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祛湿解毒法对小儿过敏性紫癜肾炎肾小管间质损害的改善作用

    作者:侯月;甄小芳;陈芳

    目的 观察祛湿解毒法治疗小儿过敏性紫癜肾炎(HSPN)湿毒内蕴型的临床疗效,以及对肾小管间质损害的改善作用.方法 将69例HSPN患儿随机分为治疗组37例和对照组32例,治疗组口服中药汤剂,对照组口服卡托普利片和(或)双嘧达莫片,4周为1个疗程,共治疗3个疗程,分别在第4、8、12周进行疗效评价.结果 2组同一时点疗效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治疗8周较治疗前24h尿蛋白定量明显减少(P<0.05),2组同一时点24h尿蛋白定量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同一时点肾小管系列中β2MG、NAG数值的改变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8周RBP数值的改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治疗4、8、12周与治疗前相比,RBP均明显降低(P<0.05).对照组治疗8周与治疗前相比,β2 MG明显降低(P<0.05).治疗组β2MG数值治疗12周较治疗前明显降低(P<0.05).在NAG方面,治疗组治疗12周与治疗4周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祛湿解毒法治疗小儿过敏性紫癜性肾炎疗效较好,对于肾小管间质病变的改善,具有一定的优势.

  • 扶肾降浊方对系膜增生性肾炎大鼠肾小管间质损害的保护作用

    作者:苏玮莲;李国霞;宁志芬;李春雨;李经秀;魏晓露

    目的:观察扶肾降浊方对系膜增生性肾炎大鼠肾小管间质损害的保护作用.方法:采用系膜增生性肾炎模型,将大鼠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正常组、模型组、扶肾降浊方组、贝那普利组.分别观察实验16周和20周末扶肾降浊方对系膜增生性肾炎大鼠的肾功能、肾组织病理变化的影响,并设贝那普利为阳性对照组.结果:16周和20周末模型组及用药组大鼠血液肌酐、尿素氮、β2-微球蛋白和24 h尿蛋白均明显高于正常组,中药组、贝那普利组均较模型组明显降低;模型组肾小管损害明显,肾间质纤维化显著,且随造模时间延长病变程度逐渐加重,中药组和贝那普利组肾小管损害较轻,肾间质局灶性纤维化.结论:扶肾降浊方能改善系膜增生性肾炎大鼠肾功能,减轻肾小管间质损害,具有肾脏保护作用.

  • 抗纤灵二号方对慢性肾脏病肾小管间质损伤的影响

    作者:张权;陈刚;王怡;周家俊;何立群

    目的 观察中药复方抗纤灵二号方对慢性肾脏病伴发肾小管间质损伤患者脾肾阳(气)虚兼血瘀证候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56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28例.在基础治疗的同时,治疗组加服抗纤灵二号方,每日1剂,分2次服;对照组加服百令胶囊,每日3次,每次1.5g,两组均治疗90天后评价疗效并观察治疗前后中医证候总积分、主要中医症状及体征积分,检测尿α1微球蛋白(α1-MG)、β2微球蛋白(β2-MG)、N-乙酰β-D-葡萄糖苷酶(NAG)、视黄醇结合蛋白(RBP)、24小时尿蛋白定量(24hUPro)和肾功能等指标变化.结果 治疗组总有效率76.92%,对照组总有效率57.69%,治疗组临床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两组治疗后中医证候总积分均明显改善,且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1).治疗组畏寒肢冷、腰部冷痛、身体浮肿、面色晦暗、血瘀舌象和腰痛积分改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或P<0.01).治疗组治疗后尿β2-MG、α1-MG、24hUPro均明显降低(P<0.05或P<0.01).治疗后治疗组血肌酐(SCr)降低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 抗纤灵二号方能显著改善肾小管间质损伤患者的临床症状,保护肾小管功能,改善肾功能.

  • 尿视黄醇结合蛋白检测COPD急性加重期肾小管间质损害

    作者:钟沛霖;盛慧球;王慧;孙向华

    慢性阻塞性肺病(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COPD)是一种严重慢性呼吸系统疾病。我们用特异性酶联免疫法(ELISA)检测53例COPD急性加重期尿视黄醇结合蛋白(RBP)的含量变化情况,研究其对肾小管间质损害监测的意义,现报道如下。一、对象和方法1.对象:对照组35例,平均年龄(70±10.32)岁,其中男25例,女10例,身体健康,均无明确慢性疾病。COPD组53例,平均(73.30±9.41)岁,其中男39例,女14例,符合1979年全国慢性支气管炎临床专业会议修订的慢性支气管炎临床诊断及疗效判断标准,及1997年全国肺心病诊断标准。53例COPD患者均为急性加重期患者,主要根据临床表现分为4组:COPD急性加重期组(COPD组);肺心病并心力衰竭组(肺心组);肺心病并发心力衰竭、呼吸衰竭组(呼衰组);肺心病并心力衰竭、呼吸衰竭和肺心脑病组(肺脑组)。

  • 马兜铃酸肾病19例临床及病理分析

    作者:刘兴旺

    马兜铃酸肾病是指服用含马兜铃酸(AA)成分的中草药导致急慢性肾小管间质损害,甚至发生肾功能衰竭的一组疾病[1].近几年来临床上对马兜铃酸肾病逐渐认识.现对我科近年来收治的19例马兜铃酸肾病临床资料报道如下.

  • Castleman病导致亚急性肾小管间质损害1例报告

    作者:芦建华;史晓虎;杨冠男;李文歌

    1 病历摘要患者张某,男性,60岁,农民.主因淋巴结肿大、肾衰竭9d,于2009年3月13日转入中日友好医院肾内科.患者于2004年10月因左颌下淋巴结肿大,曾在当地区人民医院行淋巴结活检,病理结果不详.

  • 系膜增殖性肾小球肾炎伴新月体形成及肾小管间质损害导致急性肾损伤一例

    作者:杨京新;刘晶晶;林淑秡;汤力;张雪光;尹忠;董燕;王小龙;翟丽娴

    慢性肾脏病(CKD)的患病率在全球范围内呈快速增长趋势,部分患者预后差,终进展至终末期肾病(ESRD),成为世界范围内的重要公共健康问题。部分 CKD 患者在疾病进程中可发生急性肾损伤,其原因多种多样,本文报道一例系膜增殖性肾小球肾炎伴新月体形成及肾小管间质损害导致的急性肾损伤。

  • 血尿酸/血肌酐比值对肾小管间质损害程度的评估价值

    作者:周晶晶;陈育青;刘颖;韩佳;师素芳;王素霞;邹万忠;张宏

    目的 探讨血尿酸水平与肾小管间质损害程度的关系及血尿酸/血肌酐比值对肾小管间质损害程度的评估价值.方法 共8种病理类型、1797例肾脏病患者入选,由于肾小管间质的评分方法不同,将患者分为IgA肾病组和非IgA肾病组,探讨肾脏病中血尿酸/血肌酐比值与肾小管间质损害程度的关系.结果 血尿酸、血尿酸/血肌酐比值与肾小管间质损害程度相关(P< 0.001).比值升高提示轻度小管间质损害,普通人群组、IgA肾病和非IgA肾病小管间质病变0分组的血尿酸/血肌酐比值分别为3.66±0.02、4.20±0.06、3.63±0.10;比值降低提示中重度小管间质损害,普通人群组、IgA肾病小管间质病变2分组、非IgA肾病小管间质病变3分组的血尿酸/血肌酐比值分别为3.66+0.02、2.97±0.17、0.98±0.06.结论 血尿酸/血肌酐比值对肾小管间质损害程度的评估有参考价值,比值升高或降低时均提示出现小管间质病变.

  • 肾小管间质损害与肾小球疾病的发展和预后

    作者:刘小荣;沈颖

    近年来,人们通过大量临床、病理研究认识到肾间质病变的严重程度与肾脏疾病进展的速度密切相关[1],而小管间质的病变以炎性细胞渗出、小管萎缩及间质纤维化为特征[2].现就肾小管间质损伤机制的研究综述如下.

  • IgA肾病患者血清胱抑素C对早期肾小管间质损害的预测作用

    作者:范燕琴;丁国华;陈星华;王惠明

    目的 探讨IgA肾病(IgAN)患者血清胱抑素C(serum cystatin C,ScysC)水平与肾小管间质损害(tubulointerstitial lei-sions,TIL)的相关关系,评估ScysC预测IgAN患者TIL程度的临床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2年6月~2014年7月在笔者医院住院资料完整,经肾活检病理诊断为原发性IgAN患者220例,记录患者临床资料.将纳入病例分3组:①全组;②肾功能正常组[eGFR≥90ml/(min·1.73m2)];③肾功能下降组[eGFR< 90ml/(min·1.73m2)].3组按IgAN牛津分型肾小管萎缩/间质纤维化(T)评分分为亚组T0/T1/T2:①T0:0~25%;②T1:26%~50%;③T2:>50%;3组按T是否>25%分为亚组T(+)/T(-):①T(+):0~25%;②T(-):>25%.单因素方差分析各亚组间ScysC水平有无统计学差异;Spearman等级相关分析各亚组ScysC水平与IgAN患者TIL相关性;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ScysC能否作为TIL的独立危险因素;ScysC预测TIL的效能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下面积(AUC)评价.结果 ScysC水平在各亚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ScysC水平越高,TIL程度越重;Scy-sC水平在T0/T1/T2组与T相关系数分别为(r=0.563,P<0.01;r =0.299,P<0.05;r =0.498,P<0.05),在T(+)/T(-)组与T相关系数分别为(r =0.490,P<0.01;r =0.264,P<0.05;r =0.283,P<0.05);Logistic回归显示ScysC是预测T>25%事件的主要危险因素;ROC曲线分析显示在eGFR≥90ml/(min·1.73m2)组,ScysC在T>25%事件发生的AUC为0.654(95%CI:0.497~0.812,P<0.01),ScysC水平中位数为0.93mg/L,其作为界值预测T>25%事件的敏感度为85%,特异性为57.1%.结论 血清胱抑素C水平越高,IgAN患者肾小管间质损害程度越重,血清胱抑素C可作为预测肾小管间质损害程度的有效无创性生物学指标.

  • 核心蛋白聚糖在肾小管间质病变中的作用

    作者:成学琴;鲍华英

    核心蛋白聚糖是蛋白聚糖(PG)家族中的一员,由一条糖胺聚糖链共价连接于核心蛋白所组成.核心蛋白聚糖的代谢异常或结构改变与许多疾病的病理过程有密切关系.近年研究提示,核心蛋白聚糖对于预防肾脏损伤有一定的作用.本文就核心蛋白聚糖与引起肾间质损害的部分因素之间的作用做一综述.

  • 蛋白尿在成人紫癜性肾炎中的临床意义

    作者:刘冬妍;文煜冰;李航;李学旺

    目的探讨蛋白尿在成人紫癜性肾炎中的临床意义.方法收集103例成人紫癜性肾炎患者的临床资料,对患者的临床表现和肾脏病理结果进行分析.结果少量、中等量蛋白尿患者分别占40.8%和37.9%,大量蛋白尿患者占21.4%.蛋白尿程度越重的患者,血压、血胆固醇水平越高,血浆白蛋白水平越低,组间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1).随着蛋白尿程度的加重,肾小球损害、肾小管间质、血管损害加重(P<0.01).结论蛋白尿能够间接反映紫癜性肾炎肾脏病变的轻重,随着蛋白尿程度的加重;肾脏的各项病理改变加重、肾小球损害与肾小管间质、血管的病变程度平行.

  • 扶肾降浊方对肾小管间质损害大鼠抗纤维化因子HGF、BMP-7的影响

    作者:李春雨;魏晓露;苏玮莲;李国霞

    [目的]探讨扶肾降浊方对系膜增生性肾小球肾炎(MsPGN)大鼠肾小管间质损害的疗效机制.[方法]在MsPGN动物模型基础上,延长造模时间至20周,使其自然发展为肾小管间质损害模型.实验设中药组、西药组、模型组及空白组.中药组给予扶肾降浊方,西药组给予贝那普利,模型组和空白组给予生理盐水,连续20周,分别于实验第12、16和20周末取材,采用实时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和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大鼠肾组织抗纤维化因子肝细胞生长因子(HGF)、骨形态发生蛋白-7(BMP-7) mRNA及蛋白表达水平.[结果]模型大鼠肾组织HGF、BMP-7mRNA和蛋白表达下调,扶肾降浊方随着给药周期的延长可部分逆转间质损害造成的上述mRNA和蛋白表达异常.[结论]扶肾降浊方对MsPGN大鼠肾小管间质损害保护作用机制可能与调节抗纤维化因子HGF、BMP-7mRNA和蛋白表达有关.

  • 系膜增生性肾炎肾小管间质损害模型的建立及肾疏宁的保护作用

    作者:李国霞;黄文政;朱小棣

    [目的]建立一种新的系膜增生性肾炎肾小管间质损害模型,并观察肾疏宁的保护作用.[方法]在系膜增生性肾炎(MsPGN)模型基础上,延长造模时间至12~16周,使其自然发展成肾小管间质损害模型,观察肾疏宁对进展性肾小管间质损害的保护作用,并设苯那普利为阳性对照组.[结果]随着造模时间的延长,模型组肾小管间质损害逐渐加重,肾疏宁及苯那普利组损伤程度明显减轻.[结论]系膜增生性肾炎中肾小管间质损害模型成功,中药肾疏宁对肾小管间质损害具有明显的保护作用.

  • 肾小管间质损害相关因素及肾疏宁作用机制的研究

    作者:黄文政;李国霞;朱小棣;林燕;赵菁莉;李静

    系膜增生性肾炎(MsPGN)是原发性肾小球疾病中常见的病理类型,约占我国肾穿病理诊断的50%左右.课题组经过多年研究,发现本病属本虚标实之证,脾肾两虚是其发病的内在因素,湿热毒瘀是其迁延不愈的病理基础,而少阳三焦枢机不利是其发病的关键,因此,提出以疏利少阳为主,融益气养阴、清热利湿、活血解毒为一体的治疗大法,取得了良好的临床疗效.

  • 肾疏宁对肾小管间质损害大鼠表型转化的影响

    作者:李国霞;黄文政;朱小棣

    目的:观察肾疏宁对肾小管间质损害大鼠表型转化的影响.方法:在系膜增生性肾炎模型基础上,延长造模时间至12~16周,使其自然发展成肾小管间质损害模型,观察肾疏宁对肾小管间质α-SMA、PCNA、CD68蛋白表达的影响,并设苯那普利为阳性对照组.结果:12~16周末,造模各组肾小管间质α-平滑肌肌动蛋白(α-SMA)、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CD68蛋白表达量均明显高于正常组(P<0.05或P<0.01).第12周末,治疗组均能降低肾小管间质α-SMA、CD68表达量(均P<0.01),但对肾小管PCNA表达量影响不明显,而对间质PCNA表达量具有明显的降低作用(均P<0.01).第16周末,肾疏宁组明显优于苯那普利组(均P<0.01).结论:肾疏宁对肾小管间质损害具有明显的保护作用,其机制可能是通过抑制炎细胞浸润,抑制间质细胞的增殖,逆转肾小管间质的表型转化而实现的.

  • 原发性肾小球肾炎尿NAG、β2-MG、α1-MG的测定及其意义

    作者:陈朝生;李素萍

    近年来的研究发现,原发性肾小球肾炎常并发肾小管间质损害,而后者是影响肾病患者预后的主要因素之一.为探讨成人原发性肾小球肾炎合并肾小管损害的情况及其意义,我们对1996年5月至1998年2月在我院住院的99例原发性肾小球肾炎患者进行了尿NAG、β2-MG及α1-MG测定,现报道如下.

  • 肾小球疾病中肾小管间质损害发病机制研究进展

    作者:李国霞

    长期以来,肾脏病学者们普遍认为肾小球炎症和硬化是慢性肾小球疾病进展的主要矛盾,肾小管间质病变仅仅是继发于肾小球病变的结果,其本身并不重要.

  • 肾间质纤维化发病机制的研究进展

    作者:李英

    近年来肾小管间质损害在肾小球肾炎中的作用日益受到国内外学者的重视.各种原因引起的肾小球疾病常常伴随小管间质的损伤,肾间质纤维化是所有慢性进行性肾脏疾病进展到终末期肾衰的共同形态学特点.小管间质病变的严重程度与肾小球滤过率的下降密切相关,决定着肾脏疾病的预后.

  • 儿童IgA肾病肾小管间质损害与其他临床病理指标的关系探讨

    作者:寻劢;陈辉;李志辉;段翠蓉;张翼;吴天慧;丁云峰;康志娟

    目的:探讨在儿童IgA肾病中肾小管间质损害与其他临床及病理指标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01月~2017年09月在我院肾活检确诊的119例原发性IgA肾病患者的资料,对比不同程度及类型的肾小管间质损害与其他临床及病理指标之间的关系.结果:肾间质损害总体程度与年龄、性别、体块指数、肉眼血尿发生率、内皮细胞增生程度、肾小球硬化分值、纤维型新月体的发生没有关系.随着肾间质损害的加重,肾小球系膜细胞及基质增殖程度、细胞型及混合型新月体的发生率、尿蛋白的排出量逐渐增高同时肾小球滤过率逐渐下降.间质炎性细胞浸润与内皮细胞增生及细胞型新月体的发生关系密切,而存在肾小管萎缩和肾间质纤维化的患者更容易出现肾小球硬化.结论.IgA肾病患儿的肾小管间质损害与肾小球病变程度相平行,其与肾小球系膜细胞及基质增生程度、新月体形成、与蛋白尿及肾小球滤过率的改变密切相关.不同的小管间质病理类型与其他病理指标的关系各有区别但与各项临床指标的关系没有差别.

57 条记录 1/3 页 « 123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