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中颅窝鞍旁区相关结构的外科显微解剖研究

    作者:邵君飞;傅震;张岩松;王海秋;姚建社

    目的 提供中颅窝鞍旁区相关解剖学依据,为鞍旁区手术提供帮助.方法 对38例成人尸颅进行手术巨微解剖,测量鞍旁区的硬膜关系、神经与血管走行及相邻结构的关系,并进行组织学观察.结果 在中颅窝,动眼神经、滑车神经、展神经包裹着蛛网膜与硬脑膜深入中颅窝硬膜之间,Meckel腔、三叉神经节及其三个分支包裹着后颅窝蛛网膜与硬脑膜像三指手套深入中颅窝硬膜之间,颈内动脉及颅内、外静脉亦穿行于中颅窝硬膜间;上述结构与海绵窦在中颅窝鞍旁两层硬膜形成一个腔,即硬膜间腔.结论 提出鞍区形态学特点,为中颅窝鞍旁区手术提供解剖学依据.

  • 寰枢段椎动脉在远外侧入路中的应用显微解剖研究

    作者:贾旺;毕智勇;鲁润春;于春江

    目的 为颅颈交界区手术入路提供解剖学参数,帮助神经外科医生安全、准确地暴露手术靶区.方法 应用10%甲醛固定的汉族成人尸头标本10例20侧;漂白干颅骨及寰枢椎10例20侧.模拟手术入路逐层解剖,并对解剖结构进行精确测量和拍照.结果 寰枢段椎动脉在颅颈交界区形成比较恒定的五个生理弯曲,平均直径(4.3±0.5) mm,角度多变.寰椎后弓外侧半距(19.3±4.7)mm.结论 熟悉寰枢段椎动脉五个生理弯曲的定位方法,有助于提高颅颈交界区手术入路的安全性.

  • 经胼胝体前入路的显微解剖研究

    作者:周剑云;王洪;史彦芳;崔增学;刘俊文

    三脑室肿瘤位置较深,周围有许多重要结构,手术难度大,术后易出现合并症,是临床治疗的难点之一.经胼胝体前入路(ATA)主要用于切除三脑室前中部肿瘤,在打开三脑室顶时有四种手术入路方法可选择,而且手术入路的选择仍有争议.本文详细研究了12例国人尸头标本(24侧)ATA至三脑室的显微解剖,对打开三脑室顶的四种显露方法进行了对比研究.

  • 额颞经颧弓-颞下手术入路的显微解剖学研究

    作者:杨军;于春江;王忠诚;贾旺;吕明;高秀来

    目的对额颞经颧弓-颞下手术入路进行显微外科解剖学研究,为手术入路提供解剖学基础.方法利用10例经福尔马林固定的国人成人尸头共20侧,15例头颅干标本共30侧,对额颞经颧弓-颞下手术入路相关解剖标志进行了详细地显微解剖、观察、拍摄、测量和统计.结果面神经额支与颧支存在变异的可能,离断颧弓的断端间距约30mm,颅板外缘至颧骨前后根夹角处距离约25mm,前后根交点与中颅窝底的夹角为-0.03±2.83(-5.0~4.0)°.与保留颧弓相比,离断颧弓后的骨窗下缘至颞底可缩短15mm左右的距离,与干标本测量颧弓宽度的数据14.76mm相当.海绵窦中段的截面、视神经管和眶上裂的解剖关系相对固定.结论额颞经颧弓-颞下手术入路适用于海绵窦-眶尖区病变,其手术空间和视角非常理想,应根据手术需要酌情采用.

  • 颞下入路显露岩骨段颈内动脉的一种改进的定位法

    作者:林毅兴;史继新;樊友武;成惠林;印红霞;陈克非;李首春;邱永明

    目的 根据岩骨段颈内动脉水平部(hpICA)的显微解剖特点,在颞下入路(STKA)中寻找并证实定位hpICA的新方法.方法 观测20侧干颅骨的岩尖结构,用44侧福尔马林固定的成人尸头模拟STKA操作,测量有关定位参数并与三角形定位法进行比较.结果 棘孔到蝶岩沟的距离为(3.26±0.47)mm(2.44~4.32mm).平行四边形定位法均能准确定位hpICA,此法显露的hpICA面积和有效利用系数均非常显著地大于其他两种三角形定位法(P<0.01).结论 在STKA中平行四边形定位法是迄今为止准确、方便、安全的hpICA定位法.

  • 翼腭窝显微解剖及临床意义

    作者:罗俊生;席焕久;于春江;贾旺;王凤梅;陈菲

    目的研究翼腭窝的显微解剖,为颅底外科手术治疗翼腭窝区病变提供解剖学依据.方法用10例颅骨干标本对翼腭窝区的结构及孔道交通等进行观察,对10例(20侧)成人头颅湿标本的翼腭窝进行显微解剖.结果翼腭窝呈一狭长的漏斗型间隙,经八个自然管道与鼻腔、口腔、咽、眶、颞下窝、颅中窝相交通.其主要内容物包括上颌动脉翼腭段及其分支、上颌神经和蝶腭神经节等.结论翼腭窝解剖结构复杂,血管神经丰富,毗邻结构重要,熟知此区的显微解剖,对手术治疗翼腭窝区病变具有重要意义.

  • 穹窿的显微解剖及其在经胼胝体-穹窿间入路中的应用

    作者:李光旭;万伟庆;王玉海;何建青;冯毅

    目的 探讨穹窿及其周围结构的显微解剖特点,为经胼胝体-穹窿间入路处理第三脑室病变提供解剖学基础.方法 (1)在15具(30侧)经彩色乳胶灌注血管的成人尸头上模拟经胼胝体-穹窿间入路,显微镜下对穹窿及其周围结构进行显微解剖和测量,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2)通过50例正常成人(平均年龄为36岁)的正中矢状位头颅MRI,观察穹窿嵌入胼胝体的相对关系.结果 (1)穹窿起自颞角底部海马回的脑室面,止于乳头体,在侧脑室壁内侧围绕丘脑呈“C”型;穹窿共分为四部分,各部位均伴随重要的神经、血管走行;(2)经胼胝体-穹窿间入路中:胼胝体切口后缘距穹窿嵌入胼胝体处的距离为16.26 (11.72~22.04) mm,途经透明隔的高度为13.58(12.46~14.16) mm,途径穹窿的厚度为3.14(2.86~4.06) mm,室间孔的横径为3.22(1.86 ~4.62) mm;(3)穹窿嵌入胼胝体的相对位置:前交叉型占28%,标准型占58%,后交叉型占14%.结论 穹窿的解剖结构复杂、形态多变,与第三脑室及其周围结构关系密切.明确穹窿的显微解剖特点并进行充分的术前评估,对经胼胝体-穹窿间入路时正确处理穹窿及相关结构具有重要意义.

  • 海绵窦肿瘤的外科治疗进展

    作者:刘佰运;于春江;王忠诚

    海绵窦位于蝶鞍两侧,其内穿行着颈内动脉及Ⅲ、Ⅳ、Ⅴ1,2Ⅵ颅神经,使该区域的手术变得相当危险和复杂,以至开展缓慢。直到80年代以后,随着显微解剖、颅底影像及显微外科技术的不断发展,才使这一区域的外科手术得以广泛开展并完善。本文针对海绵窦的显微解剖、影像学研究及显微外科技术的进展,综述如下。  一、海绵窦显微解剖[1,2]  充分认识海绵窦的显微外科解剖是这一区域外科手术成功的基本保证,近些年来,这一区域的显微解剖得以广泛开展,更新并完善了以往的一些认识,为该区外科手术提供了解剖依据。

  • 前庭蜗神经的显微解剖及其与前庭神经鞘瘤的病理解剖关系

    作者:张铭文;胡尚伟

    前庭神经鞘瘤(听神经瘤)手术治疗有三大目标:即肿瘤全切除、保留面神经功能和保留听神经功能,前二者均已达到了一个较高的水准,现正处于侧重听神经功能保留时期.近10余年来对前庭蜗神经(听神经,vestibulococlllearnerve,VCN)的局部解剖及其与前庭神经鞘瘤(vestibIllarscIlwannolna,VS)的病理解剖关系进行了深入的研究,有助于提高Vs切除听力保留水平.

  • 颅底中央部前方手术入路的研究进展

    作者:罗俊生;李繁荣;席焕久;于春江

    近些年来,随着神经影像、手术器械的不断发展,颅底显微解剖的深入研究,显微外科经验的积累,以及与耳鼻喉科、颌面外科、眼科等学科的相互配合,使颅底外科成为外科中发展活跃的领域之一.决定神经外科颅底手术成功的一个重要因素就是手术入路的选择.熟悉不同手术入路的优缺点,对正确选择入路,手术治疗颅底病变,意义非常重大.

  • 基底动脉顶端动脉瘤相关手术入路显微解剖研究

    作者:陈永汉;田耀辉;杜国良;姚俊朝;李宗豪

    目的 通过模拟翼点入路和颞下入路,观察到达基底动脉分叉部两种手术入路显露范围的差异,为临床基底动脉顶端动脉瘤手术入路的选择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10例(20侧)成人尸头标本,显微镜下模拟翼点入路、颞下入路,解剖观察基底动脉顶端区域重要神经解剖结构之间的关系,明确到达基底动脉分叉部两种手术入路所暴露的视野范围.结果 头偏对侧30°角,经间隙Ⅱ对鞍区后部、基底动脉分叉部显露充分,经间隙Ⅲ沿颅底视角由0°转向60°,其内侧缘可见度增大,外侧缘渐被颞叶遮挡,45°时间隙Ⅲ可使用面积大;颞下入路在小脑幕切开前,可暴露中颅窝底、后床突、鞍背、基底动脉分叉部和大脑后动脉的后穿支动脉;切开小脑幕缘后可增加向下的视野暴露,扩大了脑桥中部外侧面视野.结论 翼点入路通过间隙Ⅲ暴露基底动脉分叉部更占优势,利于高于后床突且瘤顶端指向前上方动脉瘤的处理.颞下入路与翼点入路相比可缩短手术距离,可从侧方直视下观察基底动脉分叉部及P1段后方穿支动脉,利于对动脉瘤顶部指向后和后下方动脉瘤的处理.

  • Liliequist膜的显微解剖研究

    作者:王守森;章翔;张发惠;王如密;郑和平;张锡增

    目的探讨Liliequist膜的显微解剖及其手术意义.方法在手术显微镜下观测15例尸头的Liliequist膜.结果 Liliequist膜是前切迹空间的网膜结构,鞍背、动眼神经、下丘脑及基底动脉是其主要附着结构,分下丘膜、间脑膜和中脑膜三类叶,伸向内上方、后上方及后(下)方,其大小、性状及附着均有较大差异,同垂体柄和后交通动脉等有纤维联系.结论该膜可维系鞍后诸结构的空间位置,下丘膜分隔后交通动脉池与视交叉池,间脑膜主要分隔视交叉池与脚间池,中脑膜主要分隔脚间池与桥前池,均是重要的手术标志和界面.经幕上达到基底动脉尖或上斜坡,需经过该膜,可较安全地切开.

  • 额颞及额颞颧入路中面神经额颞支的保护

    作者:田继辉;孙涛;于春江;张庆华;刘仲涛

    目的了解国人面神经额颞支在颞区的显微解剖.并结合此显微解剖学特点在临床额颞及额颞颧开颅中对面神经额颞支进行保护.方法应用国人成人头颅湿标本10例(20侧),模拟额颞颧入路进行面神经额颞支显微解剖学研究.对临床中24例利用筋膜间皮瓣技术进行额颞及额颞颧开颅的患者进行回顾分析.结果所有标本中,颞区均存在三层筋膜及三层脂肪垫.在颞区前下角的弧形区域内,颞浅筋膜与颞深筋膜浅层间存在粘连,失去了正常的疏松腱膜下组织层,而被粘连的纤维脂肪层所取代,面神经额颞支则穿行于此层.而在眶上外侧角水平以上,由于帽状腱膜完整且无粘连,面神经额颞支完全行走于帽状腱膜浅层.所有24例实施了筋膜间皮瓣技术的患者,术后均达到面神经额颞支功能保留.结论在额颞及额颞颧开颅时采用筋膜间皮瓣技术是进行面神经额颞支功能保护的有效方法.

  • 经上颌窦入路海绵窦手术的显微解剖学研究

    作者:张鹏飞;席焕久;于春江;刘兴波;张亚卓;杨军;罗俊生;邱建武

    目的为经上颌窦入路行海绵窦手术提供解剖学参数.方法结合经上颌窦入路,在手术显微镜下,对15例成人头颅湿标本进行了相关的解剖观测.结果经上颌窦入路手术涉及的重要解剖结构有:眶下孔、眶下神经、上颌神经血管、颈内动脉、第Ⅲ、Ⅳ、Ⅴ1、Ⅵ颅神经.结论了解这些解剖学参数,可指导经上颌窦入路海绵窦手术,避免重要神经血管的损伤;在颈动脉管内口(破裂孔)处,有可能控制颈内动脉.

  • 中间神经的显微解剖研究

    作者:张力伟;王忠诚;于春江;王凤梅;陈菲

    目的 探讨中间神经的显微解剖形态与毗邻组织结构的关系。方法 选择经10%福尔马林固定血管内灌注混有彩色乳胶的成人尸头16具。结合听神经鞘瘤三种手术入路,在手术显微镜下,观测不同部位的中间神经。结果 中间神经分为桥小脑角段,内听道段和面神经管段。桥小脑角段与毗邻的关系不恒定,内听动脉与中间神经位置相对恒定,乙状窦前经迷路入路和颞下经岩入路可以较好地显露中间神经。结论 了解中间神经的显微解剖形态,可以正确选择手术入路,避免神经损伤;保护中间神经同保护面神经运动支一样重要。

  • 改良颈静脉孔区手术入路的显微解剖学研究

    作者:王向宇;侯文仲;姜晓丹

    目的 研究一期切除复杂颈静脉孔区(JF)肿瘤的手术入路.方法 成人尸头标本20例,在手术显微镜下对高颈部、JF及相关结构进行显微解剖.结果 对C1~C4段高位颈部进行解剖,观察研究其对增加颅外暴露的作用及效果;做迷路后乳突切除,暴露外半规管,轮廓化乙状窦和颈静脉球;充分轮廓化面神经垂直段,研究面神经移位的必要性;随后做外侧枕下颅骨切除,磨除后内侧1/3枕髁,尽可能磨除全部的颈静脉结节.结论 改良后的JF入路可以从上、下、后、外多个角度对JF的充分暴露,能够比较容易完成一期全切颅内外位于JF、枕骨大孔和向高颈位发展的各类肿瘤,还可以有效减少甚至避免面神经损伤及其他术后并发症的发生.

  • 颅眶交界区显微解剖研究

    作者:刘庆良;王忠诚;李德志;万伟庆;杨岸超;Albert L.Rhoton

    目的 研究颅眶交界区域显微解剖.方法 从不同的方向对26侧颅眶交界区进行显微镜下解剖研究,并留取图像资料.结果 颅眶交界区的侧方暴露有利于眶.翼腭窝-颞下窝沟通肿瘤的切除,额底眶顶暴露适合于眶-蝶沟通肿瘤的切除,海绵窦和眼眶沟通肿瘤的暴露要兼顾额叶底面、中颅窝底前部和眶外侧壁暴露以颞侧上方入路为佳,内侧中线的暴露适合于鼻.眶沟通肿瘤的暴露.结论 颅眶交界区与眼眶后部、海绵窦前部、蝶鞍区、鼻腔顶部筛窦、颞下窝和翼腭窝相关,不同特点肿瘤可以通过不同的方向和手术入路暴露.

  • 中脑背外侧区病变手术入路的显微解剖研究

    作者:罗正祥;张岩松;刘宏毅;许云;常义;苗伟

    目的 通过显微解剖研究比较远后颞下和极外侧小脑上幕下两种手术入路,为外科治疗中脑背外侧区病变提供解剖学基础.方法 神经导航辅助下对10例尸头模拟远后颞下入路和极外侧小脑上幕下入路,测量比较两者的暴露范围.结果 Labbe静脉位于远后颞下入路视野中,使颞叶牵拉受限,离断后可较好暴露中脑背外侧区;极外侧小脑上幕下入路可充分暴露中脑、脑桥上段背外侧及对应的小脑幕切迹区域结构,轮廓化乙状窦和横窦扩大了对此区的显露.结论 远后颞下入路可暴露中脑背外侧区,Labbe静脉损伤是此入路的主要缺陷.极外侧小脑上幕下入路适合于中脑背外侧及对应的小脑幕切迹区病变手术;轮廓化横窦乙状窦,有利于术野的显露.

  • 颈静脉孔区显微解剖

    作者:刘庆良;王忠诚;于春江;Albert L.Rhoton

    目的研究颈静脉孔区显微解剖.方法对30个头颅标本,60侧颈静脉孔进行显微解剖和观察,并记录数据和留取图像资料.结果颈静脉孔可划分为三部分:前内侧的岩下窦和舌咽神经,中间的迷走神经和副神经,后外侧的乙状窦.岩下窦以三种形式回流颈静脉球:穿舌咽神经和迷走神经之间,穿迷走神经和副神经下方,形成短静脉与颈内静脉伴行,三种形式可同时存在,也可单独出现.椎动脉可位于舌下神经的腹侧,穿舌下神经之间或位于舌下神经背侧.小脑后下动脉可勾绕副神经根丝,穿副神经根丝或副神经.迷走神经之间,穿迷走神经根丝或勾绕舌咽神经的上方.结论颈静脉孔结构复杂,详尽的解剖研究可提高本区域手术成功率.

    关键词: 颈静脉孔 显微解剖
  • 终板池的显微解剖研究

    作者:王守森;章翔;张发惠;王如密;郑和平;荆俊杰;张锡增

    目的为终板池相关手术提供显微解剖资料.方法在手术显微镜下逐步观测14个尸头的终板池.结果终板池呈高顶帐篷状,上部呈窄隙状居于隔区之间,侧壁向外下倾斜,前界为中线上的软膜融合线,后壁及后下壁为终板,底为视交叉及视神经间上膜,前下方达蝶骨平台后缘,多在视神经间形成一个隐窝,高度及长度均约2cm.主要含有前交通动脉复合体及其分支,纤维小梁一般不多.结论多数终板池内纤维连系少,不难进入,但前交通动脉同视神经/交叉间需小心锐性分离.前交通动脉后方所见丝状物通常是至下丘脑的小穿支,多不是纤维小梁,不要轻易切断.Heubner回返动脉可居于A1段前方、外上方或后方,多不难分开.

481 条记录 3/25 页 « 12345678...2425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