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持续血液净化在热射病合并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治疗中应用

    作者:周飞虎;宋青;潘亮;康红军;刘辉;岳慧

    目的 探讨持续血液净化(CBP)对热射病(HS)合并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MODS)治疗效果.方法 选择2005年5月~2009年8月HS合并MODS患者11例.其中男性10例,女性1例,年龄17~25岁.每次治疗24~48 h,置换液以前稀释方式输入,流为2~4L/h.血流量150~250mL/min,采用普通肝索抗凝,而对于部分严重出血倾向患者,在给予补充血小板、凝血酶原复合物、纤维蛋白原等凝血底物的同时给予小剂量肝素抗凝.结果 11例患者中9例痊愈出院,2例死亡;CBP治疗中患者血流动力学保持相对稳定,平均动脉压、心率和氧合指数均有所改善,多巴胺剂逐渐减少(P<0.05).急性生理学及慢性健康状况(APACHEⅡ)评分降低(P<0.05);血中肌酐、尿素氮、肌红蛋白、肌酸激酶下降明显(P<0.05),但胆红素无明显变化(P>0.05):治疗中未发现明显副作用.结论 CBP对HS合并MODS患者有改善预后的作用,患者耐受性好,是抢救HS合并MODS患者有效手段之一.

  • 一例热射病患者康复期中西医结合护理

    作者:张燕双

    热射病是高温环境下内源性产热过多或体温调节功能障碍引起的一种致命性急症,主要表现为高热和神志障碍,可出现休克、心力衰竭、肺水肿、脑水肿、肝肾功能衰竭、DIC及横纹肌溶解等多种严重并发症[1],病死率一般为20%~70%,50岁以上患者高达80%[2].对于一些重症患者,经积极抢救治疗后,虽然脱离了生命危险,但会遗留有不同程度的后遗症.以中医的整体观念为指导,中西医结合辨证施护,可以改善患者临床后遗症状,提高生活质量.现将我科收治的1例热射病恢复期患者的护理过程总结如下.

  • 低分子肝素钠与普通肝素钠治疗劳力性热射病非显性弥散性血管内凝血的比较研究

    作者:李玉堂;郭春文;刘辉;元智昊;林辉;王雁;闫红

    目的:观察低分子肝素钠(LMWHS)治疗劳力性热射病(EHS)非显性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患者的疗效。方法采用前瞻性随机对照临床试验(RCT),选择2012年4月至2014年11月解放军第一八〇医院重症医学科住院治疗的EHS非显性DIC患者36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肝素钠组(20例)和LMWHS组(16例)。所有患者入院后均接受集束化治疗,包括迅速降温、积极的液体复苏、维护器官功能(呼吸机辅助呼吸、酌情血液净化)、补充凝血底物抗凝等。肝素钠组加用肝素钠注射液12500 U,24 h持续静脉泵入,共5 d;LMWHS组加用希弗全2500 U,皮下注射,每日2次,共5 d。比较两组患者DIC发生率、出血发生率及病死率;观察治疗前后两组患者血小板计数(PLT)、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纤维蛋白原(Fib)和D-二聚体的变化情况。结果 LMWHS组与肝素钠组DIC发生率、病死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31.2%比30.0%,χ2=0.007,P=0.936;6.2%比5.0%,χ2=0.026,P=0.871);LMWHS组治疗后出血发生率明显低于肝素钠组(12.5%比45.0%,χ2=4.425,P=0.035)。LMWHS组和肝素钠组治疗后PLT均较治疗前明显升高(×109/L:140.5±17.5比110.5±16.5,152.6±21.5比120.0±20.0,均P<0.05),D-二聚体较治疗前明显降低(mg/L:0.5±0.1比3.2±1.2,0.6±0.2比4.4±1.8,均P<0.05);肝素钠组治疗后APTT较治疗前明显延长(s:75.3±10.6比44.1±8.2,P<0.05),而LMWHS组治疗后APTT无明显变化(s:38.6±5.5比42.1±8.4, P>0.05);两组治疗前后PT、Fib均无明显变化。结论 LMWHS阻止EHS非显性DIC向DIC发展的疗效与肝素钠相当,但LMWHS治疗后患者出血发生率低,更为安全。

  • 早期肝素干预对干热性劳力型热射病大鼠凝血及肝肾功能的影响

    作者:于洋;魏玉英;张向荣;李新宇

    目的 探讨早期肝素干预对干热性劳力型热射病(EHS)大鼠凝血功能、肝肾功能及预后的影响.方法 将108只健康SPF级雄性SD大鼠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常温对照组、EHS +生理盐水(NS)组和EHS +肝素干预组.其中54只用于生存分析(每组18只),观察各组大鼠体重变化和8 h生存情况,并绘制Kaplan-Meier生存曲线;另54只用于干预实验,每组再分别按制模后不同干预时间点分为0、1、2 h 3个亚组,每个亚组6只.将大鼠置于西北特殊环境人工实验舱中进行实验.常温对照组舱内温度(25.0±1.0) ℃,相对湿度(35±5)%,大鼠在舱内不进行处理.EHS + NS组和EHS +肝素干预组舱内温度(43.0±0.5) ℃,相对湿度(35±5)%,大鼠进行跑台运动,直至直肠温度达43.0 ℃取出置于室温;分别于0、1、2 h经大鼠尾静脉注射NS 1 mL/kg或肝素钠注射液250 U/kg,安静1.5 h后留取下腔静脉血并处死大鼠,检测肝肾功能、凝血功能、血小板计数(PLT)等指标.结果 ① EHS + NS组和EHS +肝素干预组大鼠制模后体重下降程度较常温对照组更加明显(g:8.28±1.41、8.39±1.38比2.06±1.06,均P<0.05),而EHS + NS组与EHS +肝素干预组间无明显差异.② 随制模后时间延长,EHS大鼠血肌酐(SCr)、尿素氮(BUN)、丙氨酸转氨酶(ALT)、天冬氨酸转氨酶(AST)、肌酸激酶(CK)、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及D-二聚体均呈逐渐升高趋势,而纤维蛋白原(FBG)、抗凝血酶Ⅲ(ATⅢ)和PLT逐渐降低,与常温对照组相应时间点比较异常明显.制模后0 h给予肝素干预可使EHS大鼠肝肾功能及FBG、D-二聚体、ATⅢ、PLT明显改善,APTT进一步延长,制模后2 h肝素干预组SCr、BUN、ALT、AST、CK水平与NS组比较差异仍有统计学意义〔SCr(μmol/L):93.33±7.69比110.50±13.56, BUN(mmol/L):20.55±1.35比24.88±2.41,ALT(U/L):322.17±36.36比492.33±64.19,AST(U/L):1252.33±240.86比2725.67±461.17,CK(U/L):14628.67±2784.68比26843.00±2637.16,均 P<0.01〕, APTT明显延长(s:51.83±6.11比33.83±4.31,P<0.01),ATⅢ和PLT明显升高〔ATⅢ:(78.03±9.15)%比(64.28±12.55)%,PLT(×109/L):457.67±32.33比415.83±26.45,均P<0.05〕,但对FBG和D-二聚体无明显影响.③ 常温对照组大鼠出舱后8 h全部存活;EHS + NS组大鼠全部死亡;制模后0、1、2 h给予肝素干预组的生存率分别为50.0%、33.3%、0%.Kaplan-Meier生存曲线分析显示:EHS 0 h、1 h +肝素干预组大鼠8 h累积生存率明显高于EHS 0 h、1 h + NS组(χ12=7.930、P1=0.005,χ22=4.408、P2=0.036),而EHS 2 h +肝素干预组与EHS 2 h + NS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2.660,P=0.103).结论 早期肝素干预可改善EHS大鼠的凝血功能和肝肾功能,同时提高大鼠生存率,提示越早给予肝素干预,EHS预后可能越好.

  • 热射病患者胃肠道功能障碍与病情严重程度及预后的关系

    作者:苗利辉;宋青;刘辉;周飞虎;康红军;潘亮;胡婕;陈洁坤;张婷;吴振华;赵佳佳;周京江

    目的:探讨热射病(HS)患者胃肠道功能障碍与病情严重程度及预后的关系。方法采用回顾性研究方法,选择2013年1月至2014年9月解放军总医院重症医学科参与救治的39例HS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患者是否发生胃肠功能障碍分为胃肠道功能障碍组和非胃肠道功能障碍组。比较两组患者入院24 h内急性生理学与慢性健康状况评分系统Ⅱ(APACHEⅡ)评分及28 d病死率。统计胃肠道功能障碍患者胃肠道功能障碍评分、胃肠道功能障碍持续时间、重症加强治疗病房(ICU)住院时间及呼吸机使用时间,并对胃肠道功能与病情严重程度及预后指标进行Pearson相关性分析。结果39例HS患者中有32例发生胃肠道功能障碍,发生率为82.05%。共统计到27例胃肠道功能障碍患者的胃肠道功能障碍评分,为(2.3±0.8)分;39例HS胃肠功能障碍患者胃肠道功能障碍持续时间为(17.3±15.2)d,ICU住院时间为(37.8±25.0)d,呼吸机使用时间为(27.8±14.0)d。胃肠道功能障碍组APACHEⅡ评分显著高于非胃肠道功能障碍组(分:26.30±6.00比17.40±6.00,t=3.555,P=0.001),而28 d病死率虽高于非胃肠道功能障碍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43.75%(14/32)比14.29%(1/7),P=0.216〕。Pearson相关分析显示,HS胃肠道功能障碍患者胃肠道功能障碍评分与APACHEⅡ评分呈显著正相关(r=0.727,P=0.000);胃肠道功能障碍持续时间与ICU住院时间(r=0.797, P=0.000)及呼吸机使用时间(r=0.634,P=0.000)均呈显著正相关。结论胃肠道功能可反映HS患者病情严重程度及预后。

  • 热射病患者各器官功能指标实验室检测结果分析

    作者:叶君;莫伟明;陈燕;杨爱平

    目的:通过分析热射病(HS)患者各器官功能指标实验室检查结果,探讨其对HS并发症的评估作用,为临床治疗提供依据。方法采用回顾性研究方法,选择浙江萧山医院2011年至2014年收治的37例HS患者(HS组)和54例轻中度中暑患者(中暑组),记录所有患者各器官功能指标的实验结果,包括:①心肌标志物:肌钙蛋白I(TnI);②心肌酶谱:肌酸激酶(CK)、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乳酸脱氢酶(LDH)、天冬氨酸转氨酶(AST);③肾功能指标:尿素氮(BUN)、尿酸(UA)、血肌酐(SCr);④电解质:血清K+、Na+、Cl-;⑤凝血功能指标:凝血酶原时间(PT)、国际标准化比值(INR)、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纤维蛋白原(FIB)、D-二聚体;⑥血气分析指标:pH值、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PaCO2)、剩余碱(BE)、标准碳酸氢盐(SB)、实际碳酸氢盐(AB);⑦血常规:血小板计数(PLT);⑧肝功能指标:丙氨酸转氨酶(ALT)等。统计37例HS患者上述各实验室指标的异常率;比较两组患者各器官功能指标初始值的差异,以及HS患者CK、PLT初始值与治疗过程中极值(高值或低值)的差异。结果37例HS患者TnI、CK、 LDH、 AST、血Na+、ALT、 D-二聚体、PaCO2、AB初始值和治疗过程中CK高值、PLT低值的异常率分别为73.0%、70.3%、81.1%、78.4%、78.4%、70.3%、70.3%、70.3%、75.7%、81.1%、75.7%,均大于70%;其余各指标异常率均<70%。HS组与中暑组TnI、 CK、 LDH、 AST、血K+、血Na+、 D-二聚体、 PLT初始值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nI(μg/L):(0.087(0.026,0.306)比0.007(0.004,0.110),Z=-7.017,P=0.000;CK(U/L):392.30(287.60,524.10)比137.10(106.33,607.80),Z=-7.930,P=0.000;LDH(U/L):317.98±122.74比207.85±57.71, t=1.678,P=0.000;AST(U/L):94.90(52.80,155.80)比26.10(18.13,317.40),Z=-6.157,P=0.000;血K+(mmol/L):3.46±0.65比3.86±0.57,t=1.662,P=0.001;血Na+(mmol/L):129.75±7.34比138.79±4.26,t=1.674,P=0.000;D-二聚体(mg/L):2.53(0.63,6.00)比0.30(0.21,9.71),Z=-5.084,P=0.000;PLT(×109/L):144.62±86.14比219.48±64.76,t=1.669,P=0.000〕。CK、 PLT初始值与其治疗过程中极值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CK(U/L):392.30(287.60,524.10)比721.50(546.30,964.10),Z=-6.351,P=0.000;PLT(×109/L):132.40±82.55比68.24±44.62,t=1.688,P=0.000〕。结论 HS累及多个器官和系统,并发症多,对机体损伤大;CK升高、PLT下降对判断病情变化有一定价值,实验室结果可使医生及时估计HS并发症。

  • 热射病的发病学特点及流行病学进展

    作者:王洪萍;莎宁;秦秀菊;娄云鹏;李海玲

    热射病是一种重症致命性中暑,以核心体温>40℃、中枢神经系统异常(如注意力不集中、记忆力减退、谵妄、惊厥、昏迷等)为主要临床表现[1]。从病理生理学角度来看,热射病可定义为高体温诱导的以中枢神经系统功能障碍为主的多器官功能障碍的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SIRS)[2],其过程类似于严重脓毒症,血管内皮损伤可能是其主要的致病机制[3]。根据发病原因不同,可分为非劳力性热射病和劳力性热射病。热射病发生率波动在17.6/10万人~250/10万人,有明显的季节性与地域差异[3-4],而中暑患者中热射病发生率可增至35%~40%[6-7]。热射病病死率为6.9%~9.7%[6-7],热浪期间可高达62.6%[8]。目前大部分学者认为热射病的预防胜于治疗[9]。为加强对热射病的认识和预防,现就热射病的发病学特点及流行病学特点进行综述。

  • 冷水浸泡对法尔茅斯公路赛中发生劳力性热射病患者的治疗效果

    作者:喻文;罗红敏

    近期,美国研究者通过回顾性收集18年来在法尔茅斯公路赛中出现劳力性热射病(EHS)患者的资料,探讨冷水浸泡(CWI)的疗效(降温速度和存活率),以及性别、年龄和初始直肠温度(Tr)对降温速度的影响。该研究共纳入了274例EHS患者,平均每1000人中有(2.13±1.62)人发生EHS,平均每年发生(15.2±13.0)例。EHS患者初始Tr为(41.44±0.63)℃,进行CWI治疗后平均降温速度为(0.22±0.11)℃/min。经CWI治疗的EHS患者100%存活。EHS患者的降温速度与初始Tr(P=0.778)、性别(P=0.89)、年龄(P=0.70)之间无明显相关性。该研究者发现,CWI治疗对所有EHS患者均有效;CWI对不同初始Tr及不同年龄和性别的EHS患者治疗效果是相似的,降温速度也无显著差异。基于该大样本回顾性研究结果的证实,研究者建议对EHS患者可立即在现场组织实施CWI处理。

  • 一种热射病野外降温袋的研制与应用

    作者:李海玲;鲁青;王洪萍;李露嘉

    研制一种适用于野外救治热射病的降温袋,实现野外环境下早期快速有效降温的治疗目标.该降温袋由头罩、体罩(背部、双侧体部及前部)、固定带及把手提带组成,长200 cm、宽60~70 cm(可调节).头罩、体罩设有数个冷源放置夹层,体部上、中、下分别设有固定带,头顶部、体部上下设有把手提带;折叠体积为26 cm×20 cm×9 cm,重量为1.4 kg.使用时展开降温袋,将冷源生效,配置在降温袋的相应位置上;除去患者装备和外衣使其平卧于降温袋内,双臂自降温袋两侧体部留空处伸出,封闭双侧拉链,可用固定带包裹患者并固定.在降温过程中随时监测患者体温,调整、更换冷源;同时监测血压、完成静脉输液等必要的监护治疗措施,可使用手提带实现患者移动及救援转运.该降温袋具有便于携带、操作方便、降温效果确切、冷源布控灵活、便于观察患者生命体征、利于搬运、成本低、可重复使用的特点.

  • 《热射病防治技术手册》由人民军医出版社发行

    作者:

    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四〇一医院重症医学科李海玲教授组织主编的《热射病防治技术手册》由人民军医出版社出版发行,全国各地新华书店均有售,定价:25.0元/本。
      《热射病防治技术手册》是一部热射病防治方面的工具书,共11章约17万字。详细阐述了热射病的流行病学特点、发病原因、病理生理机制、临床表现、辅助检查、诊断、监测技术、现场急救与后送、治疗方案、预防与健康宣教、护理、预后及管理策略等。内容简明实用,指导性强,可作为基层部队卫生预防宣教、急救后送指导教材,以供二、三线医院救治热射病参考。

  • 不同起始时间亚低温治疗对劳力性热射病患者各器官的保护作用

    作者:李庆华;孙荣青;吕宏迪;沈德新;胡青;王海伟;王楠楠;闫进;王晶

    目的 探讨亚低温不同起始时间对劳力性热射病(EHS)患者各器官保护作用的影响.方法 采用前瞻性随机对照试验,选择2015年6月至2017年6月解放军第159医院和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重症医学科收治的EHS患者,并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发病2、4、6 h启动亚低温治疗组,各组亚低温治疗方法相同.分别于治疗2、12、24 h取各组患者静脉血,检测血清心肌肌钙蛋白I (cTnI,化学发光法)、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免疫抑制法)、肌酐(Cr,肌氨酸氧化酶法)、β2-微球蛋白(β2-MG,比浊法)、丙氨酸转氨酶(ALT,酶法)、天冬氨酸转氨酶(AST,酶法)水平;记录患者治疗24 h内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MODS)发生情况;采用线性回归分析亚低温启动时间与MODS的相关性.结果 纳入93例EHS患者,2、4、6 h启动组分别为32、31、30例.3组患者性别、年龄、核心温度、发病至入院时间以及入院时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CS)和急性生理学与慢性健康状况评分系统Ⅱ(APACHE Ⅱ) 评分等一般情况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各组患者治疗2 h时血清cTnI、CK-MB、Cr、β2-MG、ALT、AST水平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但随治疗时间延长,各指标均逐渐升高;亚低温启动治疗时间越早者各指标升高越不显著;2 h启动组治疗24 h各指标显著低于4 h和6 h启动组〔cTnI(ng/L):49.53±9.25比56.52±10.05、64.57±11.21,CK-MB(U/L):51.47±11.83比57.87±7.43、64.40±7.93,Cr(μmol/L):140.97±11.33比148.16±10.39、155.57±8.65,β2-MG (mg/L):10.28± 1.46比11.58±2.13、12.93±1.98,ALT (U/L):248.53±75.47比341.42±129.58、425.77±101.23,AST (U/L):197.25±42.59比292.81±58.49、351.20±60.41,均P<0.05〕.2、4、6 h启动组患者24 h内MODS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43.75%(14/32)、64.52%(20/31)、80.08%(24/30), χ2=8.761,P=0.013〕.线性回归分析显示,亚低温启动时间越早,MODS发生率越低(R 2=0.915,P=0.013).结论 发病2 h内应用亚低温治疗,可有效保护EHS患者器官功能,降低MODS发生率.

  • 劳力性热射病救治时机对预后的影响:附2例对比报告

    作者:娄云鹏;王洪萍;李海玲;陈玮;莎宁

    受全球气候变暖进程不断加快的影响,我国各地年平均气温及各月份平均气温均呈上升趋势[1],并表现出北方地区较南方地区气温升高快的特点[2]。随着气温上升,热射病(HS)的发生率逐年升高,且病情进展快、救治难度大、病死率高,医务工作者面临巨大挑战。虽然近年来HS的诊治水平得到极大提高,但总体预后不容乐观,医务人员对救治时机的把握成为HS救治成功的重要制约因素。本科救治了?2例重症劳力性热射病(EHS)患者,预后差异明显,与救治时机的把握关系密切,现报告如下。

  • 连续性血液净化并强化目标控制温度管理救治热射病患者的临床观察

    作者:杨胜;葛燕萍;张冬惠;王绍谦;马汤力

    目的 探讨连续性血液净化(CBP)并强化目标控制温度(ITCT)管理救治热射病重症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 采用回顾性对照研究方法,选择2011年7月至2016年8月开封市第二人民医院急诊重症加强治疗病房(EICU)收治的符合热射病诊断标准的重症患者65例,按治疗方法不同分为观察组(32例)和对照组(33例).所有患者均给予常规治疗,观察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实施早期(在入院4 h内)CBP及ITCT管理:ITCT是体温降至目标控制温度(TCT),保持肛温(35.0±0.5)℃,并维持72 h;CBP是指采用连续性静脉-静脉血液滤过(CVVH)和肾脏替代治疗(CRRT).治疗前及治疗3 d、7 d检测血清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1β(IL-1β)、血清降钙素原(PCT)、C-反应蛋白(CRP)、肌酸激酶(CK)、乳酸脱氢酶(LDH)、D-二聚体水平,比较两组治疗前及治疗7 d、15 d急性生理学与慢性健康状况评分系统Ⅱ(APACHEⅡ)评分和序贯器官衰竭评分(SOFA评分)以及28 d病死率的差异.结果 随治疗时间延长,两组治疗后TNF-α及对照组IL-1β、CRP、PCT、CK、LDH、D-二聚体均呈先升高后降低趋势,观察组治疗后IL-1β、CRP、PCT、CK、LDH、D-二聚体则均逐渐降低,治疗后3 d、7 d观察组上述指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3 d:TNF-α(μg/L)为20.8±2.4比25.4±3.1,IL-1β(μg/L)为5.8±1.3比9.6±2.2,CPR(mg/L)为96.9±42.9比185.9±56.4,PCT(ng/L)为3.9±1.1比8.8±2.4,CK(kU/L)为2.8±0.9比5.6±1.1,LDH(U/L)为535.3±421.8比1535.5±528.6,D-二聚体(μg/L)为216.8±129.8比469.9±131.9;7 d:TNF-α(μg/L)为8.2±1.8比16.6±2.1,IL-1β(μg/L)为4.7±1.5比8.3±2.4,PCT(ng/L)为2.8±0.9比5.1±1.8,CRP(mg/L)为35.8±14.6比95.9±39.3,CK(kU/L)为1.0±0.2比6.2±0.8,LDH(U/L)为215.9±145.3比795.2±212.9,D-二聚体(μg/L)为179.5±65.3比321.8±116.6,均P<0.01〕;观察组治疗7 d、15 d APACHEⅡ评分和SOFA评分均明显低于对照组〔APACHEⅡ评分(分):治疗7 d为16.7±5.9比20.6±6.6,治疗15 d为9.9±4.2比16.4±6.3;SOFA评分(分):治疗7 d为7.9±1.6比11.4±1.9,治疗15 d为5.6±1.4比10.7±2.2,均P<0.05〕,病死率明显低于对照组〔18.8%(6/32)比42.4%(14/33),P<0.01〕.结论 早期CBP治疗并ITCT管理能改善热射病重症患者和器官功能,有效防止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MODS)的发生,降低病死率,显著改善预后.

  • 亚低温联合生脉注射液成功救治重症热射病1例

    作者:梅慧奇;黄增峰;黄学仄;李有军;张守光;方春;陈应状

    用亚低温联合生脉注射液成功救治1例重症热射病(HS)患者,报告如下.

  • 以弥散性血管内凝血为首发症状的热射病1例

    作者:朱蔚;刘素芝

    重症热射病,即使得到及时治疗,病死率亦高达10%~50%,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的发生使其病死率大大增加.我院收治了以DIC为首发症状的热射病患者1例,报告如下.

  • 《热射病防治技术手册》由人民军医出版社出版发行

    作者:

    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四〇一医院重症医学科李海玲教授组织主编的《热射病防治技术手册》由人民军医出版社出版发行,全国各地新华书店均有售,定价:25.0元/本。

  • 《热射病防治技术手册》由人民军医出版社出版发行

    作者:

    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四〇一医院重症医学科李海玲教授组织主编的《热射病防治技术手册》由人民军医出版社出版发行,全国各地新华书店均有售,定价:25.0元/本.《热射病防治技术手册》是一部热射病防治方面的工具书,共11 章约17 万字.详细阐述了热射病的流行病学特点、发病原因、病理生理机制、临床表现、辅助检查、诊断、监测技术、现场急救与后送、治疗方案、预防与健康宣教、护理、预后及管理策略等.

  • 《热射病防治技术手册》由人民军医出版社出版发行

    作者:

  • 脑水肿程度对劳力性热射病患者多器官功能损害的影响

    作者:赵翠梅;李庆华;孙荣青;刘树元;吕宏迪;王海伟;王楠楠;闫进;王晶

    目的 观察不同脑水肿程度与劳力性热射病(EHS)患者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MODS)的关系.方法 选择2015年6月至2017年6月解放军第一五九医院重症医学科收治的EHS患者,均于发病2、24、72 h应用BORN-BE无创脑水肿动态监护仪监测双侧大脑半球电阻抗扰动系数(EIDC)以反映脑水肿程度,并根据3个时间点的均值将患者分为9+组、10+组、11+组.所有患者于发病2 h和72 h取空腹静脉血,检测血清白细胞介素-1β(IL-1β)、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一氧化氮(NO)、一氧化氮合酶(NOS)、心肌肌钙蛋白I (cTnI)、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肌酐(Cr)、β2-微球蛋白(β2-MG)、丙氨酸转氨酶(ALT)和天冬氨酸转氨酶(AST)活水平;记录发病72 h内MODS发生情况,线性回归分析EIDC与MODS的相关性.结果 124例EHS患者均为男性;平均年龄(22.10±4.43)岁;EIDC 9+组20例,EIDC 10+组61例,EIDC 11+组43例.不同脑水肿程度组患者发病2 h血清IL-1β、TNF-α、NO、NOS、cTnI、CK-MB、Cr、β2-MG、ALT、AST水平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发病72 h各指标均明显高于发病2 h时;脑水肿程度越重,各指标升高越明显〔EIDC 9+组、10+组、11+组72 h IL-1β(ng/L)分别为12.05±3.75、18.49±7.94、23.21±10.44,TNF-α(ng/L)分别为13.10±3.18、18.92±7.23、23.40±10.17,NO(μmol/L)分别为99.50±12.10、111.41±17.75、120.81±15.58, NOS(kU/L)分别为47.95±8.33、56.70±12.12、63.37±12.60,cTnI(ng/L)分别为92.75±20.92、107.20±18.96、117.30±14.53,CK-MB(U/L)分别为73.55±9.25、83.23±13.19、93.49±12.25,Cr(μmol/L)分别为165.30±9.41、176.62±9.83、180.09±10.14,β2-MG(mg/L)分别为16.45±2.68、19.07±3.68、22.05±3.93,ALT(U/L)分别为500.10±87.05、563.90±91.28、612.16±90.61,AST(U/L)分别为414.30±53.35、470.51±73.83、512.09±81.29,两两比较均P<0.05〕,MODS发生率也越高〔40.00%(8/20)、65.57%(40/61)、83.72%(36/43),x2=12.199,P=0.002〕.线性回归分析显示,脑水肿程度与MODS发生率呈显著正相关(R2=0.905,P=0.002).结论 EHS患者72 h内脑水肿程度越重,机体炎症反应越强烈,心、肝、肾等器官损伤越严重.

  • 集束化护理对热射病患者的效果评价

    作者:王楠楠;孙荣青;李庆华;王晶;王欢欢;罗艳;李秋红;李新立

    目的 探讨集束化护理在治疗热射病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以2017年1至12月解放军第一五九医院重症医学科收治的72例采用集束化护理措施的热射病患者作为集束化护理组;以2016年1至12月采用传统护理方法治疗的86例热射病患者作为对照组.对照组患者采用传统护理措施,包括冰袋降温、对症处理等;集束化护理组在患者入科后即给予集束化护理措施进行早期干预,包括早期快速降温、循环监测、保持呼吸道通畅、早期镇静镇痛、早期肠内营养、减少有创操作等.观察两组患者护理24 h后核心体温下降情况,并记录患者的住院时间及预后.结果 经集束化护理24 h后,集束化护理组患者24 h内核心体温下降至38.5℃以下的比例较对照组明显升高〔87.5%(63/72)比46.5%(40/86)〕,且患者核心体温下降至正常所需时间(h:12.33±7.50比22.31±9.51)及住院时间(d:11.03±4.58比22.80±7.94)均较对照组明显缩短(均P<0.01).集束化护理组患者均好转出院,抢救成功率达100%;对照组有1例患者因病情较重,家属放弃治疗.结论 对热射病患者采用集束化护理措施进行干预,可以明显提高热射病患者的抢救成功率,缩短其住院时间.

310 条记录 5/16 页 « 12345678...1516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