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自动化浆膜腔积液和脑脊髓液以及其他体液细胞计数及分类的性能评估

    作者:杜娟;黄媛;王欣;李建英;孟芝兰;顾建刚;梁智勇;张群;宋雪冬

    目的 评估自动化体液模式对不同类型的体液标本进行细胞计数与分类的可靠性.方法 收集2009年5月至2013年3月北京协和医院门诊及住院患者的150份体液标本,包括75份浆膜腔积液、24份脑脊髓液(CSF)、44份良性支气管肺泡灌洗液(BALF)和7份引流液及穿刺液,通过XE-5000全自动血液分析仪体液模式进行细胞计数和分类,结合人工镜检法、瑞氏-吉姆萨及苏木素-伊红染色法评估仪器法的可靠性,通过组内相关系数(ICC)、Spearman相关、Passing-Bablok回归及ROC曲线进行数据分析.结果 浆膜腔积液和CSF的自动化红细胞和有核细胞计数优于BALF(ICC >0.9518与ICC<0.8986),浆膜腔积液的自动化细胞分类计数(ICCMN>0.8413,ICCPMN>0.8950,ICCEOS >0.9048,ICCHF >0.7715)优于CSF和BALF(ICCMN<0.7276,ICCPMN<0.7525,ICCEOS<0.8421,ICCHF <0.1615).细胞数≤490×106/L的14份标本(包括8份CSF、5份浆膜腔积液以及1份引流液),其精密度较差(CV>20%).高荧光强度细胞用于预测体液中大细胞(巨噬细胞、间皮细胞、肿瘤细胞)和肿瘤细胞的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806和0.654,HF预测大细胞的敏感度和特异度分别为82%和76%.恶性标本HF水平为19.4%(0% ~100.1%),低于良性BALF标本的31.1%(2.3% ~260.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2.836,P<0.05);除外良性BALF标本,其他良性标本HF为1.6%(0%~85%),明显低于恶性标本的19.4% (0% ~ 1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2.276,P<0.05).结论 XE-5000体液模式用于浆膜腔积液的细胞计数与分类优于CSF和BALF,HF用于大细胞的预测优于肿瘤细胞.

  • 脑脊液细胞因子 IL-6和 IL-10表达水平在原发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中的诊断价值

    作者:陈锟;樊妮;关明

    目的:探讨白细胞介素6(IL-6)和白细胞介素10(IL-10)在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脑脊液中的表达。方法收集2013年7月至2015年12月期间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北院就诊的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PCNSL)40例、继发性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SCNSL)11例、脑转移瘤(BM)20例、中枢神经系统感染(CNSI)20例及其他神经系统疾病(ONSD)16例的血清和脑脊液,应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血清及脑脊液中IL-6及IL-10水平,各组总体水平差异采用Kruskal-Wallis法检验。两个独立样本的比较采用Mann-Whitney U检验。采用ROC曲线分析法评价IL-6及IL-10水平在PCNSL诊断中的价值。结果 PCNSL组、BM组、SCNSL组、CNSI组及ONSD组之间的血清IL-6及IL-10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H值分别为4.165和5.368,P均>0.05)。 CNSI脑脊液IL-6水平[623.73(184.37~1018.77)pg/ml]显著高于其他各组(ZPCNSL =51.36,ZSCNSL =28.18,ZBM =51.50, ZCNSI =85.45,ZONSD =42.16,P<0.05)。 CNSI及PCNSL脑脊液IL-10水平显著高于其他各组( ZPCNSL=74.50,ZSCNSL =34.68,ZBM =35.35,ZCNSI =72.95,ZONSD =15.66,P<0.05)。 PCNSL脑脊液IL-10水平[64.88(20.03~206.14)pg/ml]显著高于 SCNSL[6.28(2.78~18.87)pg/ml,Z=-3.753,P<0.05]和BM[7.30(3.72~14.49)pg/ml,Z=-5.034,P<0.05];以及ONSD[3.14(2.931~4.20)pg/ml,Z=-5.786,P<0.05]。脑脊液 IL-6和IL-10水平在诊断PCNSL的ROC 曲线下面积分别是:0.461和0.806,当IL-10为19.62 pg/ml时,敏感度为77.5%(31/40),特异度为70.1%(47/67);脑脊液IL-6和IL-10水平在诊断CNSI的ROC曲线下面积分别是:0.861和0.718。当IL-6为155.12 pg/ml时,敏感度为80.0%(16/20),特异度为90.8%(79/87);当IL-10为26.76 pg/ml 时,敏感度为80.0%(16/20),特异度为66.7%(58/87)。结论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脑脊液IL-6和IL-10表达水平可作为辅助诊断的鉴别指标。(中华检验医学杂志,2016,39:585-588)

  • TaqMan-PCR技术定量检测脑脊髓液结核分枝杆菌DNA的研究

    作者:陈建新;文芳

    为了满足临床上更快、更准确地早期诊断结核性脑膜炎(TBM),以保证及早的、更合理地进行治疗,我们引入了一种荧光定量PCR技术--TaqMan-PCR技术定量检测脑脊髓液(CSF)结核分枝杆菌DNA,并与结核抗体斑点免疫金渗试验(DIGFA)、抗酸染色法及改良罗氏培养法(L-J培养法)进行比较,探讨其在TBM诊断和治疗中的价值.

  • 脑脊液实验室检查的回顾与展望

    作者:张丽敏;张国军

    脑脊液的实验室检查历史源远流长,项目繁多,对中枢神经系统疾病具有重要的诊断价值和治疗指导意义.伴随着人们对神经系统疾病认识的不断深入,检查项目已经从单一趋向多元化,从初的理学检查向生物化学、分子生物学迈进,从细胞、蛋白水平向基因、分子水平渗透,主要包括脑脊液形态学检查、蛋白水平检查及分子水平检查.我们对脑脊液实验室检查项目进行总体描述以期读者对此有一个整体认识.

  • 脑脊液核酸检测的研究进展

    作者:方芳;张国军;李伟;康熙雄

    脑脊液(CSF)是与中枢神经系统关系为密切的体液.与其他样本相比,CSF的成分能够直接反映中枢神经系统(CNS)的病变.CSF病原体核酸检测对CNS感染的诊断效果明显优于传统的检测方法.CSF中循环肿瘤DNA(ctDNA)非常有希望成为原发性脑肿瘤和转移性脑肿瘤的诊断和监测标志物.

  • 脑脊液细胞学检查的临床应用

    作者:杨毅宁

    脑脊液中含有各种类型和功能完全不同的细胞,在疾病状态下,这些细胞的出现、消失和数量会发生显著改变,脑脊液细胞的数目、组成和形态变化具有临床意义.脑脊液细胞学检查通过对脑脊液细胞的形态学观察和分类,不仅能够为神经系统及相关疾病的准确诊断提供依据,而且还可用于临床的鉴别诊断、病情评估和疗效观察.尤其是对于中枢神经系统感染和中枢神经系统肿瘤等疾病,脑脊液细胞学检查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脑脊液细胞学检查方法简便,快速有效,其唯一性、精准性和决定性也是简单的细胞分类所不能替代的.

  • 脑脊液蛋白质组学的研究进展

    作者:蔡艳星;刘烨;杨洪芬

    脑脊液蛋白质组学属于蛋白质组学的一个分支,通过核心分析技术能够将不同类型的脑脊液蛋白质进行分离,找出差异表达蛋白位点.脑脊液与脑组织中细胞外液直接相连,当中枢神经系统发生病变时,会影响脑脊液中的组成成分,比如存在一些肽和小蛋白.脑脊液蛋白质组学的研究代表了对中枢神经系统(CNS)生理及病理变化认识层次的深入,该技术为CNS疾病的诊治提供强有力的支撑,是CSF细胞学和生化指标的有力补充,检测脑脊液蛋白质组学对CNS疾病的诊断、治疗和预后具有重要意义.

  • 脑脊髓液中肺炎链球菌耐药性的检测

    作者:龙波;杨晓丽;谭斌;陈铁骑;刘鸿飞

    我们从脑脊液中分离到45株肺炎链球菌,采用苯唑西林纸片扩散法和琼脂稀释法测定了肺炎链球菌对青霉素等10种抗生素药物的耐药情况。报道如下。

  • 一种从脑脊髓液中提取病毒RNA和DNA的新方法

    作者:陈宗波;董永绥;方峰;李苹

    从真核细胞中提取总RNA和DNA的方法很多[1],均需从大量细胞和大量临床样本中分离、纯化核酸.从标本中提取靶DNA或RNA的多少是聚合酶链反应(PCR)和逆转录PCR(RT-PCR)方法敏感性的关键,尤其是某些感染性疾病早期标本中只有微量病毒分子时更是如此.因此,许多新方法和传统方法经修改后[2~5]都致力于病毒滴度很低的临床小样本的检测.本实验应用单一异硫氰酸胍裂解缓冲液分离脑脊髓液(CSF)中的RNA和DNA,旨在建立一种适于临床小样本的有效、快速、简单的核酸提取方法.

  • 基于脑脊液的液体活检在中枢神经系统肿瘤诊治中的作用

    作者:黄秀;关明

    中枢神经系统肿瘤发病率较高,累及年龄段广泛,且手术切除困难,致死率高.由于现有的检查方法(影像学、细胞形态学、细胞遗传学等)存在敏感度差、阳性率低、取材困难等缺陷,因此中枢神经系统肿瘤的早期诊断和实时监测较为困难.脑脊液循环于脑室和脊髓池,与中枢神经系统直接接触,含有大量的中枢神经系统代谢物质,因此成为了检测中枢神经系统肿瘤的理想样本.相对于传统活检而言,脑脊液的液体活检具备创伤小、连续取样、即时反映病程进展等多项优势.本文将对脑脊液中的液体活检分子靶标如DNA、RNA、循环肿瘤细胞等作一简单综述,并介绍包括二代测序、数字PCR等在内的相关检测技术在中枢神经系统肿瘤诊断、治疗和预后判断中的作用.(中华检验医学杂志,2018,41:554-558)

  • 脑脊髓液中培养出西弗射盾子囊霉一例并文献复习

    作者:张丽霞;王静宜;张立

    脑膜炎是脑膜或脑脊髓膜的感染性疾病,随着广谱抗生素、免疫抑制药、抗癌药物的应用,器官移植术等患者的免疫功能低下,使真菌性脑膜炎的感染率逐年上升,真菌谱也发生了很大变化[1],给临床诊断和治疗增加了难度.因此,在工作中对于少见真菌所致的难治性感染应引起高度重视,对真菌的鉴定不仅从形态学、免疫学、分子生物学上鉴定,更要从各种生化反应上力求鉴定到种.本研究介绍了1例吉核性胸膜炎合并HIV患者,脑脊髓液中分离出西弗射盾子囊霉(Stephanoascus ciferrii),并从形态学、培养特性以及生化反应来说明基本检验技术对临床少见病原菌菌种鉴定和治疗的重要性.

  • 少动鞘氨醇单胞菌引起阴囊感染一例

    作者:弓艳娥;董河鱼

    少动鞘氨醇单胞菌(sphingomonas paucimobilis)原名为少动假单胞菌,本菌可引起创伤后的腿部溃疡.可从血液、脑脊髓液、尿液、伤口和脓肿中分离出来,也可从痰液、阴道和子宫拭子中分离到.可引起术后慢性蜂窝组织炎、败血症、急性脑膜炎等疾病[1].我院在2007年6月从1例高热、尿道狭窄、阴囊感染患者的阴囊引流液中分离出1株氧化酶阴性的少动鞘氨醇单胞菌,现报告如下.

  • 猪链球菌致脑膜炎一例

    作者:刘晓一;刘文恩;李宪;郭思建;张晋湘;邹明祥

    猪链球菌病(infectious disease or infection caused by Streptococcus suis)是由猪链球菌(Streptococcus suis,S.suis)侵入机体引起的人畜共患的急性感染性疾病,人感染表现为脑膜炎[1]、败血征[2]、感染性综合征[3]等.近,我们从1例脑膜炎患者脑脊髓液中分离到1株猪链球菌Ⅱ型(streptococcus suis Ⅱ),报道如下.

  • 东莞地区布鲁菌感染2例

    作者:周静;张丽华;张丽;陈建安;朱学海

    例1患者男,18岁.因"头痛,左侧肢体无力10余天,发热3d"于2010年3月29日人中山大学附属东华医院.患者4年前曾在屠羊厂工作,曾因"发热,头痛"于外院诊断"结核性脑膜炎",予四联抗结核(异烟肼、利福平、吡嗪酰胺和乙胺丁醇)治疗1年半,症状缓解.患者在本次发病10余天前活动时出现头痛,以胀痛为主,无放射痛,于当地诊所诊治,具体方案不详.随后出现左侧肢体无力,行走不稳,于另一家医院拟"脑梗死"诊治,行腰穿示颅压升高,脑脊髓液异常,考虑到曾有结核感染史,予四联抗结核治疗,肢体活动恢复.患者3d前出现发热,体温波动,高达39℃,头痛加重,来中山大学附属东华医院就诊,收人神经内科.

  • 蛋白质组学在帕金森病诊断中的研究进展

    作者:樊开阳;孙强;张瑜;卢丽丽;宋佳鑫;王兆京;马莉

    帕金森病是人类第二大神经退行性疾病,对于其发病机制目前尚不清楚,而运用蛋白质组学方法对该疾病进行研究,有助于对该疾病进行更加深入的了解,对探明其发病机制,寻找可靠的相关生物学标记物,开拓新的治疗方法具有重要意义.笔者主要从两个方面介绍蛋白质组学在帕金森病研究中的应用,一方面是通过获取患者本身的脑部组织和脑脊液进行蛋白研究,另一方面通过制作帕金森病动物模型获得需要的组织进行蛋白研究.

  • 神经梅毒实验室诊断研究进展

    作者:陈勇;段毓姣;杨思园;李兴旺

    近10余年来,我国梅毒患病率呈上升趋势,导致神经梅毒患病率也有所上升,其防治成为重要的公共卫生问题之一.神经梅毒的早期诊断和规范化管理,对改善神经梅毒患者的疗效和预后有重要意义.本文从梅毒螺旋体中枢神经系统入侵、梅毒螺旋体中枢神经系统受累以及入侵与受累之间的关系三个方面,对目前神经梅毒的实验室诊断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 结核性脑膜炎的临床早期诊断特征探索

    作者:巨立中;吴骋;黄志诚;刘国才;刘玉强

    目的:通过比较结核性脑膜炎和急性细菌性脑膜炎患者的临床特征和实验室指标,探索结核性脑膜炎的早期诊断方法。方法对2005年1月—2014年5月住院确诊的173例结核性脑膜炎和87例急性细菌性脑膜炎患者的临床特征和实验室指标进行回顾性分析,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与诊断相关的影响因素,并采用ROC曲线求诊断界值,建立结核性脑膜炎早期诊断模型。结果结核性脑膜炎早期诊断的相关因素包括:头痛时间≥6 d、外周血WBC计数<14×109/L、脑脊液(cerebrospinal fluid, CSF)WBC计数<600×106/L、CSF中性粒细胞比例<0.75。用这4个指标建立的结核性脑膜炎早期诊断模型对应的ROC 曲线下面积为0.999(95%CI:0.998~1.000),具有较高的诊断价值。通过回代法进行验证,模型的误判率为1.15%,低于Thwaites模型的误判率(8.85%)。结论本研究建立的结核性脑膜炎诊断模型具有较高的诊断价值,诊断符合率较高,值得进一步进行临床验证与应用。

  • 脑脊液脱落细胞检查在胃癌脑转移诊断中的意义

    作者:谭家成

    目的通过脑脊液脱落细胞检查,用以鉴别诊断恶性肿瘤脑转移和神经系统原发疾病.方法检查对象为以神经系统症状为首发症状就诊或临床怀疑为恶性肿瘤脑转移的患者.按常规抽取脑脊液,用脑脊液细胞收集器(自然沉淀法)收集细胞,制片干后行Writer染色,镜检,如片中发现恶性肿瘤细胞为阳性;脱落细胞检查阳性病例,采用B超、CT、内镜及病理检查等方法找出原发病灶予以核实.结果本文脱落细胞检查阳性病例5例,细胞学诊断为腺癌,其中男4例,女1例,年龄48岁~62岁,经内镜及病理证实其中4例为胃癌,病理类型为腺癌.另1例经查为肺癌.结论脑脊液脱落细胞检查在胃癌脑转移诊断中有重要意义.

  • 持续腰大池引流术在结核性脑膜炎治疗中的应用

    作者:陈宇;樊丽超;陈禹;朱雅娟

    结核性脑膜炎(简称“结脑”)是严重的肺外结核之一,是由结核分枝杆菌引起的脑膜非化脓性炎症.多年来,结脑除常规抗结核药物治疗、降颅内压、糖皮质激素及腰穿鞘内给药治疗外,尚无更先进的临床治疗方法.结脑的并发症及后遗症发生率高,死亡率高.近年来,持续腰大池引流在结脑患者中的应用,取得了较满意的疗效.笔者对持续腰大池引流在治疗结脑中的应用进行综述,旨在为临床治疗结脑提供有效的参照方案.

  • 老年结核性脑膜炎脑脊液细胞学变化特点及临床意义

    作者:吴大鸿;何玲;李铁东;曾鸿

    目的 了解老年结核性脑膜炎患者脑脊液细胞学动态变化特点与临床的关系.方法 30例老年结核性脑膜炎患者经临床和辅助检查确诊,患者治疗前、治疗1、2和4周的脑脊液采用脑脊液细胞玻片离心沉淀法收集细胞,经瑞-姬染色后,在光学显微镜下进行细胞分类计数,轻度异常为白细胞总数<50×106/L,中度异常为(50~200)×106/L,重度异常为>200×106/L.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30例患者中,结核抗体阳性6例,结核菌素试验阳性11例.30例患者的脑脊液细胞学检查均有异常,其中轻度异常9例,中度异常18例,重度异常3例.有半数以上患者早期淋巴细胞比例明显增高(占54.8%),以淋巴细胞为主的混合细胞反应占优势.与治疗前比较,治疗1周后患者脑脊液白细胞总数逐渐下降[(145.5±133.4)×106/L vs (250.2±185.3)×106/L,P<0.05],而嗜中性粒细胞比例升高(P<0.05),治疗2和4周后患者白细胞总数下降更明显[(132.1±123.9)×106/L和(88.8±115.6)×106/L vs (250.2±185.3)×106/L,P<0.05,P<0.01].结论 脑脊液细胞的动态变化,对老年结核性脑膜炎的早期诊断和对病情监测及预后有着重要的临床意义.

329 条记录 2/17 页 « 12345678...1617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