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蝶腭神经节注射法治疗过敏性鼻炎

    作者:郭俊武;邱志琴

    1 临床资料自1996年5月~2003年4月用蝶腭神经节注射法治疗过敏性鼻炎230例.男166例,女64例,年龄3~54岁,病程1~26年,多数患者有打喷嚏,流清涕,少数患者有轻度鼻塞和嗅觉减退.检查:鼻黏膜充血,表面糜烂或苍白水肿,少数患者鼻黏膜萎缩或呈息肉样改变.所有患者均排除副鼻窦炎.

  • 针刺蝶腭神经节治疗儿童慢性分泌性中耳炎的疗效观察

    作者:陈陆泉;李新吾;吴冬;谭翊;张燕超;张蕾;商晓娟;孙红;黄丽辉

    目的 观察针刺蝶腭神经节治疗儿童慢性分泌性中耳炎临床疗效.方法 将确诊为慢性分泌性中耳炎患儿95例随机分为观察组48例和对照组47例.观察组以针刺蝶腭神经节治疗,对照组口服桃金娘油肠溶胶囊合糠酸莫米松喷鼻剂治疗,比较2组治疗前和治疗后8、12周的纯音听力阈值和中耳声导抗变化及临床疗效.结果 观察组总有效率85.4%,对照组为72.2%,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针刺蝶腭神经节是治疗儿童慢性分泌性中耳炎的有效方法.

  • 通过蝶腭神经节治疗变应性鼻炎的临床研究进展

    作者:陈陆泉;杨宇洋

    变应性鼻炎(Allergic Rhinitis,AR),又称变应性鼻炎或过敏性鼻炎,是发生在鼻黏膜的Ⅰ型变态反应,以鼻痒、喷嚏、鼻分泌亢进、鼻黏膜肿胀等为主要特点.变应性鼻炎与副交感神经活性增高、腺体增生、分泌旺盛、感觉神经敏感性增强有关[1].临床以鼻痒、喷嚏、流涕、鼻塞为主要表现,属中医学鼻鼽范畴.近年来,AR的相关研究在鼻科学领域受到关注.

  • “针刺蝶腭神经节”技术为主治疗变应性鼻炎的系统评价

    作者:陈立和;张路;毛文虹;沈建武;李博;许智先;郭孟萌;王克键;张丽娟;徐峰

    目的:评价“针刺蝶腭神经节”技术为主治疗变应性鼻炎的疗效优势。方法计算机检索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SinoMed)、维普数据库(VIP)、万方科技数据库、Cochrane Library、PubMed、ProQuest、ChiCTR、ISRCTN Registry、ClinicalTrials.gov及CENTRAL注册的研究,同时手工检索2004年1月-2015年1月出版的《中国针灸》《上海针灸杂志》《针刺研究》《针灸临床杂志》《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中国中西医结合耳鼻咽喉科杂志》期刊。将符合纳入标准与排除标准的文献,运用Revman5.3软件进行meta分析,并应用Grade评分对纳入研究的质量进行评价。结果共检索针刺蝶腭神经节治疗变应性鼻炎的文献188篇,终纳入meta分析的共7项研究,受试者1230例。结果显示,“针刺蝶腭神经节”技术治疗变应性鼻炎疗效优于西药治疗[OR=3.22,95%CI(1.81~5.75)];但症状积分改善[MD=0.69,95%CI(-0.56~1.93)]、IgE[SMD=-0.07,95%CI(-0.97~0.83)]方面,两者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刺蝶腭神经节”技术治疗变应性鼻炎疗效优于西药,但纳入研究多存在方法学偏倚,研究结论仍需更多高质量大样本随机对照试验数据予以支持。

  • 针刺蝶腭神经节配合局部取穴治疗变应性鼻炎疗效观察

    作者:刘莉莉;马惠芳;卢婧

    目的:观察针刺蝶腭神经节配合局部取穴治疗变应性鼻炎的临床疗效.方法:50例变应性鼻炎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治疗组26例和对照组24例.治疗组针刺蝶腭神经节,有针感后出针,针刺双侧迎香和印堂穴,留针20 min,隔2~3 d治疗1次,每周治疗2次,蝶腭神经节交替单侧取穴,共治疗4周.对照组口服氯雷他定10 mg,每日1次,共治疗4周.观察两组的临床疗效、治疗前后的鼻炎症状评分及视觉模拟量尺(VAS)评分.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76.91%(20/26),对照组总有效率为54.17%(13/24),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与治疗前比较,两组鼻炎症状评分及VAS评分均降低(P<0.01);治疗后,治疗组症状评分和VAS评分较对照组降低更显著(P<0.05).结论:针刺蝶腭神经节配合局部取穴治疗变应性鼻炎疗效显著,能够显著改善鼻炎症状,优于口服氯雷他定.

  • 蝶腭神经节针刺技术的研发与临床应用

    作者:李新吾;司银楚

    针刺蝶腭神经节治疗鼻部疾病的技术和方法是由原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同仁医院耳鼻喉科主任,北京市耳鼻咽喉研究所副所长李新吾主任医师、研究员于20世纪60年代创立的,文章详细介绍了李新吾主任发明该技术的过程,蝶腭神经节针刺术的解剖学和作用机制分析,蝶腭神经节的定位和进针点,针刺方向以及调针,针刺注意以及一针多效的分析等.文章经李新吾主任亲自审定,对此技术的临床推广和应用具有指导意义.

  • 针刺神经节、神经孔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的临床研究

    作者:和岚;刘天琪;李晨

    目的:观察针刺蝶腭神经节(SPG)及三叉神经各分支神经的神经孔,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PTN)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选择肝阳上亢型PTN患者33例,由体表下关、攒竹、四白、夹承浆穴进针,深刺至SPG、眶上孔、眶下孔、颏孔,远端配穴双侧合谷、太冲穴.电针治疗2个疗程共20次.观察患者疼痛改善情况以及是否出现不良反应.结果:治疗20次后,患者在每日疼痛持续时间、疼痛发作次数及疼痛程度方面与治疗前比较,指标改善有显著性差异(P<0.01).总有效率为93.7%.未观察到不良反应.结论:电针深刺SPG及相应神经孔治疗PTN疗效显著且安全可靠.

  • 针刺蝶腭神经节对变应性鼻炎患者生活质量的改善:随机对照研究

    作者:许智先;张路;陈立和;王克键;郭孟萌;张丽娟;李汀;毛文虹

    目的:比较针刺蝶腭神经节与针刺常规穴对变应性鼻炎(allergic rhinitis,AR)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收集符合纳入标准的变应性鼻炎患者8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40例.观察组采用毫针刺激蝶腭神经节治疗,以颧弓与下颌骨冠状突间骨间隙为进针点,进针约55 mm;对照组施针刺常规穴,以迎香、印堂或风池为主穴,疗程均为4周,治疗结束后1个月随访.分别于治疗前后不同时点采用鼻眼结膜炎生活质量调查问卷(RQLQ)、鼻炎症状评分、视觉模拟量表(VAS)评分作为评价指标,并同时随访患者AR复发情况、治疗满意度及不良反应.结果:(1)RQLQ评分:治疗后两组患者RQLQ评分随时间变化而显著降低(均P<0.01),且观察组第1周到第2周降低趋势较对照组明显;治疗后各时点组间RQLQ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时间因素与组别交互作用,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2)鼻炎症状评分:治疗后两组患者评分随时间变化呈现降低趋势(P<0.01);治疗后两组评分比较及时间与组别的交互作用,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3)VAS评分:两组治疗后均较治疗前降低(均P<0.01);治疗前后组间评分差值比较,差异亦有统计学意义(P<0.01),且观察组差值变化高于对照组(P<0.05).(4)随访复发天数: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5)患者接受度:观察组与对照组均在80%以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6)卫生经济学:观察组患者时间成本更低.(7)不良反应:观察组出现2例轻微不良反应,不需做特殊处理.结论:与传统针刺相比,针刺蝶腭神经节近期疗效较为显著,能在较短时间内缓解症状,提升生活质量,且时间成本支出更少.

  • 下关穴不同深度针刺治疗肝阳上亢型三叉神经痛:随机对照研究

    作者:和岚;周婉瑜;张秀梅

    目的:观察深刺及浅刺下关穴治疗肝阳上亢型原发性三叉神经痛(PTN)的疗效差异.方法:选择肝阳上亢型原发性三叉神经痛63例,随机分为深刺组(32例)和浅刺组(31例),两组均取患侧下关,双侧合谷、太冲及与病变神经干分支相应的攒竹、四白、夹承浆穴.深刺组针刺下关至蝶腭神经节(SPG),攒竹、四白、夹承浆分别刺入眶上孔、眶下孔、颏孔;浅刺组行常规针刺,针刺后均接G6805电针仪,每次通电30 min,隔日1次.治疗2个疗程后,观察患者疼痛指标、中医证候指标及临床疗效.结果:深刺组患者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中医证候各项评分(疼痛程度、疼痛次数、心烦、目赤、口苦、胁痛)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均P<0.01);浅刺组除胁痛(P>0.05)以外,其余以上指标均明显降低(P<0.01,P<0.05);两组治疗后比较,深刺组VAS评分、中医证候中疼痛程度、目赤及总分减少更显著(均P<0.05).深刺组、浅刺组疾病总有效率分别为93.8%(30/32)和87.1%(27/31),深刺组疗效优于浅刺组(P<0.05).两组均未观察到不良反应.结论:电针治疗肝阳上亢型三叉神经痛疗效显著,深刺下关透蝶腭神经节较常规针刺下关疗效更佳.

  • 不同穴位针刺蝶腭神经节深度及方向的研究

    作者:王志福;陈跃;郑美凤;吴炳煌;张文光;林诚;张家栋

    目的:观测下关、颧髎、"蝶腭"穴的体表位置,及各穴至蝶腭神经节的针刺深度和针刺方向.方法:15具成年男性尸体,面部左右共30侧,对其面侧区进行由浅入深的解剖.以下关、颧髎、"蝶腭"穴各穴针刺至蝶腭神经节方向为穿刺入路,电动钻带克氏针穿刺延伸至对侧区域,坐标定位法测量各穴的对应穿刺点.结果:①体表位置:"蝶腭"穴与颧髎的体表距离为21 mm,与下关的体表距离为17 mm.②各穴针刺蝶腭神经节的深度:下关为49.9 mm,"蝶腭"穴为46.9 mm,颧髎为46.6 mm.③对应穿刺点坐标定位:下关针刺方向为前内上,对应于对侧的太阳和瞳子髎的中点处附近区域,对应穿刺点距对侧丝竹空的距离为17.6 mm;"蝶腭"穴针刺方向为后内上,对应穿刺点与颧弓水平线的距离为33 mm,与目外眦垂直线的距离为42 mm;颧髎针刺方向为后内上,对应穿刺点与两外耳门连线的距离为28 mm,头部正中线旁开62 mm.结论:了解下关、颧髎、"蝶腭"穴的体表位置、针刺深度、针刺方向,为临床针刺蝶腭神经节提供了依据.

  • 经颞下窝入路毫针盲刺蝶腭神经节可行性及安全性评估

    作者:张路;房东亮;姜大魏;许智先;郭孟萌;陈立和;林佩君

    目的:明确经颞下窝入路毫针盲刺蝶腭神经节的可行性及安全性,为临床操作和临床非即刻不良反应的预防提供解剖学依据.方法:观察60具干颅骨,选取面颅宽度测量点,观察翼腭窝变异情况.对6具成人湿颅取脑后,行经颞下窝入路针刺操作,打开翼腭窝后壁暴露翼腭窝,精细分离辨认蝶腭神经节,原位保留上颌动脉翼腭段,观察针灸针是否进入翼腭窝.测量进针深度、面颅宽度、针与蝶腭神经节间距离、针与上颌动脉翼腭段间距离、上颌动脉翼腭段与翼腭窝内走形的上颌神经间距离.结果:选取两侧眉弓下稍凹陷处距离作为面颅宽度,3具干颅存在翼腭窝变异.对湿颅行双侧针刺操作(共12次),针均进入翼腭窝;进针深度与两侧眉弓下稍凹陷处距离间比例关系区间为44%~54%.12次操作中仅2次针尖触碰蝶腭神经节,针与蝶腭神经节平均距离:左侧(5.88±3.70)mm、右侧(6.43±5.54) mm.针与上颌动脉翼腭段平均距离:左侧(2.77±3.99)mm、右侧(2.53±3.10) mm,上颌动脉翼腭段与翼腭窝内走形的上颌神经间平均距离:左侧(2.83±4.05)mm、右侧(2.67±4.95) mm,以上各测量维度中双侧数据间均数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①经颞下窝入路毫针盲刺蝶腭神经节操作时针具可进入翼腭窝,但直接触碰蝶腭神经节的概率不高;②临床治疗鼻炎疗效可能与针具近神经相关;③临床非即刻不良反应可能是针具刺中上颌动脉翼腭段造成;④面颅宽度与进针深度存在比例区间关系,综合考虑临床操作安全性、有效性,建议针对不同患者进针深度选取面颅宽度与进针深度比例区间下限.

  • 中国穴位埋线疗法系列讲座(十三)蝶腭神经节埋线治疗变应性鼻炎

    作者:杨才德;赵达;于灵芝;包金莲;张晓红;周承蕊;朱立云

    自从李新吾教授在20世纪60年代应用针刺“蝶腭神经节”治疗变应性鼻炎以来,取得了良好的疗效.穴位埋线是针灸的发展和延伸,近年来,杨才德及其科研团队等率先利用穴位埋线刺激蝶腭神经节治疗变应性鼻炎并取得了成功.蝶腭神经节埋线治疗变应性鼻炎,不但痛苦小、见效快、疗效好,经济适用,而且无副作用,多数病例疗效持久,对症状有反复的患者还可再行埋线,疗效不受影响,较之常规针刺,蝶腭神经节埋线,发挥了“长效针感”的优势,治疗次数少,能有效地缩短疗程,短期内控制病情发展,双向良性调节,成为通过蝶腭神经节治疗变应性鼻炎的首选方法之一.

  • 三点一线式蝶腭神经节埋线术治疗变应性鼻炎

    作者:杨永兵;杨才德

    变应性鼻炎是临床反复发作的常见病及多发病,常诱发哮喘等其他疾病,其发病率逐年上升,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本文简要介绍“三点一线式蝶腭神经节”埋线术治疗变应性鼻炎的操作方法、注意事项等,以期为临床治疗变应性鼻炎提供参考方法,从而扩大穴位埋线疗法的应用范围.

  • 针刺双侧蝶腭神经节治疗变应性鼻炎临床研究

    作者:胡向林;郭文歆;郭小玲;张昶;刘乃刚

    目的 观察针刺双侧蝶腭神经节治疗变应性鼻炎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变应性鼻炎患者随机分为双侧组、单侧组、对照组,每组35例.至研究结束时,双侧组、单侧组、对照组分别脱落5、3、2例,均剔除.双侧组同时针刺双侧蝶腭神经节,单侧组针刺单侧蝶腭神经节(两侧交替),每周1次,治疗4周;对照组取迎香、鼻通、印堂、合谷,常规针刺,每周2次,治疗4周.观察3组治疗前后鼻炎症状量表和鼻结膜炎生活质量量表评分,评价临床疗效并记录不良反应情况.结果 双侧组、单侧组、对照组总有效率分别为93.33%(28/30)、90.63%(29/32)、72.73%(24/33),双侧组和单侧组疗效优于对照组(χ2=19.507,P=0.001),双侧组与单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组均能缓解鼻炎症状、改善生活质量(P<0.05),双侧组和单侧组优于对照组(P<0.05),双侧组与单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仅单侧组出现皮下血肿1例.结论 针刺蝶腭神经节治疗变应性鼻炎疗效显著,双侧同时治疗和单侧交替治疗疗效未见明显差异.

  • 针刺蝶腭神经节结合从肝论治变应性鼻炎观察

    作者:汪芗;李永红;王丹;王慧敏;杨文婷;陈响;于鑫;张俞;吴海龙

    目的:观察针刺蝶腭神经节结合从肝论治变应性鼻炎的临床疗效.方法:120例符合纳入标准的变应性鼻炎患者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分别进行针刺治疗,记录患者治疗前后鼻炎症状体征评分,鼻部总体症状和分类症状VAS评分.结果:治疗组和对照组患者治疗前后鼻部症状体征评分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两组治疗前后总体症状和分类症状VAS评分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治疗组与对照组相比,鼻部症状体征评分、总体症状和分类症状VAS评分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针刺蝶腭神经节结合从肝论治是一种治疗变应性鼻炎的有效方法.

  • CT引导下蝶腭神经节脉冲射频治疗难治性丛集性头痛的疗效观察

    作者:申颖;孟岚;王涛;罗芳

    目的:报道CT引导下蝶腭神经节脉冲射频治疗(pulsed radiofrequency treatment, PRFT)20例难治性丛集性头痛(cluster headache, CH)的效果。方法:20例难治性丛集性头痛,17例阵发性丛集性头痛(episodic cluster headache, ECH),3例慢性丛集性头痛(chronic cluster headache, CCH),患者于CT引导下行蝶腭神经节脉冲射频治疗,记录疗效和副作用。结果:15例(88%) ECH和1例(33%) CCH患者在接受治疗后平均5.5(1~30)天疼痛完全缓解,2例(12%) ECH、2例(67%) CCH患者疼痛无缓解。平均随访时间为27(12~45)月。入组所有患者无治疗相关的不良反应和并发症。结论:本研究表明CT引导下脉冲射频治疗蝶腭神经节在难治性ECH患者可迅速、有效、安全促进丛集期的缓解,有望成为保守治疗无效时的一种选择。

  • 针刺蝶腭神经节治疗耳鼻喉科疾病的体会

    作者:张海莲

    目的 本次实验课题主要探讨针刺蝶腭神经节治疗耳鼻喉科疾病患者的效果.方法 研究样本选自我院收治的耳鼻喉科疾病患者150例,均进行针刺蝶腭神经节治疗,观察患者治疗效果.结果 全部患者治疗效果良好.结论 对耳鼻喉科疾病患者采用针刺蝶腭神经节进行治疗,效果显著,值得推广.

  • 蝶腭神经节射频热凝治疗丛集性头痛1例

    作者:闫清华;张广建;李仁淑

    丛集性头痛(cluster headache,CH)是以反复发作性短暂的单侧剧烈头痛为特征的一种原发性头痛,头痛时常伴有局部自主神经功能紊乱的症状和体征[1]。郭述苏等[2]于1986年对我国26个省自治区进行CH流行病学调查,显示丛集性头痛患病率仅为0.068‰。临床上缺乏对该病的诊断和治疗经验,故患者长期被疼痛折磨而得不到正确的诊断和及时的治疗,严重的影响了患者的生活质量。我院2013年1月收治了1名典型CH病例,现报告如下。

  • 翼腭窝显微解剖及临床意义

    作者:罗俊生;席焕久;于春江;贾旺;王凤梅;陈菲

    目的研究翼腭窝的显微解剖,为颅底外科手术治疗翼腭窝区病变提供解剖学依据.方法用10例颅骨干标本对翼腭窝区的结构及孔道交通等进行观察,对10例(20侧)成人头颅湿标本的翼腭窝进行显微解剖.结果翼腭窝呈一狭长的漏斗型间隙,经八个自然管道与鼻腔、口腔、咽、眶、颞下窝、颅中窝相交通.其主要内容物包括上颌动脉翼腭段及其分支、上颌神经和蝶腭神经节等.结论翼腭窝解剖结构复杂,血管神经丰富,毗邻结构重要,熟知此区的显微解剖,对手术治疗翼腭窝区病变具有重要意义.

  • 针刺蝶腭神经节对正常人鼻腔神经功能的影响

    作者:王奎吉;陈陆泉;王阳;王成硕;张罗

    目的 探讨针刺蝶腭神经节对健康青年志愿者鼻腔神经功能的影响.方法 50例健康青年志愿者随机分为针刺组与对照组.针刺组进行针刺蝶腭神经节刺激,对照组进行假针刺刺激,分别在针刺前、针刺后30 min、2h、24 h进行评估.评估指标为针刺疼痛程度评分、鼻腔分泌物中神经递质水平变化(包括P物质、血管活性肠肽、神经肽Y).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针刺组鼻腔分泌物中神经肽Y在针刺后30 min及2h明显升高,P物质仅在30 min时升高;而血管活性肠肽浓度在各时间点无明显变化.结论 针刺蝶腭神经节能够刺激兴奋鼻腔交感神经,而对副交感神经影响较小.

62 条记录 1/4 页 « 1234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