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呼吸道感染致病原—蠊缨滴虫的初步研究

    作者:陈元辉;陈文俊;王霞;陈慧杰

    目的 探讨呼吸道疾病感染致病原—蠊缨滴虫的相关流行病学特征,为蠊缨滴虫的预防和治疗提供相应依据.方法 自2011年6月至2015年3月随机对361例呼吸道感染性疾病患者进行痰涂片及支气管灌洗液进行蠊缨滴虫检验,检出阳性患者117例.回顾性分析117例蠊缨滴虫感染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其一般临床表现、蠊缨滴虫滋养体及包囊形态特点、治疗和转归情况.结果 蠊缨滴虫检出率为32.41%(117/361),不同性别蠊缨滴虫检出率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不同疾病患者的蠊缨滴虫检出率有差异(P<0.05).患者均有阵发性、刺激性咳嗽、咳痰、胸闷、气促;大多患者X线表现为肺纹理增粗、紊乱;所有患者漱口液离心镜检未发现蠊缨滴虫,痰液细菌培养100例无致病菌生长,真菌培养阳性11例,细菌培养阳性6例.肝肾功能、尿常规均在正常范围.血常规检查有76例嗜酸性粒细胞有不同程度的增高.因发育阶段及其观察时视角不同其形态各异,有圆形、椭圆形、乌贼鱼形、虱形、石榴形等多种形态;包囊呈圆形或不规整椭圆形,大小12~35 μm,壁较厚,单层.50例随访患者经过半年随访后总的治愈率(无复发)为46.00%(23/50),复发率为34.30%(12/35).结论 蠊缨滴虫在环境不利于生长繁殖的情况下可形成包囊,致病性降低,而当环境条件适宜时则变为滋养体,致病性增强,这是蠊缨滴虫感染者病情反复复发,病程迁延不愈的原因之一,目前对于蠊缨滴虫的临床治疗还需进一步研究.

  • 呼吸道感染致病原—蠊缨滴虫的初步研究

    作者:陈元辉;陈文俊;王霞;陈慧杰

    目的 探讨呼吸道疾病感染致病原—蠊缨滴虫的相关流行病学特征,为蠊缨滴虫的预防和治疗提供相应依据.方法 自2011年6月至2015年3月随机对361例呼吸道感染性疾病患者进行痰涂片及支气管灌洗液进行蠊缨滴虫检验,检出阳性患者117例.回顾性分析117例蠊缨滴虫感染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其一般临床表现、蠊缨滴虫滋养体及包囊形态特点、治疗和转归情况.结果 蠊缨滴虫检出率为32.41%(117/361),不同性别蠊缨滴虫检出率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不同疾病患者的蠊缨滴虫检出率有差异(P<0.05).患者均有阵发性、刺激性咳嗽、咳痰、胸闷、气促;大多患者X线表现为肺纹理增粗、紊乱;所有患者漱口液离心镜检未发现蠊缨滴虫,痰液细菌培养100例无致病菌生长,真菌培养阳性11例,细菌培养阳性6例.肝肾功能、尿常规均在正常范围.血常规检查有76例嗜酸性粒细胞有不同程度的增高.因发育阶段及其观察时视角不同其形态各异,有圆形、椭圆形、乌贼鱼形、虱形、石榴形等多种形态;包囊呈圆形或不规整椭圆形,大小12~35μm,壁较厚,单层.50例随访患者经过半年随访后总的治愈率(无复发)为46.00%(23/50),复发率为34.30%(12/35).结论 蠊缨滴虫在环境不利于生长繁殖的情况下可形成包囊,致病性降低,而当环境条件适宜时则变为滋养体,致病性增强,这是蠊缨滴虫感染者病情反复复发,病程迁延不愈的原因之一,目前对于蠊缨滴虫的临床治疗还需进一步研究.

  • 自由生活阿米巴成囊过程中的自噬变化

    作者:王南宁;谭玉珍;王海杰

    目的 探讨自由生活阿米巴由滋养体向包囊转变过程中的自噬变化.方法 通过撤除大肠埃希菌培养基,诱导滋养体转变为包囊,分别在24 h、36 h和48 h时进行观察.在扫描电子显微镜下观察阿米巴成囊过程中的形态学变化,透射电镜下观察阿米巴自噬的变化及各种自噬结构的结构特点,图像分析仪测量自噬结构的断面面积.用单丹磺酰尸胺(MDC)染色法标记阿米巴虫体内的自噬体,在激光扫描共焦显微镜下观察和定量分析.结果 对照组阿米巴虫体内充满细菌碎片,发生轻微的自噬,自噬结构数目较少.与对照组比较,成囊24 h组阿米巴自噬水平显著提高,自噬结构数目增多,自噬前体、自噬体和自噬溶酶体与细胞质的断面面积比增大;成囊36 h组阿米巴自噬水平显著降低,自噬结构数目减少;成囊48 h组阿米巴92%转变为包囊,虫体内未见自噬结构.结论 自由生活阿米巴在由滋养体向包囊转变的早期,虫体内自噬功能显著增强,随后逐渐降低.

  • 天门市1例输入性卵形疟病例报告

    作者:朱名超;许正敏;朱娅;侯炜

    报道1例卵形疟原虫感染病例,并分析其流行病学意义,为临床诊治提供参考资料.用疟原虫快速诊断试剂盒(RDT)检测病人血样,用姬氏染色显微镜检查外周血卵形疟原虫滋养体,用巢式PCR对虫种分型,上述3种方法检测结果均为卵形疟原虫,结合患者病史及出入境史终确诊为输入性卵形疟原虫感染.卵形疟既有再燃又有复发,分析其流行病学资料对防治本病具有重要意义.

  • 苦参对蓝氏贾第鞭毛虫作用及其机理初步研究

    作者:朱艳红;牛安欧;卢思奇

    目的研究苦参对蓝氏贾第鞭毛虫的作用及其机理. 方法用苦参作用蓝氏贾第鞭毛虫滋养体,观察滋养体脱壁及死亡情况,并用光镜和透射电镜观察其形态和内部结构的变化. 结果在作用 6、8和24 h后,滋养体脱壁率分别为47.4%、70.9%和80.2%,死亡率为 24.5%、36.1%和54.2%;形态观察可见,苦参作用的滋养体收缩,胞质内容物减少,吸盘部分脱离胞体,有的滋养体部分胞膜内陷. 结论苦参在体外能引起滋养体脱壁、死亡,其抗虫作用是肯定的,吸盘脱离、质膜凹陷及胞质减少等,这可能是其对贾第虫作用机理所在.

  • 犬贾第鞭毛虫PDI-4基因的表达及定位

    作者:吴娜;吴威;李玲丹;宫鹏涛;李建华;杨举;李赫;张西臣

    目的 克隆、表达二硫键异构酶4基因,并研究其在犬贾第鞭毛虫滋养体中的定位. 方法 根据GenBank登陆的贾第鞭毛虫二硫键异构酶4基因(gPDI-4)(登录号XM_001710176)序列,通过分析序列,设计合成一对gPDI-4引物.以犬贾第鞭毛虫滋养体总RNA为模板,采用反转录PCR的方法扩增PDI-4基因并克隆至pMD-18 T载体,构建pMD-gPDI-4载体,再把目的基因亚克隆至pET-28a载体,构建表达载体pET-gPDI-4,转化人大肠埃希菌表达菌DE3中,经IPTG诱导后用SDS-PAGE分析表达情况.同时用组氨酸(His)结合树脂柱纯化PDI-4蛋白.用纯化的PDI-4蛋白免疫小鼠,之后收集血清作为一抗,通过免疫荧光法检测PDI-4在贾第鞭毛虫滋养体中的定位. 结果 反转录PCR(RT-PCR)扩增出大小为1 065 bp的PDI-4基因,构建的pET-gPDI-4能高效表达gPDI-4蛋白,SDS-PAGE显示表达蛋白分子质量为36 ku.免疫荧光试验显示贾第鞭毛虫PDI-4蛋白除定位于细胞表面、内质网和腹部吸盘外,主要存在于腹部鞭毛. 结论 成功克隆、表达了犬贾第鞭毛虫PDI-4基因,并确定其主要在腹鞭毛表达.

  • 小儿阿米巴痢疾2例误诊分析

    作者:孙景春;吴家国;朱茂珍

    例1,女,2.5岁,因粘液血便13 d,在当地卫生院用抗生素等药物治疗不见好转来院就诊.入院查体:T 37.8℃,P 110次/min,R 26次/min,神志清,精神稍差,面色稍苍白,发育一般,营养欠佳,皮肤粘膜无皮疹及其它异常,双肺呼吸音粗,未闻及干湿罗音,心律规整,心音有力,未闻及杂音,腹稍胀、软,下腹部压痛(±),无反跳痛,未触及包块,肝剑下约1.5 cm,质软,肋下未触及,脾未触及.血常规:WBC 8.6×109/L,N 0.62、L 0.54、M 0.04;大便常规:粘液血便,WBC(+),RBC().临床诊断为细菌性痢疾.静脉点滴头孢曲松及丁胺卡那霉素.3 d后大便次数约为每日7~10次,性状不见改善.第2次大便检查发现阿米巴滋养体,确诊为阿米巴痢疾.经口服灭滴灵治疗,2 d后大便次数减少至2~3次/d,大便性状改善.服药5 d,大便镜检(-),服药7 d后痊愈出院.

  • 粪便中花粉颗粒与肠道蠕虫卵的形态鉴别

    作者:明宗娟;乔继英;杨君华;王虎清;申余勇

    粪便中检出寄生虫卵、原虫包囊及滋养体等,是诊断肠道寄生虫病的重要依据[1],同时也会发现一些形状与虫卵相似的花粉颗粒.花粉是含有丰富营养素和众多生理活性成分的天然物质,20世纪80年代以来,花粉营养药理学作用研究和作为保健品与药品的开发应用得到迅速发展[2].对于某些未被破坏的花粉颗粒,人体无相应的酶来溶解它,故不易被消化吸收,而随粪便排出体外.由于其形状似寄生虫卵并往往单独出现,在没有参照和对比的情况下,难以与寄生虫卵鉴别.针对花粉颗粒造成临床误诊的问题,作者采集和观察了一些常见植物花粉颗粒并与蠕虫卵形态比较,以找出鉴别点,供检验工作者参考.

  • 弓形虫性脑膜脑炎

    作者:孙卫亚

    弓形虫病是人兽共患的寄生虫病,人群感染率较高,大多数为隐性感染.病原体是刚地弓形虫.刚地弓形虫首先发现于刚地梳趾鼠,弓形虫的生活史有五种形态,即滋养体、包囊、裂殖体、配子体和囊合子.人被弓形虫感染有先天及后天获得两种.

  • 小儿人毛滴虫性肠炎误诊2例

    作者:周长虹;李静;孙雪荣;王一冰

    2例人毛滴虫性肠炎患儿临床分别因误诊为"肠痉挛","菌痢"而影响治疗,现报道如下.1临床资料例1,男,10岁.因反复发作性脐周腹痛15 d就诊,伴纳差、消瘦、便秘,近3 d未排大便.曾诊为"肠痉挛"服解痉药物治疗无改善.追问病史,患儿系久居农村,有饮用沟渠中污水史.实验室检查:血常规未见异常,经灌肠后做大便镜检见大量人毛滴虫滋养体而确诊.给予口服甲硝唑10 mg/kg@d 1次顿服,用药1周后症状消失,大便镜检滴虫明显减少,治疗2周后大便镜检

  • 阿米巴痢疾合并阿米巴宫颈炎及阴道炎1例

    作者:齐静姣;张平;潘锐;张志峰

    患者,女,54岁,农民,洛阳伊川人.因阴道流黄色分泌物,外阴瘙痒2月余,于1998年11月21日首次来医院妇科诊治.盆腔检查发现阴道有黄色分泌物及糜烂组织,宫颈前唇消失,呈腐肉样,质地不硬,宫骶韧带增粗,诊断:"宫颈癌,溃疡型,Ⅲ期".宫颈细胞病理检查未见癌细胞,阴道分泌物涂片找到溶组织内阿米巴滋养体.宫颈活检病理报告为阿米巴性宫颈炎.

  • 胸膜肺炎型阿米巴病1例报道

    作者:肖耀来;陈爱玲

    患者,男,13岁,学生.因咳嗽、咯白色粘痰、胸痛、发热20 d,在当地医院先后拟诊为"急性支气管炎"、"肺炎并反应性胸膜炎",经治疗无效于1995年1月21日转来本院.平素身体健康,无慢性腹泻病史.体检:T39.1℃,R24次/min,Bp 12.5/7.5 kPa.浅表淋巴结无肿大,气管左偏,右侧胸廓隆起,右肺语颤减低,叩诊呈浊音,呼吸音消失,左肺无异常;心脏(-);肝、脾无肿大,移动性浊音阴性.实验室检查:WBC 10.4×109/L,N 0.78,肝功能正常,痰及大便镜检均未见阿米巴包囊及滋养体.B超示右肩胛线第7~10肋间可见7.9 cm液性暗区,内有较密集光点,肝胆脾肾均正常.胸部CT示右侧包裹性胸腔积液,右肺下炎症.

  • 药物灌肠治疗阿米巴痢疾的技巧

    作者:李慧;付婷霞;毛德华;胡颖新;高歌

    阿米巴痢疾是由溶组织阿米巴引起的肠道寄生虫病,患者主要有腹痛、腹泻果酱样脓血便、里急后重等症状[1].粪便中可查见阿米巴包囊和/或滋养体.病变多侵犯肠壁,重者在肠壁可形成溃疡.口服及静脉用药有时不能奏效,联合药物保留灌肠治疗,可缓解患者症状,因药物可以直接作用于病变部位,不仅解除了病痛,而且还可使病变加快修复.掌握药物保留灌肠技巧,对于有效的治疗阿米巴痢疾,具有重要的作用.现就36例药物保留灌肠情况探讨如下.

  • 关于阿米巴病新诊断方法的系列研究

    作者:郭增柱;王正仪;祝宏;安亦军;桂叔环

    WHO已将原来所谓的溶组织内阿米巴分为致病的Entamoeba histolytica(E.h)和不致病的Entamoeba dispar(E.d)两个独立种,并重新规定了阿米巴病的定义及诊治原则.所谓阿米巴病即是被致病的E.h感染所致,它可以使患者产生腹泻等症状,也可以成为无症状带囊者.诊断的主要依据是从新鲜粪便中查到吞噬有红细胞的滋养体或从活检组织中查到滋养体.仅从粪便中查到大小为10μm~16μm的1~4核包囊时,应报告为E.h/E.d感染.此时即使患者有症状,亦不能据此就诊断为阿米巴病,必须采取特殊的病原学和免疫学检查确定感染虫株的种类或其他证据加以诊断,否则必须寻找引起患者腹泻的其他原因.对E.h感染者必须进行治疗,而E.d感染则无需治疗.必须重新调查人群有症状和无症状E.h感染者的比例.本项目即解决WHO这些新规定后所出现的鉴别诊断难题,主要用于阿米巴病的临床诊断和流行病学调查.

  • 多发性结肠息肉伴蓝氏贾第鞭毛虫1例

    作者:王朋;王占黎;张亚楠;安槿

    蓝氏贾第鞭毛虫是一种全球性分布的肠道寄生虫,人体内主要寄生于小肠内,感染本虫后可引起腹泻和消化不良,甚至更严重.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及公共卫生预防措施的加强,感染此鞭毛虫越来越少.本实验室近期发现一例感染蓝氏贾第鞭毛虫合并结肠息肉的患者.通过实验室不同方法的鉴别终确诊此虫体的滋养体和包囊,并及时报告临床给予抗生素的治疗.

  • 阴道炎症患者的护理指导

    作者:陈晓红

    1 滴虫阴道炎1.1 病因滴虫阴道炎是由阴道毛滴虫引起的常见的阴道炎.滴虫呈梨形,体积约为多核白细胞的2~3倍,其顶端有4根鞭毛,体侧有波动膜,后端尖并有轴柱凸出,无色透明如水滴.鞭毛随波动膜的波动而活动.适宜滴虫生长的温度为25~40℃、pH为5.2~6.6的潮湿环境.滴虫滋养体生活力较强,能在3~5℃生存21天,在46℃生存20~60分钟,在半干燥环境中约生存10小时.在pH为5.0以下或7.5以上的环境中则不生长.滴虫阴道炎病人的阴道pH一般在5.0~6.6,多数大于6.0.月经前后阴道p H发生变化,月经后接近中性,故隐藏在腺体及阴道皱襞中的滴虫于月经前后常得以繁殖,引起炎症的发作.其次,妊娠期、产后等阴道环境改变,适于滴虫生长繁殖而发生滴虫阴道炎.滴虫能消耗或吞噬阴道上皮细胞内的糖原,阻碍乳酸生成,以降低阴道酸度而有利于繁殖.滴虫不仅寄生于阴道,还侵入尿道或尿道旁腺,甚至膀胱、肾盂以及男方的包皮皱褶、尿道或前列腺中.

  • 补中益气汤临床治验举隅

    作者:杜德宏;柏发梅

    <脾胃论>所载补中益气汤主治脾胃虚弱,气虚下陷及甘温除热.临床运用广.笔者通过辨证灵活运用本方,疗效满意.现报告如下:1.肠道易激惹症1典型病例病人沈某某,男,30岁,教师.反复左下腹痛或痉挛,完谷不化,腹泻及便秘交替出现病史数年,进食生冷油腻食物后明显.来诊时每日腹泻3-4次,粘液多,下腹痛于排便后减轻,伴纳差,倦怠.大便常规检查未见红细胞和白细胞,细菌培养阴性,无阿米巴滋养体和虫卵;内镜检查:肠道粘膜轻度充血和多量粘液.

  • 从脓血便中检出结肠小袋纤毛虫1例

    作者:陈庆雪

    结肠小袋纤毛虫,系异毛目,袋形科,小袋属的一种原虫,多寄生于牲畜,尤其猪的肠道,且感染率较高,寄生于人体则罕见.笔者在1例长期、反复腹泻患者的粪便中检出该原虫的滋养体,报道如下.

  • 蓝氏贾第鞭毛虫滋养体细胞核分裂过程研究进展

    作者:任兴波;李冀;张轶芬;沈海娥

    蓝氏贾第鞭毛虫在动物分类学中属于原生动物门,鞭毛虫纲,双滴虫目,贾第虫属.贾第虫从细胞及分子水平上来看其是真核生物中先分支出来的类群,尚不具有线粒体和典型的高尔基氏器,核糖体为70S型,为源真核生物,属于低等的真核生物,其繁殖方式主要是有丝分裂,在分裂过程中核膜始终不解体,为半开放式分裂.因此关于贾第虫滋养体核分裂过程成为近年来研究的热点,本文从细胞核结构和细胞核分裂两方面对贾第虫有丝分裂过程进行综述.

  • 弓形虫主要表面抗原的研究进展

    作者:苑文英;季文琦;吴素焕

    弓形虫生活史有无性繁殖与有性生殖两个世代.存在形式有滋养体、包囊、卵囊、配子体、裂殖体,滋养体包括速殖子、缓殖子,它们在分子学上有一些共同成份:表面抗原(surface antigen,SAG),微线体蛋白(microneme protein,MIC)、棒状体蛋白(rhoptryprotein,ROP),致密颗粒抗原(densegranulesantigen,GRA)等,但两者的部分成分存在着期特异性.缓殖子除了和速殖子共享些抗原外,尚发现一些其本身特异性抗原.

77 条记录 1/4 页 « 1234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