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第8版AJCC肝内胆管癌TNM分期的解读与验证

    作者:施杰毅;高强;周俭;樊嘉

    肝内胆管癌(intrahepatic cholangiocarcinoma,ICC)是发病率排名第2位的原发性肝癌(仅次于肝细胞癌),其恶性程度高,预后极差.为了更好地评估病情和指导临床,近期美国癌症联合委员会(American Joint Committee on Cancer,AJCC)颁布ICC的第8版TNM分期系统.该分期在第7版的基础上,作进一步的细分、整合和修改,涉及肿瘤大小、血管侵犯、肿瘤数目以及形态学特征在预后评价中的作用.第8版TNM分期更好地反映了不同ICC病人的预后差异,具有更高的临床指导价值.

  • 微RNA-490-5p抑制人肝内胆管细胞癌RBE细胞的侵袭和迁移

    作者:徐驿;张亦弛;王许安;刘颖斌

    目的:研究微RNA-490-5p(microRNA-490-5p,miR-490-5p)在人肝内胆管细胞癌组织中的表达情况,并探讨其对肝内胆管癌RBE细胞侵袭和迁移能力的影响及可能的分子机制.方法: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法检测miR-490-5p在5对肝内胆管细胞癌组织及其癌旁正常组织中的表达水平.利用脂质体瞬时转染法将miR-490-5p模拟物及其阴性对照转入人肝内胆管细胞癌RBE细胞中.随后,采用划痕愈合实验以及Transwell小室迁移实验检测RBE细胞迁移能力的变化,TranswellH小室侵袭实验检测RBE细胞侵袭能力的变化;后,通过CCK-8法、平板克隆形成实验和FCM法检测RBE细胞增殖及凋亡的变化.应用在线miRNA靶基因预测软件预测miR-490-5p的靶基因,并采用蛋白印迹法对预测的靶基因进行验证.结果:miR-490-5p在人肝内胆管细胞癌组织中明显下调(P<0.05).与阴性对照组相比,miR-490-5p模拟物转染组RBE细胞的增殖、克隆形成能力和凋亡均无明显变化(P值均>0.05);划痕愈合实验以及Transwell小室迁移实验检测结果显示,RBE细胞的迁移能力被明显抑制(P值均<0.05);Transwell小室侵袭实验检测结果显示,RBE细胞的侵袭能力被明显抑制(P值< 0.05).TargetScan网站预测转录因子FBJ骨肉瘤癌基因(FBJosteosarcoma oncogene,c-Fos)可能是miR-490-5p的潜在靶基因;蛋白质印迹法证实,miR-490-5p模拟物转染组细胞中c-Fos蛋白的表达水平明显下调(P<0.05).结论:miR-490-5p在人肝内胆管细胞癌组织中低表达,而且其可能通过下调c-Fos的表达来调控人肝内胆管细胞癌RBE细胞的迁移和侵袭.

  • 术后肝功能指标对肝内胆管癌根治性切除患者预后的影响

    作者:余漪;周福平;郭玲玲;操跃;张迁;钱其军

    目的 探讨影响肝内胆管癌术后患者生存的危险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本院2009年3月至2014年3月收治的行根治性切除术的肝内胆管癌患者的临床资料,选择32种临床和实验室诊断检测相关指标,分析影响肝内胆管癌根治性切除患者术后生存危险因素,采用单因素、多因素Cox模型分析影响肝内胆管癌患者术后生存的危险因素.结果 终入选患者189例,多因素分析表明,肿瘤数目、肿瘤大小、淋巴结转移情况、术前CA19-9水平、术前γ-谷氨酰转移酶、术后第1天血总胆红素及术后第5天血丙氨酸转氨酶是肝内胆管癌根治性切除患者术后生存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 术后第1天总胆红素及术后第5天丙氨酸转氨酶水平对肝内胆管癌根治性切除患者预后有指示作用;术前、术后积极保肝治疗,改善营养状况,术中尽量减少对肝脏的创伤,均有利于改善预后.

  • 肝内胆管癌术后肝动脉化疗栓塞疗效分析

    作者:王超;童颖;林川;刘刚;杨家和;吴孟超

    目的:分析肝内胆管癌(intrahepatic cholangiocarcinoma,ICC)患者手术后行肝动脉化疗栓塞(transcatheter arterial chemoembolization,TACE)的疗效.探讨ICC术后是否应常规行TACE来预防肿瘤的复发.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5年7至12月经手术切除后病理诊断为ICC的80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术后行TACE治疗的患者36例(A组),术后未行TACE治疗的患者44例(B组),比较两组的一般资料及实验室检查情况,随访所有患者术后0.5、1、2、3年的生存情况并作统计学处理,分析与生存相关的危险因素.结杲:A组和B组患者在性别,年龄,乙肝病史,肝硬化,实验室检查如乙肝表面抗原(HBsAg)、甲胎蛋白(AFP)、癌胚抗原(CEA)、人糖链抗原19-9(CA19-9)、丙氨酸转氨酶(ALT)和总胆红素(TBIL),肿瘤大小,肿瘤数量,肝门部淋巴结转移等一般资料上无统计学差异.两组患者0.5、1、2、3年生存率分别为80.6%和81.8%(χ~2=0.082 2,P=0.774 4),63.9%和65.9%(χ~2=0.418 7,P=0.517 6),25.0%和22.7%(χ~2=0.118 7,P=0.730 5),8.3%和9.1%(χ~2=0.115 7,P=0.733 7),差异无统计学意义.COX回归分析显示,CEA、CA19-9和肝门部淋巴结转移是影响患者生存率的独立危险因素,危险系数分别为2.930(P=0.012 5)、19.913(P<0.001)和17.791(P<0.001),而术后是否行TACE治疗并非影响生存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肝内胆管癌手术后行TACE治疗并不能有效提高患者的生存率,因此不主张ICC术后常规行TACE以防止肿瘤的复发.

  • 长期肝内胆管结石伴胆管癌变的诊断与治疗

    作者:卢军华;章琎;杨广顺;赵军;杨宁;张海斌;石春凤;杨田

    目的:探讨长期肝内胆管结石伴胆管癌变的临床特征及有效治疗方法,提高肝内胆管结石并胆管癌变的诊治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2000年1月至2006年12月间54例肝内胆管结石伴胆管癌变患者(占同期所有肝内胆管结石患者的2.8%)的临床资料,分析其临床表现、治疗结果及随访情况,总结临床诊治经验.结果:54例患者中,男18例,女36例,年龄29~72岁,平均(46.8±10.9)岁.发现结石病程均超过8年.临床体征常缺乏特异性.4例行内镜下逆行胆汁内引流及内支架植入术,50例行开腹手术,其中41例行肝切除术.结石部位与肿瘤部位均位于同一侧肝叶.术后病理均提示腺癌.随访51例(94.4%).35例死亡,主要原因为胆管癌复发转移;16例至今存活,其中2例行肝切除患者存活超过6年.结论:临床医师应充分认识到长期肝内胆管结石有胆管癌变的可能,掌握合并癌变时的临床特征表现,重视对高危对象的定期检查.肝切除术是治疗肝内胆管结石合并癌变的有效手段,可提高部分患者的长期生存率.

  • 肝细胞癌与肝内胆管癌间基因表型差异分析

    作者:丛文铭;Demetris AJ;Finkelstein SD;吴孟超

    目的:通过对肝细胞癌(HCC)和肝内胆管癌(ICC)之间抑癌基因(tumor suppressor gene,TSG) 和微卫星(microsatellite,MS)变异谱特点进行对比分析,了解这两种肝脏常见恶性肿瘤在基因发生路径上的差异.方法:采用微组织切割法,从石蜡包埋的组织切片中提取基因组DNA进行直接测序,对33例信息性(杂合性)HCC和 22例ICC进行了6种TSG杂合性缺失(loss of heterozygosity,LOH)的检测,并对其中10例HCC和全部22例ICC做7个MS的LOH分析.结果:6种TSG的变异情况在HCC依次为:p53 (4/5,80.0%)、OGG1 (2/4,50.0%)、APC (5/12,41.7%)、RB1 (1/5,20.0%)、DCC (0/4,0%)、MCC (0/3,0%);在ICC为:APC (11/16,68.8%)、DCC (6/13,46.2%)、OGG1 (5/12,41.7%)、p53 (6/16,37.5%)、RB1 (2/9,22.2%)、MCC (1/7,14.3%).HCC和ICC中7个MS的LOH发生率分别为30.0%(3/10)和59.1%(13/22).7个MS在HCC中仅有2个发生LOH,而在ICC中则全部出现LOH,其中与p16/MTS-1和MXI-1基因连锁的4个MS仅在ICC中出现LOH.结论:HCC和ICC之间TSG和MS存在着明显不同的 LOH谱,推测两者在发生过程中可能沿循各自不同的分子路径.对LOH基因谱成员的分析,有助于进一步认识HCC和ICC发生的分子机制.

  • 胆囊癌和胆管癌的综合治疗

    作者:汤朝晖;全志伟

    胆囊癌和胆管癌是胆道恶性肿瘤的两大组成部分,均起源于胆道上皮细胞.根据解剖部位的不同,胆营癌可分为肝内胆管癌、肝门部胆管癌及胆总管中下段癌.胆囊癌和胆管癌占胆道疾病的1.6%~15.2%,且呈逐步上升趋势.其早期诊断困难,恶性程度高,预后差,患者5年生存率低至5%[1].根治性切除是目前能够使患者获得长期生存的唯一方法,但该术式的手术切除率低,对放化疗不敏感且缺乏共识.鉴于胆囊癌和胆管癌的病因不明、发病机制不清、单纯手术作用较小等原因,综合性治疗就显得尤为重要.目前综合治疗的方式主要为外科治疗(根治性手术切除、肝移植、姑息性手术切除及内外引流)、放化疗、靶向治疗和光动力治疗等.

  • 肝内胆管癌患者中期因子蛋白表达与临床病理特征的相关性

    作者:钱涛;马江辉;夏雪峰;陶亮;李强

    目的 探讨肝内胆管癌(ICC)患者肿瘤组织中期因子(MK)蛋白表达水平与肿瘤临床病理特征、患者生存期之间的关系.方法 收集2013年12月至2017年12月在南京鼓楼医院行手术治疗的ICC患者的临床资料及手术切除的肿瘤样本35例,应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癌组织中MK蛋白的表达水平,并分析其与临床病理特征的关联性;手术后对患者进行随访,以因ICC死亡为终点事件,采用Kaplan-Meier生存曲线进行MK高、低表达者的生存分析.结果 35例ICC患者中,免疫组化结果显示,17例MK蛋白低表达(弱阳性),18例高表达(强阳性).在T分期T1 +T2期、有淋巴结转移、低分化程度者中,MK蛋白高表达阳性率较T分期T3+T4期、无淋巴结转移、高分化程度者显著升高(P值分别为0.044、0.028、0.019).本次随访截止于2018年3月,失访8例,完成随访27例;死亡20例,存活7例.MK蛋白低表达者的中位生存期(23个月)明显长于MK蛋白高表达者(7个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20).结论 MK蛋白拟可作为ICC的肿瘤标记物,提示其恶性程度及患者预后.

  • 徐振晔辨治肝内胆管癌1则

    作者:罗琴琴;王立芳

    肝内胆管癌(IHCC)是一种起源于肝内胆管上皮细胞的恶性肿瘤,近年来其临床发病率逐渐上升. 虽然手术是目前唯一能取得根治的方法 , 但即使手术切除,患者1年内复发率也高达近80%. 美国NCCN指南将辅助治疗作为有复发风险患者的主要治疗方案,中医药在该病的辅助治疗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尤其在预防和控制肿瘤转移、延长患者生存期、提高生活质量等方面疗效较好.

  • 肝外胆管癌的内镜诊断新进展

    作者:卢祎;刘磊;龚彪

    胆管癌(cholangiocarcinoma,CCA)指起源于胆管上皮的恶性肿瘤,可分为肝内胆管癌(intrahepatic cholangiocarcino-ma,ICCA)和肝外胆管癌(extrahepatic cholangiocarcinoma, ECCA)。其中,ECCA 包括左、右肝管、肝总管及胆总管部位发生的肿瘤,约占 CCA 的90%[1]。与大多数肿瘤相似,早期CCA 几乎无症状或体征,患者就诊时多为中晚期阶段,只有20%~30%的患者能够获得完全切除(R0切除),而不能进行手术治疗患者的中位生存期仅为5~9个月[2]。因此,如何尽早发现和诊断 CCA 并给予佳治疗方案是我们面临的巨大挑战。近年来,内镜技术迅猛发展,ERCP 直视下活检结合分子生物学诊断技术、腔内超声技术、窄带成像技术、胆道子母镜检查、共聚焦内镜、色素荧光内镜等技术逐步应用于临床,在 ECCA 的诊断中日趋重要。在此,本文就国内外关于 ECCA 内镜诊断的新进展进行综述。

  • WWOX对肝内胆管细胞癌转移的影响

    作者:方雯;徐三荣;李相成;张海

    目的:检测包含WW域的氧化还原酶(WW domain containing oxidoreductase,WWOX)在肝内胆管癌(intrahepatic cholangiocarcinoma,ICC)组织及细胞的表达情况,分析其表达水平与ICC临床特征的相关性,并探索其对ICC细胞迁移、侵袭能力的影响.方法:采用半定量/定量PCR测定ICC组织及细胞中WWOX的表达水平;转染重组质粒pcDNA3.1B-WWOX-Flag,过表达ICC细胞内的WWOX水平;采用细胞划痕及侵袭实验,观察过表达WWOX对ICC迁移、侵袭能力的影响;蛋白免疫印迹检测迁移、侵袭通路相关分子.结果:WWOX在ICC组织及细胞中表达下调,其下调与ICC的转移明显相关(P<0.05);转染pcDNA3.1B-WWOX-Flag质粒可上调ICC细胞WWOX蛋白的表达;过表达WWOX抑制ICC细胞迁移、侵袭能力(P< 0.001);过表达WWOX可激活细胞外调节蛋白激酶(extracellular regulated protein kinases,ERK)磷酸化,进而下调基质金属蛋白酶9的活性,终抑制ICC的转移过程.结论:WWOX在ICC中表达下调,体外实验证实过表达WWOX抑制ICC的迁移、侵袭能力.

  • 磷酸化CREB蛋白在肝内胆管癌组织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

    作者:戎荣;吴妍;宋国新;姚青;吴云松;张智弘

    目的 探讨磷酸化环腺苷酸(cAMP)反应元件结合蛋白(CREB)在肝内胆管癌(ICC)组织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方法 采用免疫组化EnVision法检测48例ICC组织和20例正常胆管组织中磷酸化CREB的表达,并分析其与临床病理特征的相关性.结果 磷酸化CREB在ICC组织中的阳性表达率高于正常胆管组织(72.9% vs.35.0%) (P<0.05).磷酸化CREB蛋白表达与组织分化及淋巴结转移相关(P<0.05).结论 磷酸化CREB表达与ICC的发生发展相关.

  • 肝内胆管癌18例临床分析

    作者:上官惠敏;胡育前

    目的:提高肝内胆管癌的诊治水平.方法:回顾分析1990年以来18例肝内胆管癌临床资料.结果:肝内胆管癌缺乏特异性的症状;1990年1月~2000年3月的11例肝内胆管癌全部误诊,2000年4月~2004年3月的7例经CT检查和B超引导肝穿刺活检明确诊断,其中2例为迟发性肝内胆管癌;左肝内胆管癌12例,右肝内胆管癌6例;随访15例,3个月、6个月及1年生存率分别为80.0%(12/15),66.7%(10/15)和53.3%(8/15);9例肝叶切除术和6例非肝叶切除术患者的1年生存率分别为77.8%(7/9)和16.7%(1/6)(P=0.039).结论:CT检查结合B超引导肝穿刺活检能帮助明确诊断肝内胆管癌,肝叶切除可改善预后.

  • circRNAs在肝内胆管癌中的作用研究进展和应用前景

    作者:杨新伟;李亮;张宝华

    肝内胆管癌(intrahepatic cholangiocarcinoma,ICC)恶性程度高,易复发和转移,预后差.肝内胆管结石、病毒性肝炎和既往胆道寄生虫感染等炎症相关因素被认为是ICC的临床高危因素.肿瘤相关炎症网络(IL6-STAT3)在肝内胆管癌发生、进展之间起着重要的调控作用.环状RNA(circRNAs)是近年来继miRNA和lncRNA之后,RNA研究领域的又一全新热点.已发现某些环状RNA在肿瘤过程中发挥重要的调控作用,但在肝内胆管癌进展和转移过程中的作用仍未明确.通过高通量测序技术在高低转移潜能ICC中筛选出重点circRNAs,以Let-7/STAT3信号通路为切入点开展重点circRNAs-关键信号通路-靶基因-细胞转移表型的机制研究.随着对circRNA在肝内胆管癌发病机制和转移过程中的不断研究,circRNA有望成为ICC早期诊断的标志物.

  • 肝内胆管癌诊治进展

    作者:吴胜东;陆才德

    肝内胆管细胞癌和肝细胞癌(HCC)同属原发性肝癌,Nakeeb按病变部位将胆管细胞癌分为周围型肝内胆管细胞癌(peripheral intrahepaticcholangiocarcinoma,PICC)和中枢型肝外胆管细胞癌.中枢型肝外胆管细胞癌指发生在一级胆管的十二指肠侧,包括肝门胆管癌和胆总管中下段癌.

  • 肝内胆管癌与非典型小肝癌的MRI图像特性比较分析

    作者:谢晓燕

    非典型小肝癌和肝内胆管癌是常见的两种原发性肝癌[1]。对这两种肿瘤进行准确的鉴别对治疗具有重要意义[2]。目前,MRI是临床诊断非典型小肝癌和肝内胆管癌常用的工具。但类似研究(特别是在大样本临床研究)和报道较少。本次研究通过比较这两类肿瘤的MRI图像差别旨在提高诊断的准确性并指导临床治疗。现报道如下。

  • 多期增强CT对富血供肝内胆管癌与肝细胞癌的鉴别诊断价值

    作者:李烽

    目的 探讨多期增强CT对富血供肝内胆管癌与肝细胞癌的鉴别诊断价值.方法 选择208例原发性肝癌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术前均接受多期增强CT扫描,观察多期CT扫描对富血供肝内胆管癌与肝细胞癌的鉴别诊断价值.结果 208例患者终确诊为肝内胆管癌29例(13.94%),肝细胞肝癌179例(86.06%).多因素logistic分析显示,甲胎蛋白≤20 ng/ml、E-U值>49 Hu是肝内胆管癌的风险因素(OR分别=4.21、1.34,P均<0.05).E-U值诊断肝内胆管癌曲线下面积为0.84(95%CI 0.75~0.93),佳截断值为49 Hu.结论 E-U值对鉴别肝内胆管癌和肝细胞癌具有一定临床价值.

  • 金黄地鼠诱发性肝内胆管癌中 Wisp-1、β-catenin、TGF-β1及Smad4的表达及意义

    作者:陈筱莉;蹇顺海;文彬

    目的:利用BOP[N-亚硝基双(2-氧丙基)胺]创建金黄地鼠肝内胆管癌(intrahepatic cholangiocarcinoma, ICC)模型并探讨Wisp-1、β-catenin、TGF-β1及Smad4蛋白在金黄地鼠ICC中的表达及与肿瘤发生的关系。方法(1)采用57只8~9周龄雌性金黄地鼠(实验组39只,对照组18只),实验组动物皮下注射BOP,对照组注射等剂量生理盐水,取肝脏组织制作石蜡切片。(2)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肝脏组织中Wisp-1、β-catenin、TGF-β1及Smad4蛋白的表达。结果(1)实验组39只大鼠中29例发生了ICC,8例发生了胆管不典型增生,1例发生了灶性胆管增生,1例无胆管增生。(2)4种标志物在金黄地鼠ICC组织、胆管不典型增生及正常组织中的阳性率分别为:Wisp-1,79.3%、87.5%和5.0%;β-catenin,96.6%、100.0%和15.0%;Smad4,96.6%、100.0%和25.0%;TGF-β1,62.1%、12.5%和5.0%。 Wisp-1、β-catenin及Smad4在金黄地鼠ICC组织及胆管不典型增生组织的表达均高于正常组织(P<0.001),TGF-β1蛋白在金黄地鼠ICC组织的表达高于正常组织及胆管不典型增生组织(P<0.001)。结论 BOP可以诱导金黄地鼠发生ICC,为研究ICC提供可靠的动物模型。β-catenin、Wisp-1、TGF-β1、Smad4蛋白在金黄地鼠ICC组织中表达增加,可能与ICC的发生、发展、侵袭相关。

  • EZH2、p16 INK4 a有助于胆管细胞癌与胆管反应及胆管腺瘤的鉴别诊断

    作者:杨文婷(摘译);余英豪(审校)

    肝内胆管癌与胆管腺瘤以及胆管反应的鉴别诊断有时较为困难。作者曾报道胆管细胞癌存在多梳家族蛋白EZH2的高表达,相反,胆管反应则可高表达衰老相关蛋白p16INK4a。本组采用免疫组化定量方法,对33例肝内胆管癌和具有胆管细胞癌成分的混合性肝细胞-胆管细胞癌及16例胆管腺瘤进行分析,着重探讨EZH2和p16INK4a的免疫组化染色有助于区分胆管细胞癌、胆管腺瘤和胆管反应鉴别诊断中的作用。结果显示,所有胆管细胞癌均表达EZH2,而在胆管腺瘤及胆管反应中均不表达。4例胆管细胞癌(12%)见p16INK4a的强表达,而13例胆管腺瘤(81%)及所有胆管反应患者中均出现p16INK4a表达。69%的病例胆管细胞癌成分与周围的胆管反应成分EZH2和p16INK4a的表达相反且界限分明。因此,作者认为,EZH2和p16INK4a的免疫组化有助于胆管细胞癌、胆管腺瘤及胆管反应三者间的鉴别诊断。

  • 肝内胆管癌患者术后预后研究

    作者:秦胜利;董妍;孙艺

    目的 探讨影响肝内胆管癌(ICC)患者术后生存的因素.方法 2011年12月~2015年2月我院诊治的ICC患者94例,对其中35例行姑息性治疗,即肝内扩张胆管置管引流术,对另59例行根治性肿瘤切除术.采用单因素分析和多因素回归分析影响ICC患者术后生存的因素.结果 经随访,本组94例ICC患者生存期为3~35个月,平均为(26.1±4.6)个月;1 a生存率为76.6%,2a生存率为7.4%;单因素分析显示,ICC肿瘤数目、直径、肿瘤分化、血清CEA、CA19-9和是否发生淋巴结转移和远处转移以及手术方法 为影响术后患者生存的因素(P<0.05);经多因素回归分析,发现肿瘤多发、低程度分化、血清CEA大于25 μg/L、血清CA19-9大于182 U/ml、手术切除组织边缘肿瘤细胞阳性、淋巴结转移和姑息性手术是影响ICC患者术后生存的危险因素(P<0.05).结论 ICC患者预后差,很多患者在诊断时已失去根治性切除肿瘤的机会,即使获得肿瘤切除而根治的患者仍存在很多影响预后的危险因素,临床医生需认真研究这些因素,而给予相应的处理.

191 条记录 5/10 页 « 12345678910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