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超声引导下连续股神经阻滞在人工膝关节置换术后镇痛的临床效果

    作者:苏日娜

    目的 探讨超声引导下连续股神经阻滞在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术后镇痛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取我院骨关节外科拟行单侧人工膝关节置换术患者80例,ASA Ⅰ~Ⅲ级,随机分为两组,静脉镇痛组(A组)和连续股神经阻滞镇痛组(B组),各40例,记录两组患者术后4、8、12、24、48 h的静息、主动活动时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评分),肌力评分和不良反应发生的情况,两组患者的麻醉均采取单次蛛网膜下腔阻滞.结果 B组在术后静息和主动活动时疼痛视觉模拟评分均低于A组(P<0.01),两组患者患肢肌力无统计学差异.结论 超声引导下连续股神经阻滞在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后镇痛效果较好,对下的肌力影响小,不良反应发生率低,是较理想的镇痛方法.

  • 股神经阻滞在全膝人工关节表面置换围手术期多模式镇痛中的应用

    作者:方锐;邓迎杰;孟庆才;宋玉成

    背景:股神经阻滞作为一种新兴疼痛控制方式在人工膝关节置换后的应用尚未见广泛开展.目的:观察股神经阻滞在人工膝关节表面置换围手术期镇痛中的临床疗效.方法:将接受单侧人工膝关节表面置换的77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32例)和对照组(35例),两组患者均采用多模式镇痛方式,即置换前3 d口服塞来昔布+术中术区局部“鸡尾酒疗法”注射+自控静脉镇痛泵;另外,治疗组患者置换后则于患侧行股神经阻滞.结果与结论:人工膝关节表面置换后48 h内,治疗组吗啡使用量及相关不良反应明显低于对照组(P < 0.05);置换后1周内,治疗组患者疼痛目测类比评分与关节活动度改善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P < 0.05);两组患者置换后3个月HSS评分比较,差别无显著性意义(P > 0.05).结果显示膝关节表面置换后应用股神经阻滞技术可有效缓解置换后疼痛并促进关节功能早期恢复,同时可降低吗啡用量,从而有效减少相关不良反应的发生.因此,该方法是一种安全有效、镇痛效果满意的镇痛方法.

  • 全膝关节置换后股神经阻滞和收肌管阻滞镇痛的Meta分析

    作者:王银;王兴博;郭士方;杨青山;陈志信

    背景:近年来随着对全膝关节置换后疼痛控制的广泛研究发现了不同的镇痛方式.其中股神经阻滞因可有效控制疼痛而作为全膝关节置换后镇痛的标准方法,但其可能减低置换后股四头肌肌力而造成严重后果.收肌管阻滞是一种新兴的镇痛方式,其在全膝关节置换后具有更快的功能恢复及良好的疼痛控制能力.目的:应用Meta分析方法对比全膝关节置换后收肌管阻滞和股神经阻滞在疼痛控制和功能恢复等方面的差异.方法:以2017年3月为截点,在万方数据库、维普数据库、中国知网、PubMed、Web of Science、Embase数据库中检索关于膝关节置换镇痛和功能恢复的相关文献,按 Cochrane 系统评价方法筛选,纳入文献采用Cochrane协作网提供的Revman 5.1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与结论:①终纳入12篇文献,共802例患者,总计872膝;②分析显示,与股神经阻滞相比,收肌管阻滞可明显地减低术后8 h静息目测类比评分(P < 0.001),并且可以改善股四头肌肌力(P < 0.001)和活动能力(TUG试验)(P < 0.05);但是术后24,48 h静息目测类比评分和术后8,24,48 h动态目测类比评分、阿片类药物使用量、住院时间方面2组差异并无显著性意义;③综上,膝关节置换后收肌管阻滞使患者早期(术后8 h)镇痛效果更好,具有更好的活动能力和更强的股四头肌肌力,因此收肌管阻滞在膝关节置换后可作为替代股神经阻滞的一种镇痛方式.

  • 全膝关节置换后局部浸润麻醉与股神经阻滞镇痛的Meta分析

    作者:邢梅利;许彬;辛颖

    背景:局部浸润麻醉和股神经阻滞是全膝关节置换后常用的镇痛方法。然而这两种镇痛模式孰优孰劣,目前尚无定论。目的:系统评价局部浸润麻醉和股神经阻滞在全膝关节置换后的镇痛效果。方法:检索Pubmed, EMBASE, the Cochrane Library and Web of Science和CBM数据库,纳入所有对比局部浸润麻醉对比股神经阻滞的随机对照试验。2名作者独立检索、纳入文献、提取数据。方法学质量评价参照Cochrane系统评价员手册5.1.0进行评价,出现不同意见时,由第3名作者商量决定。使用RevMan 5.3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与结论:①共纳入11个随机对照试验,共566例患者;②局部浸润麻醉组与股神经阻滞组在置换后24,48 h的安静状态下目测类比评分[MD24 h=0.15,95%CI(?0.26,1.28),P>0.05;MD48 h=0.19,95%CI(?0.06,0.44),P>0.05]、活动状态下目测类比评分[MD24 h=?0.01,95%CI(?0.51,0.48),P>0.05;MD48 h=0.18,95%CI(?0.45,0.82),P>0.05]、镇痛药物使用量[MD24 h=?2.23,95%CI(?5.63,1.16),P>0.05;MD48 h=2.44,95%CI(?1.08,5.95),P>0.05]、住院时间[MD=0.05,95%CI(?0.40,0.50),P>0.05]、术后恶心呕吐[OR=1.09,95%CI(0.39,3.04),P>0.05]以及术后感染方面[OR=0.99,95%CI(0.44,2.59),P>0.05],差异均无显著性意义;③结果表明,局部浸润麻醉在全膝关节置换后镇痛效果方面与股神经阻滞相当,另外因其操作简便,局部浸润麻醉可作为全膝关节置换后的标准镇痛方法。

  • 股神经阻滞用于股骨干骨折术前镇痛临床观察

    作者:李建雄;张晨阳;张翠清;徐志强

    目的观察股神经阻滞对股骨干骨折患者术前搬动时的镇痛效果,为骨折患者术前提供更安全、有效的镇痛方法.方法股骨干骨折患者30例,ASA Ⅰ~Ⅱ级,手术当天随机分为三组.Ⅰ组常规肌注苯巴比妥0.1 g;Ⅱ组肌注哌替啶50 mg,异丙嗪25 mg;Ⅲ组用2%利多卡因15 ml行股神经阻滞.分别于搬动时进行视觉模拟评分(VAS).结果VAS评分Ⅲ组明显低于Ⅱ组(P<0.01),Ⅱ组明显低于Ⅰ组(P<0.01).结论股神经阻滞对股骨干骨折患者的镇痛完善,并且操作简单易行,安全性高.

  • 抖牵旋按法复位外固定治疗老年股骨颈骨折200例报告

    作者:马印来;付伟;金军

    股骨颈骨折随着老龄化的发展,呈现越来越多的趋势,除存在愈合困难和股骨头由于缺血而发生坏死外,但往往由于老年人伤前即有严重或复杂的并发症,如糖尿病、高血压病、心脑血管疾患、肾病等,因而其病死率较一般骨折明显增高.且固定方法不一,形式多种多样,现就本院近5年来实施抖牵旋按法复位,股神经阻滞麻醉,外固定架治疗老年股骨颈骨折,做一归纳总结.

  • 股神经阻滞和关节内浸润控制前交叉韧带重建术后疼痛疗效比较的Meta分析

    作者:孙羽;白希壮

    目的 比较股神经阻滞(FNB)和关节内浸润(IA)治疗前交叉韧带重建术后疼痛的疗效.方法 计算机检索MEDLINE(1966至2011.6)、EMBASE(1980至2011.6)、Cochrane图书馆以及ClinicalTrials.gov网站,检索相关随机对照研究,利用Detsky分级对纳入文献作方法学评估,对可合并结果行Meta分析,无法合并结果作描述分析.试构建倒漏斗图分析发表偏倚.结果 共纳入5项随机对照试验,计437例患者.术后疼痛视觉模拟量表(VAS)评分Meta分析显示FNB镇痛优于IA,WMD-5.50(-9.897,-1.14).未能构建有意义的倒漏斗图.结论 现有证据表明FNB镇痛优于IA,但优势程度难以体现出实际临床意义.本分析仅纳入5项研究,病例较少,尚需多中心、大样本随机对照研究验证.

  • 股神经阻滞缓解全膝关节置换术后疼痛

    作者:叶文琴;于秀荣

  • 股神经阻滞在老年股骨骨折手术中的应用

    作者:耿光星;李欣;周娟;潘鹏

    老年人因骨质疏松等生理性改变,易发生股骨骨折。常见股骨粗隆、股骨颈、股骨干骨折,均需行复位固定手术。老年下肢手术宜采用椎管内麻醉。然而,股骨骨折病人在搬运及椎管麻醉前摆放体位可引起剧痛,从而影响椎管内麻醉的应用。如在椎管内麻醉前,行患侧股神经阻滞,则能减轻在搬运及体位改变过程中的剧痛,且能更好地配合椎管内麻醉的实施,减少麻醉操作时间。本文就股神经阻滞在老年病人股骨骨折手术中的应用进行临床评价。

  • 股神经阻滞用于高龄股骨颈骨折患者超前镇痛的临床研究

    作者:朋立超;吴贵龙;仇建华

    目的 探讨股神经阻滞术作为超前镇痛用于高龄股骨颈骨折患者的临床镇痛效果、麻醉体位配合的满意度、血流动力学的变化.方法 60例高龄股骨颈骨折患者随机分成镇痛和对照两组,每组30例,手术均在椎管内麻醉下完成,镇痛组在麻醉前30 min手术行患侧股神经阻滞,同时监测并记录两组病人的疼痛评分、配合满意度和血流动力学变化.取值时间分别于手术前的平卧位(T0)、麻醉侧卧位(患侧在上T1)、麻醉穿刺成功后改为平卧位即刻(T2)、3 min(T3).结果 镇痛组显著减轻患者的疼痛,病人麻醉体位配合好,麻醉操作一次性成功率高,血流动力学相对稳定.结论 股神经阻滞用于高龄股骨颈骨折患者超前镇痛,效果确切,有较高的实用性.

  • 右美托咪定对罗哌卡因超声引导连续股神经阻滞镇痛效果的影响

    作者:王大龙;张海山;程颖;郑观荣;徐伟民;葛维鹏

    目的 探讨右美托咪定(DEX)对罗哌卡因超声引导连续股神经阻滞镇痛效果的影响.方法 择期行单侧全膝关节置换术的病人40例,采用硬腰联合麻醉,术后进行连续股神经阻滞镇痛,随机分为DEX+罗哌卡因组(D组)和罗哌卡因组(R组).两组患者均在超声引导下股神经穿刺置管,接PCA电子泵经导管持续给药,D组泵内药物配方:0.125%罗哌卡因240 ml+DEX 4 μg/kg,R组泵内药物配方:0.125%罗哌卡因240 ml.两组均给予负荷剂量20ml(泵内抽取),然后按背景输注剂量4ml/h,PCA每次1ml,锁定时间15 min,持续镇痛48 h.记录病人术后4、8、12、24、48 h静息状态和持续被动运动时的视觉模拟评分(VAS)疼痛评分、肌力分级、Rasmay镇静评分、息肢膝关节主动屈曲的角度、不良反应、额外镇痛等情况.结果 术后8、12、24hD组患者静息状态下VAS评分(RVAS)和持续被动运动VAS评分(PVAS)明显低于R组(P<0.05).术后4、8、12hD组患者Rasmay镇静评分明显高于R组(P<0.05).术后12、24、48 h D组患者主动关节屈曲角度均大于R组(P<0.05).R组术后患者术后不良反应的发生率明显大于D组(P<0.05).结论 DEX复合罗哌卡因超声引导连续股神经阻滞可以产生有效的镇痛、镇静效果,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发生.

  • 不同镇痛方案对老年患者全膝关节置换后疼痛、关节功能与认知功能的影响

    作者:徐健;姜彩虹;徐英杰;朱建祥

    目的 比较老年患者全膝关节置换后不同镇痛方案对术后疼痛、膝关节功能和认知功能的影响.方法 接受全膝关节置换手术的164例老年患者,随机分为连续股神经阻滞镇痛组、硬膜外自控镇痛组、静脉自控镇痛组和收肌管阻滞镇痛组,每组41例.比较4组静息与活动状态下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膝关节活动度、膝关节功能评分、认知功能评分、术后镇痛补救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 术后1 d,4组静息与活动状态VAS显著高于术前(P<0.01),术后5 d,4组活动状态VAS显著低于术前及术后1 d(P<0.01).术后5 d,4组膝关节活动度显著高于术前1 d(P<0.01);术前、术后1 d及5 d,各组间认知功能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使用哌替啶的患者在4组中的分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收肌管阻滞镇痛组术后使用哌替啶的患者数低于静脉自控镇痛组.4组间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收肌管阻滞镇痛组不良反应发生例数低于静脉自控镇痛组.结论 连续股神经阻滞镇痛组、硬膜外自控镇痛组、静脉自控镇痛组和收肌管阻滞镇痛组均有良好的镇痛效果,有利于膝关节功能的恢复,收肌管阻滞镇痛在补救镇痛使用率和不良反应发生率等方面有显著优势.

  • 高龄患者在超声引导下行股神经阻滞的麻醉配合与护理干预

    作者:孙晔;陈晨;蔡靓羽

    目的 对高龄患者在超声引导下行股神经阻滞护理干预以及麻醉配合的状况进行分析.方法 选取我院在2015年2月-2016年6月所收治的在超声引导下行股神经阻滞手术的40例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2组,每组各2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研究组采用综合护理干预,对2组麻醉配合程度以及对护理的满意程度进行对比.结果 研究组麻醉的准备平均时间低于对照组(P<0.05);护理满意率90%,高于对照组的70%(P<0.05).结论 在对高龄患者进行超声引导下行股神经阻滞时,综合护理干预能够提高患者的麻醉配合度及满意度,保证治疗顺利进行.

  • 股神经-坐骨神经联合阻滞用于老年患者下肢手术后谵妄情况的分析

    作者:李永庆;肖光文;张岳农;曾建勋;刘平航

    目的:比较股神经-坐骨神经联合阻滞、椎管内麻醉和全身麻醉对老年人下肢手术后谵妄情况的影响.方法:将120例60岁以上、ASA分级Ⅰ~Ⅱ级、拟行单侧下肢手术的老年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三组,各40例.A组选用依托咪酯0.4 mg/kg、舒芬太尼0.4μg/kg、顺阿曲库铵0.2 mg/kg依次麻醉诱导,完成气管插管后予以七氟烷1%~3%、瑞芬太尼0.1~0.2 μg/(kg·min),间断追加顺阿曲库铵维持麻醉;B组选择L3~4间隙进行蛛网膜下腔阻滞,给予0.5%的罗哌卡因2.0 ml加10%的葡萄糖2.0 ml;C组患者采用神经刺激器和神经刺激针行股神经-坐骨神经联合阻滞.局部麻醉药为0.4%的罗哌卡因,25 ml阻滞股神经,20 ml阻滞坐骨神经.于术前1天和术后2h进行谵妄评定并用MMSE来给患者评分,详细记录术前、术中、术后SBP、DBP和HR等生命体征及术后恶心、呕吐、尿潴留等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等资料.结果:三组患者麻醉效果均满意,麻醉效果及HR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麻醉30 min后A组和B组的SBP和DBP均明显低于麻醉前及C组(均为P<0.05);三组术后苏醒12 h MMSE评分值与术前一天比较,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B组、C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B组、C组术后苏醒12h MMSE评分值明显低于A组(均为P<0.05),B组、C两组间比较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组术后苏醒12 h谵妄发生情况明显低于A组及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A组、B两组术后不良反应的发生率明显高于C组(均为P <0.05).结论:在老年患者下肢手术时运用股神经-坐骨神经联合阻滞,在减少谵妄的发生方面比传统的全身麻醉和椎管内麻醉有明显的优势.

  • 超声引导下连续股神经阻滞在全膝关节置换术后镇痛中的应用

    作者:罗欢欢

    目的:研究超声引导下连续股神经阻滞(PCNA)在全膝关节置换(TKA)术后镇痛的效果及不良反应.方法:选取2017年1月 ~2017年12月接受单侧TKA治疗的患者80例,随机分为两组,各40例,PCNA组在超声引导下行股神经穿刺置管并予0.2%罗哌卡因阻滞镇痛,PCIA组术后持续静脉输注舒芬太尼、凯纷、托烷司琼混合液镇痛,两组均持续镇痛72 h.记录静息及被动运动锻炼时的VAS评分、PCA泵按压次数和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被动运动锻炼时PCNA组VAS评分明显低于PCI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CNA组PCA泵按压次数明显少于PCI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总不良反应发生率PCNA组明显低于PCI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PCNA用于TKA术后镇痛效果好,不良反应少,能促进术后膝关节的功能恢复,值得临床推广.

  • 超声引导下连续股神经阻滞用于全膝关节置换术后镇痛的应用

    作者:沈志强

    目的:研究超声引导下连续股神经阻滞麻醉在全膝关节置换术的综合效果和镇痛作用。方法:选取60例接受单侧全膝置换术患者,采用随机数字法将其分为对照组(n =30)和观察组(n =30),对照组患者使用自控静脉连续给予芬太尼进行镇痛干预,观察组患者进行超声引导下给予布比卡因股神经阻滞镇痛干预,所有患者均连续镇痛2天。术后,记录患者的患肢关节屈曲角度、静息时的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连续被迫运动时的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等。结果:对照组患者术后24 h、48 h 时的患肢主动关节屈曲角度明显小于观察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对照组患者术后8 h、12 h、24 h、48 h 的静息 VAS 评分和锻炼时48h 的 VAS 评分均明显高于观察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对照组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高于观察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超声引导下连续股神经阻滞麻醉在全膝置换术后镇痛效果理想,有效降低了疼痛视觉模拟评分及不良反应发生率,增大了患肢关节屈曲角度,值得临床推广。

  • 连续股神经阻滞镇痛的护理方法与效果观察

    作者:任玉香;李九群;张洪雷;胡会英

    目的 探讨连续股神经阻滞镇痛的临床效果观察.方法 189例膝关节前交叉韧带重建患者,其中男127例,女62例,年龄19~45岁,平均(33.6±11.5)岁.随机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96人,手术麻醉前即接受连续股神经阻滞,术后留管镇痛,并进行有效护理,对照组93人,不接受连续股神经阻滞镇痛,术后常规镇痛药物口服或肌注镇痛,并常规护理.观察组患者平均带泵时间4.7天(2~6天).观察标准是将镇痛效果分成显效、有效和无效三级.结果 观察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1).结论 术后连续股神经阻滞镇痛效果好,对病情的细致观察、积极宣教、合理的管道护理是临床护理的关键.

  • 右美托咪定不同给药途径用于全膝关节置换术后镇痛的效果

    作者:潘路平;杨瑜;许晓齐;陈群生;任志伟;邵瑾

    目的 评估右美托咪定不同给药途径应用于全膝关节置换术患者术后镇痛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择在全麻下行单侧全膝关节置换术患者90例,ASA Ⅰ~Ⅱ级,随机分成为三组,每组30例.A组:右美托咪定混合罗哌卡因股神经阻滞+舒芬太尼静脉自控镇痛;B组:罗哌卡因股神经阻滞+右美托咪定混合舒芬太尼静脉自控镇痛;C组:罗哌卡因股神经阻滞+舒芬太尼静脉自控镇痛.三组患者手术结束后送至麻醉恢复室,给予股神经阻滞联合静脉自控镇痛泵进行术后镇痛,维持术后静息视觉模拟量表(VAS)评分≤3分.分别于术后第6、12、24、48 h记录患者静息、屈膝VAS评分及Ramsay镇静评分.当静息VAS评分>3分时,通过按压静脉镇痛泵及静脉推注帕瑞昔布进行镇痛补救.观察并记录三组术后48 h内帕瑞昔布总剂量、静脉镇痛泵有效按压次数和持续使用时间,以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 三组术后各观察时点静息和屈膝VAS评分以及Ramsay镇静评分比较均无显著差异(P>0.05).与C组比较,A、B两组术后48 h内帕瑞昔布总剂量减少,静脉镇痛泵有效按压次数减少、持续使用时间延长,差异有显著意义(P<0.05);A、B两组术后48 h内帕瑞昔布总剂量、静脉镇痛泵有效按压次数和持续使用时间无显著差异(P>0.05).术后48 h内B组心动过缓发生率为20% (6/30),高于A组(3%,1/30,P<0.05).结论 对于全膝关节置换术患者,右美托咪定混合罗哌卡因股神经阻滞联合舒芬太尼静脉自控镇痛泵,术后镇痛效果好,不良反应少,适合临床应用.

  • 新型神经阻滞针行连续股神经阻滞定位方法的研究

    作者:何苗;邹天笑;谢书奇;张毓文;张晓庆;余斌

    目的 探讨新型神经阻滞针在老年下肢关节置换术行连续股神经阻滞麻醉及术后镇痛中不同定位方法的优势.方法 选择择期行膝和髋关节置换的老年患者(≥65岁)共60例,ASA分级Ⅰ~Ⅲ级,随机分成3组,应用新型神经阻滞针,分别使用鞘膜突破定位、B超引导定位和二者结合的定位方法行患肢连续股神经阻滞并留置导管术后镇痛.观察3组患者一次操作置管成功率、平均操作时间,术后安静/活动时镇痛效果、恶心呕吐发生率、穿刺置管部位有否感染、神经损伤、局麻药物毒性反应、其他镇痛药物使用量、导管平均留置时间及患者满意度等.结果 鞘膜突破定位组一次操作成功置管为75%,置管平均操作时间(3.1±0.4) min;超声引导组一次操作置管成功率90%,置管平均操作时间(4.9±0.7) min;鞘膜突破结合B超定位组一次操作置管成功率90%,置管平均操作时间(3.5±0.5)min,置管平均操作时间每两组之间互相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一次操作成功率鞘膜突破定位组与其他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组患者术毕6、12、24、48 h静止/活动时VAS镇痛评分、镇静评分、恶心呕吐发生率、患者满意度均无显著区别;3组患者均未出现穿刺置管部位感染、局麻药物毒性反应及呼吸抑制等并发症,也均未使用其他止痛药物.3组导管平均留置时间(4.27±6.6)h;镇痛结束拔除留置导管后仅超声引导组有1例患者大腿前部及膝关节内侧皮肤略感麻木,余患者均异常症状.结论 使用新型神经阻滞针在老年下肢关节置换术后行连续股神经阻滞麻醉及术后镇痛,采用鞘膜突破定位、超声引导定位及两者结合定位镇痛效果相似.鞘膜突破定位与超声引导定位相结合的定位方法可缩短置管操作时间,一次操作成功率高,可供临床借鉴.

  • 超声引导区域麻醉应用于危重创伤患者三例

    作者:蒋鑫;何星颖;蒋京京

    1 临床资料 病例1,女,50岁.因车祸致胸部、臀部疼痛伴呼吸困难4h入院.入院诊断为多发伤:双侧多发肋骨骨折,血气胸,急性肺挫伤,左侧锁骨骨折,左侧内踝骨折,骨盆骨折.入院后在重症监护病房(ICU)进行对症支持治疗,5d后患者状况有所好转,拟行左锁骨及内踝骨折切开复位内固定术.术前会诊时鉴于患者血气胸未愈,仍留置闭式引流,决定采用区域麻醉.入手术室后监测心电图、血压和脉搏血氧饱和度(SpO2),同时开放静脉.患者取仰卧位,颈部皮肤消毒后,使用Mylab 30CV彩色多普勒超声仪(意大利百胜医疗),高频线性探头(LA523,7.5~12 MHz)进行肌间沟部位臂丛神经扫描和定位.采用平面内进针技术,在颈5与颈6神经根附近注入0.5%罗哌卡因12 mL.随后在胸锁乳突肌后缘中点下方行超声引导颈浅丛阻滞,予1%利多卡因8 mL.在腹股沟下方行超声引导股神经阻滞,予0.5%罗哌卡因16 mL.

229 条记录 4/12 页 « 12345678...1112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