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改良股神经阻滞对全膝关节置换术后运动疼痛的控制

    作者:张利辉;李哲;李东亮;赵凤龙

    目的:通过对比研究改良股神经阻滞镇痛和静脉自控镇痛应用于全膝关节置换术后运动疼痛的镇痛效果,探索对于膝关节置换术后功能锻炼时导致的运动疼痛更有效的方法。方法:随机选取我院2013年8月至2014年12月单侧全膝关节置换患者40例,并按照镇痛方案的不同分为试验组20例及对照组20例。试验组则进行术后改良股神经阻滞方法镇痛。对照组采取自控静脉镇痛为主的多模式镇痛方案。主要观察指标:①术后2~7天的运动疼痛 VAS 评分。②术后2~14天患膝主动大屈曲度。结果:两组术后第2~7天试验组患者静息痛及运动痛均小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术后第2~14天试验组患者膝关节活动度均值大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果:改良的股神经阻滞镇痛多模式方案能够在全膝关节置换术后有针对性的减轻因功能锻炼所导致的运动疼痛。

  • 超声引导下收肌管阻滞在儿童膝关节镜手术中的应用价值

    作者:应颖;南洋;朱纯纯;张旭彤;李军

    目的:探讨超声引导下收肌管阻滞在儿童膝关节镜手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择2010-2016年来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育英儿童医院行单侧膝关节镜手术的患儿40例,年龄5~12岁,患儿ASA分级为Ⅰ-Ⅱ级,手术时间均在90 min之内.按随机数字表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20例.在全身麻醉诱导完成后,对照组加用超声引导股神经阻滞,观察组加用超声引导收肌管阻滞,均予0.25%罗哌卡因0.4 ml/kg.评估患儿术后两天步行时的疼痛程度和步行距离,采用徒手肌力检查分级评估股四头肌肌力,记录分级为0-2级肌力减弱发生率,并记录术后恶心、呕吐、苏醒延迟等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结果: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术后两天行走时疼痛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行走距离明显延长,股四头肌肌力减弱率明显降低(P<0.05),两组患儿不良反应发生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超声引导下收肌管阻滞能加快患儿膝关节镜手术后的功能锻炼,有助于患儿康复.

  • 髌骨骨折手术中股神经-股外侧皮神经联合阻滞麻醉的临床应用效果

    作者:田元;师雄

    目的:探讨髌骨骨折手术中股神经-股外侧皮神经联合阻滞麻醉的效果.方法:收治髌骨骨折手术患者60例,按照硬币法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对照组予以硬膜外麻醉,研究组予以股神经-股外侧皮神经联合阻滞麻醉,比较两组治疗效果.结果:对照组阻滞优良率明显低于研究组(P<0.05);研究组运动阻滞持续时间显著短于对照组,其镇痛时间显著长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髌骨骨折手术中运用股神经-股外侧皮神经联合阻滞麻醉有利于维持血流动力学稳定,提高麻醉效果,减少不良反应,延长镇痛时间.

  • 连续股神经阻滞镇痛对老年TKA患者镇痛效果及术后早期认知功能障碍的影响

    作者:王龙;孟秀玲

    目的 探讨连续股神经阻滞镇痛对老年全膝关节置换术(TKA)患者镇痛效果及术后早期认知功能障碍(POCD)的影响.方法 选取山东省曹县县立医院2015-01/2017-01期间行全膝关节置换术老年患者90例,年龄≥60岁,ASA分级Ⅰ~Ⅱ级,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n=45)和对照组(n=45),分别于TKA术后采用连续股神经阻滞镇痛和静脉自控镇痛,后观察2组术后VAS疼痛评分、吗啡用量、不良反应的发生率,以及采用简易智力状态量表(MMSE)对患者术后早期认知功能障碍(POCD)进行评估,记录每组的POCD发生率.结果 观察组患者TKA术后不同时间点的VAS评分、吗啡用量、不良反应(呕吐、恶心,嗜睡及瘙痒)的发生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 d及3 d,观察组患者MMSE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而POCD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48 h内镇痛泵的有效按压次数与总次数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连续股神经阻滞镇痛对老年TKA术后患者镇痛效果好,不良反应少,能明显减少吗啡的用量,并降低POCD的发生率.

  • 超声与神经刺激仪引导下连续股神经阻滞在全膝关节置换术后镇痛效果对比分析

    作者:祁向雯

    目的:对比分析超声与神经刺激仪引导下连续股神经阻滞在全膝关节置换术(TKA)后镇痛效果.方法:选取2015年8月~2016年10月本院收治的80例TKA患者进行分组研究,按照摸球法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每组40例,对照组给予神经刺激仪引导下穿刺置管,研究组给予超声引导下穿刺置管,观察并比较两组镇痛效果.结果:研究组术后2h、4h、8h、12h、24h的VAS评分均明显低于对照组,两组之间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全膝关节置换术后应用超声引导下连续股神经阻滞的镇痛效果优于神经刺激仪,且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低,安全性高.

  • 循经针刺联合股神经阻滞干预膝关节置换术后镇痛及功能康复:随机对照研究

    作者:张永辉;张林;卢敏

    目的:观察循经远端针刺联合股神经阻滞对膝关节置换术(TKA)后镇痛及膝关节功能康复的疗效.方法:选择60例行膝关节置换术的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0例.所有患者均在手术前行股神经阻滞,术后予以镇痛泵镇痛及TKA术后康复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加用针刺,穴取患侧太冲、昆仑、太溪、申脉、三阴交、后溪,双侧尺泽、曲池、手三里,留针30 min.每天1次,治疗2周.记录术后4 h、8 h、12 h、24 h、48 h静息时,术后12 h、24 h、48 h、7 d、14 d被动功能锻炼时膝关节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ore,VAS);患者术前、术后7 d、术后14 d美国纽约特种外科医院膝关节功能评分(HSS)、关节活动度(ROM);记录患者镇痛满意度,加用镇痛剂量及不良反应情况.结果:术后8 h、12 h、24 h、48 h膝关节静息状态VAS评分,观察组低于对照组(均P<0.05);术后12 h、24 h、48 h、7 d,观察组膝关节被动运动VAS评分低于对照组(均P<0.05).观察组镇痛满意度高于对照组(P<0.05).HSS评分方面,术后72 h、7 d、14 d,观察组优于对照组(均P<0.05);ROM方面,观察组优于对照组(均P<0.05).安全性方面,观察组不良反应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循经针刺取穴联合股神经阻滞方法应用于TKA术后镇痛效果明显,在关节功能恢复方面效果确切,同时安全性高,不良反应小.

  • 温灸疗法改善全膝关节置换术后股四头肌无力临床观察

    作者:鞠昌军;周鑫;董程程;林乐琴;刘海宁;侯燕

    目的:评价温灸疗法在促进行股神经阻滞(FNB)镇痛的全膝关节置换术(TKA)患者术后股四头肌肌力恢复中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74例膝骨关节炎(KOA)患者随机分为温灸组和康复组,每组87例.温灸组采用艾灸结合常规股四头肌力量训练,康复组采用常规股四头肌力量训练,温灸组每天艾灸梁丘和足三里穴2次,7d为一疗程,共治疗2个疗程.分别于FNB术前24 h,术后24、48、72、96 h记录并比较两组患者股四头肌肌力,记录相同时间点的静息和运动视觉模拟量表(VAS)疼痛评分,并比较两组患者术后首次下地时间和首次直腿抬高时间,观察两组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结果:FNB术后24、48、72、96 h温灸组股四头肌肌力均优于康复组(P< 0.05,P< 0.01);FNB术后72 h和96 h,温灸组静息和运动VAS评分低于康复组(均P< 0.001);温灸组平均首次直腿抬高时间为术后(31.03±10.78)h,康复组为术后(47.23±15.78)h,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01);温灸组平均首次下地时间为术后(25.76±7.00)h,康复组为术后(33.12±11.18)h,差异亦有统计学意义(P< 0.001).两组均未发生相关不良反应.结论:温灸配合常规股四头肌力量训练能够改善全膝关节置换术后行股神经阻滞患者股四头肌无力症状,加快关节功能康复,优于单纯常规股四头肌力量训练.

  • 舒芬太尼复合罗哌卡因应用于股神经阻滞效果观察

    作者:王会敏

    目的:观察舒芬太尼复合罗哌卡因对股神经阻滞效果的影响,为临床麻醉用药提供选择依据.方法:ASA Ⅰ-Ⅱ级择期手术病人72例,年龄17-48岁,体重45-80㎏,随机分为观察组(A组)和对照组(B组),每组36例.两组均选用0.15%罗哌卡因,A组为0.15%罗派卡因加入舒芬太尼10μg,B组为单纯使用0.15%罗派卡因.常规监测血压、心率、血氧饱和度,两组病人行股神经阻滞,穿刺成功后A组注入:加入舒芬太尼的0.15%罗派卡因20min,B组注入0.15%罗派卡因20min.阻滞完成后30min内每3min测定一次感觉和运动阻滞效果,感觉阻滞起效时间以相关神经支配区域针刺痛觉消失为标准,同时观察两组感觉和运动阻滞起效、维持时间,阻滞完成30min后开始手术,记录两组患者麻醉前后血压、心率,脉搏血氧饱和度,评价麻醉效果及患者满意度.同时记录麻醉期间可能出现的并发症如心动过缓、恶心呕吐、瘙痒、呼吸抑制、头晕等.结果:两组感觉阻滞起效时间无明显差异,完全运动阻滞起效时间和比例组间无明显差异,A组感觉、运动阻滞持续时间和镇痛时间均明显长于B组(P<0.05).麻醉前和麻醉后SBP、DBP、HR等指标变化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都无缺氧事件.A组1例出现一过性寒战,其余所有病人均未观察到恶心呕吐、瘙痒、呼吸抑制等副作用.结论:舒芬太尼10μg可明显延长0.15%罗哌卡因股神经阻滞间和术后镇痛时间,且无明显的副作用.

  • 氟比洛芬酯联合股神经阻滞用于膝关节置换术后镇痛的效果观察

    作者:张博;林源;蒋嘉;温洪;潘江;王志为;任世祥;温亮;马德思;曲铁兵

    目的:观察氟比洛芬酯联合股神经阻滞对膝关节置换手术后病人疼痛及功能恢复的作用效果.方法:选择2014年3月至2016年3月行初次单侧全膝关节置换病人共126人,分为静脉组A(42人)、阻滞组B(42人)及联合组C(42人).静脉组病人术后留置静脉自控镇痛泵(舒芬太尼、氟比洛芬脂、盐酸恩丹西酮及生理盐水的混合液)至术后48小时拔除;阻滞组病人在术前进行股神经穿刺并留置导管,术后导管接镇痛泵(0.2%罗哌卡因),持续镇痛至术后48小时;联合组病人在进行股神经阻滞持续镇痛的同时静脉滴注氟比洛芬联合镇痛.观察指标包括:术后6、12、24、48、72小时膝关节疼痛程度(静息、活动),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isual analog scale,VAS);术后48、72小时患侧膝关节活动度(Rang of motion,ROM);术后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在术后12、24、48小时,阻滞组的静息痛平均要小于静脉组,但大于联合组,且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48、72小时的活动痛阻滞组平均要小于静脉组,但大于联合组,且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阻滞组术后48、72小时膝关节的活动度要明显大于静脉组,但小于联合组,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静脉组出现副反应的比率要明显大于阻滞组及联合组,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氟比洛芬酯联合股神经阻滞镇痛在围手术期临床效果明显,具有操作方便、安全性高、副作用少、利于康复练习等优点.

  • 连续股神经阻滞复合氯诺昔康用于膝关节置换术后镇痛

    作者:李玉锦;赵丽娜;杨庆国

    目的:评价连续股神经阻滞复合氯诺昔康用于膝关节置换术后镇痛效果及氯诺昔康围术期用于中老年患者的安全性.方法:单侧全膝关节置换的病人84例,随机分为氯诺昔康组和对照组.两组患者均在全身麻醉前行连续股神经阻滞,并单次给予0.5%罗哌卡因30 ml,术毕持续输注0.2%罗哌卡因,设置背景剂量5 ml/h,单次追加剂量5ml,锁定时间30 min,持续至术后48 h.氯诺昔康组术毕及术后每间隔12h经静脉给予氯诺昔康8 mg(2ml),对照组对应时间给予生理盐水2 ml,持续至术后72 h.观察并记录术后静息视觉模拟疼痛评分rest (visual analogue scale,RVAS),术后第3、4天功能锻炼时疼痛评分和术后第5天下地活动情况,术后24 h、48 h的罗哌卡因用量及病人自控按压次数,患者镇痛满意度,补充镇痛情况,不良反应和凝血功能等.结果:除术后4h外,氯诺昔康组所有时间点静息疼痛评分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但术后第3、4天功能锻炼时VAS评分及术后第五天下地活动情况无统计学差异(P>0.05);氯诺昔康组患者镇痛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2);氯诺昔康组患者住院期间胃肠道不良反应发生率有增高趋势(发生率为22.8% vs 8.3%),但组间比较总体不良反应无显著性差异.结论:氯诺昔康能够改善股神经阻滞的静息镇痛效果,且病人满意度高.

  • 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康复锻炼期镇痛方式对关节功能恢复的影响

    作者:姜俪凡;冯艺;安海燕

    目的:观察不同镇痛方法对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后早期功能锻炼的镇痛作用及早中期关节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择期拟行单侧全膝关节置换术患者80例,术前诊断为膝关节骨性关节炎,年龄40~78岁,性别不限,术前ASA分级Ⅰ~Ⅱ级.根据康复期镇痛方法不同,采用随机数表法,将患者随机分为2组(n=40)∶生理盐水组(NS组,刀=40)∶术后3天内采用股神经周围置管0.2%罗哌卡因连续镇痛,术后4~7天功能锻炼期于康复运动前30 min经股神经置管单次推注生理盐水10 ml;股神经阻滞组(FA组,刀=40)∶术后3天内采用股神经周围置管0.2%罗哌卡因连续镇痛,术后4~7天功能锻炼期于康复运动前30 min经股神经置管单次推注0.2%罗哌卡因10 ml.由未参与患者分组及研究操作的疼痛管理小组成员对患者术后疼痛评分、康复运动情况进行观察.患者康复锻炼过程中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4时,口服泰勒宁1#进行镇痛补救.记录术毕即刻、术后24小时、48小时、72小时静息和运动时VAS疼痛评分,术后4~7天功能锻炼期持续被动运动(Continuous Passive Motion,CPM)时的VAS疼痛评分,持续被动运动角度和并发症发生率以及术后8周复查时膝关节外科学会评分(Keen Society Score,KSS).结果:在术后4-7天关节康复锻炼期,FA组患者持续被动运动的VAS疼痛评分低于NS组,FA组的CPM运动角度明显高于NS组;FA组达到关节持续被动运动出院目标角度90度的时间明显短于NS组;两组患者术后8周关节膝关节KSS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恶心呕吐及感觉麻木发生率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功能锻炼期股神经阻滞镇痛可以明显减轻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后早期功能锻炼期时关节持续被动运动时的疼痛,增加关节被动运动角度,促进关节功能康复,明显缩短人工关节达到关节被动运动目标角度的时间,并且不增加恶心呕吐等副作用的发生率,是一种令人满意的功能锻炼期镇痛方法,.

  • 多模式镇痛老年患者单膝关节置换手术术后疼痛的影响

    作者:罗建民;魏磊;杨芬;赵建华

    目的 比较超声引导下单次股神经阻滞复合鸡尾酒疗法镇痛和单纯鸡尾酒疗法对老年患者单膝关节置换术后疼痛的影响.方法 筛选单膝关节置换术的老年患者50例,随机分成2组,每组25例,分别为观察组:采用术中鸡尾酒疗法加术后超声引导下单次股神经阻滞注入0.125%罗哌卡因10ml;对照组:仅采用术中鸡尾酒疗法.若镇痛不足,两组患者均复合口服镇痛药.比较两组患者术后6 h(T1)、12 h(T2)、24 h(T3)及48 h(T4)的静息及运动VAS,以及术后48 h时比较两组患者对镇痛管理的满意度,以及口服曲马多缓释片的次数.结果 两组患者术后静息VAS评分反运动VAS评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其中观察组术后T3、T4的静息VAS评分及术后T2、T3、T4的运动VAS评分均低于对照组,观察组患者术后对镇痛的满意度优于对照组患者,口服曲马多缓释片的次数少于对照组.结论 采用罗哌卡因单次股神经阻滞联合鸡尾酒疗法用于全膝关节置换术后镇痛效果确切,较单用鸡尾酒疗法镇痛效果更好,且不影响患者术后早期的运动康复,患者的满意度增加.

  • 股神经阻滞和舒芬太尼用于髋部骨折麻醉前镇痛效果差异分析

    作者:李博

    目的:研究分析股神经阻滞和舒芬太尼用于髋部骨折麻醉前镇痛效果差异.方法:选取本院2015年7月~2017年5月收治的髋部骨折择期手术患者99例,根据患者麻醉前期镇痛处置方式差异性分组,其中33例采取舒芬太尼静滴用药(舒芬太尼组),33例实施股神经阻滞麻醉镇痛(股神经阻滞组),余下33例未在手术麻醉前为实施镇痛处理(对照组);评估各组患者麻醉前体位调整过程VAS与OAA/S评分变化,血压、心率波动幅度,以及镇痛前后血浆NA与Cor指标变化.结果:舒芬太尼组与股神经阻滞组患者T1阶段MAP、HR对比无明显差异性,对照组患者T1阶段MAP、HR显著高于舒芬太尼组与股神经阻滞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对照组患者在麻醉前体位调整过程血压、心率波动相对较高;舒芬太尼组患者OAA/S评分明显高于股神经阻滞组与对照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舒芬太尼组、股神经阻滞组患者VAV疼痛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股神经阻滞组患者T1阶段NA指标显著明显低于舒芬太尼组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舒芬太尼组、股神经阻滞组患者Cor指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髋部骨折麻醉前的镇痛股神经阻滞和舒芬太尼均有着良好镇痛效果,有效缓解髋部骨折患者麻醉前体位调整刺激诱发的强烈疼痛感,不过股神经阻滞方式对疼痛应激反应的抑制效果更为良好.

  • 连续股神经阻滞用于高血压患者人工膝关节置换术后功能锻炼的临床观察

    作者:孙永锋;冯春;李晓红

    目的:观察连续股神经阻滞用于高血压患者行人工膝关节置换术后进行功能锻炼时、功能锻炼后以及远期关节恢复情况的比较.方法:选取行人工膝关节置换手术的高血压患者50例,随机平均分为2组,实验组为术后用股神经阻滞镇痛的患者,对照组为术后用静脉镇痛的患者,实验组行手术麻醉前先于神经刺激仪引导下,于股神经旁置入股神经阻滞导管;对照组则正常麻醉,术后行静脉镇痛.术后常规功能锻炼前15 ~ 20分钟,实验组给予0.15%罗哌卡因30ml行股神经阻滞,在进行功能锻炼时,锻炼后12小时、24小时、48小时分别记录患者血压,疼痛评分,关节活动角度及并发症,于上述各时间点采用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 scale,VAS)评估患者静息和运动时的疼痛程度等数据.随访患者术后3~6个月远期关节恢复情况.结果:2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无显著差异(p >0.05);VAS评分:功能锻炼时,锻炼后12小时、24小时、48小时实验组小于对照组,有统计学差异(p<0.05);关节活动角度:实验组于各时间点关节活动角度大于对照组,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血压:实验组低于对照组,并有统计学差异(p<0.05);并发症:2组患者并发症的出现无统计学差异(p>0.05).术后3~6个月远期关节恢复情况实验组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连续股神经阻滞有助于高血压患者行人工膝关节置换术后进行功能锻炼时、功能锻炼后以及远期关节恢复情况,值得临床工作中广泛推广.

  • 超声引导下持续收肌管阻滞与股神经阻滞对全膝关节置换术患者术后镇痛及运动功能恢复情况的影响

    作者:杨秀林;徐肇鸣;蒙世泽;虞斌

    目的 对比超声引导下持续收肌管阻滞与持续股神经阻滞对全膝关节置换术术后镇痛及运动功能康复效果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6年8月-2016年12月本院收治的78例单侧全膝关节置换术患者为临床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n=39)和观察组(n=39),其中对照组行超声引导下持续股神经阻滞,观察组行超声引导下持续收肌管阻滞,统计两组运动功能变化和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并对比两组术后不同时段静止和活动状态下的疼痛评分.结果 观察组TUG试验用时(34.5±6.5)s,少于对照组的(39.5±7.5)s,关节活动度为(68.5±9.5)°,大于对照组的(61.5±6.5)°,两组各指标对比差异显著(P<0.05);观察组与对照组不良反应发生率相当,且术后不同时段静止和活动状态下的疼痛评分差异不明显(P>0.05).结论 在全膝关节置换术术后镇痛中,超声引导下持续收肌管阻滞与持续股神经阻滞的镇痛效果相当,但是收肌管阻滞对患者运动功能的影响更小,具有更高的推广和普及价值.

  • 超声引导下连续股神经阻滞在全膝关节置换术后镇痛及功能锻炼的意义

    作者:廖荣宗;冯宗权;周观明;余建华;刘莱莉;彭建泓;龚琴;严素敏

    目的:探讨单侧腰麻全膝关节置换( TKA)术后超声引导下连续股神经阻滞镇痛的效果。方法本组TKA手术123例,ASAⅠ~Ⅱ级,均选择L4/5间隙穿刺轻比重布比卡因单侧腰麻。Ⅰ组42例,Ⅱ组26例,术后均选用自控静脉镇痛(PICA),PICA配方为(舒芬太尼100 ug +氯胺酮50 mg +咪唑安定1 mg +托烷司琼6 mg),用0.9%生理盐水稀释至100 ml,首剂量为3 ml静注后连接患者自控镇痛泵(PCA),PCA泵维持量为1.5 ml/h、2 ml/PCA,锁定时间为60 min;Ⅱ组由术者于术毕加用0.375%左布比卡因20~30 ml行膝关节及切口局部浸润阻滞;Ⅲ组55例,于手术后床边超声引导下患侧股神经旁置管连续股神经阻滞镇痛,PCA泵配方为0.15%左布比卡因300 ml(含舒芬太尼100 ug),首剂量15 ml后2 ml/h,8 ml/PCA,锁定时间为60 min。记录术后患者首次PCA时间,术后6 h、6~12 h、12~24 h、24~48 h舒芬太尼用量及其视觉模拟评分法( VAS);术后48 h内膝关节的主动屈曲度,及48 h内膝关节被动屈曲90°时的VAS大值;及患者的不良反应情况。结果(1)术后患者首次PCA时间,Ⅲ组>Ⅱ组>Ⅰ组,组间比较有统计学差异;(2)术后6 h和6~12 h舒芬太尼用量比较,Ⅰ组>Ⅱ组>Ⅲ组,组间比较有统计学差异;术后12~24 h 及24~48 h舒芬太尼用量比较,Ⅰ组和Ⅱ组分别>Ⅲ组,有统计学差异;(3)静息时VAS评分:术后6 h,Ⅰ组>Ⅱ组和Ⅲ

  • 膝关节置换术后连续股神经阻滞镇痛的短期临床效果

    作者:潘江;张博;曲铁兵;蒋嘉;林源;王志为;任世祥;温亮

    目的:通过术后不同镇痛方式的对比研究,探讨简单、规范、有效的围手术期镇痛方案。方法选择2011年6月至2013年12月行初次单侧全膝关节置换患者共248人,随机分为阻滞组(124人)及静脉组(124人)。阻滞组在术前进行股神经穿刺并留置导管,术后48 h内持续镇痛、后期(至术后7天)负荷剂量镇痛;静脉组留置静脉自控镇痛泵至术后48 h,后期采取肌肉注射药物镇痛。观察指标包括:术后6、12、24、48 h以及3~7 d的膝关节疼痛程度(静息、活动);术后3~7 d患侧膝关节活动度;术后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在12、24、48 h,阻滞组的疼痛程度平均小于静脉组,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7 d的静息痛两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阻滞组的活动痛疼痛程度平均小于静脉组,且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 P<0.01);阻滞组术后3~7 d膝关节的活动度明显大于静脉组,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静脉组出现副反应的比率明显大于阻滞组,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围手术期多模式联合镇痛已经成为共识;股神经阻滞镇痛在围手术期临床效果明显,具有操作方便、安全性高、副作用少、利于锻炼等优点。

  • 超声引导隐神经阻滞用于下肢手术的进展

    作者:余卓颖(综述);李民(审校)

    隐神经是股神经后支唯一一支皮神经,为纯感觉神经。隐神经自股三角从股神经分出,伴随股动脉在缝匠肌下方穿行,经股三角尖端进入收肌管下行。隐神经广泛分布于膝、小腿及足踝内侧[1,2]。隐神经阻滞( saphenous nerve block,SNB)是一种新型的可应用于简单下肢手术的麻醉、术后镇痛及慢性疼痛治疗的技术。本文主要综述其神经定位技术、单次及连续隐神经阻滞、与股神经阻滞( femoral nerve block,FNB)的比较、临床应用,探究SNB未来发展和临床研究的方向。

  • 全膝关节置换术后股神经阻滞自控镇痛的随机对照研究

    作者:王宁;戎玉兰;魏越;杨晓霞;李民;郭向阳

    目的 比较患者自控与恒速输注2种给药方案对全膝关节置换术后患者股神经阻滞镇痛的效果.方法 2010年3月~11月选择60例单侧全膝关节置换术,椎管内麻醉前在超声及神经刺激器引导下置入连续股神经阻滞导管,将阻滞效果完全的患者按随机数字表随机分为2组:恒速输注组(CI组)和患者自控镇痛组(PCA组).CI组经导管持续输注0.2%罗哌卡因5 ml/h,PCA组输注0.2%罗哌卡因背景量5 ml/h,单次注射5 ml/次,锁定时间60 min.记录2组患者静息痛及运动状态下疼痛评分、满意率以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 3例在首次给药后30 min内没有达到完全阻滞而被排除.术后1~3 d静息及主动锻炼时疼痛评分2组无显著性差异(P>0.05).术后1~3 d被动锻炼时疼痛评分PCA组(4.7±1.3.4·5±1.0,4.5±1.0)显著低于CI组(6.5±1.6,6.1.4-1.6,5.9±1.6)(P<0.05=.患者满意度PCA组显著高于CI组[8(6~10)VS·7(4~9)](Z=16.957,P=0.031).2组患者均无耳鸣、口周麻木、眩晕等局麻药中毒症状同,均无因下肢无力而跌倒,无导管脱出.结论 与恒速输注相比,患者自控股神经阻滞能够提高术后康复运动时的镇痛效果.

  • 作者:

    关键词:
229 条记录 1/12 页 « 12345678...1112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