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肝外胆管癌围手术期胆汁代谢组学变化与预后分析

    作者:崔龙久;李之帅;谭蔚锋;姜小清

    目的 根据围手术期胆汁代谢组学差异,筛选出与肝外胆管癌根治性切除术后相关的胆汁分子标志物.方法 选择27例肝外胆管癌患者(19例肝门部胆管癌,8例远端胆管癌),分别收集其外科切除术前、切除术后第1和第7天的胆汁.采用基于气相色谱-质谱联用(GC-MS)的代谢组学方法,分别对比分析术后第1天与术前、术后第7天与术前胆汁中的差异代谢物,并对共同的差异代谢物与患者预后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 术后第1天与术前相比,胆汁内有5种代谢物升高,无代谢物降低;术后第7天与术前相比,胆汁内有3种代谢物升高,3种代谢物降低.以上两组差异代谢物中,有2种相同物质:苯甲酸和甲基丙二酸.术后第7天与术前比较苯甲酸升高≥2倍的患者1年内复发率低于升高<2倍的患者(P=0.04),而手术前后甲基丙二酸的变化与术后1年内早期复发无相关性.通过对苯甲酸在术后第7天较术前变化倍数与CA19-9分级、术前年龄分级、术后TNM病理分期进行双变量相关性分析,提示均无明显相关性(P>0.05).结论 围手术期胆汁内苯甲酸代谢水平的变化程度有助于预测肝外胆管癌患者根治性切除术后早期复发.

  • 肝外胆管癌影像学诊断进展

    作者:陈文娟;李澄;焦志云

    肝外胆管癌(EHCC)一般是指发生于自左右肝管至胆总管下端的胆管癌,约占肝外胆道肿瘤的1/3, 男性多发,早期症状不典型,出现症状时大部分已属中晚期.临床主要出现进行性黄疸、脂肪泻、陶土样大便等胆道梗阻表现.

  • T管架桥内引流术治疗老年肝门部胆管癌8例体会

    作者:刘立荣

    1965年由Klatskin首先报道肝门部胆管癌(Klatskin瘤),占肝外胆管癌的58%~75%,早期诊断困难,发现时大多属晚期.本院自1996年1月至2002年1月间共收治8例年龄>60岁的肝门部胆管癌患者,均行胆道内引流术,取得了良好疗效,现报道如下.

  • 经内镜射频消融联合支架治疗不可切除肝外胆管癌的疗效评价

    作者:杨建锋;周海斌;周益峰;金杭斌;楼奇峰;吕文;张啸;张筱凤

    目的 探讨经内镜射频消融(RFA)联合支架置入治疗不可切除肝外胆管癌(EHCC)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纳入2013年10月至2015年1月杭州市第一人民医院就诊的不可切除EHCC患者,采用前瞻性随机单盲法队列研究,按随机数字表随机分为行RFA联合胆道支架置入术(RFA+支架组)及单纯胆道支架(支架组)治疗,对比2组患者黄疸消退时间、支架通畅期、总体生存期和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结果 共纳入59例患者,其中28例为RFA+支架组,31例为支架组.术前2组血清总胆红素差异无统计学意义,RFA+支架组术后黄疸消退时间明显短于支架组[17.9 d(7~22 d)比29.9 d(10~55 d),P=0.03].RFA+支架组平均支架通畅时间明显长于支架组(8.9个月比4.5个月,P=0.02).RFA+支架组患者平均总体生存期明显长于支架组[13.3个月(6.2~16.5个月)比8.6个月(4.5~11.7个月),P=0.000].2组间术后近期并发症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727).结论 RFA联合支架治疗不可切除EHCC,能明显缩短患者的黄疸消退时间,延长支架通畅期和生存期,可作为EHCC安全有效的姑息治疗方法.

  • 内镜下胆道内支架置入术治疗恶性胆道梗阻124例

    作者:陈永忠;王红建;冯百岁;程鹏;李建生

    恶性胆道梗阻是指由肝门部胆管癌、肝外胆管癌、壶腹癌、胰头癌或其他部位肿瘤转移的淋巴结压迫胆道以及肝癌、胆管癌癌栓等引起的梗阻性黄疸,它可引起进行性加重的黄疸,导致肝脏功能迅速恶化[1].经十二指肠镜胆管引流术是胆管梗阻的重要治疗手段,外引流即内镜下鼻胆管引流(ENBD),内引流包括内镜下塑料胆道支架引流(ERBD)和金属支架内引流术(EMBE).我们于2006年3月至2008年6月间经十二指肠镜行胆道内支架置入术124例,姑息治疗效果较好.

  • 肝外胆管癌的内镜诊断新进展

    作者:卢祎;刘磊;龚彪

    胆管癌(cholangiocarcinoma,CCA)指起源于胆管上皮的恶性肿瘤,可分为肝内胆管癌(intrahepatic cholangiocarcino-ma,ICCA)和肝外胆管癌(extrahepatic cholangiocarcinoma, ECCA)。其中,ECCA 包括左、右肝管、肝总管及胆总管部位发生的肿瘤,约占 CCA 的90%[1]。与大多数肿瘤相似,早期CCA 几乎无症状或体征,患者就诊时多为中晚期阶段,只有20%~30%的患者能够获得完全切除(R0切除),而不能进行手术治疗患者的中位生存期仅为5~9个月[2]。因此,如何尽早发现和诊断 CCA 并给予佳治疗方案是我们面临的巨大挑战。近年来,内镜技术迅猛发展,ERCP 直视下活检结合分子生物学诊断技术、腔内超声技术、窄带成像技术、胆道子母镜检查、共聚焦内镜、色素荧光内镜等技术逐步应用于临床,在 ECCA 的诊断中日趋重要。在此,本文就国内外关于 ECCA 内镜诊断的新进展进行综述。

  • 糖尿病与肝外胆管癌发病关系的Meta分析

    作者:刘春兴;邹健

    目的:用Meta分析法探讨糖尿病是否增加肝外胆管癌发病风险.方法:利用中国学术期刊全文数据库、万方全文数据库及Medline,EMBASE数据库检索国内外公开发表的从建库至2010年9月的所有关于糖尿病与肝外胆管癌发病关系的中英文文献;利用随机效应模型计算纳入文献的合并RR值及其95%CI值;进行亚组分析以探究异质性来源并分析出版偏倚.结果:纳入分析的文献共7篇(病例对照研究4篇,队列研究3篇).经Meta分析,与未患糖尿病者相比,糖尿病患者肝外胆管癌发病的风险增加,相对风险值分别为OR=1.62(95%CI=1.05~2.49)(病例对照研究);RR=1.54(95%C1=1.06~2.23)(队列研究);亚组资料分析显示研究有显著异质性,但无明显发表偏倚(Egger检验,P=0.798;Begg检验,P=0.548).结论:本研究提示糖尿病可能是肝外胆管癌的致病危险因素.

  • P16蛋白失表达对肝外胆管癌细胞增殖的影响

    作者:蔡圣强;陈澍周

    目的:探讨P16蛋白失表达对肝外胆管癌细胞增殖的影响,分析其与肝外胆管癌患者临床特征和预后的关系.方法:应用S-P法检测35例肝外胆管癌和12例慢性胆管炎标本中P16和Ki-67的表达.结果:P16蛋白在肝外胆管癌中阳性表达率25.7%,显著低于慢性胆管炎阳性表达率66.7%(P=0.0446).肝外胆管癌中P16蛋白阳性表达与淋巴结转移呈负相关(P=0.015).肝外胆管癌和慢性胆管炎Ki-67标记指数(Ki-67LI)分别为34.6±19.5和16.3±12.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Ki-67LI在临床Ⅰ、Ⅱ期和Ⅲ、Ⅳ,淋巴结是否转移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P16蛋白失表达影响肝外胆管癌细胞增生,与肝外胆管癌发生、发展密切相关.

  • PTEN mRNA、SMAD4 mRNA在肝外胆管癌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

    作者:樊勇;张国梁;陈澍周;章文毅;施公胜;黄华;陈玉泉

    目的通过检测第10号染色体磷酸酶和张力蛋白同源丢失基因(PTEN) mRNA和TGF的细胞内信号转导蛋白家族(SMAD) mRNA在肝外胆管癌中的表达,研究它们在肝外胆管癌发生发展过程中的表达特点、相互关系以及对早期诊断及预后判断的临床价值.方法应用原位杂交染色法检测42例肝外胆管癌中PTEN mRNA、SMAD4 mRNA的表达,并以同期20例慢性胆管炎作对照.结果 (1)PTEN mRNA 、SMAD4 mRNA基因阳性表达率分别为57.14%(24/42)、61.90%(26/42),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均为100%).(2) 经统计学分析,PTEN mRNA、SMAD4 mRNA的表达都分别与肝外胆管癌的临床病理分期及预后显著相关( P< 0.05);与肝外胆管癌的组织学分级显著相关( P< 0.05);SMAD4 mRNA的表达还与肝外胆管癌是否发生浸润转移显著相关( P< 0.05).(3) PTEN mRNA与SMAD4 mRNA在肝外胆管癌中的表达呈正相关.结论 PTEN、SMAD4基因在肝外胆管癌的发生发展过程中可能起重要作用.联合检测PTEN mRNA、SMAD4 mRNA在肝外胆管癌中表达有助于反映肝外胆管癌生物学特性、为预后判断提供参考指标,并为探索肝外胆管癌早期诊断和干预性基因治疗提供相关的实验依据.

  • 肝外胆管癌中Bcl-2、Bax和Fas的表达

    作者:秦军;陈澍周;施公胜;陈玉泉

    目的研究Bcl-2、Bax、Fas在肝外胆管癌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方法应用免疫组化SP法测定41例肝外胆管癌中Bcl-2、Bax、Fas的表达.结果 (1)肝外胆管癌组Bcl-2阳性率为58.54%(24/41),其中高中分化癌组(A组)、低分化癌组(B组)、无转移组(C组)、转移组(D组)阳性率分别为75.00%(21/28)、23.08%(3/13)、76.00%(19/25)、31.25%(5/16).A组与B组间、C组与D组间差异有显著性(P<0.01).(2)肝外胆管癌组Bax阳性率为56.10%(23/41),其中A组、B组、C组、D组阳性率分别为67.86%(19/28)、30.77%(4/13)、72.00%(18.25)、31.25%(5/16).A组与B组间、C组与D组间差异有显著性(P<0.05).(3)肝外胆管癌组Fas阳性率为51.22%(21/41),其中A组、B组、C组、D组阳性分别率为67.86%(19/28)、15.37%(2/13)、76.00%(19/25)、12.50%(2/16).A组与B组间、C组与D组间差异有显著性(P<0.01).结论 Bcl-2、Bax、Fas的异常表达与肝外胆管癌的病理分级及转移有关,可作为判断胆管癌患者预后的参考指标.

  • 多普勒超声相较二维超声在肝外胆管癌诊断中的优势分析

    作者:张翠琴;司芩;李茜

    目的:分析多普勒超声相较于二维超声在肝外胆管癌定性、定位诊断中的优势。方法收集2013年1月-2015年5月经病理证实的60例肝外胆管癌患者的二维超声和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结果,比较两者对肝外胆管癌检出率、误诊率、漏诊率及定位诊断上的差异。结果彩色多普勒和二维超声超声的肝外胆管癌检出率、误诊率及漏诊率分别为76.3%、7.0%、16.7%和73.3%、10.0%、16.7%,前者相较于后者可显著降低肝外胆管癌的误诊率,两者在检出率、漏诊率及定位诊断上无显著差异。结论彩色多普勒超声对肝外胆管癌的定性诊断效能显著高于二维超声,但在定位诊断上相较于后者无明显优势。

  • LAVA动态增强磁共振成像在肝外胆管癌诊断中的应用

    作者:谢武桃;史建波;黄毅;胡珍文

    目的:探讨LAVA动态增强磁共振成像(MRI)对肝外胆管癌诊断的准确性和临床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28例临床怀疑肝外胆管癌患者的LAVA动态增强MRI资料.所有病例均行1.5T磁共振T1加权成像(T1WI)、T2加权成像(T2WI)、扩散加权成像(DWI)及阵列空间敏感编码技术(ASSET)、LAVA动态增强磁共振成像(LAVA-DCE MRI).结果:28例患者均经病理证实,肝门区胆管13例,胆总管上段3例,中段5例,胆总管下段4例,壶腹部3例.平扫:病灶T1WI呈低信号、稍低信号或等信号,T2WI呈高信号、稍高信号和等信号,DWI呈稍高信号或高信号.LAVA动态增强:动脉期肿块轻度强化5例,门脉期肿块轻-中度强化16例,延迟期肿块延迟强化7例.本组病例中分别有3例肝门区胆管癌误诊为肝细胞型肝癌,2例胆总管下段癌误诊为胆管炎,诊断准确率为82.1%.结论:LAVA动态增强MRI对肝外胆管癌的诊断具有重要价值.

  • 16层螺旋CT曲面重建在肝外胆管癌诊断中的应用

    作者:李克军;刘华亮

    肝外胆管癌可引起梗阻性黄疸,常规CT轴扫图像对明确肿瘤部位,评估患者预后等有一定的价值.但是由于肝外胆管走形迂曲,轴扫图像显示肿瘤整体形态及与邻近组织的关系有一定的局限性.多层螺旋CT(MSCT)曲面重建(CPR)技术可以使扩张迂曲的胆总管及肿瘤显示在一幅图像上,能直观地显示肿瘤与扩张胆管及邻近组织的关系[1].作者通过对21例肝外胆管癌患者的CPR图像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探讨其临床应用价值.

  • 肝外胆管癌的螺旋CT三维重建与ERCP对比研究

    作者:姚吟秋;徐少真

    肝外胆管癌发生的影响因素较复杂,临床表现不典型,早期诊断较困难.术前诊断主要靠逆行胰胆管造影(ER-CP)、CT、经皮肝穿刺胆管造影(PTC)、B超(US)等检查[1].现对2002年2月至2006年8月本院经手术病理证实的96例肝外胆管癌的螺旋CT(SCT)三维重建与ERCP的诊断价值进行回顾性对比分析.

  • 胆道恶性肿瘤研究新进展

    作者:许士田;吴定斌

    原发性胆道恶性肿瘤包括胆囊癌和肝内、外胆管癌.胆囊癌早报道是1777年stall报道了尸检3例胆囊癌,1890年Hochengy成功地施行了第一例胆囊癌切除术,作者在1997年报道2例胆囊癌和1例肝外胆管癌.由于胆道恶性肿瘤早期诊断困难,恶性程度高,预后差,5年生存率低.

  • 原位杂交染色法检测PTENmRNA,P73mRNA在肝外胆管癌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

    作者:张国梁;陈澍周;樊勇;章文毅;陈玉泉;施公胜;黄华

    目的:通过联合检测PTENmRNA,P73mRNA在肝外胆管癌中的表达,探讨其与肿瘤生物学特性的关联及临床意义.方法:应用石蜡包块切片组织原位杂交染色法检测42例肝外胆管癌中PTENmRNA,P73mRNA的表达,并以同期20例慢性胆管炎作对照.结果:PTENmRNA阳性表达率为57.1%(24/42),显著低于良性对照组(为100%);P73mRNA表达率为54.8%(23/42),显著高于良性对照组(为0).经统计学分析PTENmRNA,P73mRNA的表达都分别与肝外胆管癌的临床病理分期及预后显著相关(P<0.05);PTENmRNA的表达还与肝外胆管癌的组织学分级显著相关(P<0.05).尚不能认为PTENmRNA,P73mRNA在肝外胆管癌的表达两者有相关关系.结论:PTEN,P73基因在肝外胆管癌的发生发展过程中可能起重要作用,联合检测PTENmRNA,P73mRNA在肝外胆管癌中的表达,有助于了解其生物学特性,为预后判断提供参考指标.

  • MUC3A在肝外胆管癌组织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

    作者:周海斌;金杭斌;谢璐;张筱凤;杨建锋

    目的 探讨黏蛋白3A (MUC3A)在肝外胆管癌(ECC)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收集手术切除的ECC癌组织标本35份(35例),以手术切缘阴性组织为正常组织标本20份(20例).采用链霉素亲和生物素-过氧化物酶免疫组化方法(SP法)检测并对比MUC3A在胆管癌组织和正常胆管组织中的表达情况,同时收集35例ECC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分析MUC3A与临床病理特性之间的相关性.结果 MUC3A在肿瘤组织癌巢中高表达,在肿瘤细胞的胞浆中显示出高信号,同时癌巢中的管腔内也可见到不同程度的免疫染色.MUC3A在ECC癌组织中的阳性表达率为85.7%,在正常胆管组织中的阳性表达率为35.0%,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胆管癌组织中MUC3A的表达与性别、年龄、肿瘤部位方面均无关(均P>0.05);MUC3A在癌组织低分化或未分化、有淋巴结转移、有周围组织浸润、UICC分期Ⅲ~Ⅳ期中的阳性表达率均高于癌组织的中分化或高分化、无淋巴结转移、无周围组织浸润、UICC分期Ⅰ~Ⅱ期(均P<0.05).结论 MUC3A在胆管癌组织中高表达,并与病理类型、淋巴结转移、肿瘤分期密切相关,MUC3A蛋白高表达提示ECC患者预后不良.

  • 肝门部胆管癌

    作者:曹树立

    肝门部胆管癌是指位于左、右肝管及其汇合部和肝总管,即胆总管起始部以上的肝外胆管癌,也称高位胆管癌,近端胆管癌.1965年Klatskin首先对本病进行描述,因此国外也称Klatskin瘤.国内外文献报道其发病率约占全部肝外胆管癌的50%~75%.

  • 肝门部胆管癌诊治进展

    作者:郑树森

    肝门部胆管癌或称高位胆管癌,是指发生于左右肝管及其汇合部的恶性肿瘤.1965 年Klatskin 对其临床和病理特征进行了描述,故肝门部胆管癌又称为Klastin 瘤,约占肝外胆管癌的60豫耀70豫.其大体可分为硬化型、结节型及乳头状3 种病理类型,常见的转移方式为横向浸润(侵犯胆管及周围组织)、纵向浸润(沿黏膜及黏膜下扩散)及淋巴结转移几种途径.

  • 肝外胆管癌的手术治疗效果分析

    作者:刘玲;顾殿华;张建淮;孙勇;袁维栋

    目的 探讨肝外胆管癌的外科治疗.方法 回顾分析我院外科手术收治的61例肝外胆管癌临床资料.结果 其中胆管中段癌28例、胆管下段癌33例.胆管中段癌根治性切除率为64.29%,手术并发症14.28%,5年生存率38.89%;胆管下段癌根治性切除率为75.76%,手术并发症36%,5年生存率24%,两组间均无统计学差异.结论 肝外胆管癌缺乏有效的早期诊断方法,手术仍是治疗肝外胆管癌的首选方法,胆管中段癌和胆管下段癌不需要区别讨论.

213 条记录 6/11 页 « 1234567891011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