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基底神经节代谢物的质子磁共振波谱增龄变化

    作者:谭长连;罗学港;蹇在金;卓尚丕;贺忠;袁术文;司徒卫军

    目的 探讨基底神经节代谢物N-乙酰天门冬氨酸/胆碱复合物(NAA/Cho)、N-乙酰天门冬氨酸/肌酸(NAA/Cr)和Cho/Cr浓度比值的增龄变化规律. 方法 选择20~87岁健康志愿者70例,男36例,女34例,分为20~40岁、41~59岁和60~87岁者三组,采用磁共振波谱的二维化学位移成像(2D chemical shift imaging,2D CSI)技术检测其大脑双侧豆状核,丘脑及尾状核的代谢物浓度,分析比较不同年龄组的基底神经节代谢物NAA/Cho、NAA/Cr、Cho/Cr浓度比值的变化.结果 双侧豆状核、尾状核、丘脑的NAA/Cho比值及双侧丘脑、右豆状核的NAA/Cr比值与年龄呈负相关(P<0.05),双豆状核的Cho/Cr比值与年龄呈正相关(P<0.05).不同年龄组的NAA/Cho、NAA/Cr、Cho/Cr比值之间差异亦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健康人的基底神经节代谢物浓度,随其年龄增长而发牛规律性变化,二维化学位移成像是一种检测基底神经节代谢物浓度的无创伤性的方法,是检测正常脑的生理性和病变脑的病理性代谢物浓度变化的重要手段之一.

  • 开颅血肿清除和硬通道穿刺治疗基底节区高血压脑出血的疗效对比

    作者:刘涛;聂智品;李书元

    目的:对比开颅血肿清除和硬通道穿刺治疗高血压基底节区脑出血的效果及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2005年1月~2013年12月我科192例高血压脑出血的临床资料,其中开颅血肿清除术(开颅组)和穿刺引流术(微创组)各96例。2组年龄、性别、血肿侧别及Glasgow昏迷评分差异无显著性(P>0.05)。对比2组术中出血量、术后残余血肿量、手术时间、住院时间和术后3周及6个月的临床疗效。结果与开颅组比较,微创组手术时间短[中位数31(24~39) min vs.152(131~170)min,Z=-11.975,P=0.000],术中出血少[30例0 ml、66例<5 ml vs.(332.4±20.2)ml],术后住院时间短[中位数14(10~17)d vs.64(44~75)d,Z=-44.217,P=0.000],但术后残余血肿量多[中位数13(8~17)ml vs.7(4~12)ml, Z=-11.573,P=0.000]。治疗3周后,微创组Glasgow 预后评分高[中位数4(2~4)分 vs.3(1~4)分,Z=-8.215,P=0.000],Barthel指数高[(59.9±4.5) vs.(54.9±4.9),t=7.370,P=0.000]。治疗6个月,微创组Glasgow预后评分高[中位数3(2~4)分vs.2(1~4)分,Z=-7.448,P=0.000],Barthel指数高[(64.3±8.4) vs.(59.7±6.8),t=4.156,P=0.000],2组病死率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微创颅内血肿硬通道穿刺引流术在一定程度上明显优于开颅血肿清除术,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 丘脑-基底节区生殖细胞瘤的诊断和放射治疗

    作者:王亚明;田增民;于新;徐永革;王洪伟;孙君昭;李志超

    目的 总结丘脑-基底节区生殖细胞瘤的临床特点和放射治疗效果.方法 回顾分析13例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立体定向活检明确病理诊断,单纯伽玛刀和普通外放疗各2例,9例采取间质内放疗为主的综合治疗.结果 13例均为男性,年龄平均16.1岁,对侧肢体运动或共济障碍为主要症状,部分伴有性早熟.影像学检查肿瘤囊变占76.9%,瘤内钙化占30.8%;同侧半球皮层、脑干萎缩占46.2%;肿瘤顺着胼胝体、内囊神经纤维束侵袭扩散占30.8%.除1例放疗半个月后死于肿瘤侵袭,12例平均随访40.6个月,均获得明显治疗效果,肿瘤控制良好.结论 丘脑-基底节区生殖细胞瘤的临床、影像特征有诊断价值,立体定向活检能明确病理诊断,肿瘤深在、毗邻重要结构及浸润性生长使得手术切除困难,配合间质内放疗的综合治疗能取得良好效果.

  • 丘脑底节区动静脉畸形的显微外科手术治疗

    作者:王兴文;王长春;菅凤增;王大明;刘树山

    目的 观察显微外科手术治疗丘脑底节区脑动静脉畸形(AVM)的疗效. 方法 回顾性分析24例经显微外科手术治疗的丘脑底节区AVM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术前有颅内出血者19例,无出血者5例.按照Spetzler-Martin分级标准,Ⅲ级13例,Ⅳ级8例,Ⅴ级3例.术前全部行脑血管造影检查,其中15例行术前畸形血管团的部分栓塞. 结果 ①24例患者无手术死亡病例,其中23例AVM畸形血管团完全消失.1例有少量残留,进一步行立体定向放射外科治疗.②术前行栓塞的15例患者,术中出血量为(511±108)ml, 与未行栓塞患者(9例)的(975±162)ml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8.94,P<0.01).③术前肢体无力或偏瘫的12例患者,术后肌力恢复4例,好转6例,2例无明显变化.有6例患者出现其他新增加的神经功能障碍(其中5例为术前无出血者).有1例患者因术后术野再出血,行再次手术清除血肿.④20例患者获得6~42个月随访,术前6例癫痫患者,术后仍有3例需要继续服用抗癫痫药物治疗;随访患者中无再出血发生. 结论 显微外科技术治疗丘脑底节区AVM,临床疗效较好.结合术前血管内栓塞,可以减少术中出血,降低手术难度.

  • 基底核出血和梗死后认知功能的随访研究

    作者:黄礼媛;贾建平;周爱红;石丹

    目的 探讨基底核出血和梗死急性期及恢复期的认知损害特点和差异. 方法 观察组共91例患者,其中基底核出血48例,基底核梗死43例.观察组在卒中后急性期(卒中后3周内)及卒中后恢复期(卒中后6~9个月)各完成一次神经心理学测验.健康对照组77名,完成一次神经心理学测验. 结果 基底核出血组和梗死组在急性期的各个认知域评分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除执行功能(语义分类流畅性)外,基底核出血组恢复期的神经心理学测验评分与急性期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恢复期基底核出血组的记忆力、执行功能(语义分类流畅性)、信息处理速度(数字符号测验)、视空间结构能力(积木测验和画钟测验)评分与健康对照组比较,差异亦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简易精神状态检查量表(MMSE)、注意力、执行功能(Stroop测验C)和信息处理速度(Stroop测验A)评分与健康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除注意力(数字广度顺背测验)、记忆力(再认)和执行功能(语义分类流畅性测验)外,基底核梗死组恢复期的神经心理学测验评分与急性期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基底核梗死组恢复期记忆力、信息处理速度(数字符号测验)、视空间结构能力(积木测验和画钟测验)评分与健康对照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MMSE、执行功能(Stroop测验C)和信息处理速度(Stroop测验A)评分与健康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基底核卒中急性期出现多个认知领域的损害,恢复期大部分认知域得到改善,其中部分认知域可基本达到健康对照水平.

  • 应用神经内窥镜外鞘经额上入路治疗基底核区出血的效果

    作者:刘伟国;马向科;杨云娜;陈艳明;左焕琮

    目的 探讨应用神经内窥镜外鞘经额上入路手术治疗高血压性基底核区出血的效果. 方法 对18例高血压性基底核区出血患者于发病24 h内选择额上入路,使用内窥镜外鞘作为操作通道,以神经内窥镜及常规吸引器通过内窥镜外鞘进行血肿清除. 结果 手术时间平均为55 min.术中发现大脑中动脉中央支活动性出血13例.术后1d复查头部CT,出血量按多田氏公式计算.血肿全部清除2例,血肿大部清除(>90%)11例,部分清除(<90%)5例.随访时间3~11个月,平均7个月.除1例术后死于冠心病外, ADL评分:Ⅰ级7例, Ⅱ级4例, Ⅲ级3例,Ⅳ级2例,Ⅴ级1例. 结论 神经内窥镜结合内窥镜外鞘,使术野有一定的操作空间,避免术中内窥镜物镜的模糊,改善内窥镜的视野.为微创手术治疗高血压性脑出血提供了有益的探索.

  • 经外侧裂脑岛叶入路至基底核区的显微解剖

    作者:马东;黄建军;马喜;伊志强;韩光迅;张素勤;刘庆良

    目的 探讨经外侧裂脑岛叶入路至基底核区的相关显微解剖.方法 对13例(26侧)成人男性尸头标本进行外侧裂、大脑中动脉(MCA)及岛叶、基底核区的显微解剖与测量.结果 ①外侧裂干部平均长度为(41.5±5.3)mm,分支的长度为:前水平支(26.3±6.2)mm,前升支 (36.0±10.1)mm,后支(43.0±7.1)mm.②MCA分叉到颈内动脉发出MCA处平均(18.7±8.9)mm;颈内动脉分叉处到岛阈的距离平均(24.4±4.8)mm.MCA分叉在岛阈内侧的18侧,在岛阈外分叉的8侧.MCA各段平均长度及直径:M1段(22.9±6.5)mm,(2.0±0.4)mm;M2段(26.8±10.8)mm,(1.6±0.4) mm;M3段(19.0±7.4)mm,(1.3±0.3 )mm.③本组标本豆纹动脉均发自M1段及大脑前动脉A1段;有2组豆纹动脉的23侧,有3组豆纹动脉的3侧.其中内侧组距颈内动脉6.0~12.0 mm,外侧组距大脑中动脉分叉5.0~23.0 mm.④岛叶额盖宽(28.3±0.9)mm,顶盖宽(28.6±0.7)mm,颞盖宽(38.3±1.1)mm;短回长度为(28.8±3.5)mm,长回长度为(42.6±5.2)mm,岛叶中央沟长度为(38.9±5.1)mm.结论 熟悉经外侧裂脑岛叶入路的解剖,有利于岛叶、基底核区肿瘤手术路径的选择和术中重要血管及结构的保护;高血压基底核出血可以经外侧裂脑岛叶短回的乏血管区造瘘,清除血肿.

  • Wilson病患者的厌恶情绪加工障碍

    作者:汪凯;杨任民;Ramjahn Hoosain

    目的探讨Wilson病(WD)患者是否出现选择性厌恶情绪认知障碍,以进一步验证基底节参与情绪加工的假说.方法测试32例WD患者(WD组)和20名健康人(对照组)对30张含有6种基本情绪(喜、惊、怕、悲、厌和怒)面孔照片的辨认能力.结果与对照组比较,WD组对厌[(9.1±4.7)分,P<0.001)],怒和怕[(14.9±4.3)分;(12.8±3.6)分,P均<0.05]情绪面孔的辨别有障碍,而相对于怕和怒,厌的认知障碍更为明显.结论 WD组表现为相对选择性的厌恶加工障碍.

  • 厌恶情绪加工神经机制的研究

    作者:凤兆海;汪凯;王长青;孟玉;朱春燕;靳胜春;周珊珊

    目的 探讨岛叶、基底节卒中患者的情绪认知特征,验证这些脑结构参与情绪加工以及厌恶的特异性神经机制的假说.方法 测试2例岛叶损伤患者(例1、例2)、32例基底节卒中患者(基底节梗死或出血)和30名健康对照组的6种基本情绪(喜、惊、怕、悲、厌、怒)和中性情绪的面孔表情以及声音辨认能力.结果 与相应对照组比较(厌恶面孔和厌恶声音的正确得分为14.65±2.25、17.61±3.12),例1、例2对厌恶声音和厌恶面孔的辨别均有障碍(厌恶面孔识别正确得分分别为7、9,厌恶声音识别正确得分分别为7、8,P<0.01).而基底节卒中患者主要表现厌恶面孔辨别障碍(正确得分为10.42±2.71,P<0.01),对厌恶声音辨别正常,但表现为"怕"和"怒"的辨别障碍(正确得分为11.00±2.31、13.30±2.75,P<0.05).结论 基底节可能选择性参与厌恶情绪的视觉加工,而岛叶则选择性参与了厌恶情绪视觉和听觉通道的加工.岛叶-基底节系统在厌恶情绪加工中起着重要作用.

  • 皮质基底节变性综合征四例临床及影像学分析

    作者:张美云;张本恕;王颖;高硕

    目的 探讨皮质基底节变性综合征的临床特征、影像学表现和治疗.方法 对4例临床诊断皮质基底节变性患者的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4例患者的首发症状均为单侧肢体的帕金森样表现,对左旋多巴治疗无反应,4例均有肢体失用、构音障碍,3例伴肌阵挛,2例伴有痴呆,1例伴不自主运动.4例患者头部MRI扫描均显示受累肢体对侧脑皮质萎缩,以额顶叶显著;头葡萄糖代谢正电子发射断层扫描(FDG-PET)检查均显示不对称的大脑皮质和基底节区葡萄糖代谢减低.结论 皮质基底节变性综合征患者的临床特征为不对称的帕金森样表现,可伴有认知功能障碍、失用、构音障碍、肌阵挛和不自主运动等症状;头MRI、FDG-PET检查有助于诊断;目前尚无有效治疗方法.

  • 帕金森病患者基底节区的磁共振氨基质子转移成像研究

    作者:王蕊;李春媚;陈敏;张晨;周进元;苏闻

    目的 探讨磁共振氨基质子转移成像(APT)技术对于发现帕金森病患者基底节异常改变的可行性.方法 收集27例帕金森病患者和23名年龄及性别相匹配的健康对照者进行头颅APT成像和常规磁共振检查.测量双侧苍白球、壳核和尾状核的酰胺质子不对称磁化转移率(MTRasym),分别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和配对样本t检验比较帕金森病患者与健康对照者、帕金森病患者起病侧和对侧各脑结构MTRasym (3.5 ppm)的差异.使用单因素方差分析比较健康对照者和不同严重程度帕金森病患者间各脑结构MTRasym(3.5 ppm)的差异.结果 帕金森病患者苍白球、壳核和尾状核的MTRasym (3.5 ppm)均高于健康对照者[分别为(0.89±0.12)%与(0.57 ±0.16)%,(1.05±0.11)%与(0.82±0.15)%,(1.15±0.13)%与(0.78 ± 0.19)%;t=3.311、2.562和3.277,均P<0.05].健康对照组、轻度和中重度帕金森病组基底节各脑结构MTRasym(3.5 ppm)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且轻度帕金森病患者苍白球、壳核和尾状核的MTRasym(3.5 ppm)明显高于健康对照者.帕金森病患者基底节各脑结构起病侧的MTRasym(3.5 ppm)虽均略低于对侧,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APT成像技术可以敏感地显示早期帕金森病患者和健康对照者基底节各脑结构MTRasym(3.5 ppm)的差异,是一种评价帕金森病患者脑代谢异常的有效工具.

  • 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对基底节区梗死后抑郁状况的评估

    作者:涂加善;刘振华;黄凡衡;陈爱敏;蔡卫卫;祝淑贞;赵连旭

    目的 利用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DTI)技术研究基底节区梗死患者相关解剖结构的异常改变,评估卒中后抑郁( PSD)的状况.方法 选取基底节区梗死患者,依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24)评分分为PSD组(n=7)、对照组(n=19),完成NIHSS评分.后行DTI检测患者双侧尾状核、苍白球、壳核和背侧丘脑的各向异性(FA)值、表观弥散系数( ADC)值、神经纤维数量.结果 PSD组NIHSS评分(6.29±3.45)明显高于对照组(3.95±1.90;t=2.219,P=0.036),各神经核团的DTI数据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左侧壳核的FA值(0.37±0.03)明显低于右侧(0.40±0.02;t =2.243,P=0.045).经Spearman相关分析,卒中后患者的HAMD评分与NIHSS评分呈正相关(r=0.464,P=0.017),与左侧苍白球FA值(r=- 0.563,P=0.005)、右侧苍白球FA值(r=-0.416,P=0.035)、左侧壳核FA值(r=- 0.428,P=0.029)呈负相关.结论 严重的神经功能缺损与缺血性PSD的发生有关,而抑郁程度与NIHSS评分增高、双侧苍白球和左侧壳核的FA值下降有关.相关信息有助于我们对基底节区梗死患者PSD的状况进行评估.

  • 偏侧帕金森病大鼠基底神经节亚区氨基酸递质及GABAA受体亚单位mRNA的表达

    作者:李振;赵忠新;黄流清;丁素菊;邓本强;余宏宇;余永伟

    目的 研究偏侧帕金森病(PD)大鼠基底神经节亚区新纹状体、内侧苍白球、外侧苍白球和丘脑底核氨基酸递质含量以及GABA A型受体(GABAA)mRNA表达变化.方法 6-羟基多巴胺(6-OHDA)脑内立体定位注射制成偏侧PD大鼠模型,采用高效液相色谱分析仪(HPLC)测定新纹状体、内侧苍白球、外侧苍白球和丘脑底核内氨基酸递质的含量;Northern ELISA法测定GABAA受体α1、α2、β2/3、γ2亚单位mRNA表达.结果 偏侧PD大鼠损毁侧新纹状体、内侧苍白球、外侧苍白球和丘脑底核内的GABA,新纹状体、外侧苍白球和丘脑底核内的谷氨酸,以及丘脑底核内的天冬氨酸、甘氨酸与未损毁侧相同解剖部位相比含量明显增加,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偏侧PD大鼠新纹状体:损毁侧GABAA受体α1(105.3 ±24.5)、β2/3(113.7±15.3)亚单位与未损毁侧(186.7±37.2、157.4±32.4)比较,其mRNA表达水平显著下降(t=5.16、3.45,P<0.01);偏侧PD大鼠内侧苍白球:损毁侧GABAA受体α1、α2、β2/3亚单位与未损毁侧比较其mRNA表达水平显著升高(其中α1 P<0.05,α2、β2/3 P<0.01);偏侧PD大鼠外侧苍白球:损毁侧GABAA受体α2(179.1±26.8)、β2/3(154.7 ±37.8)亚单位与未损毁侧(219.3 ±19.7、231.1±55.8)比较,其mRNA表达水平显著下降(t=3.42、3.21,P<0.01);偏侧PD大鼠丘脑底核:损毁侧GABAA受体α1、α2、β2/3、γ2:亚单位与未损毁侧比较其mRNA表达水平均显著下降(其中α1、α2、β2/3P<0.01,γ2 P<0.05).结论 偏侧PD大鼠基底神经节亚区氨基酸递质含量以及GABAA受体亚单位mRNA表达水平的改变可能参与了PD的发病.

  • 帕金森病患者风险决策能力研究

    作者:马慧娟;严孙宏;陈先文;汪凯

    目的 探讨帕金森病( Parkinson' disease,PD)患者在风险概率明确条件下的决策能力是否改变,进一步研究基底节与决策的关系.方法 采用风险概率明确的骰子博弈测试( Game of Dice Test,GDT)对25例PD患者(PD组)和25名健康被试者(HC组)进行风险决策能力研究.结果 与HC组(5.72±3.69)相比,PD组(10.88±5.58)更倾向于选择风险选项(t=3.86,P<0.01).PD组(-3748.00±3923.87)的后总资产通常是负值,而HC组(684.00±1764.62)都有盈利,两者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5.15,P<0.01).PD组选择多的是风险大的选项即1个数字,而HC组选择多的是3个数字的联合(1个数字:PD组:6.48±5.81;HC组:1.00±1.44;t=4.58,P<0.01;3个数字:PD组:2.64±2.14;HC组:7.04±2.54;t=-6.62,P<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此外,选择风险选项的次数与负反馈利用率(r=-0.59,P=0.003)和Stroop结果(r=0.55,P=0.004)的相关性显著.结论 研究表明PD患者在风险概率明确条件下存在明显的决策能力改变,并与执行功能和负反馈利用率相关.

  • 烟酰胺单核苷酸腺苷酰转移酶1对多巴胺能细胞系帕金森病细胞模型的保护作用

    作者:李春燕;栗永生;侯文龙;高静;马爱军;谢安木

    帕金森病又称震颤麻痹,主要病理改变为中脑黑质致密部多巴胺能神经元选择性死亡[1],从而导致基底神经节功能紊乱。该病好发于中老年人,65岁以上人群帕金森病患病率为1%~2%[2]。轴索损伤和细胞凋亡是帕金森病患者重要的病理生理学特征。现在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轴索变性在神经退行性疾病中起着重要作用,一项通过对慢华勒变性(Wlds)基因变异小鼠进行的研究[3]结果提示,轴索损伤是一个主动过程,而其早于神经元细胞的凋亡[4],这将有可能成为治疗帕金森病的一个重要突破口。 Wlds蛋白是一种嵌合蛋白,它由N-端泛素化因子E4 b在内的70个氨基酸和烟酰胺腺嘌呤二核苷酸( NAD)合成酶烟酰胺单核苷酸腺苷酰转移酶1( NMNAT1)的全部序列组成[5],现已证明后者单独存在即可很大程度地延缓轴索损伤[6],但目前针对帕金森病细胞模型是否有保护作用所进行的研究甚少,其具体机制也尚不明确。因此,我们利用质粒转染技术调节NMNAT1的表达,观察细胞轴索长度、超氧化物歧化酶1( SOD1)及天冬氨酸特异性蛋白酶3(caspase3)表达的变化,探讨NMNAT1对帕金森病细胞模型的保护作用,从而为帕金森病的神经保护治疗提供理论依据。

  • 基底核区高血压脑出血的立体定向治疗

    作者:黑博;王佳;王伟;赵全军

    目的 评价立体定向穿刺置管引流治疗基底核区高血压脑出血的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5年8月至2018年3月解放军第三○六医院立体定向及脑功能性疾病诊治中心收治的65例基底核区高血压脑出血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35例行硬通道穿刺引流术(硬通道组),30例行机器人辅助立体定向穿刺置管引流术(立体定向组).对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合并症,出血时间,术前血肿量,术前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CS),术前、出院前、术后3个月的Barthel评分,术后血肿引流时间进行比较分析.结果 (1)立体定向组的术后血肿彻底引流时间明显少于硬通道组,两组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3.69,P<0.01).(2)立体定向组出院前[(89.7±7.2)分]及术后3个月[(94.0±5.7)分]的Barthel评分均显著高于硬通道组[出院前:(75.3±7.2)分,术后3个月:(76.4±8.2)分,均P<O.01],且立体定向组的评分改善较硬通道组更为明显.结论 应用立体定向穿刺置管引流术治疗基底核区高血压脑出血患者,其术后血肿引流时间短,可迅速解除血肿对脑组织的压迫,促进患者神经功能的康复.

  • 经额定向穿刺引流术与开颅血肿清除术治疗基底节区出血的前瞻性对照研究

    作者:官卫;王强;马涛;杨常春;刘春波;叶云

    目的 比较穿刺引流术与开颅血肿清除术治疗高血压性基底节区出血的疗效,探讨高血压性脑出血的个性化治疗方案.方法 纳入2013年3月至2014年9月苏州大学附属第三医院神经外科收治的符合入选标准的68例未脑疝的高血压性基底节区出血患者,并采用前瞻性对照研究.其中24例采用经额定向穿刺引流术(穿刺组),44例采用开颅血肿清除术(开颅组),比较两种术式的手术时间、术后并发症、术后1个月的病死率及术后6个月日常生活活动能力(ADL)的良好率.结果 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出血侧别、血肿量、术前意识状态及手术时机等临床资料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 >0.05).穿刺组较开颅组手术时间短[分别为(42.3 ±11.3)min、(172.2±45.3) min,P<0.001];术后并发症少(分别为16.7%、52.3%),其中局灶性脑梗死(分别为0%、22.7%)、肺部感染(分别为16.7%、45.0%)及气管切开率(分别为4.2%、40.9%)穿刺组均明显低于开颅组(均P<0.05);术区再出血(分别为4.2%、15.9%)及术后1个月内的病死率(分别为0%、13.6%)两组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术后6个月ADL的良好率穿刺组高于开颅组(分别为95.8%、68.2%,P<0.01).结论 对于需要手术治疗的、尚未脑疝的高血压性基底节区出血患者,可考虑将穿刺引流术作为首选术式,开颅血肿清除术作为治疗穿刺术后再出血患者的补救手术.

  • 不同手术时机及手术方式治疗高血压性基底节区出血的疗效对比研究

    作者:阿布都克尤木·阿布都吉力力;麦麦提依明·托合提;帕热哈提江·依孜木;李津生;杨小朋

    目的 探讨不同的手术时机和手术方式对高血压性基底节区出血患者的治疗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至2015年9月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人民医院神经外科收治的223例高血压性基底节区出血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发病至治疗时间将223例患者分为3组,即超早期组(≤7 h)75例、早期组(>7~24 h)109例以及延期组(>24 h)39例;按手术方式分为开颅血肿清除术组(简称开颅组,共107例)和微创血肿清除术组(简称微创组,共116例),分别于术后第7天和3个月对患者进行改良日常生活活动能力(ADL)分级的评估.结果 改良ADL分级结果显示,术后第7天超早期组的良好率(89.3%)高于早期组(62.3%)和延期组(56.4%)(均P <0.05);术后3个月超早期组的良好率(91.9%)亦高于早期组(65.7%)和延期组(59.0%)(均P<0.05).术后第7天开颅组的改良ADL分级良好率(66.4%)低于微创组(74.1%)(P<0.05);而术后3个月开颅组和微创组优良率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选择超早期进行手术治疗的高血压性基底节区出血患者较早期和延期手术患者的预后更佳.对于高血压性基底节区出血,微创血肿清除术和开颅血肿清除术相比,前者围手术期疗效更佳,近期疗效二者无明显差异.

  • 基底神经节区生殖细胞瘤的早期诊断及综合治疗

    作者:甲戈;罗世琪;邱小光;宫剑;姚红新;马振宇;张玉琪

    目的 探讨颅内基底神经节区生殖细胞瘤的早期诊断及综合治疗.方法 对25例颅内基底神经节区生殖细胞瘤患者的年龄、性别、发病早期的临床症状、体征、血液中肿瘤标记物的榆查及影像学检查的结果等特点进行分析判断,得出早期诊断的依据并行早期综合治疗.结果 3例开颅手术,1例活榆,病理证实为生殖细胞瘤,21例通过临床特点分析,在生殖细胞瘤早期即明确诊断,末行手术,直接进行化、放疗.患者随访长7年,短10个月,平均45个月.1例外院手术大部分切除肿瘤,病理诊断生殖细胞瘤,来我院行化、放疗,6年后肿瘤复发,再次化疗,肿瘤消失,已随访1年未见复发,其余24例随访均未见肿瘤复发.患者经过治疗后,肿瘤虽已消失,但症状、体征并不能完全缓解.结论 通过细致的临床观察,综合分析判断临床特点,基底神经节区生贿细胞瘤是可以做到早期诊断,并通过化、放疗等非手术治疗达到满意的治疗效果.

  • 光遗传技术及其在基底神经节运动调控中的应用研究进展

    作者:宋茹;刘晓莉;乔德才

    基底神经节是运动系统的皮层下中枢之一,通过直接和间接通路参与动作的选择、优化、整合与精确调节.基底神经节两条通路调节功能紊乱与帕金森等疾病导致的行为功能障碍有关.光遗传技术具有可对特定神经元在时间、空间上进行精确调控的优点,被广泛应用于神经环路、神经递质以及各类退行性疾病和精神疾病的研究中.本文仅就国内外光遗传技术及其在基底神经节运动调控中的应用研究进展做一综述.

174 条记录 2/9 页 « 123456789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