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核仁区嗜银蛋白作为多环芳烃暴露效应标志的研究

    作者:刘爱林;李松涛;李芳;钟晓;袁晶;鲁文清

    目的研究焦炉工人外周血T淋巴细胞核仁区嗜银蛋白(AgNOR)是否可作为多环芳烃暴露的效应标志.方法选取52名焦化厂职工(按焦炉逸散物暴露水平分为高、中、低暴露组)和10名非职业多环芳烃暴露人员(对照组)作为研究对象.采集外周血,经培养、制片、银染,用核仁银染面积/细胞核面积(I/S)衡量T淋巴细胞AgNOR相对含量;同时检测尿1-羟基芘的水平,作为接触多环芳烃的内暴露标志.结果高、中、低暴露组和对照组工人尿1-羟基芘的平均浓度分别为(16.56±2.77)、(7.17±3.05)、(3.30±2.77)和(3.04±1.58) μmol/mol肌酐,高暴露组与低暴露组和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高、中、低暴露组和对照组工人T淋巴细胞AgNOR的I/S值分别为0.056±0.010、0.065±0.013、0.067±0.008和0.076±0.007,高暴露组与其他3组比较以及中、低暴露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职业多环芳烃暴露可导致尿1-羟基芘水平上升和外周血T淋巴细胞AgNOR相对含量下降,提示多环芳烃暴露可损伤T细胞免疫功能,AgNOR有可能作为多环芳烃暴露的效应标志.

  • 三氯乙烯对人正常肝细胞亚细胞蛋白质组影响的研究

    作者:黄爱博;许华;洪文旭;庄志雄;刘建军

    目的 研究三氯乙烯(trichloroethylene)对人正常肝细胞系(L-02细胞)亚细胞蛋白质组的影响,探讨其潜在肝毒性作用机制.方法 采用0和8.0 mmol/L的三氯乙烯处理细胞后,分别提取三氯乙烯处理前后L-02细胞的细胞膜和细胞核总蛋白质,通过差异荧光双向凝胶电泳(2D-DIGE)筛选出差异点,运用基质辅助激光解析飞行时间串联质谱(MALDI-TOF-MS/MS)对差异蛋白点进行质谱鉴定.采用生物信息学方法对差异蛋白进行跨膜结构域(transmembrane domain)和基因本体(gene ontology,GO)功能聚类的分析,用Western blot分析验证不同浓度三氯乙烯处理下膜蛋白ATP合成酶β亚基(ATP5B)、核蛋白核不均一核糖核蛋白H2(hnRNP H2)和上游识别序列结合蛋白1(FUBP1)在L-02细胞中表达情况.结果 三氯乙烯作用于L-02细胞24 h后,鉴定出差异表达膜蛋白14个和差异表达核蛋白18个,在使用0、2.0、4.0和8.0 mmol/L的三氯乙烯处理细胞后,ATP5B蛋白相对表达量分别为1.00 ±0.03、1.21±0.14、1.25 ±0.12、1.48 ±0.17(F=8.51,P=0.007);hnRNP H2蛋白相对表达量分别为1.00 ±0.09、1.22±0.15、1.43 ±0.21、1.53±0.17(F =6.57,P=0.015);FUBP1蛋白相对表达量分别为1.00±0.11、0.91 ±0.07、0.73±0.04、0.67 ±0.03(F=15.81,P =0.001).生物信息分析显示,差异表达蛋白参与的生物学过程中,差异蛋白主要聚集在RNA加工(差异蛋白数为10个,P =2.46×10-6),特别是在RNA剪接上(差异蛋白数9个,P=1.77×10-7).结论 三氯乙烯处理可以引起亚细胞蛋白质组的改变,而这些与RNA剪接相关蛋白的异常表达为进一步研究三氯乙烯的肝毒性作用机制提供了新的线索.

  • 神经母细胞瘤MYCN基因扩增和CD44的表达

    作者:胡惠丽;何乐健

    目的定量神经母细胞瘤(NB)MYCN基因扩增倍数,分析其扩增情况与NB临床分期、预后的关系;探讨CD44在判断NB预后中的价值.方法用差示-PCR法(D-PCR)及倍比稀释法检测并定量33例NB标本MYCN基因扩增倍数;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检测NB标本CD44的表达,同时与年龄、临床分期、病理分型、MYCN基因等预后因素作对比分析.结果(1)10例NB标本存在MYCN基因扩增,临床分期均为Ⅲ期和Ⅳ期,年龄均大于1岁.MYCN基因扩增与患儿的预后差显著相关(P<0.01).(2)21例CD44呈阳性表达,其中≤1岁、低分期、预后良好组织型、没有MYCN基因扩增的NB患儿CD44阳性率显著增高.CD44阳性病例的2年生存率(57.1%)高于CD44阴性病例(8.3%,P<0.01).CD44表达级别越高,其2年生存率越高(P<0.01).结论(1)MYCN基因扩增与NB临床高分期及预后差明显相关.(2)CD44阳性表达是判断NB预后良好的较为可靠的一个参考指标;可以作为MYCN基因扩增检测的补充.(3)D-PCR法及倍比稀释法是检测并定量MYCN基因扩增的一种可行的方法,具有简便、标本用量少、灵敏、准确的特点.

  • 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病毒在巨噬细胞中的亚细胞定位

    作者:韩颖;李逸翔;金聪;李川;曲靖;张福顺;张全福;梁米芳;仇佩红

    目的 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病毒(SFTSV)是新发传染病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的致病病原,为布尼亚病毒科白蛉病毒属一种新型病毒.通过研究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病毒在巨噬细胞中的亚细胞定位,了解SFTSV在细胞内的复制组装机制.方法 应用两种人源巨噬细胞系THP-1细胞和U937细胞,通过免疫荧光共聚焦方法分析SFTSV感染巨噬细胞后与高尔基体和内质网的共定位.结果 SFTSV可特异性感染巨噬细胞,在SFTSV感染的巨噬细胞中SFTSV核蛋白与高尔基体共定位于核周,与内质网紧密相邻,但没有共定位.结论 在SFTSV感染的巨噬细胞中,内质网和高尔基体可能是病毒进行加工修饰及包装成熟的重要场所.

  • 重组汉滩病毒核蛋白的纯化及鉴定

    作者:尹文;徐志凯;薛小平;刘勇;王海涛;张芳琳

    目的纯化重组表达的汉滩病毒核蛋白.方法重组菌经IPTG诱导后,表达的目的蛋白为带有谷胱甘肽转硫酶(GST)标签的融合蛋白,并以包涵体形式存在.将包涵体变性、复性后,采用Glutathione Sepharose 4B 亲和色谱对核蛋白进行纯化,并用夹心ELISA和Western blot检测纯化蛋白.结果表达产物第一次过柱亲和层析后可去除杂蛋白,获得纯化的核蛋白与谷胱甘肽转硫酶的融合蛋白,再经凝血酶酶切,第二次过柱亲和层析后获得的穿过峰为核蛋白,洗脱峰为GST.纯化的融合蛋白和纯化的核蛋白均为SDS-PAGE单点纯,并具有良好的抗原活性.结论 Glutathione Sepharose 4B亲和色谱纯化重组汉滩病毒核蛋白是一种较为有效的方法.

  • 肾综合征出血热IgM抗体早期诊断两步法MacELISA的建立

    作者:张全福;李建东;李伟红;李川;刘琴芝;梁米芳;李德新

    目的 建立和改善肾综合征出血热早期诊断IgM抗体捕获MacELISA法.方法 汉坦病毒核蛋白重组表达纯化后用辣根过氧化物酶标记,建立一种以酶标抗原为基础的MacELISA(称为两步法MacELISA)并与常规三步法MacELISA进行比较分析.结果 检测不同病日HFRS患者血清IgM抗体比较两步法与三步法MacELISA高度相关,敏感性和特异性为100%,无有明显差别.结论 本方法操作简单,用时少,成本低,适合用于肾综合征出血热早期诊断和汉坦病毒感染的监测.

  • 双抗原夹心法ELISA在检测抗肾综合征出血热总抗体中的应用

    作者:张全福;李建东;李伟红;李川;刘琴芝;梁米芳;李德新

    目的 建立可以检测不同来源血清中抗汉坦病毒抗体的简单、灵敏的方法.方法 汉坦病毒核蛋白重组表达纯化后,同时作为捕获作用的固相抗原和检测作用酶标记抗原,建立检测血清中抗汉坦病毒总抗体的双抗原夹心法ELISA法,并与常用的IFA法进行比较分析.结果 检测不同血清时特异性为100%,敏感性高于IFA法4~8倍.且不需考虑更换检测试剂,不同来源的血清样本对检测结果没有明显的影响.结论 本方法操作简单,成本低,具有较高的敏感性和特异性,适合用于汉坦病毒感染的监测、调查和临床诊断以及宿主动物间病毒感染流行的调查与监测.

  • 乙型肝炎病毒外膜蛋白和核壳蛋白双表达质粒的构建和表达

    作者:沈宏辉;刘素君;郭雷;侯俊;王志杰;辛绍杰;白冰珂;胡燕;于湘晖;孔维;貌盼勇

    目的 构建同时表达乙型肝炎病毒外膜蛋白和核心蛋白的真核表达质粒并研究其表达效果.方法 利用DNA重组技术,构建由两个CMV启动子分别表达乙型肝炎病毒外膜蛋白和核心蛋白的双表达真核质粒VR-SC,体外真核表达后ELISA检测HBsAg和HBeAg.结果 在乙肝病毒外膜蛋白表达质粒上插入多克隆位点,并插入乙肝病毒核心蛋白的完整表达调控单元,体外真核表达后成功检测到HBsAg和HBeAg.结论 成功构建双表达质粒vR-sc,其表达效果良好,为进一步改造成HBV DNA疫苗打下了基础.

  • 构建甲型流感病毒核蛋白融合基因三种方法的比较研究

    作者:刘波;王宝林;陈玲;闫静;张建勇;何宏轩;张泓

    目的 比较构建甲型流感病毒核蛋白NP融合基因的三种方法,以获取成功构建含绿色荧光蛋白融合基因的方法.方法 PCR扩增甲型流感病毒核蛋白NP基因片段,运用三种不同的方法构建NP表达绿色荧光蛋白的融合基因:①含限制性内切酶酶切位点的NP基因片段与pEGFPN1克隆构建融合基因;②NP基因片段与pMD19-T Vector连接、TA克隆后获得限制性内切酶酶切位点,经pEGFP-N1克隆构建融合基因;③含限制性内切酶酶切位点的NP基因片段与pMD19-T Simple Vector连接、TA克隆后经pEGFP-N1克隆构建融合基因.结果 含限制性内切酶酶切位点的NP基因片段TA克隆后经pEGFP-N1克隆,获得高效且稳定的绿色荧光核蛋白融合基因,第一、第二两种方法构建绿色荧光核蛋白融合基因成功率低.结论 含限制性内切酶酶切位点的NP基因片段经TA克隆与pEGFP-N1连接克隆,成功构建了绿色荧光蛋白的甲型流感病毒核蛋白NP融合基因pEGFPN1-NP,该方法高效且重复性好.该研究为进一步了解NP蛋白的生物功能及甲型流感病毒的致病机理奠定了基础.

  • 基于荧光微球的病毒性出血热IgM抗体检测方法的建立

    作者:李建东;张硕;张全福;刘琴芝;韦艳;李川;梁米芳;李德新

    目的 建立并初步评价多元检测引起病毒性出血热病原体特异性IgM抗体的方法.方法 在原核细胞中重组表达纯化马尔堡病毒、拉沙热病毒、裂谷热病毒、肺综合征出血热汉坦病毒、汉滩病毒、Seoul病毒及普马拉病毒核蛋白(NP),共价偶联到7种不同的xMAP荧光微球上.优化评价偶联效果,通过参比血清中相应病毒NP特异性抗体检测,评估检测方法,并与常规使用的MacELISA方法进行比较.结果 在Luminex平台的基础上建立了多元检测引起病毒性出血热的病毒核蛋白特异性抗体的方法,特异性与敏感性与常规应用的特异性抗体检测MacELISA试剂盒相当,但可以同时排查多个病毒感染情况.结论 利用Luminex xMAP技术建立基于病毒核蛋白多元检测方法快速敏感,操作简单,可以用于病毒性出血热的检测和血清流行病学调查.

  • WWOX和p73基因在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中表达的研究

    作者:张辉;莫武宁;杨峥;李萍

    目的 研究含有氧化还原酶的WW域(WW domain containing oxidoreductase,WWOX)和p73基因在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cute lymphocytic leukemia,ALL)中异常表达的临床意义及其机制.方法 采用病例对照研究,收集2010-2011年广西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收治的ALL患者骨髓样本48份,其中包括初诊患者32例、缓解患者11例、复发患者5例;收集同期非白血病患者骨髓样本31份作为对照组.抽取骨髓3 ml,EDTA抗凝,1 ml骨髓样本采用离心柱法立即提取RNA,取纯度在1.8~2.0范围内的产物逆转录后进行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检测WWOX和p73基因mRNA的表达情况;2 ml骨髓样本采用离心柱法提取DNA,取纯度在1.7 ~1.9范围内的产物进行甲基化特异性聚合酶链反应(MS-PCR),检测WWOX基因启动子区和p73基因第1外显子的甲基化情况.不同组别间甲基化状态的比较采用x2检验或Fisher确切概率法.结果 31份对照组标本中,WWOX与p73基因mRNA阳性表达率均为94.00%(29/31).48份ALL标本中,WWOX mRNA阳性表达率为48.00%(23/48),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17.434,P =0.000);其中初诊组为34.38%(11/32),低于缓解组的90.91%(10/1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10.471,P=0.001).p73基因mRNA阳性表达率为56.00%( 27/48),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12.697,P=0.000);其中初诊组为43.75%( 14/32),低于缓解组的90.91%(10/1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2).31份对照组标本中,WWOX与p73基因均未见甲基化现象(0/31).48份ALL标本中,WWOX基因甲基化率为44.00%( 21/48),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18.473,P=0.000);其中初诊组为56.25% (18/32),高于缓解组的9.09% (1/1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2);p73基因甲基化率为35.00%(17/48),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13.990,P=0.000),其中初诊组为46.88%( 15/32),高于缓解组的9.09% (1/1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33).WWOX与p73基因mRNA阳性表达率均与各自基因甲基化状态呈负相关(r=-0.678、-0.577,P=0.000).结论 WWOX与p73基因的甲基化可能导致基因的沉默,使其mRNA减少或缺失;WWOX与p73基因甲基化的检测可能对ALL的诊断和疗效评估有一定意义.

  • 早幼粒细胞白血病蛋白在髓系白血病细胞中的表达及对细胞增殖的影响

    作者:吴洁;邱玲;程倩;程歆琦;国秀芝;韩惠娟;吕湘;刘德培

    目的 探讨早幼粒细胞白血病(promyelocyte leukemia,PML)蛋白在髓系白血病中的表达及其对人慢性粒细胞白血病细胞系K562细胞增殖的影响.方法 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检测了30例慢性粒细胞白血病(chronic myeloid leukemia,CML)患者及24名健康对照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中PML mRNA水平的差异.构建PML的真核表达载体,转染K562细胞后筛选出稳定表达PML的细胞株,以稳定表达空载体的细胞为对照.四甲基偶氮唑盐(MTT)法和流式细胞术分别检测PML过表达对细胞增殖和细胞周期的影响,并进一步用反转录-PCR(RT-PCR)和蛋白质印迹技术(Westernblot)检测增殖相关因子c-myc和p27kip1(p27) mRNA水平以及蛋白表达水平的改变.后检测了CML患者及健康对照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中c-myc和p27 mRNA水平的差异.结果 CML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中PML mRNA表达水平(△Ct=9.02±0.74)明显低于健康对照组(△Ct =7.91 ±0.3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 =5.07,P<0.001).PML过表达能明显抑制K562细胞增殖,引起细胞周期G0/G1期阻滞.PML稳定表达的K562细胞中,c-myc的mRNA和蛋白表达水平降低,p27的mRNA和蛋白表达水平升高.CML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中c-myc的mRNA表达水平(△Ct =7.13 ±0.43)显著高于健康对照组(△Ct =9.35 ±0.8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6.78,P<0.001),而p27的mRNA表达水平(△Ct =4.56±0.58)则显著低于健康对照组(△Ct=3.29±0.9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93,P<0.01).结论 PML在CML患者中低表达,PML可能通过调节c-myc和p27的表达从而抑制白血病细胞的增殖.

  • 急性髓系白血病NPM1基因突变检测的临床意义

    作者:马亮;钟明华;丰岱荣;龙红;沈军;马一盖;黄尚志

    目的 探讨初诊急性髓细胞白血病(acute myeloid leukemia,AML)患者NPM1基因突变发生率及其与染色体核型和FAB亚型之间的关系,并分析NPM1基因的突变类型.方法 选取2004至2010年中日友好医院血液科99例初诊AML患者.采集患者骨髓标本,采用聚合酶链反应(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PCR)扩增基因组DNA,并采用变性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polyacrylamide gel electrophoresis,PAGE)和毛细管电泳两种方法对AML患者NPM1基因突变进行检测.应用G显带方法对其中72例初诊AML患者进行细胞遗传学分析,同时对10例NPM1突变阳性患者进行直接测序分析.NPM1插入突变在各亚型患者中发生率的比较采用x2检验.变性PAGE和毛细管电泳两种方法检测NPM1基因突变发生率的比较采用McNemar检验.结果 毛细管电泳法与变性PAGE法检测AML患者NPM1基因插入突变发生率分别为15% (15/99)和11% (11/99),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 =2.25,P>0.05).NPM1插入突变在各亚型患者中发生率分别为:急性粒细胞白血病部分分化型(M2)(27%,8/30)、急性单核细胞白血病(M5)(32%,6/19)、红白血病(M6)(13%,1/8),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1.06,P>0.05),其余亚型未检测到NPM1插入突变.49例AML异常核型患者的NPM1插入突变发生率为4% (2/49),23例正常核型患者的NPM1插入突变发生率为26% (6/2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5.61,P<0.05).10例NPM1基因插入突变均为A型突变(c.860_863 dupTCTG).突变导致NPM蛋白羧基末端读码框移,末尾7个氨基酸WQWRKSL被11个氨基酸CLAVEEVSLRK所代替.2例患者检测到内含子缺失突变,分别为IVS10-18_-15delCTTT和IVS10-17-15delTTT.结论 NPM1插入突变为AML患者常见基因改变,正常核型患者插入突变发生率高于异常核型患者.在NPM1基因内含子区发现2例缺失突变.

  • 传染性非典型肺炎患者T淋巴细胞核仁区嗜银蛋白测定的临床意义

    作者:敬华;肖敏;陈兴明;李丹;王玉珍;曾柏轮;王萍

    目的研究外周血T淋巴细胞核仁区嗜银蛋白(AgNORs)染色对传染性非典型肺炎(SARS)的临床意义.方法确诊SARS患者14例非SARS肺炎和正常对照各8例,抽取外周血,PHA刺激外周血T淋巴细胞培养,KL型肿瘤免疫图像分析系统分析AgNORs区面积与细胞核仁区的百分比(I.S%),计算活化T细胞的百分率.结果 I.S%和活化率分别为:8名正常对照组为7.38%±0.75%和63.64%±11.65%,8例非SARS肺炎患者为8.98%±0.91%和57.14%±12.49%,14例SARS患者为4.13%±3.24%和10.64%±8.30%,出院后1个月随访患者5例为10.80%±0.33%和65.89%±12.13%.病情危重的患者活化细胞率为0,提示T细胞功能几乎完全丧失;处于恢复期的患者T细胞免疫功能仍未恢复到正常;治愈出院1月后随访患者的T细胞免疫功能恢复到高于正常水平.结论 AgNORs测定对SARS患者的诊断、病情监测、出院和康复评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 △Np73基因沉默对结肠癌细胞5-氟尿嘧啶化疗敏感性的影响

    作者:彭海霞;关明;陈宇明;陶琨;金云菲;李吉;王赛玉;钱爱华

    目的 探讨小干扰RNA(siRNA)调节导致的△Np73抑制对结肠癌细胞SW620 5-氟尿嘧啶(5-FU)药物敏感性的影响,为结肠癌治疗提供新途径.方法 将△Np73 siRNA转染人SW620结肠癌细胞,观察其对结肠癌细胞△Np73表达的影响.并与5-FU联合使用,四甲基偶氮唑盐比色(MTT)法检测细胞活力,流式细胞技术检测细胞凋亡.分别将转染△Np73 siRNA和阴性对照siRNA的SW620细胞注射裸鼠成瘤,瘤中注射5-FU观察体内肿瘤的生长情况.结果 △Np73 siRNA可显著抑制SW620结肠癌细胞△Np73的表达,但本身均不能抑制SW620结肠癌细胞的生长.同时应用△Np73 siRNA和5-FU共同处理的SW620细胞的凋亡率达到42.9%,显著高于单纯5-FU处理组(18.9%)和单纯△Np73处理组(8.8%).在转染△Np73 siRNA的成瘤小鼠的瘤中注射5-FU,能明显抑制癌细胞体外生长(t=15.32,P<0.05).结论 △Np73 siRNA可通过抑制△Np73的表达,从而增强对化疗药物的敏感性.

  • 白血病NPM1基因突变检测方法的临床适用性比较

    作者:邹积艳;朱平;刘红星;张英;王赫;蔡鹏;卜定方

    目的 分析急性髓细胞白血病(AML)的NPM1(nucleophosmin)基因第12外显子突变,对比3种常用检测方法的临床适用性.方法 随机选择54份AML患者的冻存骨髓细胞标本,提取DNA后PCR扩增NPM1基因第12外显子,分别进行PCR-毛细管电泳、变性高效液相色谱(DHPLC)和直接测序检测.FLT3内部串联重复(ITD)突变的检测采用FLT3 PCR产物分别进行琼脂糖凝胶电泳和PCR-毛细管电泳检测.结果 7例AML患者发现NPM1基因突变,其中5例为常见的A型突变,即960 bp处插入TCTG 4个碱基;1例为D型突变,即960 bp处插入CCTG 4个碱基;另1例为新发现的1种突变,在958 bp处丢失TGGCAGTG 8个碱基,插入GCCCGCGGTTTA 12个碱基.3种基因突变的检测方法检出率均为100%.毛细管电泳检测NPM1基因突变更快速可靠,且可同时检测FLT3-ITD突变.DHPLC的分辨率受实验因素的影响较多.直接测序步骤相对繁琐,而且有杂合子基因序列误读的可能性.结论 AML存在一种NPM1基因的958 bp位点12个碱基置换的基因突变;AML的NPM1基因突变临床检测采用PCR-毛细管电泳法更方便.

  • 胰腺癌小鼠模型中核仁蛋白14和CD31表达与肿瘤进展的相关性研究

    作者:杜永星;李宗泽;刘长征;刘子文

    目的 探讨胰腺癌小鼠模型中核仁蛋白14(NOP14)和CD31的表达水平与肿瘤进展的相关性.方法 收集2013年1月至2015年12月经北京协和医院病理学检查证实伴肝转移的5例胰腺导管腺癌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通过免疫组化方法检测胰腺癌原发肿瘤和相应肝转移灶中NOP14的表达水平;利用慢病毒表达载体感染胰腺癌细胞株,构建NOP14稳定下调的细胞株,实时荧光定量PCR和免疫印迹法检测NOP14抑制率;利用胰腺癌小鼠模型分析NOP14敲低组(n=8)和对照组(n=8)肿瘤组织中CD31标记的肿瘤微血管密度(MVD)及其与肿瘤大小和转移的关系.采用Mann Whitney U检验对组间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应用Pearson 或Spearman相关系数分析变量间的相关性.结果 NOP14在胰腺癌肝转移灶中的表达水平较原发肿瘤明显升高(2.09±0.45比1.31±0.27,P=0.028);实时荧光定量PCR和免疫印迹法证实胰腺癌稳定转染细胞株中NOP14的表达水平分别下调了86%和78%;胰腺癌小鼠皮下和原位移植模型中NOP14敲低组MVD值(61.40±13.85和38.33±10.91)低于对照组(85.53±14.59和59.33±15.37)(P =0.041、P =0.037),且与肿瘤大小(r=0.842,P<0.01)和转移(r=0.726,P=0.008)呈正相关.结论 NOP14在胰腺癌肝转移灶中表达上调,可能通过促进肿瘤微血管形成导致胰腺癌的生长和转移.

  • 肺耐药相关蛋白基因及基因产物在膀胱移行细胞癌中的表达

    作者:孔垂泽;朱育焱;马智勇;柳东辉;曾宇;李泽良

    目的探讨肺耐药相关蛋白(LRP)在膀胱癌组织中的表达及与临床病理参数的关系.方法用半定量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技术,检测66例(Ta期12例,T1期26例,T2期11例,T3期10例,T4期7例;G135例,G219例,G312例)术前未经任何治疗的原发膀胱癌患者癌组织及正常组织中 LRP、多药耐药基因1(MDR1)和多药耐药相关蛋白1(MRP1)mRNA表达,并用免疫组化法检测LRP、P53和P63蛋白的表达情况.结果 (1)膀胱癌标本中,,LRP mRNA的表达率高(64%,42/66);(2)LRP mRNA水平,正常膀胱组织(1.42±0.36)高于膀胱癌组织(0.80±0.33,t=2.82,P<0.01);低分级膀胱癌组织(G1 为1.39 ±0.42)高于高分级癌组织(G2、G3为0.72±0.31,t=4.14,P<0.01),浅表膀胱癌组织(1.36±0.39)高于浸润癌组织(0.68±0.30,t=3.58,P<0.05);(3)LRP mRNA表达与MDR1或MRP1表达无关,但与其自身的蛋白表达密切相关(r=0.89,P<0.01);(4)LRP蛋白表达与低分级、低分期相关(r=0.81,P<0.01;r=0.78, P<0.05),但与P53、P63表达无关(P>0.05).结论膀胱癌组织中,LRP mRNA与蛋白表达一致,且与肿瘤进展有关,可能是膀胱癌内源性多药耐药的预测指标.

  • 核基质蛋白22与尿细胞学检测对膀胱癌诊断价值的meta分析

    作者:胡海洋;胡自力;王宏权;刘川;于圣杰

    目的 系统评价核基质蛋白22(NMP22)和尿细胞学对膀胱癌诊断价值.方法 制定纳入、排除标准和检索策略,检索相关文献,根据纳入、排除标准筛选文献并评价质量和提取数据,用MetaDiSc 1.4进行meta分析.结果 共检索到相关文献266篇,排除256篇,对符合纳入标准的10篇文献行meta分析,共4895例.NMP22检测膀胱癌的总灵敏度为0.76(95% CI:0.74~0.77)、总特异度为0.80(95% CI:0.79 ~0.82)、总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下面积(AUC)为0.8533;尿细胞学检测总灵敏度0.36(95% CI:0.34~0.38),总特异度0.94(95% CI:0.93~0.95),总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下面积为0.8628.总诊断精确度Q*指数分别为0.7863和0.7934.结论 NMP22对膀胱癌诊断的灵敏度较尿细胞学明显增高,特异度比细胞学检测低,总体诊断效能中等,与尿细胞学无明显差异,目前不能取代尿细胞学检测.

  • 缺氧诱导因子1α及其靶基因在子痫前期患者胎盘组织中的表达

    作者:孙曙光;沈娜;郑艳辉;尚涛

    目的 探讨缺氧诱导因子1α(HIF-1α)及其靶基因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VEGF)、可溶性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受体1(sFlt-1)基因在子痫前期患者胎盘组织中的表达.方法 采用免疫组化链霉菌抗生物素蛋白-过氧化物酶连接(SP)法对20例重度子痫前期患者(子痫前期组)和15例正常妊娠妇女(对照组)的胎盘组织中的HIF-1α、VEGF、sFlt-1蛋白表达进行检测;同时应用RTPCR技术对两组孕妇胎盘组织中HIF-1α、VEGF、sFlt-1 mRNA水平进行检测,并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 (1)子痫前期组HIF-1α蛋白表达(+++)者9例(45%,9/20),sFlt-1蛋白表达(+++)者11例(55%,11/20),对照组分别为2例(13%,2/15)和3例(20%,3/15),两组分别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子痫前期组VEGF蛋白表达(+++)者3例(15%,3/20),明显低于对照组的7例(47%,7/15),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2)子痫前期组HIF-1α mRNA、sFlt-1 mRNA水平分别为0.604±0.013、0.898±0.041,对照组分别为0.208±0.007、0.559±0.244,两组分别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子痫前期组VEGF mRNA表达水平虽高于对照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子痫前期组VEGF mRNA/sFlt-1 mRNA比值(0.439±0.009)低于对照组(0.824±0.011),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子痫前期组HIF-1α mRNA的表达与sFlt-1 mRNA表达呈正相关(r=0.577,P<0.05),与VEGF mRNA/sFlt-1 mRNA比值呈负相关(r=-0.376,P<0.05).结论 HIF-1α在子痫前期患者胎盘组织中表达水平明显升高,主要是通过调节VEGF、sFlt-1基因的转录,而影响滋养细胞的浸润和胎盘血管重铸,参与子痫前期的发病.

61 条记录 1/4 页 « 1234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