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脑梗死急性期血压变化与预后的关系及血压管理

    作者:陈宇丹;胡文立;李淑娟;秦伟

    目的:观察脑梗死患者急性期血压变化与预后的关系以及对血压管理的影响。方法选取2011‐02—2012‐07我院就诊的脑梗死急性期(<24 h )患者153例为研究对象,记录患者急性期发病时的血压以及在1~3 d后的动态血压监测,所有患者采用日常生活活动能力量表(BI)、改良后Rankin表以及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进行评定。结果研究对象中合并原发高血压104例,入院时急性期血压以重度高血压为主85例(81.73%);未合并49例,入院时急性期血压以低血压为主19例(38.78%)。患者急性期收缩压和舒张压与入院后第3天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4.786、5.697,P<0.01),出院时低血压组、正常或轻度血压升高组和重度高血压组日常生活活动能力量表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改良Rankin评分和脑NIHSS评分,正常或轻度血压升高组评分小于其余2组(P<0.05)。3组并发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脑梗死患者急性期血压过高或过低均可能加重病情,脑梗死急性期注意血压监测以及保持血压正常或轻度升高对患者预后具有重要意义。

  • 脑梗死急性期合并心功能不全的血压管理

    作者:黎铮;李国辉

    脑梗死是中老年患者常见病,多无明显诱因,无特异性先驱症状,在安静、休息状态下发病[1]。本病是由各种原因引起的脑组织血液供应障碍,导致脑组织缺血、缺氧,引起局部坏死,终导致神经功能丧失,患者主要表现为偏盲、偏瘫、偏身感觉障碍,严重者导致意识障碍,甚至威胁生命[2]。高血压、动脉粥样硬化以及高血脂是导致脑梗死的主要原因,而这些因素也是心功能不全的发病原因,因此,脑梗死常合并心功能不全,伴心功能不全的脑栓塞多为心源性,大面积脑梗死多为心源性脑栓塞,主要是由动脉粥样硬化导致的血管狭窄、闭塞引起[3]。大量研究阐述了合理控制血压对脑梗死急性期患者神经功能的恢复至关重要,而对于脑梗死急性期合并心功能不全的血压管理却缺乏合理的规范指导。为进一步完善脑梗死急性期合并心功能不全的血压管理策略,笔者对脑梗死急性期合并心功能不全患者的血压管理作一综述。

  • 血压管理应关注血压变异

    作者:张园园;王红宇

    近年来,我国高血压病的患病率和并发症(心肌梗死、脑卒中、肾损害等)的发生率不断上升,且发病年龄日趋年轻化.尽管已参考国内外指南采取了有效的高血压防治策略,但知晓率、治疗率、控制率仍普遍较低.各种临床数据表明,单纯地降压达标并不能完全达到控制血压、降低并发症发生率的效果,我们需要更加完善的高血压管理策略.在这种背景和目标下,2010年《Lancet》[1]杂志上接连发表的有关血压变异(blood pressure variablity,BPV)的论文为我们指明了新的研究方向.

  • 从高血压指南及中医辨证论治看血压管理的重要性

    作者:褚岩珺;刘志军

    高血压指南更新的理念,注重血压管理模式与中医学的"辨证论治""整体观念"具有共同特征,突出体现了个体化的综合管理理念,从年龄、体质、生活环境、脏器损害、代谢变化等方面进行整体把握,针对不同人群采取不同的诊疗方案,更加注重高血压患者前期危险因素的控制,提倡通过改善生活方式来有效预防高血压的发生,恰如其分地体现出中医学"治未病"的防治学思想,将干预时间前移,提倡诊疗过程中"早干预、早治疗",从而降低高血压及其终点事件的发生率.在血压管理的全过程中关注个体化,实施辨证分型的诊疗方案,掌握高血压患者的个体规律,终实现血压的综合管理.中医药对高血压症状及生活质量的改善较西药理想,鉴于西药的优势及中医药的特色,今后中医药治疗本病,不宜再过分强调对血压的控制,而应将侧重点逐渐转到改善症状、提高生活质量、预防和减少靶器官损害及防治并发症等方面.目前,我国高血压指南尚未将高血压的中医证候纳入,在中医证候的分类、分布特征、演变规律等方面重视不足,辨证分型标准尚未统一规范.因此,有必要针对上述不足之处对我国高血压指南进行补充和完善,以利于实现高血压患者的综合管理.

  • 颈动脉支架成形术围术期的血压管理

    作者:张建兵;马宁;刘强;康健;任重阳;董妹防;任小兰

    目的 探讨颈动脉支架置入术围术期的血压管理.方法 对33例行颈动脉支架置入术患者围术期的血压及脑缺血症状的发生情况进行总结分析.结果 33例患者共置入支架33枚,成功率为100%.2例患者术后血压偏低,出现低灌注综合征,其余患者未发生高灌注综合征,术后患者脑缺血症状均明显改善.结论 患者术前、术中及术后血压管理对介入治疗的效果、患者的顺利康复及并发症的预防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 高血压的治疗进展:新药物、新技术与血压管理

    作者:魏宇淼;程龙献

    控制高血压是降低心脑血管事件的关键.现阶段我国高血压的控制率仍很低,原因为药物的不合理使用、患者对高血压的危害及防治意识不足、治疗依从性不佳及难治性高血压等.针对以上问题,本文围绕如何合理使用降压药物和管理血压、新型降压药物的研发及高血压治疗器械与操作作一综述,以期指导临床实践,提高我国的高血压控制率.

  • 脑卒中急性期血压管理的争议和评价

    作者:唐海波;吕卓人

    诸多大型临床研究已充分证明,良好的血压管理对脑卒中的一级和二级预防有积极的影响.受这些临床试验结果的鼓舞,心内科医师普遍主张积极降压,即使在脑卒中急性期,临床上仍有采用硝苯地平舌下含化,予以大幅度降压治疗.然而,神经内科的医师则强调脑卒中急性期快速大幅降压可导致脑血流灌注量锐减,容易加重病情甚至导致死亡,因此主张慎重、适度降压的原则.近年来随着多学科交流机会的增多,相左的观点已经引起了人们的高度关注.

  • 个体化管理缺血性卒中急性期的血压

    作者:李涛;李承晏

    缺血性脑卒中急性期的血压如何处理一直存在争议[1],一半以上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在急性期血压高,而高血压病又是脑卒中的一个重要危险因素,那么急性期降压是否合理呢?近期发表的 CATIS 试验和 ENOS 试验(Efficacy of nitric oxide,with or without continuing antihypertensive treatment,for management of high blood pressure in acute stroke,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血压管理试验)又燃起了这种争议。CATIS(The China Antihypertens-ive Trial in Awte Ischemic Stroke,中国急性缺血性卒中的降压试验)试验的干预组降压快,而且恒定,在随机分组后24 h 内干预组比对照组收缩压低8.2 mmHg,2周时低8.5 mmHg,但血压这种大幅度降低并没有改变2周和3个月时的主要终点事件,干预组与对照组的病死率、重度残废者(改良 Rankin评分≥3分)没有差异[2]。ENOS 试验募集了发病48 h 内的缺血性(83%)和出血性(16%)脑卒中患者,随机分组后第一天干预组血压比对照组平均低7.0/3.5 mmHg,但到第3 d 这种差异已不明显。90 d 的主要终点事件,脑死亡率和改良 Rankin 评分两组没有差异[3]。这两个 RCT (randomizedcon-trolledtrial,随机对照试验)试验提示缺血性脑卒中急性期降压安全,但仍没有改变指南对急性期血压处理的描述[4-5]。2013年美国急性缺血性卒中早期处理指南对急性缺血性卒中早期的高血压处理进行了2点修订[4]:(1)指出许多病人发病后24 h 内血压会自行下降,没获得肯定的证据前,不能确定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降压能否获益;(2)血压明显高的非溶栓患者,在发病后第1个24 h 将血压降低15%是合理的。除非有降压的禁忌症,有高血压病史、神经功能稳定的患者发病后24 h 内降压合理。同时保留了原指南的推荐,即不宜药物降压,除非收缩压>220 mmHg 或舒张压>120 mmHg。

  • 高血压社区护理对患者血压控制情况的影响

    作者:赖洁珊;李练;杜炜;江南燕

    目的:探讨高血压社区一对一护理对患者血压控制情况的影响。方法:选取86例高血压患者,制定一对一的护理计划(检查血压、告知服药方法、控制BMI指数、实施健康教育等),半年后对比其护理前后的血压水平、BMI指数及Morisky评分。结果:经社区一对一护理后,患者从收缩压151.58±9.76mmHg、舒张压87.75±7.34mmHg降低至收缩压132.63±7.47mmHg、舒张压80.74±6.46mmHg,BMI指数从22.82±2.72降至22.12±2.73,Morisky评分亦显著优于护理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社区成立高血压护理小组,开展一对一个体化护理,可提高社区高血压患者的血压管理水平、降低BMI指数、提高有效服药依从性,从而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

  • 血压管理对脑出血患者预后的影响分析

    作者:杨子才;李平雨;周忠义;尹志均;官少兵

    目的:探讨分析血压管理对脑出血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选取2013年7月至2016年7月我院收治的脑出血患者60例进行研究,将所有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n=30)以及对照组(n=30),两组患者均给予脑出血常规治疗,对照组给予传统的血压管理,实验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给予规范化的血压管理,实验结束后,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CCSS评分、SSS评分、脑血管事件发生率以及死亡率.结果:实验组患者治疗后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CCSS评分、SSS评分、脑血管事件发生率以及死亡率与对照组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脑出血患者实行血压管理可有效的改善预后,控制患者的血压水平,降低脑血管事件以及死亡率的发生,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 高血压治疗药物新趋势:单片复方制剂的探讨

    作者:王娓

    近年来,愈来愈多治疗高血压的单片复方剂出现,单片复方制剂能够更加优化对血压的管理,本文对单片复方剂治疗高血压的有效性和必要性进行了系统的分析和探讨,提出对高血压患者的治疗建议,希望对高血压患者的血压管理现状有所帮助。

  • 国际高血压新指南的推荐、争议和影响

    作者:陈鲁原

    2013年11月,美国心脏协会(American HeartAssociation,AHA),美国心脏病学会(AmericanColegeofCardiology,ACC)和美国疾病控制与预防中心(CentersforDisease Control and Prevention,CDC)共同制定并在线发表了《有效控制高血压的科学建议》(以下简称《建议》)。2013年12月17日,美国高血压学会(AmericanSocietyof Hypertension,ASH)联合国际高血压学会(InternationalSocietyofHypertension,ISH)抢先在JNC8前发布了《社区高血压管理临床实践指南》(以下简称《指南》)。经过艰难而漫长的孕育和等待,《2014年美国成人高血压管理指南(JNC8)》于12月18日在《美国医学会杂志》(JAMA)在线发布。多部指南的同时发布,令人眼花缭乱,反映了各国在有效控制血压方面所面临的挑战和做出的努力。

  • 急性脑出血的早期强化降压治疗

    作者:陈纯波;吕波

    全球每年新增200万~300万脑出血患者,其中约1/3的患者在发病早期死亡,而幸存者多数遗留残疾,影响生存质量。临床研究证实,高血压可以增加脑出血发生和再发出血的风险,多数脑出血患者发病后即表现为明显的血压升高,特别是在起病24 h内血压的增高是显著的,再出血的几率也是高的,因此早期血压管理非常重要。但是降压治疗目前却无统一的方案,也没有明确的治疗目标,早期强化降压治疗能否改善预后尚不肯定。一些证据表明,早期降压治疗可改善预后,机制可能为通过降压减少血肿的扩大,进而减少再出血;也有学者认为,脑出血后血压增高是机体应激反应,能增加脑血流量,保持脑灌注,而早期降压治疗可能会降低脑灌注压,导致脑供血供氧减少,加剧血肿周围区域的脑细胞损伤。因此,为了解决以上问题,需要进行一些大样本、多中心的临床研究来确定合理的早期降压治疗方案和佳目标血压。近期在《新英格兰医学杂志》发表的急性脑出血患者的快速降压治疗临床研究(INTERACT 2)[1]结果振奋人心,该研究认为急性脑出血的早期强化治疗可以改善患者生存质量。此项研究是迄今为止在急性脑出血治疗领域重要的研究之一,具有里程碑意义,为全球急性脑出血患者的早期康复探索出了一个安全的途径。

  • 家庭成员联合协同护理干预对高血压患者服药遵医性和血压管理的效果

    作者:林涛涛;廖超平

    目的 探讨家庭成员联合协同护理干预对高血压患者服药遵医性和血压管理效果.方法 以2014年11月至2016年11月间我院收治的86例高血压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43例.对照组患者予以常规社区护理管理,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实施家庭成员联合协同的护理干预措施.两组患者的护理干预时间均为6个月.结果 护理干预后,观察组患者的舒张压与收缩压显著低于对照组,服药遵医率和护理满意度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家庭成员联合协同护理干预可有效提高患者的服药遵医性和血压管理效果,更加符合患者及家属的护理服务需求,具有更高的临床价值.

  • 浅谈老年患者血压管理

    作者:刘耀东;徐安坡;孙丽萍;段海平

    高血压是老年人常见疾病之一,容易引起心脑、肾等脏器的器质性病变,它促成并加重动脉硬化,是发生脑卒中、冠心病和肾衰竭的重要因素,给人们的健康和生命带来很大危害,故合理的指导治疗,减少高血压并发症,提高患者生活质量,是临床医师应重视的问题.

    关键词: 脑卒中 血压管理
  • 清晨高血压靶器官损害及对心脑血管事件影响的研究概述

    作者:王林海;卢健棋;黄舒培;庞延;卢洁;刘琛怡;李济庭

    清晨血压过高是促发心脑血管事件的重要因素.目前认为,有效控制清晨血压是降低心脑血管疾病发病的重要手段.当前,我国高血压患者清晨血压水平控制整体并不满意.清晨血压过高易诱发脑卒中、急性心梗及心源性猝死等严重心脑血管疾病,并影响患者生存质量及疾病预后.本文对清晨高血压靶器官损害及其对心脑血管事件影响等方面进行综述,以期为清晨高血压的临床管理及疾病预后干预等提供参考.

  • 基层医生对糖尿病患者血压管理知识掌握程度及影响因素分析

    作者:彭美娣;王琴;谢幸尔;龚亚驰

    目的 调查基层医生对糖尿病患者血压管理知识掌握程度及影响因素.方法 整群抽取2011年南通市社会医疗机构安全培训班的73名基层医生,采用自行设计的问卷进行闭卷考试,比较不同特征医生间的差别.结果 掌握糖尿病患者血压管理知识要点的医生27名(占37.0%),参加全科医师规范培训并获得证书的医生得分较没获得证书的高(P<0.01),3个月内参加过继续医学教育的医生得分较未参加的医生得分高(P<0.05),不同职称、不同学历医生掌握糖尿病患者血压管理的知识有差异(P<0.01).结论 大部分基层医生没有完全掌握糖尿病患者的血压管理知识要点,是否参加全科医师规范培训并获得证书是其主要影响因素,应该对基层医生定期进行相关培训.

  • 心血管疾病合并慢性肾脏病的血压管理

    作者:王斯;陈晓平

    在心血管疾病的患者中,慢性肾脏病的患病率显著高于自然人群.当心血管疾病合并慢性肾脏病时,患者心血管事件的发生及死亡风险明显增加.其中,高血压是很重要的一项危险因素.慢性肾脏病患者的血压较普通高血压患者更难控制.现根据国内外新研究进展,对心血管疾病合并慢性肾脏病的血压管理问题作一综述,主要包括如何选择佳的血压靶标及如何选用合理的药物两方面.

  • 健康教育在高血压管理中的临床意义

    作者:郑文武;黄立;汪代杰;胡慧;高毅滨;王玉兰;王斌;袁云华;尹雷

    目的 探讨与高血压相关的健康教育对血压的影响.方法 选择门诊就诊的高血压患者447例,按数字法随机分为对照组213例和干预组234例.对照组按高血压常规治疗并根据血压调整用药.干预组患者除按对照组治疗外,还定期参加以高血压知识为主的健康教育培训.比较两组患者治疗一年后的服药依从性、治疗率及血压控制率.结果 完成试验后干预组治疗依从性、治疗率、血压控制率均有显著改善,两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与高血压相关的健康教育对高血压患者的血压控制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 两种血压管理方法在青年高血压脑出血患者中的应用效果

    作者:陈茂君;李莉;崔文耀;李浩

    目的 探讨两种血压管理方法在青年高血压脑出血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2013年3月~2015年3月,纳入符合抽样标准的青年高血压脑出血患者162例,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81例.对照组采用传统血压治疗管理法,不设定目标血压;观察组采用早期快速强化降压法,静脉泵入短效降压药,2h内将血压降至目标血压(140/90 mmHg)以下,并保持血压稳定.分别于治疗前后行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CCSS)、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和头颅CT检测,计算神经功能恢复情况及血肿扩大例数.结果 观察组脑血肿体积扩大率小于对照组(P<0.05);对照组的CCSS评分及mRS评分均高于观察组(P<0.05).结论 对青年高血压脑出血患者给予早期快速强化降压治疗,对预防患者脑血肿扩大及促进神经功能恢复有积极作用.

177 条记录 8/9 页 « 123456789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