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韩氏镇痛仪在临床麻醉中的应用

    作者:陈传昺;焦志强;赵永梅;强苏斌;尚枝连;冀来喜

    从针刺麻醉到针刺辅助麻醉的定位,是在针刺疗法用于临床麻醉实践的基础上,不断探索,不断总结后得出的一项科学认识.韩氏镇痛仪(HANS)是在对针灸疗法、穴位刺激等止痛机理及低频电脉刺激参数的研究上获得的科学成果与现代先进电子科技相结合的产物,作为针刺辅助麻醉的科学结晶之一,被广泛地应用到临床麻醉中.

  • 隔附片灸提高有氧运动能力的效果及其佳刺激参数研究

    作者:张晓抒

    目的:本研究采用隔附片灸作为干预手段,探索其作为传统疗法在提升运动能力领域的前景和优势,并通过研究获得组间佳灸效的刺激参数,为规范、科学运用该方法奠定基础。方法:本研究随机选取体育系同年级学生共83名作为受试对象,受试对象被分为3个不同灸量参数干预组,连续相同总治疗次数后运用大摄氧量直接测量进行运动能力评测。结果:1)3个干预组大摄氧量之间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但是参数2干预组的大摄氧量均值要高于参数1和参数3干预组;2)3个参数组测试皮温比较,治疗结束后施灸局部(足三里穴)平均测试温度以参数3干预组高,各干预组温度值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该方法尚不能成为提升运动能力的主要方法,但隔附片灸能够影响大摄氧量的整体趋势,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作为提高有氧运动能力的辅助手段;2)3组参数的皮温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说明温热效应与治疗效果不完全成正相关;3)灸量因素中治疗频率也并非与效果成正比,故选取参数时应综合考虑施灸的单次刺激量与总刺激次数。

  • 不同频度电针治疗大鼠慢性神经源性痛的疗效比较

    作者:王贺春;姚磊;万有;韩济生

    慢性疼痛,尤其是慢性神经源性疼痛持续时间长,恢复较慢,对人身心健康危害很大,且难以控制.因此慢性神经源性痛的研究成为疼痛领域的研究热点与重点.本所在正常大鼠镇痛模型和慢性炎症痛模型中观察到,多次电针或TENS的镇痛作用不仅与刺激参数有关,而且主要取决于两次电针之间的时间间隔.本实验将大鼠右侧L5/L6脊神经结扎造成慢性神经源性痛模型,用引起缩足的机械刺激阈值(50%)来评价机械性痛觉超敏.用大鼠5 min内在5±1℃冷板上的抬脚次数来反映冷诱发的持续性疼痛.

  • 经皮穴位电刺激诱发的大脑fMRI信号与镇痛的关系

    作者:张蔚婷;金真;罗非;张磊;崔国红;曾亚伟;韩济生

    针刺主要是通过激发内源性阿片达到镇痛的目的.不同个体针刺镇痛效果的差异,与胆囊收缩素(CCK)等抗阿片物质的个体水平有关,那么,CCK是通过何种通路来影响针刺镇痛的呢?我们应用功能性磁共振成像(fMRI)针对这个问题进行了研究.实验采用两种频率(2 Hz,100 Hz)的经皮穴位电刺激(TEAS)模拟针灸的不同手法,其优点是镇痛效果肯定,刺激参数可以量化.以前的研究表明,不同的脑内神经通路分别介导低频和高频TEAS镇痛,中脑、丘脑和下丘脑的某些核团起着关键性的作用.

  • 电针参数对针麻镇痛效果的影响

    作者:肖亮;彭海东;蔡清萍

    电针疗法具有操作简便、节省人力、使用安全和提高针麻效果等优点,在临床上应用日益普遍.电针镇痛作用是针刺麻醉的基础,不同的电针参数例如波形、频率、强度和时间能影响镇痛效果.本文综述近年来这方面的进展,认为要想取得较好的镇痛效果,应选择疏密波或连续波,刺激初选用高频,刺激一段时间后转为低频,强度应根据患者的体质及病情需要而定,时间一般为20~40 min.

  • 改善方法学,促进针灸临床研究--学习《针灸临床研究指南》体会

    作者:陈汉平

    针灸治疗效果,同许多因素密切相关,例如所选择穴位及其组合,针刺手法或电针刺激参数,艾灸壮数和艾炷重量,运针留针时间,治疗次数,治疗时机或时间窗,同针或灸并用的中西药物和电光磁等,病人接受刺灸时所处的功能状态(阴阳虚实)、心理状态以及医师的心理暗示,等等.

  • 电针治疗精神疾病的体会

    作者:李耀东

    1 中西结合、融会贯通针灸疗法主要是通过调整脏腑经络气血,而达到防治疾病的目的.<灵枢@癫狂>篇云:"狂始生,先自悲也,喜忘,苦怒,善恐者,得之忧饥.治之取手太阴、阳明……".由此可见,<内经>时代对于精神疾病的症状、病因及取穴已有一定的认识.近几年来,在精神科中西医结合领域内,大胆实践,大胆创新,结合现代医学,开展了电针治疗精神疾病的临床和实验研究,采用传统的穴位,选用不同刺激参数的高新科技产物"智能电针仪"Computer Controled Electric Acupuncturer(以下简称CCEA)、G6805型电针仪.临床设计方法严谨、先进,对评定病情严重程度及评价疗效等量表进行了定量分析.同时结合西医辨病,中医辨证分型,积累了大量的中西医结合资料,在取得临床疗效的基础上进行了生化、药理与电生理的研究,以探讨治疗机理.

  • 精神分裂症患者临床特征和无抽搐电痉挛治疗刺激参数对疗效影响

    作者:姜玮;路亚洲;史晓宁;李艳茹;任艳萍;马辛

    目的:探讨无抽搐电痉挛治疗精神分裂症时患者临床特点及刺激参数与疗效的相关性,为无抽搐电痉挛个性化治疗方案的制定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共入组58例精神分裂症患者,给予无抽搐电痉挛治疗8次,使用自编临床资料记录表记录患者社会人口学资料、临床特征、无抽搐电痉挛刺激参数等资料,采用阳性和阴性症状量表( PANSS)评估疗效。结果依据治疗结束时PANSS评分减分率65%分为显著好转组(≥65%)和非显著好转组(<65%),共有如下因素纳入回归方程:年龄(回归系数为0.13)、性别(回归系数为2.84)、发病年龄(回归系数为-0.18)、MECT峰值强度(回归系数为0.00)、MECT发作时间(回归系数为0.09)、治疗前阴性症状(回归系数为-0.42)、攻击症状(回归系数为-0.95)、PANSS总分(回归系数为0.13)。结论患者年龄大、女性、发病年龄晚、峰值强度大、发作时间长、阴性症状轻、攻击症状轻、病情重的患者无抽搐电痉挛治疗效果好。

  • 经颅磁刺激对抑郁模型动物的作用研究进展

    作者:王玲;杨佳佳;王发颀;万柏坤;明东

    抑郁症是一种常见的精神疾病,有高患病率、高复发率和高致死率等特点,受到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迫切需要对其发病机制及有效治疗手段开展研究.经颅磁刺激(TMS)是一种新型的物理治疗技术,因其有非侵入、安全、有效的优势,在抑郁症治疗中已日益显现出潜在的应用前景.虽然临床研究已证实该项技术的治疗有效性,但对其刺激参数优化选择和作用机理的全面了解仍需前期进行大量的抑郁模型动物基础性实验研究.从刺激参数和作用机制两个方面回顾近些年TMS作用于抑郁模型动物实验研究的主要进展,归纳其尚存在的问题并展望今后可能的发展前景,以期促进TMS技术治疗抑郁症的深入研究.

  • 刺激参数对事件相关电位P300结果的影响

    作者:毛春燕;孙莉;袁远

    目的:探讨改变P300靶刺激概率对事件相关电位P300潜伏期和波幅的影响。方法2014年1~12月就诊的记忆力减退患者35例,分别进行靶刺激概率为0.10和0.25的事件相关电位P300检查,分析P300波的潜伏期、波幅及波幅下面积。结果两种靶刺激概率下,P300潜伏期无显著性差异(t<0.256, P>0.800),波幅和波幅下面积均有显著性差异(t>4.259, P<0.05)。结论低概率靶刺激可能由于提高了患者的注意力而使波幅增高。P300潜伏期不易受患者注意力干扰,是判断认知功能重要的指标。

  • 重复经颅磁刺激治疗帕金森病疗效的影响因素

    作者:叶娜;冯涛

    经颅磁刺激(TMS),自1985年Barker等首先创立并用于人脑皮质功能研究以来,已逐步发展成为一种安全、简便、副作用小以及适应证较广的神经调控治疗新方法[1].1994年Pascual-Leone等首次将其用于帕金森病(PD)治疗发现,给予初级运动皮质(M1)阈下高频TMS后,PD患者运动症状可明显改善.但TMS对PD的治疗仍处于研究探索阶段:以往认为,TMS感应磁场穿透力有限,刺激深度只能达到1.5~3 cm的浅层大脑皮质,而近年来,随着对脑网络的深入研究,刺激线圈的改良及刺激模式的调整,对深部神经核团的调控也可以实现,尤其是重复经颅磁刺激(rTMS),其神经调控作用可维持相对较长时间,在临床上更为常用[2-4].现就当前关于rTMS治疗PD疗效的影响因素研究进展加以综述,旨在为其临床应用及后续研究提供参考.

  • 脑深部电刺激苍白球内侧部治疗肌张力障碍

    作者:李建宇;张宇清;李勇杰

    目的 探讨脑深部电刺激(DBS)苍白球内侧部(GPi)治疗肌张力障碍的有效性和安全性,以及术后程控策略.方法 采用微电极记录GPi的电生理信号,埋置脑深部刺激器治疗肌张力障碍患者8例,同时记录患者对侧受累肌肉的电活动.所有患者的刺激靶点均为双侧GPi.结果 除1例继发性全身肌张力障碍患者外,其余患者因随访时间长短,均有不同程度改善,随访时间12-36个月,改善率35.5%~87.5%.其中随访超过18个月的患者症状改善率均>59.6%.1例因全身扭动造成电极外露,锁骨下切口感染,终将DBS装置取出.另有1例术后靶点区域少量出血,血肿吸收后原有症状仍有改善.结论 通过对现有DBS刺激GPi治疗肌张力障碍病例资料有效性和安全性的总结,DBS成为治疗肌张力障碍的一种有效方法.GPi是治疗肌张力障碍较为有效的靶点.

  • 174 面神经监测在术中的应用

    作者:郝欣平;赵啸天;韩德民

    近20年来国内外关于面神经术中监测的基础与临床研究取得了一定的进展,面神经术中监测在国外已广泛应用于临床,在国内临床应用也开始起步.在耳科和颅底外科中当面神经周围的解剖比较复杂时,面神经术中监测可以识别面神经在骨及软组织中的走行,减少术中对面神经的损伤.目前研究热点为刺激阈值及EMG(面肌电图)的振幅、潜伏期对面神经预后功能的评估,有关面神经监测的适宜刺激参数及EMG的指标对面神经预后评估等问题仍需进一步探讨.

  • 经颅磁刺激治疗耳鸣的临床应用现状

    作者:赵春丽

    经颅磁刺激(transcranial magnetic stimulation,TMS)的临床应用首见于1985年,目前已在神经精神及康复医学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而其在耳鸣治疗中的临床应用始于2000年前后,经过10余年的积累,现处于高速发展阶段。本文就TMS治疗耳鸣的靶标皮质、刺激参数、副作用、评估及预后指标等进行了归纳和总结。TMS治疗耳鸣安全、有效、可靠,但仍需探索更个体化准确的靶标皮质、更好的刺激参数及临床可行的客观评估指标。随着听觉-非听觉脑区网络系统研究及耳鸣评估及预后指标的完善,必将推动TMS本身的进一步发展。

  • 不同电刺激参数致颈神经椎孔外卡压动物模型的建立

    作者:王金武;李琦;芮碧宇;郭尚春;陈欣;田健;刘晓琳;范存义

    背景:研究证实,电刺激可诱发局部肌肉痉挛,从而产生周围神经压迫的过程,能较好地模拟临床患者发病的实际情况.目的:观察不同电刺激参数对大鼠肌肉收缩的影响,以及局部电刺激致椎孔外颈神经卡压的可能性.设计、时间及地点:随机对照动物实验,于2005-09/2007-04在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上海市第六人民医院骨科及中心实验室完成.材料:68只健康成年SD大鼠,随机选择8只作为刺激参数的选择,其余60只分为实验组(n=40)、假手术组(n=10)、植入导线组(n=10),以大鼠右侧为实验侧,同时行自身对侧对照.方法:切开大鼠颈后正中表皮,显露脊神经后支皮支及其所支配的颈部后外侧肌群,使用低频脉冲发射器对上述肌肉进行电刺激,发射器的输出范围为:电压0~40V,频率1~111 Hz,脉宽0~1 000ms.观察局部及全身对各种刺激的反应,同时记录局部肌电变化,确立建立周围神经卡压模型的合适刺激参数.显露大鼠右侧颈后、外侧肌群及颈神经后肢支配区域,将两个电极末端裸露导线部分固定于肌群中,电极缝合于肌肉上,实验组将设定合适刺激参数的电刺激器植入大鼠腹部皮下,电极导线经颈背部皮下隧道连接至颈部,假手术组不植入刺激器,植入导线组植入包有硅胶套管的电极导线.主要观察指标:植入后2,3,4,5周观察动物神经电生理及组织学改变.结果:动物局部及全身反应强度随电刺激脉宽的增加而增加,当脉宽固定时,动物的全身或局部表现随频率变化不明显.肌电幅值随脉宽增加显著上升,而当脉宽固定时,肌电幅值随频率增加,并无升高.结合电刺激时大鼠局部肌肉收缩强度与肌电图测定结果发现,肌电幅值与收缩强度之间存在明显正相关,初步确定了建立动物模型的合适刺激参数为:50 Hz、200μs、刺激间隔时间1/3 s、20 V.对大鼠电刺激2周后,神经电生理检测可发现失神经电位,此后变化程度随时间增加而逐步加重;组织学检测发现,局部中性细胞聚集,毛细血管扩张,内皮细胞增生,肌细胞萎缩,间隙增大,间质肉芽组织再生等神经卡压的特征性病理改变,其中肌纤维横断面经慢性电刺激后逐渐缩小,局部肌萎缩加重.结论:不同的刺激参数可影响肌肉的收缩状态与强度,在一定的刺激参数作用下,可诱发肌肉进行有效的收缩.

  • 针刺手法刺激参数与针刺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的关系探讨

    作者:洪寿海;万意佳;潘旭初;李进进;孙丹红;徐福;宣丽华

    针刺手法是影响针刺疗效的关键因素之一。大量研究已经证实不同针刺手法包含不同刺激参数,进而产生不同的生理反应和治疗效应。功能性消化不良(functional dyspepsia, FD)是临床常见病和多发病,目前多项随机对照试验研究均显示针刺治疗FD有效且安全,然而关于针刺手法刺激参数与针刺治疗FD的相关性研究却仍显不足,这严重阻碍了针刺治疗FD的方案优化。该文将对针刺手法刺激参数与针刺治疗FD的研究现状进行分析与总结,并对当前研究存在的问题进行探讨,以期为今后针刺治疗FD临床优方案的确定提供一定研究思路。

  • 刺激参数对经颅电刺激运动诱发电位的影响

    作者:李彩霞;徐振东;梁伟民

    目的:评价不同刺激参数对经颅电刺激运动诱发电位(MEPs)监测的影响,为临床进行MEPs监测提供参考.方法:选取神经外科择期手术患者18例,年龄23~64岁.美国麻醉医师学会(ASA)分级Ⅰ~Ⅱ级.采用经颅电刺激技术记录MEPs,患者采用丙泊酚和瑞芬太尼全凭静脉麻醉.选择拇短展肌作为记录肌肉.分别给于不同的刺激强度(100、200、300、400和500 V)、刺激频率(100、200、500和1 000 Hz)和脉冲数(2、3、4、5和6个)时记录MEPs的波幅和潜伏期.不同刺激参数对MEPs波幅和潜伏期的影响采用重复测量方差分析.结果:①刺激强度≥300 V,刺激频率≥500 Hz以及脉冲数≥3个时的MEPs记录成功率为100%.②刺激频率和脉冲数可显著影响MEPs的波幅(P值均<0.01),以刺激频率的影响更为显著;刺激强度对MEPs波幅的影响不显著.刺激频率可显著影响MEPs的潜伏期(P<0.001);刺激强度和脉冲数对MEPs潜伏期的影响不显著.③随刺激频率的增高,MEPs波幅呈显著增高趋势,潜伏期呈显著下降趋势;脉冲数5和6个时记录的MEPs波幅高;不同刺激强度记录的MEPs波幅和潜伏期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④佳刺激参数为刺激强度300 V,刺激频率1000 Hz,脉冲数6个.结论:刺激频率是影响MEPs波幅的主要因素;选择合适的刺激参数可显著提高MEPs的波幅.

  • 脑深部电刺激在难治性癫痫治疗中的研究进展

    作者:于志鑫;杨小枫

    癫痫的患病率为0.7%~1%,严重危害患者的身心健康. 目前癫痫的治疗方法尚不完善,约30%患者的癫痫发作因药物控制无效而成为难治性癫痫[1] ,其中部分患者能够通过手术控制癫痫发作[2] ,但是仍有很多患者不适合或不能接受手术治疗. 脑深部电刺激(deep brain stimulation,DBS)作为一种神经调控方法,具有相对安全、可调控、对神经损伤可逆等特点,并且在近期的研究中还发现 DBS还能够改善意识水平[3] ,对于不适合手术的患者是一种极具潜力的替代性治疗手段[4]. 1973年Cooper 等[5-6]早将DBS用于癫痫治疗的探索,在随后的几十年,大量的研究结果显示DBS在动物模型及临床实验中均有控制难治性癫痫的作用[7-12]. 但至今其控制癫痫发作的机制仍不明确,另外佳刺激靶点和刺激参数尚有争议. 现对DBS控制癫痫发作的脑网络机制及其刺激参数与刺激靶点的选择等方面的研究进展作文献综述.

  • 阿片类药物依赖的针灸干预数据挖掘研究

    作者:王静;罗健旭;徐平;裴明;金瑜冰;张潮;虎力

    目的 运用数据挖掘技术,发现阿片类药物依赖针灸干预的刺激参数规律.方法 收集针灸干预阿片类药物依赖的相关文献,建立阿片类药物依赖针灸干预数据库,利用Excel、Weka和自编程序进行针灸干预刺激参数的频次分析及关联规则挖掘.结果 源于149篇文献的186条数据元素组成的阿片类药物依赖针灸干预数据库中,电针治法、刺激时间30 min、干预频率每天1次等构成了刺激参数相关关联规则的主体.结论 阿片类药物依赖针灸干预,可参考发掘出的刺激参数关联规则进行,在此基础上也可对刺激参数进行深入研究.

  • 刺激参数对蟾蜍坐骨神经干动作电位的影响

    作者:蒋信伟;周洁;孙红;张建福

    目的 研究电刺激参数如强度、频率和波宽对坐骨神经干动作电位的影响.方法 制备蟾蜍坐骨神经干标本,用不同的电刺激参数刺激坐骨神经干.结果 在一定范围内随着刺激强度、频率和波宽的改变,坐骨神经干双相动作电位的幅度、主峰的延时和波形均发生相应的变化.结论 用电刺激强度为2 V、频率为100 Hz、波宽≤1 ms、极性为正极的隔离电信号刺激时,所得到的坐骨神经干双相动作电位的波形较稳定和标准.

34 条记录 1/2 页 « 12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