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重症中暑患者的院外急救策略探讨

    作者:孙邦旭;杨娟

    目的:探讨重症中暑热射病患者院外救治策略。方法2013年7~8月份昆山市急救中心院外救治12例热射病患者,对其采取早期快速降温、早期快速扩容、早期呼吸功能维持和积极支持脏器功能(简称“三早一支持”)集束化治疗措施。结果12例患者,8例患者完全康复,2例留有严重神经系统损害后遗症,2例死亡。结论“三早一支持”集束化治疗策略适用于热射病的院外救治。

  • 以意识障碍为主要症状的热射病1例

    作者:翟文慧;黄志刚;马劲夫;邱梅;周银萍;刘勇谋

    2013年8月,北京市持续的高温,中暑人数剧增。解放军305医院收治1例以意识丧失为首发症状的青年热射病患者,现报道如下。

  • 中国陆军热射病发病率和风险因素调查

    作者:刘少峰;宋青

    目的:调查处于中国北方沿海地区的陆军部队热射病发病率及影响因素,探讨有效预防措施。方法以问卷方式对陆驻扎在北方沿海地区的陆军某旅3000名士兵进行随机抽样调查,内容包括入伍前居住地、是否接受过热射病防治培训及训练前热习服、发病时环境因素及个人因素等。结果热射病总发病65例,总发病率2.19%;气温>32℃、湿度>60%环境下发病率86.15%,显著高于气温<32℃、湿度<60%下的发病率13.85%(P <0.01);训练前身体有不适感(疲劳感、头晕、恶心、腹泻等)发病率12.27%,显著高于训练前无身体不适1.15%(P <0.01);训练前24 h睡眠不足4 h发病率5.92%,显著高于睡眠多于4 h以上0.91%(P <0.05);未接受热射病知识培训无热习服训练者发病率4.76%,显著高于接受过热射病知识培训并进行规范热习服者1.34%(P <0.05);入伍前不同居住地与发病率无明显相关性(P >0.05)。结论士兵训练时环境温度和湿度及参训人员的身心状态是影响热射病发病的重要因素,规范化的热习服及热射病相关防治知识的培训是降低热射病发病率的重要措施。

  • 热射病发病机制的研究进展

    作者:吴士文;陈阿楠;卜甜甜;于生元

    热射病一种临床急症,如不及时抢救常危及生命.人们对认识热射病已有数个世纪,但对其具体的发病机制仍没有清楚认识,本文将对近年来热射病的发病机制研究给予综述.

  • 热射病大鼠的学习记忆功能研究

    作者:张进进;王恒;房效莉;周立冬;吴士文

    目的:观察热射病对大鼠的学习记忆功能的影响。方法 Sprague-Dawley大鼠60只,随机分为热射病组(n=44)、手术对照组(n=8)、正常对照组(n=8)。建立热射病大鼠模型。造模7 d后行Morris水迷宫试验。前5 d记录逃避潜伏期;第6天去除平台,记录大鼠穿越平台的次数与在目标象限的停留时间。结果热射病组死亡16只。热射病组大鼠逃避潜伏期较其他两组延长(P<0.05),目标象限停留时间及经过平台次数减少(P<0.05)。结论热射病大鼠的学习记忆能力明显减退。

  • 热射病后不同时间点大鼠海马CA1区锥体细胞计数的变化

    作者:万明胜;张云;吴士文

    目的:观察热射病后大鼠海马组织CA1区锥体细胞数量随时间的变化。方法 Sprague-Dawley大鼠分为对照组(n=5)和热射病组(n=14),后者又分为7 d、21 d两个亚组,每亚组7只。热射病组建立热射病模型,于预定各个时间点取大鼠脑组织进行尼氏染色,计数海马CA1区存活锥体细胞。结果热射病组海马CA1区锥体细胞数明显减少(F=11.80, P<0.01),其中21 d亚组低于7 d亚组(P<0.05)。结论热射病后海马组织CA1区锥体神经细胞随时间减少,可能是导致学习、记忆受损的原因之一。

  • 热射病对大鼠空间学习记忆能力远期损害的研究

    作者:张云;万明胜;董会;吴士文

    目的:比较热射病大鼠不同阶段的空间学习记忆能力,探讨其远期影响。方法 Sprague-Dawley大鼠42只,建立热射病大鼠模型,将造模成功后的大鼠随机分为热射病7 d组(HS7,n=21)和热射病21 d组(HS21,n=21);另取18只大鼠麻醉后行股动脉插管作为手术对照组(Sham,n=18)。3组分别于造模后7 d、21 d行Morris水迷宫实验5 d,记录逃避潜伏期,跨越平台的次数和目标象限停留时间。结果逃避潜伏期各个时间点HS7组均较Sham组延长(P<0.05);第4、5天,HS21组较Sham组延长(P<0.05);第3、4、5天,HS21组较HS7组缩短(P<0.05)。目标象限停留时间HS7组较Sham组缩短(P<0.05);HS21组较HS7组延长(P<0.05)。穿越平台次数HS7组和HS21组较Sham组减少(P<0.05);HS21组与HS7组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热射病大鼠空间学习记忆障碍在发病7d后严重,并可遗留远期损害。

  • 持续肾脏替代治疗在热射病合并横纹肌溶解综合征中的应用

    作者:霍苗苗;余毅;王琰;孙淑清;林曰勇;陈今

    目的 探讨热射病(heat stroke,HS)合并横纹肌溶解综合征(rhabdomyolysis,RM)患者辅助应用持续肾脏替代治疗(continuous renal replacement therapy,CRRT)的临床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HS合并RM的资料6例,采用综合治疗和CRRT辅助治疗,观察其临床疗效和转归.结果 6例患者中5例痊愈出院,1例死亡.治愈的5例,与CRRT治疗前比较,CRRT治疗后24h、48h、7d不同的时间点,患者生命体征均明显改善,包括:体温降低(F=52.979,P=0.000)、心率减慢(F=19.987,P=0.000)、平均动脉压升高(F=5.391,P=0.009);APACHE Ⅱ评分降低(F=64.904,P=0.000),Glasgow昏迷量表(GCS)评分升高(F=28.818,P=0.000).生物化学指标显著改善,包括:血肌酐降低(F=9.296,P=0.001)、肌酸磷酸激酶降低(F=64.904,P=0.000)、肌红蛋白降低(F=55.605,P=0.000)、乳酸脱氢酶降低(F=91.839,P=0.000)、谷草转氨酶降低(F=8.166,P=0.002)、谷丙转氨酶降低(F=8.503,P=0.001)、C反应蛋白降低(F=10.852,P=0.000)和钾离子降低(F23.678,P=0.000).结论 CRRT是抢救HS合并RM患者有效手段之一,可能对HS合并RM有改善预后的作用.

  • 热射病影像学表现2例

    作者:李军;王滨;邹志孟

    病例1,男,43岁,高温环境下劳动时突发意识不清伴抽搐,入院后体温40.8℃,Glasgow昏迷评分(GCS)3分(E1V1M1),后出现肝、肾功损害及酸中毒、弥漫性血管内凝血、横纹肌溶解症,诊断为热射病(heat stroke,HS).发病后第2天行MR检查示小脑齿状核对称性病变,DWI为高信号(图1A),ADC为低信号(图1B),多体素MRS示小脑NAA峰显著降低,且出现Lac峰(图1C).患者持续昏迷并于患病后第5天死亡.

  • 连续性血液净化技术救治热射病的机制研究

    作者:孟建中;荣鹏;李丹丹

    热射病(heat stroke,HS)为致命性中暑,死亡率高达10%~50%[1].既往认为HS的病理生理改变与体温调节功能障碍、热应激过度和热休克蛋白结构改变等有关[2].近年来研究表明热损伤可迅速引起内皮细胞损伤,继发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sseminated intravascular coagulopathy,DIC)、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systemic inflammatory response syndrome,SIRS)和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muhiorgan dysfunction syndrome,MODS),如这一恶性循环不能被及时打破,将威胁患者生命[3].随着全球气候变暖及热浪袭击频率和强度的逐年增加,高温气候已对公共健康形成灾害性影响.因此,了解Hs导致多脏器损伤的特点,探索连续性血液净化技术(continuity blood purification,CBP)救治HS的机制,对降低HS的致死、致残率十分重要.

  • 热射病致心肌、脑损伤一例

    作者:薛铮;吕吉元;王睿

    患者女,60岁.因发热3 d,加重伴神志不清5 h入院.患者于2005年6月22日晚无明显诱因出现发热(未测体温),乏力,自服抗感冒药物无效,次日上午在当地诊所输液后自觉好转,下午又感全身不适,高热,遂入我院急诊科,途中意识丧失,呼之不应.入急诊科后测T 41.2℃,BP 85/40mm Hg(1 mm Hg=0.133 kPa),呈昏迷状,伴小便失禁,频繁抽搐,立即给予物理及药物降温,补液,升压,抗感染等对症、支持治疗.

  • 热射病患者疑似急性心梗的救治体会

    作者:刘巧玲

    目的 探讨热射病患者疑似急性心梗的救治体会.方法 观察患者热射病3例,年龄73~84岁,平均79.66岁,男2例,女1例.温度40~42度,均伴有心电图ST段上移表现.结果 热射病患者疑似急性心梗,死亡率高.结论 热射病患者引起心肌损伤,引起心肌酶学的改变,心电图疑似急性心梗的特征.

  • 血液净化技术在热射病伴急性肾功能衰竭救治中的应用

    作者:赵寒辉;张洪彬;孟建中

    热射病即重度中暑,可造成多脏器功能衰竭,病死率极高,近年来由于血液净化技术应用于热射病的抢救,取得可喜疗效.

  • 连续性血液净化在热射病并发高热及多脏器功能障碍综合征中的应用

    作者:赵寒辉;孟建中;张洪彬;葛彦明;吕苏一;王素霞;景颖;高利群;刘文渊

    目的 探讨连续性血液净化救治热射病并发高热及多脏器功能障碍综合征的临床效果.方法 应用AsahiKSEI ACH-10CRRT机持续静脉-静脉血液滤过模式辅助治疗热射病高热并多器官功能障碍.10例患者均为物理降温及药物治疗效果差,在多器官功能障碍状态下接受连续性血液净化治疗共计727 h.结果 (1)连续性血液净化治疗中患者平均动脉压、中心静脉压、急性生理学及慢性健康状况评分指标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肌酐、肌酸激酶水平与治疗前比较差异也有统计学意义(P<0.05);(2)全部患者均治愈出院,无后遗症,平均连续性血液净化治疗时间为(56±29)h;(3)对5例严重昏迷、并发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弥散性血管内凝血患者连续实施连续性血液净化治疗平均69h,当其意识恢复、气管插管拔除后停止连续性血液净化治疗.结论 采用连续性血液净化技术辅助治疗热射病高热及多器官功能障碍可有效缓解症状,为进一步使用药物及其他治疗争取时间,是一种有效地辅助治疗手段.

  • 9例重症中暑患者的护理体会

    作者:徐进华

    中暑是人体在高温或烈日暴晒环境中,体温调节中枢出现障碍,突然发生高热、皮肤干燥、无汗及意识丧失或惊厥等临床表现的一种急性疾病.依据临床症状轻重分为先兆中暑、轻度中暑及重度中暑几种类型[1].重度中暑往往由于病人出现了前驱症状或中暑症状未加以保护或采取措施发展而致,可分为热射病、热痉挛和热衰竭三型,也可出现混合型.此病起病急,预后较差,可导致多器官功能损伤甚至衰竭,导致死亡或残疾.

  • 抗精神病药物所致热射病一例

    作者:曹庆勇;李军

    患者女,36岁.7年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口干、多饮,每天饮水量约4000 ml,多尿,尿量与饮水量相当,18d前患者出现发热,伴乏力,就诊于牟平中医院,诊断为“尿路感染”,治疗3d患者体温恢复正常,但病情未愈,自行出院;7d前患者出现反应迟钝,伴纳差;病情进行性加重,5d前又开始发热,当时体温38℃,伴神志恍惚,伴大小便失禁,于牟平中医院住院治疗,诊断为“2型糖尿病、肺炎、胆囊泥沙样结石、精神分裂症”,给予头孢哌酮舒巴坦、阿米卡星、替硝唑抗感染;胰岛素持续泵入降糖;赖氨匹林、吲哚美辛栓等对症退热;治疗期间,患者仍高热,体温波动在38~40℃,2d前因病情进行性加重,并伴神智恍惚,为进一步治疗,入我院治疗.

    关键词: 热射病 磁共振成像
  • 血栓弹力图对热射病合并弥散性血管内凝血的诊断及预后判断价值

    作者:曾庆波;宋景春;林青伟;宋晓敏;邓星平;吴阳;钟林翠

    目的 探讨血栓弹力图(TEG)对热射病(HS)合并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的诊断及预后判断价值.方法 选取解放军94医院重症医学科2016年6月-2017年9月收治的HS患者32例.收集患者入科2h内静脉血,检测血浆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纤维蛋白原(FIB)、凝血酶原时间(TT)、纤维蛋白降解产物(FDP)、D-二聚体(D-D)、抗凝血酶Ⅲ(ATⅢ)和TEG指标.比较ISTH-DIC(国际血栓与止血学会诊断标准)与TEG-DIC诊断标准.患者根据预后分为生存组(n=24)与死亡组(n=8),比较两组患者入科时常规凝血指标与TEG各指标的变化,分析TEG评分与病死率的相关性.结果 与生存组凝血反应时间[R值,6.5(5.70~11.6)min]及血块形成速率[K值,3.8(2.30~6.3)min]相比,死亡组R值[30.9(10.28~88.58)min]与K值[22.4(4.9~41.63)min]明显延长.与生存组血块形成动力学指标α角(45.77±19.06)°、血块大强度MA值(46.82±13.45mm)、凝血综合指数[CI值,–3.1(–10.30~–1.50)]相比,死亡组α角(12.68±13.65)°、MA值(19.60±21.67mm)及CI值[–22.3(–45.18~–17.3)]均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符合TEG-DIC诊断标准的DIC患者发病率较ISTH-DIC高,TEG评分与病死率呈正相关(r2=0.8372,P=0.0292).结论 TEG评分≥2分可诊断HS合并DIC以及判断预后不良.

  • 劳力型与经典型热射病大鼠急性肺损伤的病理特点及时程变化比较

    作者:耿焱;苏磊;彭娜;刘云松;钟声健;张春宝

    目的 比较劳力型热射病(EHS)与经典型热射病(CHS)大鼠肺损伤的病理特点及时程变化,为探索EHS高死亡率的机制提供实验依据.方法 80只SD大鼠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EHS组(n=32)、CHS组(n=32)、劳力型对照(S-EHS)组(n=8)和经典型对照(S-CHS)组(n=8).对照组大鼠置于温度23℃,湿度55%±5%环境中;EHS组和CHS组大鼠置于模拟热气候动物舱内,舱内温度39℃,相对湿度65%;EHS组和S-EHS组大鼠给予跑台运动处理,跑步速度设置为15m/min,坡度为0,每8min休息2min.监测大鼠直肠温度、收缩压、脉率,对比不同类型热射病大鼠热应激反应的差异,以收缩压从峰值开始下降作为热射病的开始,之后将大鼠移至常温复温.分别在热射病恢复期0、6、24和72h处死大鼠(每个时间段8只大鼠),分离肺脏组织行组织学观察.结果 与CHS组大鼠比较,EHS组大鼠热射病潜伏期显著缩短(P<0.001),且诱发热射病所需的热负荷显著减少(P<0.001),两组大鼠热射病发生时的直肠温度无显著差异(P>0.05).两组大鼠均出现急性肺损伤的病理改变,表现为进行性加重的间质血管扩张充血,肺泡腔出血,部分肺泡上皮细胞脱落,肺泡结构模糊不清,经过72h恢复,幸存大鼠肺损伤显著缓解.恢复期0h时,两组大鼠肺组织病理评分无显著差异(P>0.05);在恢复期6h和24h,EHS组病理评分显著高于CHS组(P<0.01);经过72h的恢复,两组幸存大鼠的病理评分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 两种类型热射病大鼠的肺损伤程度在中暑的起始阶段无显著差异,但EHS大鼠肺损伤进展更迅速,考虑EHS的高死亡率可能与其有关.

  • "热射病"词源考

    作者:黄世亮;雷二庆

    "热射病"并非传统中医术语,其词源是日译德语.随着清末民初的西学东渐潮流,"热射病"术语从日本传入中国,并逐步与"中暑"这一传统中医术语成功"嫁接",造就了一个中西医学融合的术语簇.以日本为中介的中西医术语交融是中国近现代医学术语演进的重要机制之一.

  • 连续性血液净化联合常规治疗热射病的临床疗效观察

    作者:陈洋鸿;陈光明;郑丰;张伟;余毅;陈锦华;钟鸿斌;陈建

    目的:观察连续性血液净化(CBP)联合常规方法治疗热射病(HS)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临床确诊的HS 14例,在采用传统物理降温、镇静、补液、抗感染、抗休克、保肝、纠正水电解质紊乱、重要脏器支持等常规方法治疗基础上,加用CBP治疗,观察患者生命体征变化、体温降至正常时间,以及入院时和出院时血肌酐(Scr)、尿素氮(BUN)、肌酸磷酸激酶(CK)、谷丙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ST)及病死率等.结果:(1)患者体温降至正常时间为(11.92±7.44)h;(2)出院时Scr、BUN、ALT、AST、CK等指标水平与入院时比较,差异非常显著(P<0.01);(3)救治成功12例,病死率仅为14.3%.结论:CBP联合常规方法治疗HS具有显著优势.

310 条记录 2/16 页 « 12345678...1516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