患者具体情况,充分评估ESBLs感染风险,选用适当抗生素治疗.

  • 碳青霉烯类耐药肠杆菌科细菌耐药基因调查

    作者:钟桥;陆文香;高晶晶;张宇蔺;张宇琼;徐卫东

    目的 分析临床分离碳青霉烯类耐药肠杆菌科细菌耐药基因携带情况.方法 收集2012-2014年临床分离碳青霉烯类药物耐药肠杆菌科菌株37株,采用改良Hodge试验和EDTA双纸片协同试验筛查碳青霉烯酶及金属酶表型,采用PCR法及基因测序方法调查耐药基因携带情况.结果 37株碳青霉烯类耐药肠杆菌科菌株包括肺炎克雷伯菌16株(43.2%)、大肠埃希菌6株(16.2%)、黏质沙雷菌6株(16.2%)、阴沟肠杆菌4株(10.8%)和弗劳地枸橼酸杆菌、阿斯肠杆菌、产酸克雷伯菌、成团泛菌、芳香沙雷菌各1株(各2.7%);耐药表型显示33株改良Hodge试验阳性,8株金属酶表型阳性;其中35株检出耐药基因,包括blaKPC(21株)、blaIMP(6株)、blaoXA-48(3株)、blaNDM-1(3株)和blaVIM(2株).结论 本院临床分离碳青霉烯类耐药肠杆菌科细菌以blaKPC为主要耐药基因,其次为blaIMP基因.

  • 产NDM-1型碳青霉烯酶肠杆菌科细菌的耐药性及同源性分析

    作者:安淑娟;姚立琼;金凤玲;朱海平;陈保锦;元淑巧;刘志武

    目的 调查产新德里金属β-内酰胺酶1(NDM-1)细菌感染的流行情况及菌株同源性.方法 对产NDM-1型碳青霉烯酶肠杆菌科细菌进行细菌鉴定;用K-B法和E-test法检测抗菌药物敏感性;碳青霉烯酶表型筛选、改良Hodge试验、EDTA及E-test法同时测定金属酶;PCR检测blaNDM-1基因;用基因组重复序列PCR(Rep-PCR)检测基因同源性.结果 13株产NDM-1型碳青霉烯酶肠杆菌科细菌主要为肺炎克雷伯菌,除对阿米卡星、庆大霉素、氯霉素、四环素及左氧氟沙星耐药率<50%外,对其余抗菌药物几乎全耐药.13株可分为两个克隆组,说明我院存在产NDM-1型碳青霉烯酶肠杆菌科细菌的局部流行,以ICU较为突出.结论 产NDM-1型碳青霉烯酶为我院肠杆菌科细菌产碳青霉烯酶的主要型别,且已在ICU中局部流行.

  • 耐碳青霉烯类肠杆菌科细菌的耐药性分析及基因型研究

    作者:庞峰;李艳华;贾秀芹;赵岐刚

    目的 探讨本院耐碳青霉烯类抗菌药物肠杆菌科细菌(CRE)的耐药性及基因型.方法 收集临床分离的30株CRE,用改良Hodge试验检测碳青霉烯酶表型,PCR检测碳青霉烯酶blaKPC、blaIMp、blaVIM、blaOXA-48及blaNDM-1基因,阳性结果进行DNA测序,BLAST比对确定基因型.结果 30株CRE以肺炎克雷伯菌为主,占80%;感染患者主要来自ICU;感染部位以下呼吸道为主,占93.3%;对常用抗菌药物呈多重耐药;其中25株改良Hodge试验阳性;PCR扩增和DNA测序显示11株为blaIMP-4,12株为blaIMP-8,未检出blaKPC、blaVIM、blaOXA-48及blaNDM-1目的基因.结论 blaIMP-4型和blaIMP-8型碳青霉烯酶是本院肠杆菌科细菌产碳青霉烯酶的主要型别,且已在ICU中局部流行.

  • 改良Hodge试验检测产碳青霉烯酶肠杆菌科细菌

    作者:吴兴福;赵静;谢小芳;周惠琴

    目的 用改良Hodge试验检测产碳青霉烯酶肠杆菌科细菌,初步推测产碳青霉烯酶肠杆菌科细菌的流行情况.方法 筛选出2009年4月~2010年4月对碳青霉烯类抗生素耐药以及敏感性下降或者碳青霉烯类抗生素敏感而一种以上三代头孢菌素耐药的肠杆菌科细菌23株,用改良Hodge试验检测其碳青霉烯酶.结果 23株菌中21株(91.3%)呈多重耐药,其中5株菌改良Hodge试验阳性,分别为肺炎克雷伯菌1株、弗劳地枸橼酸杆菌1株、大肠埃希菌1株和霍氏肠杆菌2株.结论 改良Hodge试验阳性提示所测菌株中有产碳青霉烯酶的肠杆菌科细菌的存在,因此要加强对此类细菌的院内感染管理监测.

  • 肠杆菌科超广谱β-内酰胺酶的检出率及药敏分析

    作者:邓丽华;许美荣;胡丽萍

    随着抗生素在临床的广泛使用,特别是三代头孢菌素等超广谱β-内酰胺类抗生素在临床的广泛应用,细菌的耐药性已成为目前全球共同的难题,给临床抗感染治疗造成极大困难,导致病程延长和死亡率的升高.为了解临床细菌耐药性的发生和发展趋势,使药敏结果能正确的指导临床合理用药,制定各种感染的治疗方案,本文对我院肠杆菌科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s)的菌株进行了监测及耐药性分析,报道如下.

  • 2株耐碳青霉烯类肠杆菌科细菌发现新德里金属β-内酰胺酶基因

    作者:康海全;邓丽华;施德仕;赵晓杰;姜飞;李洪春;马萍

    目的 调查新德里金属β-内酰胺酶1基因(New Delhi metallo-β-lactamase 1,blaNDM-1)在我院碳青霉烯类抗菌药物耐药肠杆菌科细菌中的流行状况.方法 收集并鉴定临床分离碳青霉烯类抗菌药物耐药肠杆菌科细菌51株.药物敏感试验用琼脂稀释法;改良Hodge试验检测碳青霉烯酶;亚胺培南和亚胺培南+EDTA双纸片协同法检测金属β-内酰胺酶;PCR法检测blaNDM-1基因及其他主要的碳青霉烯酶基因(blaVIM、blaIMP、blaSIM、blaKPc、blaGES、blaSME、blaOXA-48),PCR扩增产物进行DNA测序分析.通过质粒转化试验来确定耐药基因的转移性.结果 1株阴沟肠杆菌和1株大肠埃希菌检出blaNDM-1基因,其他碳青霉烯酶基因阴性.2株细菌改良Hodge试验均为阳性,均产金属β-内酰胺酶,对所有的β-内酰胺类抗菌药物均耐药.耐药基因质粒转化试验阳性,转化子blaNDM-1基因检测阳性,并对青霉素类、头孢菌素类以及碳青霉烯类抗菌药物产生较高的耐药性.结论 在本地区首次发现blaNDM-1基因,临床工作者应高度重视,加强对此类耐药基因的监测.

  • 不同底物在CIM试验检测革兰阴性杆菌碳青霉烯酶中的应用评价

    作者:杨靖;时东彦;赵建宏;牛翠

    目的 评价不同碳青霉烯类抗生素作为指示底物对碳青霉烯类抗生素不活跃检测方法(CIM)结果的影响.方法 分别用美罗培南、亚胺培南和厄他培南作为指示药物,对90株肠杆菌科细菌和105株非发酵菌进行CIM试验来检测碳青霉烯酶,并用PCR方法检测碳青霉烯酶基因.结果 肠杆菌科细菌中碳青霉烯酶基因阳性菌株用美罗培南检出率为91.0% (71/78),亚胺培南检出率为92.3% (72/78),厄他培南检出率为85.9% (67/78),3种药物检出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1.95,P =0.377);肠杆菌科细菌中碳青霉烯酶基因阴性菌株CIM试验用美罗培南、亚胺培南和厄他培南检测均阴性.非发酵菌碳青霉烯酶基因阳性菌株用美罗培南检出率为94.0% (63/67),亚胺培南检出率为74.6%(50/67),厄他培南检出率为70.1%(47/67),美罗培南检出率均高于厄他培南和亚胺培南的检出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2株碳青霉烯酶基因阴性鲍曼不动杆菌菌株中有2株美罗培南CIM试验阳性,而亚胺培南和厄他培南检测均阴性.结论 应用美罗培南作为反应底物进行CIM试验与基因检测的一致性高.此方法操作简单,成本低廉,结果易判断,适合在临床实验室开展.

  • 碳青霉烯类耐药肠杆菌科细菌基因型检测及耐药性分析

    作者:甘龙杰;陈善建;林宇岚;陈守涛;杨滨

    目的 了解本院碳青霉烯类耐药肠杆菌科细菌(carbapenem resistant Enterobacteriaceae,CRE)的基因型分布及耐药情况.方法 收集本院临床标本分离的613株CRE,用基质辅助激光解吸电离飞行时间质谱仪进行鉴定,MIC法进行药敏试验.随机选取68株CRE进行PCR扩增,检测blaKPC、blaIMP-1、blaVIM-1、blaOXA-48及blaNDM-1等碳青霉烯酶基因;PCR阳性结果进行DNA测序和BLAST比对,确定其基因型.结果 检出的613株CRE中,对临床常用抗菌药物如青霉素类、氟喹诺酮类、头孢菌素类及酶抑制剂的耐药率超过90%,仅对复方磺胺甲噁唑和阿米卡星的耐药率较低,为50%左右.68株CRE经PCR扩增和DNA测序,blaKPC-2检出58株、blaNDM-15株和blaIMP-15株,但未检出blaVIM-2和blaOXA-48耐药基因.结论 本院CRE常呈现为多重耐药,甚至是泛耐药.CRE的基因型以blaKPC-2型为主,提示须加强院感监测,预防和控制CRE菌株在院内扩散传播流行.

  • 宿迁地区碳青霉烯类耐药肠杆菌科细菌耐药性及碳青霉烯酶基因型分析

    作者:张保荣;毕茹茹;孔子艳;马萍;顾兵

    目的 了解宿迁地区耐碳青霉烯肠杆菌科细菌(carbapenem-resistant Enterobacteriaceae,CRE)分布、耐药特点及产碳青霉烯酶的主要类型.方法 收集宿迁地区3家三级综合医院2016年1月至12月临床分离的CRE非重复菌株52株,E-test法测定厄他培南、亚胺培南、美罗培南、替加环素的低抑菌浓度(MICs),纸片扩散法检测其他抗菌药物的敏感性,PCR检测碳青霉烯酶基因.结果 CRE菌株标本来源广泛,痰液(38.5%)和尿液(28.8%)位于前两位;菌种分布以大肠埃希菌为主,其次为肺炎克雷伯菌、阴沟肠杆菌.大部分CRE菌株对碳青霉烯类药物显示高水平耐药(MICs>32 mg/L),未检测到碳青霉烯酶基因的菌株中厄他培南比亚胺培南及美罗培南显示更高的MICs.CRE菌株除对阿米卡星、米诺环素和替加环素的耐药率分别为40.4%、30.8% 和0外,对大多临床常用抗菌药物耐药率超过90%.49株CRE检测到碳青霉烯酶基因,产酶比例94.2%,其中blaNDM-1占主导(79.6%),blaKPC次之(22.4%).blaNDM-1菌株主要为大肠埃希菌(66.7%)、肺炎克雷伯菌(15.4%)和阴沟肠杆菌(10.3%).blaKPC阳性菌株中,除1株同时携带blaNDM-1为大肠埃希菌,其余均是肺炎克雷伯菌.结论 宿迁地区CRE以大肠埃希菌为主,对常用抗菌药物呈高度耐药,产生碳青霉烯酶是对碳青霉烯类耐药的主要耐药机制,其中blaNDM-1是主要型别.临床应加强CRE的监测工作,采取合理的预防控制措施,防止耐药基因的传播.

  • 动态浊度法定量检测氟罗沙星注射液中的细菌内毒素

    作者:顾炳仁;钱树德

    氟罗沙星注射液(Fleroxcin Injection, FI)为新的喹诺酮类抗菌药,临床上主要用于肠杆菌科细菌如肺炎雷克伯菌,变形杆菌,沙门氏菌,大肠埃希氏菌,甲氧西林敏感葡萄球菌等敏感菌引起的中、重度呼吸系统、泌尿系统、消化系统以及皮肤软组织感染、败血症、妇科感染等,成人每次用量为0.2~0.4 g[1].其热原检查标准(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标准1998年)采用家兔法,笔者采用检测细菌内毒素的动态比浊法,对FI进行添加内毒素回收试验并与家兔热原检查法比较,建立了FI的细菌内毒素定量测试方法.

  • 七种703株肠杆菌科细菌对环丙沙星耐药性的分析

    作者:周静;邵海枫;李珍大;王卫萍

    氟喹诺酮类药物是近年来广泛应用于临床的抗菌药物,具有抗菌谱广、体内分布广、抗菌活性强、不良反应少等优点.我们对本院2002年从临床标本中分离出的七种703株肠杆菌科细菌耐环丙沙星(CIP)的情况进行了分析,现报道如下.

  • 产ESBLs肠杆菌科细菌的检测及耐药性分析

    作者:张小卫;李珍大;邵海枫;王卫萍

    随着广谱β-内酰胺类抗生素,特别是第三代头孢菌素在临床的广泛应用,革兰阴性杆菌逐渐出现了不少耐药菌株,经微生物学家研究发现,其耐药是该类细菌产生由质粒介导的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s)而引起的[1~3].产ESBLs菌株往往具有多重耐药性,本研究的目的是检出ESBLs细菌以指导临床用药,避免使用β-内酰胺类抗生素,以免延误病情和造成不必要的浪费.现将我院2000年1月至2001年6月从临床标本中分离的819株肠杆菌科细菌,检测其产ESBLs,并用K-B纸片扩散法测定其对14种抗生素的耐药情况,报告如下.

  • 肿瘤患者产ESBLs大肠埃希菌感染的耐药性分析

    作者:单绿虎;毛彩萍;徐笑红

    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s)是由质粒介导,主要产生于肠杆菌科细菌,其中又以大肠埃希菌为常见.通过对本院2005-2007年培养所得的大肠埃希菌进行分析,为临床的抗感染和合理用药提供依据,以达到减少ESBLs耐药菌株的产生,控制其临床感染.

  • 241株肠杆菌科细菌耐药性分析

    作者:陈晓;诸葛小玲;杨青

    肠杆菌科细菌仍是医院感染的主要病原菌,随看抗菌药物的广泛应用,其耐药性不断增加,给临床治疗带来很大的困难,监测细菌的耐药性有利于临床经验性选择有效的抗菌药物.现将我院2002~2004年肠杆菌科细菌耐药性监测结果报告如下.

  • 婴儿肺炎病原菌中肠杆菌感染监测

    作者:虞如画

    肠杆菌科细菌包括克雷伯菌属、大肠埃希菌、肠杆菌属等,是婴儿肺炎的重要病原菌.本文回顾近2年我院儿科收治的婴儿肺炎的细菌学资料,监测肠杆菌科细菌的感染情况及耐药性特点,旨在为临床正确选择与合理使用抗生素提供依据.

  • 超广谱β-内酰胺酶与细菌耐药性分析

    作者:蔡燕萍;李玉珍;高炳吾

    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S)主要由肠杆菌科细菌产生,尤以肺炎克雷伯菌和大肠埃希菌为代表[1].ESBLS是一类对包括第三代头孢菌素和氨曲南在内的β-内酰胺类抗生素具有强大水解作用的酶.携带ESBLS基因的质粒容易在革兰氏阴性杆菌中传播从而引起细菌耐药性的扩散.目前产ESBLS细菌导致的耐药性已日益成为临床治疗的问题.为了解本地区ESBLS菌的发生率和耐药特点,以控制ESBLS菌的传播和流行,我们对158种肺炎克雷伯细菌、大肠埃希菌作ESBLS检测,并分析其对11种抗生素的耐药性,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386 条记录 11/20 页 « 12...891011121314...1920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